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國哲學史》四十年文選(全五卷)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6548-23984
    【優惠價】
    10343-14990
    【作者】 陳來,李存山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理論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ISBN】978752017548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0175487
    作者:陳來,李存山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8月 

        
        
    "

    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史》創刊於1980年,已經成為展示中國哲學史研究成果的平臺。為了總結四十年來走過的歷程,更好地推進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中國哲學史》編輯部從四十年來發表於《中國哲學史》的學術論文中精選了一百六十餘篇,分為五卷,力圖能較為全面地反映中國哲學史研究界過去四十年的整體研究面貌,也為進一步推進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借鋻與啟發。

    作者簡介

    主編為陳來(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李存山(中國哲學史學會原副會長、《中國哲學史》主編)。

    目錄
    《卷中國哲學總論與方法論》目錄
    編總論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
    哲學與哲學史馮友蘭3
    關於中國哲學史的範圍、對像和任務張岱年29
    研究中國哲學史的基本功任繼愈42
    中國哲學史研究要進一步科學化石峻46
    重視人纔的培養,促進哲學史研究工作侯外廬49
    哲學史對像和範圍的再研究楊憲邦52
    論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對像問題陳俊民64
    再談中國哲學史學辛冠潔77
    試談中國哲學中的三個基調杜維明86
    中國哲學關於人生價值的思想張岱年96
    中國哲學對人的類價值的探討葛榮晉101
    對孔子有關人的價值學說的幾點看法許抗生107

