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閱讀,作為信仰 ——周國平人文講演錄(4)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464-672
    【優惠價】
    290-420
    【作者】 中國周國平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與人生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7021218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70212187
    作者:[中國]周國平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1月 

        
        
    "

    產品特色

    width="840"

    編輯推薦

    哲學家、青年人生導師周國平向萬千男女講述人生、婚姻、教育、幸福、閱讀的秘訣。


    全新修訂,印制精美,值得珍藏。

     
    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作者數十年智慧的沉澱,從閱讀的重要性、教育中的閱讀、文化中的閱讀、如何閱讀等角度,和讀者行了精彩絕倫的對話和闡釋。什麼是哲學?有人說那是無聊老人和無知青年的談話。這書,正是采取對話的形式,向你展現閱讀在人生中的價值與魅力。人文講演錄全套書4冊,這是其中一本,從閱讀與人生的關繫出發,探討應該作為人生信仰的閱讀,給人的生活到底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作者簡介

    周國平,當代著名學者、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生命的品質》;隨筆:《人與永恆》《風中的紙屑》《內在的從容》《把心安頓好》;紀實文學:《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學術著作:《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全新散文精選集《人生因孤獨而豐盛》,等等。其作品以哲思和文采著稱,寓哲理於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多年來深受讀者喜愛。

    目錄
    輯談閱讀 / 001
    直接向大師學習 / 003
    閱讀與人生 / 039
    養成讀書的習慣 / 064
    閱讀與成長 / 090
    讀書,作為信仰 / 134

    第二輯談教育 / 155
    教育的目的 / 157
    基礎教育和語文教學 / 178
    漫談教育 / 195

    第三輯談文化 / 213
    尼采對現代文化的批判 / 215

    輯談閱讀 / 001


    直接向大師學習 / 003


    閱讀與人生 / 039


    養成讀書的習慣 / 064


    閱讀與成長 / 090


    讀書,作為信仰 / 134


     


    第二輯談教育 / 155


    教育的目的 / 157


    基礎教育和語文教學 / 178


    漫談教育 / 195


     


    第三輯談文化 / 213


    尼采對現代文化的批判 / 215


    文化就是命運嗎? / 261


    談散文寫作 / 268


     


    第四輯談汶川地震 / 291


    我們都是幸存者 / 293

    在線試讀
    直接向大師學習
    ——我的讀書觀
    主持人:我們今天請到著名的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周國平教授給我們做這場講座,我們先對周教授的到來表示歡迎。周教授從他大學入學就開始學哲學,大學畢業以後,研究生還是學哲學,目前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哲學,應該說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除此之外呢,他就是讀書、寫書,還有講座,這本書(《周國平人文講演錄》)就是周教授多少場講座整理出來的一本書。過去大家可能更多是看周教授的書,平面地來了解周教授,那麼今天呢,我們是立體地來感受周教授的思想和觀點。他今天給我們講的題目叫作《直接向大師學習——我的讀書觀》,大家歡迎。




    開場白
    周國平:今天是4月18號,4月23號是世界讀書日,我就湊個熱鬧來談談讀書這個主題。其實我對所謂的世界讀書日也好,中國有些地方辦的那個讀書月、讀書節也好,我本來是不以為然的。讀書哪有某一天、某個月讀的問題呢,對於一個愛讀書的人來說,讀書是一個習慣,用不著規定一個什麼讀書日來提倡一下。所以我覺得,讀書日跟真正愛讀書的人是沒有關繫的,跟不愛讀書的人也沒有關繫,因為你提倡也沒用。我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會規定一個世界看電視日或者世界上網日,不需要嘛,你不提倡,大家都在看、都在上。所以,規定世界讀書日,可能是現在讀書的風氣越來越弱了,有必要提倡一下。

    直接向大師學習


    ——我的讀書觀


    主持人:我們今天請到著名的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周國平教授給我們做這場講座,我們先對周教授的到來表示歡迎。周教授從他大學入學就開始學哲學,大學畢業以後,研究生還是學哲學,目前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哲學,應該說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除此之外呢,他就是讀書、寫書,還有講座,這本書(《周國平人文講演錄》)就是周教授多少場講座整理出來的一本書。過去大家可能更多是看周教授的書,平面地來了解周教授,那麼今天呢,我們是立體地來感受周教授的思想和觀點。他今天給我們講的題目叫作《直接向大師學習——我的讀書觀》,大家歡迎。


     


     


     


     


    開場白


    周國平:今天是4月18號,4月23號是世界讀書日,我就湊個熱鬧來談談讀書這個主題。其實我對所謂的世界讀書日也好,中國有些地方辦的那個讀書月、讀書節也好,我本來是不以為然的。讀書哪有某一天、某個月讀的問題呢,對於一個愛讀書的人來說,讀書是一個習慣,用不著規定一個什麼讀書日來提倡一下。所以我覺得,讀書日跟真正愛讀書的人是沒有關繫的,跟不愛讀書的人也沒有關繫,因為你提倡也沒用。我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會規定一個世界看電視日或者世界上網日,不需要嘛,你不提倡,大家都在看、都在上。所以,規定世界讀書日,可能是現在讀書的風氣越來越弱了,有必要提倡一下。


    我查了一下資料,世界讀書日是怎麼來的,好像跟西班牙有點關繫。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出這個決定,規定4月23號是世界讀書日。為什麼選擇4月23號呢?一個根據是,這一天是西班牙大文豪、《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的忌日。還有一個根據是,這一天是西班牙一個地區的傳統節日,叫作聖喬治節。聖喬治節的來歷是,當地有一個英雄叫喬治,他從怪獸手中救出了一個公主。這是所有民間故事的老套了,英雄救美女,但這個故事後面有點兒不一樣,得救以後一般公主會嫁給英雄,這個故事不是這樣,沒有說公主為了感恩就嫁給英雄了。她怎麼感謝的呢,她送給英雄一本書,這個品位就比較高了。你光是能殺死怪獸還不夠,你還得有文化。根據這個故事,西班牙這個地區就有了一個節日,到4月23號這一天,姑娘送自己愛的小伙子一本書,小伙子送姑娘一枝玫瑰花。我覺得這倒不錯,比較高雅,姑娘要求自己的意中人是真正愛文化的,愛讀書的。我不知道我們這裡過情人節,有多少姑娘是給自己的情人送書的?可能很少吧。我倒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在各地講座或簽售的時候,常常有小伙子拿著我的書來,要給他的女友寫幾句話,簽個名,作為送女友的禮物。當然我很願意這樣做了,成人之美嘛。不過我不知道下文如何,是不是就可以打開姑娘的心,得到姑娘的玫瑰花了。


