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克爾凱郭爾日記選(1842-1846)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192-1728
    【優惠價】
    745-1080
    【作者】 丹克爾凱郭爾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理論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6937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0369374
    作者:[丹]克爾凱郭爾/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3月 

        
        
    "

    內容簡介

    在克爾凱郭爾寫作生涯中,除了大量以假名或真名發表的正式出版物外,他還留下了大量的文稿和日記。實際上,這些日記與他著作是渾然一體的。日記所展現的是活生生的作者本人。克爾凱郭爾把不能向別人直接訴說的,以更為直接且以極其深思熟慮的方式在日記中傾訴了出來。因此,這些日記是理解克爾凱郭爾思想的重要途徑。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索倫·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曾就讀於哥本哈根大學。後繼承巨額遺產,終身隱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費出版。他的思想成為存在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父。反對黑格爾的泛理論,認為哲學研究的不是客觀存在而是個人的“存在”,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歷程。


     


    譯者簡介


    王齊,哲學博士,1968年8月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1996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現任哲學所研究員,西方哲學史研究室主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主攻西方哲學史,研究方向為存在哲學、基督教哲學。

    目錄

    AA:12吉勒萊日記


    日記JJ


    日記NB

    前言
    《克爾凱郭爾文集》中文版序 汝信
    《克爾凱郭爾文集》(10卷本)中文版即將與讀者見面了。這部選集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克爾凱郭爾研究中心共同合作編選和組織翻譯的,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負責出版。選集收入克爾凱郭爾的主要著作,並直接譯自近年來出版的經過精心校勘的丹麥文《克爾凱郭爾全集》,內容準確可靠,盡可能保持原汁原味,這對於中國讀者正確理解這位丹麥哲學家的思想將會有所裨益。

    《克爾凱郭爾文集》中文版序   汝信


    《克爾凱郭爾文集》(10卷本)中文版即將與讀者見面了。這部選集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克爾凱郭爾研究中心共同合作編選和組織翻譯的,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負責出版。選集收入克爾凱郭爾的主要著作,並直接譯自近年來出版的經過精心校勘的丹麥文《克爾凱郭爾全集》,內容準確可靠,盡可能保持原汁原味,這對於中國讀者正確理解這位丹麥哲學家的思想將會有所裨益。


    在西方哲學史上,克爾凱郭爾可以說是一個特殊的人物。他生前默默無聞,其著作也很少有人問津,但過了半個世紀,人們又“重新發現了”他,特別是在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存在主義哲學的興起和發展,他對西方國家思想界的影響越來越大。雅斯貝爾斯曾經這樣說:“目前哲學狀況是以下面這個事實為特征的,即克爾凱郭爾和尼采這兩位哲學家在他們生前受到忽視,以後長時期內一直在哲學史上受人輕視,而現在他們的重要性則越來越不斷地增長。黑格爾以後的其他一切哲學家正越來越失勢而引退,而今天這兩個人則不容爭辯地作為他們時代的真正偉大思想家而站了出來。”(《理性與存在》)他甚至說,是克爾凱郭爾和尼采“使我們睜開了眼睛”。雅斯貝爾斯的這些話不僅是他個人的看法,而且是反映了當時人們一般的意見。克爾凱郭爾和尼采確實代表了在黑格爾之後興起的另一種以突出個人為特征的西方社會思潮,而與強調精神的普遍性的黑格爾主義相對立。如果說,在黑格爾那裡,“存在”隻不過是精神自身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抽像的環節,那麼從個人的角度去深入地探索和反思“存在”(“生存”)的意義則是從克爾凱郭爾開始的。


