[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批判與建構—《德意志意識形態》文本學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214-1760
    【優惠價】
    759-1100
    【作者】 聶錦芳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世界哲學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0655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10106557
    作者:聶錦芳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04月 

        
        
    "

    編輯推薦
    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批判與建構:<德意志意識形態>文本學研究》對表征馬克思主義理論*重要的文本之一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全面性解讀及思想闡釋,作者聶錦芳依據《德意志意識形態》原始手稿、新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MEGA2)編輯的**進展和研究動態,從文獻學的角度,對這一文本的產生背景、寫作過程、版本淵流進行了翔實的梳理和考證;按照原書寫作的先後順序,對其各個組成部分,特別是學界研究非常薄弱而又占全書絕大部分篇幅的**卷中的《聖麥克斯》、《聖布魯諾》部分以及第二卷進行了詳盡的釋讀,對過去相對來說較為熟悉的《費爾巴哈》章的內容重新進行了認真的辨析;根據作者自己的理解,對其中各章節關涉到的重要問題和思想一一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從總體上重構了整部文本的理論視界和邏輯架構,勾勒出馬克思透過觀念世界和意識形態的層層迷霧,“從現實出發”觀照和理解人、社會和歷史的致思路向,並將其置於人類思想史的進程和當代社會實踐的圖景中,闡明其現實價值與意義,予以客觀的歷史定位。


     
    內容簡介
    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表征馬克思主義理論重要的文本之一,但長期以來它並沒有被歸入“經典”之列,從而給予與其思想分量相匹配的關注和重視,迄今為止,國內外還沒有一部全面解讀這一論著的書問世。本書的出版具有填補這一領域研究空白的意義。
    《批判與建構:文本學研究》作者聶錦芳依據《德意志意識形態》原始手稿、新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MEGA2)
    編輯的*進展和研究動態,從文獻學的角度,對這一文本的產生背景、寫作過程、版本淵流進行了翔實的梳理和考證;按照原書寫作的先後順序,對其各個組成部分,特別是學界研究非常薄弱而又占全書絕大部分篇幅的卷中的《聖麥克斯》、《聖布魯諾》部分以及第二卷進行了詳盡的釋讀,對過去相對來說較為熟悉的《費爾巴哈》章的內容重新進行了認真的辨析;根據作者自己的理解,對其中各章節關涉到的重要問題和思想一一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從總體上重構了整部文本的理論視界和邏輯架構,勾勒出馬克思透過觀念世界和意識形態的層層迷霧,“從現實出發”觀照和理解人、社會和歷史的致思路向,並將其置於人類思想史的進程和當代社會實踐的圖景中,闡明其現實價值與意義,予以客觀的歷史定位。
    《批判與建構:文本學研究》是作者數年殫精竭慮、潛心研究的結晶。從版本考證、文本解讀和思想闡釋三方面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全面性研究,體現了作者所理解和倡導的“文本學研究”的一般範型,反映了我國青年一代學人在馬克思主義文本、文獻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進展和實績。


    作者簡介
    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聶錦芳
    男,1966年8月生於山西壽陽。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文本、文獻學和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其研究路向新穎而獨到,近年來發表的大量關於馬克思文本、文獻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反響。他從文本、文獻的角度對馬克思思想重新進行的梳理、闡釋和評論,有助於矯正長期以來形成的誤讀和曲解,提升了國內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術水準,是這一領域“文本研究學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主要著作有:《哲學原論——經典哲學觀的現代闡釋》(1998)、《哲學形態的當代探索》(2002)、《超越“後發展”困境——社會理論發展圖景中的當代中國發展觀》(合著,2002)、《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合著,2003)、《清理與超越——重新研究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礎與方法》(2005)等,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
    曾獲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2002—2003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6)、“蕭前哲學基金獎”優秀著作獎(2011);當選北京大學“十佳教師”(2008)、人文傑出青年學者(2010、2011);人選全國宣傳文化繫統“四個一批”人纔(2011)和北京市新世紀社會科學“百人工程”(2000)。