    今天就讀書日快到了這樣一個契機,我想談一談我的讀書觀。畢竟到現在為止,我這一輩子基本上是在讀書了,讀到後來自己也寫書,反正讀書在我的生活中占了特別重要的地位。在座的諸位都是知識分子,我想讀書對你們來說也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所以我想趁這個機會和你們交流一下。我給今天講座起的題目叫作《直接向大師學習》,這句話基本可以概括我對讀書的看法。也可以換一個說法,叫作“直接閱讀經典”。我把這句話分解成三個詞:直接、閱讀、經典。閱讀,是講為什麼讀,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在現在這樣一個媒體的時代,我的主張是多閱讀,少看或者不看電視,少上或者不上網。經典,是講讀什麼,我的主張是多讀經典,少讀或者不讀一般的暢銷書。直接,是講怎樣讀,我的主張是直接讀大師的作品,少讀或者不讀第二手、第三手的所謂心得、解讀、教輔一類的書。所以,“直接閱讀經典”基本上概括了我對讀書的看法,包括為什麼讀,讀什麼,怎樣讀。


    為什麼讀:閱讀的意義


    1.讀書的三種目的


    下面我就講個問題:為什麼讀?閱讀的意義是什麼?我分析了一下,我們讀書基本抱三種目的。種是實用的目的。其實我們知識分子大多數時候也是抱著實用的目的讀書的,比如說我們搞哲學的,往往就是圍繞自己的課題來讀書。當然你也可以對自己的課題很感興趣,有很多獨特的思考,但是可能很多人是另一種情況,他僅僅是為了能夠保住研究人員的這份工作,必須申請課題、做課題,至於申請什麼樣的課題,往往是根據哪個課題申請起來有把握,什麼課題能被批準,我就申請什麼課題,往往是這樣,未必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真正有研究的。像這樣的人圍繞他的課題去讀書的時候,我認為他也是抱著實用的目的,你純粹是為了謀生嘛,這樣的人還不能算有閱讀的習慣,在過閱讀的生活。抱著實用目的讀書,這是一種。這裡面也包括看一些實用類的書,生活指導類的書,這種書現在很多,怎麼使用你的身體呀,怎麼炒股呀。這都不屬於我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閱讀,這是一種比較低的層次。


    第二個層次是消遣,為了消遣而讀書,很多人是這樣的。當然,我不是要否定這種東西,你也可以拿書本來消遣,消磨時光,休息大腦。我隻是想說,這種純粹為了消遣的讀書也不屬於我所說的閱讀的概念。


    那麼,我說的閱讀的概念是指什麼呢?是指閱讀本身是一種精神生活,閱讀的過程本身是在過一種精神生活,你能夠從裡面得到精神的快樂,精神的提高。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應該是這樣的,通過閱讀,自己精神的能力得到生長和發展,精神的需要得到滿足,感覺到精神上的愉悅,獲得精神上的收獲。一個人唯有養成了這樣的閱讀習慣,我們纔可以說他是一個喜愛閱讀的人。


    當然,有時候這三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層次是可以重合的,並不是互相衝突的。比如你們搞科學研究,你對你研究的課題是真的非常喜歡,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智力非常活躍,那麼,一方面可以說你的讀書是實用的,你是在做課題嘛,這是你的職業嘛,但是,另一方面,同時也是一種精神享受,兩者是重合的。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我特別幸運,我的職業與我的愛好是完全一致的。我讀哲學的書,歷史的書,文學的書,讀那些經典著作,既是在做我的本職工作,又是在過精神生活,而且還是在消遣。我真的覺得讀這些書是好的消遣,能夠得到特別輕松的一種享受,一種休息,絕不是苦事,而是非常快樂的事情。所以,在幸運的情況下,作為實用的讀書、作為消遣的讀書和作為精神生活的讀書是可以統一的。尤其是知識分子,你做的就是知識的工作,如果你真正愛你的專業,就完全可以統一的。我相信愛因斯坦這樣的人,他是沒有辦法把他的工作分成哪一部分是實用的,哪一部分是精神享受的,哪一部分是消遣的,沒有辦法分的,完全是統一的。我認為知識分子都應該並且能夠為自己爭取這樣的一種讀書。


    2.作為精神生活的閱讀


    那麼,作為精神生活的閱讀應該是什麼樣的呢?人是精神性的存在,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精神屬性,也就是有精神能力和精神需要。精神能力和精神需要其實是同一個東西,精神能力的運用和生長,同時也就是精神需要的滿足。作為精神生活的閱讀,就是要通過閱讀,一方面使自己的精神能力得到運用和生長,另一方面使自己的精神需要得到滿足,從而真正作為人而生活。


    人有哪些精神生活?這要看人有哪些精神屬性了。可以把人的精神屬性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智力,也就是理性能力,二是情感,也就是感受能力,三是意志,也就是實踐能力。那麼,與此相應,精神生活也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就是智力生活、情感生活、道德和信仰生活。下面我簡單地談一談閱讀與這三個方面的關繫。


    (1)作為智力生活的閱讀


    ,閱讀是智力生活,能夠讓你的智力處於一種活躍的狀態,激發和滿足你的好奇心,培育和發展你的獨立思考能力。與智力生活密切相關的書,主要是科學和哲學書籍,科學和哲學就是對世界的認識和思考。當然這種區分是非常相對的,一切好書包括好的文學作品其實同樣也能促使你去思考,使你的頭腦處於活躍狀態。


    我不是搞自然科學的,我的專業是哲學。但是,上中學的時候,我喜歡的學科是數學,我真覺得從數學裡面得到的樂趣太大了。尤其是從初中開始學平面幾何的時候,解習題真是其樂無窮,圖形裡面隱藏著的那個關繫,你能把它找出來,把它證明出來,這個動腦子的過程真是太快樂了。後來我讀到愛因斯坦的自傳,他也有相同的感受。他回憶自己十二歲的時候,得到了一本歐幾裡得幾何學,立刻入迷了,他當時的感覺是,一個幾何定理,從直覺上看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你能那麼嚴格地把它證明出來,這實在太神奇了。正是這樣一種神奇的感覺,對知識的這樣一種強烈的好奇心,推動他走上了科學研究的道路。


    當然,我跟愛因斯坦沒法比,後來從事的也不是自然科學。但是,我的確感到思考是一種巨大的快樂,我在閱讀哲學書籍的時候同樣感到了這種快樂。亞裡士多德把哲學的沉思稱作人生的幸福,完美的幸福,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們不是作為人,而是作為在我們之中的神過這種生活的,這是神性的生活,是在做合於我們身上貴部分的事情。他是一個大哲學家,他說的想必是他的親身感受。我是一個平凡的人,感受沒有他那麼強烈,但我多少也體會到,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問題,得出自己的見解,這是一種幸福。


    就智力生活而言,我覺得閱讀的價值主要不在於學到一些現成的知識,而在於鍛煉我們的頭腦,刺激它始終處在活躍的狀態,享受智力活動的快樂。這個東西比具體的知識重要得多,有了這個東西,你纔是一個知識分子。什麼是知識分子?並不是說你讀了幾年書,有了一些專業知識,拿到了文憑,就是知識分子了。知識分子是那種從智力活動本身得到了莫大快樂,從此改不掉智力活動習慣的人,他覺得動腦筋思考問題太快樂了,你不讓他動他就非常難受,而且也不可能,他永遠保持著對知識的熱情,這樣的人纔是知識分子。其實,一切本質意義上的學習都是自學,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己,各行各業都是這樣的,人是要一輩子學習的。那麼,堅持一輩子學習的動力從何而來?就來自對智力活動的熱愛,來自過智力生活的習慣。


