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外國哲學(第四十二輯)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523-2208
    【優惠價】
    952-1380
    【作者】 韓水法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世界哲學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20546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0205467
    作者:韓水法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1年12月 

        
        
    "

    內容簡介

    《外國哲學》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負責組稿,刊登外國哲學專業研究者的學術文章。《外國哲學(第42輯)》共有六個欄目,分別為希臘哲學研究、中世紀哲學研究、近代哲學研究、分析哲學研究、現像學研究和倫理學研究。希臘哲學研究欄目收錄一篇關於亞裡士多德的質料學說的論文;中世紀哲學研究收錄兩篇文章,分別討論中世紀格裡高利的宗教改革和阿奎那的法哲學;近代哲學研究分別為討論康德的“幸福悖論”和通過秀美概念討論席勒美學與康德哲學的關繫的兩篇論文;分析哲學研究的三篇論文主要偏重於語言哲學的討論;現像學欄目遴選三篇論文,集中關注主體性理論問題;倫理學研究欄目的兩篇論文分別為回應科斯嘉對道德實在論的批評和討論“道德偽善”概念。

    作者簡介

    韓水法,1958年生,浙江餘杭人。現為J育部長江學者,北京大學哲學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哲學繫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德國圖賓根大學政治哲學研究中心通訊研究員、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學會副理事長、廈門大學人文學院講座教授。研究領域:康德哲學暨德國唯心主義、政治哲學、韋伯與社會理論、當代中國思想、大學問題、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文主義、漢語哲學。出版研究著作六部,譯著三部,並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

    目錄
    希臘哲學研究
    呂純山 亞裡士多德六個層次的質料學說
    中世紀哲學研究
    徐龍飛 論中世紀格裡高利改革中的教宗首席權問題
    歸伶昌 阿奎那法哲學思想中罪的層級差別
    近代哲學研究
    張菲亞 康德的“幸福悖論”
    賀 磊 美與道德的張力——論席勒早期哲學與康德哲學的關繫
    分析哲學研究
    欄目主持人寄語
    何嘉誠 解決答錄機難題
    蔣彧頔 指稱與復合指示詞
    李麒麟 限定性摹狀詞、認知推導與(命題)知識的概念分析:對蓋梯爾的案例的再反思
    現像學研究

    希臘哲學研究


    呂純山 亞裡士多德六個層次的質料學說


    中世紀哲學研究


    徐龍飛 論中世紀格裡高利改革中的教宗首席權問題


    歸伶昌 阿奎那法哲學思想中罪的層級差別


    近代哲學研究


    張菲亞 康德的“幸福悖論”


    賀  磊 美與道德的張力——論席勒早期哲學與康德哲學的關繫


    分析哲學研究


    欄目主持人寄語


    何嘉誠 解決答錄機難題


    蔣彧頔 指稱與復合指示詞


    李麒麟 限定性摹狀詞、認知推導與(命題)知識的概念分析:對蓋梯爾的案例的再反思


    現像學研究


    欄目主持人寄語


    黃  笛 融通與斷裂:薩特與梅洛-龐蒂關於“我思”的對話


    張金碩 清明夢中的自我意識結構探究


    孫兆程 此在的“自我分裂”——基於海德格爾語境下“沉淪”與“畏”的概念分析


    倫理學研究


    劉媛媛 從偽善到“道德偽善”:偽善何以是通往德性的路徑


    王東華 理由實在論能否回答規範問題?—科斯嘉對道德實在論的批評


    《外國哲學》約稿啟事

    前言
    《外國哲學》於1984年由商務印書館創辦,至1998年共出版十四輯,開創了改革開放後中國研究外國哲學的新學風、新傳統,在學術界具有廣泛的影響。經與商務印書館商議,從第十五輯開始,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負責承擔《外國哲學》的組稿、編輯工作。
    《外國哲學》是由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主辦、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專業學術出版物,每年出版兩輯。《外國哲學》堅持以學術為本的原則,倡導對哲學問題的原創性研究,以及對各種哲學觀點、思潮、著作、論文的批評性評論。
    《外國哲學》隻發表中文論文,且隻刊登未發表過的論文。
    《外國哲學》已許可中國知網以數字化方式復制、彙編、發行、信息網絡傳播本刊全文。《外國哲學》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國知網著作權使用費,所有署名作者向《外國哲學》提交文章發表之行為視為同意上述聲明。如有異議,請在投稿時說明,《外國哲學》將按作者說明處理。
    《外國哲學》為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入選輯刊,並由其對外提供信息服務,相關著作權使用費由本刊一並支付,如有異議,請在來稿時注明,本刊將做適當處理。