    克爾凱郭爾哲學是極其個性化的,他個人的生活經歷、性格、情感、心理、理想和追求都深深地滲透在他的哲學思想裡,因此我們在閱讀他的著作時需要用一種與通常不同的詮釋方式。黑格爾曾在《哲學史講演錄》導言中說,“哲學史上的事實和活動有這樣的特點,即:人格和個人的性格並不十分滲入它的內容和實質。”這種看法可以適用於像康德那樣的哲學家,我們幾乎可以完全不去了解他的個人生活經歷而照樣能夠讀懂他的著作,因為機械般的有秩序的書齋生活似乎沒有給他的思想增添什麼個性色彩,正如海涅所說,“康德的生活是難於敘述的。因為他既沒有生活,又沒有歷史”(《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但是,對於克爾凱郭爾來說,黑格爾的看法則是完全不適用的。克爾凱郭爾的全部思想都和他的個人生活和體驗緊密相連,他的許多著作實際上都在不同程度上帶有精神自傳的性質,從中我們可以聆聽到他在各種生活境況下的內心的獨白和生命的呼喚。他自己曾坦率地承認,“我所寫的一切,其論題都僅僅是而且完全是我自己”。因此,要理解他的哲學,首先需要弄清楚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在他的短暫的生命中究竟發生過一些什麼樣的事,對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關於克爾凱郭爾個人生活的傳記材料,應該說是相當豐富的。西方學者們在這方面已經寫過不少著作,而且至今仍然是研究的熱門題目。克爾凱郭爾本人仿佛早已預見到這一點,他在《日記》中說過,不僅他的著作,而且連同他的生活,都將成為許多研究者的主題。在他生前出版的大量著作中有不少是以個人生活經歷和體驗為背景的,此外他還留下了篇幅浩瀚的日記和札記,這些資料不僅是他生活的真實記錄,而且是他心靈的展示。他雖然生活在拿破侖後歐洲發生劇變的時代,卻一直藏身於自己的小天地裡,很少參與社會活動,不過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區區小事,對我來說卻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大事”。他孤獨地生活,卻不斷地和周圍的人們和環境發生尖銳的矛盾,在他的生活中激起一陣陣的波濤。對他的思想發展和著述活動影響的有四件事:作為兒子與父親的緊張關繫,從猜疑到後和解;作為戀人與未婚妻關繫的破裂;作為作家與報刊的論爭以及作為反叛的基督徒與教會的衝突。


    1813年克爾凱郭爾生於哥本哈根的一個富商之家,他從小嬌生慣養,過著優裕的生活,卻從來沒有感到童年的歡樂,他是作為一個不幸的兒童而成長起來的。這一方面是由於他生來就有生理上的缺陷,使他自己不能像別人一樣參加各種活動而深感痛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痛苦的原因就在於“我的靈魂和我的肉體之間的不平衡”。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從父親那裡所受的家庭教育。他的父親馬可·克爾凱郭爾出身貧寒,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依靠個人奮鬥和機遇,由一名羊倌而經商致富,成為首都頗有名氣的暴發戶。這位老人以舊式家長的方式治家甚嚴,他篤信宗教,對子女們從小進行嚴格的宗教教育,教他們要敬畏上帝,向他們灌輸人生來有罪,而耶穌的慈悲就在於為人們承擔罪惡,被釘上十字架來人為贖罪這一套基督教思想。這在未來哲學家的幼小的心靈上打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烙痕,既使他終身成為虔信的基督徒,又在他的內心深處播下了叛逆的種子。克爾凱郭爾後來批評他父親的這種宗教教育方式是“瘋狂的”、“殘酷的”,他常說,他是沒有真正的童年的,當他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老人了。他回憶說,“從孩子的時候起,我就處於一種巨大的憂郁的威力之下……沒有一個人能夠知道我感到自己多麼不幸”。“作為一個孩子,我是嚴格地按基督教精神受教育的:以人來說,這是瘋狂地進行教育……一個孩子瘋狂地扮演一個憂郁的老頭。真可怕啊!”問題還不在於嚴格的宗教灌輸,而在於他這個早熟的兒童以特有的敏感覺察到在他父親表面的宗教虔誠底下掩蓋著什麼見不得人的秘密,一種有罪的負疚感在折磨著父親,使之長期處於某種不可名狀的憂郁之中。他說,他父親是他見過的世上“憂郁的人”,又把這全部巨大的憂郁作為遺產傳給了他這個兒子。他曾在《日記》中寫道,有一次父親站在兒子面前,瞧著他,感到他處於很大的苦惱之中,就說:“可憐的孩子,你是生活在無言的絕望中啊。”父親的隱私究竟是什麼,克爾凱郭爾始終沒有明說,但有一次從他父親醉酒後吐露的真言中多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對父親的道德行為和宗教信仰之間的矛盾深感困惑和痛苦,這種對父親的猜疑和不信任造成了他的沉重的精神負擔,給他的一生蒙上了陰影。他自己這樣說過,“我的出生是犯罪的產物,我是違反上帝的意志而出現於世的。”


