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重復(克爾凱郭爾作品)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464-672
    【優惠價】
    290-420
    【作者】 丹麥丹麥]索倫·克爾凱郭爾;王柏華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知識讀物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2132047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1320473
    叢書名:無

    作者:[丹麥][丹麥]索倫·克爾凱郭爾;王柏華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存在主義之父”、19世紀著名丹麥哲學與神學家經典著作。

    克爾凱郭爾假名虛構作品,一場冒險的心理學實驗。

    復調式論證哲學意義上的“重復”。

     
    內容簡介

    《重復》出版於1843 年,這本小冊子是克爾凱郭爾的一部假名作品,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卻占有突出地位,因為它與其個人生活密切相關:他要借這部作品徹底解決與蕾琪娜·奧爾森(兩人曾訂婚,後克氏解除婚約)的痛苦關繫,並為自己的生活樹立起明確的奮鬥目標——“重復”。

    克爾凱郭爾以康斯坦丁·康斯坦提烏斯為假名,借由實驗者的角度反觀自身,虛構出一個年輕人為愛情所困的故事,並以書信體的形式,論證了哲學意義上 “重復”這一概念,從而回答了“重復是否可能,它有何價值,有什麼東西在重復之時獲得或失去”。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索倫·克爾凱郭爾(S?ren Kierkegaard,1813—1855)
    丹麥哲學家、詩人、基督教神學家、“存在主義哲學之父”、後現代主義先驅。他可謂19世紀具有創造力的哲學家之一,但其觀點又處於主流思潮之外,生性浪漫憂郁,是哲學史上偏居一隅的人物。出生於哥本哈根富裕牧師家庭的他,從小體弱,略有畸形,27歲時與心上人訂婚又悔婚,至死單身。克爾凱郭爾終身隱居哥本哈根,專事創作並署以不同筆名。著有《恐懼與顫栗》《非此即彼》《致死的疾病》《愛的作為》《哲學片斷》等,涉及宗教、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等,範圍甚廣,兼具思辨性與文學性。

    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索倫·克爾凱郭爾(S?ren Kierkegaard,1813—1855)
    丹麥哲學家、詩人、基督教神學家、“存在主義哲學之父”、後現代主義先驅。他可謂19世紀具有創造力的哲學家之一,但其觀點又處於主流思潮之外,生性浪漫憂郁,是哲學史上偏居一隅的人物。出生於哥本哈根富裕牧師家庭的他,從小體弱,略有畸形,27歲時與心上人訂婚又悔婚,至死單身。克爾凱郭爾終身隱居哥本哈根,專事創作並署以不同筆名。著有《恐懼與顫栗》《非此即彼》《致死的疾病》《愛的作為》《哲學片斷》等,涉及宗教、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等,範圍甚廣,兼具思辨性與文學性。

    譯者簡介:
    王柏華,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繫副教授、文學翻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世界文學、翻譯研究、中美文學關繫、比較詩學。近年來主攻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及其跨文化闡釋,與艾米莉·狄金森國際學會(EDIS)合作主持“艾米莉·狄金森國際合作翻譯項目”,主編《棲居於可能性:艾米莉·狄金森詩歌讀本》,譯有《心愛的》《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我的戰爭都埋在書裡——艾米莉·狄金森傳文化時代的比較文學》等。

    目錄

    譯者前言
    再版譯序


    康斯坦丁·康斯坦提烏斯的觀察報告
    第二部
    重復
    年輕人的來信(8月15日—2月17日)
    康斯坦丁·康斯坦提烏斯的附帶評論
    年輕人的來信(5月31日)
    康斯坦丁·康斯坦提烏斯的總結信

    前言
    譯者前言
    《重復》出版於1843 年,這本小冊子雖是克爾凱郭爾的一部假名作品,但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卻占有突出地位,因為它與其個人生活密切相關:他要借這部作品徹底解決與蕾琪娜·奧爾森(Regine Olsen)的痛苦關繫,並為自己的生活樹立起明確的奮鬥目標——“重復”。

    1841 年10 月11 日克爾凱郭爾解除了與蕾琪娜的婚約,據他1843 年5 月17 日的日記,解除婚約的原因主要是他不想讓蕾琪娜被往後的婚姻生活壓垮,不想讓她陷入他父親的憂郁——“籠罩在我內心的永恆暗夜”。他說:

    假如我不是把她當作我未來的妻子,對她比對我本人更為尊重,假如我不是為她的榮譽而驕傲,甚於我本人的榮譽,我就會保持沉默,實現她與我的願望——結婚,世上有太多的婚姻隱藏著一些小小的真相。

    譯者前言
    《重復》出版於1843 年,這本小冊子雖是克爾凱郭爾的一部假名作品,但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卻占有突出地位,因為它與其個人生活密切相關:他要借這部作品徹底解決與蕾琪娜·奧爾森(Regine Olsen)的痛苦關繫,並為自己的生活樹立起明確的奮鬥目標——“重復”。

    1841 年10 月11 日克爾凱郭爾解除了與蕾琪娜的婚約,據他1843 年5 月17 日的日記,解除婚約的原因主要是他不想讓蕾琪娜被往後的婚姻生活壓垮,不想讓她陷入他父親的憂郁——“籠罩在我內心的永恆暗夜”。他說:

    假如我不是把她當作我未來的妻子,對她比對我本人更為尊重,假如我不是為她的榮譽而驕傲,甚於我本人的榮譽,我就會保持沉默,實現她與我的願望——結婚,世上有太多的婚姻隱藏著一些小小的真相。

    婚約解除兩周之後,克爾凱郭爾離開哥本哈根,次造訪柏林,在那兒寫下了《非此即彼》的大部分,包括其中的《誘惑者日記》。他希望蕾琪娜在閱讀該書時,覺得他本人是個騙子或是個絕望的審美家,以使她從關繫破裂所引起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該書出版於1843 年2 月20 日。

    1843 年春天,有一段時間,蕾琪娜“每天早晨九點至十點”都遇見克爾凱郭爾。“此事不是我故意安排的。她知道我常走的那條街,我知道……”作者的日記在此處缺了一頁。但可以想見,這些無言的短暫的偶然(?)踫面為即將到來的《重復》埋下了種子……

    媒體評論

    克爾凱郭爾是那個世紀*深奧的思想家。他是一位聖人。——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克爾凱郭爾給予我衝動,胡塞爾給予我眼睛。——馬丁·海德格爾

    克爾凱郭爾所進行的心理分析極具破壞力,一如尼采所為。——瓦爾特·本雅明

    在線試讀
    一段日子過去。我的僕人像做家庭主婦的夏娃,彌補了從前的過失。我整個的家政建起了一套一成不變的秩序。每樣不能移動的東西都待在其指定的位置,而每件能移動的都以其適當的路徑運行:我的時鐘,我的僕人,還有我,我本人,以一絲不苟的步履在地板上走來走去。雖然我已說服自己相信世上沒有重復,可有一件事依然是確定無疑的:一個人隻要堅定不移,且削弱自身的觀察力,就能獲致一種千篇一律,其麻醉力遠勝於為奇異的樂事,它像一串魔咒,隨時間流逝而愈發有魔力,在赫庫蘭尼姆和龐貝的遺址上,每樣東西都原封不動,和各自的主人將它們放在那兒時一樣。假如我生活在那個時代,考古學家們或許會驚訝地發現,有個人竟以一絲不苟的步履在地板上走來走去。為了維持這已建成的永久秩序,我不放過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在特定的時間,我甚至像皇帝圖密善1 那樣手持蒼蠅拍在屋裡轉悠,捕捉每一隻革命的蒼蠅。不過,有三隻蒼蠅被留下來,在規定的時間裡嗡嗡嗡地從房間裡穿過。我就這樣生活著,把世界忘在腦後,或自以為忘卻了。突然有一天,我收到一封信,信是我那位年輕朋友寫來的。後來又陸續來了一些,每封信大約要寄一個月纔能到,但我推斷不出他住的地方到底有多遠。他本人沒透露任何消息;如果有意為之,且小心謹慎,例如,忽而隔五周來封信,忽而隻隔三周來封信,把我弄糊塗是很容易的。他不想煩勞我寫信,即使我願意飛鴻往來,至少給他個回音,他並不在意是否接到我的回信,他隻希望一吐衷腸罷了。 br
    br

    一段日子過去。我的僕人像做家庭主婦的夏娃,彌補了從前的過失。我整個的家政建起了一套一成不變的秩序。每樣不能移動的東西都待在其指定的位置,而每件能移動的都以其適當的路徑運行:我的時鐘,我的僕人,還有我,我本人,以一絲不苟的步履在地板上走來走去。雖然我已說服自己相信世上沒有重復,可有一件事依然是確定無疑的:一個人隻要堅定不移,且削弱自身的觀察力,就能獲致一種千篇一律,其麻醉力遠勝於為奇異的樂事,它像一串魔咒,隨時間流逝而愈發有魔力,在赫庫蘭尼姆和龐貝的遺址上,每樣東西都原封不動,和各自的主人將它們放在那兒時一樣。假如我生活在那個時代,考古學家們或許會驚訝地發現,有個人竟以一絲不苟的步履在地板上走來走去。為了維持這已建成的永久秩序,我不放過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在特定的時間,我甚至像皇帝圖密善1 那樣手持蒼蠅拍在屋裡轉悠,捕捉每一隻革命的蒼蠅。不過,有三隻蒼蠅被留下來,在規定的時間裡嗡嗡嗡地從房間裡穿過。我就這樣生活著,把世界忘在腦後,或自以為忘卻了。突然有一天,我收到一封信,信是我那位年輕朋友寫來的。後來又陸續來了一些,每封信大約要寄一個月纔能到,但我推斷不出他住的地方到底有多遠。他本人沒透露任何消息;如果有意為之,且小心謹慎,例如,忽而隔五周來封信,忽而隻隔三周來封信,把我弄糊塗是很容易的。他不想煩勞我寫信,即使我願意飛鴻往來,至少給他個回音,他並不在意是否接到我的回信,他隻希望一吐衷腸罷了。



