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章太炎口義(章太炎講述繫列)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684-992
    【優惠價】
    428-620
    【作者】 虞雲國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8287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8182875
    作者:虞雲國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6月 

        
        
    "

    內容簡介

    本書是“章太炎講述繫列”之一種,旨在研究、發掘、整理章太炎的學術思想,編纂出版章太炎研究的普及性成果。由著名宋史專家虞雲國教授編選。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學乘。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國近代著名樸學大師,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還以傳授國學為己任,被譽為“有學問的革命家”。口義是一種宋代以後出現的著述體裁,即學生對先生的談話式講課的筆錄疏記。比起高頭講章,口義在形式上自由活潑,在內容上不拘一格,往往就某一問題生發議論。本書包括章太炎三種以菿漢命名的著述以及《菿漢閑話》27則,大抵以佛教唯識論為主體,將其與中國的儒、道、易、玄、理學等貫通比較,凡先秦以來的典籍、醫學、歷算、數學、音樂、文學、音韻、史事等,多所涉及,在太炎先生繁富的學術論著中具有特定地位;其間又自述學術思想變化之跡,作為自我認定,因而備受學人重視,梁啟超、錢穆等多有推崇,是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參考之作。

    作者簡介

    虞雲國,浙江慈溪人,生於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宋史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宋代歷史與文獻的研究。撰有《宋代臺諫制度研究》《細說宋朝》《南宋行暮》《南渡君臣》等專著;學術論文結集為《兩宋歷史文化叢稿》《學史帚稿》;編撰《程應镠先生編年事輯》;主編《宋代文化史大辭典》《中國文化史年表》;整理標校《文獻通考•四裔考古籍十餘種。曾參與整理《章太炎全集》。

    目錄
    導讀
    菿漢微言
    菿漢昌言
    經言一
    經言二
    經言三
    連語一
    區言一
    區言二
    菿漢雅言札記
    經學
    群經第一
    小學第二
    史學

    導讀
    菿漢微言
    菿漢昌言
        經言一
        經言二
        經言三 
        連語一 
        區言一 
        區言二 
    菿漢雅言札記 
        經學 
            群經第一 
            小學第二 
        史學 
            正史第一 
            編年第二 
            別史第三 
            雜史第四 
            輿地第五 
            典志第六 
            姓氏第七 
            史評第八 
        哲學 
            儒家第一 
            墨家第二 
            道家第三 
            名家第四 
            法家第五 
            兵家第六 
            縱橫家第七 
            雜家第八 
            小說家第九 
            陰陽家第十 
            藝術第十一 
            方伎第十二 
            釋家第十三 
            諸子源流第十四 
        文學
            詩文別集第一 
            文評第二 
    菿漢閑話 
    語錄 

