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最省力原則:人類行為生態學導論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文化人類學/人口學
    【市場價】
    436-632
    【優惠價】
    273-395
    【作者】 (美)齊夫 著,薛朝鳳 譯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文化人類學/人口學  人類學/民族學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772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8137721
    作者:(美)齊夫著,薛朝鳳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5月 

        
        
    "

    編輯推薦
          齊夫定律表明:在英語單詞中,隻有極少數的詞被經常使用,而絕大多數詞很少被使用。實際上,包括漢語在內的許多國家的語言都有這種特點。現實世界在相當程度上是具有惰性的,動態過程總能找到能量消耗*少的途徑,人類的語言經過千萬年的演化,*終也具有了這種特性,詞頻的差異有助於使用較少的詞語表達盡可能多的語義,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齊夫定律不僅對報刊、《聖經》有效,而且對狄更斯的小說、莎士比亞的戲劇等也有效。這本書就是齊夫定律提出者齊夫教授的代表作,從統計的角度研究了有趣的語言現像。 
    內容簡介
          該書是Zipf著名的代表作品,也是對Zipf定律為詳細的論述。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總共十二章,部分論述語言與人格結構,第二部分論述人際關繫與種類平衡。
          該書部分主要內容有:1.全書論述結構、立論基礎和理論框架;2.詞語的經濟性,主要論述了詞語的動態平衡,言語流中詞語呈調和繫數分布,詞語及其語義的省力原則屬性;3.形式語義的平衡和進化過程中的經濟,言語中詞語排列的小方程式及緊密排列原則,言語簡化原則,詞語的邊際效應遞減原則;4.兒童的言語表達與“言語的起源”;5.感知與思考的語言;6.自我參考繫統的“原點”;7.心智:性、文化和精神分裂癥;8.夢與藝術的語言。
          該書第二部分主要內容有:9.地理的經濟;10.國內國際合作與衝突;11.經濟權勢與社會身份的分配;12.聲望符號與文化時尚。
          該書部分主要論述了語言的經濟屬性,第二部分主要論述了語言的社會屬性,從詞語、語義到言語交際,從個人到群體,從語言內部到社會各界,從詞語分布到社會資源配置,從精神世界到物質世界,這些自然社會現像無不存在省力原則,而維繫所有這些社會關繫存在的基礎就是語言。
    作者簡介
          George Kingsley Zipf (1902-1950), 美國語言學家哲學家,從統計學角度研究語言發生狀況。Zipf在哈佛大學獲得學生、碩士和博士學位,1925年在德國波恩大學、柏林大學學習,1929年完成Relative Frequency as a Determinant of Phonetic Change,獲得哈佛比較語文學博士學位。薛朝鳳,華東政法大學講師,語言學博士,出版專著、譯著多種。
    目錄
    前言
    部分 語言與人格結構
    章 序言與介紹
    第二章 論詞語的經濟
    第三章 形式一語義平衡與進化過程的經濟
    第四章 兒童言語表達與“言語的起源”
    第五章 作為感知與思考的語言
    第六章 作為參照框架“原點”的自我
    第七章 心智與符號過程的經濟:性、文化和精神分裂癥
    第八章 夢與藝術的語言
    第二部分 人際關繫:種內平衡的案例
    第九章 地理經濟
    第十章 國內合作衝突與國際合作衝突
    第十一章 經濟權勢分配與社會身份分配
    第十二章 聲望符號與文化時尚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前言
    差不多二十五年前我就在想,如果我們將人類行為僅看作與世上萬物一樣是個自然現像,如果我們同樣客觀公正地研究人類行為,就像我們對諸如蜜蜂群居行為或者鳥類築巢習慣等所作的慣常研究那樣,那麼我們就可能深刻地洞悉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本書彙報了這麼多年來廣泛研究的結果,以及我們藉此發現的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原則似乎控制了我們作為個體與社會群體成員的主要行為。
    一、實際應用的問題
    自然科學家對待人類行為的態度,與男女在面臨實際急需解決的人類問題時處理事務的態度,難免不同,即便這兩種態度並非勢不兩立。因此,科學家希望,對我們人類事實上真正行為的實際方式加以客觀研究,以期揭示控制我們行動的基本原則的本質。但是,即使科學家的興趣據說僅限於此,可是也得承認,知曉這些基本原則一定會有助於他者生存得更加有效力,無論他者是作為個體還是作為合作且競爭的團隊成員,或者無論他者主要是在承擔領導的還是服從的職責。差不多二十五年前我就在想,如果我們將人類行為僅看作與世上萬物一樣是個自然現像,如果我們同樣客觀公正地研究人類行為,就像我們對諸如蜜蜂群居行為或者鳥類築巢習慣等所作的慣常研究那樣,那麼我們就可能深刻地洞悉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本書彙報了這麼多年來廣泛研究的結果,以及我們藉此發現的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原則似乎控制了我們作為個體與社會群體成員的主要行為。
    一、實際應用的問題
