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陽明心學(下)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617-896
    【優惠價】
    386-560
    【作者】 劉長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儒家 
    【出版社】中國財富出版社 
    【ISBN】978750476698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4766984
    作者:劉長志

    出版社:中國財富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4月 

        
        
    "

    編輯推薦

    ◆本書長於說理,可操作性強,是提升人生幸福感之書
    ◆劉長志先生十年磨一劍之佳作
    ◆書中附精美書簽,並收錄修心學者的切身體會
    ◆蜻蜓FM、喜馬拉雅“王陽明心學-《傳習錄》通俗講解”音頻粉絲流量累計1400萬,且以日均2萬多的趨勢持續增加

     
    內容簡介

     本書是《傳習錄》的通俗講解普及版,重在心學實修,是實踐之學,非傳統意義上的學術著作。書中用樸實、幽默的語言,結合大量生活例子和作者長達十多年的實修心得,將王陽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深入簡出地闡釋出來。通過不斷去私欲存養天理的事上磨,讓人心體光明、良知充盈,讓聖學成為人皆可修的實用之學。
        本書洞悉人性和事物發展的規律,重塑看問題的視角,開啟全新心智模式,為有志實修陽明心學的後來者量身訂制了一把開啟聖人之門的金鑰匙,盡快掌握入世踐行的人生智慧,在進一步弘揚心學精華的同時,讓人獲得獨立的靈魂和坦坦蕩蕩的幸福感,極大地提升人生質量。

    作者簡介

    劉長志,民間學者,年逾不惑。生於苦寒之地,幼長於山野,弱冠從戎,歷十數年解甲。其人宗於道,貴於貞;其學源於先秦聖人,學不師授;其志以合天地之道,通萬物之機為樂,以循理恬愉為務,以正本清源為己任,弘聖人之道於天下。
        著書立言者,子曰:“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為君子而乾乾,戒慎恐懼,樂天知命而不憂,安土敦乎仁始能愛。知周乎萬物,道濟於天下。

    目錄
    目錄
    【179】心究竟在哪裡/1
    【180】無欲故靜/9
    【181】“聲” “色” 和專一/13
    【182】本體功夫無內外/15
    【183】像山之學/18
    【184】“格物” 真訣/21
    【185】眾人皆聖人/23
    【186】心性的試金石/25
    【187】良知訣竅/27
    【188】功到自然不同/28
    【189】“致知” 之妙/30
    【190】實修的天機/32
    【191】不知則遂淪埋/34

    目錄
    【179】心究竟在哪裡/1
    【180】無欲故靜/9
    【181】“聲” “色” 和專一/13
    【182】本體功夫無內外/15
    【183】像山之學/18
    【184】“格物” 真訣/21
    【185】眾人皆聖人/23
    【186】心性的試金石/25
    【187】良知訣竅/27
    【188】功到自然不同/28
    【189】“致知” 之妙/30
    【190】實修的天機/32
    【191】不知則遂淪埋/34
    【192】朋友論學/35
    【193】常快活便是功夫/37
    【194】關於“白日夢”/39
    【195】以“心”為本/42
    【196】在官司上實修心性/43
    【197】正解“好惡從之”/45
    【198】博聞與傷食/48
    【199】聖人亦是“學知”/50
    【200】溥博如天,淵泉如淵/ 52
    【201】循天理便是“道”/55
    【202】發憤忘食與樂以忘憂/56
    【203】各隨分限/58
    【204】立言宗旨/60
    【205】本體明了即聖人/61
    【206】冰炭本一物/64
    【207】聖人之“誠”/66
    【208】修道之謂教/68
    【209】三更之靜/72
    【210】矜持和直率/74
    【211】修辭立誠/76
    【212】格物的輕重/78
    【213】“有所忿懥”的實修/80
    【214】儒不著相/82
    【215】日光之中燃燈/85
    【216】責效即是助長/87
    【217】無根之樹終憔悴/89
    【218】“志於道” 的解析/91
    【219】讀書和調攝此心/94
    【220】“性”“氣”之論/97
    【221】功夫的進退/101
    【222】人之靈根/105
    【223】動氣責人之過/106
    【224】露纔揚己之病/108
    【225】易理與術數/109
    【226】義之與比/111
    【227】思無邪/114
    【228】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116
    【229】施教不可躐等/119
    【230】讀書義/121
    【231】學問極至處/122
    【232】當死則死/124
    【233】毀譽在外安能避得?/127
    【234】厭外物之心/129
    【235】人之纔氣本不同/131
    【236】好博之心/135
    【237】聖學真血脈/138
    【238】“必為聖人”之志/140
    【239】造化的精靈/142
    【240】靜坐有見/144
    【241】心、事合一/146
    【242】胸中渣滓渾化/148
    【243】道即是教/150
    【244】戒慎恐懼和不睹不聞/151
    【245】通乎晝夜之道/153
    【246】良知和夜氣/157
    【247】虛實有無/158
    【248】釋不可治世/161
    【249】同德與異端/163
    【250】“不動心”之辯/164
    【251】告子之病源/166
    【252】天地萬物一體/168
    【253】岩中花樹/170
    【254】條理和厚薄/173
    【255】心無體/177
    【256】盡性至命之學/178
    【257】剜肉做瘡?/180
    【258】功夫不切的原因/182
    【259】“至誠” 與“前知”/185
    【260】無知無不知/189
    【261】惟天下至聖, 為能聰明睿知/190
    【262】孔子謂“遠慮”/191
    【263】克己復禮天下歸仁/194
    【264】巧、力、聖、智/197
    【265】良知即天也/200
    【266】是非兩字大規矩/202
    【267】困學如陰霾/204
    【268】簡易透徹功夫/206
    【269】聖人的生知安行/208
    【270】心安處即是樂/210
    【271】抽筍論枝節/212
    【272】父子訟獄/214
    【273】道體無二/217
    【274】烝烝乂不格奸/219
    【275】詩言志律和聲/222
    【276】自家解化一了百當/225
    【277】孔子氣魄/226
    【278】補甑文過/227
    【279】收攝本心/228
    【280】琴瑟簡編/229
    【281】善與人同/230
    【282】知得過和不及處/233
    【283】所惡於上和毋以使下/234
    【284】良知妙用處/235
    【285】驚天動地和寂天寞地/237
    【286】性、論無定體/239
    【287】言語之不足/242
    【288】楊慈湖的見/244
    【289】一日之氣像/246
    【290】行不掩言/248
    【291】滿街都是聖人/251
    【292】送謙之於浮峰/254
    【293】天泉證道/256
    【294】心學之感召/260
    【295】“罔” 與“殆” 之病/262
    【296】誠意功夫在格物/265
    【297】格竹反思/270
    【298】童子的格物致知/272
    【299】知之匪艱, 行之惟艱/274
    【300】知覺便是心/275
    【301】心的本體是什麼/279
    【302】格物即慎獨戒懼/280
    【303】事理之精微/282
    【304】見性者無異同/285
    【305】聲、色、貨、利/287
    【306】實去用功是根本/289
    【307】寂然不動和感而遂通/290
    【308】不睹不聞是良知本體/291
    【309】鳶飛魚躍與必有事焉/293
    【310】一摑一掌血/295
    【311】效驗不可恃/296
    【312】立命功夫/297
    【313】關於性相近/298
    【314】心念不可留滯/299
    【315】天地靈明/300
    【316】有心俱是實/303
    【317】仁人憫物之心/305
    【318】人生大病一個“傲”字/307
    【319】“知” 無方體/309
    【320】顏回的無助/311
    【321】拱把之桐梓/313
     錢德洪跋/315