    從他的來信中,我看出我以前就清楚的一點,像所有的抑郁癥患者一樣,他暴躁易怒,並因此處於持續不斷的自我衝突之中。他希望我做他的知己,又不希望如此,的確,我成為他的知己反倒令他不安。讓我處於所謂優越的地位,他感到放心,可又令他惱火。他依賴我,可又不想如此,的確,這樣會令他不安。他依賴我,可又不想得到回復,的確,也不願意看見我。他要我沉默,不打破沉默,“憑一切神聖之物起誓”,可一想到我有保持沉默的權力,他似乎又怒不可遏。沒有人會知道我是他的知己,一個活人也沒有;因而他本人也不想知道,我也必須不知道。為了把這一窘境說成是我們彼此的滿足和愉悅,他甚至有禮貌地暗示說,他其實認為我瘋了。我怎敢表明我的看法:他這種解釋過於放肆無禮!依我之見,那樣隻會為他的指控增加口實,而在他眼裡,我的自我克制不過是無動於衷和神志失常的新跡像,到了麻木不仁的程度,受到侮辱竟沒有感覺。數年來,我每天都訓練自己,對人們僅僅保持客觀的理論興趣,而且,可能的話,對每一個認為“觀念在運行”的人都是如此。如今,這就是我的回報!我一度試圖幫他樹立這個觀念,如今我隻好品嘗自己栽下的苦果,也就是說,對方認為我是又不是既存在又虛無,是與不是,全在他高不高興;我自己能做到既存在又虛無並從而助他擺脫困境,但我接受不到一丁點兒的贊賞。要是他自己想到在無理要求中隱含了多少贊成,他必定再一次怒不可遏。做他的知己難乎其難,他完全無視這樣的事實:我隻需隻言片語,例如謝絕與他通信往來,就會傷他不輕。懲罰不僅降臨到背叛阨琉西斯秘密祭典的人身上,而且也不放過那些拒絕加入從而觸犯該習俗的人。據一位古希臘作家1 所說,一個名叫德莫那克斯的人拒絕加入,竟然靠自己纔華橫溢的辯解毫發未損地脫身。作為知己,我的處境甚至更為不妙,因為他更忠於他的秘密,當我做了他迫切需要的事情——保持沉默——他竟然那麼憤怒。



    可是,如果與此同時他以為我徹底把他忘了,他就又一次錯怪我了。他突然消失著實令我擔憂:他會不會因絕望而自尋短見?通常,這類事兒不會隱匿太久,既然我沒聽到什麼也沒看到什麼,我確信不管他藏身何處,他一定還活著。他棄之不顧的姑娘還蒙在鼓裡,全然不知情。一天,他突然消失不見,沒留下隻言片語。她並沒有立刻陷入痛苦,起初隻是有些許不安與懷疑,隨著痛苦一點點加劇,她隱約覺得出了事情,但又摸不清頭緒,她在夢一般的情境中甜蜜地清醒過來。對我的觀察而言,這姑娘是一種新的素材。我的朋友不是那種輕薄之徒——隻想從情人那兒榨取一切,然後拋棄了事;相反,他的消失竟讓她進入一種值得向往的狀態:健康,青春煥發,因他所有的詩篇而感到充實,為詩意幻像那無價的興奮劑所滋養。你很難遇到一個被拋棄的姑娘處於這樣的狀態。幾天後我見到她,發覺她依然鮮活得像一條剛剛被捉到的魚,通常,踫到這種事,姑娘會饑餓難忍,猶如魚缸裡的魚。我完全相信他活著,慶幸他沒有采取絕望的手段,以死亡自欺。如果情色關繫中的一方死於悲傷或想以死來逃避塵世的煩惱,真不知這關繫會多麼撲朔迷離。根據姑娘本人的神聖表白,若情人是個騙子,她會傷心而死。可是,你瞧,他不是騙子,他的意圖或許比她所了解的還要好。盡管他也許終究會那樣做,可目前卻下不了決心,就因為她曾允許自己義正詞嚴,向他發出警告;因為她,據他說,動用了演說家的伎倆,或者不管什麼,總之說了一些無論她是否認為他是騙子,都絕不該說的話,因為如果他真是騙子,她的驕傲將不允許她這麼說,而如果她依然對他心存信任,她就該發現,她大大地冤枉了他。想以死來擺脫全部關繫是拙劣至極的辦法,那意味著對一位姑娘的侮辱。她以為他死了,她陷入悲傷,她真心實意地為死者哀泣。是啊,一旦某一天她發現他還活著,發現他根本沒有過死的念頭,她必定為自己付出的感情感到惡心。或者是否要等到來世,她纔開始擔憂——不是擔憂他是否真死了,這無可爭議,而是擔憂他是否死在他宣告之際,死在她悲傷之時——這類情境想必是末日論作家的任務,這種作家理解阿裡斯托芬(我指的是那個古希臘作家,不是那些像中世紀的江湖醫生那樣冠以此名的人物)和琉善。錯誤將維持很長一段時間,既然他已死,他就得將死亡持續下去。隨後,這位傷心的姑娘醒過來,在他們的關繫中斷之處重新開始,直到她發現此處插入了一個小小的附加句。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