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國際漢學精選三(套裝共6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總論
    【市場價】
    1774-2571
    【優惠價】
    1109-1607
    【作者】 任繼愈、張西平主編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總論 
    【出版社】大像出版社 
    【ISBN】2370993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23709939
    叢書名:國際漢學

    作者:任繼愈、張西平主編
    出版社:大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09月 


        
        
    "

    編輯推薦


    漢學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梁,漢學史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漢學是中國人反觀自身文化的一面鏡子。



    《國際漢學》在日益商業化的中國堅守著自己的學術陣地和學術思想。15年孜孜追求,20輯篇篇華章。《國際漢學》的存在與堅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學術界對中華文化復興的期待,對3000年未有之變局形勢下中國文化重建的信心。





     
    內容簡介


    《國際漢學精選三(套裝共6冊)包括:漢學一家言、漢學家專頁、漢學家訪談錄、入華傳教士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宗教思想研究、中國基督史研究、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等。



    從知識上梳理中國文化外傳之軌跡、人物和著作,構建各國的漢學史,理清中國近代思想和文化發展,重建當代中國文化價值。









    作者簡介


    任繼愈(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字又之,漢族,山東省平原縣人,中國哲學家、宗教學家、墨學研究專家,曾任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1916年出生,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繫,學習西方哲學。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國社科基金宗教組召集人,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長。他認為儒、釋、道三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對中國社會各階層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認識到中國佛教和道教思想對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力圖將其納入中國哲學發展的主流。2009年7月11日逝世,享年93歲。



    張西平 (1948-),男,漢族,河南溫縣人,中共黨員,教授。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導,亞非學院院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中文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漢語教育史國際研究會會長,中國中外關繫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宗教學會和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國際漢學》主編,《國外漢語教學動態與研究》主編,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國際漢學·第二十一輯》



    紀念利瑪竇逝世400



     百年利瑪竇研究



    周年專欄



     對利瑪竇中西交流思想及其對兩個文明踫撞之影響的思考



     論《交友論》的格言來源與思想性



     利瑪竇留在南昌的記憶和友誼



    漢學一家言



     面對共同的挑戰?漢學(中國學)在促進中西理解中的角色



    漢學家訪談錄



     漢學推手二十載——李亦園院士與蔣經國基金會



    華裔漢學家與各國漢學



     漢悼念鍥而不舍的漢學家柳存仁教授



     蕭公權與美國漢學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



     日常生活世界的形成與建構:《金瓶梅詞話》與日用類書



     先秦文獻的立體式研究——以鄭良樹“商鞅學派”研究為例



     明代“剪燈”繫列小說在越南的傳播與接受



     中國詩歌之精神



     中國詩歌的韻律



    傳教士漢學文獻



     消除誤解:薄賢士和他的《中國禮儀之爭問題的說明》



     範禮安、孟三德記中國



    書評與書介



    &nbs視角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簡評“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譯叢”



     中西初識時期的思想文化互動——讀張西平《傳教士漢學研究》



     君子的勛業與行藏



     終末還是當下



     我讀《我的老師高本漢》



     凝結三十年心血的力作:《俄羅斯漢學史》



     大像出版社“國際漢學研究書繫”書目



    機構與動態



     華盛頓大學漢學研究與中國和歐洲的淵源



     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群體綜述——以20世紀80至90年代為中心



     “當代歐美漢學對中國哲學的詮釋——以羅哲海為中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後記







    《國際漢學·第二十二輯》



    ……



    《國際漢學·第二十三輯》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成立十五周年紀念專輯歷程(代前言)



    海外漢學與漢學家研究



    漢學新動向的三個例子



    國際漢學漫談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的新思考——與海外中國學研究關繫的討論



    異名共體之漢學與中國學



    因特網絡與世界漢學



    漢學(中國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以“美國現代中國學”方向為個案



    法國漢學家德理文的中國情結——對186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中國館成敗的文化思考



    日本學界在當代中國研究上的探索與成就



    陳寅恪留德時期柏林的漢學與印度學——關於陳寅恪先生治學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識



