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康德哲學講演錄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617-896
    【優惠價】
    386-560
    【作者】 鄧曉芒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理論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8543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28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0185431
    作者:鄧曉芒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0年07月 

        
        
    "

    內容簡介

    在西方哲學史上對康德有一個著名的比喻:“蓄水池”。也就是說,康德之前的哲學都流向康德,康德之後的哲學都來自康德。二百多年來,沒有一個人作為純粹哲學家的聲望能夠超過康德。《康德哲學講演錄》是一部繫統介紹“近世*大哲”康德哲學的著作,根據康德研究專家鄧曉芒教授相關繫列講座精心整理而成。本書提綱挈領、切中肯綮地解讀了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並在中西文化心理的比較中展示了康德倫理學的內涵,在一個更廣闊的全球視野中提出了康德哲學的世界性和當代意義。本書內容精妙、可讀性強,是理解康德哲學的書。

    作者簡介

    鄧曉芒,1948年4月生,湖南長沙人。1964年初中畢業即下放農村當知青,10年後回城當搬運工。1979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繫攻讀西方哲學史碩士研究生,1982年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89年評為教授,2010年起改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繫教授。現為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德國哲學》主編,華中科技大學德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德國古典哲學的翻譯和研究,又旁及現代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美學、中西哲學和文化比較、文藝理論和文學評論等,並積極介入社會批判和熱點問題,創立了“新實踐美學”和“新批判主義”。已出版著作45部,譯著8部。

    目錄
    講《純粹理性批判》 / 1
    一、《純粹理性批判》產生的歷史背景 / 4
    二、《 純粹理性批判》的總問題: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 / 24
    三、先驗感性論 / 32
    四、先驗邏輯之一:先驗分析論 / 35
    五、先驗邏輯之二:先驗辯證論 / 66
    六、先驗方法論 / 84
    七、《純粹理性批判》的意義 / 93

    第二講《實踐理性批判》 / 99
    一、《 實踐理性批判》與《純粹理性批判》不同的程序 / 101
    二、《實踐理性批判》的標題 / 103
    三、 導言:自由和道德隻具有實踐意義,不具有認識意義 / 106
    四、分析論之一:原理分析 / 112

    講《純粹理性批判》 / 1


    一、《純粹理性批判》產生的歷史背景 / 4


    二、《 純粹理性批判》的總問題: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 / 24


    三、先驗感性論 / 32


    四、先驗邏輯之一:先驗分析論 / 35


    五、先驗邏輯之二:先驗辯證論 / 66


    六、先驗方法論 / 84


    七、《純粹理性批判》的意義 / 93


     


    第二講《實踐理性批判》 / 99


    一、《 實踐理性批判》與《純粹理性批判》不同的程序 / 101


    二、《實踐理性批判》的標題 / 103


    三、 導言:自由和道德隻具有實踐意義,不具有認識意義 / 106


    四、分析論之一:原理分析 / 112


    五、分析論之二:概念分析 / 122


    六、純粹實踐理性的動機 / 126


    七、純粹實踐理性的辯證論 / 129


     


    第三講《判斷力批判》 / 135


    一、審美判斷力批判 / 137


    二、目的論判斷力批判 / 182


     


    第四講康德宗教哲學和中西人格結構 / 223


    一、康德宗教哲學的生命力何在 / 225


    二、中西人格結構之比較:以康德哲學為觀照 / 230


    三、自由意志與中國傳統倫理 / 241


     


    第五講全球倫理的可能性——金規則的三種模式 / 275


    一、金規則的三種模式的差異 / 277


    二、三種模式的普遍性與全球倫理 / 304


     


    第六講康德哲學的當代意義 / 321


     


    附錄 / 329


     


