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美國社區與居住分異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總論
    【市場價】
    440-638
    【優惠價】
    275-399
    【作者】 美邁克爾·J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總論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ISBN】978750979571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9795712
    作者:[美]邁克爾·J.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09月 

        
        
    "

    內容簡介
    書中邁克爾·J.懷特測量了21個具有代表性的大都市區中將近6000個人口普查街區(近乎於社區)。在由大量不同社區組成的大都市復雜拼圖中,懷特發現了其中的主要模式並對這些模式進行了基於時間跨度的演變軌跡追蹤,為我們呈現了大量信息,例如,雖然種族隔離程度已有所下降,但社會經濟地位方面的隔離卻延續下來;人口擴散怎樣對社區構成產生持續影響;等等。懷特關於城市居住繫統的評估同樣闡明了塑造現代城市生活的社會力量,以及困擾其評估的棘手的政策問題。   
    作者簡介
    邁克爾·J. 懷特(Michael J. White),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繫助理教授。。王曉楠,女,上海開放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生(在讀),主要從事社會風險、社會質量及教育管理方面研究。 近5年以或獨立作者發表論文10餘篇,參與編寫多本教材,供學生使用。主持並完成上海市*創新課題、上海市教育規劃課題等各類課題10餘項,參與省部級以上課題研究多項。獲得中國成人教育協會論文成果一等獎、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課題成果一等獎等各類獎項10餘項。
    目錄
    表目錄/1
    圖目錄/1
    章社區與城市社會/1
    第二章20世紀80年代美國社區發展概況/22
    第三章社區社會維度/52
    第四章社區多樣性與隔離/72
    第五章大都市的空間組織/108
    第六章動態大都市中的社區變化/167
    第七章演變中的大都市結構/208
    第八章社區、大都市演變和公共政策/233
    附錄A1980年人口普查中小區域數據的質量/250
    附錄B地理概念和數據來源/265
    參考書目/279
    人名索引/282表目錄/1
    圖目錄/1
    章社區與城市社會/1
    第二章20世紀80年代美國社區發展概況/22
    第三章社區社會維度/52
    第四章社區多樣性與隔離/72
    第五章大都市的空間組織/108
    第六章動態大都市中的社區變化/167
    第七章演變中的大都市結構/208
    第八章社區、大都市演變和公共政策/233
    附錄A1980年人口普查中小區域數據的質量/250
    附錄B地理概念和數據來源/265
    參考書目/279
    人名索引/282
    主題索引/287
    後記/326


