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唐宋之際儒學轉型研究(復旦中國哲學書繫)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939-1360
    【優惠價】
    587-850
    【作者】 徐洪興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183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8151833
    作者:徐洪興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

    內容簡介

    本書以哲學思想為研究進路,較全面地探討了唐宋之際儒學轉型這一歷史過程。書中具體分析論述了唐宋之際儒學轉型的思潮命名、任務主題、發展階段、思想代表、理論建構、演變走向等重要問題。 


    本書提出唐宋儒學轉型是中國古代中期社會大轉型在思想層面的反映,它既是中國先秦至漢唐本土思想文化的延續,也是對外來思想文化選擇、淘汰、吸收、整合的結果。整個社會思潮的主題是“明體用之學”,因此在其源頭時的氣像宏闊,在哲學思辨、文化價值和經世致用多個層面上展開。這一思想轉型的*學術成就是為發源於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論、本體論的論證,推進了中國本土哲學的發展,標志著中國哲學在本體論向度思維的成熟。其重大的思想史意義在於回應了外來思想文化的挑戰,從哲學上肯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理想,它既是傳統儒學轉型的成功,證明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具有吸收、整合外來文化為我所用的能力,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典型的文化交流及文明對話雙贏的例證。

    作者簡介

        徐洪興,上海市人,1954年生。歷史學學士,思想史碩士,中國哲學博士。曾任復旦大學哲學繫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哲學繫副主任,美國Fulbright學者、哈佛大學訪問教授,臺灣輔仁大學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現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朱子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孔子學會陽明學會副會長,上海哲學學會中國哲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儒學研究會副會長,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副院長,復旦大學儒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職。 


    徐洪興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哲學史、中國經學史、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等。曾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出版學術著作十餘部。

    目錄
    引論:唐宋之際儒學轉型的若干問題1

    節關於唐宋之際儒學轉型思潮的命名之檢討3

    第二節關於道學思潮的發展階段和流派18

    第三節關於道學思潮的任務和主題27


    章道學思潮產生的背景40

    節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間儒學的中衰41

    引論:唐宋之際儒學轉型的若干問題1


     


    節關於唐宋之際儒學轉型思潮的命名之檢討3


     


    第二節關於道學思潮的發展階段和流派18


     


    第三節關於道學思潮的任務和主題27


     


     


    章道學思潮產生的背景40


     


    節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間儒學的中衰41


     


     


    第二節佛道二教思想57


     


     


    第三節思想的整合69


     


     


    第二章唐宋之際的文化變遷86


     


    節經學變古86


     


    第二節孟子升格106


     


     


    第三節排斥佛道和古文運動143


     


    附論:中晚唐的士大夫與淨土宗——、


    白居易為例161


     


     


     


    第三章道學思潮的初興196


     


    節“慶歷新政”與學術變動196


     


    第二節道學初興209


     


    第三節道學思潮的先驅人物218


     


    第四節道學思潮初興之際的特點與致思取向238


    第四章道學思潮的高漲252


     


    節周敦頤的“濂學”254


     


    第二節邵雍的“像數學”266


     


    第三節王安石的“新學”277


     


    第四節張載的“關學”288


     


    第五節程顥、程頤的“洛學”302


     


    附論:二程異同329


     


    第六節道學思潮高漲時期的基本特征340


     


     


    第五章儒學轉型的完成367


     


    節宋室南渡前後的道學思潮368


     


    第二節朱熹的“閩學”383


     


    第三節陸九淵的“江西學”402


     


     