    目錄
    導論 在文本學研究的視野內 一、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圖景勾勒 二、文本解讀中兩種不同的探究路徑 三、作為文本個案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研究章 思想的傳承、決裂和鍛造 一、對一種流行的解釋思路的質疑 二、融入青年黑格爾派 三、從發生歧見到進行反叛 四、11部文本所昭示的思想進程第二章 未完成的文本如何表述思想 一、《神聖家族》工作的繼續與完成 二、解讀《者及其所有物》 三、剖析費爾巴哈與“制定新觀點” 四、清算“真正的社會主義”思潮第三章 思想的參與者——赫斯“問題” 一、赫斯是在什麼意義上參與寫作的 二、馬克思、恩格斯與赫斯之間關繫的流變 三、赫斯是如何與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 四、“真正的社會主義”與赫斯的關繫第四章 文本命運與版本源流 一、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的刊布情形 二、遺稿的保存、歸檔情況 三、從零散刊布到全書出版 四、《費爾巴哈》一章的不同版本 五、MEGA2的編排設想以及編排順序 六、版本考證與文本解讀、思想闡釋的關繫 附錄:《德意志意識形態》發表情況一覽表第五章 “離開思辨的基地來解決思辨的矛盾” 一、鮑威爾的反批評依據的是什麼材料 二、“萊比錫宗教會議”場景描繪 三、德國古典哲學的難題及鮑威爾的“解決” 四、“征討”費爾巴哈 五、面對感性時的尷尬和幻覺 六、在費爾巴哈和施蒂納之間 七、費爾巴哈學派哲學前提再定性 八、人格化了的批判即作為主體的批判 九、批判的“液體”聚集態變成了“結晶”態 十、與“莫赫斯”的訣別 十一、一段思想姻緣的了斷第六章 把握人生與歷史的方式 一、人生以什麼作為出發點 二、書寫“人”的傳記 三、精神追求史還是“思維的絕技” 四、“者”體繫與德國哲學的思考方式 五、觀念能否解釋古代歷史的演變第七章 究竟該如何把握精神 一、近代是如何過渡而來的 二、精神的實質及其創造活動 三、精神的變形、流轉形態 四、把握精神的規則 五、“徹底或可靠的歷史反思” 六、“Die Hierarchie”問題第八章 自由之境及觀念嬗變:政治、社會與人道 一、在自己的虛構中“享樂” 二、政治自由主義 三、社會自由主義 四、人道自由主義第九章 從“人”到“我”思維路徑批判 一、“者”譜繫及其邏輯 二、“利己主義者的現像學”批判 三、思維能否“建構”世界第十章 “獨自性”能否超越“自由” 一、由“自由”悖論引申出“獨自性”問題 二、獨自性與自由的差別 三、個案分析:“身為奴隸者”的自由和獨自性 四、“獨自性”的“假設”性質和“貧乏”問題第十一章 權利、法律與犯罪:“屬人”還是“為我” 一、自由主義視角下“人”與“我”的分野 二、內涵復雜的Recht的中譯問題 三、權利的“神聖化”與“現實化” 四、把法律看作是普遍意志,意味著什麼 五、犯罪:孤立的個人反對統治關繫的鬥爭第十二章 什麼樣的社會能使人的“個性”得以彰顯 一、“通行本”目錄和正文中遺失了哪些內容 二、作為“資產階級社會的社會”癥結何在 三、獨特的超越方式和途徑——“暴動” 四、作為社會的超越形態的“聯盟”第十三章 “享樂”與現實生活 一、很多人其實從來沒有真正“享受過生命” 二、“類”思維導致了現實生活中的“無我”狀況 三、回到“我的自我享樂”吧 四、從社會變遷看享樂生活和享樂觀念的演進 五、兩種思路之間是否存在互補、對接的可能性第十四章 唯物史觀的闡釋方式與論證邏輯 一、《序言》對觀念論的嘲諷和質疑 二、怎樣理解恩格斯對標題所作的修正 三、1842—1845年間的思想圖景及其實質 四、社會、歷史的現實前提及運動 五、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社會結構理論和方法第十五章 唯物史觀的理論視域和現實歸旨 一、人的現實處境及其“解放”的途徑 二、感性世界人歷史自然:超越費爾巴哈式直觀 三、“原初的歷史關繫”、因素和意識發展的階段 四、分工的後果及其前景 五、異化的邏輯和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 六、“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及其後果 七、唯物主義歷史觀對唯心主義的超越 八、唯物主義怎樣纔能透視清楚唯心主義第十六章 “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的過程與環節-- 一、“世界歷史”形成前後兩個時代的變遷 二、城市與鄉村的分離和對立 三、城市中行會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四、商人作為一個特殊階層的出現及其影響 五、工場手工業的產生 六、人口跨國度的遷徙和“流浪時期” 七、“商業和工場手工業集中於一個國家的現像” 八、大工業的壟斷與“世界歷史”的形成 九、防止歷史解釋中的簡單化、化第十七章 “現實的個人”與“共同體”關繫之辨 一、“現實的個人”與社會歷史的發展 二、個人是怎樣隸屬於共同體的 三、共同體緣何會制約個人的個性和自由 四、個人自主活動對“生產一交往形式”的促進和改變 五、古代共同體一現代市民社會一自由人的聯合體的變遷 六、個體與社會關繫之思的深化、發展與當代意義第十八章 社會主義與“哲學論證” 一、訴諸“思維”和“情感”的“社會主義” 二、“人道主義”能否超越“社會主義” 三、究竟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建築基石”第十九章 社會主義史:理解與敘述 一、文本與思想的理解和敘述 二、是什麼影響著思想家分析問題的深刻性 三、“德國人”怎樣撰寫“法國”思想史第二十章 超越現實的苦難需要“救世主”嗎 一、同一個人物,兩種的評論 二、“庫爾曼式”的“啟示”方式 三、“精神王國”的論證和展示 四、“潛入新世界的規則”第二十一章 社會主義與人類之“愛” 一、以“愛”來宣傳的共產主義是一幅什麼圖景 二、“愛”能否成為一種“新宗教” 三、以“愛”來觀照現實無法真正觸及癥結 四、在什麼意義上必須拒斥人類之“愛”第二十二章 面對現實,如何避免走向膚淺和天真 一、現實境況及其描述 二、現實變革的主體與方式 三、現實變革的前景和方向 四、德國現實探究中的“人學”轉向 五、“歌德現像”:德國國民性討論綜論 “新哲學”的體繫特征、思想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恩格斯思想關繫”之辨 二、“新哲學”的對像、方法和特征 三、在思想史進程與當代實踐格局中參考文獻人名索引刊名索引主題索引後記


