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總編手記(修訂版)(跟梁衡學新聞書繫)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新聞傳播出版
    【市場價】
    286-416
    【優惠價】
    179-260
    【作者】 梁衡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新聞傳播出版  新聞采訪與寫作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16370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0163703
    叢書名:跟梁衡學新聞書繫

    作者:梁衡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01月 


        
        
    "

    編輯推薦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中國記協常務理事、《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總編手記(修訂版)》主要是2000年到2006年底作者梁衡在《人民日報》任副總編期間的改稿記錄。

     
    內容簡介

        《總編手記(修訂版)》主要是2000年到2006年底作者梁衡在《人民日報》任副總編期間的改稿記錄。說是記錄,但不是流水賬,瑣碎不要,隻留思考。這是一個與前面完全不同的角度。《總編手記(修訂版)》收錄了《從歷史長河回望新聞的浪花》;《每一個將軍都有一個假想敵,每一個評論都要有一個真靶子》;《“黑板報”式、“文件”式專版,讓人生厭》等文章。

    作者簡介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中國記協常務理事、《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作品有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集《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跟梁衡學新聞》,散文集《覓渡》《紅色經典》《隻求新去處》《名山大川》《人傑鬼雄》,政論集《繼承與超越》。有梁衡散文九卷。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等。散文《晉祠》《夏感》《覓渡,覓渡,覓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追尋那遙遠的美麗》《青山不老》等入選中學和大學課本。

    目錄
    明理篇報紙的主體是新聞,本質是信息稿件的生命力在於它的政治生命力遭遇“盲稿”,半夜三更找“眼睛”勿因小巧失大真新聞是火花一點,不是火光一片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好稿則是歷史的坐標從歷史長河回望新聞的浪花機關報要克服機關化機關報要搞好“五個統籌”政治新聞的“三難”與“兩特”寫作篇鳥打嘴,兔打腿,采稿要攔不要追把握多稜鏡的那一道稜一種必須改正的“有殘文體”作者筆下先有形,讀者心上纔留痕每一個將軍都有一個假想敵,每一個評論都要有一個真靶子內核外延說通訊消息要七分肉三分骨“要”字牌言論編輯篇新聞在文字大家族中的位置編稿應多用刻刀,少用銼刀“黑板報”式、“文件”式專版,讓人生厭辦好專版、專刊、周刊的“三