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韓非子的哲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750-1088
    【優惠價】
    469-680
    【作者】 王邦雄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1249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2512495
    作者:王邦雄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8月 

        
        
    "

    內容簡介

    本書以韓非子政治哲學為主題,以天、性、心、情、欲等觀念為中心,繫統闡述了韓非子政治哲學的根基;以法、勢、術為重點,建構了韓非子政治哲學的體繫架構。全書分為七章,涉及韓非子政治哲學的時代背景及其哲學問題、思想淵源及其哲學特質,韓非子政治哲學的理論根基,韓非子政治哲學體繫之建立與其實際之發用,韓非子政治哲學之檢討與評價,等等。本書既是作者對前賢哲學的重建與追尋,又是將前人不朽之智慧引入現代的典範。


     

    作者簡介

    王邦雄,1941年生,臺灣雲林人,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創辦《鵝湖月刊》,任社長。曾任臺灣“中央大學”中文繫、哲學研究所專任教授,淡江大學中文繫教授。著有《老子十二講》《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莊子寓言說解》《莊子七講》《莊子的現代解讀》《老子的哲學》《中國哲學論集》《韓非子的哲學》等。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 1
    第二章 時代背景及其哲學問題 / 6
    第三章 思想淵源及其哲學特質 / 20
    第一節 國情與其身世之激發 / 20
    第二節 先秦諸子之遞衍 / 23
    第三節 三晉法家傳統之集成 / 54
    第四章 韓非政治哲學的理論根基 / 81
    第一節 人性論 / 82
    第二節 價值觀 / 96
    第三節 歷史觀 / 107
    第五章 韓非政治哲學體繫之建立與其實際之發用 / 119
    第一節 法勢術三者之界域與其性能 / 119
    第二節 法勢術三者相互補足與彼此助長之三角關聯性 / 170
    第三節 “法”之中心思想及其體繫之建立 / 183

    第一章 導論 / 1


    第二章 時代背景及其哲學問題 / 6


    第三章 思想淵源及其哲學特質 / 20


    第一節 國情與其身世之激發 / 20


    第二節 先秦諸子之遞衍 / 23


    第三節 三晉法家傳統之集成 / 54


    第四章 韓非政治哲學的理論根基 / 81


    第一節 人性論 / 82


    第二節 價值觀 / 96


    第三節 歷史觀 / 107


    第五章 韓非政治哲學體繫之建立與其實際之發用 / 119


    第一節 法勢術三者之界域與其性能 / 119


    第二節 法勢術三者相互補足與彼此助長之三角關聯性 / 170


    第三節 “法”之中心思想及其體繫之建立 / 183


    第四節 勢之抬頭及其實際之發用 / 200


    第六章 韓非政治哲學之檢討與評價 / 210


    第一節 法中心思想之體繫架構的建立與其外發之精義 / 211


    第二節 人性挾利自為之理論根基的偏狹與其潛存之困結 / 228


    第七章 結論——韓非政治哲學的現代意義 / 251


    參考書目 / 259

    前言
    《臺灣國學叢書》總序
    在我看來,不管多變的時局到底怎麼演變,以及兩岸歷史的舞臺場景如何轉換,都不會妨礙海峽對岸的國學研究,總要構成中國的“傳統學術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事實上,無論是就其時間上的起源而言,還是就其空間上的分布而言,這個幅員如此遼闊的文明,都既曾呈現出“滿天星鬥”似的散落,也曾表現出&ldqu一體”式的聚集,這既表征著發展步調與觀念傳播上的落差,也表征著從地理到政治、從風俗到方言上的區隔。也正因為這樣,越是到了晚近這段時間,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學界來看,也都越發重視起儒學乃至國學的地域性問題。
    可無論如何,既然“國學”正如我給出的定義那樣,乃屬於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總稱,那麼在這樣的總稱之下,任何地域性的儒學流派乃至國學分支,畢竟都並非隻屬於某種“地方性文化”。也就是說,一旦換從另一方面來看,尤其是,換從全球性的宏觀對比來看,那麼,無論是何種地域的國學流派,都顯然在共享著同一批來自先秦的典籍,乃至負載著這些典籍的同一書寫繫統,以及隱含在這些典籍中的同一價值繫統。

    《臺灣國學叢書》總序


    在我看來,不管多變的時局到底怎麼演變,以及兩岸歷史的舞臺場景如何轉換,都不會妨礙海峽對岸的國學研究,總要構成中國的“傳統學術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事實上,無論是就其時間上的起源而言,還是就其空間上的分布而言,這個幅員如此遼闊的文明,都既曾呈現出“滿天星鬥”似的散落,也曾表現出&ldqu一體”式的聚集,這既表征著發展步調與觀念傳播上的落差,也表征著從地理到政治、從風俗到方言上的區隔。也正因為這樣,越是到了晚近這段時間,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學界來看,也都越發重視起儒學乃至國學的地域性問題。


    可無論如何,既然“國學”正如我給出的定義那樣,乃屬於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總稱,那麼在這樣的總稱之下,任何地域性的儒學流派乃至國學分支,畢竟都並非隻屬於某種“地方性文化”。也就是說,一旦換從另一方面來看,尤其是,換從全球性的宏觀對比來看,那麼,無論是何種地域的國學流派,都顯然在共享著同一批來自先秦的典籍,乃至負載著這些典籍的同一書寫繫統,以及隱含在這些典籍中的同一價值繫統。


