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美學理論(修訂譯本)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523-2208
    【優惠價】
    952-1380
    【作者】 德阿多諾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美學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251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8162518
    作者:[德]阿多諾?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4月 

        
        
    "

    內容簡介



    《美學理論》是阿多諾的美學代表作,彙集了其“美學思想的精髓”。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諾持守否定辯證法與批判理論等運思策略,在本書中進行了貫通古今的多維論證,深入地追溯了藝術的歷史演化流變過程,檢視了古今美學理論的長短利弊,分析了現代藝術的特殊職能,揭示了藝術與社會的雙重關繫,反思了資本主義現代性與社會總體性的種種影響,彰顯了現代藝術哲學或美學的悖論特征,同時也指陳了未來美學的新生條件與發展途徑。其中對文化產業,技術效應、娛樂導向、物化現像、真理性內容、行政化操控以及“反世界”藝術的批判反思,充滿前瞻性和後現代性的真知灼見。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阿多諾(1903—1969),德國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和社會學家,法蘭克福學派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會批判理論的理論奠基者。阿多諾一生著述甚豐,涉獵廣泛,主要的哲學、美學著作有:《道德哲學的問題》《否定的辯證法》《美學理論》《文學筆記》《*低限度的道德》《啟蒙辯證法》《新音樂哲學》《稜鏡:文化批判與社會》等。

    譯者介紹
    王柯平,博士,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資深學者,主要從事美學與古代哲學研究。現任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曾任英國牛津大學聖安妮學院訪問研究員,希臘奧林匹亞哲學與文化中心榮譽成員,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哲學與歷史學院訪問教授,法國波爾多行政學院講座教授,希臘雅典大學哲學學院訪問教授,國際普適學會(ISUD)副會長,國際美學協會(IAA)跨國執委等。

    作者簡介


    阿多諾(1903—1969),德國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和社會學家,法蘭克福學派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會批判理論的理論奠基者。阿多諾一生著述甚豐,涉獵廣泛,主要的哲學、美學著作有:《道德哲學的問題》《否定的辯證法》《美學理論》《文學筆記》《*低限度的道德》《啟蒙辯證法》《新音樂哲學》《稜鏡:文化批判與社會》等。


     


    譯者介紹


    王柯平,博士,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資深學者,主要從事美學與古代哲學研究。現任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曾任英國牛津大學聖安妮學院訪問研究員,希臘奧林匹亞哲學與文化中心榮譽成員,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哲學與歷史學院訪問教授,法國波爾多行政學院講座教授,希臘雅典大學哲學學院訪問教授,國際普適學會(ISUD)副會長,國際美學協會(IAA)跨國執委等。


    迄今在國內外出版的中英文著作主要包括《<理想國>的詩學研究》《<法禮篇>的道德詩學》《跨文化美學初探》《旅遊美學論要》,Harmonsim as an Alternative (2019), Chinese Culture of Intelligence (2019), Rediscovery of Sino-Hellenic Ideas (2016), Reading the Dao: A Thematic Inquiry (2011) 等。

    目錄
    再版譯序1
    阿多諾的批判美學理論——代譯序王柯平1

    章藝術、社會、美學1
    一、確定性的喪失1
    二、起源:一個虛假的問題3
    三、藝術的真理性、生命與死亡4
    四、論藝術與社會的關繫6
    五、藝術的心理分析理論批判11
    六、康德與弗洛伊德論藝術14
    七、藝術欣賞19
    八、審美快樂主義與認識的福祉21
    第二章情境24
    一、材料的分解24

    再版譯序1


    阿多諾的批判美學理論——代譯序王柯平1


     


