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國際漢學精選二(套裝共6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總論
    【市場價】
    832-1206
    【優惠價】
    520-754
    【作者】 任繼愈、張西平主編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總論 
    【出版社】大像出版社 
    【ISBN】2370993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23709938
    叢書名:國際漢學

    作者:任繼愈、張西平主編
    出版社:大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11月 


        
        
    "

    編輯推薦


    漢學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梁,漢學史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漢學是中國人反觀自身文化的一面鏡子。



    《國際漢學》在日益商業化的中國堅守著自己的學術陣地和學術思想。15年孜孜追求,20輯篇篇華章。《國際漢學》的存在與堅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學術界對中華文化復興的期待,對3000年未有之變局形勢下中國文化重建的信心。





     
    內容簡介


    《國際漢學.第15至20輯包括:漢學一家言、漢學家專頁、漢學家訪談錄、入華傳教士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宗教思想研究、中國基督史研究、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等。



    從知識上梳理中國文化外傳之軌跡、人物和著作,構建各國的漢學史,理清中國近代思想和文化發展,重建當代中國文化價值。









    作者簡介


    任繼愈(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字又之,漢族,山東省平原縣人,中國哲學家、宗教學家、墨學研究專家,曾任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1916年出生,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繫,學習西方哲學。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國社科基金宗教組召集人,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長。他認為儒、釋、道三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對中國社會各階層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認識到中國佛教和道教思想對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力圖將其納入中國哲學發展的主流。2009年7月11日逝世,享年93歲。



    張西平 (1948-),男,漢族,河南溫縣人,中共黨員,教授。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導,亞非學院院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中文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漢語教育史國際研究會會長,中國中外關繫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宗教學會和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國際漢學》主編,《國外漢語教學動態與研究》主編,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國際漢學·第十五輯》



    特別關注任繼愈、湯一介、樂黛雲在“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上的致辭



    漢學一家言



    北外的新使命:把中國介紹給世界



    作為漢學研究的西方中國遊記



    傳教士與歐美漢學



    德國視野裡的“基督福音”與“中國心靈”——從花之安到衛禮賢



    通往基督教文學的橋梁:丁韙良對中國語言、文學的介紹和研究



    漢學文獻研究



    福建師大圖書館館藏英文中國基督教史珍善本書目提要(一)



    抗戰期間(1937-1945)中國後方的學術研究



    歐美漢學史研究



    18世紀俄羅斯漢學概說



    米列斯庫與中羅文學關繫



    德國漢學的濫觴及其在19、20世紀之交的發展



    漢學家訪談錄 中國情鑄五十秋——漢學家高利克訪談錄



    中國文化在世界



    歐洲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托馬斯·卡萊爾對儒家政治的采擷與利用



    中意文化年



    衛匡國的《中國文法》



    意大利漢學:從1945年至今



    17世紀耶穌會士著作中的地名在中國的傳播



    漢學家專頁



    高本漢和他的漢學名著《中國音韻學研究》



    內山知也的隋唐小說研究



    書評與書介



    論賽珍珠的英譯《水滸傳》



    深邃謹嚴精當新穎——讀錢林森的《光自東方來——法國作家與中國文化》



    譯《(經由中國)從外部反思歐洲——西方對話》感言



    形式的張力——讀林順夫《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爿



    漢學機構介紹與動態



    德國漢學協會介紹



    美國亞洲學會年會在舊金山召開



    附錄《國際漢學》第十五輯英文目錄



    編後記







    《國際漢學·第十六輯》



    ……



    《國際漢學·第十七輯》



    ……



    《國際漢學·第十八輯》



    ……



    《國際漢學·第十九輯》



    特別關注任繼愈、湯一介、樂黛雲在“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上的致辭



    漢學一家言



    北外的新使命:把中國介紹給世界



    作為漢學研究的西方中國遊記



    傳教士與歐美漢學



    德國視野裡的“基督福音”與“中國心靈”——從花之安到衛禮賢



    通往基督教文學的橋梁:丁韙良對中國語言、文學的介紹和研究



    漢學文獻研究



    福建師大圖書館館藏英文中國基督教史珍善本書目提要(一)



