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金景芳精品集(周易講座+周易全解。著名易學家金景芳講周易的智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280-1856
    【優惠價】
    800-1160
    【作者】 金景芳,呂紹綱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周易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8693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67586932
    作者:金景芳,呂紹綱著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3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周易》為群經之首,經典中的經典
    著名易學家金景芳揭示《周易》的思想智慧
    在種種變幻的人生際遇中,觀宇宙萬像,通幽明之故,測人事之變,知禍福倚伏,陷危地不驚,臨順境不喜,樂天知命,有所為有所不為,成就順達的人生 
    內容簡介
    《周易》為六經之首,是我國*重要、影響*的經典,歷來解說注釋極多,包羅萬像,眾說紛纭,也是*難理解*難學習的典籍。本書恪遵孔子作《易大傳》所開闢的道路,重在揭示《周易》所蘊藏的思想智慧;糾正了不少前人對孔子《易大傳》的錯誤理解和傳本《繫辭傳》在講筮法部分的錯簡和脫字;《周易》的精華在於思想,而思想主要寓於六十四卦的結構之中,本書講清了六十四卦的結構。金景芳和呂紹綱博采諸家之長,繼承了程氏傳的解讀,對《易經》和《易傳》做了詳細的講解,在義理上加以演發,卦像上有所擴展,是了解《周易》文字和義理的經典和極佳的入門書。
    作者簡介
    金景芳(1902—2001),遼寧省義縣人,著名易學家、歷史學家、文獻學家。1923年畢業於遼寧省立第四師範學校。1940年考入樂山復性書院,師從馬一浮、謝無量等先生,從事儒學研究。1941年到四川三臺的東北大學工作,任文書組主任、中文繫講師、副教授、教授。全國解放後任東北文物管理處研究員、東北圖書館研究員兼研究組組長。1954年調入東北人民大學(後更名“吉林大學”),歷任歷史繫教授、歷史繫主任、歷史繫名譽繫主任、古籍研究所教授、顧問、博士生導師。著有《周易全解》、《周易講座》《孔子新傳》等著作,有易學研究上獨樹一幟,有很大影響。
    呂紹綱(1933—2008 ),遼寧蓋縣人,著名易學家。1954年就讀於吉林大學歷史繫,1979年任金景芳教授助手,1993年評為博士生導師。著有《周易全解》(與金景芳先生合作)、《周易闡微》等著作。
    目錄
    《周易講座》目錄

    講 緒論
    第二講 繫辭傳上
    第三講 繫辭傳下
    第四講 說卦 序卦 雜卦
    第五講 乾卦 坤卦
    第六講 屯卦 蒙卦 需卦 訟卦
    第七講 師卦 比卦 小畜 履卦
    第八講 泰卦 否卦 同人 大有
    第九講 謙卦 豫卦 隨卦 蠱卦
    第十講 臨卦 觀卦 噬嗑 賁卦
    第十一講 剝卦 復卦 無妄 大畜
    第十二講 頤卦 大過 坎卦 離卦《周易講座》目錄

    講 緒論
    第二講 繫辭傳上
    第三講 繫辭傳下
    第四講 說卦 序卦 雜卦
    第五講 乾卦 坤卦
    第六講 屯卦 蒙卦 需卦 訟卦
    第七講 師卦 比卦 小畜 履卦
    第八講 泰卦 否卦 同人 大有
    第九講 謙卦 豫卦 隨卦 蠱卦
    第十講 臨卦 觀卦 噬嗑 賁卦
    第十一講 剝卦 復卦 無妄 大畜
    第十二講 頤卦 大過 坎卦 離卦
    第十三講 咸卦 恆卦 遯卦 大壯
    第十四講 晉卦 明夷 家人 睽卦
    第十五講 蹇卦 解卦 損卦 益卦
    第十六講 夬卦 姤卦 萃卦 升卦
    第十七講 困卦 井卦 革卦 鼎卦
    第十八講 震卦 艮卦 漸卦 歸妹
    第十九講 豐卦 旅卦 巽卦 兌卦
    第二十講 渙卦 節卦 中孚 小過
    第二十一講 既濟 未濟
    結束語
    附錄
    王弼《周易略例》
    明彖 明爻通變 明卦適變通爻 明像 辯位 略例下 卦略
    《周易全解》目錄
    修訂版序
    原序
    周易上經