    導論 在文本學研究的視野內
    一、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圖景勾勒
    二、文本解讀中兩種不同的探究路徑
    三、作為文本個案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研究
    章 思想的傳承、決裂和鍛造
    一、對一種流行的解釋思路的質疑
    二、融入青年黑格爾派
    三、從發生歧見到進行反叛
    四、11部文本所昭示的思想進程
    第二章 未完成的文本如何表述思想
    一、《神聖家族》工作的繼續與完成
    二、解讀《者及其所有物》
    三、剖析費爾巴哈與“制定新觀點”
    四、清算“真正的社會主義”思潮
    第三章 思想的參與者——赫斯“問題”
    一、赫斯是在什麼意義上參與寫作的
    二、馬克思、恩格斯與赫斯之間關繫的流變
    三、赫斯是如何與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
    四、“真正的社會主義”與赫斯的關繫
    第四章 文本命運與版本源流
    一、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的刊布情形
    二、遺稿的保存、歸檔情況
    三、從零散刊布到全書出版
    四、《費爾巴哈》一章的不同版本
    五、MEGA2的編排設想以及編排順序
    六、版本考證與文本解讀、思想闡釋的關繫
    附錄:《德意志意識形態》發表情況一覽表
    第五章 “離開思辨的基地來解決思辨的矛盾”
    一、鮑威爾的反批評依據的是什麼材料
    二、“萊比錫宗教會議”場景描繪
    三、德國古典哲學的難題及鮑威爾的“解決”
    四、“征討”費爾巴哈
    五、面對感性時的尷尬和幻覺
    六、在費爾巴哈和施蒂納之間
    七、費爾巴哈學派哲學前提再定性
    八、人格化了的批判即作為主體的批判
    九、批判的“液體”聚集態變成了“結晶”態
    十、與“莫赫斯”的訣別
    十一、一段思想姻緣的了斷
    第六章 把握人生與歷史的方式
    一、人生以什麼作為出發點
    二、書寫“人”的傳記
    三、精神追求史還是“思維的絕技”
    四、“者”體繫與德國哲學的思考方式
    五、觀念能否解釋古代歷史的演變
    第七章 究竟該如何把握精神
    一、近代是如何過渡而來的
    二、精神的實質及其創造活動
    三、精神的變形、流轉形態
    四、把握精神的規則
    五、“徹底或可靠的歷史反思”
    六、“Die Hierarchie”問題
    第八章 自由之境及觀念嬗變:政治、社會與人道
    一、在自己的虛構中“享樂”
    二、政治自由主義
    三、社會自由主義
    四、人道自由主義
    第九章 從“人”到“我”思維路徑批判
    一、“者”譜繫及其邏輯
    二、“利己主義者的現像學”批判
    三、思維能否“建構”世界
    第十章 “獨自性”能否超越“自由”
    一、由“自由”悖論引申出“獨自性”問題
    二、獨自性與自由的差別
    三、個案分析:“身為奴隸者”的自由和獨自性
    四、“獨自性”的“假設”性質和“貧乏”問題
    第十一章 權利、法律與犯罪:“屬人”還是“為我”
    一、自由主義視角下“人”與“我”的分野
    二、內涵復雜的Recht的中譯問題
    三、權利的“神聖化”與“現實化”
    四、把法律看作是普遍意志,意味著什麼
    五、犯罪:孤立的個人反對統治關繫的鬥爭
    第十二章 什麼樣的社會能使人的“個性”得以彰顯
    一、“通行本”目錄和正文中遺失了哪些內容
    二、作為“資產階級社會的社會”癥結何在
    三、獨特的超越方式和途徑——“暴動”
    四、作為社會的超越形態的“聯盟”
    第十三章 “享樂”與現實生活
    一、很多人其實從來沒有真正“享受過生命”
    二、“類”思維導致了現實生活中的“無我”狀況