    克爾凱郭爾一家從1832年起接二連三地發生不幸事件,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家庭主婦和三個兒女陸續去世,隻剩下年邁的父親和兩個兒子。這對這位老人來說自然是莫大的精神打擊,過去他一直認為自己是幸運兒,上帝保佑他發財致富並有一個舒適的幸福家庭,現在則認為無論財富、名望或自己的高齡,都是上帝借以懲罰他的有意安排,要他眼看著妻子兒女一個個地先他而死去,落得孤零零地一個人留在世上受折磨。他覺得自己是盛怒的上帝手心裡的一個罪人,成天生活在恐懼中,並預感到他的還活著的兩個兒子也將遭到不幸。家庭的變故和父親的悲傷心情也同樣使克爾凱郭爾受到了嚴重的精神創傷,他把這稱為“大地震”。在他的《日記》中記述說,那裡發生了大地震,“於是我懷疑我父親的高齡並非上帝的恩賜,倒像是上帝的詛咒”,“我感到死的寂靜正在我周圍逼近,我在父親身上看到一個死在我們所有女子之後的不幸者,看到埋藏他的全部希望的墳墓上的十字架墓碑。整個家庭必定是犯了什麼罪,而上帝的懲罰必定降臨全家;上帝的強有力的手必然會把全家作為一次不成功的試驗而掃除掉”。他相信父親的預言,就是所有的女子都至多活三十三歲,他自己也不例外。實際上他雖然照樣享受著愉快的生活,內心裡的痛苦和折磨卻使他甚至起過自殺的念頭。在《日記》裡有這樣一段話:“我剛從一個晚會回家,在那裡我是晚會的生命和靈魂;我妙語連珠,脫口而出,每個人都哈哈大笑並稱贊我,可是我卻跑掉了……我真想開槍自殺。”克爾凱郭爾父子之間的緊張關繫曾導致父子分居,但父親作了很大努力去改善關繫,向兒子作了坦誠的懺悔,兒子深受感動,與父親重新和解,並更加堅信上帝確實存在。雙方和解後不久,父親就去世了。克爾凱郭爾在《日記》中寫道:“我的父親在星期三(9日)  凌晨2時去世。我多麼希望他能再多活幾年呀,我把他的死看做他為了愛我而作出的後犧牲;因為他不是離我而死去,而是為我而死的,為的是如果可能的話使我能成為一個重要的人。”


     他說,從父親那裡繼承得來的所有東西中,對父親的追憶是可珍愛的,他一定要把它秘密保存在自己的心裡。我們在他的許多著作中都能發現這種特殊的父子關繫所留下的深深的印痕,這是解讀他的哲學思想時必須密切注意的。


    除了父親以外,對克爾凱郭爾的一生發生重大影響的是一位姑娘雷吉娜·奧爾森,他們之間的短暫而不幸的戀愛,在哲學家脆弱的心靈上造成了永遠不能愈合的創傷。他初次邂逅雷吉娜是在1837年,當時他正處於自我負罪感的精神痛苦中,結識這位少女給了他重新獲得幸福的希望。據他自己說,他一開始就感到“我和她有無限大的區別”,然而在結識她之後的半年內,“我在自己心裡充滿著的詩情比世界上所有小說中的詩情加在一起還多”。父親死後,他下定決心向她求婚並得到同意,他感到自己無比幸福,後來他寫道:“生活中再沒有比戀愛初期更美好的時光了,那時每一次會面、每看一眼都把某種新東西帶回家去而感到快樂。”但這種幸福感很快就消逝了,他說,在訂婚後的第二天,“我內心裡就感到我犯了一個錯誤”,悔恨不已,“在那個時期內,我的痛苦是筆墨難以形容的”。