     


     


    (2)作為情感生活的閱讀


    閱讀不但讓我們過一種智力生活,還可以讓我們過一種情感生活,使我們的感受能力得到生長和發展,成為一個心靈豐富的人。在這方面,效果顯著的,一個是欣賞藝術作品,音樂、繪畫等等,一個就是閱讀文學作品。泰戈爾說過一句話,他說:如果我小時候沒有聽過童話故事,沒有讀過《一千零一夜》和《魯濱遜漂流記》,那麼我現在眼中的世界就不會這麼美好。的確是這樣的,一個人經常受文學藝術作品的熏陶,他對美就會比較敏感,內心世界就會比較豐富。


    我們都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但是,內心世界不同的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因此實際上也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一個內心貧乏的人,和一個內心豐富的人,這兩個人好像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其實他們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那種內心貧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也是貧乏的,一切都縮減為功用。有一年我去三亞亞龍灣,那還是比較早的時候,海南島剛在開發,亞龍灣還沒有酒店,就搭了幾個小帳篷。住在海邊的帳篷裡,每天從早到晚面對一望無際的大海,海的那種莊嚴,那種神秘,我感覺特別好。有一天,來了幾個遊客,估計是做生意的,他們站在海邊看了一眼,扭頭就走了,邊走邊說這裡什麼都沒有,隻有一攤水。我知道他們是來找那些大賓館或者那些旅遊設施的,沒有找到,就覺得很失望。本來那個亞龍灣好的東西是什麼?就是大海嘛。一個人面對所謂什麼都沒有的大海,這正是純粹的時候,但他們一點感覺也沒有,這真是沒有辦法。當時我就特別鮮明地感到,不同的人眼中的世界真是不一樣的。可以斷定,這些人是從來不讀文學作品的。所以,對大自然的感受也好,對人生的感受也好,是需要培育的,通過看文學作品,看那些有感受力的人寫的書,你就會受到感染,得到提高。


    我回憶我自己上高中和大學的時候,我花工夫多的是兩件事,一個是寫日記,一個是讀課外書,這可以說是我的兩門主課。通過讀課外書,我受大師們的熏陶,通過寫日記,我積累自己的感受。說實話,我在北京大學的時候,就不是一個好學生,課上是不用功的。我學的是哲學,進學校之前,我抱著很大的期望,覺得是學府嘛,而且當時哲學繫是很高分的專業。到了那裡一看,基本上是反復講那些教條的東西,比如一本艾思奇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當年是大學哲學公共課的教科書,又是我們哲學繫的專業基礎教科書,我花一個星期就看完了,但我們要學兩年,怎麼受得了?所以我上課基本上是不聽講的,上大課就逃課,不會被發現,小課逃不了,老師在上面講,我就在下面看我自己的書。按照當時專業的要求來說,我看的基本都是所謂課外書,其實有些就是哲學書,但是課程裡是沒有的。大學那幾年裡,我真正的收獲不是從課堂上得來的,而是自學得來的。現在看來,我當時也沒有受我那個專業的限制,看了大量的文學書,小說、詩歌之類,喜歡俄羅斯文學,什麼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這些人的書凡出版的都看了。西方小說也看了很多,西方哲學原著也看了一些,比如休謨和羅素的。我真的體會到,文史哲是不分家的,你不要以為你學哲學的就應該專門看哲學書,你學文學的就應該專門看文學書,這樣是學不出來的。精神生活的領域本來是打通的,不要讓自己被專業限制住。其實我也很用功,但是我把功夫用在課外書上面,這實際上就是自學,給我的好處是的。如果沒有那些自學的話,光是聽課、應付考試,我想我現在會平庸得多。


    你們從事的是自然科學,據我所知,其實很多大科學家也不受自己專業的限制,他們的興趣是很廣泛的。比如達爾文,他小時候酷愛莎士比亞,年輕的時候喜歡詩、音樂、繪畫。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是一個很棒的小提琴手,他自己說,他喜歡音樂,喜歡科學,這兩者是同一種渴望。他的閱讀面也很廣,酷愛塞萬提斯,尤其對哲學很有研究,熟悉斯賓諾莎、休謨、康德的哲學思想,對他們的評論很有見地。在他的文集裡,許多文章是講哲學的,還有許多是論教育的。我覺得他非常了不起,不僅僅是一個大科學家,也是一個大思想家。他的文章也寫得非常好,說他是一個大作家也當之無愧。我覺得不管你是哪一個專業的,如果你被這個專業局限住了,你一定是比較渺小的。你是一個人,而不僅僅是一個專業人士、一個專家。作為一個人,你的領域是很寬廣的,你應該讓自己獲得豐富的、多方面的精神享受。如果一輩子隻當專家,隻具備一個狹小領域裡的專門知識,你就是當了一輩子的工具,哪怕是一個好工具,這個損失實在太大了。


    我建議你們養成兩個習慣,一個是讀人文書籍,一個是寫日記,這是使自己內心世界豐富起來的兩個基本途徑。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好像讀文史哲方面的書是研究文史哲的學者的事,不是一般人的事,不是其他專業的人的事,寫作則是作家的事,也不是一般人的事。其實,對於一個重視精神生活的人來說,閱讀和寫作都是他的事。本真意義上的閱讀和寫作都是非職業的,屬於每一個看重靈魂生活的人。嚴格地說,成為一種職業已經是墮落了。我對此深有體會,為了發表而寫作,為了寫要發表的東西而讀書,寫作和閱讀都不純粹了,與真實的內心需要脫離了。我常常提醒自己,警惕這種情況,不讓它成為常規,不讓職業性的閱讀和寫作排擠掉精神生活。


    (3)作為道德和信仰生活的閱讀


    第三個方面是作為道德和信仰生活的閱讀,和這個方面密切相關的書,主要是哲學和宗教。哲學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對世界的認識,另一個是對人生的思考,這後一個方面,包括作為道德思考的倫理學,作為終極價值思考的形而上學,就是談道德和信仰問題的。當然,我要再強調一遍,這樣區分是非常相對的,一部真正偉大的著作,包括文學作品和歷史著作,都必定涉及人類精神生活層次的問題,即道德和信仰,不可能隻是講一些虛構的或真實的故事,也不會隻是豐富一下你的情感生活。從道德來說,我覺得讀一些偉大人物傳記很有益處,許多偉人之所以偉大,不僅僅在於他們做出了很大的成就,更在於他們有一顆高貴的靈魂,我們會從心底裡尊敬他們,覺得他們的確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做人的標準。


