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傳習錄(全本全注全譯)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982-1424
    【優惠價】
    614-890
    【作者】 明王陽明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9998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2599981
    作者:(明)王陽明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6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本為所有人而寫的傳習錄,一本極具特色的傳習錄譯注


    ★湯一介、馮達文弟子,深圳大學黎業明教授點校、注釋、翻譯


    ★以明隆慶六年刊本為底本,對校本、參校本合計達十九種之多,搜集無遺


    ★點校細致,入微,語句層級節節分明,文本結構煥然一新


    ★注釋厚重,妥帖,儒學傳統中的王陽明,時時與朱子交鋒的王陽明


    ★翻譯精確,精確,還是精確,“一字不放過”


    ★隨書附贈陽明弟子鄒守益編《王陽明先生圖譜》,一本明代插圖版王陽明小傳


    ★附贈(明)蔡世新繪王陽明小像書簽一枚(陽明zui滿意的肖像畫)


    ★裝幀精美,字大行疏,層級分明,方便閱讀

     
    內容簡介
    王陽明(1472—1529),明代大儒,與朱子並為宋明八百年儒學兩大祭酒,心學的集大成者,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在王陽明的著作中,影響的應屬《傳習錄》,它與《近思錄》同為宋明儒學雙璧。 1967年,錢穆先生在題為《復興中華文化人人***的幾部書》的演講中,列舉國人***的經典,有《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其中,《傳習錄》作為王陽明的一部語錄體著作,是距離當今近的一部哲學經典。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收入《王文成公全書》的《傳習錄》(此為通行本,簡稱全書本《傳習錄》),共有三卷。其中,上卷收錄徐愛、陸澄、薛侃記錄的陽明先生問答語130條;中卷收錄陽明書信8封、短文2篇;下卷收錄陳九川、黃直、黃修易、黃省曾等記錄陽明先生問答語143條。然而,陽明《傳習錄》的內容,並不是始終如一的,而是在不同時期的編輯、刊刻過程中,經過多次的增訂刪減之後,後由錢德洪編定的。

    王陽明(1472—1529),明代大儒,與朱子並為宋明八百年儒學兩大祭酒,心學的集大成者,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在王陽明的著作中,影響的應屬《傳習錄》,它與《近思錄》同為宋明儒學雙璧。 1967年,錢穆先生在題為《復興中華文化人人***的幾部書》的演講中,列舉國人***的經典,有《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其中,《傳習錄》作為王陽明的一部語錄體著作,是距離當今近的一部哲學經典。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收入《王文成公全書》的《傳習錄》(此為通行本,簡稱全書本《傳習錄》),共有三卷。其中,上卷收錄徐愛、陸澄、薛侃記錄的陽明先生問答語130條;中卷收錄陽明書信8封、短文2篇;下卷收錄陳九川、黃直、黃修易、黃省曾等記錄陽明先生問答語143條。然而,陽明《傳習錄》的內容,並不是始終如一的,而是在不同時期的編輯、刊刻過程中,經過多次的增訂刪減之後,後由錢德洪編定的。


     


    上古版《傳習錄》,以明隆慶六年謝廷傑刊本《王文成公全書》所收錄之《傳習錄》為底本,對校本、參校本合計達十九種之多,精心點校,詳盡注釋,準確翻譯,帶你進入心學的殿堂,領悟陽明的氣像,體證良知的光輝。

    作者簡介
    王陽明(1472—1529):
    名守仁,字伯安,自號陽明子、陽明山人,世稱陽明先生,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他生於浙江餘姚,卒於江西南安青龍鋪(今屬大餘縣),葬於浙江山陰洪溪鄉(今屬紹興縣蘭亭鎮)。卒後三十八年,即年,追贈新建侯,謚“文成”。

    王陽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對傳承、發展儒學的貢獻尤為卓著。其學說影響,不僅遍於中國,而且波及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成為東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黎業明:

    王陽明(1472—1529):


    名守仁,字伯安,自號陽明子、陽明山人,世稱陽明先生,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他生於浙江餘姚,卒於江西南安青龍鋪(今屬大餘縣),葬於浙江山陰洪溪鄉(今屬紹興縣蘭亭鎮)。卒後三十八年,即年,追贈新建侯,謚“文成”。