    表目錄
    表1-1樣本大都市區的基本特征/20
    表2-11979年家戶收入的中位數/27
    表2-2從事專業技術和管理職業的勞動者比例/28
    表2-3貧困家庭比例/30
    表2-4女性支撐家戶中的貧困兒童比例/31
    表2-5平均家戶規模/33
    表2-6老年人口比例(65歲以上)/34
    表2-7非傳統家庭家戶比例/36
    表2-8黑人比例/40
    表2-9西班牙裔比例/41
    表2-10社區種族和單一世繫的中位數/43
    表2-11社區種族和單一世繫的極大值/45
    表2-12高密度住房比例/49
    表2-13居住年限/50
    表3-1隨機樣本社區的模型概況/66
    表3-221個統計區及總體的主要變量之間的關聯/69
    表4-1社會經濟地位和勞動力狀況的相異指數:21個統計區/78
    表4-2職業兩兩相異指數:21個統計區/81
    表4-3生命周期和家戶狀況的相異指數:21個統計區/83
    表4-4種族、西班牙裔和國籍的相異指數:21個統計區/86
    表4-5族群隔離構成:21個統計區/89
    表4-6住房、住房密度和居住流動性的相異指數:21個統計區/91
    表4-7按種族劃分的貧困狀況相異指數:21個統計區/93
    表4-8按種族劃分的家戶類型的相異指數:21個統計區/97
    表4-9所選特征的熵值(H):21個統計區/100
    表5-1人口密度的輻射狀分布/123
    表5-2白領工人的輻射狀分布/124
    表5-3平均家戶規模的輻射狀分布/126
    表5-4黑人的輻射狀分布/127
    表5-5所選特征輻射狀eta2的均值/128
    表5-6人口密度的社會空間等高線統計結果(街區內每平方英裡人口數量的對數)/152
    表5-7專業技術人員的社會空間等高線統計結果(專業技術人員比例的街區對數)/155
    表5-8家戶規模的社會空間等高線統計結果(街區內每個家戶內的人口數)/155
    表5-91980年黑人的社會空間等高線統計結果(街區內黑人比例的對數)/157
    表5-10按特征劃分的空間組織的主要模型/158
    表5-11按統計區劃分的空間組織的主要模型/161
    表6-11940~1980年的種族分異情況/170
    表6-2種族隔離程度下降:是個偽事實嗎?/173
    表6-3隔離程度變化彙總:1940~1980年/176
    表6-4空間組織的變化:1940、1970、1980年/183
    表6-5空間組織的變化:1940、1970、1980年8個大都市區/186
    表6-6印第安納波利斯及其部分社區的信息/192
    表6-7社區特征的穩定性:1970~1980年/197
    表6-81970~1980年按同心圓劃分的社區演變/200
    表6-9按同心圓劃分的社區更新/206
    表7-1大都市分異等級/218
    附表A-1替代率和配置率(按地區的類型和規模劃分)/254
    附表A-2人口普查街區插補率的描述性統計/256
    附表A-3插補的空間集中度:21個統計區/258
    附表A-4替代和配置的回歸分析(彙總,N=5993)/259
    附表A-5人口替代的回歸結果(按統計區劃分)/261
    圖目錄
    圖2-11980年的家戶收入/25
    圖2-21980年家戶中的人口數/33
    圖2-31980年21個大都市區中社區內黑人的分布情況/39
    圖2-41980年21個大都市區的人口密度分布情況/48
    圖2-51980年21個大都市區的單戶型住房分布情況/48
    圖3-14個統計區的主成分分布/58
    圖3-221個統計區中14個變量的因子分析/63
    圖3-3大型統計區中39個變量的因子分析/64
    圖4-121個統計區中種族、西班牙裔和世繫相異指數的均值/103
    圖4-221個統計區所選特征的平均熵值/105
    圖5-1城市結構模型示意圖/110
    圖5-2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統計區1980年白領工人比例/114
    圖5-3加利福尼亞州斯托克頓統計區1980年白領工人比例/115
    圖5-4密歇根州弗林特統計區1980年白領工人比例/116
    圖5-5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統計區1980年平均家戶規模/117
    圖5-6加利福尼亞州斯托克頓統計區1980年平均家戶規模/118
    圖5-7密歇根州弗林特統計區1980年平均家戶規模/119
    圖5-8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統計區1980年黑人人口比例/120
    圖5-9加利福尼亞州斯托克頓統計區1980年黑人人口比例/121
    圖5-10密歇根州弗林特統計區1980年黑人人口比例/122
    圖5-11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統計區家戶收入的等高線圖/132
    圖5-12華盛頓州西雅圖統計區勞動力分布的等高線圖/133
    圖5-13肯塔基州列克星敦統計區外籍群體分布的等高線圖/134
    圖5-14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統計區人口密度的等高線圖/137
    圖5-15加利福尼亞州斯托克頓統計區人口密度的等高線圖/138
    圖5-16密歇根州弗林特統計區人口密度的等高線圖/139
    圖5-17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統計區專業技術人員的等高線圖/140
    圖5-18加利福尼亞州斯托克頓統計區專業技術人員的等高線圖/142
    圖5-19密歇根州弗林特統計區專業技術人員的等高線圖/143
    圖5-20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統計區家戶規模的等高線圖/144
    圖5-21加利福尼亞州斯托克頓統計區家戶規模的等高線圖/145
    圖5-22密歇根州弗林特統計區家戶規模的等高線圖/146
    圖5-23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統計區黑人人口比例的等高線圖/147
    圖5-24加利福尼亞州斯托克頓統計區黑人人口比例的等高線圖/149
    圖5-25密歇根州弗林特統計區黑人人口比例的等高線圖/150
    圖5-261980年樣本統計區的人口密度梯度/153
    圖5-27空間組織/163
    圖6-11940~1980年10個大都市區的居住隔離程度/179
    圖6-2芝加哥的人口密度:1940~1980年/182
    圖6-3按同心圓劃分的社區人口變化:1970~1980年人口普查街區的數量及
    人口平均增加和流失量/200
    圖7-120世紀末大都市區的形態/220
    附圖B-1地理層級/267
    附圖B-25995個人口普查街區的街區文件彙總/274   
    前言
    前言

