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明清之際的《大學》詮釋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795-1152
    【優惠價】
    497-720
    【作者】 陳群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ISBN】978703051679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28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30516794
    作者:陳群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 

        
        
    "

    編輯推薦

    儒家,《大學》,研究

     
    內容簡介

    《明清之際《大學》詮釋研究》以“經典解釋”為基《明清之際《大學》詮釋研究》方法,詳述了明清之際的劉宗周、王夫之、陳確等近十位哲人的《大學》詮釋。作為理論基礎,《明清之際《大學》詮釋研究》提煉了《大學》詮釋的三大基本問題,並比較了作為解釋範例的朱子、王陽明之詮釋;以詮釋主旨的不同,分別詳述了劉蕺山前後期以“知止”、“誠意”為中心的詮釋;在詳述王船山之詮釋的同時,分析了其前後期解釋的差異,並著重比較其與朱子的差異;在重新論定陳乾初為學宗旨的基礎上,詳述其《大學》詮釋,並以“知行”問題為基礎重新梳理了其《大學辨》;分“尊王視域下的詮釋”、“尊朱視域下的詮釋”和“回歸先秦哲學視域下的詮釋”三繫,扼要地分析了明清之際其他諸子的《大學》詮釋;*後,對明清之際的《大學》詮釋作了總體評價,指出其價值,衡定其不足。

    目錄
    目錄
    緒論 1
    **章 明清之際《大學》詮釋的理論背景及路向 8
    **節 《大學》詮釋的基本問題 9
    一、《大學》詮釋的版本問題 9
    二、《大學》詮釋的義理問題 18
    三、《大學》的作者及學派歸屬 21
    第二節 朱子、陽明的《大學》詮釋之比較 24
    一、陽明學是對朱子學的反思與批判 24
    二、朱子、陽明論三綱領、八條目及其關繫之比較 28
    第三節 明清之際《大學》詮釋的路向 49
    第二章 劉宗周的《大學》詮釋 53
    **節 《大學》詮釋的歷程、版本問題及“《大學》為疑案”說 53
    一、從《大學古記》到《大學古文參疑》的詮釋歷程 54

    目錄
    緒論 1
    **章 明清之際《大學》詮釋的理論背景及路向 8
    **節 《大學》詮釋的基本問題 9
    一、《大學》詮釋的版本問題 9
    二、《大學》詮釋的義理問題 18
    三、《大學》的作者及學派歸屬 21
    第二節 朱子、陽明的《大學》詮釋之比較 24
    一、陽明學是對朱子學的反思與批判 24
    二、朱子、陽明論三綱領、八條目及其關繫之比較 28
    第三節 明清之際《大學》詮釋的路向 49
    第二章 劉宗周的《大學》詮釋 53
    **節 《大學》詮釋的歷程、版本問題及“《大學》為疑案”說 53
    一、從《大學古記》到《大學古文參疑》的詮釋歷程 54
    二、從《古記》本到《參疑》本的版本問題 60
    三、“《大學》為疑案”說 67
    第二節 《大學古記》、《大學古記約義》以“知止”為中心的詮釋 69
    一、“知止”、“知先後”、“知本”、“本末”及“先後”新詮 69
    二、以“知止”統領三綱領、八條目 74
    三、知止與慎獨之關繫及以“慎獨”為中心的《大學》詮釋 82
    第三節 《大學古文參疑》以“誠意”為中心的詮釋 86
    一、以意統攝心、知、物 88
    二、以“誠意”統攝三綱領、八條目 95
    第三章 王夫之的《大學》詮釋 104
    **節 《大學》詮釋的歷程及“《大學》乃立教之法、 為學之方”說 104
    一、《大學》詮釋的歷程及對朱子《大學》詮釋態度之變化 107
    二、“《大學》乃立教之法、為學之方”說 111
    第二節 三綱領、八條目新詮 114
    一、“明德”即“身心意知之德” 114
    二、格致相因 119
    三、“正心”即“持志” 124
    四、心意之辨與“以誠灌意” 130
    第三節 三綱領、八條目之關繫 136
    一、“先後之辨”與“八條目各盡其事” 137
    二、“理可通而事有異”的內聖外王之道 141
    第四章 陳確的《大學》詮釋 148
    **節 陳確哲學的為學宗旨重探及辨 《大學》的緣由 148
    一、為學宗旨:重行、重踐履的“孔孟之道” 149
    二、辨《大學》之緣由:糾《大學》之近禪以回歸“孔孟” 159
    第二節 歸宗“知止”的《大學》詮釋 163
    第三節 以知行為中心辨《大學》非聖經 172
    一、從“跡”上辨《大學》非聖經 174
    二、以“知行合一”為根本的從“理”上辨《大學》非聖經 178
    第五章 明清之際其他諸子的 《大學》詮釋述要 189
    **節 尊王視域下的詮釋:孫奇逢、李颙的 《大學》詮釋 189
    一、孫奇逢的詮釋 189
    二、李颙的詮釋 192
    第二節 尊朱視域下的詮釋:呂留良的 《大學》詮釋 196
    第三節 回歸先秦儒學視域下的詮釋:顏李學派、 潘平格的《大學》詮釋 202
    一、顏李學派的詮釋 202
    二、潘平格的詮釋 210
    結語 明清之際《大學》詮釋的啟示、理論貢獻及評價 216
    一、明清之際《大學》詮釋的啟示 216
    二、明清之際《大學》詮釋的理論貢獻 225
    三、明清之際《大學》詮釋的評價 236
    參考文獻 242
    附錄 朱子論《大學》“八條目”之關繫 258
    後記 270