一公式”專版三要素:鮮明的主題,扎實的新聞事實和有個性的言論含混不是模糊美策劃篇好欄目是好稿的專賣店一個三級跳跳出來的頭條記者篇記者最大的“絕活”是頭條新聞是溝通記者是翻譯新聞,是流動中的一瞬記者的多重身份和道德底線記者職業四要素,首先要有責任心關於記者站建設和管理的幾個問題記者是從事件中走出來的金鳳凰記者要登上重大事件的山峰名記者的四條標準夜班篇新聞是報紙的主體注重策劃,為改版練兵非常時期的非常策劃金秋裡的收獲“收官報道”圓滿,“視點新聞”有亮滿版春色關不住6月夜班的三點思考大事大勢,方顯大報本色把版面的“眼睛”做亮6月夜班三題標題篇先學走,再學跑;先準確,再生動末成稿時題為梁,成稿之後題為眼政治篇不要在嶽飛、文天祥身上做文章擁軍不是男痴女俏對國家領導人不應稱爺爺新聞與政治記事篇一次檢查朱镕基改稿就取消北戴河暑期辦公給黨中央的一封建議信向季羨林先生約稿在退休座談會上的講話作品篇杜壽鵬——要堵賀蘭山缺貪污就是背叛贊環境書記、環境市長事前有目標事中有督促事後有獎懲東營實行政務責任督查制難忘今宵一個大黨和一隻小船黨史如鏡傳統如河三十年的草原四十年的歌工作不要掛在空擋上有感於某些干部“不會說話”房高不要超過樹高一脈相承說發展生產力了不起的新實踐新觀念文章五訣一個老虎也喫人有感於“群眾利益無小事”碑不自立名由人傳廣安真理寶鼎記大渡河上三首歌讓法律來保護陽光栽者有其權百姓得其利天星橋:橋那邊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兩類出版兩種閱讀匠人與大師大干部最要戒小私聽老祖宗說和諧社會說經典退休篇學問不問用不用,隻說知不知石頭裡有隻會飛的鷹地震教我們如何說話鄧小平認錯誰敢極言?誰能極言?用其力還是用其心一把跪著接過的鑰匙百年明鏡季羨老榆林紅石峽記母親石肢體導演張藝謀文化貼牌無異於自殺雨中明月山官員答記者問的14個“不要”烏梁素海——帶傷的美麗怎樣區分低俗、通俗和高雅老百姓怎麼看政治以後這樣的人不多了教材的力量山還是那座山現在還有八種人不幸福用文學詮釋政治百年革命三封家書西柏坡賦嘉興南湖紅船之銘
    前言
    從大學畢業到退休,我這一生的,厶\務年齡都是在新聞這個平臺上度過的。全部時間中有一半是做新聞業務,一半是做新聞管理。我大學的專業並不是新聞,以一個外行,一步步走進新聞的殿堂,先當記者、蝙輯,後來又任新聞出版署官員、《人民日報》副總編。但是我總覺得自己還是個外來戶。一路上如履薄冰,小心觀察,謹慎體悟,孜孜以求。我有一個頑固的習慣,不論是從事管理工作、新聞寫作還是文學創作,都不盲目跟行前車之轍,總想在實踐的同時弄清它的理論根據,走自己的路。我把這比作“打著燈籠走路”。中國古代的學術研究有一個好的傳統,就是聯繫實際探求理論,但這個理論絕不枯燥,探求的過程也不艱澀,是寓研究於體味、把玩、欣賞之中。這就是詩話、詞話、筆記這一支。有點類似現代西方的案例教學,但現在的案例教學有其事,有其理,卻少有其美。中國畫的教學作品叫“課徒稿”(比現在電腦課件要早好多年),是教師邊畫邊講,演示技法的手稿,有其法,有其理,卻又一樣的美。有的簡直成了傳世名作,如著名的《芥子因畫譜》。魯迅小時候,在私塾裡除學正課外還偷偷地臨它,可見其吸引力,至少說明它不枯澀。這大概就是列寧說的笑談真理。我從小就喜歡詩話、筆記體的學術書,後來做了新聞,便以這種方式邊實踐邊探尋新聞寫作的原理。積以時日,當我告別新聞平臺時便有了一個“新聞三部曲”、這是我幾十年在新聞之路上走過來的照路燈籠,或一根拐棍。應出版社之約再加上《梁衡新聞作品導讀》,便構成了現在的書繫。“三部曲”其實是我親歷的三種業務身份的記錄。第一部《記者札記》是我對1978年到1987年任《光明日報》記者期間新聞業務的自我剖析。本來記者你我,大同小異,並無可記之處。但這裡有兩點特殊。