    《美國社區與居住分異》是有著宏偉願景的叢書中的一本,旨在將1980年人口普查統計數據的結果轉化為對美國人生活領域的重大變化和發展趨勢的權威性分析。“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人口”叢書代表了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節點,復興了獨立普查分析的傳統。始自1930年,之後,1950年、1960年,社會科學家團隊與美國人口普查局共同針對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所揭示出來的重要的社會、經濟和人口發展情況進行調查研究。這些普查項目做了三大裡程碑式的繫列研究,為我們目前所從事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設定了嚴格的高標準。前言
            
            《美國社區與居住分異》是有著宏偉願景的叢書中的一本,旨在將1980年人口普查統計數據的結果轉化為對美國人生活領域的重大變化和發展趨勢的權威性分析。“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人口”叢書代表了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節點,復興了獨立普查分析的傳統。始自1930年,之後,1950年、1960年,社會科學家團隊與美國人口普查局共同針對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所揭示出來的重要的社會、經濟和人口發展情況進行調查研究。這些普查項目做了三大裡程碑式的繫列研究,為我們目前所從事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設定了嚴格的高標準。
            事實上,早期那些普查項目與本普查項目之間並不僅僅具有理論上的延續性關繫。正如之前所做出的努力,這個新的人口普查項目得益於美國人口普查局與一批傑出的、跨學科的學者之間的密切合作。與1950年和1960年的研究項目一樣,1980年的人口普查研究仍然由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和拉塞爾·塞奇基金會發起。在再次推進普查分析合作項目的決策中,拉塞爾·塞奇基金會和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不僅對20世紀80年代人口普查局的出版及宣傳活動予以嚴格的預算限制,而且關注點主要集中在近二十年美國人生活中眾多領域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人口”叢書由1980年美國人口普查研究國家委員會——一個由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任命、由拉塞爾·塞奇基金會與斯隆基金會提供經濟資助,並得到美國人口普查局協助而成立的特殊委員會——策劃、委托和監管。該委員會主要由各個領域(包括人口學、經濟學、教育學、地理學、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和統計學)的社會科學家組成。委員會的任務是選擇研究的主要議題、挑選高水平的專家進行研究,並提供必要的框架來促進研究人員內部及研究人員與美國人口普查局之間的合作。
            本叢書所涉及的主題事實上涵蓋了所有美國族群(黑人、西班牙裔、外國世繫群體)的主要特征、空間維度(移民、社區、住房、區域以及大都市區的發展與衰落)和身份群體(不同收入水平群體、家庭及家戶、女性)。作者被鼓勵不但要使用198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還要使用以前的人口普查數據和後續的國家人口普查數據。每個獨立的研究項目被分配給一個特殊的顧問小組。小組中的成員:一名來自委員會,一名由美國人口普查局提名,一名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提名,此外還有一位或兩位其他相關專家。顧問小組主要負責項目的聯絡和審核工作,同時向國家委員會提出建議,並為每份報告的出版做準備。在終獲得國家委員會主席的批準後,每份報告將提交至拉塞爾·塞奇基金會,準備出版和發行。
            由於項目規模大、範圍廣、組織復雜程度高,因而需要感謝的人和單位很多,委員會必須對此表示誠摯的謝意。首先,感謝贊助單位——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拉塞爾·塞奇基金會和斯隆基金會。正是這些組織及個人的願景和長期堅持纔使這個研究項目得以持續多年。美國人口普查局積極、主動的合作也對項目在各個階段的推進有著重要的意義。感謝美國人口普查局經濟學家James
    R. Wetzel投入的精力和付出的努力,感謝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的David L.
    Sills(也是委員會的成員),他在組織、行政和溝通方面的技巧保證了復雜項目能夠得以順利運作。
            其次,委員會還想感謝那些為1980年人口普查報告提供額外資金贊助的組織,包括福特基金會及其副總裁Louis
    Winnick、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老年研究所、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展研究所。誠摯地感謝他們對整體研究項目及幾個特殊研究項目所給予的支持。
            國家委員會及其資助機構的終目標是呈現明確的、精準的、全面的20世紀80年代美國人口的圖景。本書不僅主要具有描述性意義,而且通過歷史視角並在對當今趨勢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深化了對已有問題的研究,增強了迎新未來挑戰的意識。我們期望讀者認同本書為實現這一目標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CHARLES
    F.WESTOFF
            1980年美國人口普查研究國家委員會主席與執行董事
            