    再版後記 / 335

    在線試讀
    第六講康德哲學的當代意義

    2004 年是偉大的德國哲學家康德誕生280 周年、逝世200周年,全世界的學術界都在開展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200 年來,還沒有一個人作為純粹哲學家的聲望能夠超過康德。200年來,一個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哲學家,早已經被無數人宣布批倒批臭了,卻仍然如同巨大的山峰巍然高聳。這個人雖然並不見得“可信”,卻如此“可愛”,這到底是為什麼?我們為什麼在今天還要翻譯他的著作?從他那裡我們究竟能夠獲得什麼樣的教益?我想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嘗試回答這些問題。
    ,康德哲學號稱“批判哲學”,康德明確宣稱“我們的時代是批判的時代,一切東西都必須經受批判”。批判精神的提出是西方理性精神的一次飛躍,它使理性的主體能動性開始發揮其自我批判和自我立法的作用,從而首次使理性成為人類一切認識、道德和歷史活動中的原則。正是憑借同一種批判精神,康德哲學在黑格爾和馬克思那裡遭到了深刻的批判,但也正因為如此,康德的批判者也恰好都是康德的繼承者,康德的理性批判成為康德哲學永恆的功勛和榮耀。自從康德以後,人類社會特別是人類思想就進入了“批判的時代”。批判不再隻是個別人或某個時代的特征,它是人類精神生活中必要的基本素質。
    第二,康德哲學具有強烈的理想主義傾向。近代以來,人類越來越走入了科學技術所造成的精神迷宮,真善美的價值越來越讓位於經濟實用的現實需求,上帝已死,宗教信仰隻剩下休謨所說的“習慣”的意義。康德在兩個世紀之前就提出人類出於自己的道德本性必須對上帝加以懸設,認為這不是什麼自我欺騙或自我安慰,而是從人的自由這一事實所做出的推論。這是對人性的深刻洞見。人的本性就在於“知其不可而為之”,懸設一個理念讓自己去追求,不管這個終極理念叫作上帝還是別的什麼,否則人就跟其他動物沒有什麼區別。整個人類文明的歷史發展證明,人的創造性就在於把原先認為不可能甚至不可思議的事通過自己的不懈追求實現出來,因而人的本質不能僅僅歸結為他所創造出來的現實事物,而應歸於他不斷創造的精神力量。人類終極目的的懸設正是激發他的無窮創造力的必要條件,隻有在這一條件之下,人的本質潛能或人的本質力量的全面豐富性纔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人纔能日益完善自身,擺脫受奴役的狀態。200 年後反觀康德的理想,我們深感這種理想主義的缺乏乃是現代社會一切病態的癥結。

    第六講康德哲學的當代意義


     


    2004 年是偉大的德國哲學家康德誕生280 周年、逝世200周年,全世界的學術界都在開展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200 年來,還沒有一個人作為純粹哲學家的聲望能夠超過康德。200年來,一個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哲學家,早已經被無數人宣布批倒批臭了,卻仍然如同巨大的山峰巍然高聳。這個人雖然並不見得“可信”,卻如此“可愛”,這到底是為什麼?我們為什麼在今天還要翻譯他的著作?從他那裡我們究竟能夠獲得什麼樣的教益?我想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嘗試回答這些問題。


    ,康德哲學號稱“批判哲學”,康德明確宣稱“我們的時代是批判的時代,一切東西都必須經受批判”。批判精神的提出是西方理性精神的一次飛躍,它使理性的主體能動性開始發揮其自我批判和自我立法的作用,從而首次使理性成為人類一切認識、道德和歷史活動中的原則。正是憑借同一種批判精神,康德哲學在黑格爾和馬克思那裡遭到了深刻的批判,但也正因為如此,康德的批判者也恰好都是康德的繼承者,康德的理性批判成為康德哲學永恆的功勛和榮耀。自從康德以後,人類社會特別是人類思想就進入了“批判的時代”。批判不再隻是個別人或某個時代的特征,它是人類精神生活中必要的基本素質。


