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咔住的智慧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971-1408
    【優惠價】
    607-880
    【作者】 常通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與人生 
    【出版社】中國商務出版社 
    【ISBN】978751032317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0323171
    作者:常通

    出版社:中國商務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04月 

        
        
    "


    作者簡介

    常通法師,號明一,字崇守。1963年出生於福州市。1985年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電子技術繫,同年進入二炮工作,翌年獲全軍科學進步獎。2003年依止上淨下慧老和尚剃度。2010年於淨慧長老座下得預臨濟宗第四十五代傳承。現任河南省商城縣黃柏山法眼禪寺住持。


    明一法師亦曾深得雲居山慧通長老在參禪功夫上的點撥。其內以參禪功夫體證妙真如性,外以生活禪的活潑妙用廣度眾生,是將祖師禪心髓與生活禪妙用相結合的領軍人物。其禪法思想立足於祖師禪,以祖師禪的圓頓見地和信心為眼目,以生活禪的理念和實踐為兩足,以解脫道成就自受用,以菩薩道成就他受用,將祖師禪、生活禪、解脫道、菩薩道融為一體。倡導並實踐網絡禪堂及都市禪堂,經常親赴全國各地進行講座開示,接引了一大批中青年學人,在廣大信眾和禪修愛好者中產生了廣泛影響。


    接任法眼寺七年以來,大膽創新,將法眼寺變成一個常年365天日日禪七的道場,深得廣大修行人的喜愛。同時,法師筆耕不輟,著有《與祖師同行》《不理》《安住在折騰中》《智慧的蘇醒——科學看佛教》《業習——生命的GPS》《忍耐的力量》《不理》(修訂版)。



    目錄

    目錄


     


     


    01 業的輪回


    21 習慣、價值觀、成見


    35 修行修什麼


    81 管理念頭就是做功夫


    97 無為法


    121 對立


    147 咔


    167 居士問答


    187 祖師風采



    在線試讀

     


    習慣、價值觀、成見


     


    過程中形成的業,它有三個特征:,會帶到明天去;第二,它會指導我們如何工作學習,誇張一點說就是我們被業牽著鼻子走;第三,決定我們判斷人、事、物的好壞與是非善惡,所以過程中的業更重要。


     


     


    我們的任何行為都是按照我們的習慣、價值觀、成見來做的。比如出行,我今天準備去無錫,我會怎麼做?我買票肯定就是買行的時間適合、價格便宜,用舒服的方式,讓自己快地到達無錫。乃至於我們出門所帶的東西都是帶省的輕的,哪怕多一件都不願意帶。這個其實就是付出小代價快得到利益的具體表現。這種表現可能眼前看不出它的地獄因,這個實際上都是有為法,實際上就是地獄因。乃至於我們的性格外向還是內向等,這些都是我們的習慣、價值觀、成見在決定著、指導著我們。由此可見,改變習慣、價值觀、成見的重要性。我們佛教中經常會講到算命,如果你的習慣、價值觀、成見是按照付出小代價快得到利益來指導,你的命一算就算準了。如果你的生活是按照隻問耕耘,不問收獲來做的話,你的命就算不出來了。


     


     


    現在很多人都隻看到結果上的業,往往被忽略了習慣、價值觀、成見上的業,所以學佛修行也越來越迷瞪、糊塗。如果能把習慣、價值觀、成見上的業找回來,很多事情就好辦了。業是怎麼定義的呢?“業”是我們行為造作的結果。我們的行為造作實際上會產生兩部分結果,一部分是精神的,一部分是物質的。比如,我們泡一杯茶,這實際上就是作業的過程。泡茶會產生一杯茶水,另外在泡這杯茶的過程中,還會養成習慣、價值觀、成見這個業。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實際上是產生兩個結果。一個是看得見的,比如茶水;另外一個是在過程中形成的習慣、價值觀、成見。結果上的業是定業,改變不了的;另一部分習慣、價值觀、成見是可以改變的。佛教裡面把結果上的業叫作非堅固身,過程中的業叫作堅固身。為什麼呢?結果上的業,做了就完了,沒有後悔的機會,比如殺了人就等著坐牢,救了人就等著表揚,這個結果是一次性的。而程中形成的業,它有三個特征:,會帶到明天去;第二,它會指導我們如何工作學習,誇張一點說就是我們被業牽著鼻子走;第三,決定我們判斷人、事、物的好壞與是非善惡,所以過程中的業更重要。