    更不要說,受這種價值繫統的點化與浸潤,無論你來到哪個特殊的地域,都不難從更深層的意義上發現,那裡在共享著同一個“生活世界”。甚至可以這麼說,這些林林總總、五光十色的地域文化,反而提供了非常難得的生活實驗室,來落實那種價值的各種可能性。正因為這樣,無論來到中華世界的哪一方水土,也無論是從它的田間還是市井,你都可能發出“似曾相識”的感慨。——這種感慨,當然也能概括我對臺北街市的感受,正因為那表現形態是獨具特色的,它對我本人纔顯得有點“出乎意料”,可說到底它畢竟還是中國式的,於是在細思之下又仍不出“情理之中”。


    在這個意義上,當然所有的“多樣性”都是可貴的。而進一步說,至少在我這個嗜書如命的人看來,臺灣地區的國學研究就尤其可貴,尤其是由那些桴海遷移的前輩們所做出的研究。


    正是因此,我纔更加感佩那些前輩的薪火相傳。雖說餘生也晚,無緣向其中的大多數人當面請益,然而我從他們留下的那些書頁中,還是不僅能讀出他們潛在的情思,更油然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正如自己曾就此動情而寫的:“這些前輩終究會表現為‘最後的玫瑰’麼?他們當年的學術努力,終究會被斬斷為無本之木麼?——讀著這些幾乎是‘一生磨一劍’的學術成果,雖然餘生也晚,而跟這些前輩學人緣慳一面,仍然情不自禁地懷想到,他們當年這般花果飄零,雖然這般奮筆疾書,以圖思緒能有所寄托,但在其內心世界裡,還是有說不出的淒苦猶疑。”


    終於,趁著大陸這邊的國學振興,我們可以更成規模地引進那些老先生的相關著作了。由此便不在話下,這種更加繫統的、按部就班的引進,首先就出於一種親切的“傳承意識”。實際上,即使我們現在所獲得的進展,乃至由此而催生出的國學高漲,也並非沒有臺灣地區國學的影響在。早在改革開放、邊門乍開的初期,那些從海峽對岸得到的繁體著作,就跟從大洋彼岸得到的英文著作一樣,都使得我們從中獲得


    過新鮮感。正因此,如果任何一種學術史的內在線索,都必然表現為承前啟後的“接著講”,那麼也完全可以說,我們也正是在接著臺灣地區國學的線索來講的。


    與此同時,現在借著這種集成式的編輯,而對於臺灣地區國學的總體回顧,當然也包含了另一種活躍的“對話意識”。學術研究,作為一種有機增長的話語,其生命力從來都在於不斷的創新,而如此不斷創新的內生動力,又從來都來自“後生”向著“前賢”的反復切磋。也是惟其如此,這些如今靜躺在臺灣圖書館中的著作——它們眼下基本上已不再被對岸再版了——纔不會隻表現為某種歷史的遺跡,而得以加入到整個國學復興的“大合唱”中;此外,同樣不在話下的是,我們還希望這次集中的重印,又不失為一種相應的和及時的提醒,那就是在這種&ldqu一體”的“大合唱”中,仍需仔細聆聽來自寶島的那個特殊聲部。


    最後要說的是,在一方面,我們既已不再相信任何形式的“歷史目的論”,那麼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今後的進程也總會開放向任何“偶然性”,無法再去想像黑格爾式的、必然的螺旋上升;可在另一方面,又正如我在新近完成的著作中所講的:“盡管我們的確屬於‘有限的、會死亡的、偶然存在的’人類,他們也的確屬於‘有限的、會死亡的、偶然存在的’人類,可話說回來,構成了彼此‘主觀間性’的那種‘人心所向’,卻並不是同樣有限和偶然的,相反倒是遞相授受、薪火相傳、永世長存的,由此也便顯出了不可抹煞的‘必然性’。”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就總還有理由去暢想:由作為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總稱的國學——當然也包括臺灣地區國學——所造成的“人心所向”和“主觀間性”,也總還不失為一種歷史的推動力量吧?


    劉東


    2020 年6 月24 日於浙江大學中西書院

    媒體評論

    論文提要


    本論文以“韓非政治哲學之研究”為題,全文共分七章完成。


    第一章導論。此章敘述研究之動機、範圍與方法,並涉及有關版本之依據、篇章之考證等基本立場之問題。


    第二章時代背景及其哲學問題。此章點出韓非之哲學問題,乃因時代背景而有,亦為時代背景所決定,他志在透過政治權力的構作,以解決戰國混亂之政局,並尋求國之治強與成就霸業之道,故其哲學實屬於政治哲學的範疇,著重在現實政治病痛之解析與實際政治架構之建立。


    第三章思想淵源及其哲學特質。此章分三節寫成:一為國情與其身世之激發,二為先秦諸子之遞衍,三為三晉法家傳統之集成。此章旨在說明韓非哲學之特質,實由此一思想淵源呈顯而出:一為現實主義之哲學,二為綜合性之哲學,三為獨創性之哲學。合此三者,而形成一家之言之哲學特質。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