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歷代孝論明清卷(中華孝文化研究集成8. 儒學研究專家駱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059-1536
    【優惠價】
    662-960
    【作者】 鞏寶平,潘波濤,韓濤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ISBN】978751128195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281951
    叢書名:中華孝文化研究集成

    作者:鞏寶平,潘波濤,韓濤著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7月 


        
        
    "

    編輯推薦
    **部完整的孝文化文獻資料彙編. 
    內容簡介
    【中華孝文化研究集成】項目是編者從約18000餘冊中國歷代典籍中搜集有關孝文化的內容,將分散零碎的資料從不同角度彙編成12卷,全方位地展示中華孝文化的創立、傳承及各種表現方式和發展趨勢,是部將歷代國家法令,歷代各家孝論、孝行、養老禮法等彙集成卷的孝文獻集成性著作。

    本次出版為本項目的第5—8卷,主要輯錄歷代對“孝”等道德觀念的理解、論述,以時間為序,分為四冊。
    作者簡介
    鞏寶平:1979年11月生,河北陽原人,博士,現任職於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孔子文化》雜志主編。發表儒學論文十餘篇。主要研究方向:秦漢社會史、先秦諸子學。

    潘波濤:1981年7月生,山東濱州人,博士,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魏晉思想史。

    韓濤:1983年8月生,河南項城人,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古社會史、經濟史。
    目錄
    總序/李寶庫
    前言/駱承烈
    凡例
    第之卷 1
    一、儒家 3
    二、史家 102
    三、釋家 110
    四、道家 116
    五、農家 118

    第九卷 明之卷 123
    一、儒家 125
    二、史家 251
    三、其他各家 262總序/李寶庫

    前言/駱承烈

    凡例

    第之卷 1

    一、儒家 3

    二、史家 102

    三、釋家 110

    四、道家 116

    五、農家 118



    第九卷 明之卷 123

    一、儒家 125

    二、史家 251

    三、其他各家 262

    第十卷 清之卷 273

    一、儒家 275

    二、史家 342

    三、道家 369

    四、雜家 371



    附錄 375

    附史藝文志 孝經類 377

    附錄二:補三史藝文志?孝經類 378

    附錄三:國史經籍志 孝經類 379

    附錄四:鄭堂讀書記卷一 孝經類 383



    本卷簡明索引 397



    後記 405
    前言
    總 序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多的國家,占亞洲的一半,占世界的五分之一。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2億大關。到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每三個人當中就有一個老年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養老問題成為政府與人民共同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倫理道德與“孝”密切相關。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意思是說,孝是一切倫理道德的基礎,教育應當從孝開始;一個人隻有孝敬自己的父母纔能更好地愛國家、愛人民。因此,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應當從孝開始。我國的養老格局是:“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目前,我國城鎮98%以上的老年人在家中養老,農村則幾乎百分之百。試想,如果子女不孝,老年人如何能安享晚年?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文化大革命”大批孔孟之道、市場經濟下一些人重利輕義和“四二一”家庭對子女的嬌慣等原因,我國孝道的傳承出了問題。一些人不懂得孝道和感恩,家庭中不敬老、不養老甚至虐待老人的現像屢有發生。孝道,成為解決我國養老問題除發展經濟、完善制度之外,必不可少的道德保障。總 序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多的國家,占亞洲的一半,占世界的五分之一。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2億大關。到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每三個人當中就有一個老年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養老問題成為政府與人民共同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倫理道德與“孝”密切相關。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意思是說,孝是一切倫理道德的基礎,教育應當從孝開始;一個人隻有孝敬自己的父母纔能更好地愛國家、愛人民。因此,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應當從孝開始。我國的養老格局是:“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目前,我國城鎮98%以上的老年人在家中養老,農村則幾乎百分之百。試想,如果子女不孝,老年人如何能安享晚年?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文化大革命”大批孔孟之道、市場經濟下一些人重利輕義和“四二一”家庭對子女的嬌慣等原因,我國孝道的傳承出了問題。一些人不懂得孝道和感恩,家庭中不敬老、不養老甚至虐待老人的現像屢有發生。孝道,成為解決我國養老問題除發展經濟、完善制度之外,必不可少的道德保障。

