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福柯(修訂譯本)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574-832
    【優惠價】
    359-520
    【作者】 法吉爾·德勒茲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經典作品及研究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947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8169470
    作者:[法]吉爾·德勒茲?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3月 

        
        
    "

    編輯推薦

    《福柯》一書是福柯哲學研究領域的一部上乘之作。德勒茲是福柯哲學體繫的忠實擁護者和高明解釋者。

     
    內容簡介

    德勒茲與福柯彼此欽佩、欣賞和尊重,在哲學思想上互相依賴。德勒茲寫《福柯》就是畫福柯,畫一幅因死亡而中斷了哲學事業的福柯思想肖像。在德勒茲心目中,福柯無疑是同時代*偉大的一位哲學家。德勒茲在評論《知識考古學》時指出,福柯是一位新檔案保管員,在評論《監視與懲罰》時說道,福柯是一位新地圖繪制者。


    《福柯》是德勒茲在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繫開設的“福柯專題”課程講稿。德勒茲的《福柯》是一部沒有生平的傳記,也是我們*能接近福柯哲學思想的傑作。德勒茲以“陳述”概念為中心,用自己的思想實現了對福柯哲學的回響式重構,闡明了福柯對知識、權力、主體化、人之死的重新詮釋,與福柯一起打開了生命和語言的未來之門。

    作者簡介

    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法國哲學家,1925年生於法國巴黎,1944年就讀於索邦大學哲學繫,1957年被任命為索邦大學教員,後來任教於裡昂大學和巴黎第八大學,1987年退休。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1995年去世,他寫了大量關於哲學、文學、電影的文章。他受歡迎的作品是《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反俄狄浦斯》和《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千高原》,盡管他曾自稱為“純粹的形而上學家”,但他的作品影響了人文學科的各個領域,包括哲學、藝術和文學理論,以及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運動。

    目錄

    總序 哲學經典翻譯是一項艱巨的學術事業/1 


    譯序 並非傳記:德勒茲的“福柯”/1 


    上篇 從檔案到圖表


    一位新的檔案保管員(《知識考古學》)/3


    一位新的地圖繪制者(《監視與懲罰》)/26


    下篇 拓撲學:“別樣地思考”


    歷史積層或歷史構成:可見者與可述者(知識)/51 


    策略或非成層者:外部思想(權力)/75 


    褶皺或思想內部(主體化)/101 


    附錄 關於人之死與超人/135


    人名對照表/148

    前言
    譯序 並非傳記:德勒茲的“福柯”

    德勒茲的《福柯》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傳記”,它於1986 年出版,於2004 年再版,脫胎於德勒茲在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繫的講義。我於1988 年秋在艾克斯—馬賽大學哲學繫開始研習福柯哲學,還記得當年在城裡書店購買這本書的情景。雖然書名是“福柯”,但不是一部傳記,而是一個德勒茲式的福柯哲學導言,也是一部福柯研究領域的經典。1998 年夏天,我在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訪學時住在巴黎國際大學城摩納哥之家(Maison de Monaco),白天拜見巴黎哲學家,隨後與他們一起去大學課堂聽他們的課、講座或參加研討班,晚上“回家”端坐書桌旁翻譯這本書,白日出門後總覺得好像家裡有人在等我一樣。譯稿完成之後,2001 年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入“午夜文叢”(陳侗魯毅工作室策劃)。雖然譯作出版,但未能讓我感到滿意,真有“悔其少作”之感,一直希望有修訂甚至重譯的時機。幾近5 年之後,幸有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楊凱麟譯本《德勒茲論福柯》,讀者也許對照著閱讀過,應該說,這個譯本今天還很值得一讀。當然,無論如何,任何譯本都無法代替精深考究的法文原作,原作者與譯者也無力代替讀者閱讀和思考。

    譯序  並非傳記:德勒茲的“福柯”


     


    德勒茲的《福柯》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傳記”,它於1986 年出版,於2004 年再版,脫胎於德勒茲在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繫的講義。我於1988 年秋在艾克斯—馬賽大學哲學繫開始研習福柯哲學,還記得當年在城裡書店購買這本書的情景。雖然書名是“福柯”,但不是一部傳記,而是一個德勒茲式的福柯哲學導言,也是一部福柯研究領域的經典。1998 年夏天,我在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訪學時住在巴黎國際大學城摩納哥之家(Maison de Monaco),白天拜見巴黎哲學家,隨後與他們一起去大學課堂聽他們的課、講座或參加研討班,晚上“回家”端坐書桌旁翻譯這本書,白日出門後總覺得好像家裡有人在等我一樣。譯稿完成之後,2001 年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入“午夜文叢”(陳侗魯毅工作室策劃)。雖然譯作出版,但未能讓我感到滿意,真有“悔其少作”之感,一直希望有修訂甚至重譯的時機。幾近5 年之後,幸有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楊凱麟譯本《德勒茲論福柯》,讀者也許對照著閱讀過,應該說,這個譯本今天還很值得一讀。當然,無論如何,任何譯本都無法代替精深考究的法文原作,原作者與譯者也無力代替讀者閱讀和思考。