一是,這九年正是新中國歷史由低谷到復興的一個轉折期,所記的人物、事件、思想都有特殊的時代印痕,可資參考;=是,這九年我以大報記者身份處於最基層的記者站,又是初出茅廬,深挖細采,絞盡腦汁,有一些特殊的收獲。幾篇作品得獎也在這一時期。這一本書原名《沒有新聞的角落》,本意是一個記者在不大出新聞的地方,如何抓到新聞。該書1990年出版後,曾先後再版、重印13次,影響較大。歸納出的一些法則、警句也廣為流傳,如“出門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三點一線采訪法”等。其中《青山不老》一篇還被選八教材。第二部《評委筆記》是我擔任各種新聞獎項評委時的隨筆,時間約是1987年到2000年我在新聞出版署做管理官員期間。前一部是解剖自己,這一部是研究別人。評獎是對新聞作品質量的透視和檢驗,最能看出作者的拳路和作品的脈絡。沒有哪一個新聞人不夢想得獎,一稿成名。但一般我們卻過多地關注榜上之名,而忽略7上榜、落榜的理由。評獎過程,其實就是作品解剖、案例教學,是“順瓜摸籐”,逆求新聞原理和寫作方法的捷徑。這本研究筆記一一辨析作品得失,並盡量上探其源,分別歸納為采訪、寫作、原理等八個方面。本書原名《新聞綠葉的脈絡》,1995年出版,先後4次再版重印。這次略有補充修訂。第三部《總編手記》主要是2000年到2006年底我在《人民日報》任副總編期間的改稿記錄。說是記錄,但不是流水賬,瑣碎不要,隻留思考。這是一個與前面完全不同的角度。首先,是站在全局而審一點,以一稿而牽全局,特別是頭條稿。雖然是改稿,心裡總是想著辦報,想著新聞與社會。其次,由於自有指導之責,所以雖是改稿子,又總是想著隊伍素質的提高,希望理論性和針對性都能強一點。再次,不隻是改稿,更多的時候是選題、策劃、版面、新聞思想等宏觀的東西。書中內容大都是在夜班審稿、鳊前會定稿、出報後評稿時的思考,還有一些是編報背後的故事。這些文章大部分都曾在《新聞戰線》等刊物上發表過。此外還有一些我從《人民日報》退休後寫的一些文章。在過去出版的“三部曲”中還有一本是我在新聞出版署任職時談管理的《新聞原理的思考》。考慮到讀者面較窄,這次沒有收入,而以《總編手記》代之,這樣,三本就分別是采、寫、編方面的業務研究了,仍是“新聞三部曲”。至於《梁衡新聞作品導讀》,這是一本體例很特別的書。每篇新聞作品前都有我自己的剖析、說明或獨白,每個章節前又有鳊者的導讀,部分章節還附有報紙的影印文件以及一些資料圖片,可以給讀者一定的參考與感性的認識。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三部曲”一個濃縮本,算是為讀者準備的資料性讀物吧。這套叢書,時間跨度從1978年到2012年,30多年,客觀上記錄了我國新聞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側面,也記錄了一個新聞人成長的過程。其中絕大多數文章都曾發表過,收入叢書時則盡量保留原貌。這是一件沒有刻意包裝,甚至沒有用心打磨的產品。之所以這樣,是想保持一點原生態,敞開心扉與同行切磋交流。這是一座已經蓋好還沒精裝的別墅,更方便用戶看清結構,然後根據自己的愛好去加工八住。感謝我的母校中國人民大學的出版社能出版這套體例特別的書,願讀者能夠喜歡。 梁衡 2012年10月1日

        從大學畢業到退休,我這一生的,厶\務年齡都是在新聞這個平臺上度過的。全部時間中有一半是做新聞業務,一半是做新聞管理。我大學的專業並不是新聞,以一個外行,一步步走進新聞的殿堂,先當記者、蝙輯,後來又任新聞出版署官員、《人民日報》副總編。但是我總覺得自己還是個外來戶。一路上如履薄冰,小心觀察,謹慎體悟,孜孜以求。我有一個頑固的習慣,不論是從事管理工作、新聞寫作還是文學創作,都不盲目跟行前車之轍,總想在實踐的同時弄清它的理論根據,走自己的路。我把這比作“打著燈籠走路”。中國古代的學術研究有一個好的傳統,就是聯繫實際探求理論,但這個理論絕不枯燥,探求的過程也不艱澀,是寓研究於體味、把玩、欣賞之中。