    近年來,按照黨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在多位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全國敬老愛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組委會和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在全國範圍內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孝道,編輯孝道書籍,創作孝道戲劇歌曲,舉辦世界華人孝道論壇,評選“中華孝親敬老楷模”和“孝親敬老之星”,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情歡迎,產生了巨大的示範效應。很多中小學校把孝文化引入課堂;很多企業把孝道作為企業文化;很多學術研究單位把傳統孝道和時代特點的結合作為重要研究課題。弘揚傳統美德孝道,在中華大地上漸成風氣。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山東省曲阜師範大學著名儒學專家駱承烈教授,帶領一批年輕人,不辭辛苦,經過七年認真細致的工作,從古代經、史、子、集中,收集了近千萬字的資料,本著“去粗存精”的原則,編成了這部《中華孝文化研究集成》的大書。這批從古籍中廣泛擷取的孝文化資料,按照《歷代〈孝經〉序跋題識》《歷代孝親敬老詔令律例輯釋》《歷代孝論輯釋》《歷代孝行輯釋》《歷代養老文獻輯釋》《歷代童蒙、家訓、學規中的孝親敬老資料》的序列進行編排,並以《天經地義論孝道》的今人文章為開篇,共十二冊,約三百六十萬字,洋洋灑灑,蔚為大觀。

    此書的編成,是弘揚傳統文化的一件盛事,為學習、研究、傳承中華孝道,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在這些資料中,難免有一些過時的、今天不再適用的內容,但那正是當年歷史的真實寫照。人們通過這些歷史資料,可以看到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孝親敬老的優秀傳統是怎樣傳承的,許多具體事例對今人也會有啟發和借鋻。總之,通過批判地繼承,沙裡淘金,從傳統文化中找出孝文化的合理內容,我想,對當今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定會起到積極作用。



    李寶庫



    2013年4月10日
    在線試讀
    前言早初,一些人的著作中,就對孝加以強調。如楊宏道《小亨集》中記:“敬以立行,行以孝為本。”何異孫的《十一經問對》,用問話的形式來強調孝。如問起為什麼《論語》二十篇以“學而”為首時,對曰:“此篇乃學者入道之門、進德之基,孝弟者本立而道生而忠信,所以進德也。故一篇十六章言孝弟忠信者九。《剡源文集》中把孝提到為學之初,“君子之學也,將以為孝,而其為孝也不可以無學”,“學仁者始於孝弟”。著名學者金履祥《大學疏義》中把孝作為“為子道之至善”。陳天祥《四書辨疑》對《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進行辨識的過程中,一再強調“孝弟禮義為心”。劉敏中的《中庵集》中收錄他為幾家“孝敬堂”寫的“記”,分別就各家的情況闡發孝的代大儒、詩人劉因的代表作《四書集義精要》亦在闡發四書的精神時,大講孝道。他把孝說作“大倫皆然”“天理使之”,把孝道說作“五常”之本。人們不應隻籠統地說孝,“所謂孝非止是尋常奉事而已,當念慮之微有毫發差錯,便是悖禮傷道,便是不孝”。作為一名官員,“如欲使民親其親,我必先之以孝;欲民之事其長,我必先之以代散曲家張養浩的《歸田類稿》中,為王善甫、賈海兩位孝子寫了詩序,極力稱贊他們的孝行,並形像地說:“一孝蓋萬疵,孝可包眾善,孝可動兩儀,孝可神鬼格,孝可賢聖期。能孝斯能忠,厥心自親移,願彼為人子,終身誦吾代儒者許謙所著《讀四書叢說》中,多次論及孝道。他認為“孝、弟、慈三字是自修身上說來以求齊家之原。人自能盡孝、弟、慈之道,推之治國便是事君、事長、使眾之道”,“人能處其家使正而和,如此則其能孝,而父母之心安樂可知矣”。另一儒者許衡之《魯齋遺書》特別強調長者的帶頭作用。他說:“人君為父能慈,為子能孝,為兄為弟能友愛,足以為人的法則,然後一國之人皆有所取法。為父的也慈,為子的也孝,為兄為弟的都友愛,所以說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為人君的能以事老之禮孝順自家的父母,則下面百姓也都興起事父母的孝代書畫大家趙孟在《周待制致樂堂銘》中寫著:“子事父母貴養其志,孰謂外物而樂可致。孝本天性,率性即孝,具在方冊,可則可效。周君之堂,我雖未升。載觀斯文,孝實有征。爰作銘詩,以頌以勉,五十而慕,舜也何遠。”
    前言

