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哲思與海:當我們看海時 我們在想什麼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971-1408
    【優惠價】
    607-880
    【作者】 美戴維·法雷爾·克雷爾,陳瑾,未讀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知識讀物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769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0257699
    作者:[美]戴維·法雷爾·克雷爾,陳瑾,未讀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0月 

        
        
    "

    編輯推薦


    ★解讀人類與海洋關繫的開創性角度:為什麼我們自羊水中誕生?為什麼說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是一段海洋史?你真的明白“海洋是萬物的本源”意味著什麼嗎?跟隨作者,揭露一段逐漸失落的人類與海洋的歷史。剖析人類靈魂深處對海洋的向往。
    ★數十年逐浪沉思的大師作品:有哲學家以數學入道,有哲學家以物理學入道,有哲學家以倫理入道。中國人說上善若水,而本書作者則以像征著生存與死亡的海洋入道。其所思之深之廣,令人戰栗。
    ★在詩意的包圍中了解“性與死亡”:古羅馬的奧古斯丁說:“我們在屎尿中做愛”。詩人濟慈的墓志銘是:“此地長眠者,聲名水上書。”惠特曼寫道:“自茫茫人海中,有一滴水珠向我溫柔靠近。”海洋是情愛、是生死、是人類的鄉愁,是我們需要了解卻逐漸忘記的故鄉。


     

     
    內容簡介

    由於偏愛內陸的安全感和思維方式,哲學家日益放棄了對海洋的探尋,轉而將它交給了海洋生物學家、探險家和詩人。但是,詩人偶爾會連同精神分析學家一起,將我們帶回萬物的本源——海洋。
    人性、神性、悲劇性、無邊的災難之海與有限的生命,伴隨這些主題,讀者可以跟隨作者在泰勒斯、柏拉圖、亞裡士多德、荷馬、荷爾德林、梅爾維爾、伍爾夫、惠特曼、尼采、海德格爾、謝林、費倫齊、弗洛伊德的論述中探尋人類與海洋的復雜關繫,揭示我們的衝動、焦慮、死亡和愛。

    作者簡介

    戴維·法雷爾·克雷爾(David Farrell Krell)


    1944 年生,美國哲學家,杜肯大學哲學博士,布朗大學德國研究客座教授,德保羅大學榮休教授,曾在德國、法國、英國等地任教,專攻歐陸哲學。曾編輯海德格爾著作《基礎寫作》(Basic Writings),譯有海德格爾的《尼采》(Nietzsche),共著有16 本專著和3 本小說,如《海德格爾與生命哲學》(Daimon Life: Heidegger and Life-Philosophy)、《德裡達與動物他者》(Derrida and Our Animal Others)、《棍棒和愛撫》(The Cudgel and the Caress)、《傳染:德國唯心主義和浪漫主義中的性、疾病與死亡》(Contagion: Sexuality, Disease, and Death in German Idealism and Romanticism)、《回憶、懷舊和寫作》(Of Memory, Reminiscence, and Writing)等,在哲學、文學、詩歌等領域均有作品。

    目錄

    作者自序
    引言
    章 任由自己沉溺在搖籃中
    第二章 羊膜
    第三章 災難:向前還是向後?
    第四章 萬物充滿了神
    第五章 克洛諾斯之淚
    第六章 那些溺水的人終究溺水而亡
    第七章 拍岸的浪與時間水滴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
    作者自序
    幾位朋友在自告奮勇地閱讀完本書原稿後,叮囑我要在正文開始前對文章脈絡加以梳理。如果你也覺得本書脈絡難以捉摸,那是因為我的創作有兩個不同的起點。
    幾十年前,在讀到桑多爾·費倫齊的著作《塔拉薩:生殖力理論》(Thalassa:A Theory of Genitality,1924)時,我便初次萌生了創作的念頭。費倫齊在這本傑作中,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拓展為他所謂的“生物分析法”。該分析法的主旨,就是費倫齊所說的“向海洋回歸的逆流”(thalassic regressive undertow),這深深地吸引了我。這個術語的意思是,海洋為詩人和科學家所推崇,被奉為生命的起始和源頭,而萬物也終將回歸大海。似乎,一切都將埋葬在黑格爾所謂的“普遍要素”(universal element)之中。此外,由於哺乳動物的胚胎是在羊水中妊娠,而羊水又恰好是胎兒在母體中孕育時所需的生理鹽水,據此,費倫齊認為,這是人類在生理發育過程中需要找到海洋替代物的表現。費倫齊表示,胚胎發育的這幾個月會持續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人的睡眠和性行為都和胚胎發育的狀況大有關繫。同樣地,費倫齊認為,弗洛伊德在1920年之後提出的“毀滅與死亡驅力”(the destruction-and-death drive)也可以理解為海洋在迫切地召喚我們,喚我們回歸本源。
    愛、死亡和海洋?作為初出茅廬的哲學家,當時的我,又怎能不對這樣的組合興致勃勃?

