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論語今注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860-1248
    【優惠價】
    538-780
    【作者】 潘重規漢唐陽光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儒家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ISBN】978720311350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3113508
    作者:潘重規,漢唐陽光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出版時間:2020年06月 

        
        
    "

    編輯推薦

    ◎潘重規師從章太炎、黃侃,出走臺灣,是被大陸忽視的一位國學大家。
    ◎臺灣經典的現代《論語》注本,簡體中文版隆重推出。
    ◎注釋權威×立足普及×鞭闢入裡×深入淺出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出自國學大家之手的《論語》注本,既是深入淺出的普及讀本,也是學術嚴謹的古籍整理著作。書中對《論語》做了適合現代人閱讀的注釋,包括疑難字詞的釋義、典章制度的講解、歷史事件的介紹、輔助文獻的參證、深層句意的解析等等,言簡意賅,巨細靡遺;且對每一則的主旨做出一句話概括,提綱挈領,如獲鎖鑰。
    本書考辨詳確、解讀通透、通俗曉暢,對專業人士和大眾讀者都十分適用。

    作者簡介

    潘重規先生(1908—2003)是公認的當代國學大師,江西婺源人,本名崇奎。讀大學時,章太炎取唐人李百藥之字,為其改名“重規”,“重規”與“崇奎”諧音。業師乃辛亥革命先驅、國學大師黃侃。
        曾先後擔任東北大學教授、四川大學中文繫教授兼繫主任、暨南大學教授、安徽大學中文繫教授兼繫主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繫主任兼研究所所長、新加坡南洋大學中文繫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繫主任兼文學院院長、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主任兼文學院院長、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著名紅學家、敦煌學家,在經學、文學、佛教典籍、語言文字等方面造詣精深,著述豐碩。1974年,獲法國法蘭西學術院頒發代表漢學成就的“儒蓮獎”,法國科學院敦煌學研究會聘其為名譽會員;1976年,韓國嶺南大學贈予其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92年,獲中國敦煌研究院頒贈的榮譽院士頭銜;1996年,獲臺灣地區行政院特頒“中華文化獎”;2000年,獲中國國家文物局、甘肅省政府、敦煌研究院特頒“敦煌文物保護研究貢獻獎”。

    目錄
    001 / 學而篇
    019 / 為政篇第二
    039 / 八佾篇第三
    063 / 裡仁篇第四
    081 / 公冶長篇第五
    105 / 雍也篇第六
    129 / 述而篇第七
    157 / 泰伯篇第八
    177 / 子罕篇第九
    203 / 鄉黨篇第十
    225 / 先進篇第十一
    251 / 顏淵篇第十二
    273 / 子路篇第十三
    299 / 憲問篇第十四

    001 / 學而篇
    019 / 為政篇第二
    039 / 八佾篇第三
    063 / 裡仁篇第四
    081 / 公冶長篇第五
    105 / 雍也篇第六
    129 / 述而篇第七
    157 / 泰伯篇第八
    177 / 子罕篇第九
    203 / 鄉黨篇第十
    225 / 先進篇第十一
    251 / 顏淵篇第十二
    273 / 子路篇第十三
    299 / 憲問篇第十四
    337 / 衛靈公篇第十五
    365 / 季氏篇第十六
    383 / 陽貨篇第十七
    411 / 微子篇第十八
    427 / 子張篇第十九
    447 / 堯曰篇第二十

    前言

    1950年,潘師石禪來臺,任教於省立師範學院(即現在的臺灣師範大學)。當時,社會上有一批人大罵讀經是開倒車,是現代化的絆腳石,先生深不以為然,特撰寫《一個嚴正的表示》一文,宣達傳統文化的重要。並利用課餘,免費為民眾講解四書。由於講解精闢且深入淺出,因此聽眾與日俱增;為因應蜂擁而至的聽眾群,師範學院人文學社索性請先生改在大禮堂講授。每星期日上午八時至十時,風雨無阻,直至先生前往南洋任教,其間數年,未曾間斷。既不用刊登廣告,也不需發布消息,然而聽眾卻是人山人海,有學生、小販、軍公教人員、“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大家不避炎暑寒鼕,不辭路程崎嶇,隻為前來吸取中國文化的精髓。
    此外,先生更大力倡導孔孟學說,建議在培養師資的師範學院正式開設四書課程。此一建議旋即深得當時院長劉真的贊助,並獲政府批準,對於培養民族文化思想,端正學風,功不可沒。