     


    過程中形成的業具有三個特征:1. 延續性,2. 指導性,3. 決定性,它直接判斷我們生活在天堂還是地獄、事物的善惡好壞黑白,乃至生死。結果上的業所謂的定業,也是一樣,也會帶到明天去。比如,釋迦牟尼佛以前在魚頭上敲了三下,到了他成佛這一世,依然有頭痛三日之報。天目中峰禪師還有專門講開悟之後的人定業的情況——各秉三世業緣,隨緣就化,這是定業上的特點。不管釋迦牟尼佛,還是開悟的祖師們,他們處理定業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愛憎取舍之心”。不管定業還是過程中形成的習慣、價值觀、成見都會帶到明天去,但能牽引我們、指導我們的,決定我們對事物判斷的,都是過程中形成的業,或者叫習性、業習。定業就等著受報,更重要的是過程中的業。


     


     


    過程中的業決定了我們能不能夠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而所謂的學佛就是要學習把過程中的業變得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要行無為法,隻問耕耘,不問收獲。因為行無為法是在關注我們過程中形成的習慣、價值觀、成見。一千多年前,宋朝的大慧宗杲禪師就說我們人心不古,說我們人心越來越不古,能力越來越差,根器越來越差,我們差在什麼地方呢?我們現在條件越來越好,因為有現代科技的幫忙(比如洗衣機),我們有更多的時間來學習。知識越來越多,我們能看到知識的機會越來越多,我們能理解事物的機會越來越多,我們能更容易地理解先人的理念。為什麼說我們越來越差呢?實際上,我們差在越來越關注結果,不關注過程!這正好是跟佛陀教我們的行無為法相反的,倒行逆施的。如果我們隻關注結果,我們的業就越來越差,越來越染污,由此會產生很多問題,很多煩惱。那麼我們現在修行就是要把我們倒過來,把我們原來很不好的習慣反過來,來修正過程中的這部分業。


     


     


    禪修的時候注重結果容易走火入魔。關注結果也是現在人根性越來越差的表現。釋迦牟尼佛要求我們關注過程,把過程比喻成固身,把結果比喻成非堅固身,要求我們用堅固身來換取非堅固身,很多經典裡都這樣講。我們之前講過習慣、價值觀、成見有三個特點——延續性、指導性、決定性。個特點是有延續性,就是說習慣、價值觀、成見是會延續到明天,帶到明天去的。這也是佛教裡面的因果發展規律。因為實際上,因果是在習慣、價值觀、成見上面顯現出來的,是我們判斷出來的。因為習慣、價值觀、成見的延續,這種判斷就不斷延續,使得因果不斷延續,不斷地顯現。實際上呢,這就是對自然規律的一種反應,說明了我們這個世界的延續性。我們佛教徒相信有下輩子,明天的明天的明天就是下輩子。所以延續性非常重要,結果上的業帶不到明天去,但習慣、價值觀、成見會帶到明天去。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關注過程,不要關注結果的原因。


     


     