    作者自序
    幾位朋友在自告奮勇地閱讀完本書原稿後,叮囑我要在正文開始前對文章脈絡加以梳理。如果你也覺得本書脈絡難以捉摸,那是因為我的創作有兩個不同的起點。
    幾十年前,在讀到桑多爾·費倫齊的著作《塔拉薩:生殖力理論》(Thalassa:A Theory of Genitality,1924)時,我便初次萌生了創作的念頭。費倫齊在這本傑作中,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拓展為他所謂的“生物分析法”。該分析法的主旨,就是費倫齊所說的“向海洋回歸的逆流”(thalassic regressive undertow),這深深地吸引了我。這個術語的意思是,海洋為詩人和科學家所推崇,被奉為生命的起始和源頭,而萬物也終將回歸大海。似乎,一切都將埋葬在黑格爾所謂的“普遍要素”(universal element)之中。此外,由於哺乳動物的胚胎是在羊水中妊娠,而羊水又恰好是胎兒在母體中孕育時所需的生理鹽水,據此,費倫齊認為,這是人類在生理發育過程中需要找到海洋替代物的表現。費倫齊表示,胚胎發育的這幾個月會持續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人的睡眠和性行為都和胚胎發育的狀況大有關繫。同樣地,費倫齊認為,弗洛伊德在1920年之後提出的“毀滅與死亡驅力”(the destruction-and-death drive)也可以理解為海洋在迫切地召喚我們,喚我們回歸本源。
    愛、死亡和海洋?作為初出茅廬的哲學家,當時的我,又怎能不對這樣的組合興致勃勃?
    然而,如果凡事都能有兩個起點,本書的創作還有另一個緣由。我雖然生在一個內陸州,但很快便有機會去海邊。和所有人一樣,自從去過一次海邊,我便止不住地反復前往。我會和大家一樣,去海邊遊泳、曬日光浴、收集漂流物、探索海岸線、饕餮海鮮,然後酣然入夢。通常,如果海上風平浪靜,我便會仰面漂浮於水中,任由腦中浮現各種奇思妙想和連篇詩句。後來,我逐漸領會到赫爾曼·梅爾維爾所謂冥想與水“永遠相伴相隨”的題中之義。
    冥想(Meditation)?真是個過時的詞。根據詞典,冥想是很少見的,尤其是作為“冥思苦想、深思熟慮”來理解的時候。然而,該詞目前更普遍的釋義是“沉潛於思考,去凝想、反省、思索”。我自己在冥想時頗為隨性——這點朋友們能替我做證——但並不是為了某種信仰或宗教儀式。我必須承認,我的這種冥想方式,富有想像力,且全憑直覺,雖靈敏但毫無邏輯可依,甚至還有點兒“消極被動”,就好像在海上隨波逐流。然而近些年,一些法國思想家,如梅洛-龐蒂、列維納斯和德裡達,無一不強調這種被動的重要性。在這一問題上,他們或許都受到了海德格爾的巨著《存在與時間》的影響。書中強調,存在是“被移動”而非自我移動:比起運動(Bewegung),動變(Bewegtheit)纔是基礎存在論的指導概念。
    我浮在海上的冥想,既反映了這種被動,同時又表現了我對它的抗拒,這種抗拒體現在我的研究和分析中。然而,無論如何熟讀深思、如何勤於研究與分析,我都無法準確地解釋,為什麼我書中提到的思想家和作家,就恰好是那些人。為什麼是費倫齊,而非榮格或奧托·蘭克?為什麼是謝林和黑格爾,而非康德?為什麼在一眾提及海洋的思想家和詩人中,我偏偏提到荷爾德林和尼采?為什麼我會提到梅爾維爾,而非康拉德?而在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眾多小說和散文中,為什麼我偏偏提到《海浪》這部作品?
    我還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這事著實令我和我的友人們沮喪。對此,我意識到,人類認知局限明顯卻少有人發覺的一個標志是:我們已然做出的一繫列狹隘的閱讀選擇。這一過程似乎並不是我們選擇了那些我們已讀過的書,而是那些書選擇了我們。無論做過多少研究、學術自律性多強的人,都無法改變自己選書的方式,我們無一不是“隨波逐流”。而我的願望是:在這場我與海的邂逅中,那些選擇了我的書,也能滋養我的讀者。