    自然科學家對待人類行為的態度,與男女在面臨實際急需解決的人類問題時處理事務的態度,難免不同,即便這兩種態度並非勢不兩立。因此,科學家希望,對我們人類事實上真正行為的實際方式加以客觀研究,以期揭示控制我們行動的基本原則的本質。但是,即使科學家的興趣據說僅限於此,可是也得承認,知曉這些基本原則一定會有助於他者生存得更加有效力,無論他者是作為個體還是作為合作且競爭的團隊成員,或者無論他者主要是在承擔領導的還是服從的職責。
    畢竟,控制人類對於預期獎賞動機的反應,或者控制(在公司、工會、軍隊、政黨或社會團體中)領導與隨從的比例,或者控制時尚的興衰,或者控制在從家到國的任何優勢繫統中對應的權力與管制的分配,或者控制世界各地在交換勞動產品時人員、商品、服務、觀念以及信息的流通,這些控制的自然基本原則僅列舉了我們將要對待的一些原則,隻要每個人為了生存必須每天要與他人合作和競爭,這些原則就不可能停留在無聊的好奇心上。這些原則在我們似乎不得不面對即將發生計劃經濟的當下也不是特別不合時宜,在計劃經濟中有些人將會告訴其他許多人應當如何行事,可是或許常常忽視了人們真正如何行事。
    另一方面,正是因為我們客觀公正地對待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毫不論及人們“應當”如何行事,這未必就意味著我個人必須反對一個幾乎普遍存在的信念,即所有人類“應當”合作共事同舟共濟,如同一個快樂團隊專心致志於“社會進步”。不過,我的確強調,就實現普遍人類合作的有價值目標的特定方式方法而言,除了這個普遍存在的信念,幾乎沒有達成任何共識。
    顯然,有些人和群體對於認清世界如何“應當”合作,存在個人的和群體的先入之見。這些先入之見有時候根深蒂固,以至於我們說的許多個人與其他那些帶有差不多同樣深刻先入之見的人簡直無法交談。如此,他們似乎堵塞了交際,也因此妨礙了世界更好地彼此理解與合作,而理解與合作正是他們所強烈渴望的。更明顯的是,許多這些個人和群體的先入之見固執僵化不容改變,以至於無論借助何種程度的獎勵或傷害的威脅,他們都不會改變自己的先入之見。
    忽視這些先入之見的力量,無論是自然科學家還是社會實踐專家都擔負不起,即便是預期激勵措施也常常服從這些先入之見,而且由這些先入之見造成的嚴重的個人及群體苦難司空見慣。
    然而,對於自然科學家而言,人類的先入之見不屬於其他世界,相反,隻不過是更加自然的現像。先入之見本身是人類行為全部自然現像的一部分,探究先入之見的主要動機與探究其他人類行為一樣值得去做。的確,在許多情況下,有關的先入之見主要決定了其他人類行為。
    我們強調人類先入之見的影響力,這對於當今思考並非陌生,即使在實際操作中,特定個人面對個體特別詞彙或者群體先入之見時的態度,可能取決於他本人的具體問題。
    因此,比方說,一個相當大的工廠、商店、工會或武裝團體裡的人事主管,每天必須應對大量的文化與社會經濟背景不同的員工,不斷地認識和調解所在團隊中相互衝突的先入之見,這樣,該團隊纔能有效地溝通以期完成共同的任務、獲得共同的獎勵並且承擔共同的風險。沒有必要告訴這位人事主管,他的團隊為了有效地工作得有一門共同的語言,這裡所說的語言是廣義的,也就是說,在這個團隊運行範圍內對於同樣的刺激應該有同樣的反應和評價。他的任務基本上主要是理解現有的各種先入之見,以便他能夠將這些先入之見重構為一個更加和諧的整體。
    但是,至於政客想拉選票,抑或商家創造了新的時尚或有什麼要銷售的東西,這樣的例子則另當別論。因為他們的遊戲或許隻不過是對於現有的先入之見進行了有效的操控,卻壓根就沒有想過要改變這些先入之見。一位政客,即便有功績,如果對選民的先入之見輕視忽略甚至強加自己的邏輯,他極有可能會敗給另外一位政客,哪怕後者能力不如前者,因為後者懂得選民的先入之見,後者基本上以這樣的方式說話,“朋友,我非常能理解您的感受,而且我完全感同身受。”
    然而,正是因為個人先入之見經常以某種方式蔑視他人邏輯,而這種方式對其本人來說似乎極其反復無常,我們或許並非認為先入之見就是任意的、偶然的。相反,我們在研究語言動力學和人格結構時將會發現,先入之見的語彙卻是條理分明並且受控於一些相當明確的基本原則。我們也並非有意主張,人事主管、政客以及商家在踫巧遇到具體先入之見詞語時,即便有意利用這些基本原則,也不會幫助他更加有效地改變或操控這些詞語。
    也許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我們有必要闡明我們所說的更加通用的術語即語言(language)和先入之見詞彙(vocabularyofpreconception),以免與更加熟悉的術語即詞句(words)和言語(speech)相混淆。
    為此,由於我們剛剛談及商家的問題,我們首先來闡述商品的“品牌”[例如,通用(G.E.)、弗雷傑戴爾(Frigidaire)、切斯特菲爾德(Chesterfield)]。特定品牌產品如此廣受青睞,以至於許多人更喜愛甚至願意付更多錢來買品牌商品,而不買非品牌商品,然而對此即便連行家也難以明確區分。總之,特定商標容易引起人類需求的特定反應,如此可謂代表了某種先入之見。
    不過,我們得強調一下,品牌也是詞語,而且隻是一個詞語而已。無論是什麼原則決定了詞語的有利與不利內涵或者詞語的流行與淘汰,這些原則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品牌的興衰與競爭力(因此,我們近來對詞句和言語的研究與對時尚和先入之見的研究,兩者密切相關)。
    接下來我們作進一步闡述。我們不再討論品牌而討論商標,商標與品牌同樣可以有效地識別具體的產品或服務。商標這東西就是符號(sign)或信號(signal),它與品牌一樣可以引起某種幾乎固定不變的反應。盡管商標不是詞語,因而也不是言語要素,但是我們稍後會發現,商標實際上是我們可能稱之為群體語言的要素(而且我們將試圖論證商品行為方式與詞語行為方式的相似性)。
    可是,我們不必僅停留在商標上。有許多固定不變的東西,比如服裝的式樣與質量、理發的發型、打手勢與談話的方式、可見或不可見某人的時空,這些東西都在傳遞我們所說到的那個人的信息。盡管這些事物既不是詞語或品牌也不是商標,它們往往引起許多幾乎程式化的反應,由此,它們屬於我們所說的群體語言,它們與該群體的任何詞語、短語以及句子一樣屬於該群體語言。