這就是詩話、詞話、筆記這一支。有點類似現代西方的案例教學,但現在的案例教學有其事,有其理,卻少有其美。中國畫的教學作品叫“課徒稿”(比現在電腦課件要早好多年),是教師邊畫邊講,演示技法的手稿,有其法,有其理,卻又一樣的美。有的簡直成了傳世名作,如著名的《芥子因畫譜》。魯迅小時候,在私塾裡除學正課外還偷偷地臨它,可見其吸引力,至少說明它不枯澀。這大概就是列寧說的笑談真理。我從小就喜歡詩話、筆記體的學術書,後來做了新聞,便以這種方式邊實踐邊探尋新聞寫作的原理。積以時日,當我告別新聞平臺時便有了一個“新聞三部曲”、這是我幾十年在新聞之路上走過來的照路燈籠,或一根拐棍。應出版社之約再加上《梁衡新聞作品導讀》,便構成了現在的書繫。“三部曲”其實是我親歷的三種業務身份的記錄。第一部《記者札記》是我對1978年到1987年任《光明日報》記者期間新聞業務的自我剖析。本來記者你我,大同小異,並無可記之處。但這裡有兩點特殊。一是,這九年正是新中國歷史由低谷到復興的一個轉折期,所記的人物、事件、思想都有特殊的時代印痕,可資參考;=是,這九年我以大報記者身份處於最基層的記者站,又是初出茅廬,深挖細采,絞盡腦汁,有一些特殊的收獲。幾篇作品得獎也在這一時期。這一本書原名《沒有新聞的角落》,本意是一個記者在不大出新聞的地方,如何抓到新聞。該書1990年出版後,曾先後再版、重印13次,影響較大。歸納出的一些法則、警句也廣為流傳,如“出門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三點一線采訪法”等。其中《青山不老》一篇還被選八教材。第二部《評委筆記》是我擔任各種新聞獎項評委時的隨筆,時間約是1987年到2000年我在新聞出版署做管理官員期間。前一部是解剖自己,這一部是研究別人。評獎是對新聞作品質量的透視和檢驗,最能看出作者的拳路和作品的脈絡。沒有哪一個新聞人不夢想得獎,一稿成名。但一般我們卻過多地關注榜上之名,而忽略7上榜、落榜的理由。評獎過程,其實就是作品解剖、案例教學,是“順瓜摸籐”,逆求新聞原理和寫作方法的捷徑。這本研究筆記一一辨析作品得失,並盡量上探其源,分別歸納為采訪、寫作、原理等八個方面。本書原名《新聞綠葉的脈絡》,1995年出版,先後4次再版重印。這次略有補充修訂。第三部《總編手記》主要是2000年到2006年底我在《人民日報》任副總編期間的改稿記錄。說是記錄,但不是流水賬,瑣碎不要,隻留思考。這是一個與前面完全不同的角度。首先,是站在全局而審一點,以一稿而牽全局,特別是頭條稿。雖然是改稿,心裡總是想著辦報,想著新聞與社會。其次,由於自有指導之責,所以雖是改稿子,又總是想著隊伍素質的提高,希望理論性和針對性都能強一點。再次,不隻是改稿,更多的時候是選題、策劃、版面、新聞思想等宏觀的東西。書中內容大都是在夜班審稿、鳊前會定稿、出報後評稿時的思考,還有一些是編報背後的故事。這些文章大部分都曾在《新聞戰線》等刊物上發表過。此外還有一些我從《人民日報》退休後寫的一些文章。在過去出版的“三部曲”中還有一本是我在新聞出版署任職時談管理的《新聞原理的思考》。考慮到讀者面較窄,這次沒有收入,而以《總編手記》代之,這樣,三本就分別是采、寫、編方面的業務研究了,仍是“新聞三部曲”。至於《梁衡新聞作品導讀》,這是一本體例很特別的書。每篇新聞作品前都有我自己的剖析、說明或獨白,每個章節前又有鳊者的導讀,部分章節還附有報紙的影印文件以及一些資料圖片,可以給讀者一定的參考與感性的認識。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三部曲”一個濃縮本,算是為讀者準備的資料性讀物吧。這套叢書,時間跨度從1978年到2012年,30多年,客觀上記錄了我國新聞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側面,也記錄了一個新聞人成長的過程。其中絕大多數文章都曾發表過,收入叢書時則盡量保留原貌。這是一件沒有刻意包裝,甚至沒有用心打磨的產品。之所以這樣,是想保持一點原生態,敞開心扉與同行切磋交流。這是一座已經蓋好還沒精裝的別墅,更方便用戶看清結構,然後根據自己的愛好去加工八住。感謝我的母校中國人民大學的出版社能出版這套體例特別的書,願讀者能夠喜歡。 梁衡 2012年10月1日