    今受上海人民出版社責任編輯於力平先生之邀,對該書進行修訂,但願比原譯本更好。或許,這就是一條思想之路,猶如手持一張往返票[un aller(et)retour ]踏上旅途,也正如海德格爾言:“思想中持存者乃是道路。而且思想之路本身隱含神秘莫測的東西,那就是:我們能夠向前和向後踏上思想之路,甚至,返回的道路纔引我們向前。” 


    如果我們試圖認真閱讀一本書,就用心去翻譯它或解讀它。修訂工作完成之後,無論是“譯序”還是“譯記”,我本不打算再說些什麼,但又總覺得應該說幾句。所說會將我們引向何處?所說總在途中,我們時時處處都在說話。“我們在何處找到這樣一種說話?當然,有可能是在所說之話中。因為在所說之話中,說話已經達乎完成了。在所說之話中,說話並沒有終止。在所說之話中,說話總是蔽而不顯。在所說之話中,說話聚集著它的持存方式和由之而持存的東西,即它的持存,它的本質。”這是關鍵。某一天,在路上遇見一位久違的朋友,他與我交談,問我:


     “你近在做什麼呢?還‘在做福柯’嗎?”(提問是讓問—答當事人進入對話狀態的開始。)我答道:“乏善可陳。”這是面子上的回答,裡子方面的確是


    “在做福柯”。君不見成果出,無可奈何,久久被福柯困住,早就想“走出福柯”。不過,隻要持之以恆,譯作或著作便會接“二”連“三”地從側面問世。雖然我一直有修訂的打算,但我總以為與這部早年譯作《福柯》徹底告別,不會再去踫它了,真的未曾想到,現在不僅踫它,而且對它進行了大幅度修訂,不少內容幾近重譯。


    翻譯一部著作,就是向作者及其思想問候、道別與致敬,也是向作者所談人物及其思想問候、道別與致敬。翻譯德勒茲的《福柯》就是向德勒茲和福柯問候、道別與致敬。對德勒茲來說,他講“福柯”,寫《福柯》,意味著向福柯說“Salut”(你好!再見!致敬!)”


    “Salut(à)Foucault !(福柯,你好!福柯,再見!向福柯致敬!)


    德勒茲向福柯致敬,我們向德勒茲與福柯致敬,一種致敬的致敬。他們有過去,也有現在,於是,我們會問:作為過世已久的哲學家,德勒茲有未來嗎?福柯有未來嗎?什麼是未來?我們認為,凡大師皆有未來,因為他們是一盞盞明燈,照亮人類前行與精神創化之路,並且我們需要真正的大師。法國著名語言學家海然熱(Claude Hagère )在其《反對單一語言·前言》中指出:“僅就思想領域的制高點而論,法國曾經湧現出一大批知識分子:從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C. Lévi-Strauss )到羅蘭·巴特(R. Barthes),中間又經過米歇爾·福柯(M. Foucault)、德裡達(J. Derrida),以及其他人[我們認為,當然包括德勒茲(G. Deleuze )——引者注]。如果將人的無知和不確定感比作黑夜,這些大師的出現就像是一盞盞明燈,照亮了接受他們精神滋養的整整一代人的前行之路。今天再也看不到類似的景像了。”福柯與他同時代其他法國知識分子一道攜帶各自的著作進入歷史,直面現在,走向未來。歷史、現在與未來互相呼喚。


    福柯、德裡達、德勒茲作為美國學者所謂“法國理論”的“三駕馬車”,與其他同時代的法國理論家一道無疑改變了美國精神生活面貌,像英雄人物或網紅明星那樣在美國贏得光環無數,當然也經歷了數度狂風暴雨式的洗禮。