    在線試讀
    緒論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經典詮釋傳統中,本書關注《大學》的詮釋問題。《大學》本是《禮記》的一篇,在唐之前都是隨著《禮記》而被注解和關注的,影響甚微;然而隨著宋明儒學的興起,《大學》不僅得以從《禮記》中單列出來,並且一躍而為《四書》之首,為宋明儒所競相詮釋。但隨著宋明儒學的式微,《大學》又重回《禮記》。並且據《經義考》可知①,宋明儒幾乎無人不涉及《大學》②。因此,若離開《大學》詮釋去研究宋明儒學,是不夠全面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有鋻於此,本書選取“《大學》詮釋”作為研究對像。
    然而以“《大學》詮釋”為研究對像卻較為困難。首先,《大學》作為《禮記》的一篇,本身並無確定的作者與學派歸屬,因此對其思想加以定位即存在困難。其次,《大學》的版本問題一直未有定論。*後,也是*為關鍵的問題是,宋明儒幾乎無人不對《大學》加以詮釋,若作窮盡式的研究則極為困難,研究人物的確定就成為難題。不過,若對《大學》詮釋史稍作梳理即會發現,它有較為清晰的主題:其一,《大學》的版本問題;其二,如何理解三綱領、八條目及其關繫,亦即《大學》詮釋的思想、義理問題;其三,《大學》的作者與學派歸屬問題。就這三大問題而言,無疑當以第二個問題為中心。**個問題是以第二個問題為基礎的,正是由於觀念(思想)上的差異,纔導致版本的差異③。而第三個顯然亦是以第二問題為基礎的,《大學》可能的作者與學派歸屬問題就是由其詮釋觀念來決定的。因此,隻要抓住第二個問題,詮釋者的《大學》詮釋即可得以基本把握。不過,僅就義理問題而言,若每一個解釋者都代表一種詮釋的話,那麼按照《經義考》所載,有上百家之多。這樣一來,本書似乎難以確定研究對像。當然,這隻是理論如此,實則深入各種詮釋之中就會發現,問題要相對簡單一些。舉例而言,任何解釋者都必然會對“格物”予以解釋,然而劉蕺山指出:“格物之說,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約言之亦不過數說。‘格’之為義,有訓‘至’者,程子、朱子也;有訓‘改革’者,楊慈湖也;有訓‘正’者,王文成也,有訓‘格式’者,王心齋也;有訓‘感通’者,羅念庵也。其義皆有所本,而其說各有可通,然從‘至’為近。”④今人牟宗三先生作了進一步的概括,指出實際上具有代表意義或者說差異較大的隻有三種觀點:其一,朱子的窮理說;其二,王陽明的正物說;其三,劉蕺山的格究“物有本末”之物而致知本、知止之知說⑤。當然,《大學》詮釋史上對於格物的解釋固然不止於劉蕺山、牟宗三所論,但劉、牟之說也說明一個事實,對於《大學》“格物”的解釋存在相似甚至相同之處,並非一人一說。由對格物的解釋可以推知,對《大學》的解釋亦當如此。

