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德國古典哲學—西方哲學通史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795-1152
    【優惠價】
    497-720
    【作者】 俞吾金,汪行福,王鳳纔,林暉,徐英瑾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世界哲學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7668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10076683
    叢書名:西方哲學通史叢書

    作者:俞吾金,汪行福,王鳳纔,林暉,徐英瑾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06月 


        
        
    "


    目錄
    總序
    分卷序
    章德國古典哲學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
    節路德與宗教改革的影響
    第二節萊布尼茲一沃爾夫的哲學遺產
    第三節萊辛、赫爾德與德國的啟蒙運動
    第四節歌德和席勒:德國文學藝術的傑出代表
    第五節牛頓、休謨和英國文化的滲透
    第六節斯賓諾莎主義的入侵
    第七節盧梭與法國革命的多稜鏡
    第二章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人——康德
    節康德的認識論
    第二節康德的倫理學
    第三節康德的美學與目的論總序
    分卷序
    章德國古典哲學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
    節路德與宗教改革的影響
    第二節萊布尼茲一沃爾夫的哲學遺產
    第三節萊辛、赫爾德與德國的啟蒙運動
    第四節歌德和席勒:德國文學藝術的傑出代表
    第五節牛頓、休謨和英國文化的滲透
    第六節斯賓諾莎主義的入侵
    第七節盧梭與法國革命的多稜鏡
    第二章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人——康德
    節康德的認識論
    第二節康德的倫理學
    第三節康德的美學與目的論
    第四節康德的宗教哲學
    第五節康德的歷史哲學和政治哲學
    第三章德國古典哲學的主觀化——費希特
    節生平與思想發展
    第二節費希特的知識學
    第三節費希特的宗教哲學
    第四節費希特的倫理學體繫
    第五節費希特的歷史哲學
    第六節費希特的法哲學和政治哲學
    第四章德國古典哲學的變數
    節弗裡德裡希·施萊爾馬赫
    第二節威廉·馮·洪堡
    第五章德國浪漫主義運動的“掌櫃”——施萊格爾兄弟
    節德國浪漫主義運動概述
    第二節奧·威·施萊格爾
    第三節弗·施萊格爾
    第六章德國古典哲學的客觀化——謝林
    節謝林的同一哲學體繫
    第二節謝林的自然哲學
    第三節謝林的先驗哲學
    第四節謝林的藝術哲學
    第五節謝林的自由哲學和歷史哲學
    第六節謝林的神話哲學和啟示哲學
    第七章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
    節青年黑格爾的宗教研究
    第二節青年黑格爾的哲學探索
    第三節《精神現像學》的問世
    第四節黑格爾成熟時期的哲學體繫
    第五節精神哲學
    第六節青年黑格爾主義者
    外文參考書目
    中文參考書目
    在線試讀
    章德國古典哲學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
    毋庸諱言,德國古典哲學乃是西方哲學史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作為斷代史,德國古典哲學也和其他分卷一樣,在寫作上面臨著如下的困難:作者不但應該闡明它的思想之“源”,即它與相應的歷史時期的現實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繫,而且也應該闡明它的思想之“流”,即它一方面如何傳承了以前世代和同時代人的問題意識和思想資源,並把它們主題化;另一方面又如何開啟了以後世代的思考方向,從而使整個哲學史發展的連續性得到真實的刻畫。事實上,把開掘“源”和“流”這兩方面的任務綜合起來,也就是對德國古典哲學得以產生和發展的整個歷史文化背景作出比較全面的考察。我們將通過以下七節的內容來完成這一考察工作。
    節路德與宗教改革的影響