    1950年,潘師石禪來臺,任教於省立師範學院(即現在的臺灣師範大學)。當時,社會上有一批人大罵讀經是開倒車,是現代化的絆腳石,先生深不以為然,特撰寫《一個嚴正的表示》一文,宣達傳統文化的重要。並利用課餘,免費為民眾講解四書。由於講解精闢且深入淺出,因此聽眾與日俱增;為因應蜂擁而至的聽眾群,師範學院人文學社索性請先生改在大禮堂講授。每星期日上午八時至十時,風雨無阻,直至先生前往南洋任教,其間數年,未曾間斷。既不用刊登廣告,也不需發布消息,然而聽眾卻是人山人海,有學生、小販、軍公教人員、“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大家不避炎暑寒鼕,不辭路程崎嶇,隻為前來吸取中國文化的精髓。
    此外,先生更大力倡導孔孟學說,建議在培養師資的師範學院正式開設四書課程。此一建議旋即深得當時院長劉真的贊助,並獲政府批準,對於培養民族文化思想,端正學風,功不可沒。
    不久,“中華文化復興總會”成立,為推動文化復興,倡導閱讀古籍,擬訂古籍今注出版計劃,分別委請學者撰寫。其中《論語》一書的今注工作即敦請潘先生擔任。是時正值先生教學、研究與公事、雜務紛乘的繁忙時刻,然仍焚膏繼晷,奮力撰寫,致積稿盈尺。時催稿甚急,為不影響出版期限,先生乃將預支稿費璧還,並請總會另請高明。其後先生更致力於紅樓夢與敦煌學的研究,創辦《紅樓夢研究專刊》《敦煌學》期刊,積極培育人纔,大力推動研究工作,以致《論語今注》一書完稿後,塵封書篋數十年,而鮮為人知。
    去年二月底,先生喬遷,從臺北市東區熱鬧的敦化南路舊居搬到仁愛路四段的新居。由於新居空間有限且為六樓,因此先生要我將一時用不到的書運到嘉義代為處理。在征得先生同意下,我將一些期刊與博碩士論文,捐贈給中正大學中文繫圖書館,供研究生參考之需。其他書籍與雜稿則另闢專室安置,以便課餘分批整理,進行編目保管,以供必要者之參考。《論語今注》的書稿就是在整理中發現的。我有幸先行拜讀,深覺此書批注既清楚又明白。例如“子”字,是大家所熟知的,而有關“子”字種種稱謂,非但在《論語》一書,即在其他經書也很常見。有稱“子”,有稱“夫子”,有稱“孔子”“曾子”,也有稱“子瀋子”,等等。各種稱謂意思為何?有何差別?一般注釋,大多不注;或語焉不詳;或局部解釋,無法使人獲致全面而繫統的理解。先生在《學而篇》中,一開頭便對“子”字進行解釋:
    子,指孔子。子的本義是嬰兒,引申為男子的通稱。古代諸侯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子是國君稱呼的一種。又因為列國卿大夫的地位相當於小國的國君,所以到了春秋時代,大夫彼此間,或大夫的下屬,都稱大夫為夫子。叫夫子等於稱子,亦等於稱君。孔子曾經做過魯國的司寇(地位是大夫),因此他的弟子稱他為“子”或“夫子”。後來習慣漸漸地把“子”或“夫子”用做師長的通稱。一般人稱師,大抵在子上冠以姓氏,如曾子、閔子等是;有的稱自己業師,在姓氏上再加子字,如《公羊傳》稱“子瀋子、子公羊子”等是。《論語》一書出自孔子門人之手,所以單稱孔子為子;正如《春秋》是魯國的史書,所以單稱魯公為公。如果對外人談話,那就得稱為孔子了。《論語》邢疏說孔子“聖德著聞,師範來世,不須言其氏,人盡知之故也”,那是由於後代推崇孔子而形成的事實,卻未必符合撰寫《論語》時的真相。
    這段批注,對於“子”字稱謂的來龍去脈,真可謂原原本本,讓人讀後對“子”的稱謂與用法能有一全盤且徹底的了解。
    《論語》一書古今批注不下數百家,像這樣鞭闢入裡且深入淺出的實在難得。尤其能循序漸進,巨細靡遺且深及骨髓的更是罕見。我欣喜捧讀,如獲至寶。當下覺得,有將之整理印行公之於世之必要,以便各級學校教師之參考,並利於學生與民眾之自修閱讀;乃請研究生幫忙輸入計算機,細為校對。
    整理完成,適值裡仁書局徐秀榮先生南來嘉義中正大學,我以裡仁為美,出版此書自是再好不過,徐先生也慨然答應。今排版完成,付印在即。特說明此書出版經過,並感謝洪藝芳、梁麗玲、周西波等同學的輸入與校對,更感謝裡仁書局徐先生及全體同仁的鼎力支持。希望新的一年,能盡快將潘師其他雜稿陸續整理印行,尤其期盼能編好先生著作全集以為先生九五華誕壽。