    習慣、價值觀、成見,說它有指導性是客氣一點的說法,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是被習慣、價值觀、成見牽著鼻子走。我們想想,我們做任何事情是由什麼來指導呢?比如,我們為什麼買現在身上穿的這身衣服呢?因為我們的習慣、價值觀、成見覺得值得為這衣服付出勞動。我們每個人的理想為什麼不一樣呢?因為每個人的習慣、價值觀、成見不一樣。所以不管工作還是學習,都是由我們這個習慣、價值觀、成見來指導。再比如,現在有個蚊子,叮了你的手臂一下,突然感覺很痛。我們是不是習慣性地就一巴掌打過來,把蚊子拍死了。我們明明知道不能殺生,但是呢,我們下意識地就一巴掌打過去。後結果就是,我們一手蚊子血還要洗手。也就是說,很多時候,習慣、價值觀、成見不光是指導我們去做這個事情,甚至是一些我們知道不該做的事情,也會習慣性地就去做了,這就叫牽著鼻子走。實際上修行就是要修到我們被好習慣牽著鼻子走,把我們解脫的習慣變成下意識,變成牽著我們鼻子走的意識的話,我們就解脫了。我們修行也正是在這個地方做功夫。


     


     


    業習的第三個特點——決定性。就是說我們判斷一件事物好壞、是非、善惡也是以習慣、價值觀、成見為標準來判斷的。習慣、價值觀、成見不一樣,我們判斷的標準就會不同,甚至心態不一樣的時候,判斷標準都會不一樣。所以習慣、價值觀、成見的第三個特點——決定性,也很重要。比如你喜歡一件東西,還是厭惡一件東西,都是由習慣、價值觀、成見來判斷的。由喜歡變成厭惡,隻要把你的習慣、價值觀、成見的判斷標準改變一下變成討厭,就由喜歡變成了厭惡;同樣,由厭惡變成喜歡,也是隻要把習慣、價值觀、成見改變一下,把判斷標準改變一下,變成接受它,喜歡它,變成習慣喜歡,就由厭惡變成了喜歡。所以,這個特征非常重要,因為這個特征能夠為我們帶來解脫。比如,我們是生活在極樂世界,還是生活在地獄,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判斷。如果生活28在地獄裡,這個人就一切都不能接受。如果一個人功夫好,接受能力很強,那麼他的生活質量就會很高。這也是我們是不是生活在極樂世界的原因。有很多有錢人,表面上過得很舒服,但實際上並不快樂,也正是這個原因。


     


     


    習慣、價值觀、成見的決定性,也就是判斷。因為我們的分別心,就使得我們有了判斷。這個判斷的能力,佛教裡歸納為末那識裡判斷。從我們生活中看,實際是由我們的習慣、價值觀、成見在判斷。我們有什麼樣的習慣、價值觀、成見就會有什麼樣的判斷結果,同樣一件事也會不一樣。所以即使很富有的人,生活很悠閑的人,也不一定覺得如意,比如“無語怨東風”。有些人很窮但生活很如意,為什麼呢?因為習慣、價值觀、成見的判斷標準不同,所以就有了判斷結果的天差地別。


     


     


    一切修行都是以自己的失敗告終,都是要改變習慣、價值觀、成見,就是要自己修理自己一頓。改變習慣、價值觀、成見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不過我們知道了這個地方,就可以知道如何在這個地方下手。習慣、價值觀、成見的三個方面很重要——延續性、指導性、決定性——也是我們修行的著力點、下手處。延續性會帶到下輩子,指導性會牽著我們鼻子走,決定性就直接判斷我們是生活在極樂世界還是地獄裡。所以我們要牢牢把握住習慣、價值觀、成見(業習)這三個方面。明白了業習的重要性以後,下一步我們就可以更深入、更細致地修行,比如可以打坐,禪修。我們的修行,我經常比喻為“溫水煮青蛙”。人的習慣、價值觀、成見要想一口氣馬上改變那是不可能的,要像溫水煮青蛙一樣,一點一點地泡一點一點地加溫。在《楞嚴經》的回向偈裡也這樣講:“大眾熏修希勝進,十地頓超無難事”,我們要一點一點地修。當我們還做不到的時候,我的辦法就是——我們就假裝一下,冒充一下。事實上,在生活中好的指導就是接受它、習慣它。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把修行這個溫度一點一點加高,使得我們的能力越來越提高,我們的接受能力越來越提高。這就是我們修行的辦法。每個人會有每個人的辦法,從佛教來說,禪修就是一個好的入手處。