    《外國哲學》於1984年由商務印書館創辦,至1998年共出版十四輯,開創了改革開放後中國研究外國哲學的新學風、新傳統,在學術界具有廣泛的影響。經與商務印書館商議,從第十五輯開始,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負責承擔《外國哲學》的組稿、編輯工作。
    《外國哲學》是由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主辦、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專業學術出版物,每年出版兩輯。《外國哲學》堅持以學術為本的原則,倡導對哲學問題的原創性研究,以及對各種哲學觀點、思潮、著作、論文的批評性評論。


       《外國哲學》采用國際通用的“雙盲”審稿制度。作品一經錄用,我們即付稿酬,版權則歸商務印書館所有。歡迎其他出版物轉載,但須得到原出版方的書面授權。
       《外國哲學》隻發表中文論文,且隻刊登未發表過的論文。
       《外國哲學》已許可中國知網以數字化方式復制、彙編、發行、信息網絡傳播本刊全文。《外國哲學》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國知網著作權使用費,所有署名作者向《外國哲學》提交文章發表之行為視為同意上述聲明。如有異議,請在投稿時說明,《外國哲學》將按作者說明處理。
       《外國哲學》為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入選輯刊,並由其對外提供信息服務,相關著作權使用費由本刊一並支付,如有異議,請在來稿時注明,本刊將做適當處理。


       為了進一步提高《外國哲學》稿件的學術水準,我們采取了國際學術刊物通行的“雙盲”審稿制度。除了繼續發表對外國哲學歷史和經典的詮釋性論文外,本刊將特別注重發表史論結合、批判性評論、中外哲學比較等方面的佳作。我們衷心希望全國同仁鼎力襄助,不吝賜稿,把《外國哲學》辦成群賢畢至、百家爭鳴的學術園地。

    在線試讀
    在《存在與時間》的第一部中,海德格爾對此在(Dasein)如何在世界中存在、以及此在和他人(the Others)的關繫問題展開了細致的討論。通過這些討論,海德格爾得出結論:此在同時以非本真(inauthentic)和本真(authentic)的方式存在。不過,在《存在與時間》第一部的討論中,海德格爾似乎認為“是”(is)本身就暗示著一種同一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默認了此在自然而然是一個不可被分解開來加以討論的整體,而並未對於此在的自我同一性何以實現、在何種程度上能夠被實現等問題進行詳細的說明。本文就將以此在的自我同一性何以可能為論題展開討論。
    在當代的學術討論中,對於海德格爾語境下的“自我”問題的討論主要分為兩類:一類從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等文本出發,基於對文本的分析來解讀海德格爾的“自我”概念,此類討論一般認為海德格爾之“自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另一類則將海德格爾的理論與以弗洛伊德、拉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相結合,通過精神分析學派圍繞“自我”的大量討論來嘗試澄清此在之“自我”的特殊結構——這一類的討論往往認為海德格爾語境下的“自我”包含一種不可避免的分裂。但是,無論采用哪一種研究進路,這些學者大都認同海德格爾對於此在之存在方式的討論是對於笛卡爾以來近代哲學的核心關切——即,對於“‘我’與非我之存在的關繫問題”和“人格同一性的持存問題”——的一種全新的回應:在海德格爾的語境下,此在的存在是從“日常性”(everydayness)開始的,也就是說,此在之自我的存在總是不可避免地與他者相關聯,這構成了此在的基本的存在方式;“此在”並非一個與周遭事物互不相干的獨立的主體,“世界”也並非一個獨立於一切主體的客體——“在他看來,自我與世界的截然分割恰恰是使笛卡爾傳統下對自我問題的討論變得困難的首要原因”。
    第一類的討論主要見於麥克馬納斯的《海德格、本真與自我》、米切爾的《海德格的哲學與自我理論》等學術著作或論文中:米切爾認為,此在總是需要通過接觸器物、使用語言等一繫列方式來接觸“世界”,而世界本身又處在持續不斷的變化之中,因而此在也總是要隨著世界所呈現出的不同傾向來調整其自身的存在方式以及與世界交互的方式——“我們與世界的交互和我們的操心(care)是密不可分的”,此在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與他者的共處同在”(Being-with-Others)。在這種意義上,此在與世界並不處在一個緊張對立的狀態之中,因而這裡並無“分裂”可言——在“操心”的過程中,此在和其他的此在以同樣的方式和同樣的器物交互,這讓此在的個體性明顯地被消解;通過“操心”的方式,此在得以維持其自我的同一性。拉索爾在《自主性、本真與自我》一文中也將此在之自我同一性的來源歸於一種絕對的行動上的自主性(autonomy),而這種自主性可以在《存在與時間》有關本真此在的討論中窺見一斑。