    第二,康德哲學具有強烈的理想主義傾向。近代以來,人類越來越走入了科學技術所造成的精神迷宮,真善美的價值越來越讓位於經濟實用的現實需求,上帝已死,宗教信仰隻剩下休謨所說的“習慣”的意義。康德在兩個世紀之前就提出人類出於自己的道德本性必須對上帝加以懸設,認為這不是什麼自我欺騙或自我安慰,而是從人的自由這一事實所做出的推論。這是對人性的深刻洞見。人的本性就在於“知其不可而為之”,懸設一個理念讓自己去追求,不管這個終極理念叫作上帝還是別的什麼,否則人就跟其他動物沒有什麼區別。整個人類文明的歷史發展證明,人的創造性就在於把原先認為不可能甚至不可思議的事通過自己的不懈追求實現出來,因而人的本質不能僅僅歸結為他所創造出來的現實事物,而應歸於他不斷創造的精神力量。人類終極目的的懸設正是激發他的無窮創造力的必要條件,隻有在這一條件之下,人的本質潛能或人的本質力量的全面豐富性纔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人纔能日益完善自身,擺脫受奴役的狀態。200 年後反觀康德的理想,我們深感這種理想主義的缺乏乃是現代社會一切病態的癥結。


    第三,康德的先驗哲學歷來為我們所詬病,但在今天看來它仍然有其合理的成分。胡塞爾現像學通過“先驗還原”把現實世界還原為一個理念世界,一個“應然”和“可能”的世界,是對歐洲人性的拯救。因為在這樣一個“本質世界”的平臺上,人們可以超越日常世俗生活的狹隘眼光而意識到自己的真正本性之所在,懷著一種真誠的信念去追求那合乎人性的生活。沒有這樣一種先驗的眼光,一切對崇高理想、聖潔人格、神聖信念、惟微天道的追尋都會成為世俗考慮的一種工具,一種應付現實問題的經驗態度,甚至權宜之計。當然,先驗哲學不能解決任何現實問題,但它提供了一種生活境界。這一點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是“啟蒙中的啟蒙”。


    第四,康德的人本主義盡管已經遭到現代哲學(胡塞爾、海德格爾等)的批評,特別是受到後現代的猛烈抨擊,但它的基本精神仍然是支配當代社會時代精神的主干。雖然有理性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局限性,但“人是目的”,人的一切活動終都是為了人自身的完善和完成的原則,直到今天還有普遍的效力。當代能對這一原則造成衝擊的是自然原則,它體現為環境保護原則。但自然和人的對立並不是康德的過錯。把康德的人本主義理解為與自然主義相對抗,隻是一種誤解。康德認識論中固然有“人為自然立法”一說,但他並不認為認識和科學就是人對待自然的態度,而是認為必須通過審美和自然目的生態鏈向人的道德過渡,自然是向人、向人的道德生成的。人的道德素質表現為全部自然歷史的終成果。


    康德對人類實用性地宰制自然界是瞧不起的,認為這種實踐技術的活動並不屬於人的自由本質,人的真正的自由體現為人的道德素質,而具備了這種道德素質的人會情不自禁地欣賞大自然的壯麗和美,珍惜大自然,把大自然對人類的好意看作一種應該感激的“恩惠”。康德道德化的人本主義不是與自然毫無關繫的,更不是威脅自然界的,它本身就包含環境保護意識。把人和自然看作一體的這一立場,在馬克思那裡發展為“完成了的人本主義就是自然主義,完成了的自然主義就是人本主義”的觀點。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自身,因為如黑格爾和馬克思所指出的,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


    第五,康德的不可知論對於人類知識的進步也許是一個必須克服的障礙。在這方面它已經被馬克思的實踐論所超越,但對於人類道德的進步和完善卻是一個可以而且應當保留的前提。因為知識探討的是必然王國,而道德基於人的自由,把自由還原為必然是人類道德墮落的根源。既然談到自由,就永遠會有“不可知”的成分。正因為人是自由的,所以在他的一念之間究竟會選擇什麼,是服從道德律還是服從感性需要,這是不能通過外在的必然手段預先保證的,因而是不可知的。康德把道德從人的知識中割裂開來,這固然使道德成為一種抽像的形式,脫離了現實生活和歷史,但這一方面使人在道德上擺脫了對自然規律的依賴,另一方面也破除了對自己的過分自信和驕傲。在康德那裡,“不可知”並不是放棄道德責任的借口,恰好相反,它正是承擔道德責任的前提。因為“不可知”是排除了一切知識對人的行為的規定,而隻以“應當”作為行為的衡量標準,隻以人自己的自由或任意作為責任的承擔主體。因此“不可知”為人對自己的道德反省留下了無限的餘地,為道德上的“可持續發展”、為揚棄舊道德建立新道德開闢了道路。在今天我國社會發展的轉型階段,必然而且已經向我們提出了“道德轉型”的歷史任務,康德的不可知論因而對我們具有特別重要的探討價值和啟發意義。