    在線試讀
    【180】無欲故靜

    【原文】
    九川問:“近年因厭泛濫之學, 每要靜坐,求屏息念慮,非惟不能,愈覺擾擾,如何?”先生曰:“念如何可息? 隻是要正。”
    曰:“當自有無念時否?”
    先生曰:“實無無念時。”
    曰:“如此卻如何言靜?”
    曰:“靜未嘗不動,動未嘗不靜。謹恐懼即是念, 何分動靜?”
    曰:“周子何以言‘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①?”
    【老劉說】
    陳九川問陽明先生,近年來因為厭煩泛濫之學, 每每想要靜坐,以求收束心猿意馬, 摒除掉心中的雜思妄念,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這個時候該如何應對呢?
    “泛濫”在這裡的意思是庸庸碌碌、摻雜太多流俗的意思。很多圈子裡都是這樣,總會有些半桶水的人在好名私欲的驅使下出來胡說八道。雖然這種行為對已經具備分辨能力的人來說,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對初學者來說還是會產生很大的誤導。每日在這種氛圍裡,就像被一堆蒼蠅包圍著,是很讓人心煩的。這是陳九川用“泛濫之學”這個詞的本義。
    做心性功夫有個誤區,叫“博采眾家之長”。“博采眾家之長”這句話是沒問題的,但這句話的前提是能夠達到開宗立派的水準,可窺見“道”的全貌,這樣的人纔有資格這麼做。修身像爬山一樣,沒有到達山頂的時候,是沒辦法看清楚山的全貌的。在半山腰看到的隻是盲人摸像般的片面和局部。每座山都爬一點兒,把看到的現像組合起來,得到的隻是一鍋大雜燴似的認知,對自己的修行進境毫無幫助。
    有人在微信上打著請教的旗號,問點心學學問和心性功夫方面的事情,如果用儒學的體繫來闡述,他就和你扯佛學怎麼說;轉用佛學的方式來闡述,