    小畜



    同人
    大有






    噬嗑



    無妄
    大畜

    大過


    周易下經



    大壯

    明夷
    家人
















    歸妹






    中孚
    小過
    既濟
    未濟
    易傳繫辭傳上
    繫辭傳下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後記
    前言

    這是一編於課堂上講解《周易》的記錄,是我於1985年秋至1986年夏一學年中為《周易》研討班同志們講的。當時錄了音,以後由呂紹綱同志依據錄音整理,後並由我校改一次。
    我年少時嗜《周易》,歷數十年不輟。年三十八以後,曾把學《周易》心得體會,寫成專著一冊、論文數篇問世。而今老了,行年已八十有五,餘年有限,亟願將我對《周易》的全部見解,彙成一集,交由出版社出版,以就正於海內外大方之家。
    根據我不成熟的看法,認為古往今來說《周易》之書,總有二蔽。一蔽於單純地視《周易》為卜筮之書,而不承認《周易》裡邊有深邃的哲學思想。二蔽於隻斤斤於一詞一句的詮釋,而無視《周易》六十四卦的結構中存在著完整的思想體繫。
    茲先說一蔽。
    這是一編於課堂上講解《周易》的記錄,是我於1985年秋至1986年夏一學年中為《周易》研討班同志們講的。當時錄了音,以後由呂紹綱同志依據錄音整理,後並由我校改一次。
    我年少時嗜《周易》,歷數十年不輟。年三十八以後,曾把學《周易》心得體會,寫成專著一冊、論文數篇問世。而今老了,行年已八十有五,餘年有限,亟願將我對《周易》的全部見解,彙成一集,交由出版社出版,以就正於海內外大方之家。
    根據我不成熟的看法,認為古往今來說《周易》之書,總有二蔽。一蔽於單純地視《周易》為卜筮之書,而不承認《周易》裡邊有深邃的哲學思想。二蔽於隻斤斤於一詞一句的詮釋,而無視《周易》六十四卦的結構中存在著完整的思想體繫。
    茲先說一蔽。
    《周易》是卜筮之書,這一點,無論從《周易》卦、爻辭本身來看,從《周禮》、《左傳》、《國語》諸書的有關記載來看,或者從《漢書·儒林傳》說“及秦禁學,《易》以筮卜之書獨不禁”來看,都是鐵一般的事實,不能否認。但是孔子作《易大傳》,雖亦不諱言卜筮,卻再三說“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說“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等,似《周易》又是哲學著作。這兩種看法,很明顯是有矛盾的。這個矛盾怎麼解決呢?是認為二者一是一非呢,還是認為二者皆是呢?我的看法認為二者皆是。理由如下:卜筮也同其他事物一樣,產生之後,絕不會長期地停留在一點上,而是要發展的。初,它的確是地地道道的卜筮。然而,經過發展以後,由於發生了質變,於是有了哲學的內容。
    應當知道,卜筮這種東西,原生於無知,同時又是對無知的反抗,而渴求有知。因此,卜筮從產生的天起,就具有兩重性。又卜筮之所以有靈,不能不借助於巫。巫為了取信於人,在長期發展中,很自然地不斷向卜筮中輸入有知因素,減少無知因素。當發展達到一定階段時,就發生了質變。這個質變,從表面上看,好似突然,其實,在此以前,已有一個長時期的量變過程。馬克思說:“哲學初在意識的宗教形式中形成。”①其情況當亦如此。抑不僅哲學的產生如此,醫學的產生當亦如此。《呂氏春秋·勿躬》說“巫彭作醫”,就是證明。由此可見,卜筮產生哲學,這種情況,毋寧說是一條規律,沒有什麼奇怪的。
    在這裡,還準備談一個問題。這就是伏羲氏畫八卦的問題。人們多相信伏羲氏畫八卦是《易》學之始,其實,這種說法是不足據的。《禮記·曲禮上》說:“龜為卜,策為筮。”《左傳》僖公十五年,晉人韓簡說:“龜,像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像,像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證明卜筮不是一種東西。卜視像,筮視數,筮的產生在卜以後。古人習慣上多卜筮連用,隻是因其性質相同罷了。
    卦是什麼呢?我認為劉說“卦之言畫也”是對的。《儀禮·士冠禮》於“筮日”說:“筮與席、所卦者,具饌於西塾。”鄭玄《注》說:“‘所卦者’,所以畫地記爻。《易》曰‘六畫而成卦’。”賈公彥《疏》說:“‘所卦者,所以畫地記爻’者,筮法依七八九六之爻而記之,古用木畫地,今則用錢。”是卦原以筮時畫地記爻得名。《易·說卦傳》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證明《易》之作也是生蓍、倚數在先,而立卦在後。從《易大傳》所保存的筮法來看,經過“四營”“十有八變之後”,蓍即不留餘跡。如果說留有餘跡,那就是卦而不是蓍。正由於蓍之後不留餘跡,所以,筮的發展不可考,可考見的隻有卦。例如《周禮·春官》於卦說:“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至於筮則僅於“筮人”存九筮之名而已,其詳已不可知。