    章藝術、社會、美學1


    一、確定性的喪失1


    二、起源:一個虛假的問題3


    三、藝術的真理性、生命與死亡4


    四、論藝術與社會的關繫6


    五、藝術的心理分析理論批判11


    六、康德與弗洛伊德論藝術14


    七、藝術欣賞19


    八、審美快樂主義與認識的福祉21


    第二章情境24


    一、材料的分解24


    二、藝術去實質化25


    三、論文化產業批判26


    四、藝術作為表現苦難的語言28


    五、歷史哲學與新事物29


    六、論不變性問題35


    七、實驗(上篇)36


    八、為“諸種流派”辯護37


    九、“諸種流派”即各種世俗化流派38


    十、可造性與偶然性39


    十一、“二次反思”40


    十二、新事物與綿延41


    十三、整合辯證法與“主觀意圖”44


    十四、新事物、烏托邦與否定性48


    十五、現代藝術與工業生產49


    十六、審美理性與批評52


    十七、戒律53


    十八、實驗(下篇)56


    十九、莊嚴性與不負責任58


    二十、黑色作為一種理想59


    二十一、論我們與傳統藝術的關繫61


    二十二、主體性與集體性62


    二十三、唯我論、模仿禁忌與成熟性64


    二十四、專長65


    二十五、表現與建構66


    第三章丑、美與技術70


    一、論丑的概念70


    二、丑:丑的社會性相及其歷史哲學74


    三、論美的概念77


    四、模仿與理性81


    五、論建構的概念86


    六、技術88


    七、功能主義辯證法91


    第四章自然美94


    一、對自然美的責難94


    二、自然美即“步入野外活動”96


    三、文化景觀98


    四、自然美與藝術美的關聯100


    五、對自然的感知在歷史上遭到歪曲104


    六、審美感知是分析的結果106


    七、自然美作為一種歷史停滯107


    八、確然的不可界說性109


    九、大自然作為一種調適密碼112


    十、黑格爾批判自然美的原批判114


    十一、自然美向藝術美的過渡117


    第五章藝術美:顯形、精神化與直觀性121


    一、“附加值”即表像121


    二、審美超越與祛魅122


    三、啟蒙與震撼123


    四、藝術與反藝術125


    五、非存在物127


    六、形像性129


    七、“迸發”130


    八、集體形像內容132


    九、藝術即精神133


    十、藝術品的內在性與異質性136


    十一、論黑格爾的精神美學138


    十二、精神化辯證法141


    十三、精神化與混亂無序144


    十四、藝術直觀性的悖論145


    十五、直觀性與概念性149


    十六、藝術的似物性151


    第六章幻像與表現154


    一、幻像的危機154


    二、幻像,意義與絕技159


    三、趨於幻像的救贖162


    四、和諧與不協和166


    五、表現與不協和167


    六、主體—客體與表現168


    七、表現作為一種語言特質170


    八、支配作用與概念知識171


    九、表現與模仿172


    十、內在性辯證法174


    第七章謎語特質、真理性內容與形而上學179


    一、對神話的批評與救贖179


    二、模仿的與昏庸的180


    三、是何緣由?181


    四、謎語特質與知解182


    五、“無物存留不變”185


    六、謎語、塗抹與闡釋187


    七、借模仿予以闡釋189


    八、 “阻礙”190


    九、碎片性超越190


    十、謎語,與真理性內容191


    十一、關於藝術品的真理性內容192


    十二、藝術與哲學195


    十三、藝術的集體性內容196


    十四、真理性作為非幻像性事物的幻像197


    十五、對死亡的調和與模仿性適應200


    十六、藝術參與模糊的事物202


    第八章連貫與意義204


    一、邏輯性204


    二、邏輯,因果關繫與時間206


    三、無目的的目的性208


    四、形式210


    五、形式與內容 214


    六、表達清晰的概念(上篇)218


    七、論素材概念220


    八、論題材概念222


    九、意向與內容224


    十、意向與意義224


    十一、意義的危機227


    十二、和諧的概念與封閉的意識形態233


    十三、肯定方式236


    十四、古典主義批判237


