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本雅明及20世紀哲學大師們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750-1088
    【優惠價】
    469-680
    【作者】 法居伊·珀蒂德芒熱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知識讀物 
    【出版社】深圳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ISBN】978755073919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0739192
    作者:[法]居伊·珀蒂德芒熱

    出版社:深圳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出版時間:2024年03月 

        
        
    "

    編輯推薦

    本書以近似文學研究的沉思,以飽含移情的敏感筆觸,以不含哲學行話的行文筆法,將哲學家的思想、風格與筆法冉現於讀者眼前。

     
    內容簡介

    《本雅明及20世紀哲學大家們》講述從那遙遠的年代起,知識在羅森茨維格、列維納斯、本雅明、塞爾托、法蘭克福學派、德裡達的研究中得以聚積、提煉、區分和推廣。他們對輕描淡寫不屑一顧,嚴格要求回到事物本身,回到文本本身然而,他們似乎還沒有被真正閱讀、被真正理解。所有這一切將被重新撿起,從塵封已久、神秘莫測、發出聲響的東--一篇文章開始。

    作者簡介

    居伊·珀蒂德芒熱,法國學者、哲學家,常年從事哲學教學工作,曾任法國《研究》雜志撰稿人、《哲學檔案》雜志主編,著有《本雅明及20世紀哲學大師們》等。


     


    劉成富,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非洲大湖區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南京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江蘇省翻譯協會會長、中國法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副會長,主要從事法語語言文學和非洲問題研究,出版《20世紀法國“反文學”研究》《文化身份與現當代法國文學》等專著4部,出版《非洲概況與中非交流》《金犀牛:中世紀非洲史》《消費社會》等譯著62部,發表學術論文175篇。

    目錄
    目錄
    瓦爾特·本雅明 001
    瓦爾特·本雅明 003
    本雅明其人005
    猶太教 006
    是什麼樣的馬克思主義?007
    旅行、言語 008
    意像、死亡與夢幻011
    超越康德的評論體繫012
    暴力的歷史與回憶014
    現時的門檻:瓦爾特·本雅明對歷史實踐的挑戰 016
    現時不容置疑的要求018
    “必須對習以為常的習慣進行干擾”021
    巴別塔和廢墟025