    從信仰來說,我覺得自然科學和宗教並不是互相衝突的。很多大科學家,包括牛頓和愛因斯坦,其實是有很深的宗教感情的。愛因斯坦把科學的動機分為三個層次:是謀生,這是糟糕的;其次是對知識的興趣,好奇心的滿足,他認為還是比較低的層次;的層次,他稱之為宇宙宗教感情,他認為這是的科學動機。他說,科學背後偉大的動機和宗教是一致的,宗教、哲學、科學說到底都是在做同一件事,就是要探究世界之謎,要解釋整個世界,要描繪出一幅清晰的、可信的、完整的世界圖景。一個科學家如果沒有這樣的宇宙宗教感情,隻是滿足於對局部現像作一些解釋,這樣的科學家是比較渺小的。


    3.書籍和電視的比較


    剛纔我講了這麼多,歸納起來,是說閱讀應該是一種精神生活。那麼,看一看現狀,這個意義上的閱讀正在受到很大的衝擊。很多統計表明,閱讀率越來越下降了,愛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的衝擊來自電視和網絡。在這個問題上,我不是一個完全的保守派,我尤其覺得網絡是一個好東西,在公共生活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對個人來說也是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但是,網絡和電視對閱讀的衝擊不容忽視。我推薦大家看一本書,是美國的一個文化學者叫波茲曼的寫的《娛樂至死》,它的原文完整翻譯出來是一個質問和警告:難道我們要娛樂到死嗎?他態度很鮮明,比較一點,但是值得我們深思。


    波茲曼認為,電視的發明實際上源自電報和攝影的發明,是電報和攝影的結合。電報的特點是快速傳遞信息,攝影的特點是用圖像表達,電視則快速地把圖像傳遞給你,是瞬時和圖像的二重奏。現在電視排擠閱讀的趨勢很明顯,天天晚上看電視成了大多數人的習慣,有閱讀習慣的人越來越少了。針對這種情況,波茲曼把電視和書籍即印刷媒介做了一個比較,他認為它們有兩個的區別。首先,電視是瞬時性的,看重的是當下,要求快速傳遞信息,追求信息的快和新。書籍就不一樣,書籍裡面存在著一個用文字記載的傳統。人們寫書的時候,是著眼於長久的,所謂名山事業,有那些經典名著為楷模,希望進入這個傳統之中,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當然,現在情況有了很大變化,受電視的影響,許多人寫書也隻是著眼於當下。波茲曼借用美國一個媒體大王的話來說明,這個人是搞電視的,很了不起,能夠反省,他說現在美國人都知道二十四小時內發生的事情,但是對過去六千年、六十年發生的事情,對不起,所知甚少,不知道了。美國有一個著名作家叫作梭羅,他寫的《瓦爾登湖》特別棒,他在世時,電報剛發明,在英吉列海峽下面埋電纜,海峽兩邊能夠通電報了,當時他就說,也許通的份電報就是告訴你,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一個小女孩得了一個小病,總之是一條毫無意義的信息。現在電視啊,尤其網絡啊,每天傳播的信息如潮水一般,可是你想一想,其中有多少是和你的真實生活有關繫的?幾乎沒有。但是,看這些東西,電視一個一個頻道,網上的八卦新聞,你是會上癮的,看完了腦子裡亂糟糟的,興奮過後一片空白,可明天照看不誤。用英國詩人柯勒律治的一句詩來說,就是到處都是水,但沒有一滴能解渴。電視上、網絡上潮水般的信息,沒有一條真正能解決你的問題。你把時間都花在那個上面,豈不可惜。


    電視和書籍的另一個重大區別是,書籍用文字來表達,文字是抽像符號,它要求你必須思考,不思考你就讀不懂。相反,電視是用圖像來說話的,不要你思考,而且忌諱你思考,因為思考影響觀看,圖像轉換得非常快,你思考的時候畫面就過去了,你看不明白了。你受畫面的支配,必須跟著它走。


    在電視成了主流媒體以後,就產生了一個現像。波茲曼說,過去人們讀大作家的書,看不見大作家的人,不知道也不關心他們長什麼樣子,關心的是他的思想和見解。他說,美國七個偉大的總統,華盛頓、林肯這些人,他們走在街上,沒有人會認識他們。現在不一樣了,在電視的時代,你如果沒有上鏡率的話,你就落伍了。所以現在不光是演員、主持人,連政治家、學者都要上電視,上鏡率越高,知名度越高。現在人們看重的不是思想和見解,而是長相和口纔。所以,波茲曼說,媒介就是認識論,媒介變了,認識事物的方式就變了,產生了一繫列的後果。如果說過去的時代出大師和偉人,那麼,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出的是明星和偶像。大家都混個臉熟,電視上露臉多了,就成了名人了。


    電視對閱讀的影響是很大的,它不但排擠閱讀,導致閱讀率下降,而且在電視的強勢影響下,印刷媒介紛紛向電視看齊。出版商的興奮點不在出真正的好書,能夠傳世的書,而在當下的暢銷,怎麼樣吸引你的眼球,怎麼樣造成轟動效應,怎麼樣強化娛樂功能。用波茲曼的話說,圖書蛻變成了“電視型印刷媒介”。現在的大量出版物是快餐讀物,繪本也很走紅,說什麼已經到了讀圖時代,真是墮落,不耐煩讀而且讀不懂文字了。近於丹、易中天火得不得了,靠什麼?就是靠的電視,先在電視上走紅,然後向圖書市場進軍。據我所知,易中天在上“百家講壇”之前,在那個《品三國》之前,他在同一家出版社已經出過四本書,但銷量不大,《品三國》一火,那些書一下子跟著賣了幾十萬套。其實這幾本書未必比《品三國》差,但是,非要他在電視上展示了口纔,展示了“甩包袱”、講故事的能力之後,纔賣得動。我絲毫不反對作家通過寫書成為富翁,羅琳寫《哈利·波特》成為超級富翁,這沒有什麼不對。問題是現在圖書市場也受電視控制,這就比較可悲了。


    電視排擠閱讀,電視支配閱讀,我說這是很可悲的現像,可悲在哪裡?就在於表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是低水平的,甚至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時代。一個人怎麼樣纔算是有文化,算是一個文明人?波茲曼談書籍的特征,一個是其中有一個傳統,一個是文字要求人思考,由此來看,什麼叫文化?文化就是置身於人類精神傳統之中進行思考。一個人是不可能孤立地有文化的,人類的精神生活是有一個傳統的,你必須進到傳統裡面去進行思考,你纔是一個有文化的人。如果你不閱讀那些體現了這個傳統的書籍,僅僅是看電視,生活在當下,看看圖像,那麼,用波茲曼的話說,你是用娛樂取代了文化,你就成了一個沒有文化的野蠻人。