     


    王陽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對傳承、發展儒學的貢獻尤為卓著。其學說影響,不僅遍於中國,而且波及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成為東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黎業明:


    1962年出生,廣西岑溪人。1981年至1985年,北京大學哲學繫本科;1985年至1988年,北京大學哲學繫碩士,師從湯一介先生;2004年至2009年,中山大學哲學繫博士,師從馮達文先生。現為深圳大學哲學繫教授。從事中國哲學史、明代思想與文獻研究。著作有《梁漱溟評傳》(合著)、《湛若水年譜》、《陳獻章年譜》、《明儒思想與文獻論集》、《湛若水生平學行考實》等。古籍整理有《陳建著作二種》、《傳習錄欄外書》、《陳獻章全集》等。

    目錄
    001 前言
    001 傳習錄序

    007 傳習錄上
    009 徐愛錄
    056 陸澄錄
    141 薛侃錄

    203 傳習錄中
    209 答顧東橋書
    263 答周道通書
    278 答陸原靜書
    283 又
    312 答歐陽崇一

    001 前言


    001 傳習錄序


     


    007 傳習錄上


    009 徐愛錄


    056 陸澄錄


    141 薛侃錄


     


    203 傳習錄中


    209 答顧東橋書


    263 答周道通書


    278 答陸原靜書


    283 又


    312 答歐陽崇一


    324 答羅整庵少宰書


    337 答聶文蔚


    350 二


    369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373 教約


     


    379 傳習錄下


    381 陳九川錄


    408 黃直錄


    424 黃修易錄


    438 黃省曾錄


    519 黃以方錄


     


    555 征引與參考書目


    567 後記

    媒體評論
    李贄:嗚呼!天生先生豈易也耶!在江西為三大忠,在浙江為三大人,在今古為三大功,而況理學又足繼孔聖之統者哉?
    張岱: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
    黃宗羲: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魏禧: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
    王士禎:王文成公為明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曾國藩: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梁啟超:陽明是一位豪傑之士,他的學術像打藥針一般令人興奮,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學結束,吐很大光芒。
    孫中山: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東鄉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陽明。

    贄:嗚呼!天生先生豈易也耶!在江西為三大忠,在浙江為三大人,在今古為三大功,而況理學又足繼孔聖之統者哉?


    張岱: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


    黃宗羲: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魏禧: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


    王士禎:王文成公為明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曾國藩: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梁啟超:陽明是一位豪傑之士,他的學術像打藥針一般令人興奮,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學結束,吐很大光芒。


    孫中山: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東鄉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陽明。


    岡田武彥:修文的龍場是王陽明大徹大悟,並形成思想體繫的聖地……陽明學有東方文化的特點,它簡易樸實,不僅便於學習掌握,而且易於實踐執行。在人類這個大家庭裡,不分種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實踐陽明的良知之學。


    杜維明:近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


    餘秋雨: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纔能讓奇跡真正產生……王陽明一直被人們詬病的哲學在我看來是中華民族智能發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夠有資格給予批評的人其實並不太多。

    在線試讀
    ○ ○ 三

    愛問: “至善隻求諸心, 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曰: “心即理也[一] 。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 心外之理乎?”
    愛曰: “如事父之孝、 事君之忠、 交友之信、 治民之仁, 其間有許多理在, 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嘆曰: “此說之蔽久矣, 豈一語所能悟! 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 不成[二] 去父上求個孝的理? 事君, 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 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 都隻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 即是天理, 不須外面添一分。 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 發之事君便是忠, 發之交友、 治民便是信與仁。 隻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三] 上用功便是。”
    愛曰: “聞先生如此說, 愛已覺有省悟處。 但舊說纏於胸中, 尚有未脫然者。 如事父一事, 其間溫凊定省[四] 之類, 有許多節目, 不 [知]亦須講求否?” [五]
    先生曰: “如何不講求? 隻是有個頭腦, 隻是就此心去人欲、 存天理上講求。 就如講求鼕溫, 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 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凊, 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 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 隻是講求得此心。 此心若無人欲, 純是天理, 是個誠於孝親的心, 鼕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 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 夏時自然思量父 [母] 的熱[六] , 便自要去求個凊的道理。 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 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 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 譬之樹木, 這誠孝的心便是根, 許多條件便是枝葉。 須先有根, 然後有枝葉。 不是先尋了枝葉, 然後去種根。 《禮記》 言: ‘孝子之有深愛者, 必有和氣; 有和氣者, 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 必有婉容。’ [七] 須是有個深愛做根, 便自然如此。”

    【注釋】

    ○ ○ 三


     


          愛問: “至善隻求諸心, 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曰: “心即理也[一] 。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 心外之理乎?”