    在線試讀
    恩格斯說過,人是猴子變的,但從人的角度觀察猴子,會看得更清楚。歷史是由新聞積累而成的。但從歷史角度看新聞,更能看清它的價值。2005年歲末一期(12月22日)的《科教周刊》,用四個版對教育、科技、衛生、環境一年的新聞報道進行了回顧。版面宏觀大方,盡收一年風雲,又細針密線,小心提煉和裝扮改革亮點。讓人撫之再三、不忍釋手。當天我手機上就收到自發贊賞該版面的信息,可見讀者也是喜不能捺。一年365天,我們報道教科方面的新聞少說也有數干條,這滿足了讀者即時的信息需求,但真正留在讀者腦子裡的不會太多。能留下的隻有那些能在歷史長卷上劃下一道淺痕(當然深一點更好)的事件。這種新聞得滿足三個條件:一、當時看是一件新事;二、過後看是一塊裡程碑;三、隨著時間的繼續推移,它仍然在起作用,還有影響力。是“一石三鳥”式的新聞。比如,教育方面,中央決定加強職業教育,“十一五”投資100億;科技方面,“神舟六號”載人飛行成功;衛生方面,全國防控禽流感;環境方面,松花江污染事件等,都屬於這一類。這幾件事,當發生之時前所未有一聲驚雷,改寫了本行業的歷史,甚至是共和國歷史,而且以後若干年內,其影響不減。如,100億投資職教,將改變我國人力資源結構;松花江污染事件,讓我們警惕化工事故和水源污染,並采取措施,調整政策。這些看似即時的新聞,實是歷史的坐標。這種新聞已有政治意義或本身已轉化為政治事件。抓大新聞、重要新聞就是抓政治新聞。政治是什麼?簡單說,“一大二公”,是關乎全體民眾的大事,是全社會的公事,不是一人或小部門的小事、私事。大到什麼程度?當時影響社會穩定,以後影響歷史發展。記者每采訪、篩選一件事時,其實巳在做著雙重選擇。有人隻采到轟動一時的新聞(甚至一時也未能轟動),有人采到了即時和後來都有影響的新聞。這就要看記者的功力,特別是政治功力。歲末回首,對一年來的新聞稍作檢點,留大去小。五年、十年、五十年後讓歲月再篩選一次,再留大去小,就是真正的被歷史承認了的大事,同時記者也就被載入史冊。所以每年下來我們總喜歡做一個盤點,從歷史角度回望新聞,讓時間幫我們判斷,立即可知孰重孰輕,以後再采寫時,也就知道孰去孰留。一個好的記者篩選新聞時總是一隻眼盯著現在,一隻眼盯著將來,有取有舍,而將主要精力用來寫大新聞。那些隻知追奇聞、捕花絮、掏隱私的小報記者,肯定不會成為名記者。一個好的作家創作時,總是先用一隻手掂一掂,這作品現時有什麼效應,再用另一隻手掂一掂,在歷史上能不能存留。嚴肅的作家很少寫應景之作。那些耐不得寂寞急於追求數量,求個臉熟的作者成不了名作家。現在的新聞是將來的歷史。當我們從歷史長河上回望新聞的浪花時,發現有些浪花彙入了這個長河,有些未到河邊就滲入泥土,有些則一閃就化作了輕煙,消失在塵埃中。有趣的是記者的知名度與新聞的影響力成正比。當這條新聞成為歷史的坐標時,也為作者鋪就了成名的基石,回望過去,讓記者更自豪、更充實,也會更謙虛。我在20年前的一篇文章裡曾談道,記者是月亮,你得先捧起太陽,自己纔能反射出光亮,如果你不去捧太陽,如果你總是去數那些小星星,就永遠不會發光。事實上,當我們在這裡盤點往日的新聞時也在盤點記者。教科文部記者趙亞輝因隨珠峰高程復測、參加國際救援隊赴印尼海嘯災區等采訪而獲得“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記者趙永新因報道批評圓明園湖底鋪設防滲膜破壞生態環境而被評為“2005綠色中國年度人物”(全國隻有五人)。