    帝俄漢學家中國歷史文化觀研究之我見



    “此生成就名山業,不厭重洋十往還”——內籐湖南中國訪書及其學術史意義述論



    “稀有而價值連城的中文文獻資料”——巴伐利亞國家圖書館中文書籍館藏的創建者:卡爾·弗裡德裡希·諾依曼



    傳教士漢學與中西文化交流



    西方漢學的奠基人羅明堅



    中法文化關繫的孕育期:契丹追尋與中國報道



    清宮畫家法國耶穌會修士王致誠在華活動考述



    美國漢學的傳教之根



    衛三畏:美國早的漢學教授



    “刺桐”——哥倫布的靈感



    考釋中羅關繫本源深化歷史人物研究——讀漢學家楊玲教授新著《尼古拉·米列斯庫·斯帕塔魯》



    近代西洋人漢語研究——漢語語言學的“周邊”研究法



    來華耶穌會士漢語研究中的索隱思想初探——以馬若瑟為中心



    耶穌會*館藏《漢葡辭典》研究



    跨文化研究與比較哲學、宗教研究



    廬山面目:論研究視野和模式的重要性



    跨語際與跨文化的海外漢學研究——以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為對像



    《十日談》與“三言”、“二拍”文學精神之比較



    西方中國形像成因的復雜性初探——以17、18世紀英國旅華遊記為例



    中西“經文辯讀”的可能性及其價值——以理雅各的中國經典翻譯為例



    比較哲學視野中的“思考”——從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的譯名說起



    論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對老子的認識



    儒家禮儀的道教化——新加坡廟宇的祭孔活動



    中國文化在域外的傳播與研究



    中國儒學在日本近代“變異”的考察——追蹤井上哲次郎、服部宇之吉、宇野哲人的“儒學觀”



    文化傳遞中“不正確理解”的個案解析



    清代抄本《石頭記》和《姑妄言》流失俄羅斯——李福清院士的重要發現



    文化嫁接和傳播考量——論曲亭馬琴的《水滸傳》翻譯和翻案



    西方的中國先秦散文研究舉隅之一:《易經》研究



    關於儒學的“原典批評”——以武內義雄的《論語》研究為中心



    《莊子》的俄語譯本小議



    初大告與中文典籍英譯



    17世紀來華耶穌會士西譯儒學刍議——以《中國哲學家孔子》書中“道”的翻譯為例



    中國京劇海外傳播的先驅——齊如山與梅蘭芳



    過聽花的中國戲曲研究



    附錄: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大事記(1996—2010)《國際漢學·第十八輯》







    《國際漢學·第二十四輯》



    特稿



    六十年竭盡心力功與名永垂史冊——緬懷李福清院士



    李福清院士的主要著述(195l一2012)



    漢學一家言



    學術影響與識別預期



    漢學家訪談錄



    研究中國的學者一《人文科學》對史景遷的采訪



    超越傳統的看法—一德國漢學家郎宓榭訪談錄



    “西學東漸與東亞近代知識的形成與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專欄



    清末哲學譯介熱述論



    “鍍金鳥籠”裡的吶喊:郭實獵政治小說《是非略論》析論



    傳教士漢學家的中國經典出版的比較:理雅各、顧賽芬、衛禮賢



    中國美術研究英文論著的出版(1935一1937)——以《天下》書評欄目為例



    漢學家專頁



    費子智教授的中國學研究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首任漢學教授費倫——兼論斯當東贊助人的角色