          愛曰: “如事父之孝、 事君之忠、 交友之信、 治民之仁, 其間有許多理在, 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嘆曰: “此說之蔽久矣, 豈一語所能悟! 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 不成[二] 去父上求個孝的理? 事君, 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 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 都隻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 即是天理, 不須外面添一分。 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 發之事君便是忠, 發之交友、 治民便是信與仁。 隻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三] 上用功便是。”


          愛曰: “聞先生如此說, 愛已覺有省悟處。 但舊說纏於胸中, 尚有未脫然者。 如事父一事, 其間溫凊定省[四] 之類, 有許多節目, 不 [知]亦須講求否?” [五]


          先生曰: “如何不講求? 隻是有個頭腦, 隻是就此心去人欲、 存天理上講求。 就如講求鼕溫, 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 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凊, 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 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 隻是講求得此心。 此心若無人欲, 純是天理, 是個誠於孝親的心, 鼕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 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 夏時自然思量父 [母] 的熱[六] , 便自要去求個凊的道理。 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 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 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 譬之樹木, 這誠孝的心便是根, 許多條件便是枝葉。 須先有根, 然後有枝葉。 不是先尋了枝葉, 然後去種根。 《禮記》 言: ‘孝子之有深愛者, 必有和氣; 有和氣者, 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 必有婉容。’ [七] 須是有個深愛做根, 便自然如此。”


     


    【注釋】


    [一] 心即理, 與此相近之說法, 初見於 《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空論》 “問曰: ‘雲何是道? 雲何是理? 雲何是心?’ 答曰: ‘心是道, 心是理, 則是心。 心外無理, 理外無心。 心能平等, 名之為理; 理照能明, 名之 [為] 心’ ”。 其作為宋明心學之命題, 南宋時由陸像山 (陸九淵, 字子靜, 江西金溪人, 居貴溪之像山講學, 學者稱像山先生) 倡導, 其言曰, “蓋心, 一心也; 理, 一理也, 至當歸一, 精義無二, 此心此理, 實不容有二。 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貫之’、 孟子曰 ‘夫道一而已矣’ ”; “四端者, 即此心也; 天之所以與我者, 即此心也。 人皆有是心, 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故曰 ‘理義之悅我心, 猶刍豢之悅我口’ ”。 (陸九淵 《陸九淵集》 ) 明代時由王陽明繼承與發揚, 《傳習錄》 記載雲, “心一而已, 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 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 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 不可外心以求仁, 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 外心以求理, 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其 《與王純甫 (二) 》 雲, “夫在物為理, 處物為義, 在性為善, 因所指而異其名, 實皆吾之心也。 心外無物, 心外無事, 心外無理,心外無義, 心外無善。 吾心之處事物, 純乎理而無人偽之雜謂之善, 非在事物有定所之可求也。 處物為義, 是吾心之得其宜也,義非在外可襲而取也”。 無論是陸九淵還是王陽明, 其所謂心,乃指人們可做道德判斷之本心; 其所謂理, 乃指應當遵循之道德準則。 所謂心即理, 作為道德論命題, 乃指能知是知非的道德本心, 其本身就是道德準則的來源與依據, 所強調者為道德自覺。然而, 陸像山、 王陽明均將此命題延伸到認識論甚至本體論領域。