     


     


    佛教裡經常說“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這裡所說的“業”是包含了習慣、價值觀、成見的這些意識形態、業習上面的內容,不光是結果上的業。結果上的業沒有習慣、價值觀、成見上的業重要。因為結果上的業是一次性的,而習慣、價值觀、成見這一部分的業是反反復復地一直在指導我們。這是從個特點延續性看的重要。第二個特點——指導性,也很重要!我們常說被業牽著鼻子走,我就問人家:你放生造了業,把生命從鍋湯裡搶出來,比如,放生了魚,我們被業牽著鼻子走,那你有沒有被你放生的魚牽著鼻子走啊?顯然沒有。我們顯然是被放生魚的過程中形成的習慣、價值觀、成見,被這個業習牽著鼻子走。我們還經常說業障很重、業障現前,這是什麼呢?當然,有可能是被我們放生的魚或者踩死的螞蟻產生的障礙。但是更大更多的業障,主要來自我們不良的習慣、價值觀、成見,障礙了我們做事情和工作、生活、學習。所以業障很重的就是這樣。比如典型、嚴重的業障就是“有求必應”。


     


     


     “我們被業牽著鼻子走”,業是什麼意思?“我們業障很重”,表現在什麼地方?主要就是表現在我們的習慣、價值觀、成見,意識形態的業習上面。被業習牽著鼻子走,這個很容易理解。比如我經常比喻,明一法師明明知道不能喫太多,喫太多就要減肥。但是一不小心又喫多了。這就是被牽著鼻子走,被貪嗔痴牽著鼻子走的特點。再比如,現在一陣風刮過來,你的眼皮會自動掉下來,這也是一種業習。當然了,這是一種保護自身的業習。我們的業障也是,主要表現在業習上。因為一些不好的業習障礙了我們更好地工作、生活、學習,乃至學佛;也障礙了我們去實現我們的理想。


     


     


    我們平常的習慣、價值觀、成見是付出小的代價快得到利益。這種習性沒有錯,這是一種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但是這種生活方式會帶來煩惱,比如有求不應的煩惱——我們求出門撿 100塊錢,恨不得腳還沒邁出門檻伸手就撿了這 100 塊錢。如果這樣的話,是不是生活中就會煩惱重重。那麼,我們要用無為法的生活方式——隻問耕耘,不問收獲來指導生活,這樣的話就沒有煩惱。但現實生活中我們誰都做不到,不要說你們做不到,明一法師自己也做不到。比如明一法師從深圳到鄭州,我也是絞盡腦汁如何做到付出小代價快得到利益。比如我一定要找便宜的航班,合適的時間,還要找到舒服的座位……隻是呢,明一法師比你們強一點,強在什麼地方呢?明一法師明白了這種生活方式必然會帶來煩惱,所以不會執著。有,就當作撿到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找不到這樣的航班,那就努力找。能不能找到,不太在意。這就是明一法師跟你們不一樣的地方。


     


     


    風一來,或者蚊蟲往眼睛裡衝的時候,我們的眼皮會自動掉下來。這就是我們一種已經不用經過思維的習慣、價值觀、成見,也就是所謂離心意識的習慣、價值觀、成見,在指導我們眼皮掉下來。再比如,我們被綁在椅子上動不了了,現在房子突然要倒塌了或者我覺得非常危險的話,我們個動作是什麼?是不是縮頭抱頭,把整個人縮成一團啊。這也是我們的一種習慣、價值觀、成見,也叫作下意識。很多事情都是因為下意識來牽著我們,指導我們生活,我們有的時候往往知道這種生活方式不對,但是呢,這種下意識的東西你就無法控制,很難改。典型的就是對有的東西你會上癮。比如抽煙、喝酒、賭博……這些東西我們都知道不該做,但我們下意識地去做了,往往就是管不住自己,就像鬼迷心竅一樣。這種被業習牽著鼻子走的情況,乃至現在很多人所謂的附身,也就是鬼迷心竅。實際上就是你做不了自己的主,被自己下意識的東西牽著鼻子走了,這就很悲哀。如何克服就是我們要做功夫了,我們現在先了解自己,隨後就可以修正自己了。