    目錄


    瓦爾特·本雅明  001


    瓦爾特·本雅明 003


    本雅明其人005


    猶太教 006


    是什麼樣的馬克思主義?007


    旅行、言語 008


    意像、死亡與夢幻011


    超越康德的評論體繫012


    暴力的歷史與回憶014


    現時的門檻:瓦爾特·本雅明對歷史實踐的挑戰 016


    現時不容置疑的要求018


    “必須對習以為常的習慣進行干擾”021


    巴別塔和廢墟025


    遠距離的實踐028


    高強度的實踐031


    瓦爾特·本雅明書信的十三個側面 034


    莫裡斯·梅洛-龐蒂  047


    現像的抗拒力 049


    半開放的事物052


    產生裂縫的存在057


    感性的東西 060


    弱小的存在 065


    埃馬紐埃爾·列維納斯 071


    列維納斯:現像學與猶太人的世界觀 073


    斯特拉斯堡、巴黎、法國與現像學076


    飽和 077


    啟示與理性 088


    此或彼,本體論之爭:海德格爾—列維納斯 095


    分離 096


    重讀海德格爾100


    埃馬紐埃爾·列維納斯或有關他者的問題 105


    知識與欲望 107


    揭示與啟示 110


    愛、死亡、蹤跡111


    “面孔顯靈”117


    人類、歷史、國家119


    背景 123


    意外 127


    質問 130


    保羅·利科  135


    保羅·利科:悲劇的記憶,頭緒 137


    悲劇與哲學 138


    論悲劇 142


    面對,不要回避147


    困境與敘事 151


    《聖經》的誘惑153


    積極性 157


    雅克·德裡達  159


    喚醒回憶161


    書寫的吸引 163


    憑什麼閱讀?168


    遊戲與必要性170


    目的的穿越:斯賓諾莎、康德和德裡達176


    斯賓諾莎 178


    康德 195


    德裡達 203


    弗朗茲·羅森茨維格  209


    弗朗茲·羅森茨維格的挑戰 211


    聲音,回憶與承諾212


    從分離到分離217


    “聖愛的啟示就在眾生的心目中”225


    天文學中的暗喻、近鄰與遠者228


    這種挑戰還有必要嗎?230


    黑格爾與羅森茨維格差異之形成 232


    先例 233


    研究的主線 237


    把握的關鍵 240


    辯證法的基本單位243


    黑格爾:基督教的誘惑之一?244


    《黑格爾與國家》與一種預言2464


    本雅明及 20 世紀哲學大師們


    法蘭克福學派  249


    法蘭克福學派 251


    “真理是具體的。”理性與自然:對法蘭克福學派幾篇文章的注解251


    理性,歷史,自然254


    “批評理論”259


    理性與自然令人擔憂的同一性262


    理性的統治 264


    “否定辯證法”268


    對分離真理和幸福的理性進行的唯一可能並且必要的全方位解構269


    啟蒙運動:一個神話,一項任務 273


    阿多諾與霍克海默爾的批評273


    啟蒙運動,西方理性,當代歷史275


    內部與外部:理性的張力278


    回返神話的內在性285


    在發生偏航的起源處:丟失(自我)的恐懼 288


    摹仿、回憶、批評……理性的另一種用法? 292


    理性的批判與懷念:對霍克海默爾與阿多諾文章的幾點注釋 296


    啟蒙運動理性的辯證法299


    《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之反駁303


    草草了事或未完成的啟蒙運動理性的任務 309


    阿多諾:“本真的行話”311


    阿多諾:海德格爾與一種行話314


    羅森茨維格、海德格爾與“新思維”319


    面對黑格爾的阿多諾、海德格爾和羅森茨維格:客觀性331


    他者或超驗性的問題341

    在線試讀
    瓦爾特·本雅明
    “讀書時我就要捂起耳朵。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聽別人無聲地講故事了。可講故事的人卻不是爸爸。鼕天,我有時會在溫暖的小房間裡臨窗站著,就這樣,外面的暴風雪便開始向我講述故事,靜靜地。” 很少有作品能像瓦爾特·本雅明的文字這樣讓人感受到如此的靜謐。它們吸引並突然抓住讀者,讓人感覺自己像是被一個素未謀面的行人抓住了。他的寫作是堅定的,思想積累著、壓縮著,並從遠處隱秘地浮現出來,然而其發展趨勢卻總是出人意料,就像山間的行者看到的風景一樣。而難以預料、懸念式的總結更是加強了這種效果:人們永遠都無法抵達旅行的盡頭。這種呈現—這個詞對於本雅明來說至關重要—方式中充滿了奇遇,它展現了和文學作品一樣豐富的事物:童年、一座座城市、一個時代,還有巴黎。總之,瓦爾特·本雅明的文風2 讓人們無可置疑地相信,他算得上極少數幾位思維不會被閱讀磨損的大作家之一。這不僅是因為他的文筆優美,更因為他的思想在一篇又一篇作品中被展現、錘煉和追尋,卻沒有完全達到終點。他的直覺是轉瞬即逝的,這其中有一種暗藏目標的幽靈穿越所有作品,卻沒有對作品進行理論抽像。人們多次強調了這項工作的支離破碎性。這是一種失敗嗎?又或是追求靈光閃現般的真理所作出的犧牲?還是兩者兼備?本雅明曾強調卡夫卡的失敗;是的,本雅明自己的作品帶著一道傷痕,從他初期的寫作開始就一直為一種悲傷的陰影所籠罩。本雅明不是個激情四溢的人,但更不是一個不停地自我埋怨的人。本雅明從自己身上看到了一種堅忍的耐心。而本雅明持重的性格也深藏著難以置信的奧秘。並不是隻有他的文章是安靜的,他本身也總是生活在安靜中。
    1940年9月26日,本雅明在西班牙和法國的交界處自殺身亡。當時他帶了一隻文件包,後來這隻文件包一直下落不明,人們也就無法確切知道包裡裝了些什麼1。那時的本雅明隻為少數幾人所知。他的朋友中有些人後來變得聲名顯赫(如肖勒姆、霍夫曼斯塔爾、阿多諾、布萊希特、克勞索維斯基[Klossowski]、馬塞爾·布裡昂[Marcel Brion]),他們很早便感覺到了本雅明過人的獨創性和巨大的力量,同時也感覺到了其復雜性。表面看來,本雅明的研究方向五花八門,這使得他那些最親密的朋友(肖勒姆、布萊希特)對他思想的嚴密性及其主導意義 產生了懷疑。很久之後,在阿多諾、肖勒姆、梯德曼(R. Tiedemann)和漢娜·阿倫特以及許多其他朋友的幫助下,本雅明進入了德國、意大利以及後來法國和美國的知識界,從此,對本雅明闡釋的論戰便拉開了序幕:哲學家還是作家,真正的或是虛偽的馬克思主義者,徹底的還是失去了土地的猶太人,純粹的隨筆作家還是謹慎的學者,預言家還是空想家……
    當然,本雅明的作品本身就不是為了使人們達成共識而寫作的。但情況經常是這樣,有些批評似乎除了所承認的動機外還別有用心,好像在某些問題上完全有可批評之處的本雅明還存在著一個更深層的、用耳朵聽不見的或者說難以切入的問題。這是他失敗的另外的蹤跡嗎?