    【180】無欲故靜

    【原文】
       九川問:“近年因厭泛濫之學, 每要靜坐,求屏息念慮,非惟不能,愈覺擾擾,如何?”先生曰:“念如何可息? 隻是要正。”
       曰:“當自有無念時否?”
       先生曰:“實無無念時。”
       曰:“如此卻如何言靜?”
       曰:“靜未嘗不動,動未嘗不靜。謹恐懼即是念, 何分動靜?”
       曰:“周子何以言‘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①?”
    【老劉說】
       陳九川問陽明先生,近年來因為厭煩泛濫之學, 每每想要靜坐,以求收束心猿意馬, 摒除掉心中的雜思妄念,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這個時候該如何應對呢?
      “泛濫”在這裡的意思是庸庸碌碌、摻雜太多流俗的意思。很多圈子裡都是這樣,總會有些半桶水的人在好名私欲的驅使下出來胡說八道。雖然這種行為對已經具備分辨能力的人來說,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對初學者來說還是會產生很大的誤導。每日在這種氛圍裡,就像被一堆蒼蠅包圍著,是很讓人心煩的。這是陳九川用“泛濫之學”這個詞的本義。
       做心性功夫有個誤區,叫“博采眾家之長”。“博采眾家之長”這句話是沒問題的,但這句話的前提是能夠達到開宗立派的水準,可窺見“道”的全貌,這樣的人纔有資格這麼做。修身像爬山一樣,沒有到達山頂的時候,是沒辦法看清楚山的全貌的。在半山腰看到的隻是盲人摸像般的片面和局部。每座山都爬一點兒,把看到的現像組合起來,得到的隻是一鍋大雜燴似的認知,對自己的修行進境毫無幫助。
        有人在微信上打著請教的旗號,問點心學學問和心性功夫方面的事情,如果用儒學的體繫來闡述,他就和你扯佛學怎麼說;轉用佛學的方式來闡述,
    他就開始扯道家如何;跟著轉到道家的方式闡述,他又跳到亞裡士多德怎麼說、弗洛伊德怎麼說,這就已經不是什麼請教了,而是被好名私欲遮蔽之後的顯擺了。這類人往往在博覽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知識面也足夠寬廣,但沒有聚焦的功夫,遠離了“惟精惟一”,修了很長時間,心性水平不進反退,也就毫不奇怪了。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無涯”,人生一輩子也不過三萬天左右, 隨便一個圖書館的藏書都不止三萬冊,就算一天看一本,這輩子也不可能把圖書館的書都看完。懂得取舍, 集中人生資源向一個方向努力,就是一種用世的智慧。
       陳九川正是看清楚了這一點, 纔會對泛濫之學心有厭煩。
       陽明先生回答說:“心是活潑潑的,時時刻刻都不會停息,隻要人活著,念頭就不可能停止。你要做的不是把念頭停下來,而是把念頭導正。”
       “念如何可息”這句話另一層含義是心性修煉中不能“助”,越想控制反而越失控。人在特別害怕的時候,越是刻意告訴自己不要害怕,越會放大害怕的感覺,甚至後害怕到路都不會走了。相反,如果抱著豁出去了,愛咋咋地的心態,反而就不害怕了。做入靜功夫的時候,也是同樣的道理,越是想摒去雜思妄念, 越會適得其反。這些都是心性實修過程中的常見問題。
        陳九川對陽明先生的回答有些震驚,接著問先生: “當自有無念時否?”意思是:“真的不存在沒有念頭的時候嗎?”
        陽明先生肯定地說:“的確沒有。”
        陳九川追問說, 如果心真的沒有止息的時候,又怎麼解釋“靜”這種情況呢?
        陽明先生說,“靜”不是指不動,“動”也不是指不靜,戒謹恐懼就是導正念頭,又分什麼動靜呢?
        關於心學中的“靜”,在上篇41節中,陽明先生曾說:“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意思和這裡是一樣的。“靜”和有沒有“動念頭”沒有關繫,人在“靜”的狀態時是沒有苦惱的,開始有苦惱了,就是“動”了,也就是私欲發動了。
        陳九川接著問,如果這樣,為什麼周敦頤先生說“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呢?
        這句引文出自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周敦頤認為成為聖人的途徑,就是做到仁、義、中、正。“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
       周敦頤理解的仁、義、中、正,在這裡簡單說一下:
       “立人之道, 曰仁與義。”(《太極圖說》)“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故聖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通書·順化》)“愛曰仁, 宜曰義。”(《通書·誠幾德》)“仁”指生發之處 ;“義”即“宜”,指妥當、所安之處,天地萬物因“義”而成。
       “中”即“和”,“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通書·師》):“正”即“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通書·慎動》),所以朱熹解釋說:“動必以正, 則和在其中矣。”
       “道”可以理解成高速公路, 它不是一條筆直的直線,而是根據地形有相應的變化。“德”就是怎麼按照“道”開車,也就是怎麼使用這條高速公路。
    講解, 這裡就不贅述了。
    “維天之命, 於穆不已” 出自《詩經·周頌·維天之命》, 全詩主要是歌
    頌文王上應天命, 品德純美, 德業澤被後世, 後代當遵其遺教, 發揚光大。
    “維天之命, 於穆不已” 中, “維” 是句首語氣詞, 主要作用是引出主語, 無
    義; “命” 指天命; “於” 是嘆詞, 表示贊美; “穆” 是“深遠、幽微” 的意
    思; “已” 是“完結、結束” 的意思。合起來的意思是: “上天賦予人天命,
    天道悠遠深邃永不止息”。
    後兩句是對這節的總結, 也是本節的點睛之筆。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