    在某種意義上,德國古典哲學,甚至從萊布尼茲以來的整個德國哲學都是由以馬丁·路德為代表的宗教改革運動催生出來的,以至海涅干脆宣布德國哲學是“新教教會的女兒”,並在敘述路德的新教思想時指出:“凡是承認宗教改革的諸侯,都把這種思想自由合法化了,思想自由開出的一朵重要的具有世界意義的花朵便是德國哲學。”那麼,路德發動的宗教改革究竟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產生和發展產生了哪些重要的影響?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出生於德國東部的愛斯萊本,從小接受的是天主教會的正統教育。他先就讀於愛爾福特大學,1505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後計劃研習法學。但他攻讀法律纔兩個月,就突然決定進入一家修道院。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他作出了這樣的決定?據說,1505年春,愛爾福特曾經爆發黑死病,路德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而離開那裡,返回自己家鄉的。“不久之後,在路德探家後返回愛爾福特的途中,決定性的事件發生了。7月2日,路德在距愛爾福特不遠的施圖特爾海姆遇到了一場強烈的雷暴。出於對這場風暴的恐懼,他向聖安娜起誓,願意成為一名修道士。”於是,路德在愛爾福特加入了奧古斯丁修道會。1507年2月,他被任命為牧師,繼續研究哲學和神學。1512年10月,路德從維滕堡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並開始在該校講授《聖經》,還經常在社會上布道,對教會人士和世俗政權的弊端進行抨擊。不久,路德卷入了關於贖罪券的論戰。1517年10月31日,他把抨擊贖罪券交易的95條論綱張貼在維滕堡教堂的大門上。其中兩條是:
    32.那些持有贖罪券而自信得了救的人,將和他們的師傅永遠一同被定罪。
    36.每一個真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沒有贖罪券,也完全脫離了處罰和罪責。章德國古典哲學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
    毋庸諱言,德國古典哲學乃是西方哲學史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作為斷代史,德國古典哲學也和其他分卷一樣,在寫作上面臨著如下的困難:作者不但應該闡明它的思想之“源”,即它與相應的歷史時期的現實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繫,而且也應該闡明它的思想之“流”,即它一方面如何傳承了以前世代和同時代人的問題意識和思想資源,並把它們主題化;另一方面又如何開啟了以後世代的思考方向,從而使整個哲學史發展的連續性得到真實的刻畫。事實上,把開掘“源”和“流”這兩方面的任務綜合起來,也就是對德國古典哲學得以產生和發展的整個歷史文化背景作出比較全面的考察。我們將通過以下七節的內容來完成這一考察工作。
    節路德與宗教改革的影響
    在某種意義上,德國古典哲學,甚至從萊布尼茲以來的整個德國哲學都是由以馬丁·路德為代表的宗教改革運動催生出來的,以至海涅干脆宣布德國哲學是“新教教會的女兒”,並在敘述路德的新教思想時指出:“凡是承認宗教改革的諸侯,都把這種思想自由合法化了,思想自由開出的一朵重要的具有世界意義的花朵便是德國哲學。”那麼,路德發動的宗教改革究竟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產生和發展產生了哪些重要的影響?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出生於德國東部的愛斯萊本,從小接受的是天主教會的正統教育。他先就讀於愛爾福特大學,1505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後計劃研習法學。但他攻讀法律纔兩個月,就突然決定進入一家修道院。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他作出了這樣的決定?據說,1505年春,愛爾福特曾經爆發黑死病,路德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而離開那裡,返回自己家鄉的。“不久之後,在路德探家後返回愛爾福特的途中,決定性的事件發生了。7月2日,路德在距愛爾福特不遠的施圖特爾海姆遇到了一場強烈的雷暴。出於對這場風暴的恐懼,他向聖安娜起誓,願意成為一名修道士。”於是,路德在愛爾福特加入了奧古斯丁修道會。1507年2月,他被任命為牧師,繼續研究哲學和神學。1512年10月,路德從維滕堡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並開始在該校講授《聖經》,還經常在社會上布道,對教會人士和世俗政權的弊端進行抨擊。不久,路德卷入了關於贖罪券的論戰。1517年10月31日,他把抨擊贖罪券交易的95條論綱張貼在維滕堡教堂的大門上。其中兩條是:
    32.那些持有贖罪券而自信得了救的人,將和他們的師傅永遠一同被定罪。
    36.每一個真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沒有贖罪券,也完全脫離了處罰和罪責。
    如果說,上面列出的第36條論綱直截了當地點穿了贖罪券神話的荒謬性,那麼,第32條論綱則把矛頭直接指向那些從事贖罪券交易的人,尤其是那些推銷贖罪券的教士們。路德當時並不打算策動一場對羅馬教廷的反叛,但其95條論綱卻在民眾中迅速地傳播開來,掀起了軒然大波。這一點甚至連他自己也是始料不及的。教皇下令奧古斯丁修道會會長和其他人去撲滅這場剛剛燃起的火焰。於是,從1518年起,先後舉行了海德堡、奧格斯堡、阿爾滕堡、萊比錫和沃爾姆斯的辯論會,路德不但拒絕認錯,而且鎮定自若地闡述了自己的思想。1520年9月底,由教皇發布的、譴責路德的教諭被公開宣布了。“允許路德公開認錯的60天在11月底到期。然而,他非但不認錯,還對他的敵人進行還擊,發表了兩篇反對教諭的宣言,然後將教諭和教規等一並公開焚毀。”盡管後來路德對閔采爾掀起的宗教革命抱拒斥乃至敵視的態度,但他所倡導的新教改革取得了偉大的成功。路德的另一個重大的功績是把《聖經》從拉丁語翻譯成德語。借助於新發明的印刷術,路德的《聖經》譯本立即普及到整個德意志。正如海涅所說的:“這種書面語言今天能通行於德國,並賦予這個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國家以一種語言上的統一。……人們將到處談論自由,而自由的語言則將是聖經的語言。”而在路德所倡導的新教思想中,值得重視的是以下三個觀念:
    一是關於靈性與血氣關繫的觀念。路德認為:“人有兩個性:一個是屬靈的,一個是屬血氣的。就人稱為靈魂的靈性說,就叫做屬靈的人,裡面的人,或說新人;就人稱為血氣的屬肉體的性說,就叫做屬血氣的人,外表的人,或說舊人。……因有這個性的不同,所以《聖經》說到同一個人,卻有兩樣矛盾的話,就是因為這兩種人住在一個人之內,原來就兩不相容,肉體與靈性相爭,靈性與肉體相爭。”在路德看來,“靈性”指涉的是靈魂,而“血氣”指涉的則是身體。對於人來說,靈魂和身體通常處於分裂的,甚至爭執的狀態下。假如一個人的身體無拘無束,喫喝拉撒都沒有問題,甚至能得到很好的享受,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靈魂也得到了什麼益處,甚至完全可以出現相反的情形,即他的靈魂是非常險惡的。反之,如果一個人的身體被囚禁,處於饑寒交迫,甚至瀕死的狀態下,但身體的痛苦並不一定會傷害到他的靈魂,他的靈魂依然可以是十分善良的。
    顯然,在靈魂(靈性)與身體(血氣)的關繫中,路德崇尚的是前者,貶低的是後者。他認為,前者應該管束後者,而後者則應該服從前者。人“應該留心借著禁食、警醒、勤勞以及別種合理的操練,操練他的身體,叫身體服在心靈之下,聽從、順服他裡面的人與信。”既然路德主張身體應該地服從靈魂,那麼在他的心目中,什麼樣的靈魂纔是值得他的身體服從的呢?路德回答道:“靈魂缺少別的都不要緊,但少不了上帝的道;沒有上帝的道,靈魂就無處求助。但靈魂若有了道,他就是富足,不缺少什麼,因為這道就是生命的道,就是真理,光明,平安,公義,拯救,喜樂,自由,智慧,能力,恩典,榮耀,以及我所想像不到的諸般好處的道。”在這裡,路德又把問題引回到他的新教理論,尤其是對上帝的信仰中。
    二是關於信與義關繫的觀念。所謂“信”,就是對基督教和上帝的信仰。路德認為,“每一個基督徒所應該留心的件事,是丟棄依靠行為的心,單單多求信的堅固,借著信不在行為的知識上生長,要在為他受死而且復活的基督耶穌的知識上成長,如同彼得在他的前書(指《羅馬書》——引者)末章所說的;因為沒有別事可使人成為基督徒”。在路德看來,對於一個基督徒來說,他的虔誠的信仰遠比他做善事的行為更重要。所謂“義”也就是好或善;“義人”也就是上帝面前的好人、善人;而“稱義”也就是靈魂得到拯救,成為上帝面前的新人。把“信”與“義”綜合起來,也就是路德常說的“因信稱義”。但這個觀念並不是路德創造出來的。實際上,保羅在《羅馬書》中早已說過:“心裡相信,就可稱義。”在信與義的關繫上,路德把信置於優先的位置上。他甚至認為,“基督徒在信裡就有了一切,再不需用什麼行為使他稱義”。毋庸諱言,路德之所以如此尖銳地把“信”與“行為”對立起來,並對單純的(即沒有信仰背景的)行為(包括善行)取蔑視的態度,因為關於贖罪券的辯論給他的核心啟示是:判斷一個基督徒是不是“義人”的根本標準不是他的某個行為(如購買贖罪券),而是在於他心裡究竟信不信上帝。顯然,重視“信”與重視“靈魂”、輕視“行為”與輕視“身體”完全是一回事。
    三是關於自由與受捆關繫的觀念。路德這裡所說的“自由”和“受捆”都是針對人的靈魂(或心靈)來說的。他寫道:“為了使知識淺薄的人——因為我隻是服侍這等人——易於明了起見,我就先提出兩個論心靈自由與受捆的主題,就是:一、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萬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轄。二、基督徒是全然順服的萬人之僕,受一切人管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萬人之主”和“萬人之僕”體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它們究竟是如何統一在同一個基督徒身上的呢?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必須了解,在路德的語境中,“自由”與“受捆”的確切含義是什麼。路德告訴我們:“這就是基督徒的自由,也就是我們的信;這個自由並不是叫我們過懶惰、邪惡的生活,乃是不需以律法與行為稱義來得救。”顯然,路德把“自由”與“信”視為同樣含義的概念。也就是說,自由不在於一個人的身體可以為所欲為,而在於其靈魂對上帝的的信仰。這種信仰已經自覺到這樣的程度,以至根本不需要律法的外在約束,也不需要通過行為體現出來。這種無條件的、的“信”導致一個基督徒與上帝的合一,因而他和上帝一樣成了“萬人之主”。路德把這樣的自由稱做“一種屬靈的真自由……這一個自由高出一切外表的自由,有如天高出地。但願基督幫助我們明白並保守這自由。”至於“受捆”,也就是一個基督徒心甘情願地置身於由“信”所引起的“愛”中。而“愛的本性就是隨時服侍,並受所愛之人的管轄。基督正是這樣:他雖是萬有之主,卻甘願服在婦人之下,服在律法之下。所以他一面是自由的,一面是奴僕;一面有上帝的形像,一面又有奴僕的樣式。”不用說,在路德那裡,如果“自由”隻指涉靈魂的話,那麼“受捆”則指涉身體,因為愛作為情感,主要是通過身體和行為來表現自己的。
    ……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