            
            致謝
            
            1980年人口普查可以反映出社區與居住分異模式的哪些信息?本書試圖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居住繫統不斷演變,就如同一部采用復雜電影藝術拍攝的電影。美國一些統計繫統持續沿用居住繫統素,人口普查每隔十年就會將居住繫統的情況記錄一次並對結果予以重現。隻有借助人口普查的詳細信息,我們纔能夠繫統地了解美國的社區概況。人口普查概覽讓我們能夠直接了解美國居住繫統的社會和經濟組織架構。
            本書對21個大都市區的社區進行了調查,這些社區是各種美國人居住社群的代表。由於我們關注的是居住繫統的總體情況,因此我在本項研究中同時納入了美國部分規模較小的大都市區和部分規模較大的大都市區。通過對選定社區進行細致研究,我希望能夠了解美國整個居住繫統的情況。為了調查居住分異及大都市區組織架構模式的變化,我將1980年人口普查數據與以往可比較的人口普查信息進行了對比;在某些案例中,甚至查找了早至1940年的人口普查信息。
            在人口普查研究項目的初始階段,作者們被要求對美國進行“權威性描述”。我們的基本問題(“誰住在哪裡?”)的前提條件是居住分異模式可以反映社會情況。本書是以下兩個願望相互妥協(有時候並不容易)的產物:一個願望是提供具有代表性的、可為所有人群理解的描述;另一個願望是給出盡可能深入地研究大都市區居住分異的結構。我們有意識地同時調查了居住分異的各種特征,並超越常規居住分異研究的一般關注點。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引入了新的方法,從而進一步表明需要采用新的方式來看待美國城市以及了解如何根據居住社區對美國人口進行分類。
            盡管居住分異這一主題貫穿於本書各章節,並將各章節聯繫在一起,但各章節仍可以分開閱讀。章探討了社區的定義以及社區在公共政策中所起的作用,並介紹了本項目的研究對像——大都市區。第二章和第三章討論居住分異問題,並對其起源和維度進行了基礎性分析。第四章論述“隔離”這一人們長期關注的話題。第五章對空間組織進行了分析——這一議題對“誰住在哪裡”進行了更直接的探討。第六章概述了過去幾十年中大都市繫統發生的變化,包括單個社區的演變。在第七章中,我們試圖對前幾章的信息進行彙總,並概述大都市區在20世紀晚期的情況。後一章(第八章)討論了我們的研究結果對部分公共政策問題的解決將產生何種影響。
            在出版本專著的過程中,許多人士和機構為我們提供了幫助。拉塞爾·塞奇基金會通過1980年美國人口普查研究國家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for Research on the 1980 Census)為本書的研究和寫作提供了大力支持。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的David L.
    Sills以及拉塞爾·塞奇基金會的Priscilla
    Lewis為我們提供了全程幫助和指導。Donnelley營銷信息公司為我們的項目提供了自有的小區域數據文件摘錄以及陰影圖陰影圖。而Gary Hill和Carry
    Meyer的大力協作使得本項目能夠順利進行。本專著是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期間撰寫的,學校的數位同事也為我提供了許多幫助。在為期6個月的項目實施過程中,Ozer
    Babakol巧妙地對復雜的數據文件進行了處理。而Melissa zur Loye和Beverly Rockhill則負責一些計算工作。Andrew
    Foster負責設計大都市等高線圖,而Carol Ryner、Kathy Reynolds、Mary Ann Prytherch和Hieu
    Ly則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使項目成員能夠通過各種電子媒體進行交流。
            此外,我還要感謝本項目顧問小組的成員John S.
    Adams、William Clark、Richard Forstall和Omer
    Galle,他們在項目實施的各個階段給了我許多建議。美國1980年人口普查研究國家委員會主席Charles
    Westoff閱讀了本書的完整手稿,並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此外,Peter Mueser、Julian Wolpert和Richard
    Nathan為本書的撰寫提出了諸多寶貴意見並給予鼓勵。
            後,我還要感謝Jane耐心細致的工作。
            