    緒論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經典詮釋傳統中,本書關注《大學》的詮釋問題。《大學》本是《禮記》的一篇,在唐之前都是隨著《禮記》而被注解和關注的,影響甚微;然而隨著宋明儒學的興起,《大學》不僅得以從《禮記》中單列出來,並且一躍而為《四書》之首,為宋明儒所競相詮釋。但隨著宋明儒學的式微,《大學》又重回《禮記》。並且據《經義考》可知①,宋明儒幾乎無人不涉及《大學》②。因此,若離開《大學》詮釋去研究宋明儒學,是不夠全面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有鋻於此,本書選取“《大學》詮釋”作為研究對像。
    然而以“《大學》詮釋”為研究對像卻較為困難。首先,《大學》作為《禮記》的一篇,本身並無確定的作者與學派歸屬,因此對其思想加以定位即存在困難。其次,《大學》的版本問題一直未有定論。*後,也是*為關鍵的問題是,宋明儒幾乎無人不對《大學》加以詮釋,若作窮盡式的研究則極為困難,研究人物的確定就成為難題。不過,若對《大學》詮釋史稍作梳理即會發現,它有較為清晰的主題:其一,《大學》的版本問題;其二,如何理解三綱領、八條目及其關繫,亦即《大學》詮釋的思想、義理問題;其三,《大學》的作者與學派歸屬問題。就這三大問題而言,無疑當以第二個問題為中心。**個問題是以第二個問題為基礎的,正是由於觀念(思想)上的差異,纔導致版本的差異③。而第三個顯然亦是以第二問題為基礎的,《大學》可能的作者與學派歸屬問題就是由其詮釋觀念來決定的。因此,隻要抓住第二個問題,詮釋者的《大學》詮釋即可得以基本把握。不過,僅就義理問題而言,若每一個解釋者都代表一種詮釋的話,那麼按照《經義考》所載,有上百家之多。這樣一來,本書似乎難以確定研究對像。當然,這隻是理論如此,實則深入各種詮釋之中就會發現,問題要相對簡單一些。舉例而言,任何解釋者都必然會對“格物”予以解釋,然而劉蕺山指出:“格物之說,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約言之亦不過數說。‘格’之為義,有訓‘至’者,程子、朱子也;有訓‘改革’者,楊慈湖也;有訓‘正’者,王文成也,有訓‘格式’者,王心齋也;有訓‘感通’者,羅念庵也。其義皆有所本,而其說各有可通,然從‘至’為近。”④今人牟宗三先生作了進一步的概括,指出實際上具有代表意義或者說差異較大的隻有三種觀點:其一,朱子的窮理說;其二,王陽明的正物說;其三,劉蕺山的格究“物有本末”之物而致知本、知止之知說⑤。當然,《大學》詮釋史上對於格物的解釋固然不止於劉蕺山、牟宗三所論,但劉、牟之說也說明一個事實,對於《大學》“格物”的解釋存在相似甚至相同之處,並非一人一說。由對格物的解釋可以推知,對《大學》的解釋亦當如此。
    其實,就《大學》詮釋而言,雖然解釋者代代輩出,但綜而論之,《大學》詮釋始終圍繞著朱子、陽明的《大學》詮釋來展開討論。雖然在朱子之前有二程對《大學》的表彰、改訂,有呂大臨的《大學解》、蘇總龜的《大學解》、蕭欲仁的《大學篇》、廖剛的《大學講義》、譚惟寅的《大學義》等各種解釋,然而這些文獻大都已經亡佚,即便是保存下來的也因思想有限而不及朱子影響之大,幾乎無人問津⑥。可以說,在二程之後,朱子的詮釋影響**。朱子集畢生精力於《大學》,他以“格物窮理”為中心的《大學》詮釋,成為以理學詮釋《大學》的範例。在朱子之後,雖然詮釋《大學》者人數頗眾,但影響甚微,更多地表現為對朱子詮釋的再詮釋。尤其是在皇慶二年(131仁宗定朱子《四書集注章句》為科舉取士的標準之後,朱子的《大學》詮釋幾乎等同於《大學》的“本義”。在朱子之後,真正對朱子詮釋加以批判並有重大影響的是王陽明。陽明認為朱子後學在發展中走向辭章、訓詁等支離之學,故而以“致良知”為中心重新詮釋《大學》,成為以心學詮釋《大學》的範例。