    《卷中國哲學總論與方法論》目錄
    編總論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
    哲學與哲學史馮友蘭3
    關於中國哲學史的範圍、對像和任務張岱年29
    研究中國哲學史的基本功任繼愈42
    中國哲學史研究要進一步科學化石峻46
    重視人纔的培養,促進哲學史研究工作侯外廬49
    哲學史對像和範圍的再研究楊憲邦52
    論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對像問題陳俊民64
    再談中國哲學史學辛冠潔77
    試談中國哲學中的三個基調杜維明86
    中國哲學關於人生價值的思想張岱年96
    中國哲學對人的類價值的探討葛榮晉101
    對孔子有關人的價值學說的幾點看法許抗生107
    儒家之“義”與人的價值周桂鈿112
    從理欲之辨看儒家的人生價值觀李明友115
    人的價值思想的普遍哲學意義餘敦康118
    人的價值三議辛冠潔121
    論我國傳統人生的價值取向及其社會效應李錦全123
    中國傳統哲學的主題及其在現代和未來的意義劉文英132
    中國哲學與中華民族精神楊憲邦144
    第二編中國哲學的現代意義
    用現實眼光看儒學復興問題餘敦康161
    中國傳統哲學的和諧觀念與現代化張慶熊163
    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楊明170
    尋找傳統哲學與現實的結合點葛榮晉178
    中國哲學研究的回顧和展望李宗桂187
    “太和”觀念對當今人類社會可有之貢獻湯一介203
    儒學定位的歷史脈絡與當代意涵景海峰209
    從仁的四個層面看普遍倫理的可能性221
    儒學生存形態的歷史形成與未來轉化李維武234
    第三編中國哲學方法論及相關論題
    要研究中國古代的辯證邏輯馮契249
    世紀末“中國哲學”研究的挑戰陳來253
    中國現代哲學中的方法論意識胡軍265
    什麼是哲學與為什麼要研究哲學史?
    ——兼談中國哲學的合法性黃裕生276
    建立基於中國哲學原則的環境倫理學喬清舉283
    “中國哲學合法性”解疑宋志明299
    經史傳統與中國的哲學和學術分科李存山308 
    《第二卷儒釋道與中國哲學》目錄
    編儒家哲學
    從孔子的境界說看儒學的基本精神3
    道德形上學和禮法互補
    ——戰國儒學的兩個重要理論推進白奚19
    倫理原則與心性本體
    ——儒家“仁內義外”與“仁義內在”說的內在一致性李景林33
    談宋明理學中的體用一原觀朱伯崑45
    周敦頤《通書》《太極圖說》關繫考
    ——兼論周敦頤的本體論思想徐洪興56
    “先識造化”:張載的氣本論哲學李存山72
    陸像山的實學杜維明97
    朱熹的易學思想餘敦康119
    王守仁“知行合一”說新探程宜山133
    湛甘泉“隨處體認天理”說的哲學含蘊馮達文145
    理學與儒家人格學說的衍化楊國榮156
    道學視野下的船山心性學
    ——以《讀四書大全說》的《大學》部分為中心陳來170
    王夫之《周易內傳》的解釋學張學智188
    王夫之“變”學發微向世陵205
    第二編道家、玄學與道教哲學
    中國哲學史的裡程碑——老子的“無”任繼愈221
    “齊物”三義——《莊子·齊物論》主題分析陳少明226
    魏晉之際關於名實、纔性的辯論馮友蘭240
    魏晉玄學對老莊“道”的革新康中乾255
    西晉貴無思想考辨王曉毅270
    郭像的《莊子注》和莊周的《莊子》湯一介290
    從超越逍遙到足性逍遙之轉化
    ──兼論郭像《莊子注》之詮釋方法劉笑敢300
    “本無”與“釋無”:郭像本體論中的有無之辨楊立華318
    原始道家的道論與心性論張廣保331
    論吳筠的道教哲學思想李剛351
    自由、自然與境界
    ——論成玄英的《莊子疏》李大華362
    近代老學中的道論劉固盛379
    第三編佛教哲學
    中國佛教心性論哲學範疇網絡方立天393
    簡論中國佛教的佛性學說與因果觀賴永海405
    中國佛教大乘意識的萌芽與樹立聖凱414
    慧遠的佛教哲學思想研究許抗生428
    從僧肇的《維摩經》詮釋看其對善巧方便概念及思想的理解程恭讓韓成纔438
    論隋唐佛教宗派的思想特點石峻方立天454
    慧能的思想與《壇經》的演變郭朋469
    天臺智顗的如來藏思想述評李四龍481
    天臺佛學的入世精神張風雷496
    第四編儒、釋、道哲學比較
    孔子之仁與老子之自然——關於儒道關繫的一個新考察劉笑敢513
    論儒道互補牟鐘鋻林秀茂528
    《易傳》與《老子》的辯證思維鄭萬耕546
    說“陽儒陰釋”——理學與佛學的聯繫和差別崔大華558
    也談兩晉時代的玄佛合流問題洪修平568
    《第三卷新出簡帛與早期哲學史研究》目錄
    編簡帛研究與哲學史
    出土簡帛對文獻考據方法的啟示
    ——文獻析讀、證據比較及文本演變劉笑敢3
    《老子》簡、帛本與傳世本關繫的幾個“模型”李存山25
    《恆先》研究綜述
    ——兼論《恆先》今後研究的方法曹峰33
    第二編帛書與早期儒道哲學