            邁克爾·J.懷特
            於城市研究所
            
            
            序言(中文版)
            
            城市時刻處於動態變化中,這一陳述至少對1987年出版的《美國社區與居住分異》一書而言是適用的。時光如梭,距本書采用數據(每十年開展一次的美國人口普查)的數據收集工作結束已30年之久。城市景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變化不僅僅體現在美國的城市中,更是遍及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由於此序言是為《美國社區與居住分異》的中文版而撰寫,因而我們必須放眼未來,並將當前觀察到的城市現像置於數十年間城市演變的背景中去解釋。我們可以提幾個比較實際的問題:城市模式和發展進程中的哪些內容即使在經歷了幾十年的變化後仍然成立與適用?21世紀面臨的城市生活新問題有哪些?學者“在擁有更先進的技術和較新的數據形式”的基礎上,在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當代城市社會圖景中將發揮何種作用?
            當年,《美國社區與居住分異》一書出版時,美國的絕大多數人口主要居住在城市。在多數工業化國家(即很多北半球國家),情況亦是如此。而與之相反,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程度要低得多。在隨後的幾年裡,世界本身已經演變為一個城市,即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口現在主要居住在城市。事實上,在城市化和社會經濟發展方面,中國是引人注目的例子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城市人口比例迅速提升。當然,基於城市所起的引領作用,中國經濟飛速增長。放眼世界,城市人口和經濟的增長通常伴隨著城市內部(社區間的人口分類)居住的進一步分異。
            的確,當代都市生活的許多方面都與以前大致相同。《美國社區與居住分異》一書描述的許多現像和盛行於城市社會科學文獻中的諸多主題仍然存在於當今的城市中,其中主要包括按社會特征確定的人口分類標準,如年齡和家庭結構、收入和社會經濟地位,以及族群-世繫-語言背景。城市的發展、移民導致的人口增長,以及當地不斷加劇的地理分化,促使一些城市中的社區數量增加,而另外一些城市則經歷著社區數量減少的命運。國家政策仍然影響著城市模式,國家(或地方)在交通和其他基礎設施方面的選址可以幫助形塑城市。住房政策在市中心和郊區社區人口的分類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決定作用。一個國家的族群構成(對新移民的接納或抵制能力)在城市社區中同樣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功能。可以肯定的是,使用本書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去探究當代世界的各大城市,很可能會揭示出一些與1980年發現於美國城市中的社會空間模式極其相似的模式。
            現在,讓我們展望一下未來,我們還需要知道些什麼?擁有高收入經濟體的城市將繼續發展至成熟,且其在21世紀中的模式將在科技(生產和消費)發展及人口擴張趨動下被塑造。擁有中等收入經濟體的城市則可能更多地呈現與之前相同的城市生活面貌,但也有可能出現一些顯著的差異。城市社會模式存在於以大量城市群為特征的世界,人口也往往聚集在規模較大的城市,此外,也湧現出一些特大城市。有關城市規劃的決策對氣候變化產生了影響,這一影響尤其體現在沿海城市中。國家內部及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將告訴我們更多有關21世紀什麼人居住在何種社區中的信息。世界上的大城市正在不斷地通過數字通信、貿易和人口流動進行交流。