楊健、蔣建科、趙亞輝等同志還獲得了年度“中國新聞獎”等獎項。教科文部的其他記者編輯也各有自己的驕傲。總之,人稿兩豐,2005年的新聞年景不錯。中央提出全黨要轉變作風,新聞界怎麼轉變作風,主要體現在兩點上,一是采訪作風,二是寫稿文風。特別是各級黨委機關報,更要帶頭轉變作風。要落實這一點,先要研究一下讀者的反映。根據讀者的讀報效果,我覺得在轉變作風中有一個問題值得研究,就是機關報的稿件要克服機關化。中央領導指出,改變作風不能用會議落實會議,用文件落實文件。對我們報紙來說,不能用轉發會議消息落實會議,轉發文件落實文件。作為領導機關,它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會議、文件、視察、彙報等;作為報紙特別是機關報,如果隻限於簡單地報道這些,讀者就不滿意。就是說,工作可能離不開機關化,稿件卻不能機關化。可惜我們報上大量充斥這些機關化的稿件,如會議、文件、視察、檢查、表態、總結,包括稿件中的空話、套話等,這些都是稿件的機關化傾向,讀者不喜歡看。傳媒有傳媒的規律和功能,它要為機關工作服務,但稿件不能機關化。它必須將工作成績、文件、會議精神轉換成新聞語言,進行二次深化。這種深化就伴隨著作風轉化,報紙應盡量減少程序性稿件,多一些創造性的稿件。怎麼在寫稿上克服機關化傾向,有這樣幾點:抓實事,三點一線。新聞的定義有很多,過去說,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我想更進一步表述為新聞是受眾所關心的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信息傳播。這裡關鍵是受眾和事實。我們的機關有會議,有決定,上面有精神,但讀者更關心這些決定、精神的落實,關心最新的事實。毛澤東同志說:請看事實,還是請看事實。轉變作風,就是:“不編材料,去找事實。”去抓那些能直接反映或折射上面精神的事實。這叫三點一線:上面的精神、群眾(受眾)的關注,再加上事實,隻有這三點成一線時,這篇稿件纔能打響,讀者纔愛看,纔能傳播開。作為一張報紙,隻有新的事實信息多纔有人讀。報紙要發社論、言論、廣告、文章,還有前面提到的會議、視察等程序性消息,但最基本的是關於事實的信息報道。我們可以作個試驗,一張報紙如果抽掉事實信息,上述這些體裁的稿件將不可能刊出,將成無皮之毛。無論是一張報紙,還是一篇稿件,隻有事實信息的含金量高,纔有競爭力。作為一個記者,隻有抓住能闡述上面精神、反映下面民意的事實,纔能贏得讀者,纔能寫出好稿。抓典型,加強導向。沒有典型的報紙是一塊平板玻璃;一個抓不到典型的記者不可能成為一個好記者、名記者。上面的精神、某一方面的工作經驗、群眾的意願都會集中體現在某個典型上。所以典型的導向力最強。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最不可少的就是用有說服力的典型來引導人。記者是月亮,隻有托起典型這顆太陽纔能照亮自己,纔能成為名記者。記者要把相當的工夫花在寫典型上。文學的典型靠塑造,新聞的典型靠發現,靠記者用艱苦的勞動去深挖,在深入采訪中提煉。抓問題,稿子要有思想深度。抓問題不是指揭露什麼問題,是解決、反映和提出問題,其實就是抓思想。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靠事實所含信息的多少來競爭,但稿件的生命力靠思想性來延續。新聞是易碎品,但這易碎品有了思想性就有了較長的生命力。《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一稿過去那麼多年仍然生命力旺盛,就在於其思想性。記者要讓自己的作品除了有競爭力之外,還要有生命力,就是說,你抓的典型既真實又含有深刻的思想。改進作風是一個大題目,又是一個常抓常新,永不停止的話題。說得太大反而不易落實,目前我們就先從抓實事、抓典型、抓問題這三個具體事情抓起,爭取能推出一批好稿件,造就一批名記者。P14-17