    試論《黃老帛書》的“道”和“無為”思想葛榮晉59
    黃老帛書《經法》的政治哲學
    ——兼論淵源於稷下之學胡家聰70
    試析帛書《黃帝四經》“道生法”思想的內涵及意義荊雨81
    試論《黃帝四經》中的“心”匡釗92
    “慎獨”與帛書《五行》思想陳來102
    再論“五行”與“聖智”郭齊勇116
    《五行》、《中庸》差異論任蜜林127
    德行內外——以簡帛《五行》篇為中心孟慶楠141
    第三編郭店竹簡與早期儒家哲學
    郭店簡與《禮記》李學勤155
    關於《唐虞之道》的幾個問題王博161
    《大學》早出新證梁濤168
    論《性自命出》與思孟學派的關繫丁四新180
    “身心合一”之“仁”與儒家德性倫理
    ——郭店竹簡“”字及儒家仁愛的構成王中江192
    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與荀子的情性哲學顏炳罡209
    《性自命出》與《淮南子·繆稱》論“情”劉樂賢217
    郭店儒簡的宗教詮釋歐陽禎人226
    第四編道家哲學新證
    楚簡本《老子》“大植若屈”等新解吳根友239
    莊子思想中的道、一、氣
    ——比照郭店楚簡《老子》和《太一生水》李存山246
    《亙先》及戰國道家哲學論題探究郭梨華255
    《太一生水》的“水”與萬物之生成
    ——兼論《太一生水》的成文年代白奚276
    《恆先》的文本研究與思想解釋陳靜288
    “水善利萬物而有爭”
    ——從北大漢簡《老子》看《老子》第八章及《老子》文本的發展與演變崔曉姣302
    《第四卷經典詮釋與哲學史新探》目錄
    編玄學與中國哲學研究的推進
    從張湛《列子注》和郭像《莊子注》的比較看魏晉玄學的發展湯一介3
    論魏晉玄學的特質和價值馮達文22
    裴的玄學思想餘敦康33
    第二編中國哲學的概念範疇研究
    開展中國哲學固有概念範疇的研究張岱年49
    “天”與“人”許抗生62
    “有”與“無”司馬文66
    “心”與“物”宋志明71
    “理”與“氣”方克立76
    “動”與“靜”李中華80
    第三編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哲學研究
    中國傳統哲學與西方後現代主義哲學張世英87
    試讀《大學》葉秀山96
    分析哲學與中國哲學楊國榮106
    “出生入死”的智慧:讀葉秀山先生有關《老子》的臨終札記李猛119
    第四編先秦漢唐經典詮釋
    經典的條件:以早期儒家經典的形成為例王中江135
    “王者無外”與“夷夏之防”
    ——公羊三世說與夷夏觀念的衝突與協調干春松147
    論《春秋緯》中的春秋學思想任蜜林159
    王肅的三《禮》學與“鄭王之爭”劉豐178
    論中唐春秋學的義例思想劉寧201
    第五編宋明經典詮釋
    玩味與涵泳——宋代解經學的一個重要方法谷繼明217
    卦序與時義:程頤對王弼釋《易》體例的超越楊立華228
    儒學經傳的懷疑與否定中的論說方式
    ——以王陽明、陳確的《大學》辨正為例陳立勝240
    劉宗周《人譜》析論何俊254
    王船山《論語》詮釋中的氣質人性論陳來266
    王夫之對禮樂的理學疏解
    ——以《禮記·樂記》為中心張學智280
    修天德以成王道
    ——王船山對《中庸》義理的疏解與闡發陳明290
    第六編清代與近現代經典詮釋
    禮學即理學——定海黃氏父子的義理學吳飛313
    清儒對鄭玄注《孝經》的辯護吳仰湘332
    康有為經學思想調整刍議
    ——以《春秋董氏學》與《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的比較為例張翔345
    章太炎的“新經學”陳壁生368
    論“六經皆禮”說及其延伸路徑顧濤386
    《第五卷中國哲學的近現代轉型》目錄
    編總論
    中國近代哲學的特點、形態和意義陳慶坤3
    西方邏輯東漸與中國近代思維方式的嬗變曾昭式14
    試論中國近代哲學史上的進化論曾樂山23
    中國近代的實證論思潮及其歷史特點楊國榮34
    20世紀中國名辯(邏輯)研究董志鐵46
    論柏格森哲學在中國近代的影響陳衛平58
    當代新儒家對儒學宗教性問題的反思郭齊勇73
    中國易學研究在21世紀楊慶中95
    第二編近代哲學研究
    澄清不同層面的“群己權界”
    ——基於嚴復《群己權界論》的分析郭萍109
    康有為與今文經學楊向奎126
    康有為的經學近代化改革及其失敗姜廣輝李有梁136
    章太炎《訄書》(重訂本)對中國學術思想變遷的評價孔繁153
    梁啟超的佛學思想高振農166
    孫中山的現代化文化理念孫尚揚178
    第三編現代哲學研究
    湯用肜與胡適湯一介187
    “法相”與“唯識”何以分宗?
    ——試論“唯識、法相分宗說”在歐陽竟無佛學思想中的奠基地位張志強205
    論梁漱文化觀曹躍明232
    心性圓融
    ——馬一浮心性論體繫的建構與展開許寧242
    在知識與智慧之間
    ——金嶽霖哲學的歷史意蘊陳曉龍251
    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貢獻262