    三、回到“我的自我享樂”吧
    四、從社會變遷看享樂生活和享樂觀念的演進
    五、兩種思路之間是否存在互補、對接的可能性
    第十四章 唯物史觀的闡釋方式與論證邏輯
    一、《序言》對觀念論的嘲諷和質疑
    二、怎樣理解恩格斯對標題所作的修正
    三、1842—1845年間的思想圖景及其實質
    四、社會、歷史的現實前提及運動
    五、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社會結構理論和方法
    第十五章 唯物史觀的理論視域和現實歸旨
    一、人的現實處境及其“解放”的途徑
    二、感性世界人歷史自然:超越費爾巴哈式直觀
    三、“原初的歷史關繫”、因素和意識發展的階段
    四、分工的後果及其前景
    五、異化的邏輯和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
    六、“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及其後果
    七、唯物主義歷史觀對唯心主義的超越
    八、唯物主義怎樣纔能透視清楚唯心主義
    第十六章 “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的過程與環節--
    一、“世界歷史”形成前後兩個時代的變遷
    二、城市與鄉村的分離和對立
    三、城市中行會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四、商人作為一個特殊階層的出現及其影響
    五、工場手工業的產生
    六、人口跨國度的遷徙和“流浪時期”
    七、“商業和工場手工業集中於一個國家的現像”
    八、大工業的壟斷與“世界歷史”的形成
    九、防止歷史解釋中的簡單化、化
    第十七章 “現實的個人”與“共同體”關繫之辨
    一、“現實的個人”與社會歷史的發展
    二、個人是怎樣隸屬於共同體的
    三、共同體緣何會制約個人的個性和自由
    四、個人自主活動對“生產一交往形式”的促進和改變
    五、古代共同體一現代市民社會一自由人的聯合體的變遷
    六、個體與社會關繫之思的深化、發展與當代意義
    第十八章 社會主義與“哲學論證”
    一、訴諸“思維”和“情感”的“社會主義”
    二、“人道主義”能否超越“社會主義”
    三、究竟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建築基石”
    第十九章 社會主義史:理解與敘述
    一、文本與思想的理解和敘述
    二、是什麼影響著思想家分析問題的深刻性
    三、“德國人”怎樣撰寫“法國”思想史
    第二十章 超越現實的苦難需要“救世主”嗎
    一、同一個人物,兩種的評論
    二、“庫爾曼式”的“啟示”方式
    三、“精神王國”的論證和展示
    四、“潛入新世界的規則”
    第二十一章 社會主義與人類之“愛”
    一、以“愛”來宣傳的共產主義是一幅什麼圖景
    二、“愛”能否成為一種“新宗教”
    三、以“愛”來觀照現實無法真正觸及癥結
    四、在什麼意義上必須拒斥人類之“愛”
    第二十二章 面對現實,如何避免走向膚淺和天真
    一、現實境況及其描述
    二、現實變革的主體與方式
    三、現實變革的前景和方向
    四、德國現實探究中的“人學”轉向
    五、“歌德現像”:德國國民性討論
    綜論 “新哲學”的體繫特征、思想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恩格斯思想關繫”之辨
    二、“新哲學”的對像、方法和特征
    三、在思想史進程與當代實踐格局中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刊名索引
    主題索引
    後記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