    為了闡釋更廣泛的語言概念,我們來畫幅畫:時間是在晚上;一輛豪華轎車由一位穿制服的司機駛向劇院門口後停了下來;走出了一位婦人,優雅迷人,珠光寶氣;她翻了翻錢包,給乞丐一枚硬幣,很惹眼,接著咯咯響地快步上樓。這幅畫就是這樣。
    我們所描繪的場景方方面面都與商品、服務以及獎勵的生存和流通問題相關。然而,正如我們將要詳細指出的,該場景的各個方面,包括汽車、司機、歌劇、女人、禮服、首飾、硬幣以及乞丐等,也是語言(而且是先入之見)的問題。
    之後,縱然有時在我們開篇幾章的論證裡,看起來我們隻關注人類言語的語音和語義的微小細節,這有點迂腐,可是,但願有想像力的讀者深思後能夠明白,我們可能因而正在洞悉群體的全部語言,群體語言的細節有時候在日常生活、政治、營銷或者平常聚會中可能特別重要。
    因此通過在研究地理經濟之前研究語言原則、研究經濟權勢分配與社會身份分配以及研究聲望符號與文化時尚盛衰,我們可能承認,某種個人先入之見看來是人類真實日常實踐問題的困境中重要的,混亂、傷心以及痛苦也由此而生。
    二、自然科學的問題
    雖然我們沒有規避科學原則在解決人類行為實際問題時可能具有的實踐價值,但是仍舊必須指出,我們當前所作研究完全是科學研究。
    更具體地說,建立省力原則(thePrincipleofLeastEffort)作為控制所有各類個人與集體行為,包括語言行為和先入之見行為的基本原則,正是本書的明確目標。
    試圖提出任何人類行為基本科學原則的調查研究者,必須對讀者履行三大職責。首先,他的論證必須得到大量各類可證實的相關現像研究數據的支撐。其次,他的理論在邏輯上必須始終自相一致,所有術語和運作與他明確界定的研究數據相關聯。第三,他的全部論述應該以一種對讀者而言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表現,我們姑且認為,在當前情況下,讀者對於人類行為基本原則切實有興趣,而不必針對我們所言領域有過任何專門培訓或技術培訓。
    至於點,即研究數據的數量與種類,可以毫不自誇地說,不管我們所有理論解釋正確與否,我們已經將其數量增加到了可視為經驗自然法則的程度。換言之,通過精密科學所公認的方式,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條理性或自然法則,該法則控制了人類行為。此外,我們研究數據的種類,從語音行為及語義行為的微小細節延伸到人類的人口、商品、服務以及財富的總體分配,我認為我們研究數據足以使一種膚淺看法躊躇不前,這種看法認為這些基本事務所遵從的條理性與日常生活中實際事務是不相干的。我們強調這個事實,是希望任何真想運用我們的研究所得去解決其自身問題的人,在這樣做的時候能夠感到自信,哪怕我們某些研究所得與當前關於人們“應該”如何行為的先入之見可能並非完全一致。
    至於第二點,即研究的理論方面,也就是說省力原則的理論論證,我們認為自己的理論,如同自然科學中任何其他理論,既沒有斷言永遠不會有別的理論也能對我們的數據給出合理說明,也沒有斷言永遠不會有別的數據不會對我們的理論提出質疑。相反,我們歡迎讀者不僅要對我們所作的理論認真斟酌,而且要去發現一個更加強有力的理論以及一些更加有啟發性的數據。為此,我們為深入詳盡的研究已經提出建議,為他人可能利用我們研究所得已經努力開闢了更廣泛的理論界域,無論這些他人是對自身原先研究感興趣的專業學生還是僅僅喜歡冒險嘗試新理念的非專業的門外漢。
    至於第三點,即資料陳述的方式,我們已經寫出的原稿,讓任何關心此話題的人都可完全理解,不論他之前是否有過這方面的培訓。總之,觀察、分析以及數據描寫的每一步都是簡單而又詳細地解釋,以便讀者完全理解,隻要他稍有耐心即可。這裡簡化的陳述對於專業讀者而言並非完全不當,也不指望所有讀者都熟知我們當前研究所涉及的每個領域[比如,經濟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心理語言學(既是普通的也是弗洛伊德的)、以及語義學]。關於這一點,或許得說,我們已經將參考文獻僅限於那些與當下論述密切關聯的出版物,並且這些參考文獻有助於讀者進一步熟悉該專業領域中任何其餘參考文獻由於我們手稿其時已基本完成,我們無法將近出現的“金西報告”(KinseyReport)的論述與我們自己對於個人的同性戀—異性戀平衡的論述聯繫起來。我們的論述基於完全不同的數據已經作出結論,不可否認我們的結論證實了“金西”研究成果。所以,我們在此列出該參考書目:A.C.Kinsey,W.B.PomeroyandC.E.Martin,SexualBehaviorintheHumanMale,Philadelphia:Saunderss,1948。,我們沒有試圖窮盡所言領域的全部參考文獻,也沒有窮盡論述這些領域的所有資料。
    在我們當前研究所描述的這麼多年研究過程中,我對許多人一直深懷感激,感激他們的睿智建議以及他們大量的及時的鼓勵。他們是沃爾什(J.L.Walsh)博士,哈佛大學“珀金斯”數學教授及哈佛大學數學繫前繫主任;斯通(M.H.Stone)博士,芝加哥大學現任“安德魯麥克利什”傑出教授以及芝加哥大學數學繫主任;約翰·C.懷特霍恩(JohnC.Whitehorn)博士,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及亨利菲普斯精神病診所所長;喬治·H.蔡斯(GeorgeH.Chase)博士,哈佛大學教務長,現已榮譽退休;阿伯特·培森·阨舍爾(AbbottPaysonUsher)博士,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以及喬治·A.蘭德伯格(GeorgeA.Lundberg)博士,華盛頓大學社會學教授及社會學繫主任。
    感謝我賢妻的樂觀及其管理纔華,她實行了嚴格家庭經濟學,這使我有可能去聘請文書幫我調查各類問題,因為我的研究資助並非充裕。
    研究中描述的大量研究數據,要歸功於我在哈佛大學以及拉德克裡夫學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們慷慨而又熱情地給我幫助,正如我在文中更特別提到的那些學生。我要感謝哈佛大學克拉克及米爾頓基金,對它們在本書寫作中給予我的資助深表感激。
