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康德學述(120年紀念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993-1440
    【優惠價】
    621-900
    【作者】 鄭昕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世界哲學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5204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0152044
    叢書名: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120年紀念版)

    作者:鄭昕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

    內容簡介
    商務印書館自1897年始創,以“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為宗旨,於建館翌年便出版了《馬氏文通》,這部學術經典既是中國學術現代化的標志之一,也開啟了商務印書館百年學術出版的序幕。
    其後,商務印書館一直與中華現代學術相伴而行,出版了大批具有鮮明原創精神並富於學術建樹的經典著作,諸多開山之著、奠基之作都是在本館首次問世。這些學術經典的出版,使本館得以**現代學術發展,激動社會思想潮流,參與民族新文化的構築,也分享中國學界的歷史榮光。
    1949年以後,本館雖以迻譯世界學術名著、編纂中外辭書為側重,但原創學術著作的出版從未止步。2009年起,我館陸續出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
    商務印書館自1897年始創,以“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為宗旨,於建館翌年便出版了《馬氏文通》,這部學術經典既是中國學術現代化的標志之一,也開啟了商務印書館百年學術出版的序幕。
    其後,商務印書館一直與中華現代學術相伴而行,出版了大批具有鮮明原創精神並富於學術建樹的經典著作,諸多開山之著、奠基之作都是在本館首次問世。這些學術經典的出版,使本館得以**現代學術發展,激動社會思想潮流,參與民族新文化的構築,也分享中國學界的歷史榮光。
    1949年以後,本館雖以迻譯世界學術名著、編纂中外辭書為側重,但原創學術著作的出版從未止步。2009年起,我館陸續出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
    叢書收錄上白晚清下至1980年代末中國原創學術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涵蓋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地理學、心理學、科學史等眾多學科。意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收錄各學科學派的名家名作,展現傳統文化的新變,追溯現代文化的根基。叢書立足於精選、精編、精校,冀望無論多少年,皆能傲立於書架,更與“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共相輝映,昭示中華學術與世界學術於思想性和獨創性上皆可等量齊觀,為中國乃至東方學術在世界範圍內贏得應有的地位。
    2017年2月I1日,商務印書館迎來了120歲的生日。為紀念本館與中華現代學術風雨同行的這段歷程,我們整體推出“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120年紀念版(200種),既有益於文化積累,也便於研讀查考,同時向長期支持叢書出版的諸位學界通人致以感激和敬意。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兩個甲子後的今天,商務印書館義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傳承前輩的出版精神,迎接時代的新使命,且行且思,我們責無旁貸。
    目錄
    弁言
    談哲學(代序一)
    從希臘,文藝復興,說到康德的唯心論(代序二)
    一 康德對玄學之批評
    前言
    本論上篇玄學之由來:對像原則種種
    現像與物如的分別
    釋物如
    玄學怎樣產生的
    經驗的方向
    經驗的方向與玄學
    玄學之對像——“先驗的幻像
    玄學的原則
    本論下篇各種玄學繫統及其批評

    弁言
    談哲學(代序一)
    從希臘,文藝復興,說到康德的唯心論(代序二)
    一 康德對玄學之批評
    前言
    本論上篇玄學之由來:對像原則種種
    現像與物如的分別
    釋物如
    玄學怎樣產生的
    經驗的方向
    經驗的方向與玄學
    玄學之對像——“先驗的幻像
    玄學的原則
    本論下篇各種玄學繫統及其批評
    三種理念
    三種玄學
    甲、心靈玄學(理性心理學)及其批評
    心靈的本體性的诐論
    心靈的單一性的诐論
    心靈不滅的波論
    心靈的人格性的诐論
    心靈的理想性的诐論
    “心理學問題”的出路
    乙、宇宙玄學(理論的宇宙論)及其批評
    關於宇宙量的爭執
    關於宇宙內容的爭執
    關於宇宙秩序的爭執
    關於宇宙存在的爭執
    理性的宇宙論可能麼?
    理性的宇宙論裡的假矛盾命題
    丙、“神道”玄學(理性的神學)及其批評
    本體論的證明(上帝的存在)及其困難
    宇宙論的證明(上帝的存在)及其困難
    自然神學的證明(上帝的存在)及其困難

    二 康德論知識
    上篇 總問題及時空
    I緒論
    一 、現像與本體對立的假定
    二 、感性與悟性對立的假定
    三 、悟性與理性對立的假定
    四 、理論的理性(自然)與實踐的理性(自由)對立的假定
    II問題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或從純理性來的知識
    如何可能?)
    一 、“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的區別
    ……