        恩格斯說過,人是猴子變的,但從人的角度觀察猴子,會看得更清楚。歷史是由新聞積累而成的。但從歷史角度看新聞,更能看清它的價值。2005年歲末一期(12月22日)的《科教周刊》,用四個版對教育、科技、衛生、環境一年的新聞報道進行了回顧。版面宏觀大方,盡收一年風雲,又細針密線,小心提煉和裝扮改革亮點。讓人撫之再三、不忍釋手。當天我手機上就收到自發贊賞該版面的信息,可見讀者也是喜不能捺。一年365天,我們報道教科方面的新聞少說也有數干條,這滿足了讀者即時的信息需求,但真正留在讀者腦子裡的不會太多。能留下的隻有那些能在歷史長卷上劃下一道淺痕(當然深一點更好)的事件。這種新聞得滿足三個條件:一、當時看是一件新事;二、過後看是一塊裡程碑;三、隨著時間的繼續推移,它仍然在起作用,還有影響力。是“一石三鳥”式的新聞。比如,教育方面,中央決定加強職業教育,“十一五”投資100億;科技方面,“神舟六號”載人飛行成功;衛生方面,全國防控禽流感;環境方面,松花江污染事件等,都屬於這一類。這幾件事,當發生之時前所未有一聲驚雷,改寫了本行業的歷史,甚至是共和國歷史,而且以後若干年內,其影響不減。如,100億投資職教,將改變我國人力資源結構;松花江污染事件,讓我們警惕化工事故和水源污染,並采取措施,調整政策。這些看似即時的新聞,實是歷史的坐標。這種新聞已有政治意義或本身已轉化為政治事件。抓大新聞、重要新聞就是抓政治新聞。政治是什麼?簡單說,“一大二公”,是關乎全體民眾的大事,是全社會的公事,不是一人或小部門的小事、私事。大到什麼程度?當時影響社會穩定,以後影響歷史發展。記者每采訪、篩選一件事時,其實巳在做著雙重選擇。有人隻采到轟動一時的新聞(甚至一時也未能轟動),有人采到了即時和後來都有影響的新聞。這就要看記者的功力,特別是政治功力。歲末回首,對一年來的新聞稍作檢點,留大去小。五年、十年、五十年後讓歲月再篩選一次,再留大去小,就是真正的被歷史承認了的大事,同時記者也就被載入史冊。所以每年下來我們總喜歡做一個盤點,從歷史角度回望新聞,讓時間幫我們判斷,立即可知孰重孰輕,以後再采寫時,也就知道孰去孰留。一個好的記者篩選新聞時總是一隻眼盯著現在,一隻眼盯著將來,有取有舍,而將主要精力用來寫大新聞。那些隻知追奇聞、捕花絮、掏隱私的小報記者,肯定不會成為名記者。一個好的作家創作時,總是先用一隻手掂一掂,這作品現時有什麼效應,再用另一隻手掂一掂,在歷史上能不能存留。嚴肅的作家很少寫應景之作。那些耐不得寂寞急於追求數量,求個臉熟的作者成不了名作家。現在的新聞是將來的歷史。當我們從歷史長河上回望新聞的浪花時,發現有些浪花彙入了這個長河,有些未到河邊就滲入泥土,有些則一閃就化作了輕煙,消失在塵埃中。有趣的是記者的知名度與新聞的影響力成正比。當這條新聞成為歷史的坐標時,也為作者鋪就了成名的基石,回望過去,讓記者更自豪、更充實,也會更謙虛。我在20年前的一篇文章裡曾談道,記者是月亮,你得先捧起太陽,自己纔能反射出光亮,如果你不去捧太陽,如果你總是去數那些小星星,就永遠不會發光。事實上,當我們在這裡盤點往日的新聞時也在盤點記者。教科文部記者趙亞輝因隨珠峰高程復測、參加國際救援隊赴印尼海嘯災區等采訪而獲得“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記者趙永新因報道批評圓明園湖底鋪設防滲膜破壞生態環境而被評為“2005綠色中國年度人物”(全國隻有五人)。楊健、蔣建科、趙亞輝等同志還獲得了年度“中國新聞獎”等獎項。教科文部的其他記者編輯也各有自己的驕傲。總之,人稿兩豐,2005年的新聞年景不錯。中央提出全黨要轉變作風,新聞界怎麼轉變作風,主要體現在兩點上,一是采訪作風,二是寫稿文風。