    抗戰期間(1937-1945)中國後方的學術研究



    歐美漢學史研究



    18世紀俄羅斯漢學概說



    米列斯庫與中羅文學關繫



    德國漢學的濫觴及其在19、20世紀之交的發展



    漢學家訪談錄 中國情鑄五十秋——漢學家高利克訪談錄



    中國文化在世界



    歐洲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托馬斯·卡萊爾對儒家政治的采擷與利用



    中意文化年



    衛匡國的《中國文法》



    意大利漢學:從1945年至今



    17世紀耶穌會士著作中的地名在中國的傳播



    漢學家專頁



    高本漢和他的漢學名著《中國音韻學研究》



    內山知也的隋唐小說研究



    書評與書介



    論賽珍珠的英譯《水滸傳》



    深邃謹嚴精當新穎——讀錢林森的《光自東方來——法國作家與中國文化》



    譯《(經由中國)從外部反思歐洲——西方對話》感言



    形式的張力——讀林順夫《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爿



    漢學機構介紹與動態



    德國漢學協會介紹



    美國亞洲學會年會在舊金山召開



    附錄《國際漢學》第十五輯英文目錄



    編後記







    《國際漢學·第二十輯》



    漢學一家言我對國際中國學研究的再思考



    漢學家訪談錄研窮省細微精神入畫圖



    ——漢學家康達維訪談錄



    何碧玉教授訪談錄



    野村浩一訪談錄



    漢學史研究 巴黎外方傳教士筆下的“察龍王國”



    ——以相關信件為例



    19世紀上半葉活躍在澳門的葡籍漢學家——江沙維神父



    東洋史學京都學派



    普實克的潛在力量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易經》在西方的次介紹和翻譯



    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



    試析衛禮賢對《易經》的解讀



    兩個世界之間的文化橋梁



    ——衛禮賢和迪德裡希斯出版社



    中國哲學、宗教著作的匈牙利語翻譯



    論道



    殷鐸澤西譯《中庸》小議



    歷久彌新:《論語》在日本



    中外文化交流法顯《佛國記》與中外文明交流



    ——標志中國與印度陸、海兩通的千古巨碑



    讓“朝聖精神”永遠照耀中印關繫



    ——紀念譚雲山入印80周年



    東方文明的氣質與中印研究的靈魂·



    文獻與 書 目 康熙朝歐洲天文學的回歸



    卡羅·瓦蘭齊亞尼收藏的漢學研究的詞典及圖書



    1867年以前中籍西譯要目



    書評與 書介《1579一1724年耶穌會士中國傳教團的東方之旅》簡評



    味-淡-味



    ——試論法國漢學家弗朗索瓦·於連《淡之贊》中的



    中國詩歌思想



    鴉片、帝國與近代歷史



    《遠西奇器圖說錄》的當代國際化研究



    機構與動態中美對峙時期中國研究機構的興建



    延續傳統加固心橋



    ——俄羅斯聖彼得堡2008年“遠東文學研究”



    國際學術討論會散記



    後記









    前言


    後記



    2010年5月21日是西方漢學的奠基人利瑪竇逝世400周年,為了表達對這位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偉人的敬意,世界各地的學術界都在開會:4月的臺灣輔仁大學會議、5月的巴黎會議與維也納會議、iO月的舊金山會議、年底的意大利的會議等等利瑪竇的文化價值在哪裡呢.,就在於他開啟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交流,盡管當時的西方世界並未認識到利瑪竇的價值,並在東亞以外的地區仍在做著一些極其糟糕的事。但今天西方的知識界大體認耐了文化之間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道理為了紀念這位西方漢學的奠基人,我們將在《國際漢學》第21輯專門開設一個專欄,以紀念這位西方漢學的奠基人。



    漢學文獻研究始終是本刊的重點,因為,學術之推進,學術之發展和深入,首先是對其學科文獻的基本梳理。《國際漢學》從創刊以來,每輯都有極為重要的漢學基本文獻的翻譯文章,本期也是如此。梅謙立的《(易經>在西方的次介紹和翻譯》,餘三樂所翻譯的南懷仁的《康熙朝歐洲天文學的回歸》、年輕學者籮瑩的《殷鐸澤西譯<中庸>小議》都是首次在中文學術界刊出,文獻和研究價值極高。