    既然朱子、陽明的詮釋是《大學》詮釋的範例,那麼隻要把握了朱子、陽明的詮釋,即把握了《大學》詮釋的主脈。當然,這隻是就整體而言,若細究每一個解釋者的詮釋,顯然總會在某一概念、觀念的論述上有所差異。既然《大學》詮釋存在如上的情況,那麼就可以首先梳理出朱子、陽明的《大學》詮釋,然後選取一段時間內的《大學》詮釋為研究對像,這樣就既可以看出《大學》詮釋中朱子、陽明的詮釋作為範例的影響,亦可看出不同詮釋者對於《大學》的不同解釋。換言之,這一研究的意義在於既能梳理《大學》詮釋的主脈,又能揭示一定時期內的不同解釋。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筆者選擇以“明清之際”這一段時期內的《大學》詮釋為研究對像。之所以以“明清之際的《大學》詮釋”為研究對像,根本原因在於“明清之際”在極短的時間內,呈現出各種不同思潮。僅就儒學而言,既有堅持陽明心學者,又有主張程朱理學者,亦有堅持張載的氣學者,此外還有主張回歸先秦儒學的孔孟之道者。總之,儒學的已有形態都存在於這一時期內。這樣一來,對於研究“《大學》詮釋”而言極為有利。這是因為,分析持不同儒學觀念的解釋者對《大學》的不同解釋,可以揭示《大學》詮釋的多樣性。並且,雖然這一時期儒學觀念多樣,但始終都與朱子、陽明的理學與心學之爭有關,故而其《大學》詮釋也始終圍繞著朱子、陽明的《大學》詮釋來展開。因此通過研究“明清之際的《大學》詮釋”,既可以看出朱子、陽明的詮釋作為範例的影響,又可揭示不同的詮釋之間的差異。
    *後需要說明的是,本書的研究是個案式的研究,即不是對明清之際哲人的《大學》詮釋予以一一梳理。之所以采取個案研究的方式,與《大學》詮釋的特質有關。就《大學》詮釋而言,朱子、陽明的詮釋是其範例,即後人的詮釋基本都是圍繞著朱子、陽明的詮釋來展開。當然,各家都會在一定的意義上有自己的創見,但也不能否定大量的解釋者基本就是對朱子、陽明詮釋的再詮釋,本身並無多少創見。因此若作全面的研究,就會使得一些論述顯得重復與多餘。故而本書在明清之際的眾多詮釋中,選取**代表性的劉蕺山、王夫之、陳確三人的《大學》詮釋作為主要研究對像。在此先對選擇的原則作一說明。本書是對明清之際的《大學》詮釋作個案式的研究,那麼研究對像必須具有代表性就是一個根本原則,它包含以下四個方面:其一,本書選取的時間段是“明清之際”,因此研究對像必須是在明清之際思想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二,本書研究的是“《大學》詮釋”,若某位哲人在明清之際的哲學中雖然頗為重要,但他本人並未對《大學》作集中的研究、詮釋,那麼本書隻能割舍不論。其三,本書研究的主題之一是揭示朱子、陽明的詮釋作為《大學》詮釋範例的意義,因此被研究的對像*為重要的特性是其詮釋包含對朱子、陽明詮釋吸收與批評。當然,就朱子、陽明的詮釋作為範例而言,幾乎任何一位在陽明之後的詮釋者都會涉及對朱子、陽明詮釋的吸收與批評。因此這裡是指在明清之際的眾多詮釋者中,選擇**備這一特性的詮釋者作為研究對像。其四,本書選取的研究對像不能僅僅是對朱子、陽明《大學》詮釋的詮釋,而是更多地對朱子、陽明的詮釋提出批評與修正,即必須要有自己對於《大學》的獨特理解。
    繼而,簡要陳述何以劉蕺山、王夫之、陳確的《大學》詮釋符合上述四點理由,亦即說明何以以此三人的《大學》詮釋為主要的研究對像。與明清之際其他尊王一繫的儒者相比⑦,劉蕺山無疑是*有影響和理論深度的,這可從牟宗三先生將其視為宋明儒學的殿軍這一判定中見出⑧。劉蕺山為學有三變,即早期的主敬、中期的慎獨、晚期的誠意。中晚兩期為學主旨的提出,均與《大學》詮釋相關。《大學》與《中庸》均涉及慎獨,然而在劉蕺山為學的中期無疑是以《中庸》為主的,其提出慎獨的主旨與《中庸》關繫更大,但這並非說劉蕺山慎獨說與《大學》無關。在中期中,劉蕺山即對《大學》有所詮釋,包括《大學古記》、《大學古記約義》以及《大學雜言》。這一時期的主旨是“知止”、“知本”,理解這一主旨的關鍵在於劉蕺山對格物致知的解釋。劉蕺山認為格物就是“格其物有本末之物”,致知就是“致其知所先後之知”,亦即“知本”。這樣一來,他就通過對格物致知的全新解釋,形成了其以知止、知本為主旨的《大學》詮釋。很明顯,劉蕺山的格致說與朱子不同,同樣與陽明的“正物”說不同。