    簡短的結語425


    基本文獻及主要參考書目428


    後記439

    前言
    引論:唐宋之際儒學轉型的若干問題
    在中國歷史上,唐宋之際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歷史階段。因為在這一時期,中國的歷史出現了重大轉折。這個轉折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從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還是思想文化史的角度來看,這一階段都可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分水嶺。
    這是一個社會大轉型的時代:引論:唐宋之際儒學轉型的若干問題
    在中國歷史上,唐宋之際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歷史階段。因為在這一時期,中國的歷史出現了重大轉折。這個轉折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從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還是思想文化史的角度來看,這一階段都可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分水嶺。
    這是一個社會大轉型的時代:
    就政治史而言,是中央皇權與地方割據勢力的衝突鬥爭走向結束,中央集權專制不斷趨於強化。由此,引出了政治體制方面的種種變化。周知,中國古代實行的是一種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政體。這一政體包括了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兩層含義,前者指皇帝一個人的專制獨裁;後者指中央政府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上的行政、財政、司法、軍事諸權力。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至秦滅六國後正式出現,但它的完善和不斷強化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至少在隋唐之前,皇權獨尊、中央至上的地位在現實中並沒有被真正地完全確立,盡管在理論上它們早已被確認了。挑戰主要來自統治集團的內部,具體表現是中央皇權與宗室、外戚、權臣以及地方豪族勢力間的不斷較量,後者常常對中央皇權構成威脅。所以從總體上說,可以將唐宋之際作為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演變過程的分界線,在此之前,其主要特征表現為權力由地方逐漸向中央集中;在此之後,其主要特征則表現為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的權力逐漸向皇帝個人集中,明清開始則進入了君主專制獨裁的惡性膨脹時期。
    就經濟史而言,是貴族莊園經濟向平民地主經濟的轉折,引出了租佃關繫的變化、商品經濟的發展等等。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土地所有制的變化。即均田制的被破壞,土地國有制進一步被削弱。而“不抑兼並”“不立田制”政策的推行,使得土地私有制普遍地發展起來,土地買賣頻繁,土地轉移過程加速,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及由此產生的官田私田化。在土地所有制形式改變的條件下,租佃制逐漸取代了蔭戶制,地租的形式也從分成制改變為按產量來固定租額的定額制。地租形式的變化客觀上又造成農民對國家和地主人身依附關繫的減弱,這就為他們成為手工業者提供了條件,再加上國家對輕商、抑商政策的某些修正,使獨立工商業者的社會地位相對改善,又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就社會史而言,是隨經濟、政治格局的變動而帶來的社會結構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出現在統治階層中,同樣也出現在被統治階層中。南北朝以來,統治階層內部,士庶之間地位懸殊,界限森嚴,彼此隔絕,隋唐時期遺風猶存。但經五代到兩宋,隨著經濟制度的改變,士庶的界限被打破了,這表現在:一是“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士階層從貴族化向平民化轉變;二是統治階層內部升降沉浮的現像頻繁。這導致士階層與皇權的關繫加強,不再如南北朝時門閥大族可以不關心王朝的更替,其命運與王朝的興衰息息相關,進而對國家政治關心的程度相應大大提高了。三是農民階層的結構變化,即自耕農的不斷減少而佃農大量增加,使得農民用自己的工具租種地主土地,向地主交納地租這一典型的經濟形態得以定型。