    第九章主體—客體242


    一、主客體二分法的歧義性與美感的觀念242


    二、康德的客觀性概念批判244


    三、靠不住的平衡246


    四、語言特質與集體性主體247


    五、論主客體的辯證法249


    六、“天纔”251


    七、原創性254


    八、幻想與反思255


    九、客觀性與物化258


    第十章藝術品理論斷想260


    一、審美體驗與藝術品的過程本質260


    二、短暫性263


    三、人工制品與起源264


    四、藝術品作為單子:內在分析265


    五、藝術與藝術品268


    六、“可理解性”與歷史的構成意義269


    七、對像化與分離的需求271


    八、一與多274


    九、緊湊的概念276


    十、成就277


    十一、“深度”279


    十二、表達清晰的概念(下篇)280


    十三、澄清進步的概念282


    十四、生產力的發展283


    十五、藝術品的轉型284


    十六、闡釋、評論與批評286


    十七、真理性內容與歷史287


    十八、自然與藝術中的崇高288


    十九、崇高與遊戲290


    第十一章共相與殊相294


    一、唯名論與藝術體式的消失294


    二、古代審美體式評述298


    三、哲學史與常規299


    四、論風格概念302


    五、藝術的進步305


    六、藝術史的非同質性308


    七、進步與掌握素材310


    八、“技巧”313


    九、工業時代的藝術319


    十、唯名論與開放性形式323


    十一、建構:靜與動326


    第十二章社會331


    一、藝術的雙重本質:社會現實與自律性331


    二、藝術的拜物性334


    三、接受與制作335


    四、選材;藝術主題;藝術與科學的關繫338


    五、藝術作為一種行為模式341


    六、意識形態與真理性342


    七、“應負責任”344


    八、關於現代藝術的接受346


    九、藝術與社會的調解347


    十、淨化觀批判;艷俗與庸俗350


    十一、藝術的實踐態度354


    十二、影響,生命經驗與“震顫”355


    十三、義務361


    十四、唯美主義,自然主義,貝克特364


    十五、反對受操縱的藝術367


    十六、藝術在今日依然可能嗎?368


    十七、自律性與他律性370


    十八、政治抉擇372


    十九、進步人士與反動分子375


    二十、藝術與哲學的貧困378


    二十一、藝術與客體的首要作用379


    二十二、唯我論與偽調和的問題380


     


    附錄一補遺383


    附錄二藝術起源斷想——補論477


    附錄三初稿導言487


    一、傳統美學的廢退487


    二、論樸素性的變化作用491


    三、傳統美學與現代藝術的不相容性495


    四、藝術品的真理性內容與拜物特征498


    五、對美學的迫切需要499


    六、美學作為形而上學的庇護所502


    七、審美經驗作為一種客觀知性形式505


    八、美學理論與作品的內在分析509


    九、審美經驗的辯證法510


    十、 共相與殊相511


    十一、現像學探源批判513


    十二、黑格爾美學透視514


    十三、美學的不安全性516


    十四、形式美學與物質美學(上篇)517


    十五、形式美學與物質美學(下篇)519


    十六、方法論、“二次反思”與歷史521


    編者後記526


    術語對照表533

    前言
    本書是20世紀90年代初據蘭哈德(Christian Lenhardt)1984年英譯版譯出,於1998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中譯本出版迄今已二十餘載,鋻於當初諸多局限性,似已盡其拓荒引介之用。二十餘年來,筆者涵泳於軸心時期人文化成傳統的研習,通常無暇顧及其他,至於這部拙譯,更無“敝帚自珍”的矯情。
    乙亥新春來臨之際,上海人民出版社毛衍沁編輯來函,咨詢拙譯再版事宜。我想時過境遷,國內阿多諾研究已成氣候,如果還有讀者參考此書,實屬一件不可推辭之事,更何況從翻譯史角度看,此作是一客觀存在環節,於是就欣然應允了。
    此書再版前,筆者參照蘭哈德的英譯本,僅就其中些許費解的語句與病句進行了修改。此番為作,掛一漏萬,恐難盡如人意。不過為了呈現阿多諾特有的行文風格,此譯本依然保留書中那些“陌生化”或“謎語性”的表述方式,這無疑會增加閱讀的難度。但就阿多諾自設的寫作宗旨而言,他原本就無意提供任何讓人一目了然的消遣類讀物。