    早初,一些人的著作中,就對孝加以強調。如楊宏道《小亨集》中記:“敬以立行,行以孝為本。”何異孫的《十一經問對》,用問話的形式來強調孝。如問起為什麼《論語》二十篇以“學而”為首時,對曰:“此篇乃學者入道之門、進德之基,孝弟者本立而道生而忠信,所以進德也。故一篇十六章言孝弟忠信者九。《剡源文集》中把孝提到為學之初,“君子之學也,將以為孝,而其為孝也不可以無學”,“學仁者始於孝弟”。著名學者金履祥《大學疏義》中把孝作為“為子道之至善”。陳天祥《四書辨疑》對《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進行辨識的過程中,一再強調“孝弟禮義為心”。劉敏中的《中庵集》中收錄他為幾家“孝敬堂”寫的“記”,分別就各家的情況闡發孝的代大儒、詩人劉因的代表作《四書集義精要》亦在闡發四書的精神時,大講孝道。他把孝說作“大倫皆然”“天理使之”,把孝道說作“五常”之本。人們不應隻籠統地說孝,“所謂孝非止是尋常奉事而已,當念慮之微有毫發差錯,便是悖禮傷道,便是不孝”。作為一名官員,“如欲使民親其親,我必先之以孝;欲民之事其長,我必先之以代散曲家張養浩的《歸田類稿》中,為王善甫、賈海兩位孝子寫了詩序,極力稱贊他們的孝行,並形像地說:“一孝蓋萬疵,孝可包眾善,孝可動兩儀,孝可神鬼格,孝可賢聖期。能孝斯能忠,厥心自親移,願彼為人子,終身誦吾代儒者許謙所著《讀四書叢說》中,多次論及孝道。他認為“孝、弟、慈三字是自修身上說來以求齊家之原。人自能盡孝、弟、慈之道,推之治國便是事君、事長、使眾之道”,“人能處其家使正而和,如此則其能孝,而父母之心安樂可知矣”。另一儒者許衡之《魯齋遺書》特別強調長者的帶頭作用。他說:“人君為父能慈,為子能孝,為兄為弟能友愛,足以為人的法則,然後一國之人皆有所取法。為父的也慈,為子的也孝,為兄為弟的都友愛,所以說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為人君的能以事老之禮孝順自家的父母,則下面百姓也都興起事父母的孝代書畫大家趙孟在《周待制致樂堂銘》中寫著:“子事父母貴養其志,孰謂外物而樂可致。孝本天性,率性即孝,具在方冊,可則可效。周君之堂,我雖未升。載觀斯文,孝實有征。爰作銘詩,以頌以勉,五十而慕,舜也何遠。”



    代大儒吳澄編集的《吳文正集》中選出十段對孝的論述,他認為《孝經》的成書,雖幾經變遷,但“學者豈可因後儒之傅會而廢先聖之格言也”。他認為孝在一切德之前,“義、禮、智後於仁,而仁莫先於孝弟”。“萬理均所當明也,而其要在於明倫。五倫均所當明也,而其首在於明父子之親。”“孝子者仁人之基,仁人者孝子之極,故孝子之事親也如事天,仁人之事天也如事親。”他很切實地說道:“夫於身至近者家也,家有夫婦焉,家有父子焉,家有兄弟焉,人之大倫五而家有其三。”他不但主張一個人應在父母健在時孝敬,父母死後也要不斷思念。因而“墓以藏其體魄,廟以棲其神魂,隨所在而思如見親之存焉,故曰事亡如存,又曰致愛則存”。一個人應“有事親之孝,有立身之孝”,對孝作了更全面的論述。

    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是一部記述、研討古代典章制度的大書。在這部書中引述了古代選撥人纔時,重視孝的記史》中記順帝進言倡孝,在日後明史》列傳中專闢《孝友篇》,朝統治者對孝悌也特別重視。

    代,除儒家重視孝悌之外,釋家、道家對孝也給予一定的重視。釋大在《題曇西竺母李氏墓銘後》中,把孝與敬佛聯繫起來說:“曾子謂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孝之大者。矧佛之制,其徒猶篤孝養,若曇以志事親,是誠乎孝而知所本矣。”意思是說;曾子說孝並不等於一直順從父母的意志去做,理解父母的心意是行孝道重要的事。比方神佛的規定,其弟子也忠實地供養父母,像奉行佛法那樣孝敬父母,這纔是誠心誠意地奉行孝道啊!