    媒體評論

    這是一部構思優美、異常博學的作品,展現了海洋生機勃勃、令人生畏的力量,以及海洋在西方文明中的像征意義。克雷爾將哲學概念、文本闡釋與詩歌靈感結合在一起,創作出了一部充滿活力和魅力的作品。我相信,深入了解這本書的人會用不同以往的方式來體驗大海。
    ——美國範德堡大學哲學教授查爾斯·E. 斯科特(Charles E. Scott)
    克雷爾對許多古代和現代的文本進行了深入甚至奇異的研究,他對大海的熱愛,對精神分析、詩歌、小說和哲學的熱愛,使他的思想變得敏銳。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榮譽教授阿方索·林吉斯(Alphonso Lingis)
    在心理學、生物學、哲學、神學、文學和生活領域,幾乎沒有比克雷爾的研究更具有開創性的主題了,他的文學敏感性和龐大的知識面,使這個主題深刻而有力量。這本博學的著作是一本文學和哲學的傑作,也是對心理學領域的重大貢獻。
    ——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哲學教授沃爾特·布羅根(Walter Brogan)

    在線試讀
    第六章 那些溺水的人終究溺水而亡
    愛之海,知道它的隻有溺水的人
    沒有那些橫渡它的人
    ——羅伯特·穆斯爾:《沒有個性的人》
    度過了創作、改寫《白鯨》的忙碌期後(雖然該書從未完成),在明白這本書顯然是一個商業敗筆之前,梅爾維爾很快開始了他的第二部巨著。那是一個關於內陸的故事,但是梅爾維爾告訴他的一位朋友,書裡講的是北海巨妖 —一種巨型烏賊。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輕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幼稚的作家”,他的目標就是排除萬難寫出一部成熟的作品,因此他也是一位失敗的作家。他的名字叫皮埃爾(Pierre),而書的名字也是《皮埃爾》,副標題是“模稜兩可”(Ambiguities)。在這部名為《皮埃爾:模稜兩可》的作品中,或許它隻有一個方面是清楚的,而這個方面與溺水的人和意識能力的局限性有關:
    根據這些無意間說漏嘴的話,大家會覺得皮埃爾一定知道他的命運充滿了艱難和困苦,他也一定清楚自己的靈魂十分陰暗和恐怖。然而,即便我們知道他處在生死攸關的境地,也沒有人可以讓他做出丁點兒改變,或者讓他改善自己的處境。可以確定的是,皮埃爾對自己的處境沒有半點兒控制。在無數的情況下,人類的靈魂就如同正在溺水的人;雖然他們知道自己身處險境,也知道自己為何淪落至此 —然而,大海終究是大海,那些溺水的人終究溺水而亡。
    描寫梅爾維爾和大海是一個愚蠢的做法。大海之於梅爾維爾就好比貓頭鷹之於雅典,煤炭之於紐卡斯爾。然而,我好像是杜伊金克兄弟的另一位兄弟,我也覺得梅爾維爾不隻是一位涉獵海洋故事的天真水手。但是,既然本書要講的是與大海的際遇,那麼我也隻好班門弄斧,在此說一說梅爾維爾和大海。
    如果要從梅爾維爾早的兩部小說——《泰比》(1844—1846)和《奧穆》(1846—1847)——講起,我似乎必須提到早期評論家對這兩部小說的普遍看法,即它們是兩部傳奇冒險作品。然而,在梅爾維爾的早期作品中,大海似乎乍看上去就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大型監獄,海上的一切都在“波濤洶湧的太平洋中翻滾 —除了頭頂的天空,四面的海水,別無其他”。讀到後面人們會發現,大海是逃離美國清教徒文化及其所有虛偽和偏執行為的勝地。美國的神職人員很快認識到梅爾維爾作品帶來的危險,基督教徒和神職人員就此成為梅爾維爾終生的敵人。這些人是導致梅爾維爾寫作生涯艱辛的主要原因。這並不是說《泰比》和《奧穆》賣得不好,因為實際上很多人看過這本兩書 —或許牧師的責備反倒促進了書的銷量。可以說,梅爾維爾放棄創作海洋傳奇並非一時興起,他是為了更高遠的目標,但這也結束了他作為通俗作家的職業生涯。當然,“清醒的決定”卻幫不了像皮埃爾這樣的作家。總之,由於梅爾維爾對傳教士及其殖民伙伴的一貫批評,他成了一些有權勢者的終生敵人。