            將以上現像聯繫在一起,人們可能會問:21世紀城市研究的主要議題有哪些?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城市演變軌跡也許會引起學者們的研究興趣;“新”的及正在不斷擴張(近主要發生在南半球)的城市將在何種程度上顯示出與適用於北半球城市的相同的社會空間模式?他們會遵循相同的社會經濟分類和年齡-家庭分異軌跡嗎?下一代城市研究者將被期待去探索有關城市模式和發展一致性的問題,以探討21世紀的新城市是否會復制過去的模式,或與過去有所分歧。
            美國城市研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對種族和族群的理解。種族-族群隔離是1980年城市社區分化的一個推動力量(在本書中)。盡管這種隔離的程度在許多美國城市中有所下降,但仍然是美國城市景觀的一個重要特征。自1980年以來,北半球的城市發生了諸多變化。新國際移民的浪潮塑造了的社會生活。族群隔離的模式(通過擴展、空間同化和整合)同樣適用於這些新群體嗎?社會已經發生了變化,針對移民、住房和社會經濟容量的政策一直在發生變化。這個問題不僅發生在作為接收傳統移民的大型城市地區,也發生在正在經歷移民數量增長或承載來自其他地區人口壓力的大量高收入城市。即使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我們也能發現他們正在處理源自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城市移民問題。這些移民的產生主要緣於交通和通信技術的進步,而有時則緣於附近不幸的政治衝突,這些原因均使得國際遷移變得尤為可能。
            人們生於何處主要歸結為命運,但世界各地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將會終導致一些城市群產生,追蹤已經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地區中發生的人口轉型(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終處於低水平的演變進程)極為重要。這一現像尤其體現在那些對人口老齡化問題高度重視的國家,其中主要是中國和東亞的一些其他國家。就這些社會中的不同年齡群體居住於不同社區(盡管其中一些社區曾經沿著“家庭主義”的維度發生分異)而言,政策擔憂也隨之出現。
            社會經濟分類無疑仍是城市圖景的一個主要特征,但它將如何體現?不同的國家中同樣的問題會呈現新的、不同的意義。在美國這樣的地區,收入不平等問題加劇導致社會經濟居住隔離程度加深(目前已經在一些研究中提及)。其他社會中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或許會促使原先較為均勻(通常在農村)的人口分布轉變為分異程度更高的城市住房市場,從而產生處於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社區——從貧民窟到封閉的精英社區。因此,空間分層可能仍然是城市圖景的一個核心特征。與此同時,有關該分異方面知識的積累以及對分異結果的擔憂——緣於在城市社會科學研究基礎上建立的知識庫——可能會促使政策制定者試圖調整或重新定位城市社會空間分異的作用。對分異社區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力量進行區分仍將是一項非常重要且充滿挑戰的任務。
            有關社區的學術研究自1987年以來並未駐足不前,完全相反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社會科學研究取得了巨大進步。可以說,大量的數據和方法的創新使人口地理學與城市社會科學獲益匪淺。數據現在被用於很多地方,以幫助理解某一特定城市的景觀,研究者通常可以確定單個家戶的x-y坐標。在符合保密規定的情況下,可以將這些家戶特征以描述性或推理性的方式與城市圖景的其他特征相關聯。這些其他特征主要包括:社區的社會經濟特征、學校等機構、城市服務和環境條件。研究所取得的進展令人激動,城市研究方面的洞見也許將遠遠超過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者們仍需繼承與發揚《美國社區與居住分異》研究中所蘊含的研究精神。
            
            邁克爾·J.懷特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