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漢代道家思想(國學論叢)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750-1088
    【優惠價】
    469-680
    【作者】 陳麗桂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道家 
    【出版社】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0962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1109627
    作者:陳麗桂著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5年08月 

        
        
    "

    內容簡介
    《國學論叢:漢代道家思想》以對司馬談《論六家要指》、齊學與黃老、氣化宇宙論、《淮南子》、漢代養生觀、《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爾注》等議題與傳世文獻的探討作為論證之據點,以呈現道家思想在漢代發展與應用的狀況。《國學論叢:漢代道家思想》對漢代黃老之道做了全面闡述,涉及黃老道家思想的演變與轉化、黃老養生之理等,解析了當時重要典籍所體現的黃老學說。
    作者簡介
    陳麗桂 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著有《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新編淮南子》等。
    目錄
    漢代道家思維中的各家思想——《論六家要指》論六家
    一、六家思想要旨與得失
    (一)五家之得失
    (二)道家思想要旨
    二、《論六家要指》的思想傾向
    (一)為治與尚功
    (二)由道到術,由老子到黃老
    (三)采儒墨,撮名法
    (四)因陰陽之大順
    三、融合五家以批判五家
    四、結語
    黃老道家與齊學
    一、齊文化的起源、發展與特質
    (一)太公封齊與齊文化的發展漢代道家思維中的各家思想——《論六家要指》論六家

    一、六家思想要旨與得失

    (一)五家之得失

    (二)道家思想要旨

    二、《論六家要指》的思想傾向

    (一)為治與尚功

    (二)由道到術,由老子到黃老

    (三)采儒墨,撮名法

    (四)因陰陽之大順

    三、融合五家以批判五家

    四、結語

    黃老道家與齊學

    一、齊文化的起源、發展與特質

    (一)太公封齊與齊文化的發展

    (二)齊文化的特質

    二、齊文化與齊學的鼎盛

    ——稷下學宮及其學術

    (一)田氏篡齊與稷下學宮

    (二)稷下學術與學風

    三、黃老之學的起源與內容

    (一)黃老之學的起源

    (二)黃老之學的特質

    (三)黃老之學的思想內容

    四、結論

    漢代道家思想的演變與轉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一)楊朱

    (二)老子

    (三)莊子

    (四)黃老道家

    二、漢代道家思想的表現形式與特質

    (一)鋪衍以推闡

    (二)注釋以轉用

    三、“道”觀念的轉變與應用——由《老子》到黃老

    (一)由“道”到“氣”:由本體轉向創生

    (二)由“道”到“術”

    (三)由道家到道教

    (三)陰陽學的融入與結合

    漢代的氣化宇宙論及其影響

    一、道與術、氣

    二、兩漢的氣化宇宙論

    (一)《淮南子》的氣化宇宙論

    (二)漢人的氣化天地萬物說

    (三)以太極、太始、太易、太初、太素為名的宇宙創生繫列

    三、兩漢氣化宇宙論的影響

    (一)楊泉唯氣的物理論

    (二)張載的“太虛即氣”

    (三)程朱的“氣”論

    (四)其他宋、明學者的氣論

    四、結論

    道家養生觀在漢代的演變與轉化——以《淮南子》、《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爾注》為核心