    第六章 那些溺水的人終究溺水而亡
    愛之海,知道它的隻有溺水的人
    沒有那些橫渡它的人
    ——羅伯特·穆斯爾:《沒有個性的人》
    度過了創作、改寫《白鯨》的忙碌期後(雖然該書從未完成),在明白這本書顯然是一個商業敗筆之前,梅爾維爾很快開始了他的第二部巨著。那是一個關於內陸的故事,但是梅爾維爾告訴他的一位朋友,書裡講的是北海巨妖 —一種巨型烏賊。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輕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幼稚的作家”,他的目標就是排除萬難寫出一部成熟的作品,因此他也是一位失敗的作家。他的名字叫皮埃爾(Pierre),而書的名字也是《皮埃爾》,副標題是“模稜兩可”(Ambiguities)。在這部名為《皮埃爾:模稜兩可》的作品中,或許它隻有一個方面是清楚的,而這個方面與溺水的人和意識能力的局限性有關:
    根據這些無意間說漏嘴的話,大家會覺得皮埃爾一定知道他的命運充滿了艱難和困苦,他也一定清楚自己的靈魂十分陰暗和恐怖。然而,即便我們知道他處在生死攸關的境地,也沒有人可以讓他做出丁點兒改變,或者讓他改善自己的處境。可以確定的是,皮埃爾對自己的處境沒有半點兒控制。在無數的情況下,人類的靈魂就如同正在溺水的人;雖然他們知道自己身處險境,也知道自己為何淪落至此 —然而,大海終究是大海,那些溺水的人終究溺水而亡。
    描寫梅爾維爾和大海是一個愚蠢的做法。大海之於梅爾維爾就好比貓頭鷹之於雅典,煤炭之於紐卡斯爾。然而,我好像是杜伊金克兄弟的另一位兄弟,我也覺得梅爾維爾不隻是一位涉獵海洋故事的天真水手。但是,既然本書要講的是與大海的際遇,那麼我也隻好班門弄斧,在此說一說梅爾維爾和大海。
    如果要從梅爾維爾早的兩部小說——《泰比》(1844—1846)和《奧穆》(1846—1847)——講起,我似乎必須提到早期評論家對這兩部小說的普遍看法,即它們是兩部傳奇冒險作品。然而,在梅爾維爾的早期作品中,大海似乎乍看上去就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大型監獄,海上的一切都在“波濤洶湧的太平洋中翻滾 —除了頭頂的天空,四面的海水,別無其他”。讀到後面人們會發現,大海是逃離美國清教徒文化及其所有虛偽和偏執行為的勝地。美國的神職人員很快認識到梅爾維爾作品帶來的危險,基督教徒和神職人員就此成為梅爾維爾終生的敵人。這些人是導致梅爾維爾寫作生涯艱辛的主要原因。這並不是說《泰比》和《奧穆》賣得不好,因為實際上很多人看過這本兩書 —或許牧師的責備反倒促進了書的銷量。可以說,梅爾維爾放棄創作海洋傳奇並非一時興起,他是為了更高遠的目標,但這也結束了他作為通俗作家的職業生涯。當然,“清醒的決定”卻幫不了像皮埃爾這樣的作家。總之,由於梅爾維爾對傳教士及其殖民伙伴的一貫批評,他成了一些有權勢者的終生敵人。
    回想起來,梅爾維爾默許美國出版商隨意刪減《泰比》書中內容的做法(該書首次出版在英國),實在是讓人難以認同。書裡一切與性和愛有關的內容均被刪除,其中包括了“母親”一詞。此外,梅爾維爾嚴厲抨擊南太平洋美國傳教士的內容也被刪除,而這一刪減對書的影響尤為嚴重 —因為透過波利尼西亞人的生活,我們可以窺視到美國和歐洲“文明”中具有侵略性的清教主義。相比之下,完整版的《泰比》則是一部可以與弗洛伊德的《文明及其不滿》結合起來閱讀的偉大著作。在梅爾維爾的後期小說中,有一個人物將“文明”(civilization)稱作“瘟明”(snivelization)。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