    1999年12月
    鄭阿財謹序於嘉義民雄寓居

    媒體評論

    《論語》一書古今批注不下數百家,像這樣鞭闢入裡且深入淺出的實在難得。尤其能循序漸進,巨細靡遺且深及骨髓的更是罕見。
            ——鄭阿財(臺灣南華大學文學繫教授兼四川大學長江學者)

    在線試讀

    子1曰:“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乎4?有朋自遠方來5,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6,不亦君子7乎?”
    1.子,指孔子。子的本義是嬰兒,引申為男子的通稱。古代諸侯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子是國君稱呼的一種。又因為列國卿大夫的地位相當於小國的國君,所以到了春秋時代,大夫彼此間,或大夫的下屬,都稱大夫為夫子。叫夫子等於稱子,亦等於稱君。孔子曾經做過魯國的司寇(地位是大夫),因此他的弟子稱他為“子”或“夫子”。後來習慣漸漸地把“子”或“夫子”用做師長的通稱。一般人稱師,大抵在子上冠以姓氏,如曾子、閔子等是;有的稱自己業師,在姓氏上再加子字,如《公羊傳》稱“子瀋子、子公羊子”等是。《論語》一書出自孔子門人之手,所以單稱孔子為子;正如《春秋》是魯國的史書,所以單稱魯公為公。如果對外人談話,那就得稱為孔子了。《論語》邢疏說孔子“聖德著聞,師範來世,不須言其氏,人盡知之故也”,那是由於後代推崇孔子而形成的事實,卻未必符合撰寫《論語》時的真相。
    2.朱熹《集注》曰:“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學”字,《說文》解為“覺悟”,《尚書大傳》解為“效”;覺是學的成果,效是學的方法,兩意相待,不可偏廢。學者讀書修身,知行並進,纔能符合孔子的教學宗旨。
    3.時習,隨時學習。《說文》:“習,鳥數飛也。”鳥雛稍長,欲飛未能,大鳥帶到低矮的樹枝間,引導小鳥上下左右頻頻地練習飛行,這樣就叫做習。學者讀書明理,隨時隨地將所學的研究實行,這樣就是時習。
    4.說,同“悅”。古時喜悅、論說都同作“說”字,後人增造心旁的“悅”字,專用為喜悅的意思,以示區別。悅與樂對用,意義微有不同,悅是中心欣暢,自得於內;樂是喜見顏色,發揚於外。乎,語尾助詞,表示語氣委婉,不一定是疑問的意思。不亦說乎,是孔子循循善誘,勸人向學之辭,意謂天下沒有不求快樂的人,而讀書求學,不亦是人生有趣味的樂事嗎!
    5.凡同學共事的人都可叫做朋。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可以互相討論切磋,自然是人生的至樂。
    6.慍,音醞(yùn),含怒抱怨的意思。一個人學業德行都已成就而不為人了解,不被社會重視,但是他仍然能夠自得其樂,毫不牢騷怨怒,這是學養深沉的效驗。
    7.君子有兩義:古來國君卿大夫都叫做君子;道德學業有成就的人亦叫做君子。此處君子指的是後一義。
    按:此《論語》首章,勸人為學。人能終身治學,便終身能夠享受自得的至樂。