    克爾凱郭爾究竟為什麼剛訂婚後就反悔,他自己並沒有說得很清楚,看來這主要是由於心理上的原因。經過短暫的幸福,他又陷於不可克服的憂郁之中。雷吉娜對此也有所察覺,常對他說:“你從來沒有快樂過,不管我是否同你在一起,你總是這個樣子”。但她確實愛上了他,甚至幾乎是“崇拜”他,這使他深為感動。他認為,如果他不是一個懺悔者,不是這樣憂郁,那麼同她結合就是夢寐以求的無比幸福的事了。可是這樣就必須對她隱瞞許多事情,把婚姻建立在虛偽的基礎上,這不可能使他心愛的人幸福。因此他竭力設法解除婚約,雷吉娜卻不願與他分手,再三懇求他不要離開她。他卻克制內心的痛苦,不為所動,堅決退回了訂婚戒指,並寫信請求她“寬恕這樣一個男人,他雖然也許能做某些事,卻不可能使一個姑娘獲得幸福”。後來他自己說,“這真是一個可怕的痛苦時期:不得不表現得如此殘酷,同時又像我那樣去愛”。據他在《日記》裡的記述,在分手後他哭了整整一夜,但第二天卻又裝得若無其事和往常一樣。他時刻想念雷吉娜,每天為她祈禱。後來雷吉娜另嫁別人,而克爾凱郭爾始終保持獨身,對她一直不能忘懷。他說:“我愛她,我從來沒有愛過別人,我也永遠不會再愛別人”,“對我來說,隻有兩個人有如此重要的意義,那就是我已故的父親和我們親愛的小雷吉娜,在某種意義上,她對我來說也已經死了”。直到他們解除婚約五年後,他還在《日記》中寫道:“沒有一天我不是從早到晚思念著她”。三年後他又說:“是的,你是我的愛,我的愛,當我不得不離開你時,我愛你超過一切”。其間他也曾試圖與雷古娜恢復關繫,但未能成功,終於他意識到他已永遠失去了她。他說:“我失去了什麼?我失去了的愛。”於是他纔傾全力於著作活動,他在《日記》中明確指出自己寫作的目的就是為雷吉娜:“我的存在將地為她的生活加上重音符號,我作為一個作家的工作也可以被看作是為了尊敬和贊美她而樹立的紀念碑。我把她和我一起帶進了歷史。”他說,拋棄了雷吉娜,他不僅選擇了“死亡”,而且選擇了文學生涯,“是她使我成為一個詩人”,他的遺願就是死後把他的著作獻給雷吉娜以及他已故的父親。他抱著這樣的心情拼命寫作,有的著作實際上是為了向雷古娜傾訴衷腸,是給她的“暗碼通信”,如果不了解其背景,別人是難以充分理解的。


    前面我們著重敘述了克爾凱郭爾和父親的關繫以及他的愛情悲劇,因為這對於理解這位哲學家其人及其著作是至關重要的,也正是因為他有了這樣的生活經歷和生存體驗纔使他成為黑格爾所說的“這一個”,而具有與眾不同的獨特的個性。他說:“如果有人問我,我是怎樣被教育成一個作家的,且不說我和上帝的關繫,我就應該回答說,這要歸功於我感激的一位老人和我欠情多的一位年輕姑娘……前者以他的高尚智慧來教育我,後者則以她那種缺乏理解的愛來教育我。”他還特別強調,他之所以能成為一個作家,正因為他失去了雷吉娜,如果他和她結了婚,他就永遠不會成為他自己了。他注定不能享受家庭幸福,他是一個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不幸的人”。


    在克爾凱郭爾失戀以後,他的創作活動達到了高潮,在短短的幾年內完成並出版了十幾部著作。由於他繼承了巨額遺產,可以自費出版自己的著作,使他的思想成果得以留傳於世。但是,當時他的著作卻沒有多少讀者,有的重要代表作僅銷售數十冊,社會影響也微不足道。克爾凱郭爾自己曾提到,《哲學片斷》一書出版後,始終無人注意,沒有一處發表評論或提到它。他為得不到人們的理解而深感痛苦,他說,“本來我寫這些東西似乎應該使頑石哭泣,但它們卻隻是使我的同時代人發笑”。但他一向自視甚高,認為自己富有天纔,曾這樣寫道,“我作為一個作家,當然使丹麥增光,這是確定無疑的”,“雖然在我的時代無人理解我,我終將屬於歷史”。