    波茲曼在那本書的後提到兩個作家,一個叫奧威爾,寫過一本書叫作《1984》,還有一個叫赫胥黎,寫過一本書叫作《美麗新世界》,這兩本書都有中譯本。這兩本書被稱作反烏托邦,都預言了人類文化的滅亡,但是滅亡的方式不一樣。在奧威爾看來,文化是怎樣滅亡的?有一天,書被禁止,思考被禁止,真理被隱瞞,文化成了一個監獄,是這樣滅亡的。赫胥黎則預言,有一天,沒有人想讀書了,沒有人想思考了,沒有人想知道真理了,文化成了娛樂,文化是這樣滅亡的。波茲曼比較了這兩種預言,認為是赫胥黎的預言實現了。我前面說了,波茲曼的觀點比較,比較激烈,但他是有道理的,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讀什麼:經典的價值


    時間有限,我就簡單說一說下面兩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讀什麼,我的主張是讀經典。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把閱讀作為一種精神生活,不是純粹為了消遣或實用的話,你當然要讀那些精神含量的書,能讓你過活躍的心智生活、豐富的情感生活、高貴的道德生活的書,這就是那些人文經典著作。不管是中國的孔子、老莊也好,西方的柏拉圖、亞裡士多德也好,隻要是真正進入了世界文化寶庫的,都是被公認的經典著作。經典著作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關注和思考人類精神生活共同的重大問題,比如人生的意義,生命和死亡,靈魂和肉體,信仰,等等,同時又各有獨特的貢獻。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給經典著作下了幾個定義,其中兩個,我覺得很到位。他說,經典著作就是你初讀的時候就覺得像是重讀的書。你有重溫的感覺,好像你曾經讀過,為什麼呢?因為它談的問題是你關心的問題,是你自己靈魂中的問題,你對這問題是熟悉的。他又說,經典著作是你在重讀的時候好像是初讀一樣的書。無論你讀多少遍,你都有新鮮感,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為什麼呢?因為它是獨特而開放的,它的獨特之處在你的眼前不斷展現,不斷和你交流,和你對話。我覺得這兩句話說得非常好,準確地說出了我們讀經典作品時的感覺,我自己也是這樣感覺的。


    我倒不是說別的書都不能讀,一般人寫的書都不能讀,那麼說你們就都不讀我的書了,我的書當然不是經典著作,至多是讀經典著作的一些體會罷了。我的意思是你的主要精力一定要放在讀經典著作上。為什麼呢?首先是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輩子能讀的書是非常有限的。不要以為你能夠無限地活下去,永遠有時間讀書,我原來覺得是這樣的,我讀書欲望特別強烈的時候,我真覺得這一輩子可以讀無限的書。可是,一眨眼就到了老年,過了六十了,突然意識到自己能夠讀書的時間不會太長了。我現在想起來很悲哀的,其實我花在讀書上的時間夠多的了,但還是有許多想讀的書還沒有讀,還有一些想重讀的還沒有重讀。我近開始重讀經典,西方的從古希臘開始,東方的包括中國古籍和佛教,我都想比較繫統地重讀,有一些原來沒有讀過,是補課,我希望我有時間來完成這樣一個計劃。我的專業就是人文方面的閱讀和寫作,你們隻能用業餘時間讀一些人文著作,就更應該把時間都用在讀那些真正的好書上面了。生命有限,好書一輩子讀不完,怎麼能把生命浪費在讀差書、平庸的書上面呢。什麼是好書?誰說了都不算數,權威的批評家是時間,時間做出了鋻定,一代一代愛讀書的人做出了鋻定,結論就是這些經典名著。圖書市場汪洋大海,我們自己去鋻別太困難了,不如用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聽從時間的指導。


    讀好書和讀一般的書,結果是大不一樣的。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說過一句話:人就是他所喫的東西。為什麼?因為食物化為了你的血肉。起碼在讀書這個問題上,在吸取精神營養上,我覺得他說得對。你看什麼樣的書,你喫什麼樣的精神食物,你在精神上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喫的是垃圾食品,你在精神上就會發育不良,成為侏儒,你喫的東西是有營養的,你在精神上就能茁壯生長,這是肯定的。人的精神素質、精神品位是被熏陶出來的,其中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閱讀的熏陶。讀什麼東西可不是一件小事情,你不知不覺就受影響了,我自己就有這個體會。我算是讀書有點兒品位的,從大學開始就迷上了人文經典,倒不是刻意堅持,讀大師的東西感覺就是不一樣,讀一般的就感到乏味了。但是,有時候,因為人家給我訂了一些報紙,寄了很多雜志,覺得不看一下對不起人家,就花時間翻閱一下,結果就發現,看了後腦子裡又亂又空,寫出的東西也比較浮躁和膚淺了。別以為自己有多麼強大,同樣會受影響的,一段時間裡讀的東西品位比較低,寫出的東西品位高不到哪裡去。


    讀經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德國哲學家奧伊肯說過這樣意思的話:人類積累了許多精神財富,它們主要是以書籍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對於每一個個人來說,這些財富是外在於你的,它們還不屬於你,需要每一個人自己去把它占為己有。按道理來說,人類的這些精神財富、這些好書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是屬於全人類的,但實際上你不去占有它們、你不去讀它們的話,它們和你是一點關繫都沒有的。你很可能就錯過了,人類好的精神財富你卻沒有享受過,很多人其實是這樣的,看他們這樣,我就想,幸虧我很早就發現了這個寶庫,如果我也是一輩子沒有去享受,喫虧就大了,而且自己還不知道喫了這麼大的虧。


    在書籍的總量裡面,經典著作相對來說占的比例很小,但它們的量仍是非常大的,是讀不完的,我認為也不完。到底讀哪一些為好呢?經常有人對我說:周老師,你給我們開一個書單吧。我說這個書單我是開不出來的,為什麼?因為如果你真的是把閱讀作為精神生活的話,你是必須把閱讀與自己的精神生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書單不可能是一樣的,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書單。我覺得重要的是,你要有一個信念,不是好的書就不讀,你要有一個標準,每讀一本書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獲。你抱著這個信念,堅持這個標準,就一定能找到那些對於你來說好的書,形成你自己的一份書單。


    雖然我開出的書單是沒有用的,但我也可以做一些推薦。如果把閱讀看作精神生活,我自己從讀一些書裡面,對什麼是精神生活獲得了比較深刻的體會,仿佛是精神生活的直接的呈現,像這樣的書我可以舉出幾本。一個是柏拉圖的《斐多》。柏拉圖的書,你們會說很難讀,其實未必。你們不妨讀一讀楊絳先生翻譯的《斐多》,篇幅不大。楊絳先生年過九十翻譯了這本書,兩年後又寫了《走到人生邊上》,思考人生的重大問題,這個很有意思。《斐多》篇是寫蘇格拉底後一天的情況的,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被法庭判處了死刑,罪名是不信神和敗壞青年。那一天,他跟去看他的學生談話,非常生動,楊絳先生的譯筆也非常好。你可以看看一個大哲人在臨終前是怎樣談人生的,他談人生的意義,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要照料好自己的靈魂。第二本書,我要推薦的是《聖經》,尤其是《新約》。我不是一個基督徒,我是把《聖經》當作一本人生智慧的書來讀的,通過耶穌的很多話,我覺得我領會了什麼是信仰,什麼是靈魂的生活。比如耶穌說,我們應該積累天上的財富,而不是地上的財富。天上的財富是什麼?就是精神的財富,就是道德和信仰。第三本是《蒙田隨筆全集》。蒙田是我非常佩服的一個哲人,他對人性的理解既深刻又寬容,在這一點上沒有人能夠超出他。第四本是《托爾斯泰日記》,通過讀托爾斯泰的日記,我懂得了一個人可以怎樣真實地面對自己的靈魂,真實的靈魂生活是什麼樣的。還有一本是《愛因斯坦晚年文集》,或者《愛因斯坦文集》的第二卷,可以著重看看他晚年寫的自述。我非常佩服愛因斯坦,他不光是有科學上的成就,他是真正了解人類精神生活的。