    本書寫作歷時近六年,沃爾什教授通讀書稿,並對書中所有重要理論方面與我作了探討,且仔細檢查了書中所有數據。要是沒有他那啟發性的幫助和長期以來的鼓勵,我可能完成不了此書的終稿。
    我同樣感謝幾位朋友,他們寧願匿名,他們按照自身作為“聰明外行”的水平閱讀了本書大量章節,藉此幫助,本書纔得以為普通讀者所理解。
    在接下來的文字裡,任何可能有價值的東西,都要歸功於上述我身懷感恩與愛慕的人,而其間所有錯誤全部在於我本人。
    喬治·金斯利·齊夫
    馬薩諸塞州牛頓市
    1948年4月19日
    在線試讀

    序言與介紹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在生活環境裡移動。在這樣移動中可以說他是在獲取路徑。然而他在環境裡獲取的路徑並不構成他的全部活動。因為,即使一個人相對處於休息中,還是存在一個持續不斷的物質—能量移動,該移動進入他的繫統、貫穿他的繫統又脫離他的繫統,哪怕該移動隻是在他完成新陳代謝的過程中。物質—能量移動也是沿著某特定路線前行。其實,整個人體可視為物質的聚合體,該聚合體在人的繫統裡以不同速度沿著不同路徑得以運行。人的繫統反過來作為一個單位整體在其外部環境中移動。
    我們強調沿著路徑移動這個概念,因為在接下來的章節裡我們將嘗試論證,每個個體的移動,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總會沿著路徑移動,而且總會傾向於為一個基本原則所控制。由於缺乏一個更好的術語,我們姑且稱之為省力原則(thePrincipleofLeastEffort)。此外,我們還將試圖論證,個體全部存在的結構與組織總是表現為其所有行為都將受控於這個原則。
    那麼這個原則是什麼?簡言之,省力原則,例如,一個人在解決當前各種問題時,會在他將來可能遇到各種問題的背景之下加以考慮,這些將來的問題是由他本人估計的。此外,他將力爭以全部功力(work)小化的方式解決各種問題,全部功力既包括解決當前問題時所必須的全部努力,也包括解決將來可能遇到的問題時他必須作出的全部努力。這反過來就意味著,他會竭力將其功力消耗的可能平均比率小化(歷時)。而且,在這樣做的時候,他就是在將其力(effort)小化,這裡的功力就是我們所界定的那種力。因此,省力(leasteffort)是少功力(leastwork)的變體。
    為了更好地界定與闡述省力原則,以及為了更好地使我們認清省力原則的論證問題,我們將此開篇之章用來初步揭示該原則,這樣做很有用處,哪怕基於人類行為常見狀況得承認這樣處理有點過於簡單化,可這是為了讓初始的論述更加方便。
    節路徑的選擇
    有時候選擇到達目標的路徑並不難。假設有兩座城市A和B,彼此由一條筆直平坦的公路連接,路面少有摩擦,那麼這條公路同時代表了這兩座城市之間短、快、不費力的路徑,或者我們可以說,這條公路既是距離短的路徑又是省時間、省功力的路徑。由A城市到B城市的旅行者,不論是否將距離、時間或工作小化,同樣都會走這條路。
    序言與介紹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在生活環境裡移動。在這樣移動中可以說他是在獲取路徑。然而他在環境裡獲取的路徑並不構成他的全部活動。因為,即使一個人相對處於休息中,還是存在一個持續不斷的物質—能量移動,該移動進入他的繫統、貫穿他的繫統又脫離他的繫統,哪怕該移動隻是在他完成新陳代謝的過程中。物質—能量移動也是沿著某特定路線前行。其實,整個人體可視為物質的聚合體,該聚合體在人的繫統裡以不同速度沿著不同路徑得以運行。人的繫統反過來作為一個單位整體在其外部環境中移動。
    我們強調沿著路徑移動這個概念,因為在接下來的章節裡我們將嘗試論證,每個個體的移動,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總會沿著路徑移動,而且總會傾向於為一個基本原則所控制。由於缺乏一個更好的術語,我們姑且稱之為省力原則(thePrincipleofLeastEffort)。此外,我們還將試圖論證,個體全部存在的結構與組織總是表現為其所有行為都將受控於這個原則。
    那麼這個原則是什麼?簡言之,省力原則,例如,一個人在解決當前各種問題時,會在他將來可能遇到各種問題的背景之下加以考慮,這些將來的問題是由他本人估計的。此外,他將力爭以全部功力(work)小化的方式解決各種問題,全部功力既包括解決當前問題時所必須的全部努力,也包括解決將來可能遇到的問題時他必須作出的全部努力。這反過來就意味著,他會竭力將其功力消耗的可能平均比率小化(歷時)。而且,在這樣做的時候,他就是在將其力(effort)小化,這裡的功力就是我們所界定的那種力。因此,省力(leasteffort)是少功力(leastwork)的變體。
    為了更好地界定與闡述省力原則,以及為了更好地使我們認清省力原則的論證問題,我們將此開篇之章用來初步揭示該原則,這樣做很有用處,哪怕基於人類行為常見狀況得承認這樣處理有點過於簡單化,可這是為了讓初始的論述更加方便。
    節路徑的選擇
    有時候選擇到達目標的路徑並不難。假設有兩座城市A和B,彼此由一條筆直平坦的公路連接,路面少有摩擦,那麼這條公路同時代表了這兩座城市之間短、快、不費力的路徑,或者我們可以說,這條公路既是距離短的路徑又是省時間、省功力的路徑。由A城市到B城市的旅行者,不論是否將距離、時間或工作小化,同樣都會走這條路。
    另一方面,假設這兩座城市踫巧為一段山脈所隔開,那麼短距離的路徑、省時間的路徑以及省功力的路徑未必就會是同一條路徑。因此,假如有人想要步行短距離由A城到B城,他必須花費大量功力在山腳下鑿開一條隧道。他快的路徑可能是穿行於一座座山峰之上,可是卻要消耗大量的勞動而且還要冒著巨大的風險。然而,他省力的路徑可能是沿著山脈蜿蜒曲折來回行走,可是卻要途經相當長的距離,並且要消耗大量時間。
    這三條路徑,顯然各不相同。因此,行走在這兩座城市之間的人,不可能同時在連接這兩座城市的一條路徑上將距離、時間以及功力小化,於是這個時候問題就出現了。那麼他該走哪條路?或者,由於上述情況在日常生活問題中相當有代表性,日常生活中會有各種各樣的障礙擋住道路,我們實際在走哪條路?顯然,我們對道路的選擇,將取決於具體起作用的動力小值(dynamicminimum)。