    我們在這裡要談的福柯是誰?福柯是德勒茲的好友,他們之間的友誼十分真摯可貴。在其退休前一年,德勒茲作為哲學家福柯之友,在其課堂講福柯的“故事”,述福柯的“哲學”,後輯錄成冊,遂有《福柯》出。作為哲學家(智慧之友或智慧戀人),德勒茲講述福柯,講著講著便把他講成了自己的“福柯”。於是,福柯及其哲學來到了德勒茲哲學之中而成為其談論與研究的對像,福柯成了德勒茲的“福柯”,一位“概念人物”。在一定意義上,他成就了德勒茲,況且,德勒茲的教職生涯更是離不開福柯的有力支持和幫助。可見,他在德勒茲心中的形像偉大而重要。


    進而言之,“福柯形像”在其所有著述(包括被法國國家圖書館重金購買收藏且視為國寶的那37000 頁手稿,以及不計其數的演講音像資料)中得到塑造與顯現。福柯生前所出論著就足以使其不朽,在他逝世十年後四卷本文選《言與文》(2001 年重新編成兩卷)問世,十三卷“法蘭西學院課程繫列”(漢譯本目前也差不多出齊)陸續出版,《福柯集》(兩卷注釋本)於2015 年入選聲望極高的伽利瑪出版社“七星叢書”(這標志著福柯作品榮登法國出版界殿堂),其進入法蘭西學院之前的課程繫列,亦在整理編輯之中,將陸續問世,估計數量質量將不亞於“法蘭西學院課程繫列”。福柯似乎還活著,還在一本接一本地出版自己的著作,其思想、概念、問題、方法等深刻地影響著當今人文社會科學(諸如哲學、文學、史學、藝術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行政學、教育學、科學史等),以及綜合性交叉學科“管理學”的眾多領域,出現於各種語言文字中的譯本和相關研究文獻實在難以計數。在中國學界,從20 世紀80 年代以來,福柯已赫赫有名,福柯哲學已成顯學並為當代中國學術體繫的建構提供了有益的“外來語”和豐富的“思想庫”。這很難用膚淺的“從眾心理”來解釋。總之,福柯及其研究者們不斷刷新人們對他的認知,一定有其未來與命運。


    至此,使我們自然想到福柯在評論《差異與重復》《意義邏輯》時贈給德勒茲的那句名言:“有朝一日,也許將是德勒茲時代(Un jour,peut-être,le siècle sera deleuzien)。”也許福柯認為德勒茲在純粹意義上表達了“差異哲學”,開創了差異概念的世紀。今天,我們完全可以將這句話也贈給福柯:“有朝一日,也許將是福柯時代。”在一定層面,我們可以說,福柯開創了一個思想時代,或許我們正處於“福柯時代”。福柯哲學對於我們理解法國當代哲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楊大春教授在其《行為的結構》(梅洛—龐蒂著)譯後記裡指出:“梅洛—龐蒂與福柯是理解整個當代法國哲學精神的兩座非常近便的橋梁。” 


    福柯對其哲學所屬領域的認識是相當自覺而清晰的。在《生命:經驗與科學》一文中,福柯認為,當代法國哲學存在著兩大哲學領域:一、關於經驗、感覺與主體的哲學領域;二、關於知識、合理性與概念的哲學領域。前者以薩特、梅洛—龐蒂等為代表,是德國現像學的發展演變,後者以巴什拉、康吉萊姆等為代表,是法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傳統開出的歷史認識論之花。福柯哲學的早期屬於前者,其後期實際上是法國歷史認識論的發揚光大。由此可知,福柯兼具這兩者的特色,但就其整個一生來說,他所具有的後者特色重要得多。


    然而,對於福柯,學界的誤解由來已久,誤解總是存在的,今天仍然不容樂觀,並且很深、很武斷,其哲學工作甚至被污名化為“江湖騙術”。不管怎樣,我們都必須認真對待福柯與他那宏富且極具原創性的著述。僅就我們的閱讀任務來說,就異常艱巨。什麼是哲學?什麼是福柯哲學?什麼是德勒茲的“福柯哲學”?德勒茲如何對待福柯及其哲學?在本書中究竟做了哪些工作?他做了什麼重構和新釋?他又是如何完成的?我們好帶著這些問題邊讀邊思,在此不必贅述。綜觀全書,我們發現,德勒茲以自己的方式重構、新釋了福柯哲學,並且賦予其新意義和新價值。針對同時代評論界的極深誤解與惡意攻擊,德勒茲在《福柯》一下筆便進行回擊與澄清,他這樣寫道:


    “一位新的檔案保管員在這座城市被任命。但嚴格地講,他是否真的被任命了呢?難道憑他本人的學識表現不出來嗎?某些心懷惡意的人把他視為工藝學和結構技術統治的新型代表人物。另一些人則因精神這一字眼大冒傻氣,把他貶斥為希特勒的幫兇;或者指責他起碼損害了人權(他們不會原諒他宣告了“人之死”)。有些人認為他是裝瘋賣傻的家伙,未能以任何經典著作為立論依據,也很少援引著名哲學家的言論。相反,還有一些人悟出某種新而又新的事物已在哲學領域誕生。”