    《連山》、《歸藏》、《周易》三易是否都蘊藏著哲學思想?由於《連山》早亡,《周易》將在後面詳細講,現在隻談《歸藏》。《歸藏》又名《坤乾》。《禮記·禮運》說:“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鄭玄《注》以為《坤乾》即《歸藏》,其說可信。《歸藏》所以又名《坤乾》,說者謂其書首坤次乾也是有道理的。《歸藏》亦久亡。今可知者,隻有兩點:一、《歸藏》首坤次乾與《周易》卦序首乾次坤相反;二、孔子得《坤乾》後,用《坤乾》之義,可以觀殷道。賈公彥《疏》說:“夏之四時之書,殷之坤乾之說並載前王損益,陰陽盛衰。”賈說《坤乾》,雖未必得實,可以斷言,《歸藏》不是單純的卜筮之書。關於《歸藏》首坤次乾問題,從表面上看,似無關宏旨。其實不然,如果深入地加以考察,就會發現,這裡邊大有文章。《史記·梁孝王世家》褚先生補編記竇太後說:“殷道親親,周道尊尊,其義一也。”景帝不解其意,問諸大臣通經術者。袁盎說:“殷道親親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周道太子死立嫡孫,殷道太子死立其弟。”這裡提出“殷道親親,周道尊尊”,很明顯,是談君位繼承制問題。然而,其意義遠不止此。實際上,“殷道親親”是重母統。重母統反映還存在氏族制的殘餘。“周道尊尊”是重父統。重父統反映這時階級統治已完全確立。《禮記·表記》說“母親而不尊,父尊而不親”,是親親是重母統,尊尊是重父統之證。《歸藏》首坤次乾,而《周易》首乾次坤,正是“殷道親親”與“周道尊尊”的另一反映。請看,《易·繫辭傳上》開頭句便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句話從表面上看,好似隻解釋《周易》首乾次坤。其實,它正說明《周易》、《歸藏》二書的思想,有本質的不同。實際上這裡邊就包括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在內。推廣開來說,周人的宗法制、分封制、禮制等,也無不以這一思想為基礎。可見,殷道親親、周道尊尊或首坤次乾、首乾次坤,無異是我們了解殷周兩代歷史的一把鑰匙,何等重要,學《易》者斷不可等閑視之。
    《連山》、《歸藏》二易久亡,《周易》則與《連山》、《歸藏》不同,至今還保存相當完好。特別是孔子以絕人之資,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著成《易大傳》,對《周易》作了全面的深入的闡發,把《周易》裡所蘊藏著的思想揭露無遺,使卜筮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發生了一次質變。應當承認,這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可是,某些說《易》者,卻熟視無睹,依舊視《周易》為單純的卜筮之書,亦可謂大惑不解了。
    以下說二蔽。
    我認為,《易大傳》與《易經》(《周易》本文)有密切不可分的關繫。《易大傳》是專為解釋《易經》而作的。《易經》端賴有《易大傳》為作解釋纔是可以理解的。近些年來,有人妄圖割裂《易大傳》與《易經》的關繫。說沒有《易大傳》也能把《易經》解釋明白。還有人說孔子沒有作過《易大傳》,《易大傳》是戰國人作的,是漢人作的。我不同意這些說法。我認為這些說法純是無稽之談。
    我認為《易大傳》是孔子所作,證據確鑿,無可否認。一、孔子作《易大傳》,其說首見於《史記》。《史記》作者司馬遷之父司馬談受《易》於楊何。楊何為孔子九傳弟子明見《史記·儒林傳》,故其說為可信。二、孔子作《易大傳》,不但其天纔、功力有過人者,也依賴於他當日的歷史條件。
    關於孔子作《易大傳》的歷史條件,前此不見有人談,有必要在這裡談一談。
    孔子生時,《連山》存否不可知。《歸藏》則由於《禮運》語及《坤乾》、《左傳》襄公九年稱“遇艮之八”,知尚存無疑。又《易·說卦傳》說“坤以藏之”,“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如以《歸藏》首坤與《連山》以純艮為首之說例之,則很可能是《連山》、《歸藏》二易遺說之幸存者。還有同篇“乾,健也。坤,順也”至“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一大段文字,亦絕不是孔子所能作,當是襲用舊說。不僅如此,《左傳》昭公二年,韓宣子聘魯,觀書(《易像》與《魯春秋》)於太史氏,說:“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可見韓宣子就是不把《周易》看作是單純的卜筮之書的人。綜上所述,可以證明孔子生時所能見到的易學軼聞舊說尚多。正是由於孔子具備了這樣多的優越條件,所以他能著成此書。戰國人、漢人無此條件,怎能著成此書呢?如“卦氣”、“納甲”之類,真正是漢人所作。這些東西,怎能同《易大傳》比擬呢?