    前言
    導讀
    口義,原為唐代明經考試的一種方式,即口頭答述經義。進入宋代以後,“口義”轉變為一種著述體裁,即學生對先生的談話式講課的筆錄疏記。例如,教育家胡瑗的《周易口義》即弟子倪天隱筆述師說;胡瑗還有《洪範口義》,也是由門人編錄的;林希逸分別著有《莊子口義》與《列子口義》。及至南宋,以口義命名的著作更多,戴溪有《曲禮口義》與《學記口義》,史浩與陳耆卿各著《論語口義》。南宋高宗時曾“令講讀官供進口義”,要求經筵官將講課內容編成口義進呈君主閱讀;宋光宗溫習經筵官所講之書,也曾“自為口義”。朱熹任經筵官時問宋寧宗:“臣所進講《大學口義》,不審曾經聖覽否?”可見他將《大學》的講課內容編為口義進上,這時的口義已成為講課者自為記述的著作體式。大體說來,宋代的口義類著述,比起高頭講章來,在形式上自由活潑,在內容上不拘一格;還可以就某一問題生發議論,例如南宋吳昌裔曾著《鄉約口義》,顯然隻是解說鄉約的。總之,口義這種著述形式自宋以降傳承有緒,對後學者獲知津梁、窺測堂奧助益匪淺。迨及近代,在國學大師章太炎的講學活動中,口義類著述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導讀
    口義,原為唐代明經考試的一種方式,即口頭答述經義。進入宋代以後,“口義”轉變為一種著述體裁,即學生對先生的談話式講課的筆錄疏記。例如,教育家胡瑗的《周易口義》即弟子倪天隱筆述師說;胡瑗還有《洪範口義》,也是由門人編錄的;林希逸分別著有《莊子口義》與《列子口義》。及至南宋,以口義命名的著作更多,戴溪有《曲禮口義》與《學記口義》,史浩與陳耆卿各著《論語口義》。南宋高宗時曾“令講讀官供進口義”,要求經筵官將講課內容編成口義進呈君主閱讀;宋光宗溫習經筵官所講之書,也曾“自為口義”。朱熹任經筵官時問宋寧宗:“臣所進講《大學口義》,不審曾經聖覽否?”可見他將《大學》的講課內容編為口義進上,這時的口義已成為講課者自為記述的著作體式。大體說來,宋代的口義類著述,比起高頭講章來,在形式上自由活潑,在內容上不拘一格;還可以就某一問題生發議論,例如南宋吳昌裔曾著《鄉約口義》,顯然隻是解說鄉約的。總之,口義這種著述形式自宋以降傳承有緒,對後學者獲知津梁、窺測堂奧助益匪淺。迨及近代,在國學大師章太炎的講學活動中,口義類著述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太炎是其號,他還別號“菿漢閣主”,弟子們也尊稱他為菿漢大師。在章太炎繁富的論著中,也有數種口義類著述。1914年,其弟子吳承仕記錄章太炎為其講學的內容為《菿漢微言》,即稱之為“餘杭章先生口義”,可謂循名責實而深中肯棨的。有鋻於此,將章太炎為弟子講學的口義類著述輯為專書,作為讀書界了解章太炎學術與思想的入門讀物,不失為便捷有效的途徑。
    在輯集之前首先交代入選的標準,即章太炎為弟子口頭講學而由弟子記錄的學術入門性著述。準此而論,首先,《說文解字授課筆記》這樣的著述雖是他為弟子口頭講學而由弟子記錄成書的,但因非學術入門性著述,自然不宜入選;其次,《國學講演錄》這樣的著述誠然是口頭講學,且為學術入門性著述,但聽眾不限於弟子,同樣應該割愛;再次,《太炎文錄補編》輯自《忘山廬日記》的章太炎與孫寶瑄談古代授田法,談中國古代科技、談靈魂之有無,談哀樂及知致,談楊朱、墨子及孟子,談中國古代議院之法等諸篇,雖是口頭論學,但孫寶瑄並非及門弟子,顯然也應在汰除之列。職此之故,這冊《章太炎口義》僅收入《菿漢微言》《菿漢昌言》《菿漢雅言札記》《菿漢閑話》與《語錄》,茲略作評述如下。
    其一為《菿漢微言》。據《太炎先生自定年譜》,章太炎因聲討袁世凱,自1914年起被袁氏禁錮於北京錢糧胡同達兩年之久。在此期間,任司法部僉事的弟子吳承仕常往探視問學,他正“好說內典”,而章太炎也“不能無感憤,賴以禪觀制止”,於是便以佛教唯識論為主體,將其與中國的老莊、孔孟等儒、道、易、玄、理學等貫通比較,“每發一義”,吳承仕便疏記筆錄。後來(大體是第112則以下),師弟講論的範圍擴大到先秦以來的典籍、醫學、歷算、數學、音樂、文學、音韻、史事等。1916年仲春,論學告一段落,吳承仕記述章太炎議論共167則,彙為《菿漢微言》,以為卓見勝義,“古近稀有”,建議“布之世間”。次年,章氏寫了一段跋語,稱“是冊作於憂憤之中”,“雖多玄理,亦有諷時之言”,先在北京出了鉛印本;1919年又將此書收入浙江圖書館的《章氏叢書》再版本,本書即據此本。
    《菿漢微言》是章太炎代表性的學術著述之一。最後一則自述學術思想變化之跡,作為章太炎的自我定論,更受人重視,梁啟超認為“殆非溢美”,並說“其《菿漢微言》,深造語極多”(見《清代學術概論》廿八)。錢穆也以為:《菿漢微言》“以唯識學《易》、《論語》、《孟》、《莊》,亦多深思”(見《國學概論》第十章《最近期之學術思想》)。
    其二為《菿漢昌言》。據高景成《章太炎年譜》引《民國名人圖鋻》:1925年,章太炎杜門卻客。有與論者,則憮然曰:“論學不在多言,要於為人。昔吾好為《菿漢微言》,闡於微而未顯諸用,核於學而未敦乎仁。博溺心,文滅質,雖多,亦奚以為?欲著《菿漢昌言》以竟吾指也。”則此書成於是年以後,1933年收入北平刊本《章氏叢書續編》,另有1935年章氏國學會單行本,本書即據《章氏叢書續編》本。此書共六卷:《經言》三卷,評騭老莊道家、孔孟儒學、宋明理學,仍參以佛學,與《菿漢微言》的重要區別是儒、道之學成為評論的主體;《連語》一卷,則是對先秦以來學術文化的札記,既關考訂,更涉義理;《區言》二卷,是對歷代史事、人物的月旦考評。如果章太炎所言不虛,《菿漢昌言》繼《菿漢微言》而作,旨在“為人”,以期“顯諸用”而“敦於仁”,作者對其是相當重視的,因為寄托了他晚年的學術思想。對此,後來的研究者似乎有所忽略。