    有一些史書上也用不同形式記載著孝道。如劉祁在《歸潛志》中記自己講忠信、孝悌乃“性命之樂”。



    1368璋戰敗群雄建立明帝國,進入了我國封建社會後期。

    意識形態上,在宋代理學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當權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更加強調人間倫理,重視孝悌,有關這方面的著述甚多。如明初的重臣劉基著《誠意伯文集》中就有《孝友堂記》《養志齋記》。前者對此堂曰:“‘孝友’敦人倫也。善父母為孝,善兄弟曰友”,後者首記:“夫孝,百行之首也,為人子而志於孝,夫奚為而不敝哉!”結論是孝敬父母就是“養志”。

    明初另一重臣宋濂著《浦陽人物記》,開頭便說“忠、義、孝、友,人之大節,故以為先,而政事次之”。《卷上》單列《孝友篇》,重點贊揚其家鄉浦陽的孝友。唐桂芳的《孝友堂記》開頭便說:“夫孝友之道,出於秉彝之固有,豈自外至哉!故人之事父與兄,因其性之本,然盡其職之當然。”

    明朝初年靖康之役後,誓死效忠於先王的方孝孺,其行為忠於皇帝,著作中自然少不了忠孝二字。本卷在他著的《遜志齋集》中選了九段,均從多個不同角度贊揚忠孝。如:“為家以正倫理,別內外為本,以尊祖睦族為先。”“孝子之愛親,無所不至也,生欲其壽,凡可以養生者,皆盡心焉,死欲其傳,凡可以昭揚後世者,復不敢忽焉。”該書之《四箴》中之《父子》記:“子孝寬父心,斯言誠為確。不患父不慈,子賢親自樂。父母天地心,大小無厚薄。大舜日夔夔,瞽叟亦允若。”主張孝敬父母的方孝孺,在此書中卻極力反對郭巨埋兒的行為,他認為郭巨“殺子之惡不可逃”,“犯無後之大罪,又焉得為孝乎”,“巨陷親於不義,罪莫大焉”!

    明初輔政四十年的重臣楊士奇在提倡孝悌時,對家族之譜牒有過論述。他認為:“譜牒之作所以親宗族也,世道泰民俗厚則譜牒盛行,比年士大夫家率有譜,足以為世道人心喜,而孝子慈孫不失其良心者。”“譜牒,君子以仁其族之器也,本乎孝弟之心焉!蓋君子無往不用其仁,而行之必自家始。”

    明中期大學士李東陽把孝與天緊密聯繫到一起,在其《友愛堂記》中說:“夫孝友,天性也,父子兄弟天屬也。人之善皆性乎天,而倫有疏戚,行有先後,必自屬於天者始焉。”這一主張,自然又加強了孝的分量。

    明中期大臣兼學者邵寶在幾部書中均論及孝,他認為:“禮所以成孝也,有人子之心而要之以禮約之。”孝親也要依禮而為。為此他批了兩種愚孝,一是:“股之非孝也,君子之為論久矣。”一是:“子復父仇諸誅於法正也,不請而自行之令不可??非司寇不得殺人。”割股醫親與為親復仇而殺人的做法都是不對的,做出這種事來都不是孝行。

    蔡清著《四書蒙引》,在讀“四書”時,為孝道發抒了很多議論,本卷選了十九段。他把孝親的行為說得很具體:“凡人能修身、慎行、不辱其先,或能改父之行,變惡為美已足為孝;凡人之養親,或菽水可以盡歡,或每食必有酒肉,亦足為孝;凡能不墜先世之緒,克紹前人之休者,亦可謂之孝矣;凡能燕翼其子若孫,或得以賞延於世者,亦可謂之孝矣。”書中又說:“慈母之恩無窮,而慈母之年有限;孝子之養有限,而孝子之思無窮。”父母在時應及時孝敬,父母去世後應有“無窮之思”,纔是真正孝親。“孝、弟、慈三者有諸己,然後可以責人之孝、弟、慈”,是說一個人要在孝、弟、慈上要求別人,一定要以身作則,正人先正己。周琦在《東溪日談錄》中,將《孝經》與《忠經》對比,說:“孝是人之出門件事,《孝經》當與《忠經》相對,但《忠經》無立言至理,且非聖賢之言,故不足伍耳!”