    附錄 真理與實在
    《康德學述》成書背景及特點

    在線試讀
    《康德學述(120年紀念版)》:
    經驗的方向與玄學
    經驗的方向,即是因果連繫的繼續的後退方向,由被決定的追溯條件,其所追溯的條件,仍是有條件的條件;我們永遠求不到所謂“後的因”或“因”。此等“後的”或“因”,是“的”,是“無條件的”。康德稱之日:物如或理念。它之為理性之目的,是必然的;它之為經驗的對像,是不可能的。在康德,隻有悟性是決定經驗的,故“”或物如不是“悟性的概念”,(指先驗分析篇所論因果,本質諸範疇,)不是悟性的對像,而為“理性之概念”。悟性之概念,是決定經驗的,決定關於存在(自然)之經驗的;而理性之概念所要表示的,不是已有的,而是應該達到的,它是理性所要求的目的,無經驗可與符合的。此類理念,康德稱之日“原始的理念”或“先驗的理念”。
    物如是“先驗的理念”,是經驗的極限或目的,是經驗所想努力達到的,而又永遠達不到的極限或目的。經驗想靠近此極限,想達到此目的,即是說,經驗應該推廣自己;經驗不能達此目的,即是說,經驗不能完成,不能停息。如果經驗一方面不停止的推廣自己,一方面又不能完成,故經驗的領域及其聯續是無限的。就另一方面說,經驗如果有一“的”為目的,則一切經驗判斷必有一共同之目的,則一切經驗的科學,實是“一種”科學,人類知識的繫統,實有一個統一。經驗應該向此高不可攀的目的邁進,在不斷的推廣經驗的過程中,此目標永遠擺在目前,知識的各部門,漸漸溶於一個知識的整體。此整體的理念,為經驗科學之目的。
    故理性之於悟性,猶之乎悟性之於感性(此語假定讀者對《先驗觀物學》及《先驗邏輯》部分特別是“先驗演繹篇”的了解)。悟性連接感性的現像為經驗的判斷,理性連接經驗的判斷(每種科學裡每個命題,都是一個經驗判斷),成為一個知識的整體。悟性給現像以悟性的統一,於是現像成為可能的經驗(參版及第二版之“先驗演繹篇”及“先驗原則篇”);理性給經驗判斷以理性的統一,使經驗趨近整體,即是說,理性要求要此整體(參“先驗矛盾篇”,第二兩章及該篇之“附錄”)。玄學之對像——“先驗的幻像”
    經驗不能達到它的極限,因為經驗自身是無限制的,無邊際的。經驗的極限,是“統一的理念”,它是知識的目的——是知識所達不到的目的。它推廣經驗,“訓導”經驗。如果知識以彼極限為可達到的,為所與的,以之為對像,則在此時刻,經驗已不再推廣自己,而超越自己,超過它自己的限度,它不再是經驗,而為玄學,為本體論。不以經驗之極限為理念,而以之為對像,則玄學成立。然此錯誤,並非偶然的。苟此理念不像是可能經驗的對像,則玄學根本不會產生;然此不可避免之“先驗的幻像”為何產生乎?

    《康德學述(120年紀念版)》:
    經驗的方向與玄學
    經驗的方向,即是因果連繫的繼續的後退方向,由被決定的追溯條件,其所追溯的條件,仍是有條件的條件;我們永遠求不到所謂“後的因”或“因”。此等“後的”或“因”,是“的”,是“無條件的”。康德稱之日:物如或理念。它之為理性之目的,是必然的;它之為經驗的對像,是不可能的。在康德,隻有悟性是決定經驗的,故“”或物如不是“悟性的概念”,(指先驗分析篇所論因果,本質諸範疇,)不是悟性的對像,而為“理性之概念”。悟性之概念,是決定經驗的,決定關於存在(自然)之經驗的;而理性之概念所要表示的,不是已有的,而是應該達到的,它是理性所要求的目的,無經驗可與符合的。此類理念,康德稱之日“原始的理念”或“先驗的理念”。
    物如是“先驗的理念”,是經驗的極限或目的,是經驗所想努力達到的,而又永遠達不到的極限或目的。經驗想靠近此極限,想達到此目的,即是說,經驗應該推廣自己;經驗不能達此目的,即是說,經驗不能完成,不能停息。如果經驗一方面不停止的推廣自己,一方面又不能完成,故經驗的領域及其聯續是無限的。就另一方面說,經驗如果有一“的”為目的,則一切經驗判斷必有一共同之目的,則一切經驗的科學,實是“一種”科學,人類知識的繫統,實有一個統一。經驗應該向此高不可攀的目的邁進,在不斷的推廣經驗的過程中,此目標永遠擺在目前,知識的各部門,漸漸溶於一個知識的整體。此整體的理念,為經驗科學之目的。
    故理性之於悟性,猶之乎悟性之於感性(此語假定讀者對《先驗觀物學》及《先驗邏輯》部分特別是“先驗演繹篇”的了解)。悟性連接感性的現像為經驗的判斷,理性連接經驗的判斷(每種科學裡每個命題,都是一個經驗判斷),成為一個知識的整體。悟性給現像以悟性的統一,於是現像成為可能的經驗(參版及第二版之“先驗演繹篇”及“先驗原則篇”);理性給經驗判斷以理性的統一,使經驗趨近整體,即是說,理性要求要此整體(參“先驗矛盾篇”,第二兩章及該篇之“附錄”)。玄學之對像——“先驗的幻像”
    經驗不能達到它的極限,因為經驗自身是無限制的,無邊際的。經驗的極限,是“統一的理念”,它是知識的目的——是知識所達不到的目的。它推廣經驗,“訓導”經驗。如果知識以彼極限為可達到的,為所與的,以之為對像,則在此時刻,經驗已不再推廣自己,而超越自己,超過它自己的限度,它不再是經驗,而為玄學,為本體論。不以經驗之極限為理念,而以之為對像,則玄學成立。然此錯誤,並非偶然的。苟此理念不像是可能經驗的對像,則玄學根本不會產生;然此不可避免之“先驗的幻像”為何產生乎?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