    一、先秦道家的養生觀

    二、漢代道家的養生觀

    (一)《淮南子》的養生觀

    (二)《老子指歸》的養生觀

    (三)《老子河上公章句》的養生觀

    (四)《老子想爾注》殘卷的養生觀

    三、結論

    《淮南子》解老

    一、漢人解老——由道至術

    二、承襲與創造兼具的《淮南子》解老

    (一)深入理解與創造性詮釋

    (二)經世而尚用

    (三)鋪衍以顯實

    (四)博采以轉化

    三、結論

    《老子指歸》的聖人論

    一、嚴遵與《老子指歸》殘卷

    二、聖人——理想的典範

    三、聖人的性情與風格

    (一)體道懷德,順天參物

    (二)和柔順適,無所抵牾

    (三)虛無衝泊,清靜玄默

    (四)反身治心,響應影隨

    (五)遁名棄智,釋仁去義

    (六)因任應變,與時相隨

    (七)為之以反,事於不事

    (八)慎始謹小,防微杜漸

    四、結論

    《老子河上公章句》所顯現的黃老養生之理

    一、《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作者與成書年代

    二、《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背景

    三、《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內容

    (一)治國治身一理相通

    (二)由治國側向治身

    (三)因循自然,反對文飾

    (四)道論

    (五)以氣為核心的養生論

    四、結論

    從哲學、養生到宗教——《河上公章句》解老

    一、《河上公章句》的解老模式

    (一)行文簡潔,標題扼要嚴謹

    (二)舉例作注,明實詮解

    二、從哲學轉化為養生

    (一)治身與治國、守真與經世區隔並論

    (二)氣化萬物,愛精長生

    (三)鼻天口地

    (四)戒慎名利以治國

    三、從養生到宗教

    四、教忠教孝的儒說融入

    五、望文生義與異本說解

    六、結論

    《老子想爾注》轉向道教的理論呈現

    一、《老子想爾注》的成書及其相關問題

    二、《老子想爾注》殘卷的內容與思想

    (一)道、氣與太上老君

    (二)道與吾、我

    (三)道與誡

    (四)貴道賤法,重壽輕祿

    (五)清靜結精以長生

    (六)行善積德以仙壽

    (七)至誠守道,不用祭□

    (八)道人、仙士、俗人與尸人

    三、結論

    《老子想爾注》解老

    一、《老子想爾注》殘卷與張陵、張魯

    二、《想爾》的解老模式

    (一)經驗層的說解與應用性的詮釋

    (二)刪改字詞,以便教眾

    (三)標斷異常,仍歸宗教

    (四)以實解虛,望文生義

    三、《想爾》的宗教解老

    (一)“道”的誡化、氣化與神化

    (二)從“損”的無為體道到“益”的守誡煉形

    (三)從清靜儉嗇到結精成神

    (四)從後身無身到長生仙壽

    三、結論

    附錄一 黃老與老子

    一、黃老學說的起源

    (一)田齊的造祖運動與原鄉情懷(北方齊地黃老)

    (二)南方楚地黃老說

    二、黃老學對老子學說的轉化

    (一)老子學說的轉化背景

    (二)黃老之學的內容與特質

    (三)黃老學對老子的經世詮釋與推衍

    三、結論

    附錄二 黃老與黃帝

    一、黃老是學術思潮

    二、黃帝的神話與歷史化

    三、田齊的正名與一統志業

    四、一心四面的一統霸雄

    五、黃、土居中,以統四方

    六、結論。


    前言
    漢代是一統的大時代,漢代學術因著政治的一統,也呈現出統合的現像:漢前七十年統合於“道”,七十年以後的三百五六十年則統合於“儒”。從時間的久暫看來,漢代絕大部分時間是以儒學經術治世的。但是,從哲學的角度來看,能有較大貢獻的,其實是“道家”。“道家”之名非先秦所本有,而是始於漢人之冠稱。漢人所謂“道家”,從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劉安《淮南鴻烈》,一直到班固《漢志·諸子略》,指的都是一種“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兼儒墨,合名法”,既要“與化遊息”,又要“與世浮沉”,要“紀綱道德”、“經緯人事”,“道”、“事”並重,治身、治國一理通貫,融合各家而尚用的黃老之道。漢代是一統的大時代,漢代學術因著政治的一統,也呈現出統合的現像:漢前七十年統合於“道”,七十年以後的三百五六十年則統合於“儒”。從時間的久暫看來,漢代絕大部分時間是以儒學經術治世的。但是,從哲學的角度來看,能有較大貢獻的,其實是“道家”。“道家”之名非先秦所本有,而是始於漢人之冠稱。漢人所謂“道家”,從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劉安《淮南鴻烈》,一直到班固《漢志·諸子略》,指的都是一種“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兼儒墨,合名法”,既要“與化遊息”,又要“與世浮沉”,要“紀綱道德”、“經緯人事”,“道”、“事”並重,治身、治國一理通貫,融合各家而尚用的黃老之道。