    明代儒家“心學”派的代表王守仁(陽明)的代表作《傳習錄》中,以與徐愛答問的形式將他主張的心學與孝聯繫起來,說:“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無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在後人將其著作集中編成的《王文成全書》中,多次論及孝道。從道理上來說:“有孝親之心即有孝之理,無孝親之心即無孝之理。”從實踐上來說:“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隻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不可稱為知孝弟。”

    另一位儒家湛若水著《格物通》中談天、談人、談教化,少不了對孝的評論。他把孝與天聯繫起來,說:“君子之事天如子之事父母,父母怒而不畏者非孝子也,天怒而不畏者非仁人也。”“孝友根於天性”,“孝弟本乎心”,“孝、悌、忠,人心之固有者也。”“孝子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子女對父母之喪“得為而不為謂之慢,不得為而為謂之瀆,瀆與慢皆弗敬也”。由孝推至養老、敬老,“老老之教不行,民弗知有長矣!慈幼之教不行,民弗知恤孤矣!弗恤弗長則仁孝之風幾乎息矣”。然後說到孝慈的作用:“孝於親,慈於眾。孝足以為民之效,慈足以結民之心。”

    正德呂著《四書因問》中說:“天下之道皆盡於仁,仁之性盡於孝弟。”“孝弟則九族惇睦,以此百姓昭明。”書中多次說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在他評論舜之孝時說:“言孝則友在其中,未有孝而不友者也。”他還強調行孝首先愛自身。因為“父母生身,使身而為有道之身是愛其身也,愛其身是親其親也,是孝也??孝莫大於愛身而為有道之身,不孝莫大於辱身而為無道之身”。夏良勝在《樂堂銘》中說到行孝要使父母快樂,“以父母為樂,君子則爾,小人則否。有此樂者,天而以慈孝;樂此樂者,人也。以兄弟為樂,君子則爾,小人則否。有此樂者,天而以友恭,樂此樂者,人也。”另一處說起將孝向外推衍:“愛敬於彼親吾親以及人之親,長吾長以及人之長,始於家達於國終而措之天下矣。”

    明末東林黨“三君”之一的趙南星,強調一個人盡孝首先自己要有高度的修養。他說:“欲順親又不可以阿意曲從也,其道在乎誠身。誠身者,由心之所存以至四肢百骸之所發,渾然一真實而無妄,則孝為誠孝,乃可以順親。若反身不誠,則其孝亦不誠,不能順乎親心矣。”

    明末大儒劉宗周,清軍入關後,輔佐南明福王,守杭州抗清軍,杭州失守,絕食而死。在其著作《論語學案》中,多次把孝與忠及世間萬物聯繫起來。他說:“孝是人初一念,天理流動纔達之;第二念便是弟,以孝弟推之,便得刑寡妻御臣僕之道,自此而九族、而百姓、而昆蟲草木,即此一本而推之裕如者,此孝之所以為百行原而萬化之本也。”

    明代史家一些著作中,對孝這一倫理道德也極力表彰與肯定。如《明史?禮志》中記明太祖即位之初,皇帝在先農壇祭祀後,宴請百官耆老,有時也請耆老陪祀。這種對老人的尊重,當然基於孝道。又如嘉靖朝祭祀時,多次提到“嚴父莫大於配天”。《明史》單列《孝義傳》,強調“孝弟之行,雖曰天性”,也要賴於教化,有明一代就重視教化。朝廷如此,儒家如此,明朝有些道家思想的人也是如此。如郎瑛在《東谷贅言》中說:有一人號稱孝子,但與其弟分家時,為私利而爭執,這不算孝太在《喻林》中說那種為獲得名譽或賞賜而裝作孝敬父母的人,做得越多,距離真正的孝越遠。



    歷代尊崇儒學的兩大朝和清朝。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者掌握全國大權後,首先要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盡管他們當年都以武力獲勝,但要治國安邦還是要靠儒家思想。當清軍入關,用多種方式鞏固了統治權後,有政治眼光的康熙皇帝認為,經朱熹改造過的理學,對大清王朝的統治更加有用,於是特詔大學士李光地等人,將朱熹的著述依其需要進行選取,分類編排,列為十九門,命名為《御纂朱子全書》。書中說:“古人之教,自其孩幼而教之以孝悌誠敬之實,及其少長而博之以詩書禮樂之文。”特別記《論語》中說“孝為仁之本”,《孟子》中說“四端皆本於孝弟”,把孝提高到一切道德之始。

    清初名家顧炎武在其《日知錄》中說到孩提之童對父母初知道愛,稍長後知道敬,再後知道嚴。明末清初,正當資本主義萌芽,思想家們講義也講利。此書中作者說:“欲使民興孝、興弟,莫急於生財。以好仁之君,用不畜聚斂之臣,則財足而化行,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矣。”王夫之在《讀通鋻論》中強調忠孝出自人的內心,這顯然與他明亡後誓不事清的行為是一致的。

    唐甄《潛書》的《備孝篇》對孝作了廣泛的解釋。他認為一個人應尊重自己的本源,即本姓的長輩,但通過姻親關繫,對待外姓的長輩也應尊重。女子出嫁後,應像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樣孝敬公婆。同樣,一個人愛自己兒子的孩子,也要愛自己女兒的孩子。清初大儒孫奇逢論及孝時,特別強調敬。他在《四書近指》中說:“學先主敬,而事親尤是敬之。結聚處不敬,何謂能?”孔子當年說事父母時“色難”!他說:“色字全從敬中來,不能敬,安得有愉色乎?”