    子1曰:“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乎4?有朋自遠方來5,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6,不亦君子7乎?”
    1.子,指孔子。子的本義是嬰兒,引申為男子的通稱。古代諸侯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子是國君稱呼的一種。又因為列國卿大夫的地位相當於小國的國君,所以到了春秋時代,大夫彼此間,或大夫的下屬,都稱大夫為夫子。叫夫子等於稱子,亦等於稱君。孔子曾經做過魯國的司寇(地位是大夫),因此他的弟子稱他為“子”或“夫子”。後來習慣漸漸地把“子”或“夫子”用做師長的通稱。一般人稱師,大抵在子上冠以姓氏,如曾子、閔子等是;有的稱自己業師,在姓氏上再加子字,如《公羊傳》稱“子瀋子、子公羊子”等是。《論語》一書出自孔子門人之手,所以單稱孔子為子;正如《春秋》是魯國的史書,所以單稱魯公為公。如果對外人談話,那就得稱為孔子了。《論語》邢疏說孔子“聖德著聞,師範來世,不須言其氏,人盡知之故也”,那是由於後代推崇孔子而形成的事實,卻未必符合撰寫《論語》時的真相。
    2.朱熹《集注》曰:“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學”字,《說文》解為“覺悟”,《尚書大傳》解為“效”;覺是學的成果,效是學的方法,兩意相待,不可偏廢。學者讀書修身,知行並進,纔能符合孔子的教學宗旨。
    3.時習,隨時學習。《說文》:“習,鳥數飛也。”鳥雛稍長,欲飛未能,大鳥帶到低矮的樹枝間,引導小鳥上下左右頻頻地練習飛行,這樣就叫做習。學者讀書明理,隨時隨地將所學的研究實行,這樣就是時習。
    4.說,同“悅”。古時喜悅、論說都同作“說”字,後人增造心旁的“悅”字,專用為喜悅的意思,以示區別。悅與樂對用,意義微有不同,悅是中心欣暢,自得於內;樂是喜見顏色,發揚於外。乎,語尾助詞,表示語氣委婉,不一定是疑問的意思。不亦說乎,是孔子循循善誘,勸人向學之辭,意謂天下沒有不求快樂的人,而讀書求學,不亦是人生有趣味的樂事嗎!
    5.凡同學共事的人都可叫做朋。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可以互相討論切磋,自然是人生的至樂。
    6.慍,音醞(yùn),含怒抱怨的意思。一個人學業德行都已成就而不為人了解,不被社會重視,但是他仍然能夠自得其樂,毫不牢騷怨怒,這是學養深沉的效驗。
    7.君子有兩義:古來國君卿大夫都叫做君子;道德學業有成就的人亦叫做君子。此處君子指的是後一義。
    按:此《論語》首章,勸人為學。人能終身治學,便終身能夠享受自得的至樂。
    第二章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矣4。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5,未之有也6。君子務本7,本立而道生8。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9?”
    1.有子,名若,魯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十三歲,一說少三十三歲。
    2.孝,字從老省,從子,善事父母的意思。弟,同“悌”,音tì,作善事兄長解。
    3.好,讀去聲hào,愛好。犯,侵犯、冒犯。上,在上的人,指君上、長上。
    4.鮮,音蘚(xiǎn),寡少。
    5.作亂,指爭鬥悖逆,大惡不道的行為。
    6.未有,無有、沒有。之,此處是沒有意義的語氣詞。或說“未有之也”的倒裝形式。
    7.務,盡力去做。本,根本。
    8.立,站住。道,善道。生,發生。此以樹木作譬喻。謂根本培得穩固,枝葉自然會發生;猶如孝弟之行成立,一切善道自然由此而生。
    9.與,本字當作“歟”,音魚(yú),語氣詞,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口氣。仁是一切美德的總稱。仁德之發現,切近而真實,莫先於孝弟。故孝弟可謂為仁之根本。譬如仁是樹,樹的根就是孝弟,樹的枝葉就是仁民愛物等美德,根本既立,一切美德自然發生。此章是著重治人方面,故特提出犯上作亂等語,猶孟子所謂“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的意思。
    按:此章言孝弟為修身治人的根本。
    第三章
    子曰:“巧言令色1,鮮矣仁2。”
    1.巧,是好;巧言,是話說得好聽。令,是善;令色,是顏色裝得好看。這種人為了從中取利,便用一派虛偽的言辭和面孔,去討人歡喜。