    在《存在與時間》的第一部中,海德格爾對此在(Dasein)如何在世界中存在、以及此在和他人(the Others)的關繫問題展開了細致的討論。通過這些討論,海德格爾得出結論:此在同時以非本真(inauthentic)和本真(authentic)的方式存在。不過,在《存在與時間》第一部的討論中,海德格爾似乎認為“是”(is)本身就暗示著一種同一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默認了此在自然而然是一個不可被分解開來加以討論的整體,而並未對於此在的自我同一性何以實現、在何種程度上能夠被實現等問題進行詳細的說明。本文就將以此在的自我同一性何以可能為論題展開討論。


    在當代的學術討論中,對於海德格爾語境下的“自我”問題的討論主要分為兩類:一類從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等文本出發,基於對文本的分析來解讀海德格爾的“自我”概念,此類討論一般認為海德格爾之“自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另一類則將海德格爾的理論與以弗洛伊德、拉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相結合,通過精神分析學派圍繞“自我”的大量討論來嘗試澄清此在之“自我”的特殊結構——這一類的討論往往認為海德格爾語境下的“自我”包含一種不可避免的分裂。但是,無論采用哪一種研究進路,這些學者大都認同海德格爾對於此在之存在方式的討論是對於笛卡爾以來近代哲學的核心關切——即,對於“‘我’與非我之存在的關繫問題”和“人格同一性的持存問題”——的一種全新的回應:在海德格爾的語境下,此在的存在是從“日常性”(everydayness)開始的,也就是說,此在之自我的存在總是不可避免地與他者相關聯,這構成了此在的基本的存在方式;“此在”並非一個與周遭事物互不相干的獨立的主體,“世界”也並非一個獨立於一切主體的客體——“在他看來,自我與世界的截然分割恰恰是使笛卡爾傳統下對自我問題的討論變得困難的首要原因”。


    第一類的討論主要見於麥克馬納斯的《海德格、本真與自我》、米切爾的《海德格的哲學與自我理論》等學術著作或論文中:米切爾認為,此在總是需要通過接觸器物、使用語言等一繫列方式來接觸“世界”,而世界本身又處在持續不斷的變化之中,因而此在也總是要隨著世界所呈現出的不同傾向來調整其自身的存在方式以及與世界交互的方式——“我們與世界的交互和我們的操心(care)是密不可分的”,此在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與他者的共處同在”(Being-with-Others)。在這種意義上,此在與世界並不處在一個緊張對立的狀態之中,因而這裡並無“分裂”可言——在“操心”的過程中,此在和其他的此在以同樣的方式和同樣的器物交互,這讓此在的個體性明顯地被消解;通過“操心”的方式,此在得以維持其自我的同一性。拉索爾在《自主性、本真與自我》一文中也將此在之自我同一性的來源歸於一種絕對的行動上的自主性(autonomy),而這種自主性可以在《存在與時間》有關本真此在的討論中窺見一斑。


    而馬爾霍爾的《海德格爾和〈存在與時間〉》、卡曼的《分析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中的領會、言談與本真》、克茲爾的《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的創作》等以《存在與時間》的文本分析為主題的著作中雖然沒有直接將“自我”問題作為一個核心話題來加以討論,但從對《存在與時間》相關章節的分析解讀中(主要集中在第一部的後半部分),亦不難總結出海德格爾對於此在之自我的特征的刻畫。


    此外,一些以“自我”問題與主體性問題為核心關切的學術著作中也有部分對於海德格爾之自我概念的涉及——譬如扎哈維的《主體性與自我:對“第一人稱視角”的探究》:該書結合現像學傳統和當代分析哲學的傳統圍繞作為現像的意識(phenomenal consciousness)、經驗、自我與他者等問題展開討論,在“Reflection and Attention”一章中基於“納托普的挑戰”對於海德格爾的自我概念進行了反思。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