    中國文史研究



    一樁晚清往事的發現——李鴻章與夏威夷國王的天津會晤



    徐梵澄本地治理廿七年紀略



    中國文化經典在海外



    理雅各英譯《春秋》、《左傳》析論



    理雅各《中國經典》序言集



    《論語》與日本近代文學一一《論語物語》及其周邊



    域外漢語研究



    萊布尼茨與白晉的漢字研究



    書評與書介



    中印詩緣開新篇——印度狄伯傑《中國詩歌》評介



    東西望洋:全球視野與《澳門編年史》的學術價值與學術貢獻



    在交流中展開中法教育合作的歷史



    外刊漢學著作書評



    漢學研究動態



    北外舉辦“顧彬與中國當代學術”座談會



    堅持國際化辦刊方針提升漢學(中國學)研究水平——“《國際漢學》被收錄為CSSCI來源集刊暨



    未來發展建設座談會”綜述



    北京聯合大學成立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



    後記







    《國際漢學·第二十五輯》



    ……



    《國際漢學·第二十六輯》



    ……



















    前言


    後記



    2010年5月21日是西方漢學的奠基人利瑪竇逝世400周年,為了表達對這位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偉人的敬意,世界各地的學術界都在開會:4月的臺灣輔仁大學會議、5月的巴黎會議與維也納會議、iO月的舊金山會議、年底的意大利的會議等等利瑪竇的文化價值在哪裡呢.,就在於他開啟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交流,盡管當時的西方世界並未認識到利瑪竇的價值,並在東亞以外的地區仍在做著一些極其糟糕的事。但今天西方的知識界大體認耐了文化之間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道理為了紀念這位西方漢學的奠基人,我們將在《國際漢學》第21輯專門開設一個專欄,以紀念這位西方漢學的奠基人。



    漢學文獻研究始終是本刊的重點,因為,學術之推進,學術之發展和深入,首先是對其學科文獻的基本梳理。《國際漢學》從創刊以來,每輯都有極為重要的漢學基本文獻的翻譯文章,本期也是如此。梅謙立的《(易經>在西方的次介紹和翻譯》,餘三樂所翻譯的南懷仁的《康熙朝歐洲天文學的回歸》、年輕學者籮瑩的《殷鐸澤西譯<中庸>小議》都是首次在中文學術界刊出,文獻和研究價值極高。



    北京外國大學的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依托北外擁有全國多外語的優勢,對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傳播展開研究,因而《國際漢學》每輯也都能發表一些隻能在本刊看到的重要的非通用語種國家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如本輯李梅老師所翻譯的捷克漢學家奧特日赫施瓦爾尼的《普實克的潛在力量》、丁超老師所翻譯的羅馬尼亞漢學家魯齊安布拉加的《論道》、匈牙利漢學家郝清新、紹萊特的《中國哲學、宗教著作的匈牙利語翻譯》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本輯的兩篇漢學家訪談也很有特點,一篇是對當代美國漢學家康達維的采訪,一篇是對法國當代漢學家何壁玉的采訪,兩位漢學家都是中國文學的研究者,前者研究漢賦,後者研究中國近代文學,兩篇采訪互為呼應,使我們可以看到西方漢學界對中國文學研究的大體概況。



    從知識論上梳理中國文化外傳之軌跡、人物和著作,構建各國的漢學史,這是北外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心對域外漢學把握的一個重要維度,本刊從選輯開始每輯將開闢一個“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和影響”專欄,這既是我所主持的*重大攻關項目的一個學術成果發表的園地,也是我們一貫的學術追求。



    北外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從建立起就將域外漢學的研究與中國文化在當代的重建看做一體兩面的工作,我們不僅僅將域外漢學作為一個亟待開拓研究的領域、一個亟待完善的知識體繫去研究和把握。同時,我們也將其作為理清中國近代思想和文化發展,重建當代中國文化價值的一個重要工作。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的工作是與當代的國學研究在學術理念上有許多相通之處的,是和當下中國學術界對國學的興趣,中國文化的重建密切相關的。



    5月我參加了兩岸清華大學所舉辦的“杜希德與20世紀漢學典範的大轉移”學術座淡會,會上湯一介先生.李學勤先生、樂黛雲先生、陳來先生、張國剛先生都談到了這一點,認為國際漢學是今天我們國學重新恢復的重要參照繫,因為近代以來國學之興起是與西方漢學進人中國學術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清華國學院院長陳來先生甚至認為近代之國學是“漢學之國學”,意在說明近代中國學術之發展是與域外漢學互動之結果,近代以來國學的恢復和發展已經不可能隻在本土知識的構架中發展和重構。