    總之讀什麼,我就主張讀經典。現在圖書市場上的書真是太多了,出版量空前,你不能說沒有好書,從量來說好書要比以前多,你愛讀書的話,真能找到很多可看的書,但也存在著大量的垃圾書。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必須懂得拒絕和排除,纔能進入真正的閱讀。如果你踫到什麼讀什麼,你是永遠走不到真正的閱讀裡面去的。現在圖書市場上的一個突出的現像,就是媒體和出版商合謀,聯手炮制暢銷書,來引導和支配圖書市場。它們不斷推出暢銷書,各種排行榜,來指導人們讀書,好像那個排行榜上越在前面的,就越值得讀。纔不是這麼回事呢,我這個人是不相信媒體的,基本上不讀暢銷書,你越宣傳我就越不理睬。不要跟著媒體跑,你跟著媒體跑,媒體宣傳什麼,你就去讀什麼,你就變成了文化市場上的消費大眾,而不是一個閱讀者。你真正是一個閱讀者,閱讀是你的精神生活,你就一定會有自己的愛好,自己的選擇,你不會跟著跑的。


    怎麼讀:直接的必要


    第三個問題是怎麼讀,我的主張是直接讀大師作品。當然,經典都是大師寫的,能夠稱之為經典,作者就都是大師。但是,圍繞這些經典有很多派生的東西,寄生的東西,比如說什麼心得、感悟、解讀,這種書很多。那我的意思就是說,要去讀經典著作本身,不要去讀二手三手的東西,起碼你的重點要放在經典著作本身。


    我的理由是,首先,大師的原著是可靠的。叔本華說過一句話:誰向往哲學,就必須到原著那肅穆的聖地去找不朽的大師。要說捷徑,這纔是捷徑,嚴格地說,是的路。走別的路,後還是要回來,能回來還是幸運的,往往就迷失在錯誤的路上了。我們以前學哲學,學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是從教科書學的,真正馬克思的書沒有多少人讀。我的體會是,你讀了那些教科書,你還根本不懂馬克思。馬克思的書,我是下過一點工夫的。當年我北大畢業後分配到廣西的一個山溝裡面,一個很小的縣城,待了八年半,在縣裡的宣傳部工作。沒有書讀,宣傳部的書也很少,但是有一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還有一套《列寧全集》,我都通讀了,還記了許多筆記。讀了那些原著以後,我纔發現,馬克思多麼豐富,多麼深刻,我們把馬克思哲學弄成一些教條,完全變樣了。


    另外一點,大師的原著原汁原味,是鮮活的,往往一轉述,裡面有生命光彩的東西給弄丟了。本來有血有肉的東西,後弄成幾根骨頭給你啃,你能嘗到多少本來的滋味。教科書,解讀,心得,這些都是轉述,轉述的轉述,有的不知是轉述的多少次方,結果必然是原創性遞減,平庸性遞增。很多大師,包括很多大哲學家,他們的文字其實非常好,你讀大師原著的時候,他們的文字本身也給你享受。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原著都很難讀,不是這樣的,多數大哲學家的文字並不晦澀,像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那樣晦澀的是少數,多數是好讀的,比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尼采的文字非常優美,英國哲學家培根、休謨、約翰·穆勒的文字非常曉暢,讀起來是很舒服的。


    所以,你千萬不要以為大師很難接近,其實他們比我們想像的要平易近人得多。就好像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大人物是平易近人的,相反小鬼難纏,他們周圍的那些僕人、秘書纔是難對付的,困難在於你要衝破他們的重重障礙纔能見到大人物。但是,在閱讀上不存在這種障礙,原著就在那裡,你可以直接去找他們,那你為什麼還要和僕人們沒完沒了打交道呢,毫無必要。古希臘哲學家亞裡斯提卜說過一句俏皮話,他說,有些人好像很喜歡哲學,可是他們不去讀哲學家的原著,卻去讀介紹性的東西,這些人就好像是愛上了一個女主人,可是為了圖省事卻去向女僕求愛,這是多麼可笑。


    那麼,我們作為普通的讀者,不是搞研究的,怎樣來讀大師的原著呢?我提兩條。條是不求甚解,就是陶淵明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不要刻意求解。其實我讀原著也是這樣的,某些我要研究的課題,比如尼采,我當然就比較認真,但是一般的讀原著,我決不抱著做學問的態度讀,而是當作閑書讀。要盡量輕松愉快地閱讀,覺得枯燥的地方,你就忍一忍,或者干脆跳過去,暫時讀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跳過去,做一個記號,這次沒有讀懂,以後再來讀,不要死盯在那裡,讓那裡成為障礙。這實際上是一個不知不覺受熏陶的過程,你內在的東西在積累,你用來理解大師們的資源在積累,你會發現你越來越能讀懂了。


    第二條是為我所用。你不要跟著大師跑,要獨立思考。你要記住,其實你不是一個研究者,你用不著去死摳大師說的原意到底是什麼,這個對你不重要,讓學者們去爭論去吧。對於你來說重要的是,把它化為你的精神營養,讓你的精神得到生長。所以我就提出一個口號:讀大師的書,走自己的路。人生的路還是要你自己去走,大師的書是為你走自己的路服務的。


    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現場互動


    問:現代作家寫的作品裡面有沒有一些經典,您能否給介紹一下。還有您給我們推薦的幾本書,為什麼沒有中國人寫的?


    答:我剛纔提的這幾本書,隻是根據我個人的體會,要理解什麼是精神生活,它們給我的啟發是的。中國的經典,從精神生活的角度看,我覺得有一定局限性,比如孔子偏於倫理,莊子偏於審美,靈魂的深度不足。魯迅有一個比較的說法,人家叫他開書單,他說不要讀中國書。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一批中國學者,梁啟超、嚴復、胡適等人,包括魯迅,其實都是讀了大量中國書的,但又都是在接受了西學以後,回過頭來梳理中國的古籍,有了更深的理解。要真正辨別中國傳統裡的精華和糟粕,必須有全人類的眼光。我自己覺得,西方人文經典能給我們一個更開闊的視野和坐標。也許中國作家現在寫的書,將來會有成為經典的,但我現在還看不出來,這需要時間的檢驗。我本人認為,當代無大師。海明威說,他隻和死去的作家比,活著的作家多數不存在,其名聲是批評家制造出來的。現在情況更嚴重,出版商、媒體大肆炒作,甚囂塵上,我的辦法是不理睬,讓時間去沉澱,去讓塵埃落定。


    問:我們的教科書中對共產主義將來如何實現有固定的理解,它的前提是物質極大豐富,人的精神素質非常高。但是我有一個感覺,就是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尤其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大家認識到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也是有限的,那麼隨著我們這種文明的發展,留給我們的資源越來越少,有沒有這種可能,在資源越來越少的背景下,我們還能把美好的夢想實現?