    康熙時的理學家兼重臣李光地一生著述豐富。在其《榕村文集》中談及四書時,多與孝弟聯繫。如在《大學古本說》中說“治國者養耆老則民知孝”;在《中庸章段》中說“仁莫先於孝,故修身者不可以不事親”;在《讀論語札記》中說一個人“所服行者皆孝弟、忠信,則未有不同歸於善者”;在《周禮述注》中說“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孝”;在《三禮》中說“孝德以知逆惡,是修己以為治人之本”;在《經書總論》中說入孝出悌“一切謹願,後來盛德大業都從此出”;在《經書筆記》中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先於孝。為其能推父母以及天地,盡其性而至於命也”;在其《修德說》中說“德以仁為本,仁以孝為本”。李光地的這些論述,及與此同時康熙帝令儒臣編的一本《日講四書解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朝儒者對孝的基本態度。

    清朝前期,一些儒者為避文字獄,多在考據、訓詁方面下功夫,這便是當時興盛一時的樸學。樸學重在對古籍考據,但在儒家基本的倫理孝道方面也同樣重視。如惠棟在《周易述》中對《呂覽?孝行》進行發揮。閻若璩在《四書釋地》中也說:“夫德莫先於孝,先意承志,孝子之事也。”戴震認為:“仁是以親親、義是以尊賢??親親之道得??修身以道,道出於身也。”

    近代以來,一些思想家繼承古代的傳統,也極力稱贊孝道。如魏源說:“大哉!孝之外無學,孝之外無道也!塞天地、橫四海、互古今、通聖凡,無有乎或外者也;徹精粗、兼體用、全內外,無有乎弗貫者也。”康有為《大同書》把天下太平的憧憬寄托在取消家庭上,但對孝道卻同樣推崇。他在此書之《緒論》中首先提出,父慈子孝是“人道之至順,人性之至願”。接著一再說:“父母之勞,恩莫大焉。身由其生也,體由其育也。”“有父母而不孝,則不成為子。”“不愛不私則人類絕,極愛極私則人類昌,故普大地而後有人物,皆父子之道。至矣,極矣,父子之道蔑以加矣。”梁啟超認為在中國的“五倫”中,“惟於家族倫理稍為完整”。“父母之於子也,生之育之,保之教之,故為子者有報父母恩之義務。人人盡此義務,則子愈多者,父母愈順,家族愈昌。反是則為家之索矣。”

    在清代的一些史書中,同樣也提倡孝道。如清初學者黃宗羲著《明儒學案》中,在記起河東學案、崇仁學案、姚江學案、江右相傳學案、南中相傳學案、泰州學案、甘泉學案等處,都對孝作過多種論述。

    在清朝個皇帝福臨(順治)的《御定資政要覽》及康熙皇帝的上諭中也多次倡孝。如前者說:“小孝思愛而忘勞,中孝尊仁而安義,大孝博施而備物。”後者說:“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人不知孝父母,獨不思父母愛子之心乎?”“行莫重於孝弟力田,心必存於禮義廉恥”??在皇帝對孝的強調下,清代一些地方志書中也把倡孝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有些學者著的史書也不例外。如章學誠的《文史通義》說:“善則稱親,過則歸己,此孝子之行,亦文章之體也。”

    一生經歷五個帝王的王永彬,寫成《菜根譚》等三部“奇書”。這位非儒非釋非道的學者,在其《圍爐夜話》中對孝道作過一些獨特的闡發。他說:“士必以詩書為性命,人須從孝悌立根基。”“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他又認為:“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古人忠孝不離心頭,今人忠孝不離口頭,此是何等志量。”對清朝後期社會上道德淪喪的批評一語中的。

    歷時六百、明、清三朝,我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在提倡孝道、遵循孝道方面卻未改變。大量史實證明孝道的永恆性。作為人間倫理基礎的這一倫理道德觀念仍然是維繫家庭、社會的一項重要、明、清時期的歷史又證明了這一點。

    駱承烈

    壬辰夏於孔子故裡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