然而在其晚期以“誠意”為主旨詮釋《大學》時,又明顯受到陽明詮釋的影響。在晚期的《大學參疑》中,他明確提出遵從陽明的“《大學》之道,誠意而已矣”。理解劉蕺山晚期以“誠意”為主旨的《大學》詮釋,關鍵在於他對“意”的解釋。他將“意”理解為“心之所存,非所發”,即“意”是“心”之本,這是對陽明學的修正。正是通過對“意”的新解,他認為“意”是“修身為本”的本之本,故而《大學》之道就是陽明所說的“誠意而已矣”。這樣看來,在晚期,劉蕺山的解釋的確受陽明詮釋的影響。當然,他並非完全遵從陽明之意,而是在以“誠意”為主旨下,對陽明的《大學》詮釋加以修正,但總體上仍屬於尊王一繫的思想。更為重要的是,他還在《參疑》中對朱子的《格物致知補傳》進行了批評,指出其《格物致知補傳》不僅不必要,且會引發支離的問題。這樣看來,劉蕺山的《大學》詮釋基本滿足上述要求,因此,以之為研究對像的確較為可取,也較為必要。
    王夫之的學問旨趣無疑是歸宗橫渠,即“希張橫渠之正學”。然而在對《四書》,尤其是對《大學》的詮釋上,他是遵從朱子的⑨。這從其後期的《四書訓義》完全照錄朱子的《章句》,然後在《章句》的基礎上加以闡釋即可看出;並且在《禮記章句》中,唯獨對《大學》與《中庸》未做《章句》,隻是照錄朱子的《章句》。即便在早期的《讀四書大全說》中,王夫之對“格物”、“誠意”、“明德”、“新民”及“明德與新民的關繫”等概念與問題的理解上,仍然與朱子的解釋較為相似。這樣,以王夫之的《大學》詮釋作為尊朱的代表,應當是可取的。當然,這並非指王夫之完全承襲朱子之論,他是在朱子《大學》詮釋的基礎上,作了創造性的發揮⑩。王夫之與朱子的**差異在於對“正心”的理解。朱子是以“誠意”消解“正心”,而王夫之則以“持志”解釋“正心”,使得“正心”在《大學》詮釋中具有工夫論的意義。在其他一些概念和問題上,王夫之也有別於朱子。比如朱子特別注重“格物致知”,認為其是《大學》之首事,王夫之則認為八條目各有其事;而就格物致知的關繫而言,朱子無疑是強調格物的,但王夫之卻主張格物、致知為兩事,格致相因。這些都說明王夫之對《大學》有了新的解釋,但從整體上仍屬於尊朱的。就其理論深度和對《大學》的創造性詮釋而言,是明清之際的陸世儀、張履祥、呂留良、陸隴其等其他尊朱者所不及的。此外,王夫之在對待陽明的問題上,直接斥之為禪。然而王夫之對“明德之心”的解釋,對“致知”的解釋,卻明顯具有陽明學的因素。這樣看來,以王夫之的《大學》詮釋作為尊朱一繫的代表加以研究,是較為可取的。
    明清之際的儒學還出現了回歸先秦儒家的思潮,這一思潮的特點是極為重視踐行、重視工夫,主要包括陳確、潘平以及李塨等11。就《大學》詮釋而言,無疑陳確的《大學辨》是其代表。陳確之辨《大學》,認定《大學》非孔曾之聖經。其所以辨《大學》,*重要的原因在於他認為《大學》摻雜佛老之學於其中12,導致對孔孟之道的背離。而宋明儒學中,與《大學》緊密相關的就是朱子與陽明,故而陳確的辨《大學》,實際辨的就是朱子、陽明的《大學》。這在《大學辨》的內容上,也可以得到說明。陳確認為《大學》“知止”一說近禪,實際上是以朱子的“知止於至善”來理解的;其認為“格物致知”分離知行而為支離之說,這同樣是對朱子以“格物致知”為“知”、誠意為“行”的批評。在這一點上,陳確極為推重陽明的“知行合一”一說。然而對陽明以“致良知”解釋“致知”,則直斥之為禪,認為此說流於情識。這樣看來,陳確的《大學》詮釋同樣涉及如何看待朱子、陽明之詮釋的問題。尤為重要的是,陳確的《大學辨》所使用的方法,開啟了後來乾嘉學的源頭,是明清之際儒學轉型的重要一環。在上述意義上,有必要對陳確的《大學》詮釋加以研究。
    綜上可知,劉蕺山、王夫之、陳確的《大學》詮釋,是對《大學》詮釋中尊朱與尊王問題的集中體現。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都對《大學》的詮釋又有所擴新,這對於研究《大學》詮釋極有意義。因此,本書選取三人的《大學》詮釋為研究對像。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