    克爾凱郭爾原以為自己隻能活到三十三歲,因此他把出版於1846年的《〈哲學片斷〉一書的後的非學術性附言》當作自己“後的”著作而傾注了全部心血。他感謝上帝讓他說出了自己需要說的話,覺得在哲學方面已經不需要再寫什麼別的了。他本打算就此擱筆,隱退到鄉村裡當一個牧師了此一生。結果卻出乎他自己的預料多活了九年,而且又重新拿起了筆,原因是他同報刊發生衝突,進行了一場論戰,即所謂“《海盜報》事件”,這對他的晚年生活起了相當大的影響。


    在當時的丹麥,《海盜報》是由青年詩人哥爾德施米特創辦的一家周刊。就其政治傾向來說,《海盜報》站在自由主義立場上用嘲笑和諷刺的方法抨擊專制保守和落後的社會現像,但刊物的格調不高,經常利用社會上的流言飛語,揭發個人隱私,進行人身攻擊。這份周刊在一般公眾中很受歡迎,發行量相當大。哥爾德施米特在該刊上發表了一篇贊揚克爾凱郭爾的文章,卻引起後者極度不滿。克爾凱郭爾認為《海盜報》是專門迎合低級趣味的刊物,受到它的贊揚實無異於對他的莫大侮辱,於是他公開在報上發表文章尖銳地批評和揭露《海盜報》,由此引發了該報的全面反擊。差不多在1846年整整一年內,《海盜報》連篇累牘地發表攻擊克爾凱郭爾的文字,對他的為人竭盡揶揄譏諷之能事,甚至就他的生理缺陷、服飾、家產、生活習慣等大做文章,並配以漫畫。那時漫畫還是頗為新鮮的東西,上了漫畫也就成為公眾的笑料。這深深地傷害了克爾凱郭爾的自尊心,甚至他在街上也成為頑童們奚落嘲弄的對像。他原先以為在筆戰中會得到一些人的支持,但無情的現實卻使他極度失望。他不僅沒有獲得人們的同情,反而感到人們因他受嘲弄而幸災樂禍。他在《日記》中說,“我是受嘲笑的犧牲者”。他覺得自己處於孤立的境地,面對著廣大的情有敵意的公眾,他說,“如果哥本哈根曾有過關於某人的一致意見,那麼我必須說對我是意見一致的,即認為我是一個寄生蟲、一個懶漢、一個遊手好閑之徒、一個零”。又說:“對於全體居民來說,我實際上是作為一種半瘋癲的人而存在的。”在這種情況下,他不願與人來往,性情也更孤僻了,  當他每天上街作例行的散步時,“忠實的朋友”就是他隨身攜帶的一把雨傘。


    《海盜報》事件使克爾凱郭爾得出結論,認為一般人都沒有獨立的主見,在所謂輿論、報刊的影響下,人人就完全被淹沒在“公眾”之中了。在他看來,多數人總是錯的,真理隻是在少數人手裡。因此,他因自己的孤獨而感到驕傲。正如他自己所描寫的那樣,“我就像一株孤獨的松樹,自私地與世隔絕,向上成長,站在那裡,甚至沒有一個投影,隻有孤單的野鴿在我的樹枝上築巢。”不過這一事件也使他改變了想隱退去當鄉村牧師的想法。“一個人讓自己被群鵝活活地踩死是一種緩慢的死亡方式”,他不願意這樣地去死,他覺得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還得“留在崗位上”繼續寫作。不過從1847年起,他的著作的性質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前一時期主要探討美學的、倫理的和哲學的問題完全轉向了宗教的領域。


    1847年5月5日,克爾凱郭爾過了三十四歲生日,當天他寫信給哥哥,對自己居然還活著表示驚訝,甚至懷疑自己的出生日期是否登記錯了。過去他從未認真考慮過三十三歲以後應該做什麼,現在他活了下來,怎麼辦?這是他面臨的新問題。他感到上帝可能有意賦予他特殊使命,讓他為了真理而蒙受痛苦,同時作為真理的見證人而向他的同時代人闡明什麼是基督教信仰的真義。懷著這樣的使命感,他寫了一繫列“宗教著作”。他在說明自己作為一個作家的觀點時說,他“從來也沒有放棄過基督教”。這確實是真的,不過他對基督教和怎樣做一個基督徒有他自己獨特的理解,不僅和官方教會的正統觀點不同,有時甚至公開唱反調。隨著他的“宗教著作”的陸續出版,他和教會的分歧和矛盾就越來越尖銳化,終於爆發為公開的衝突。他激烈地批評丹麥教會,要求教會當局公開承認自己違背了基督教的崇高理想並進行懺悔。他指責教會已不再能代表《新約》中的基督教,認為他們的講道不符合真正的基督教精神。他覺得對這種情況再也不能保持沉默,必須予以無情的揭露,同時要向公眾闡明怎樣纔能做一個真正的,而不是口頭上的基督徒。這就導致他和教會的關繫徹底破裂。