    由此可見,德勒茲極其厭惡那些對福柯及其哲學所做的形形色色不懷好意、不負責任的評論或獨斷言論。在德勒茲《福柯》一書中存在一個“尼采問題”:“誰說話?” 寫福柯就是讓福柯說話,寫誰(何物)就是讓誰(何物)說話,與此同時,作者往往借題發揮以恰到好處地表達己見,進而生成“對話—間距模式”(mode de dialogue-distance)。這是德勒茲寫作這本書的基本策略。


    1993 年春,德勒茲在讀了我博士論文《福柯知識圖式或人之死》後給我的信中提及,《知識考古學》中的“陳述”(énoncé)概念也有助於理解《詞與物》的話語身份或核心詞“知識圖式”(épistémè,一譯認識型或知識型),“一個至今尚未成為任何書本之對像的對像”。這表明“陳述”概念十分重要。這在其《福柯》一書中得到證實。他把“陳述”視為理解福柯哲學的一把鑰匙。


    什麼是福柯所謂的陳述呢?簡而言之,陳述就是在檔案中長年沉睡、封存隱匿、無人問津、未曾閱讀的“那些東西”:塵埃、原始文獻、筆記、日記、書信等檔案或原料,有待知識加工。陳述有別於所有老一代檔案保管員所關注的詞語、語句與命題,而福柯作為一位新的檔案保管員,毫不顧及老一代檔案保管員所關注的東西。灰塵—原始文獻—筆記—日記—書信等檔案實際上就是“沉睡的陳述”,它們的共同特征就是自我書寫、自我關注、自我塑造等。福柯敢於起早貪黑地閱讀布滿灰塵無人識的檔案,驚動粗心草率的老一代檔案保管人,致力於將原來無法理解辨認的陳述變成可讀性材料。這無疑是知識解讀史與生產史上的大事件,因為這會增加一種解讀方式或理論模式。“考古學家(即福柯——引者注)必須閱讀過大量其他人未曾讀過的東西,這就是福柯的文本在許多苛刻的批評者那裡,引起那麼大震動的原因之一。福柯沒有援引任何既有學科中的歷史學家,他隻參考那些靜靜地躺在圖書館裡的原始文獻,就是人們常說的‘灰塵’。這很有道理。但如同家具上的灰塵是管家是否粗心大意的一個體現一樣,書本上的灰塵也是它們的保管人是否草率的體現。” 


    我為《福柯》2001 年版“譯後記”寫的一段話,今日覺得還有益,遂錄於下:


    “看”和“說”這兩個概念是福柯理解人類知識和統治權力的新手段。德勒茲認為,在福柯的新理解中,“陳述分析”(énoncé-analyse)、“考古學”(archéologie )與“繫譜學”


    (généalogie )概念又是理解福柯知識論、權力觀、自我觀的關鍵,猶如三個穩固的圓拱,把看(或所見之物)和說(或所說之物)連通。陳述不同於詞語、語句和命題,不再是說者任意使用的表達形式,而完全成了一種社會行為。德勒茲在他自己的哲學研究中也十分強調陳述的社會作用。考古學和繫譜學是福柯確立起來的方法論信念。陳述分析表明我們應當如何寫作,考古學和繫譜學展現我們應當怎樣思索。德勒茲還闡述了福柯的權力、權力關繫、權力外部輪廓等思想:福柯所揭示的權力是一種政治策略,權力關繫和權力外部輪廓不僅是政治的,而且是文學的和哲學的,因此,這種權力觀念是全新而獨到的。福柯提出的“人之死”不是一件悲觀性、災難性事件,而是處於物與思當中的突變現像。福柯以全新的寫作觀念和思想策略構造了20 世紀重要的哲學體繫,營建了西方20 世紀的文化景觀,開啟了語言和生命的未來之門。福柯被德勒茲稱為“一位新的檔案保管員”和“一位新的地圖繪制者”。《福柯》一書是福柯哲學研究領域的一部上乘之作。德勒茲是福柯哲學體繫的忠實擁護者和高明解釋者。