    《易大傳》對《周易》的闡發,既全面又深刻,佳篇絡繹,奧義無窮。茲擇其主要者,列舉如下:
    一、明確地指出《周易》是哲學著作。
    例如《易·繫辭傳上》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下之道。”(今本“天下”作“天地”,茲從《經典釋文》改)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周易》把整個自然界作為摹寫的底本,因而它與整個自然界是一致的。正由於它與整個自然界一致,所以,它能把自然界中變化發展種種規律性的東西包括無遺。同篇又說:“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這段話是自問自答,後又補充一句,說如此而已,豈有他哉?孔子為什麼這樣提問題呢?很明顯,這就是因為當時大多數人都把《周易》看作是單純的卜筮之書。這裡的“冒天下之道”與上文所說的“彌綸天下之道”,意思略同。“冒”和“彌綸”都是無所不包。不過,在“彌綸天下之道”下面緊接著講的是“幽明”、“死生”、“鬼神”,而在“冒天下之道”下面緊接著講的是“通志”、“定業”、“斷疑”,二者還有區別。看來,前一個“天下之道”重在自然方面,後一個“天下之道”重在社會方面。所謂“開物成務”亦為天下之道所包,不同的是它比說天下之道要具體些。“開物”是指創始,“成務”是指完成。當然,天地間每一種事物都有這個問題,所以,它也是天下之道所包。同篇又說:“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什麼是“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呢?譯成今語,就是認識自然和認識社會。“神物”是指蓍來說的。《易·說卦傳》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是其證。將說“興神物”,先說“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表明蓍之所以神,並不在它本身,而在於有“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作為前提條件。即蓍好似電腦一樣,筮前已在蓍裡輸入自然和社會信息。《易·繫辭傳下》又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這段話同上文說“彌綸天下之道”、“冒天下之道”的意思基本一樣,不同的是在這裡又從卦有六爻這個角度講了一次。
    總之,《周易》是蘊藏著鮮明的哲學思想,而不是單純的卜筮之書。這一點,孔子已作了反復的、不厭其煩的說明,如果不存成見,就不應該不相信了。
    二、我認為組成《周易》有四個要素:是蓍,第二是卦,第三是爻,第四是辭。《易大傳》對這四個要素逐一作了詳悉的闡釋。茲舉例如下:
    1釋蓍、卦和爻《易·繫辭傳上》說:“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
    這是對蓍、卦、爻三者不同性質的說明。德是性質,圓的意思是無定。是說在筮法中,蓍經過“四營”、“十有八變”之後,得出什麼卦不一定。“神”應據“陰陽不測之謂神”和“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兩個神字的意思作解。這個“神”字,就是指蓍的結果變化莫測來說的。“方”與“圓”相反,它是確定。因為卦是蓍的記錄,所以蓍無定而卦則是確定的。“知”是說成卦以後,吉兇悔吝可知。“易以貢”的“易”是變化的意思。《易·繫辭傳上》說:“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其義。“貢”是告。告什麼呢?《易·繫辭傳上》說:“爻者,言乎變者也。”告,就是告剛柔相推所產生的變化。
    《易·說卦傳》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
    這是對蓍、卦、爻三者產生次序先後的說明,“幽贊於神明而生蓍”是釋蓍。