    就思想文化史而言,其內容更加廣泛了,上到民族精神、價值取向,下到禮儀風俗、衣食住行,於唐宋之際無不發生著深刻而巨大的變化。中唐以後的思想文化轉型,與前述社會政治、經濟變遷是相表裡的。從總的發展趨勢來看,這一時期中國思想文化的轉型是向世俗化、平民化、理性化的方向靠攏,當然這是相對先秦、漢魏文化而言的。如儒學由漢唐經學向兩宋道學的變遷、佛教的中國化及新禪宗的出現、道教的內丹化和新道教的出現,此外還有如文學的散文化、知識的普及化、禮儀的通俗化等等。晚清的著名思想家嚴復在寫給熊純如的信中說過:“古人好讀‘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若研究人心政俗,則趙宋一代,宜究心。中國所以成為今日現像者,為善為惡,姑不具論,而為宋人所造就,什九可斷言也。”[1]這裡,嚴復主要是針對思想文化而講的,而其所說實可視為不刊之論。
    正因為從中唐到北宋發生了這麼多的變化,所以海外學者有所謂“唐宋變革說”或“宋以後近世說”[2],即認為這一時期的中國已進入了“近世化”“近代化”或“亞近代”。此說雖然未必準確,因為按通常的理解,近代社會的基礎是工業資本主義及近代科學文明,而這個基礎在唐宋之際事實上還不存在。但如果從思想文化史的角度來看,這個說法對於唐宋之際的歷史演變也不可謂無所見,因為它雖然不是以工業文明和近代科學為基礎的近代化的體現,但在不少方面卻與歐洲近代開始時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有某些類似的特點。[3]“近世”一詞晚近以來在中文世界得到了比較廣泛的運用,如餘英時的《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陳來的《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等。[4]
    節關於唐宋之際儒學轉型思潮的命名之檢討
    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自唐宋之際開始出現一大變局,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哲學形態。這個哲學形態從宋代開始一直持續到明清之際。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也就是按照西方哲學的理解來講的話,中國本土哲學是在宋代這一時期纔真正成熟起來的。[5]關於“唐宋儒學轉型”的歷史過程,學界有多種說法,如“近世化”(內籐湖南)、“大事因緣”(陳寅恪)、“轉向內在”(劉子健)、“回向三代”(餘英時)等。
    學術界對宋明間持續了近七百年的思想學術主流,歷來有多種稱法,或“道學”,或“理學”,或“宋學”,或“新儒學”,不一而足。從時間先後順序言,“道學”之名出現早,在北宋時期已有不少學者運用(道教所謂“道學”不論);“理學”之名稍晚,南宋時期纔開始使用(佛教所謂“理學”不論);“宋學”之名首出於明代,但普遍使用卻在清代;至於“新儒學”之名,那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為馮友蘭、陳寅恪等先生一度采用的概念,後來主要在海外和港臺學界運用較多,隻是近二三十年來纔在大陸部分學者的論著中出現。以上這些概念交叉重疊,學者們往往根據自己的理解或習慣使用它們,有時不免也會引起一些混亂。下面我們就根據這些概念出現的時間順序,對它們略作考釋,並對本書之所以采用“道學”之名也順作一說明。
    一、“道學”
    據目前所知,“道學”一詞首見於《禮記·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這個“道”訓為“言”,“道學”即論學、研討學問。東漢王充的《論衡·量知篇》中有:文吏筆札之能,而治定簿書,考理煩事,雖無道學,筋力材能盡於朝廷,此亦報上之效驗也。此論儒生與文吏之優劣,其中的“道學”指儒學,即儒生傳習“先王之道”的學問。《隋書·經籍志》的“子部”中說:自黃帝以下,聖哲之士,所言道者,傳之其人,世無師說。漢時,曹參始薦蓋公能言黃老,文帝宗之。自是相傳,道學眾矣。[6]這裡的“道學”指的是諸子中的道家一派。道教興起後,道教徒也用“道學”之名。清儒毛奇齡在《辨“聖學”非“道學”文》中考證,“道學”概念是道教徒先用的,後來周敦頤、二程、朱熹等把它改作儒家的概念。[7]毛奇齡的說法雖不無根據,但其結論認為宋儒把道教之學變為儒家之學則未必正確。
    南宋末的周密,在其《癸辛雜識》中引吳興老儒瀋仲固言曰:“道學”之名祐,盛於淳熙。祐(1086—1094年)是北宋哲宗的年號,淳熙(1174—1189年)是南宋孝宗的年號。從歷史事實來看,這個說法隻能算大致言之,並不精確。因祐之前,已有一些學者使用“道學”之名了,如張載曾說:“朝廷以道學、政術為二事,此正自古之可憂者。”[9]張載卒於熙寧十年(1077年)祐。此外,二程祐前亦說過“道學”一詞。[10]