    本書是20世紀90年代初據蘭哈德(Christian Lenhardt)1984年英譯版譯出,於1998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中譯本出版迄今已二十餘載,鋻於當初諸多局限性,似已盡其拓荒引介之用。二十餘年來,筆者涵泳於軸心時期人文化成傳統的研習,通常無暇顧及其他,至於這部拙譯,更無“敝帚自珍”的矯情。


    乙亥新春來臨之際,上海人民出版社毛衍沁編輯來函,咨詢拙譯再版事宜。我想時過境遷,國內阿多諾研究已成氣候,如果還有讀者參考此書,實屬一件不可推辭之事,更何況從翻譯史角度看,此作是一客觀存在環節,於是就欣然應允了。


    此書再版前,筆者參照蘭哈德的英譯本,僅就其中些許費解的語句與病句進行了修改。此番為作,掛一漏萬,恐難盡如人意。不過為了呈現阿多諾特有的行文風格,此譯本依然保留書中那些“陌生化”或“謎語性”的表述方式,這無疑會增加閱讀的難度。但就阿多諾自設的寫作宗旨而言,他原本就無意提供任何讓人一目了然的消遣類讀物。


    關於蘭哈德英譯本與德文原版的差異,我覺得有必要在此稍加說明:蘭哈德英譯本打破原作整段不分的結構,將其劃分成多節並各自加上標題,這對讀者來說,顯然具有一定的導讀功效。但需要提醒的是,英譯本的出版機構,為了提高英譯本的可讀性,認為原作反常的論述結構會影響英譯本的傳布與銷量,因此覺得有必要對其固有的行文方式進行適當調整(實際上,阿多諾並未完成《美學理論》一書,他的這部遺作是其親屬在其學術秘書的幫助下用其手稿編輯而成,終出版時自然也就沒有具體劃分章節和設定標題)。於是,該出版機構便責成蘭哈德譯本的編輯,將譯本分段分節,附加相關標題,甚至刻意調整行文順序,凸顯各段或各節的“主題句”(top sentence)。如此處理之後,整個文本的“並列句條理”(paratactical order)就呈現為不斷推進論證的外表,借此提供一部內容看似便利閱讀的著作。這種改動方式的確從外部掌控了此書的形式結構,但卻導致了諸多內在論證繫統的問題。首先,譯本結構替代了原作固有的證論結構,但卻未能從頭到尾持存原作的同質內容,如此一來,通過分段分節形成貌似光鮮的清晰性,隻會產生一種對照效應,結果使那些劃分的段落意旨顯得有些含糊朦矓,妨礙解析不同階段的論說與證據。其次,當改動後的英譯本要求從屬句務必印證主題句時,整部論作就充滿了冗長而復雜的短語,盡管這種處理方法旨在將此書連綴成為一個整體。再者,1984年英譯本嘗試用陳述句式來表達內容,結果將原文諸多語句分切成塊。而基於並列句條理的原初文本,所采用的同心聚合方式,是圍繞一個無聲中心點展開論證,借此要求每個詞語都要折射和表現這一中心點。相比之下,此英譯本施加給原作的直線型論證結構,則把這一中心點當作一條彎道,從而切斷了其內在聯繫。諸如此類的“調整”,難免有扭曲之嫌,勢必會傳導給其他相關文本。的確,該譯本問題不少,與原作難以對照。但是,作為初次嘗試,依然功不可沒。另外,實事求是地講,原作是阿多諾遺作,自身存在一些缺憾。誠如《美學理論》第二位英譯者胡洛肯特爾(Robert HullotKentorr)所言:阿多諾的這部“原作將自身的許多疑難問題強加給譯本(The original has plenty of problems of its own that it imposes on the translation)”①。筆者以為,阿多諾力圖從藝術哲學角度來評判現代藝術發展和建構其社會歷史意義,同時又從現代藝術運動角度來重思和建構藝術哲學的前景。這種旨在超越僅知哲學而不識藝術的康德暨黑格爾美學的雄心與實現上述雙向建構的熱望,促使阿多諾曾就此部遺作手稿進行過兩次大的修改,並以自我批判的方式反復審視和辨析自己的相關論述。結果,在其思維的頻繁轉向和持續推進中,阿多諾不斷提出新的概念和理論話題。可嘆人生苦短,因其時間所限,他未能清晰表達某些靈光閃現的觀點與幽微沉奧的玄思,這便給此部遺作增添了諸多令人糾結和不易覺解的疑難問題。但我相信,深入細致研究阿多諾美學思想的學者,將會有更多機會發現、揭示和解決這些疑難問題。