    “幽贊”是在暗地贊助。“幽贊於神明而生蓍”是什麼意思呢?是說蓍從表面上看是神明,其實它並不神明,它之所以神明是聖人在暗地裡贊助它。怎麼在暗地裡贊助它呢?這就是在上文所說的,它之所以稱神物,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為前提條件。
    “參天兩地而倚數。”
    “倚數”是立數。立什麼數呢?是立筮法中五十有五大衍之數。參、兩是古語。《周禮·天官·疾醫》說:“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藏之動。”《逸周書·常訓》說:“疑意以兩,平兩以參。”參、兩在這裡有交錯的意思。“天”是指一、三、五、七、九,五天數,合為二十有五。“地”是指二、四、六、八、十,五地數,合為三十。“參天兩地”不是別的,就是指
    “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來說的。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是釋卦,是說卦是由於觀察蓍的變化結果是陰是陽而得出來的。“發揮於剛柔而生爻”是釋爻,是說爻是由一卦六畫的剛柔變化來決定的。爻是對卦的發揮。總的看來,以上兩條都是談蓍、卦、爻的。蓍與卦是形與影的關繫。沒有蓍,不會有卦。卦與爻是全體與部分的關繫,爻是對卦的進一步發揮。
    2釋辭
    《易·繫辭傳上》說:“聖人設卦觀像,繫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像也,悔吝者憂虞之像也,變化者進退之像也,剛柔者晝夜之像也。六爻之動,
    三極之道也。”又說:“彖者,言乎像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這是說辭有兩種:一種是卦辭,亦名彖,它是一卦的總說明;另一種是爻辭,它是一卦六爻的各個說明。卦辭是說明彖的。彖在這裡有不變的意思。爻辭則是說明變的。
    吉兇悔吝是古人在卜筮時通用的術語。應當注意孔子都是從人事問題上作了解釋,毫無神秘氣氛。
    《易·繫辭傳上》說:“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像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
    這段話是孔子將要說明《周易》的特點,先提出一個“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問題。意思是說書是記錄語言的,但不能窮盡語言。語言是表達思想的,但不能窮盡思想。也就是說二者作為工具來說,都有局限性。下面是借有人發問,說,這樣說,聖人(“聖人”指作《易》者)的思想是不能了解的嗎?以下則是孔子答語,他說,聖人利用一陰一陽等符號來窮盡思想,利用卦爻來窮盡世間復雜多變的情況,在卦爻下面又分別加上辭來窮盡語言。實際上這一段話也是解釋辭的。
    關於《周易》裡辭的問題,不準備在這裡詳細談了。這裡著重談兩個問題,一個是蓍,另一個是卦。蓍,《易大傳》有講筮法專章,但今本有錯簡和缺文,茲校正如下: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五十(應為“五十有五”,今本脫“有五”二字),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像兩,掛一以像三,藣之以四以像四時,歸奇於扐以像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蓍在《易》中,至關重要。可是,過去談《易》的,卻多半重視卦,而不重視蓍。不悟蓍是卦之所從出,蓍不明,卦亦難明。
    為了避免詞費,筮法的細節不準備在這裡談了。在這裡隻就有關六十四卦的結構問題談一談。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至“當期之日”這一段話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從蓍這個角度來看,乾坤二卦在六十四卦中實居於特殊地位。乾純陽,坤純陰。乾坤二卦代表天地,代表宇宙,代表自然界。乾坤是一個的矛盾統一體。“當期之日”,是說乾坤二卦總策數為三百有六十,相當於四時運行一周的三百六十日。“期”是一周,亦即一年。對於這個矛盾統一體來說,表明它也是運動發展,而形成。“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是指《周易》上下篇六十四卦的總策數來說的。“當萬物之數”表明《周易》六十四卦的結構正是《序卦》所說的“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所謂“天地”就是指乾坤二卦。“萬物”就是指包括乾坤在內的全《易》六十四卦。