    北京外國大學的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依托北外擁有全國多外語的優勢,對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傳播展開研究,因而《國際漢學》每輯也都能發表一些隻能在本刊看到的重要的非通用語種國家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如本輯李梅老師所翻譯的捷克漢學家奧特日赫施瓦爾尼的《普實克的潛在力量》、丁超老師所翻譯的羅馬尼亞漢學家魯齊安布拉加的《論道》、匈牙利漢學家郝清新、紹萊特的《中國哲學、宗教著作的匈牙利語翻譯》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本輯的兩篇漢學家訪談也很有特點,一篇是對當代美國漢學家康達維的采訪,一篇是對法國當代漢學家何壁玉的采訪,兩位漢學家都是中國文學的研究者,前者研究漢賦,後者研究中國近代文學,兩篇采訪互為呼應,使我們可以看到西方漢學界對中國文學研究的大體概況。



    從知識論上梳理中國文化外傳之軌跡、人物和著作,構建各國的漢學史,這是北外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心對域外漢學把握的一個重要維度,本刊從選輯開始每輯將開闢一個“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和影響”專欄,這既是我所主持的*重大攻關項目的一個學術成果發表的園地,也是我們一貫的學術追求。



    北外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從建立起就將域外漢學的研究與中國文化在當代的重建看做一體兩面的工作,我們不僅僅將域外漢學作為一個亟待開拓研究的領域、一個亟待完善的知識體繫去研究和把握。同時,我們也將其作為理清中國近代思想和文化發展,重建當代中國文化價值的一個重要工作。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的工作是與當代的國學研究在學術理念上有許多相通之處的,是和當下中國學術界對國學的興趣,中國文化的重建密切相關的。



    5月我參加了兩岸清華大學所舉辦的“杜希德與20世紀漢學典範的大轉移”學術座淡會,會上湯一介先生.李學勤先生、樂黛雲先生、陳來先生、張國剛先生都談到了這一點,認為國際漢學是今天我們國學重新恢復的重要參照繫,因為近代以來國學之興起是與西方漢學進人中國學術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清華國學院院長陳來先生甚至認為近代之國學是“漢學之國學”,意在說明近代中國學術之發展是與域外漢學互動之結果,近代以來國學的恢復和發展已經不可能隻在本土知識的構架中發展和重構。



    基於對漢學和國學這樣的認識,5月底北外海外漢學研究中心與臺灣中研院文哲所、德國波鴻大學聯合召開了“歐美漢學界對中國哲學的詮釋:以羅哲海為中心”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中研院的李明輝先生、清華國學院的陳來先生、華東師大楊國榮先生、國際儒聯的單純先生等中國思想史研究的著名學者參加了會議。我們試圖通過對德國漢學家羅哲海的《軸心時期的儒家理論》一書的討論,將對域外漢學的研究與當下中國文化的重建工作連為一體,在世界思想和歷史的範圍內重新認識中國文明的地位,中國文化所具有的普世性價值。



    回想起來,我們已經是第二次召開這樣的漢學與國學互動的國際學術會議了,1999年在我們出版了英國著名漢學家葛瑞漢的《中國的兩位哲學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家》後,海外漢學研究中心與國際儒聯、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和大像出版社聯合召開了“二程哲學國際研討會”,當時張岱年先生親臨會議,並做了重要的講話。北京會議結束後,與會代表前往二程兄弟的故裡河南參觀訪問。十餘年後我們再次召開關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價值的研討會,這表明了我們的一貫的學術追求:在知識的考究中升華思想,在思想的追求中依據知識。



    《國際漢學》到本輯已出版了20輯,一個沒有正式刊號的學術輯刊走過了15年的歷程,有了20輯的積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像《國際漢學》這樣的民間學術輯不少,但能像《國際漢學》這樣堅持到今天的為數極少。《國際漢學》在日益商業化的中國堅守著自己的學術陣地和學術思想。15年孜孜追求.20輯篇篇華章。《國際漢學》的存在與堅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學術界對中華文化復興的期待,對3000年未有之變局形勢下中國文化重建的信心。在《國際漢學》第十輯出版時,當時擔任主編的任繼愈先生親自為《國際漢學》第十輯志慶寫下了“廣交天下學友,共促文教繁榮”的題詞。在本刊二十輯志慶之際,《國際漢學》的學術指導委員會委員湯一介先生又為我們題詞:“漢學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梁,漢學是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漢學是中國人反觀自身文化的一面鏡子”,選題詞是學術前輩對我們的期待,是我們為之奮鬥之目標。