    前言
    序一
    陳來
    從80年代以來看,應該說中國哲學各個領域的研究已經日益深入,研究的範圍也更加寬廣。在中國哲學史上的主要人物和專書及其思想,都已經有了專門的研究,而且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科研究布局。因此我想不用客氣,應當說,今天我們對中國哲學的研究不僅在規模上超過了日本、歐美,以及中國臺灣和香港,已經成為世界中國哲學研究的主體。在研究質量上也是與時俱進,特別是三四十年來,已經出現了一大批得到國內外同行認可和推崇的學術著作。這個時期所取得的學術進步和對中國學術的影響,應該說是50年代到70年代的學者根本不能想像的。這和40年來中國哲學史學會的推動也是分不開的。
    學術發展的整個面貌總體來講,體現在三個基本方面:哲學史研究、文獻學研究、思想史研究。這三個基本方面的研究在客觀性、學術性、全面性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就流研究成果而言,我們已經站在了世界的前列,我想這個話是可以說的。我們已經在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典範,這些新的學術典範的確立,對今後研究學科的發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中國哲學史學會的刊物《中國哲學史》,全面地展現了這40年學術研究的發展軌跡。

    序一
    陳來
    從80年代以來看,應該說中國哲學各個領域的研究已經日益深入,研究的範圍也更加寬廣。在中國哲學史上的主要人物和專書及其思想,都已經有了專門的研究,而且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科研究布局。因此我想不用客氣,應當說,今天我們對中國哲學的研究不僅在規模上超過了日本、歐美,以及中國臺灣和香港,已經成為世界中國哲學研究的主體。在研究質量上也是與時俱進,特別是三四十年來,已經出現了一大批得到國內外同行認可和推崇的學術著作。這個時期所取得的學術進步和對中國學術的影響,應該說是50年代到70年代的學者根本不能想像的。這和40年來中國哲學史學會的推動也是分不開的。
    學術發展的整個面貌總體來講,體現在三個基本方面:哲學史研究、文獻學研究、思想史研究。這三個基本方面的研究在客觀性、學術性、全面性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就流研究成果而言,我們已經站在了世界的前列,我想這個話是可以說的。我們已經在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典範,這些新的學術典範的確立,對今後研究學科的發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中國哲學史學會的刊物《中國哲學史》,全面地展現了這40年學術研究的發展軌跡。
    但是也應該看到,目前中國哲學研究在全國質量分布很不平衡。黨的十九大報告講到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從學術來講也是這樣的,學術研究的質量分布在全國很不平衡。我們的水平與總量已經站到世界前列,形成了一繫列新的典範,但是就平均水平來講,我們和國外及我國港臺地區還有不小的差距,這點我們應該有明確認識。當然北京、上海學術質量相對高一些,但是放眼全國,研究水平的不平衡還是很突出的。由於在各個地區,目前博士點的設定、學科點的設定受到很多限制,從客觀上也限制了整個學科的發展。質量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根本還是在基礎研究,我們重要的還是抓好基礎研究。因此,今天的中國哲學研究不能夠滿足於一些一般性的討論。近些年大家很喜歡追逐一些討論,包括......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