    基於對漢學和國學這樣的認識,5月底北外海外漢學研究中心與臺灣中研院文哲所、德國波鴻大學聯合召開了“歐美漢學界對中國哲學的詮釋:以羅哲海為中心”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中研院的李明輝先生、清華國學院的陳來先生、華東師大楊國榮先生、國際儒聯的單純先生等中國思想史研究的著名學者參加了會議。我們試圖通過對德國漢學家羅哲海的《軸心時期的儒家理論》一書的討論,將對域外漢學的研究與當下中國文化的重建工作連為一體,在世界思想和歷史的範圍內重新認識中國文明的地位,中國文化所具有的普世性價值。



    回想起來,我們已經是第二次召開這樣的漢學與國學互動的國際學術會議了,1999年在我們出版了英國著名漢學家葛瑞漢的《中國的兩位哲學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家》後,海外漢學研究中心與國際儒聯、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和大像出版社聯合召開了“二程哲學國際研討會”,當時張岱年先生親臨會議,並做了重要的講話。北京會議結束後,與會代表前往二程兄弟的故裡河南參觀訪問。十餘年後我們再次召開關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價值的研討會,這表明了我們的一貫的學術追求:在知識的考究中升華思想,在思想的追求中依據知識。



    《國際漢學》到本輯已出版了20輯,一個沒有正式刊號的學術輯刊走過了15年的歷程,有了20輯的積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像《國際漢學》這樣的民間學術輯不少,但能像《國際漢學》這樣堅持到今天的為數極少。《國際漢學》在日益商業化的中國堅守著自己的學術陣地和學術思想。15年孜孜追求.20輯篇篇華章。《國際漢學》的存在與堅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學術界對中華文化復興的期待,對3000年未有之變局形勢下中國文化重建的信心。在《國際漢學》第十輯出版時,當時擔任主編的任繼愈先生親自為《國際漢學》第十輯志慶寫下了“廣交天下學友,共促文教繁榮”的題詞。在本刊二十輯志慶之際,《國際漢學》的學術指導委員會委員湯一介先生又為我們題詞:“漢學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梁,漢學是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漢學是中國人反觀自身文化的一面鏡子”,選題詞是學術前輩對我們的期待,是我們為之奮鬥之目標。



                                                          張西平





    在線試讀


    論及德理文心中的中國形像,《面對歐洲的中國》部分就是一個極好的範本,頗具代表勝和研究價值。在這一部分裡,為了要向他的法國讀者“指出中國政府、習俗及中國社會的本質事實上是怎樣的”,德理文力圖以一個歷史學家的口吻,客觀、冷靜地對中國做出全方位的介紹:地理、歷史、人口、政制、宗教、道德、文化……他幾乎無所不涉。在他的筆下,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自給自足、宗教自由的國度;是一個尊老敬孔的禮儀之邦,皇帝以禮治國、士子可通過科舉獲取功名,且有犯顏直諫的勇氣和權力。當然,在這幅總體和諧的畫面上,也不缺乏批判的色彩:科技的停滯、思想的保守……應該說,所有這些,大體上不脫離18世紀以來法國人對中國的總體看法,但也附加上了某些19世紀的特色。其中,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作者在第三節後所做的總結:



    從上文的介紹中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呢?結論隻能是:這個民族的制度如同人類所有其他制度一樣,有其長處和弊端,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當然,從本質上說這個制度是不利於科學進步,不利於各種思想演變發展的,也不利於那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活躍性——這是我們西方種族的特點。相反,她基本上是保守的.拒斥一切革命的思想——在我們賦予該詞的意義上。 ……中國從來就不是一個具有“自我管理”( self-govemment)精神的國家,個體在那裡比在世上任何地方都更不具有創新精神。由此產生了此一文明今日的低下……由此也產生了中央政權的強大威力,它所受到的敬重及享有的盛譽。由此還產生了令人贊嘆的秩序,確保了社會大機器運轉的完美的均衡性。在歐洲,人類似乎完全被躁動所支配,我們想要耗盡一切時間,掠奪所有空間。我們每日都在掐指計算著革命、進步。而在中國,他們卻仍在以世紀計時。當法國數小時就能推翻一個朝代時,在中國某某朝代卻維繫了五百年,我們始於昨天,且頭天夜裡尚不知次日將發生何事。中國始於四千年前,前1世紀起,她就基本上沒有改變過。對她而言,次日即今夕。