    第二節“的性”
    前文論述的路徑選擇,不僅闡釋了一個動力學問題即小值的意義,而且也為討論“的性”1這個概念奠定了基礎,順便說一句,後者為我們整個探究提供了一個極具價值的智力工具。
    “的性”這個概念很簡單:沒有哪個動力學問題可以用一個以上的來確切表達,無論我們所說的是陳述為小值還是值(例如,功力的小消耗也可以陳述為功力的)。如果這個問題有不止一個,那麼該問題本身就會變得毫無意義並且一點也不確定。
    這並不意味著將永遠不會出現某個特殊的情況,即:在此情況下一個因素的小化偶爾也包含了另一個或眾多其他因素的小化。實際上,我們在前文說過一個這類特殊情況,兩座城市之間不費力的路徑可以是一條筆直平坦的公路,而這條公路也代表了短和快的路徑。相反,我們的意思是說,動力學中的常規陳述若要合情理、可確定就不能包含一個以上的,否則,多個相互衝突的情形就會產生。
    強調性的簡單方法,大概就是提出一個有意義的、確定的、僅有一個的陳述作為例證加以描述。接著我們將提出,這個陳述要是再增加一個,立即就會變成無意義、不確定。
    我們來假定一個合適的例子,即:給在規定時間內擊沉數量船隻的潛艇艇長頒獎。這個例子中,數量是這個問題的。或者我們可以改變這個問題的表述,即:給在可能的短時間內擊沉規定數量的艇長頒獎。在第二個例子中,時間是小值,而且,既然該表述隻有一個,那麼這個問題是完全有意義的、確定的。以上任何一個例子中,潛艇艇長都會明白獲獎的確切條件是什麼。
    然而,要是我們頒獎給這樣一個潛艇艇長,他要在可能的短時間內擊沉數量的船隻,這就存在雙重即數量和小時間,這樣的表述使得這個問題變得毫無意義根本不確定,這一點稍加反思便清晰可見。
    這種雙重否定在當今陳述中並非罕見,可能導致精神錯亂,後果不堪設想正如多年前就指出的這個常見的陳述,“在民主政體裡,我們堅信為多數人謀取利益”。(在本書第二部分我們將會明白,商品和服務的分配事實上是由單一來控制的。)與“性”密切相關的是可被稱作的目標單一性,其含意經常被忽視(例如,追求一個目標可能杜絕或阻撓了對第二個目標的追求)。這兩個概念適用於所有生態學研究。2。
    在當前研究中我們主張,個體的全部行為隨時都是由將功力小化的衝動所激發的。
    在所有生命個體的全部行為中可能僅有一個動力小值,這種純粹理念本身不必使我們驚愕。一想到遍及整個時空連續體的所有物理過程都是由一個即少行動來控制,物理學家當然不會感到失望少行動原則,首先由莫泊求斯(Maupertuis)於18世紀提出,隨後其概念一直為其他學人不斷修正。3。實際上,遍及整個時空連續統的所有物理過程中一個的單一的存在,甚至從邏輯上看,是來自基本的科學假設,即存在一個自然的單一性以及自然法則的連續性(意思是這些相同的自然法則控制了時空中所有事件)。因為,根據這個假設,時空整體及其所有事件可看作構成動力學問題,這個問題反過來可能隻有一個的,這個在物理學家看來就是少行動的4。
    同理,所有生命過程僅有一個的,這個純粹理念並非不可思議,而且從假設出發其本身也不是不可思議。
    另一方面,也得承認,從假設出發我們不必認為,所有的生命過程實際上總是確實根據諸如省力之類的一個的、不變的而行動。那畢竟得先從實際經驗上加以確定,就像過去對待少行動原則一樣。假如有人一會兒根據一個動力小值來行動,過一會兒卻又根據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動力小值來行動,其造成的影響就連我們現在也會覺得怪誕。假如一個人的生活始終是由一個控制,可他鄰居的生活卻遵從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這樣造成的影響與前例相比一樣怪誕。
    為了強調各種不同的荒謬,我們假定每個人都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並且每部分各有一個不同的動力。例如,我們來假定這個人一部分是由少功力控制的,而他的另外一部分則是由少時間控制的。這樣的話,這個人將代表兩個不同動力學問題,結果他事實上會是兩個不同的個體,有兩套不同的動力學原則。一部分的他因急於功力,可能甚至“迷失”於另一部分的他,因為後者急於時間,這樣的情形不難想像。
    如果我們假設一個人此刻將一個因素小化,接著又將另一個因素小化,卻沒有任何的控制原則統領全部現像,這種情形與上文所描述的也不會有什麼區別,一樣荒謬。因為假如此人所有新陳代謝以及生育繫統得以成為有機體,比方說,是為了讓該繫統所有行動小化,那麼如果我們所言之人要把時間小化,就不得不改變其結構與運作,這個改變簡直大得驚人。既然如此大規模突變不為人知,我們更有理由猜想,個體由生至死的全部活動始終都是由同一個的即我們認為的省力來控制的,我們如此猜想或許並非冒失。
    但是情況遠不止此。如果我們記得子女在多大程度上經遺傳得到了他們父母的形式與功能,我們就可以推測,隻要子女也繼承父母的動力驅動,那麼上述遺傳就是可能的,而這個動力驅動又是控制父母自身所繼承的形式與功能。
    此外,假如我們將當今生命過程的變化看作形式與功能的初相似性的緩慢進化與改變的結果,那麼我們能夠更加明白,無論形式與功能可能已經發生了怎樣的巨變,這個初共同的動力怎樣纔能代代相傳卻不改變。並且,反過來,這就意味著所有個體,不論形式與功能有何不同,都仍由這個相同的的控制。
    但是,盡管對於所有生命過程隻有一個是否合理,我們終或許存在爭議,可是,即便果真如此,我們還應當揭示我們所說的這個特別究竟是什麼。
    實際上揭示我們所說的這個假定的,可能不容易,原因很明顯。如果我們再舉先前的例子,即被山脈隔開的兩座城市之間短距離、少時間以及少功力的三條道路各不相同,那麼我們必須坦率地承認,有時候會走一條路,有時候也會走另一條路。為此,若距離,可能要在山下開鑿一條隧道;若時間,則要乘飛機飛過這座山;若從更方便卻更漫長曲折的路上走,則可駕馬馱運。或者,換一個例子,讀者過馬路有時為了時間可能會冒著巨大風險穿越車輛,有時會走更長卻更安全的路到街角等候綠燈。即使我們認為我們都為同一個動力所控制,可又是哪一個呢?