    第六,康德的世界主義和全球化觀點對我們的時代具有特殊的參考價值。畢生不願意邁出哥尼斯堡的康德卻具有“世界公民”的眼光,這種眼光與當前流行的“文化相對主義”不同,是以歷史從野蠻到文明的發展進化為線索的。隻有從這一立場出發,康德纔能預測人類由惡向善的前進和“永久和平”的實現,否則我們就不可能指望現實世界的弱肉強食有一天會停止。但康德也清醒地意識到人類全球化歷程的艱難,意識到戰爭的血腥和民族矛盾的不可調和,他把的希望寄托在巨大的災難和痛苦中人的道德意識的覺醒。在文明衝突的今天,康德的這些觀點特別值得我們深思。


    當代恐怖主義和霸權主義的衝突雖然包含野蠻與文明對抗的因素,但整個卻是“叢林法則”在文明時代的重演。霍布斯當年所描述的“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今天正在各國之間、各種文化之間以世界規模進行,卻不再有一個世界君主來充當裁判。我們甚至可以預料,將來即使世界各國在經濟上消除了貧困,但在文化上的鴻溝卻仍然難以填平,經濟的發達並不能減少戰爭的危險。地球資源的耗盡和移居外太空的滯後就足以使人類傾向於互相摧毀。我們至今還看不到人類避免自身這種悲慘結局的方法,除了康德所指出的人類道德的提高。以往的道德並沒有告訴我們,當遇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其他人類時,應當如何與他們打交道。我們隻是出於利害和臨時的考慮纔與其他社會的人群結成暫時的聯盟,一旦觸犯自身利益,馬上原形畢露。但全球化肯定不隻是經濟上的全球化,而同時應當是文化心態和道德意識提高到可以互相寬容、互相協作的結果;也不應當隻是&ldqu並存”,而是誰先意識到並且能夠做到文化寬容,誰把自己的道德意識提高到能夠寬容其他文化,誰就中占據主導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近世大哲”康德的這些思想,即使在200 年後的今天也沒有過時,而且是一個還有待我們去挖掘的思想寶藏。我們把翻譯成漢語的康德三大批判作為一份微薄的獻禮,紀念這位偉大的思想家。


     


     


    再版後記


     


    這本小書距2006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初版以來,已經歷了15個年頭。當初出版這本講演錄,並沒有預計到它會再版,隻是作為一本哲學通俗讀物,想要引領那些在康德哲學門外徘徊的青年學子找到正確的門徑。沒想到該書出版以後反響很大,到2016年,已加印到第7次,並被商務印書館看中,納入了出版計劃,這都是意料之外的。不少年輕人向我反映,他們就是看了這本書纔激發了對康德哲學的興趣,並找到了進入這個深邃殿堂的突破口的。當然,也有人對書中有關中國文化和儒家倫理的批判性評論不以為然,這沒有關繫。隻要你對康德哲學的原理有了基本的把握,本書的目的就達到了。批判和比較則有助於這個目的的達到,是為了引入問題意識,不見得有什麼標準答案。由於本書的講座性質,內容涉及了一些當時的現實話題,有些話題隻是那時的熱點,在今天可能會讓人覺得過時。十幾年過去了,現在有諸多新的熱點,但這個世界的文化衝突不但沒有減弱,居然還愈演愈烈。我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意識到深層次的問題何在,而在這方面,康德哲學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臺階。


    這次再版,刪去原附錄中論著目錄部分,正文文字有少許改動。


     


                                                           鄧曉芒


    2020年5月16日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