    今人姜廣輝考證,宋儒使用“道學”概念是從中唐韓愈倡儒家“道統論”引出的,而首先使用“道學”一詞的是北宋中期的王開祖[11],資料來源是南宋中期永嘉學者陳謙在追述“永嘉學派”先驅、北宋王開祖的學業時說的一段話:當慶歷、皇祐間,宋興未百年,經術道微,伊洛先生未作,景山(王開祖)獨能研精覃思,發明經蘊,倡鳴“道學”二字,著之話言。此永嘉理學開山祖也。不幸有則亡之嘆。後四十餘年,伊洛儒宗始出,從遊諸公還鄉相授受,理學益行,而濫觴亦有自焉。[12]陳謙明確提出“道學”二字由王開祖“倡鳴”,證據是他引王氏《儒志編》末章中的話:由孟子以來,道學不明,吾欲述堯、舜之道,論文、武之治,杜淫邪之路,闢皇極之門,吾畏諸天者,吾何敢已哉![13]陳謙的話及其引語值得注意的有二點,其一,他說的(或曰王開祖說的)“道學”,是指儒家堯、舜、文、武到孟子的“道統”之學,非指學派而言;其二,陳謙的話中“理學”一詞有二見,似乎它纔是指宋代學術繫統,因為它由王開祖“開山”,再由“伊洛儒宗”即二程“洛學”傳播的。
    但如僅從時間上看,宋初的柳開應該比王開祖更早一點。柳開使用的“道學”一詞,是相對“祿學”而言的,其言:學而為心,與古異也。古之學者,從師以專其道;今之學者,自習以苟其祿。烏得其與古不異也?古之以道學為心也,曰:“吾學,其在求仁義禮樂歟!”大之以通其神,小之以守其功,曰:“非師,吾不達矣。”去而是以皆從師焉。今之以祿學為心也,曰:“吾學,其在求王公卿士歟!”大之以蕃其族,小之以貴其身,曰:“何師之有焉?”[14]在北宋諸儒之中,使用“道學”一詞較多的應該說是程頤。程頤稱其兄程顥之學為“道學”,這在《二程集》中屢見,如:“家兄道學行義,足以澤世垂後”[15];“家兄學術纔行,為時所重……其功業不得行於時,道學不及傳之書”[16]等。程頤還一直自認為他與其兄的學問是一致的,“吾之道蓋與明道同”[17],所以言其兄就是言自己,如其說:“自予兄弟倡明道學,世方驚疑。”[18]程頤所說的“道學”,也還沒有明確特指某一學術繫統或學術流派的意思,其主要含義是“傳聖人之道的學問”,如他在《明道先生墓表》中說:周公沒,聖人之道不行;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於遺經,志將以斯道覺斯民。[19]這裡值得重視的是程頤把“道”與“行”和“學”與“傳”的分開解說,前者以周公為下限,後者以孟子為下限。對此,南宋的李心傳在其所編有關早期道學文獻《道命錄》中有一解釋:道即學,學即道,而程子異言之,何也?蓋行義以達其道者,聖賢在上者之事也;學以致其道者,聖賢在下者之事也。舍道則非學,舍學則非道。故“學道愛人”,聖師以為訓;倡明道學,先賢以自任,未嘗歧為二焉。[20]這就是說,前者重在聖賢之在位者,後者重在聖賢之不在位者;在位者能“行其道”,不在位者隻能“傳其學”而“以致其道”。所以,“行道”偏重於政治,“傳學”偏重於學術,而實質上兩者是相通的。這個意思在程頤那裡確實也可以找到證明,如他在《上太皇太後書》中就曾說過:“儒者得以道學輔人主。”[21]餘英時在其《朱熹的歷史世界》一書中,對朱熹的“道統”和“道學”概念提出了新解,並指出其淵源即出自程頤表其兄墓的那段話,其說甚是。[22]至於程頤所謂的“傳聖人之道的學問”,也就是“儒者之學”,其特征就在於“趨道”,如其曰:古之學者一,今之學者三,異端不與焉。一曰文章之學,二曰訓詁之學,三曰儒者之學。欲趨道,舍儒者之學不可。[23]二程以後,在程門弟子的作用下,“道學”之名漸漸具有了專指以二程為代表所倡導的學問之義,這使得“道學”一詞又成了特指某一學術繫統或學術流派的名稱。這當中,朱熹的作用為重要。
    如僅就名稱而言,朱熹所說的“道學”還是有廣、狹二義:廣義的“道學”,泛指古代聖賢相傳的儒家精神傳統,如其在《中庸章句》序中所說: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24]而狹義的“道學”,則專指繼承儒家精神傳統、以二程“洛學”為主干的思想體繫,如其在《程氏遺書後序》中所說:二先生倡明道學於孔孟既沒、千載不傳之後,可謂盛矣。[25]但總的說來,朱熹還是偏重於在狹義範圍內使用“道學”之名的。朱熹一向以“道學”傳人自任,他於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編《伊洛淵源錄》,專記北宋以來道學傳承的源流,把二程“洛學”推為正宗,不僅記二程為詳,且列入程門的歷代弟子,即使言行無甚大影響者,亦具錄其姓名。晚年時,朱熹還常用“吾黨”一詞來表述他們的這一學術傳承繫統。[26]正因如此,在孝宗淳熙年間,因朝廷政治鬥爭而引發了一股反道學的浪潮[27],“道學”之名成為反對派攻擊朱熹一派的口實,至宋(1195—1200年)年間還一度被定為“偽學”。狹義的“道學”之名遂流行開來。南宋後期,道學開始為官方所接受,逐漸成為統治思代的脫脫修《宋史》,在“列傳”類中特意新闢了《道學傳》,於是“道學”之名正式有了學術流派的意義。《宋史·道學傳》基本上就是以朱熹《伊洛淵源錄》的界定來收列人物的,即以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為主線。這樣一來,“道學”所指的範圍大大縮小了,它成為專指學界習稱的“程朱”派的“理學”而不及其餘。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