     


     


    習慣、價值觀、成見不光是從思想上牽引我們,很多都變成了一種直覺——就是我們很不想這麼干,但不小心就這麼干了,這就是習慣、價值觀、成見牽著我們鼻子走。比如我總說的,明一法師明明知道不能喫太多,喫多了會發胖,但遇到好喫的就喫了,所以就經常要減肥。更惡劣的是,經常說先喫再說,再減肥。這種壞的習慣、價值觀、成見,就使得我們為美好的生活付出更大的代價。明一法師如此,大家應該也都有這種情況。可以說每一個人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出千千萬萬不好的習慣、價值觀、成見,如何克服它,如何做功夫,就是我們要努力的地方。我們現在首先是要了解自身,了解自己的問題,佛教的修行就是針對自己的問題來做的。了解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就知道下手處在哪裡,該如何下手。可以說,我們所有的問題都離不開貪嗔痴三毒。如何在被這三毒牽引的情況下,處理貪嗔痴呢?佛教有戒定慧。由戒來引入,定來緩衝,慧來徹底地解決。戒定慧這三解脫門來把貪嗔痴三毒誘發的習慣、價值觀、成見修正過來。


     


     


    有一個故事就說:A 和尚與 B 和尚吵架,A 和尚找到老和尚各種告狀訴苦,證明自己沒有錯。老和尚對他說:“你是對的!”然後他就去跟 B 和尚說,老和尚說我是對的。結果 B 和尚也跑到老和尚那裡各種告狀訴苦,證明自己是對的。老和尚對他說:“你是對的!”這個時候在老和尚身邊的侍者 C 和尚迷惑了。問老和尚,為什麼 A 和尚是對的? B 和尚也是對的?他們各執己見都打架了。老和尚對他說:“你也是對的!”


     


     


    自己作為公眾人物,總被各種地質問。所以有人就把這個故事(笑話)拿來問我。我被問得實在不耐煩就開始敷衍,問他知不知道瞎子摸像的典故。他說知道。我就問他個瞎子說像是一堵牆,對嗎?第二個瞎子說像是柱子,對嗎?第三個瞎子說像是扇子,對嗎?……我告訴他每一個摸像的瞎子都是對的!因為瞎子把自己的見解全部描述出來了。隻是每一個瞎子所處的立場不同,所以摸到像的結果不一樣。所以像成了牆、柱子、扇子……如果瞎子們去掉自己的立場,按照《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來個“應無所住而摸其像”不就不會打架了?!


     


     


    佛經裡面把沒有應無所住而摸其像的人稱為“可憐憫者”。這實際就反映了每個人的習慣、價值觀、成見的不同,大家的立場和反應就不同。洞悉了這一點,我們生活中的種種矛盾、種種煩惱、種種不平、種種……不就一下子都解決了嗎?


     


     


    《妙法蓮華經》裡說觀世音菩薩度各類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度之”,為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呢?因為盡管我們每個生命的佛性、我們的覺的能力是平等的,但是,因為我們每一個生命的形式不一樣,習慣、價值觀、成見不一樣,所得到的工具就不一樣。所以就會對同樣一件事,產生不同的判斷結果,就使得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產生差別。這就是我們習慣、價值觀、成見的表現形式。那麼,對於具有圓滿工具的佛陀來說,因為他的習慣、價值觀、成見很好,所以他得到的工具是圓滿的,所以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就是圓滿的。我們是不圓滿的人生,我們的習慣、價值觀、成見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得到的工具就出現了偏差,而這個出現偏差的工具就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產生了迷惑。所以觀世音菩薩纔“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度之”。所以我們的問題都在習慣、價值觀、成見上,也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對習慣、價值觀、成見的改變是多麼的重要。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