    德勒茲究竟如何從陳述出發討論福柯哲學呢?請讀者朋友帶著這個問題去閱讀他的《福柯》吧。況且,近年來,關於德勒茲與福柯的專著、譯著、論文已經構成十分豐厚的學術資源,都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文獻。德勒茲的《福柯》旨在“疏通”或“解釋”福柯哲學,當然是以他自己的理解方式進行這一疏通或解釋工作。如果他因與瓜塔裡多次合作著書而生成了“德勒茲—瓜塔裡哲學”,那麼,他又因與福柯深入對話而別樣地生成了“德勒茲—福柯哲學”。這是需要讀者細心體會的。


    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為了使“哲學作為創造概念”成為嚴密的事情,德勒茲堅持將科學術語引入哲學而使之既參與哲學的活動又化作哲學的要素,有時悄悄進行,有時明目張膽,有時正大光明。在此,我們以“奇點”“同構”與“同位”三個科學術語或非哲學術語引入為例加以簡要說明。


    我在本書的幾處譯注中明確指出,在德勒茲談到陳述時,singularités 與points singuliers 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而singularités 本身也有“奇點”的意思,因此,在我們的翻譯中,


    有時覺得讀作“奇異性”(甚至特殊性或獨特性)更好,有時覺得讀作“奇點”更好,於是,我們看到其數學意義與非數學意義之間的一致性、溝通性或過渡性,也就是說,數學與非數學(如哲學)之間交叉、互釋與疏通。這意味著學科之間或思想之間的一致性、溝通性或過渡性。因為它們在福柯—德勒茲語境中具有如此密切的關繫,所以,我們可以把它們視為近義詞,從而不加區別地翻譯、理解或使用。就“同構”(isomorphisme ,由iso/ 同與morphisme/ 同態構成)而言,在數學上指一個保持結構的雙射,能揭示出對像的屬性或操作之間的關繫。僅從結構上看,同構對像完全等價。一般地講,同構是指一個態射(morphisme),並存在另一個態射,使二者的復合成為一個恆等態射。所謂態射,在集合論中,就是函數;在群論中,就是群同態;在拓撲學中,就是連續函數;在泛代數中,就是同態。態射的類型有同構(isomorphisme)、滿同態(épimorphisme)、單同態(monomorphisme)、雙同態(bimorphisme)、


    自同態(endomorphisme)、自同構(automorphisme )等,其中的“同構”為要。在《福柯》這部著作中主要指陳述之間的同構關繫。至於“同位”(isotopie,由iso/ 同與topos/ 位構成),在數學上,即是合痕,為代數學的基本概念。所謂合痕(isotopie )就是指兩個非結合代數之間的三個可逆線性變換滿足的一種特殊的保乘關繫。在物理學、化學上,指同位素(isotope),在語言上,是共同義素的集合。與utopie (烏托邦)和hétérotopie (異托邦)相對應,我們亦可將isotopie 譯為同托邦。


    德勒茲在哲學研究中非常重視發現與利用學科間的一致性、溝通性或過渡性,從而實現“科學術語”在哲學領域的借用、滲透與融合,再度激活哲學並為哲學注入“新材料”“新因素”“新觀點”。可以說,這是哲學與非哲學之間的對話、互鋻與共生,也是德勒茲哲學探究的一大特色。


    此時,我想說,翻譯真難,困難的翻譯猶如困難的自由,不管怎樣努力,譯文都難擔原著之任。然而,翻譯不僅僅是一項偉大事業,而且是一種重要修行,同時也造成另一種“外語”,設置了語言障礙,讓人感到更加陌生,甚至摸不著頭腦。對於福柯,對於德勒茲所論的福柯,對於我作為德勒茲《福柯》譯者,我想到三意:福柯的本意、德勒茲的解意與我的譯意。當我收到校樣時發現莫偉民教授在“法國哲學研究叢書·學術譯叢”總序裡也寫道:“難以理解的句子和文本,有可能是原作者的本意(難解),有可能是譯者的錯意(誤解),有可能是讀者的無意(不解)。”對此三意,我深有體會,也完全贊同。德勒茲的《福柯》漢譯本,2001 年與其另一部有趣、博大、精深的《褶子》(楊潔譯)合版(《福柯褶子》)問世。     今逢再版機會,獨立成書,是為《福柯》。


    此次對這部早年試譯作品的修訂,譯者已盡全力,但仍會有不少盲點或錯漏,譯句的推敲拿捏還有提升空間。唉,一切盡在言思言在的迷途之中,實無可奈何,唯等讀者賜教。


                          


      於奇智 


                                            2021年1月29日 


                                               江聲林影館

    媒體評論

    《福柯》一書是德勒茲對福柯的解讀,但是融入了德勒茲自己的理解。本書對於福柯和德勒茲研究者和愛好者來說,都是一本書。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