    [二] 不成, 加強反問語氣詞, 猶言難道。


    [三] 去人欲、 存天理, 這是宋明理學之共同主張, 無論是程朱理學還是陸王心學都認同。 所謂天理人欲, 原出 《禮記· 樂記》 “夫物之感人無窮, 而人之好惡無節, 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 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 雖然宋明理學家對天理人欲之理解彼此有所不同, 但是他們多將仁義禮智信視為天理, 將人的過分欲望看作人欲, 並將兩者加以對立, 因而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如朱子說, “聖賢千言萬語, 隻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 ) 陽明亦說, “學者學聖人, 不過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 “吾輩用功, 隻求日減, 不求日增。 減得一分人欲, 便是復得一分天理”。 (《傳習錄》上)


    [四] 溫凊定省, 語出 《禮記· 曲禮上》 “凡為人子之禮, 鼕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凊 (qìnɡ), 清涼; 冰冷。 意為: 凡是作為兒女的禮節, 鼕天要使父母溫暖, 夏天要使父母清涼; 傍晚要為父母鋪好枕席, 早晨要向父母請安。


    [五] 不知亦須講求否: “知” 字原缺, 據王畿本、 孫應奎本、 水西精舍本、 胡宗憲本、 郭朝賓本等版本補。


    [六] 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 “母” 字原缺, 據王畿本、 孫應奎本、水西精舍本、 胡宗憲本、 郭朝賓本等版本補。


    [七] “孝子之有深愛者, 必有和氣; 有和氣者, 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語見 《禮記·祭義》。 這幾句意為: 對父母有著深深愛意的孝子, 一定會有溫和的態度; 對父母有溫和態度的人, 一定會有愉悅的神情; 對父母有愉悅神情的人, 一定會有和順的容色。


     


    【翻譯】


          徐愛問: “隻在心上求至善, 恐怕不能窮盡天下事理。”


          陽明先生說: “心即理。天下哪裡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呢?”


          徐愛說: “譬如事父之孝、 事君之忠、 交友之信、 治民之仁, 其間有許多的道理在, 恐怕也不能不加以省察吧。”


          陽明先生嘆息說: “這種說法蒙蔽世人已經很久了, 哪裡可以用一句話就能使人醒悟! 如今姑且根據你所問的問題來說一說。 譬如事父,難道要去父親身上尋求個孝順的理? 事君, 難道要去君王身上尋求個忠誠的理? 交友、 治民, 難道要去朋友身上、 民眾身上尋求個信任與仁愛的理? 其實都隻在此心。 心即理。 此心沒有私欲的蒙蔽, 就是天理, 不必從外面增添一分。 把這個純粹是天理的心, 表現在侍奉父親就是孝, 表現在服從君王就是忠, 表現在結交朋友、 治理民眾就是信與仁。隻需要在此心去人欲、 存天理上面用功就行了。”


          徐愛說: “聽先生您如此說, 我已經覺得有所省悟了。隻是舊說依然纏繞在胸中, 還有一些未能脫然無疑的問題。 譬如侍奉父親一事,當中像要使父親鼕天溫暖夏天清涼, 像晚上要使其安枕、 早上要向其請安之類, 有許多的細節, 不知道是否也需要講求?”


          陽明先生說: “怎麼能不講求? 隻是要有個頭緒, 隻是要在此心去人欲、 存天理上面講求。 就如講求鼕天溫暖, 也隻是要盡此心的孝道,恐怕有一絲一毫的人欲夾雜; 講求夏天清涼, 也隻是要盡此心的孝道,恐怕有一絲一毫的人欲夾雜。 隻是要講求得此心。 此心如果沒有人欲,純粹是天理, 是個真正孝順父母的心, 鼕天的時候自然會考慮到父母的寒冷, 便自會去尋求一個使其溫暖的辦法; 夏天的時候自然會考慮到父母的炎熱, 便自會去尋求一個使其清涼的辦法。 這都是那個真正孝順的心生發出來的各種具體事情。隻是必須有這個真正孝順的心,然後纔有這些具體事情生發出來。如果把它譬喻為樹木, 這個真正孝順的心便是根, 許多的具體事情便是枝葉。 必須先有根, 然後纔能有枝葉。不是先尋找了一些枝葉, 然後纔去種根。《禮記》說:‘孝子之有深愛者, 必有和氣; 有和氣者, 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 必有婉容。’須是有個深愛做根本, 便自然能夠如此。”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