    瓦爾特·本雅明


    “讀書時我就要捂起耳朵。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聽別人無聲地講故事了。可講故事的人卻不是爸爸。鼕天,我有時會在溫暖的小房間裡臨窗站著,就這樣,外面的暴風雪便開始向我講述故事,靜靜地。” 很少有作品能像瓦爾特·本雅明的文字這樣讓人感受到如此的靜謐。它們吸引並突然抓住讀者,讓人感覺自己像是被一個素未謀面的行人抓住了。他的寫作是堅定的,思想積累著、壓縮著,並從遠處隱秘地浮現出來,然而其發展趨勢卻總是出人意料,就像山間的行者看到的風景一樣。而難以預料、懸念式的總結更是加強了這種效果:人們永遠都無法抵達旅行的盡頭。這種呈現—這個詞對於本雅明來說至關重要—方式中充滿了奇遇,它展現了和文學作品一樣豐富的事物:童年、一座座城市、一個時代,還有巴黎。總之,瓦爾特·本雅明的文風2 讓人們無可置疑地相信,他算得上極少數幾位思維不會被閱讀磨損的大作家之一。這不僅是因為他的文筆優美,更因為他的思想在一篇又一篇作品中被展現、錘煉和追尋,卻沒有完全達到終點。他的直覺是轉瞬即逝的,這其中有一種暗藏目標的幽靈穿越所有作品,卻沒有對作品進行理論抽像。人們多次強調了這項工作的支離破碎性。這是一種失敗嗎?又或是追求靈光閃現般的真理所作出的犧牲?還是兩者兼備?本雅明曾強調卡夫卡的失敗;是的,本雅明自己的作品帶著一道傷痕,從他初期的寫作開始就一直為一種悲傷的陰影所籠罩。本雅明不是個激情四溢的人,但更不是一個不停地自我埋怨的人。本雅明從自己身上看到了一種堅忍的耐心。而本雅明持重的性格也深藏著難以置信的奧秘。並不是隻有他的文章是安靜的,他本身也總是生活在安靜中。


    1940年9月26日,本雅明在西班牙和法國的交界處自殺身亡。當時他帶了一隻文件包,後來這隻文件包一直下落不明,人們也就無法確切知道包裡裝了些什麼1。那時的本雅明隻為少數幾人所知。他的朋友中有些人後來變得聲名顯赫(如肖勒姆、霍夫曼斯塔爾、阿多諾、布萊希特、克勞索維斯基[Klossowski]、馬塞爾·布裡昂[Marcel Brion]),他們很早便感覺到了本雅明過人的獨創性和巨大的力量,同時也感覺到了其復雜性。表面看來,本雅明的研究方向五花八門,這使得他那些最親密的朋友(肖勒姆、布萊希特)對他思想的嚴密性及其主導意義 產生了懷疑。很久之後,在阿多諾、肖勒姆、梯德曼(R. Tiedemann)和漢娜·阿倫特以及許多其他朋友的幫助下,本雅明進入了德國、意大利以及後來法國和美國的知識界,從此,對本雅明闡釋的論戰便拉開了序幕:哲學家還是作家,真正的或是虛偽的馬克思主義者,徹底的還是失去了土地的猶太人,純粹的隨筆作家還是謹慎的學者,預言家還是空想家……


    當然,本雅明的作品本身就不是為了使人們達成共識而寫作的。但情況經常是這樣,有些批評似乎除了所承認的動機外還別有用心,好像在某些問題上完全有可批評之處的本雅明還存在著一個更深層的、用耳朵聽不見的或者說難以切入的問題。這是他失敗的另外的蹤跡嗎?


    下面幾段文字是對於本雅明的評析,以此勾起人們對這個“過路人”的回憶。這幾段文字之間並無一條主線貫穿其中,如果說有,那就是筆者有一個不知能否實現、或許不合時宜的心願:想讓人們從中隱約看到歷史哲學的具體普遍性如何在不否認自身存在的基礎上完成或實現更加抽像和理想化的普遍,以及藝術作品分散卻真實而關鍵的普遍性。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