    但是,盡管上述例子中那些看起來各不相同,然而,他們各不相容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回憶一下物理學家們的主張,即根據他們的自由落體定律,所有獨立物體都將降落(以少行動的方式)到地面。然而,盡管物理學家們這樣斷言,我們都觀察到了樹葉有時候升到空中的樣子,或觀察到了鳥兒如何飛離地面繼而飛出我們的視線,這些正好像是自由落體定律的例外。當然,我們在進一步仔細審視這個問題後得知,樹葉和鳥兒並非是自由落體定律的例外,相反,如果考慮到這個問題的各個因素,它們的行為與我們所言的物理定律完全一致。
    那三條通往山那邊的不同路徑或許不會同樣如此?即使某人或許同時走每一條道路,或者即使某特定的人或許現在走一條路接著又走另一條路,那麼,個體在各種不同環境下走此路還是走彼路,有可能是受控於某個永遠保持不變的更深層次的動力小值運作,這種可能性還是存在的。不管怎樣,我們認為事實就是如此。
    更具體地說,我們認為如果將上述各類情形放置於個體現在或將來所遇到的各種問題這個廣闊背景下,我們會發現,一時驚人的工作消耗或者一地驚人的匆忙速度,或許隻不過是個體為了減少餘生很可能產生的功力消耗比率而采取的權宜之計。
    總之,我們認為那個控制個體所有各種各樣行為舉止的不變小值,就是省力。
    第三力原則
    要理解省力原則意義及其含義的簡單方法,就是要表明單純少功力的不足之處,因為省力與之密切相關。這太值得去做了,因為顯然有些人(見下文)認為,少功力是生命過程的基本小值,脫離背景考慮具體情形,似乎常如此。
    不過,假如我們記得個體生命延續時間更長或更短,那麼我們就容易理解個體在解決自身問題時所作的少功力是如何導致這類後果,即個體在解決後續問題時不可避免地增加功力量。換言之,在解決今天問題時將其功力小化,可能導致解決明天問題時功力量不必要的增多,要是今天的功力沒有完全小化,則不然。相反,今天消耗越多不必要的功力,明天因而越能更多的功力。
    並且,正如同我們所主張的今日與明日之函數關繫,我們可以認為,個體一生中接連不斷發生的全部事件之間有函數關繫,其中,他一時功力消耗的比率可能對他接下來的某(些)時刻的功力小化會有影響。
    鋻於上述因素十分明顯的含義,我們有足夠理由主張,將其行為小化的是他這個人因時平均功力—消耗比率,而不是他那不考慮將來問題的任何時刻或任何孤立問題的功力—消耗。
    可是,單純因時平均功力—消耗比率不是一個意義完整的概念,因為沒有人能夠確知將來的問題是什麼。任何個體所能做到的至多就是估計將來的問題可能是什麼,然後相應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舉止。換言之,在個體能夠將因時平均功力—消耗比率小化之前,他首先必須估計他將來可能面對的終結果,然後從中選擇一條平均功力比率小的路徑。
    然而如此這般,個體不再是將平均功力比率小化,而是在把一個可能的平均功力比率小化,或者說他是受控於可能功力的小平均比率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言語混淆,我們特別指出,我們不是在討論小可能的(leastprobable)平均工作比率,而是可能小的(probablyleast)平均工作比率。。
    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將使用省力這個術語來描述先前的可能功力小平均比率。我們認為個體的全部行為服從“力”的小化。或者,換個不同的說法,每個個體的全部行為受控於省力原則。
    既然我們已經描述了省力原則是什麼,我們來對之作簡要闡述。
    冒著冗長敘述的風險,我們首先以上文被山脈隔開的A和B兩座城市為例。如果這兩座城市由穿過山腳的距離短的隧道彼此連接,旅行中巨量功力就會省掉,可是,修建這樣一條隧道卻要花費大量功力。我們隻是認為,當開鑿隧道作業的可能成本估計低於不開鑿隧道的可能功力時,那麼,如果修建隧道所必需的作業能夠解決,隧道必將開鑿。因此,這個問題與可能的有關工作量相關聯,正如一個或更多的人所估計的那樣。當然,這些人在估計時可能已經出錯,以至於這個隧道要麼是取得了超想像的巨大成功,要麼是一敗塗地。因為,我們沒有否認“人們事後諸葛亮普遍超過事前諸葛亮”。我們隻不過聲稱,人們是根據省力原則基於他們的“先見之明”而行動,這種“先見之明”都是事後發現用以暗指此意的。
    以上論述,同樣適用於對於越過山峰省時間路徑的討論。因此,在給山那邊作戰的軍隊提供補給時,為了時間,用飛機越過山峰運輸軍火,成本巨大,卻由此了將來可能的工作,成本再大也不為過。
    這些通往山那邊不同路徑的事例,代表了大量集體行為和集體路徑的實例,因為,像過山隧道這樣的事,顯然一個人無法修建,需要眾人共同努力。