    克爾凱郭爾生命的後一年是在同教會的激烈對抗中度過的。過去他寫的大部頭宗教著作,很少有人認真閱讀,因此一般公眾並不十分了解他在思想上與教會的嚴重分歧。於是他改變方式,在短短幾個月內接連在報刊上發表了二十一篇文章,還出版了一繫列小冊子,並一反以往喜歡用筆名的習慣做法,都署自己的真名發表。這些文章和小冊子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沒有多少高深的理論,但批判性和揭露性很強。他公然向教會的權威挑戰,指名批判自己過去的老師、新任丹麥大主教馬騰森,對教會進行的宗教活動以及教士們的生活、家庭和宗教職務都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甚至公開號召人們停止參加官方的公共禮拜,退出教會。但是,克爾凱郭爾並未達到預期的目的,他全力發動攻擊,馬騰森和教會當局卻始終保持沉默,輕蔑地置之不理,他企圖喚起人們反對教會也徒勞無功,除了得到少數年輕人同情外,遇到的隻是公眾的冷漠和敵意。他大失所望,再次陷於孤立的困境,在這個時期內他拒不見客,與外界斷絕往來。他的在世的哥哥彼得那時在教會中已身居要職,他們之間的後一點兄弟情誼也就此終結了。


    1855年10月2日,克爾凱郭爾在外出散步時發病被送往醫院救治,他自己意識到末日將臨,說“我是到這裡來死的”。在醫院裡,他拒絕了哥哥彼得的探視,拒絕從神職人員那裡領受聖餐。他同意童年時期的朋友波森來探望,波森問他還有什麼話想說,他起初說“沒有”,後來又說:“請替我向每一個人致意,我愛他們所有的人。請告訴他們,我的一生是一個巨大的痛苦,這種痛苦是別人不知道和不能理解的。看起來我的一生像是驕傲自大和虛榮的,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我不比別人好。我過去這樣說,而且總是這樣說的。我在肉中扎了刺,因此我沒有結婚,也不能擔任公職。”在去世前,他還向人表示,他對自己所完成的工作感到幸福和滿足,感到悲哀的是他不能和任何人分享他的幸福。他就這樣離開了人世,終年四十二歲。這個反叛的基督徒的葬禮還為教會制造了後一次麻煩,他的外甥帶領一批青年學生抗議教會違背死者的意願,擅自決定由牧師主持葬禮。葬禮隻得草草結束,他被安葬於家庭墓地,但卻沒有設立墓碑。過去他在《日記》裡曾寫道,在英國某地,有一塊墓碑上隻刻著“不幸的人”這幾個字,可以想像並沒有人埋藏在那裡,“因為這墓穴是注定為我而準備的”。結果卻是他死後墓地上連這樣的一塊墓碑也沒有。他的遺囑指定他把所剩無幾的遺產贈給他念念不忘的雷吉娜,也遭到她的拒絕。直到半個世紀以後,年邁的雷古娜纔說出了真心話:“他把我作為犧牲獻給了上帝”。


    綜觀克爾凱郭爾短促的一生,他的生活經歷雖然沒有戲劇性的情節,其內在的精神發展卻充滿矛盾、衝突、痛苦,有著無比豐富復雜的刻骨銘心的人生體驗,迫使他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意義和個人的價值,這些都體現在他的哲學和宗教思想裡。他雖然總是從他個人的視角和以他個人的獨特方式去對待這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是現代社會裡的人普遍關心和感興趣的,因此具有現代的意義。這也就是我們今天仍然需要認真研究克爾凱郭爾的原因。    


    本選集的出版得到了丹麥克爾凱郭爾研究中心的資助,特此致謝。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