    答:在資源問題上,如果還按照現在這樣一種做法,繼續浪費下去的話,那恐怕不但共產主義實現不了,甚至人類可能難以生存,共產主義的實現當然是以人類的生存為前提的。至於對共產主義的理解,馬克思的真正理想是什麼,能否實現,這是需要專門探討的另一個問題了。


    問:您提到知識分子的定義,其實在一百多年前,左拉為一個軍官提出抗訴時已經表明,知識分子不僅是有淵博知識,或者像您所說能夠在閱讀中得到快樂的人,更是能夠站出來為社會公益做一些事情。那麼把知識分子定義為隻是有知識的人,是不是定義門檻的下降?第二個問題,我不知道您有沒有看過戲劇,或者說您喜歡不喜歡電影,因為影像或者圖像對人的震撼,或者所傳達出來的意義也可以和文字一樣。第三點,中國以前的文化是不是有一種假道學的傳統,我們以前被這個傳統給束縛住了,那麼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不需要特意去學西方的文化,隻要把我們的角度改變一下,就可以對我們的文化有更深的把握。


    答:電影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我覺得和電視有區別。在很大程度上,電影是文學向圖像的延伸,是用圖像的方式來表達文學,因此在文學性上有很高的要求。電視更多的是用圖像來傳播信息,即使是電視劇,娛樂性的要求也大大超過文學性。關於知識分子,我下的並不是全面的定義,我隻是強調智力活動的習慣比知識更重要。在道德的層面上,我強調內在的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我覺得這比表面的社會責任感更重要。我覺得中國知識分子有這個毛病,就是表面的社會責任感很強,一個個都要為帝王師,急於在社會上叱咤風雲,但是如果沒有內在的精神追求作為動力的話,實際上就有很大的功利色彩。所以中國知識分子在社會領域的這種抱負往往容易大起大落,容易改變信念,其實是沒有真正的信念。孔子的思想後來被假道學歪曲,這個情況是存在的,但是我覺得不僅僅是這樣,哪怕回到孔子本身,回到真道學,仍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不僅僅是回到中國文化源頭的問題,還有一個改正中國文化缺陷的問題,這就需要用西方文化做參照。在中西文化的問題上,我主張要有平常心,不要太在乎說我們民族多麼優秀,一定要讓全世界承認。你優秀的東西人家想否認也否認不了的,你應該有全人類的胸懷,你把人家的好東西學過來,對你的優秀東西不會有絲毫損害,反而能更好地讓它發揚光大。


    問:我想請教一個問題。不知道我的理解是不是對,您的報告裡講閱讀,是不是指紙質媒體的閱讀?


    答:是的。


    問:那麼,您對網絡閱讀是怎樣看的?網絡閱讀跟紙質閱讀的區別隻是載體不同,閱讀是不是應該更注重內容?


    答:閱讀當然應該注重內容而不是載體,但載體對內容是有影響的,什麼樣的載體更適合於什麼樣的內容,這是有關聯的。網絡追求用快的速度來傳播信息,內容必須不斷更新,這是它的主要功能,這個性質的內容就不是我所說的閱讀的對像。網絡的另一個功能是作為工具,包括檢索,重要文獻的網絡版,我特別喜歡它的這個功能,的確可以為閱讀提供方便。紙質媒介比較能夠長久保存,這個特點決定了它更適合於承載那些值得認真和反復閱讀的內容。我們喜歡一部作品,即使有網絡版,我們仍願意擁有它的紙質版。同樣,一個受歡迎的網絡作品,出版商就會樂意出它的紙質版。這都證明了紙質媒介有比網絡優越的地方。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的現場互動


    問:我想問一下周老師,您對哲學、科學和宗教這三者間的關繫是怎麼看的?因為有人說哲學是的科學,一些科學家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後,他們會成為一個宗教徒。您認為科學發展到了一個什麼時候,宗教是否會消失?


    答:問題非常好,每個問題都可以講兩小時。(笑聲)你這兩個問題都是很大的問題,我簡單回答一下。哲學、科學和宗教的關繫,我非常欣賞羅素的說法。哲學和宗教,它們所追問的問題是相同的,都是一些根本性的問題,諸如世界的本質,靈魂的歸宿,人生的意義。但是,哲學和宗教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哲學是通過理性,宗教是通過信仰,甚至是天啟。宗教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解決這些根本問題。相反,哲學和科學所追問的問題是不一樣的,哲學思考的是超越經驗的問題,科學討論的是經驗範圍內的問題。然而,它們解決的方法卻是一樣的,都是要靠理性去解決。可以這樣來打比方,從問的問題來說,哲學和宗教是一樣的,都是靈魂在提問。從回答的方式來說,哲學和科學是一樣的,都是頭腦在回答。靈魂是一個瘋子,盡問那些大問題,無法回答的問題,而頭腦是一個獃子,按部就班,遵守邏輯。所以,哲學基本上是這樣一個情況,瘋子在那裡問,獃子在那裡回答。(掌聲)至於科學發達了,宗教會不會消失?肯定不會,就因為它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不一樣的,宗教要解決的是終極問題,科學永遠無法解決。所以,那些思考終極問題的大科學家往往有宗教情懷,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問:我從您剛纔的講座裡面感到,您所汲取的營養是西方哲學,您是否對中國哲學有一定的研究?您認為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樣的呢?


    答:我今天是沒有談中國哲學,我對中國哲學隻能說略有涉獵。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主要的區別,我不認為在於中國哲學是綜合的,西方哲學是分析的,中國哲學是混沌思維,西方哲學是邏輯思維。這些差別其實並不重要,把注意力放在這裡,會遮蔽主要問題。在研究西方哲學的過程中,我更注意的是,我們是有古老的文明的,為什麼發展到現在,在精神文明的程度上,我們不如西方,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在我們的哲學中有沒有根源。我認為是有的,中國傳統哲學缺了兩樣東西,一個是形而上學,就是對終極價值的關切,一個是個人主義,就是對個人價值的尊重。這正是我們應該向西方哲學學習的地方。


    問:現在有些人文學者喜歡告訴我們人生應該怎麼樣,應該怎麼成功。但是,我覺得每個人的認識和經歷旁人是無法復制的,那您覺得作為一個人文學者,作為一個走在思考前沿的人,他應該具有什麼樣的情懷,是應該好為人師,還是應該更多地為我們奉獻發自靈魂的東西?