    那麼,在闡釋我們的省力原則時,我們不僅局限於集體努力的例子,我們也認為該原則同樣適用於個體自身行為。我們可以舉出這樣一個例子,即一個學生走出教室的省力特別路徑,這個學生看起來不假思索離開座位,走到近的過道,接著走出門口,穿過大廳,直到近的樓梯。另一方面,要是發生火災,可以想像這個學生一定會選擇以短的時間跑到近的窗口,然後選擇近距離的那條路跑到操場。這條路也會是省力的一條路,就像他自己所估計的那樣,哪怕他要冒著摔斷後背住院數月的風險。其他學生或許選擇穿過煙霧彌漫的走廊。這些道路都是我們所說的學生自己估計的省力路徑。後來,當/隨著/如果所有學生聚集一起,他們會根據後繼事件決定他們當中誰真正是精明的投機者,這裡所說的精明投機者的意思是,他既能正確理解自然又能正確估計這場突發火災給他們生命造成的各種可能問題。
    從第二個例子中,我們發現省力原則的運用由個體思考而定,反過來個體思考包括的運用有:對問題“相關”因素的“理解”,“評估它們的各種可能性”以及“根據省力原則解決這個問題”。就在此時此地我們提到了思考這個至關重要的考慮要素,以便我們可以準備著手對思考加以界定,以及對思考的結構和運用也受控於省力原則加以論述。
    以上例子足以闡明省力原則是什麼,以及該原則對於日常問題可能有什麼含意。總的說來,我們對於以上常見例子的解釋,與讀者本人對其解釋的方式相當一致。我們提及這一點是想表明,我們主要任務可能不是勸說讀者去接受一個全新的思維方式,而是正式地描述並科學地建立我們思維習慣方式的基本原則。
    第四節該原則的範圍:“工具—與—工作”
    我們前文例子已經闡述了在具體的個人或集體行為情況下省力原則的理論運用情況。可是,那些例子沒有闡述我們的論點,即該原則隨時控制著個人全部行為。由於我們發現有必要對思考的經濟作大量論述,而思考隻是個人全部行為中的一部分,我們顯然不能指望在幾段文字中單憑一個有效的例子來闡釋個人全部行為的經濟。
    然而,為了有效地初步介紹本研究,我們建議,通過一個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工具—與—工作的簡單問題來說明大量個人全部行為是如何得以表達的。這個工具—與—工作的問題等同於手段與目的或者器具(或媒介)與目標的問題。我們還是采用工具—與—工作這個更加普通的術語來強調所論問題的常見本質。
    不論使用什麼術語,顯然稍加反思便知,根據省力原則,我們所言的工具—與—工作的經濟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工具的經濟,其次是工作的經濟。
    為了澄清這兩種經濟的重要意義,我們借助木匠的工具與木匠的工作來簡要闡述一下。
    我們根據經驗都知道,當某人要去做木匠工作的時候,他會直接或間接地尋找一套木匠工具來完成工作。那麼我們一般可以說是工作尋找工具。
    但是,我們經常忽視同樣顯然的一個事實,即當某人擁有一套木匠工具時,那麼粗略地說,他會直接或間接尋找一份木匠工作好讓他的工具有事可做。因此我們可以說是工具尋找工作。
    工具配工作以及工作配工具的這種相互匹配,可以簡單地描述為這樣一個短語,即工具—尋找—工作—及—工作—尋找—工具。
    我們進一步思考後發現,這個斜體字短語的概念終究不能令人滿意,因為它是因工作來界定工具並因工具來界定工作。因此,除非要麼工具是固定的或者要麼工作是固定的,這個相伴的術語依然無法界定。在接下來的幾個章節裡我們會發現,在工具與工作都未固定的情況下將會借助第三個參照框架來對工具與工作進行界定。
    然而,為了初步介紹本研究的需要,在假定要麼工具是固定的要麼工作是固定的情況下,對於工具與工作匹配的互惠經濟中某些更加顯然的含意,我們能夠作表面的闡釋。我們將首先以汽車制造商為例,然後再接著以一個假想的名叫約翰的人為例。
    假如工廠老板有生產消遣用的汽車這份工作,那麼從理論上講,他將設法經濟地使用那些生產汽車的工具,所有汽車生產商都是這樣。可想而知,相同的經濟推動力也激活了其他商品的廠家。總之,人們要完成的那類工作(或目標)將決定了完成它所使用的那類工具。
    不過,上述情形很可能因為突然爆發戰爭而立刻發生改變,戰爭將帶來一整套全新的國有工作或目標,同時也禁止了大量先前和平時期的工作或目標。戰爭期間,汽車制造商也許不再被許可制造和平時期生產的消遣用的汽車,許多其他商品制造商無疑也會同樣如此。可是,那並非意味著我們所言的生產廠家將在戰爭期間無所事事。相反,這些廠家將會“被轉向戰爭作業”。也就是說,他們將執行新的戰爭任務。
    更確切地說,在“轉向戰爭作業”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呢?理論上講,每家工廠都將會根據自身現有的和平時期工作,設法執行某種特殊的工作,即,它會試圖執行能夠花少功力(力)重整裝備用以執行該項特殊工作。因此,汽車制造商可能制造坦克或吉普車或炮架之類的東西。據此概括,我們可以說戰爭期間全國上下都是工具—尋找—工作—及—工作—尋找—工具這個汽車制造商的例子過於簡單化,因為我們有意忽略了勞工、管理以及原材料等問題,這些問題將在第九章和第十章加以詳述。按理來說,所有戰爭任務的供給應當以這樣的方式分配給所有制造商,即重新裝備所需全部功力以及制造各類欲求產品所需全部功力都將是小的(參見第五章)。。