    眾所周知.19世紀以來的法國,政權更迭頻繁,共和制與帝制交替出現。然而我們大段援引這段話,絕非要討論德理文的政治態度和立場,也無意涉及他對工業化、現代化的看法,而是希望借此揭示出他心目中的中國形像。顯然,對他而言,中國既是愛好和平,與世無爭的;也是停滯的、不思進取的。如果這些評價都還與他的祖輩們對中國的看法相似,那麼,有關中國文明“低下”的觀念卻打上了19世紀中葉的烙印,折射出鴉片戰爭前後中西關繫逆向轉化在歐洲人心態上所引發的變化,帶有很強的時代性。



    聯想到前文介紹的1867年世博會“中國館”給人們留下的印像——那個“花色品種未變,隻知復制古代,毫無創造性”的中國,那個不思進取,看不到藝術家個性的中國——這與上引德理文的結論何其相似乃爾!由此,我們可否認為他在潛意識中其實恰是按照這樣一幅圖景去布展的?在歐洲與中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生活模式中,他本人或許更偏愛中國式的?當然,也有可能他當時更多地隻是考慮到讓中國出現,讓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大舞臺上展現風采,並未太多考慮世博會的宗旨。但誰又能否認,無論他主觀上推崇何種社會生活模式,他心目中的中國原本就是與西方世界的“進步”、“革命”、“發展”格格不入的!



    走筆至此,我們不能不提及有可能影響德理文中國觀的另一個重要因素——19世紀法國漢學的特點。作為一門學科,漢學正式創立於19世紀初的法國,但其濫觴,卻當追溯至17、18世紀來華傳教士們對中國的研究。然而,與早期漢學不同的是,19世紀的法國漢學僅僅將中國視作一種與現實無涉的“古代文明”加以研究,漢學家們也僅滿足於在書齋裡、案頭上,靠閱讀資料、典籍來工作。在這一點上,德理文與當時法國其他的漢學家們應該沒有太大的不同。盡管他很願意接觸一切來自“天國”的代表,無論是外交官還是普通士子,但終其一生,他從未踏上過中國的土地。即使主動承擔了籌辦世博會“中國館”這樣的重任,他也無{



    到中國走一趟,而僅僅委托美理登處理在華的一切事務。這顯然使他很難真正了解中國的現實。而他對“中國館”的安排和設計,也就隻能憑借對典籍、文學作品(詩歌、話本、戲曲)、遊記等文本的閱讀、理解,對圖像資料的研究,再加以想像去完成。難怪上引《全史》的作者和德白勒古們在參觀世博會後,都備感遺憾地批評“中國館”及其附屬設施未能反映出現實中國的情況。



    以上我們不揣淺陋,嘗試著分析了德理文為何主動請纓籌辦1867年巴黎世博會“中國館”,以及“中國館”頗受微詞的主要原因。囿於時間,也由於手資料的匱乏,@本文還僅限於提出問題,並據現有材料嘗試著做了些粗淺的分析。各點,尚需今後進一步的研究去驗證、補充和完善,甚或有可能推倒重來,重新予以評價。



    然而,無論1867年巴黎世博會“中國館”的成敗如何,也無論本文後半部分的論述如何浮淺、粗陋,德理文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對法國侵華戰爭的譴責卻都是歷歷在目,無可否認的。在上海即將舉辦世博會的前夕,讓我們記住這位中國人民的朋友,這位在一百四十餘年前單槍匹馬使中國出現在世博會上的法國漢學家——德裡文。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