                                                          張西平





    在線試讀


    三、“中國心靈”的浮出水面:衛禮賢的“專業漢學”之路



        從1885年加入同善會,到1899年在青島駕鶴西去,花之安為同善會服務了14年。但他的主要成績是在上海取得的。1898年,同善會趁德國將山東劃為勢力範圍之機,開闢中國北方傳教區。並派花之安北上青島,意在開闢新的傳教點,可惜花之安次年即重病身亡。1899年,又一位來自遠方的青年踏上了東方的土地先,這就是同善會的新任傳教士,年僅26歲的衛禮賢。作為花之安的繼任者,衛禮賢不但承繼了作為基督文明傳播者的使命,同樣也選擇了成為中國心靈探索者的宿命。此時的傳教士,不僅沒有湯若望他們那代人的好運:能夠接近上層(不僅是政治層面,也是文化層面),往來結交者都是文人學士決定了他們必然對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貢獻;他們甚至也沒有花之安這代人的開拓之功,他們所面臨的是另一種機遇與困境,甚至連他們自己的同胞也不理解他們:



        許多在華的洋人隻要不直接和他們有關繫的都認為,這些傳教士隻是搞破壞,也隻有對騙子來講,他們纔有吸引力,他們僅僅是將教徒們的原有文化傳統進行掠奪,並沒有賦予他們新的信仰,因此所有的基督徒都是些粗魯無用的家伙,傳教士的工作也是虛假的仁愛。



        “虛假的仁愛”,衛禮賢知道這樣的指責意味著什麼。與花之安那代傳教士憑借帝國的勢力,可以將“基督幅音”四處傳播不同,衛禮賢這代人面臨的,是普遍的基督信仰危機問題,這既有傳教士自身的“咎由自取”處,也與時代變遷與發展密切相關。近代中國從被動地“打開國門”,到主動地“走向世界”,其時已是20世紀初期了,中國正經歷著自己的暴力革命以造共和、文化創新以求新民族的時代。



    有論者謂:“就一個世紀的中西文化交流現像而言,明顯的事實是:西方人來中國,是當老師;中國人去西方,是當學生。一百年來,這個格局基本上沒有改變。原因是西人來教的,中國人去學的,不是西學,而是普遍之學;西學至今被視為普遍之學。”衛禮賢在中國,就是來當教師來了。他這樣回憶與北京大學的關繫:



        在景山的附近,有一座官辦大學,我在那裡兼做教師.在同我的中國學生



    一起時,大家經常在課間討論一些有趣的話題,每當回憶起這些心中都充滿了快樂。同時.這些學生大都非常積極主動地學習鑽研。這所大學的外表並不十分獨特,僅僅是暗紅色的磚體建築。在這所大學25年的歷程中,已經成為 中國公眾生活的精神動力,沒有任何別的大學能有相似的能力。這種力量使它自身感到生活在一種自由環境當中,而這種自由精神在社會和政治改革以及重塑中國人精神方面意義重大.但給教授們提的待遇卻很微薄。由於財政困難,教師的工資經常拖欠,他們不得不在業餘時間寫作創收。講座則充滿了崇高的理想色彩,因而依然富有吸引力,每個學生都感到來這裡學習是一種榮譽。



        確實,北大在彼時的中國,仍是一個標準性的像征。作為傳教士,衛禮賢1899年來華,直到1924年應法蘭克福大學之聘,出任其榮譽講座教授兼漢學繫主任的職位,在中國居留達25年之久。故中國為其第二故鄉,當無疑問。衛禮賢曾於1924年在北大做過一繫列的學術報告,內容是關於老子、孔子和康德倫理學的比較。其思路則在於借此機會向聽眾介紹一點真正深刻的西方哲學,“因為這年從美國引進來的懷疑主義和實用主義哲學實在令人可怕”。這一思路既與現代中國的背景有關,同時也離不開德國乃至歐洲在“一戰”後所面臨的思想危機。梁啟超當年對西方是何等的推崇,但“一戰”後遊歐,歸來作《歐遊心影錄》,復又回歸國粹,確實是頗為深刻地看到了西方文明中的某些劣根性所在;但遺憾的是過猶不及,梁氏對西方文明的優點則未免有些“略而不論”了,這當然也不是清醒的態度。同樣,作為“身在此山中”的衛禮賢,對西方文明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自我意識,他之拒實用主義,而論康德與老、孔,與其時杜威在華所受到的空前歡迎恐怕不無關繫。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