    卦,在《易大傳》中,具體地談六十四卦結構的,有下列幾條。
    《繫辭傳上》說:“乾坤其《易》之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這是從卦這個角度來說明六十四卦結構的。由於卦是蓍的記錄,卦當然同蓍是一致的。“乾坤其《易》之蘊邪”是說《周易》六十四卦變化發展的機緘都蘊藏在乾坤二卦之中。這裡用的是疑問口氣,其實,詞疑意不疑。這樣做隻是表示謙慎。“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這是足成上句話的意思。“成列”表明已不是蘊,而是展開了。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是說乾坤二卦交錯運動發展,至既濟已達到盡端。這時乾坤毀了,《易》亦不見了。“《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這句話又是對上句話的補充。是說當《易》不可見的時候,乾坤這個矛盾統一體的變化發展幾乎是止息了。“幾乎息”,實際上是沒有息,也不可能息。因為在宇宙裡,時間是無限的,空間是無限的,物質運動也是永遠不會停止的。所謂“乾坤毀”,“《易》不可見”,僅僅是完成了一個較大的發展過程罷了。《序卦》於未濟說:“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正是說明這個問題。
    《繫辭傳下》說:“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這也是對《周易》六十四卦結構的說明。門字用得極好。門有兩扇,而且出入時有開有合,正像乾坤兩卦在六十四卦中所起的作用一樣。《繫辭傳》在另一個地方說:“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正可以看作是這個門字的注腳。“乾,陽物也;坤,陰物也。”是說乾坤二卦是對立的統一體。“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這句話如與乾卦彖傳說“,萬物資始,乃統天”以及坤卦彖傳說“,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參看,就很容易了解。實際上,它就是“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的具體說明。“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以”的意思是用。用什麼呢?是用“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用它干什麼呢?是用它來反映自然界的變化發展,用它來了解變化發展的規律。孔子說過:“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所以變化之道就是神,也就是規律。
    《繫辭傳上》說:“在天成像,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這一大段話,實際上也是對《周易》六十四卦結構的說明。大意也是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就是指所生的萬物而言。由“剛柔相摩”至“一寒一暑”,則是對“變化見矣”的申釋。申釋得何等具體、生動、精切!古人不用“鬥爭”這個詞,其實,“相摩”、“相蕩”就是說對立面的鬥爭。
    媒體評論
    《周易》是群經之首,是經典中的經典,哲學中的哲學,謀略中的謀略。從《周易》中,哲學家看到了辯證思維,史學家看到了世道興衰,政治家看到了治世方略,軍事家看到了攻守進退,企業家看到了經營管理,預言家看到了過去未來,普通人也可以從中學習為人處世、提高修養的方法。
    《周易》教人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在種種變幻的人生際遇中,觀宇宙萬像,通幽明之故,測人事之變,知禍福倚伏,陷危地不驚,臨順境不喜,樂天知命,有所為有所不為,成就順達的人生。
    金景芳是著名的易學家,從1945年發表易學著作《易通》,直到20世紀末不斷專研易學,寫出了經典之作《周易全解》與《周易講座》,糾正了不少前人對孔子《易大傳》的錯誤理解和傳本《繫辭傳》在講筮法部分的錯簡和脫字,揭示了六十四卦的結構闡發了《周易》的思想智慧。本書是了解《周易》義理和《周易》智慧的經典之作,很值得參考。?
    在線試讀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