    2.鮮,音蘚(xiǎn),少有的意思。仁是本心誠意的流行,纔涉虛偽,就沒有仁。鮮矣仁,是說難得有仁了。
    按:此章教人篤實誠懇,培養仁德。
    第四章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3?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4?”
    1.曾子,孔子學生,名參(音shēn),字子輿,南武城(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南九十裡)人,比孔子小四十六歲。他的父親曾點也是孔子的學生。
    2.省,音醒(xǐng),檢討審查的意思。三省,反復多次的檢察。三乃虛數,古人舉三以見其多,不必實指三次或三數。三思、三復、三仕、三已皆同此例。下文所舉反省的三件事,隻是偶合。因為所省察自己的行事,並不限於三件事;而每件事反復自己檢點,也不必限定省察三次。
    3.為,讀去聲wèi。忠是竭盡自己的心力。
    4.傳,讀平聲chuán,動詞作名詞用,指老師的傳授。傳謂所受於師,習謂熟之於己。
    按:此章言進德修業,要切實做反省的功夫。
    第五章
    子曰:“道千乘之國1,敬事而信2,節用而愛人3,使民以時4。”
    1.道,音導(dǎo),治理。乘,音剩(shèng),古代用四匹馬拉著的兵車。春秋時代,打仗用兵車,所以國家的大小強弱都視兵車的多寡而定。諸侯之國地方百裡,可出兵車千輛,所以稱為千乘之國。
    2.敬,是專心致志的意思。敬事,是專心治理政事,不敢疏忽。信,是對百姓誠信不虛偽。
    3.節用,用財有節度,不奢侈浪費。愛人,愛護百姓。
    4.使民,是說國家遇有築城修路等項工程,派遣百姓服勞役。以時,是說要利用百姓農事閑空的適當時間,不可妨害百姓的生計。
    按:此章言治國的要務。
    第六章
    子曰:“弟子入則孝1,出則弟2,謹而信3,泛愛眾4,而親仁5;行有餘力6,則以學文7。”
    1.弟子,猶言子弟。入,指回到家庭之內。則,接續語詞。入就要善事父母盡孝道。
    2.出,指處宗族鄉黨之間。出就要善事宗族鄉黨的長者,以盡弟道。弟同悌。
    3.謹,謂行為謹慎。信,謂言語誠信。而,接續語詞,且的意思。
    4.泛,浮貌,引申為普遍之義。泛愛,普遍的愛。眾,普通人。
    5.親,親近。仁,謂仁賢的人。
    6.行,指上孝、弟、謹、信、愛眾、親仁諸種行為。餘力,有餘的功夫。凡每日間奉事父兄,與人交際之外,都是餘力。
    7.以,用。文,詩書六藝之文。
    按:此章言弟子先德行而後文藝。
    第七章
    子夏1曰:“賢賢易色2;事父母能竭其力3;事君能致其身4;與朋友交5,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6!”
    1.子夏,姓卜,名商,孔子學生,少孔子四十四歲。
    2.賢賢,上“賢”字是動詞,愛好之意。易,輕略之意。此句指夫婦之倫。夫婦為人倫之始,故敘於事親事君之前,言夫婦之倫,重賢德而輕姿色(說本陳祖範、管同、宋翔鳳)。舊說:易,替換之意,謂把重賢的心替換重色,說亦可通。
    3.竭,盡。事奉父母,能盡力孝養。
    4.致,委致、貢獻。致身,以生命貢獻給國家。
    5.交,交接。
    6.雖,假設之詞。謂,說。人能克盡做人之道,縱有人說他未嘗從事學問,我亦必斷言其已學了!極言學之實在做人。
    按:此章言學在克盡人倫。
    第八章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1;學則不固2。主忠信3。無友不如己者4。過則勿憚改5。”
    1.重,莊重、厚重。威,威嚴的意思。
    2.固,《說文》:“固,四塞也。”本義是四周沒有洞漏,引伸為堅固、穩固的意思。學則不固,是說所學不能穩固。
    3.主忠信,是說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忠是忠誠,信是信實,二者都是做人重要的道德。
    4.無,通“毋”,禁止之辭。友是動詞,結交的意思。不如己者,是指那些言行不主忠信的人。
    5.過,過錯。憚,音但(dàn),害怕。過則勿憚改,是說犯了過錯,就要不怕改正。《左傳》宣公二年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也是教人要知過改過,人能改過,纔能做到至善的境地。
    按:此章言做人要莊重忠信,慎交遊而能改過。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