    答:你好像在批評我。(笑聲)的確,有些人文學者是好為人師的,覺得他們負有這樣的使命,要啟蒙人民,引領社會發展,我覺得這很可笑,我自己從來不覺得我有這樣的使命。我隻是踫巧做了人文這件事,成了一個作家,寫了一些東西,這是踫巧的。首先應該是一個真實的人,應該有一顆平常心。我寫作時,我從來不認為大家有什麼問題,我要去解決。我寫得好的東西都是在解決我自己的問題,我有一些困惑,我想開導自己,結果,我寫出來以後,跟我有同樣困惑的人與我發生了共鳴,這是我發生的所謂社會影響的原因所在,我自己很清楚。


    問:您覺得中國文化中有沒有尼采的酒神精神?中國是否需要這種精神?


    答:得看你怎麼理解酒神精神了,如果把尼采的酒神精神看成一種審美的世界觀,從這個角度說,莊子有一點像,但是他們的風格不一樣,莊子偏於靜,比較超脫,尼采偏於動,比較強勢。


    問:我讀過的哲學書比較少,隻看過一本《蘇菲的世界》,請問這本算是哲學的經典嗎?


    答:肯定不是。


    問:我記得您說過:“我將永遠困惑,也將永遠尋找。”現在距離您寫的這一段話將近過去二十年的時間了,您現在到了知天命的年齡,我想問的是,在您現在這個人生階段,您對人生價值有沒有新的感悟?我們人類應該怎樣為自身的存在尋找價值?


    答:我實在沒有什麼可教給你的。你剛纔提的那句話可能是二十年前寫的:“我將永遠困惑,也將永遠尋找,困惑是我的真實,尋找是我的勇敢。”到現在為止,我的長進不大,在人生根本的問題上,彼岸的問題上,仍在困惑和尋找著。我不知道,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希望找到一個終極的信仰,但這不是想就能做到的事情。我這個人可能有內在的矛盾,喜歡思考,相信一個東西就必須有根據,這對宗教信仰是不利的。但是,終極問題的解決隻能是宗教,哲學永遠是在解決的途中,永遠是沒有走到終點的。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覺得自己對人生的態度比以前平和多了,大約是知道了終極問題不可解,就采取了一種和解的態度,也許和解就是一種解決吧,一種了猶未了的解決。


    問:周老師,去年的時候,我也讀過一本書,但是讀過之後就忘了,我不知道我這種忘是永遠忘記了還是吸收了?我想請問一下您的閱讀方式,您是怎麼讀書的?


    答:讀書要是不忘的話,我覺得很可怕。(笑聲)腦袋裡堆滿了東西,成了雜貨鋪。我覺得忘是正常的。我讀書時,不在乎把書中的內容記住了多少,我是要把它轉換為自己的東西。剛纔我提出了讀書的兩條辦法,是不求甚解,不要端著做學問的架子,正襟危坐,刻意求解,一個地方讀不懂了就在那裡死摳,那是學究們做的事,咱們別做。作為一種精神生活,你就是要不求甚解,因為讀書是個熏陶的過程,也就是忘記的過程,這個東西你有了,但它是從哪裡來的,你想不起來了。另外就是為我所用,你不要追究它的原意是什麼,隻要對你的精神生活有好處,變成你的營養,這就夠了。所以,我覺得,讀書能夠讀到忘了,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祝賀你!(掌聲)


    問:看得出來,周老師您有一種非常平和的心態,我想問一下,在生活中,您是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態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周老師您在生活中是否也會發脾氣?


    答:其實我經常發脾氣,而且都是為一些小事情,發完以後特別討厭自己,人就容易在小事情上發脾氣。後來我看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有一篇文章專門論憤怒,把憤怒分析得體無完膚,這是渺小、可笑的情緒。我讀了以後深受觸動,警覺了,一發脾氣就覺得自己特可笑。總的來說,在生活中,我的態度還是比較平和的。怎麼做到平和呢?就是和生活拉開距離,你別太計較,你經常想一想,其實所有的東西都是暫時的。當然你也別太悲觀了。


    問:我經常覺得做完業務的活之外,業務的活都是帶著功利的心態的,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讀自己真正想讀的書了,而我確實有很多書想讀。我想問周老師,您是怎麼樣去協調功利的讀書和精神生活的讀書的。


    答:這個問題對我來說也是存在的,盡管我的專業決定了我能夠把功利性閱讀和精神性閱讀較好地統一起來,但是,隻要你看重利益,兩者還是會發生衝突,你越看重,衝突就越大。我的辦法是,自己選擇研究的題目,基本不申請課題,我在哲學所這麼多年,課題都不要。為什麼呢?拿了那個錢,就會受到約束,可能必須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但是我不主張你這樣做,因為你需要生存,需要在專業領域內成功。我覺得你可以設法兼顧,把時間分配一下,比如說,白天用於功利性閱讀,做你的課題,把晚上留給自己,用於享受性的、精神性的閱讀。


    問:我是一個中學生。我一直感到疑惑的是何時讀的問題,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從什麼階段開始讀經典著作,是越早越好嗎?第二個是比較現實的問題,很多中學生包括我都比較忙,除了數理化之外,沒有時間去讀別的,怎麼辦?


    答:當然是越早越好,有適合不同年齡段的經典著作,孩子可以讀那些經典的童話作品呀。反正我覺得越早越好,越早就越能牢固地培養起好的閱讀趣味。現在的教育真是沒有辦法,我都不願意談這個問題了,我覺得現在的教育情況是荒唐的。包括一些所謂的素質教育,修修補補的,弄一些課外閱讀的範文、讀物,其實也像課內一樣地來進行,分析中心思想是什麼,這一段話背後的含義是什麼。(笑聲)我的文章就常常被派這樣的用場,有的孩子拿著這樣的考卷來讓我做,然後按照標準答案給我評分,勉強及格。(笑聲)我自己都讀不懂我的文章了,很可笑吧。這哪是培養閱讀趣味的方法,哪是培養語文水平的方法!你真正要培養學生的閱讀愛好,就應該給他們自由時間,可以推薦一些書目,讓他們自己慢慢去品嘗。


    問:剛纔您說到讀童話,比如安徒生童話,我從小時候就開始讀,現在有空偶爾也讀一些英文的童話,但是好像沒有以前讀時的那種感覺了。我想知道讀童話讀出來的那個趣味到底在哪裡?


    答: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我想,你在不同的年齡讀同一篇作品,你會有不同的感受,這是非常正常的。但你很難拿出一個標準來說,哪一種是對的,哪一種是錯的,真正有感受就都是對的。當然,無論讀什麼作品,你對這部作品的理解是取決於你的整體水平的,不僅僅是文化程度的問題。


     


    (舉行此講座的時間地點:2007年4月26日重慶大學;4月27日重慶師範大學;2008年4月18日軍事醫學科學院; 4月19日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根據軍事醫學科學院速記稿、參考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錄音和講課提綱整理。)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