    其三為《菿漢雅言札記》。該書最早分別刊於《制言》第25、43、44期,由章氏弟子但燾記述,但不分門類;後又分兩次刊在1948年11月與次年1月出版的《國史館館刊》1卷4期和2卷1期上,仍署但燾記述,但已作學科分類。據但燾自稱:“先生既沒,(汪)旭初過餘,見餘述先生《雅言》,告餘記之。”則但燾不僅根據自己的札記,還向章門弟子征集了章太炎的論學之語。《章太炎口義》即采用《國史館館刊》本,而將《制言》別出的十三條分別插入《國史館館刊》本相關類別的條目下,而出以校記。
    該書分經學、史學、哲學、文學四門,從其將縱橫家、雜家、小說家、藝術、方伎列入哲學,可知他實際上是將原來四部分類的經、史、子、集分別代以經學、史學、哲學、文學而已。而史學門下典志類所列各條札記,實是章太炎對古今社會政制的見解。與《菿漢微言》、《菿漢昌言》相比,《菿漢雅言札記》雖未經太炎生前審定,準確性稍遜,但還是能夠反映章太炎後期學術思想的,可視為章氏論學外篇;而其表述要言不煩,涵蓋疏而不漏,可作為一部章著《中國文化史要論》來讀,對一般讀者是十分相宜的入門書。
    其四為《菿漢閑話》。原刊1936年3月16日出版的《制言》第13期與4月1日出版的《制言》第14期,共27則,後收入1938年漢口刊本《太炎文錄續編》卷一,本書即據以收入。《菿漢閑話》是弟子記錄其師泛論中國文化的口義,與以“菿漢”命名的其他三種口義相比較,並無明確的繫統與中心,內容泛及學術、思想、佛學、教育、著述、文章、音韻、天文、醫學等領域。
    其五為《語錄》兩種。一為章氏弟子徐澂記錄的《餘杭先生語錄》,共90則,先後論及諸子、經學、史學、金石、文學、音韻等內容;一為章氏弟子孫世揚記錄,先後刊於《制言》第22、24、26、27、39、44期,共17則,涉及典籍、醫學、佛學、文章學等。這兩種《語錄》後皆編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太炎文錄補編》,本書即據以迻錄。
    檢《太炎文錄補編》,還收有章太炎1914年6月《語朱希祖》雲:“經史小學,傳者有人,光昌之期,庶幾可待。文章各有造詣,無待傳薪,惟示之格律,免入歧途可矣。惟諸子、哲理,恐將成《廣陵散》耳。”另據《制言》第48期收入1933年《論以後國學進步》雲:“一、經學以明條例求進步。二、史學以知比類求進步。三、哲學以直觀自得求進步。四、文學以發情止義求進步。”這兩段論學之語均是太炎對弟子口述,也屬於口義性質,錄此以備參考。
    章太炎學問淵博,在近代學術史上也許無出其右者;而作為古文學家的章太炎,好用生僻字、通假字和異體字。即如本書所收以“菿漢”命名的諸種口義, “菿”有大、明二義,讀法有dǎo、zhuō二音,而一般辭書,包括《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的“《菿漢微言》”條,都注作dǎo。蒙復旦大學朱維錚教授生前轉告,太炎門人與家人皆讀其為zhuō,始使未能親炙太炎的後代學人確知其讀音。這次整理一般僅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而據底本適當保留了原來的生僻字、通假字和異體字。對書中引文,整理者多查核了原籍;但章太炎的引文往往根據講學需要節引或撮述,整理者便僅標引號,一仍其舊;隻有在引文明顯背離原義、易致誤解的情況下,整理者纔依照原文,酌情校改。《菿漢微言》原不分卷立目,全書篇幅過大,遂在每則之末編以序號,以便檢索。整理者學識淺陋,錯訛必然難免,尚祈識者不吝指正。
    這幾種口義幾乎涵蓋傳統文化的所有領域,要在這裡對這些口義作出全面的評價,是困難的,但這些著述無疑可以成為了解章太炎學術思想的鍵鑰,也是借助章太炎這位國學大師去進一步了解中國學術文化的津梁。不論是對章太炎思想,還是對中國近代思想文化,抑或對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甚至僅僅對佛學,抱有不同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中各取所需,所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這就是國學大師這部口義集所具有的多方面價值。
    章太炎作為近代史上著名人物,魯迅認為,他的業績,“留在革命史上的,實在比在學術史上還要大”。60餘年前,魯迅希望作為革命家的章太炎,“活在戰鬥者的心中”,發那樣的議論,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隨著時代的推移,章太炎留在學術史上的業績,光彩不減,或者比在革命史上的還要耀眼。正確評價和認識這份業績,是中國學術文化繼往開來的需要。而這幾部口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章太炎對自己建構的學術思想體繫、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導讀。大師的這種導讀,其準確度和權威性顯然是其他導讀所不能取代的。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