特別是各級黨委機關報,更要帶頭轉變作風。要落實這一點,先要研究一下讀者的反映。根據讀者的讀報效果,我覺得在轉變作風中有一個問題值得研究,就是機關報的稿件要克服機關化。中央領導指出,改變作風不能用會議落實會議,用文件落實文件。對我們報紙來說,不能用轉發會議消息落實會議,轉發文件落實文件。作為領導機關,它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會議、文件、視察、彙報等;作為報紙特別是機關報,如果隻限於簡單地報道這些,讀者就不滿意。就是說,工作可能離不開機關化,稿件卻不能機關化。可惜我們報上大量充斥這些機關化的稿件,如會議、文件、視察、檢查、表態、總結,包括稿件中的空話、套話等,這些都是稿件的機關化傾向,讀者不喜歡看。傳媒有傳媒的規律和功能,它要為機關工作服務,但稿件不能機關化。它必須將工作成績、文件、會議精神轉換成新聞語言,進行二次深化。這種深化就伴隨著作風轉化,報紙應盡量減少程序性稿件,多一些創造性的稿件。怎麼在寫稿上克服機關化傾向,有這樣幾點:抓實事,三點一線。新聞的定義有很多,過去說,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我想更進一步表述為新聞是受眾所關心的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信息傳播。這裡關鍵是受眾和事實。我們的機關有會議,有決定,上面有精神,但讀者更關心這些決定、精神的落實,關心最新的事實。毛澤東同志說:請看事實,還是請看事實。轉變作風,就是:“不編材料,去找事實。”去抓那些能直接反映或折射上面精神的事實。這叫三點一線:上面的精神、群眾(受眾)的關注,再加上事實,隻有這三點成一線時,這篇稿件纔能打響,讀者纔愛看,纔能傳播開。作為一張報紙,隻有新的事實信息多纔有人讀。報紙要發社論、言論、廣告、文章,還有前面提到的會議、視察等程序性消息,但最基本的是關於事實的信息報道。我們可以作個試驗,一張報紙如果抽掉事實信息,上述這些體裁的稿件將不可能刊出,將成無皮之毛。無論是一張報紙,還是一篇稿件,隻有事實信息的含金量高,纔有競爭力。作為一個記者,隻有抓住能闡述上面精神、反映下面民意的事實,纔能贏得讀者,纔能寫出好稿。抓典型,加強導向。沒有典型的報紙是一塊平板玻璃;一個抓不到典型的記者不可能成為一個好記者、名記者。上面的精神、某一方面的工作經驗、群眾的意願都會集中體現在某個典型上。所以典型的導向力最強。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最不可少的就是用有說服力的典型來引導人。記者是月亮,隻有托起典型這顆太陽纔能照亮自己,纔能成為名記者。記者要把相當的工夫花在寫典型上。文學的典型靠塑造,新聞的典型靠發現,靠記者用艱苦的勞動去深挖,在深入采訪中提煉。抓問題,稿子要有思想深度。抓問題不是指揭露什麼問題,是解決、反映和提出問題,其實就是抓思想。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靠事實所含信息的多少來競爭,但稿件的生命力靠思想性來延續。新聞是易碎品,但這易碎品有了思想性就有了較長的生命力。《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一稿過去那麼多年仍然生命力旺盛,就在於其思想性。記者要讓自己的作品除了有競爭力之外,還要有生命力,就是說,你抓的典型既真實又含有深刻的思想。改進作風是一個大題目,又是一個常抓常新,永不停止的話題。說得太大反而不易落實,目前我們就先從抓實事、抓典型、抓問題這三個具體事情抓起,爭取能推出一批好稿件,造就一批名記者。P14-17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