    他們上承先秦老莊,尤其是戰國以來的黃老思想,以《老子》的理論內容為論證的核心依據,通過鋪衍、推闡、解證、注釋等等不同手法,將《老子》學說作了顯實的說解與人世的轉化運用,開創出屬於漢人的老學新風貌。這是先秦齊學的傳統。黃老源於齊學,崇功而尚用,它們一方面堅持老子自然、清靜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配合著時代社會的需求與推闡者特殊的目的,將《老子》哲學作了不同面向與功能的調整轉化。從哲學到宗教,從道到術,從本體到宇宙,從治身到治國,由出世到人世,由簡而繁,由虛而實,將《老子》哲學玄虛不易領會的困擾作了精粗不一的疏解與釋放。他們其實不僅在推闡老學,更在應用老學。在《淮南子》裡,我們看到的是,推演、解證、應用三者合一,相當細致豐富的精彩表現,這是漢代道家哲學中質量的表現。在《老子指歸》裡,嚴遵緊扣住老莊哲學虛無的旨意,作濃重思辨性的推衍,去注解《老子》。在文字的表現上,兩家都明顯呈現出漢儒鋪張、揚厲、漫衍的風格。《老子河上公章句》與《老子想爾注》則不同,他們雖也明標注老,卻都明顯顯現出用“老”的強烈企圖,將《老子》許多玄理,朝向自己特定的養生、宣教目標作了落實的應用性詮釋,一如董仲舒之於《春秋》與儒學,將漢代學者務實、尚用、崇功的性格表露無遺。從某種角度看,他們對《老子》作了另類的創造性詮釋。

    然而,不論精、粗,在中國哲學史上,漢代道家的貢獻是氣化宇宙論的建構完成。“氣”觀念成為中國哲學的重要議題,始於稷下道家與黃老之學。影響所及,戰國秦漢的文獻,若法家《韓非子·解老》、《管子·內業》、《心術》,乃至儒家《孟子》論心、性,雜家《呂氏春秋》論天人,談修養,皆莫不以氣為論證的核心要素。漢代道家源承先秦老莊的本體“道”論,除了將作為至高境界與理則的“道”轉化成為高妙的人事操作之“術”外,也吸取《莊子》外雜篇與黃老的“氣”論,圍繞著《老子》“道生一,一生二……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命題,將“道”詮釋為“氣”,在《淮南子》裡完成了中國哲學史上氣化宇宙論的建構。在《老子指歸》裡,我們也看到了它的延續推闡。由氣化萬物下論治身、養生,漢代道家沿承《管子·內業》一繫的精氣說,完成了《淮南子》形、神、氣、志四位一體的修養論與《老子河上公章句》轉治國為治身、由重神到理形的精氣養生論。再向下發展,《想爾》房中節制的道教養生觀,與魏晉葛洪為代表的道教練形術,也很自然地形成了。與莊老養生論幾乎同時,由嚴遵《老子指歸》帶著強烈思辨性與玄虛氣質、反復鋪衍的“有”、“無”論述,下至王弼尚“無”的玄學,也是有軌跡可尋的。






    媒體評論
    ★我期待,借由此套叢書的付樟,以探索民族文化艱苦歷程中的延續性,找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生命力,整合並推動中國文化中堅力量的持續發展,使傳統學世界中展開新的氣像。
    ——陳鼓應
    在線試讀
    《國學論叢:漢代道家思想》:
    雌節,因循應變,常後而不先。《淮南子》作者對“變”之重視大大強過其對先後問題之考慮。時、變觀念之講求是《淮南子》與黃老之學對《老子》之學明顯之轉化。黃老之學道法結合,法家重時變,黃老亦重時變。《老子》曾說“動善時”,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三十六章)。告誡人,事物發展有一定過程,消亡前夕耀眼,後續之黃老從中體悟出掌握事物之通則,明白須要耐心靜觀其變,始能準確掌握事物全貌,有效應對。《淮南子》詮解《老子》之柔後哲學.專門強化這一方面道理,教人因順外物,以理治外物。行柔之背後,含藏強烈致強動機。表面之柔後,其實是處心積慮欲致強大。《老子》柔後哲學戒忌逞強爭勝之初衷,至此消失殆盡。《淮南子》並不堅持“柔後”,同時強調“因循”,因循事物本然之理,或自然之性。本然之理或自然之性原為該事物所以存在之核心依據。能依順此性、此理去應對事物,可以不扦格而順入,精簡省事而易成。《淮南子》以“因循”詮釋《老子》之“無為”。
    《主術》說:“主道員者,……虛無因循,常後而不先也。…'因循”是被動順物以為,“應而不倡”,俾能透視事物全貌,準確拿捏其核心。《原道》說:“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於是民人劐發文身,以像鱗蟲;短綣不绔,以便涉遊;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能妥善適應外物、外境,與之取得協調,即是“因循”。不論應而不倡,抑或順應外物、外境,基本上都需去除己見,不主觀,不專斷,一依事物客觀之理運作。去己去智,乘眾智,用眾力,亦是“因循”。“因循”之理是《淮南子》無為論之主要精神,《修務》不僅以“因”界定“無為”,且藉說無為為“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舉凡天下事功無不假“因”術以成功。《詮言》說,“三代之所道”是“因”,《齊俗》說“先王之法籍”有所“因”,湯武取天下是“因民之欲”,大禹治水成功是“因水之流”(《泰族》)。總結這一切,《原道》說:
    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因”之哲學根源其實可上溯至《老子》“和光同塵”之“玄同”(五十六章)。唯《老子》之“玄同”要在避免突露出眾,《淮南子》則推闡其為一種高效之治事術,其轉折始於黃老。從《管子》四篇之“靜因”君術,《慎子》“因則大,化則細”之因循說,《韓非子》“守成理,因自然”(《大體》)之虛靜刑名術,《淮南子》之因循術,承襲了諸多黃老理論對老子之轉化,代表前此黃老因術之成熟展現,亦漢代因循術之理論呈現。
    3、有為無為與去智勸學《國學論叢:漢代道家思想》:

    雌節,因循應變,常後而不先。《淮南子》作者對“變”之重視大大強過其對先後問題之考慮。時、變觀念之講求是《淮南子》與黃老之學對《老子》之學明顯之轉化。黃老之學道法結合,法家重時變,黃老亦重時變。《老子》曾說“動善時”,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三十六章)。告誡人,事物發展有一定過程,消亡前夕耀眼,後續之黃老從中體悟出掌握事物之通則,明白須要耐心靜觀其變,始能準確掌握事物全貌,有效應對。《淮南子》詮解《老子》之柔後哲學.專門強化這一方面道理,教人因順外物,以理治外物。行柔之背後,含藏強烈致強動機。表面之柔後,其實是處心積慮欲致強大。《老子》柔後哲學戒忌逞強爭勝之初衷,至此消失殆盡。《淮南子》並不堅持“柔後”,同時強調“因循”,因循事物本然之理,或自然之性。本然之理或自然之性原為該事物所以存在之核心依據。能依順此性、此理去應對事物,可以不扦格而順入,精簡省事而易成。《淮南子》以“因循”詮釋《老子》之“無為”。

    《主術》說:“主道員者,……虛無因循,常後而不先也。…'因循”是被動順物以為,“應而不倡”,俾能透視事物全貌,準確拿捏其核心。《原道》說:“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於是民人劐發文身,以像鱗蟲;短綣不绔,以便涉遊;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能妥善適應外物、外境,與之取得協調,即是“因循”。不論應而不倡,抑或順應外物、外境,基本上都需去除己見,不主觀,不專斷,一依事物客觀之理運作。去己去智,乘眾智,用眾力,亦是“因循”。“因循”之理是《淮南子》無為論之主要精神,《修務》不僅以“因”界定“無為”,且藉說無為為“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舉凡天下事功無不假“因”術以成功。《詮言》說,“三代之所道”是“因”,《齊俗》說“先王之法籍”有所“因”,湯武取天下是“因民之欲”,大禹治水成功是“因水之流”(《泰族》)。總結這一切,《原道》說:

    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因”之哲學根源其實可上溯至《老子》“和光同塵”之“玄同”(五十六章)。唯《老子》之“玄同”要在避免突露出眾,《淮南子》則推闡其為一種高效之治事術,其轉折始於黃老。從《管子》四篇之“靜因”君術,《慎子》“因則大,化則細”之因循說,《韓非子》“守成理,因自然”(《大體》)之虛靜刑名術,《淮南子》之因循術,承襲了諸多黃老理論對老子之轉化,代表前此黃老因術之成熟展現,亦漢代因循術之理論呈現。

    3、有為無為與去智勸學

    《老子》主“無為”,《淮南子》也崇“無為”。《老子》之“無為”欲脫盡一切造作,回還事物清純素樸之本貌,不要事功,也去除名累。《淮南子》崇“無為”則欲提煉四兩撥千斤之精簡省力原則,以便建立事功。《修務》開宗明義清楚界定其建構於事功上之“無為”,謂“無為”非“寂然無聲,漠然不動,引之不來,推之不往”,無動作,無思維,而是“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而曲故不得容”。“無為”是因循自然條件以處理事物,建立事功,而不依個人有限智巧妄自造作。有為、無為之差別,不在“為”與“不為”,而是如何“為”。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