    在西方美學界,如何翻譯《美學理論》一書,委實是眾所公認的“一個翻譯難題”(an aporia of translation)。迄今,該書僅有兩個英譯本,尚無其他現代西文譯本。該書首位英譯者蘭哈德就曾感嘆說,翻譯這部著作已經費盡心力,故無意再去涉足阿多諾的第二部著作。該書第二位英譯者胡洛肯特爾為了追求信達,花費數年功力,總算完成此份苦差。他在譯序中感慨道:決定翻譯質量的關鍵在於恰當的遣詞用句,而在翻譯此書時則經常使人捉襟見肘,各處所需的恰當之詞,總在前一從句中用來替代另一個不當之詞,此種難度遠在翻譯《易經》之上。倘若翻譯就是將驢尾固定在驢身上,那倒是一件易事;然而,這頭驢在跑動之中,譯者卻騎著另一頭牲口從後追趕,而且是朝著另一方向奔去,要想追上那頭驢,這就難上加難了。要知道,每一種語言,每一個字眼,僅具有自身的瞬間效應。也就是說,在將一部艱澀的文本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時,搜腸刮肚地尋找恰當達意的等價詞,確是譯者務必竭力而為的任務;但在現實境況裡,根本沒有這等便宜的好事。②


    還需指出,翻譯此書的難度一方面來自語言的轉換過程與實現信達的復雜途徑,另一方面源自原作遺稿本身存在的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源自文本的並列結構、風格的深奧晦澀、論述的反復重疊和作者撰寫時缺乏內在的“圖式規定”,而且涉及這部論著的結構、運思到行文等諸多方面,這給予讀者與譯者以“無與倫比的自由度”(unmatched freedom)。③如此一來,面對文中蘊含的卓識洞見,每讀或每譯一行,都要換一口氣,在艱難的沉思、解讀和傳譯中,步履蹣跚地向前推進。無疑,這既考驗讀者與譯者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更考驗其反思能力和工作耐力。


    在筆者看來,這“無與倫比的自由度”,更是問題中的問題,不僅影響文本解讀,而且影響文本翻譯。換言之,文本的復雜性會因此轉化為文本的開放性,從而為其解讀和翻譯留出意想不到的“自由度”。現存兩種英譯本的異同就是明證。評價它們各自的優劣,當然需要參照德文原版,但也要保持同情理解的態度,因為上述“自由度”會為每位譯者拓展出“自由”發揮的空間。不過,在實際操作中,這種“自由度”與“空間”終究是有限的,必然會籠蓋在半透明的天花板下。在兩種語言轉換時,竭力索求恰當的遣辭用句,常常使人在搜腸刮肚和反復比照的盡頭,體味到難於言表的糾結,揮之不去的困惑,以及靈光一現的歡愉。


    坦率地說,作為中譯本,筆者當年翻譯《美學理論》,實屬一項事倍功半的繁難工程。其起因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當時,德國明斯特大學曼紐什(Herbert Mainusch)教授來華講學,我應滕守堯研究員之邀,擔任陪同和講座翻譯。接待單位主要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北京大學哲學繫與中國文聯等,所講內容主要是尼采的藝術哲學,其間涉及本雅明和阿多諾等人,國內哲學界人士對這兩位新銳思想家頗為陌生,有的甚至可以說是初次聽聞。1990年杜章智先生約我翻譯《美學理論》時,國內對法蘭克福學派的研究依然十分罕見,相關參考資料少得可憐(哪像現在互聯網這麼方便),難度自然可想而知。當時,我在任課之餘,在沒有電腦可用的情況下,隻能在大稿紙上一筆寫“訖”,無法進行有效修改;在費力譯訖此書後,本人就多年未踫此類翻譯了。說實話,翻譯阿多諾的著作遠不如我直接用外文寫作來得爽快和自在!


    事實上,在承接此項譯事時,杜章智先生曾告知我,此書原本邀請楊一之先生據德文版譯出,無奈楊先生當時年事已高,無力為之,故此安排我據英譯本譯出。我托人從北京圖書館借來此書,花費半月工資將其復印成冊,閱讀兩章之後,深感此書繁難,但該書思維獨特,內容豐富,尤其對文化產業和現代藝術的批判,令人委實驚嘆作者的先見之明和深刻洞察。於是,我憑借某種“先喫螃蟹式”的愚勇,硬著頭皮接下此項工作。按照原來計劃,此譯本被列入“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經典譯叢”,由臺北遠流出版公司出版。但等我花費兩年多時間譯出後,原定叢書出版計劃因故擱淺,此譯本也就束之高閣了。直到1997年,滕守堯先生主編一套“美學與藝術教育叢書”,我纔拿出當年譯稿,請滕先生將其納入“叢書”計劃以便出版。當時四川人民出版社從德國購買此書版權時,阿多諾家族特意從明斯特大學曼紐什教授那裡打聽中譯者的學術背景,經過確認和斟酌後纔同意授權,這對中譯本的順利出版極為重要。


    後一點,本書這次再版,譯序篇幅有增,主要是由初版譯序與後來一篇拙文整合而成,這對於新近觸及此書的讀者或許有所助益,但對於專門研究的學者,其參考意義就另當別論了。至於此譯本的用途,我想也是因人而異。按照學術慣例,研究者通常是細讀原作,必要時參閱英譯本。就我所知,德國一些學者在閱讀阿多諾與康德等哲學家的原作時,由於內容繁難與思辨幽微等原因,為了深入理解和澄明隱晦之處,他們也不得不參閱廣為傳布的英法譯本,因為譯本總是少不了闡釋或釐清的自為意向。從德國學者為學致知的認真態度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尋常而可貴的誠實。不知國內方家以為然否?


    在本譯本修訂版付梓之際,謹向毛衍沁編輯誠表謝忱。若無編輯提議與貴社決定,我自己肯定無暇再次觸踫這個陳年舊譯,更不會擱置原定寫作計劃、花費整個暑夏來修訂這個譯本了。必須承認,修訂這部著作需要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此番為作實乃本人出國講學之前的匆忙之舉,疏漏在所難免,誠請各位方家批評雅正。如若日後條件具備,鄙人預想采用新版本作出新譯本。後,謹向為我提供蘭哈德英譯本復印件的陳昊博士表示感謝,同時謹向為我提供舊中譯本掃描版的崔嵬博士表示感謝。他們在百忙之中為此修訂版提供必要而急需的幫助,委實令我感念不已。


    悠悠往事,瞬逾卅載;贅述二三,忝列為序。阿門!


     


    王柯平2019年仲夏於楊榆齋注釋


    ①Robert HullotKentor, “Translators Introduction”, in Theodor W.Adorno, Aesthetic Theory, Mi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7, p.xvii.


    ② Ibid., p.xxi.


    ③ Ibid., p.xvii.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