    戰爭結束後,這些廠家又面臨“轉行”的需要。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廠家都將必須轉向生產他們戰前的行業產品,盡管他們可以這樣做。他們或許發現用戰時工具更加容易轉行生產某些全新的和平時期商品。在這類向和平時期活動的轉向中,我們又可以說是工具—尋找—工作—及—工作—尋找—工具。
    上述制造工廠的例子很有啟發性,原因有兩點。首先,它說明了可稱作問題完整相對論的問題,在任何一段延續時間內沒有什麼是永遠穩定的,因為隻要通過連續幾次“適應性進化”,起初生產顯微鏡的工廠百年之後可能發現自己卻在制造香水,初的那些工具以及制造方法沒有一樣還在用。其次,那個工具轉向戰爭接著又轉向和平的例子表明,我們的經濟這個問題是雙重的,因為在工具與工作以及工作與工具匹配的互惠經濟中,它不僅涉及更加熟悉的重要經濟手段(工具)的選擇這個問題,而且還涉及稍微不熟悉卻同樣重要的經濟目標(工作)的選擇這個問題。
    提出上述這個例子隻是用來解釋工具—與—工作這個基本問題的一般相對論以及工具與工作相互匹配的雙重經濟。既然這兩大因素在我們的理論中顯然很重要,讀者甚至現在就想知道我們大概希望怎樣進行定量研究,這個要求並不過分。
    有意思的是,我們將發現人類言語實體,幾乎就是說明工具與工作的一般相對論及其選擇的雙重經濟的完美例子。因為,正如我們稍後更加具體看到的,詞語的形式及意義僅僅代表了執行工作所需工具的一個特殊情況。我們會發現詞語的形式和功能完全可以借助經驗科學的客觀方法加以定量研究,其結果適用於所有工具和工作的一般經濟。
    其實,正是通過研究言語實例所獲得的準確信息將會表明,每個個體的整體如何可以視作單個一套綜合的工具—與—工作,同時也將會表明,個體的全部行為可視為工具—尋找—工作—及—工作—尋找—工具所作的努力的經濟狀況。這種將個體視作一套工具—工作的觀點並不冒犯我們對於事物的常規看法,正如我們現在將由汽車制造商的例子轉為一個名叫約翰的假想之人的例子,我們假定約翰與瑪麗正在熱戀。
    約翰下班後穿戴整齊打算去見瑪麗,瑪麗同樣打扮干淨去見約翰。這兩個人我們從理論上講就是工作—尋找—工具—及—工具—尋找—工作的一個案例。每個人對於另外一個人既可看作是一套工具又可看作是一套工作。他們倆一起將面臨一段相互調整適應期,在這期間,每一方都要改變自己的工具與工作以便實現更加經濟的“匹配”。就這一點,約翰(或瑪麗)與我們先前論述的汽車制造商很像,後者同樣必須改變工具與工作以便能更加經濟地匹配他人的工作與工具。
    然而當我們說約翰(或瑪麗)是一套工具—與—工作在尋找一套相配的工作—與—工具時,顯然我們是在處理他們每個人都有的兩個不同的經濟問題。因此,就約翰而言,個問題是,在組織約翰自身個人的一套工具時,應當要讓這些工具在完成其自立、自衛以及生殖等工作時以經濟地運行。接著便有第二個問題,如何經濟地將約翰移動並視作世界上一套工具繫統為工具尋找工作以及為其工作尋找工具(如,約翰追求瑪麗)。顯然,約翰不斷遵從的這兩個經濟問題並非一模一樣。可是二者有一個顯著的共性:不管在哪種情況下,總有一個將物質—能量沿著省力路徑移動的問題,無論這個如此移動的物質—能量是代表正在使用的約翰個人的工具,還是代表約翰這一整套工具。
    換言之,關於約翰我們可以就我們理論上省力路徑作兩點說明。首先,我們可以說約翰是一套路徑,物質—能量由此進入他的工具繫統、遍及他的工具繫統以及離開他的工具繫統。其次,約翰作為一個單位整體選擇路徑。根據我們的原則,所有這些路徑無論哪一類都會是省力的路徑,即便約翰自身繫統內一套路徑看起來僵硬刻板固定不變,可是約翰繫統外部的單位行動看起來卻是相當隨意不可預測。
    不管我們所言被選擇的路徑的可能性有多大,省力路徑隻是可能的路徑。如果我們現在更加仔細地審視約翰用何種方式選擇其外部路徑去會見瑪麗,我們將會更加深刻地洞察到計算任何省力路徑的精確程度,同時也會洞悉保持重復或活動的一般經濟,這個一般經濟可以解釋約翰繫統內部路徑的明顯刻板的固執僵化。
    首先,試問約翰在選擇一條省力路徑去見瑪麗時是否可能會用計算尺以及勘測員用的經緯儀去計算他到瑪麗的路徑,就像一個土木工程師測量一條盤山鐵路的路基那樣精確到每一英寸。顯然不會,因為這兒有一個無可爭議的經濟原因:計算一條省力路徑所做的功必須包含在走這條省力路徑所做的全部功之內。如果精密計算所額外增加的功至多抵消在使用這條更加精確計算出的路徑時所下來的功之中,那麼過度精確計算具體某條省力路徑將會毫無意義。因此,約翰在選擇一條可能的便捷的路徑到達目標時,將會對我們所言的路徑進行計算以及對行走其上所做的全部之功小化。其餘每條省力路徑的情況理論上也同樣如此。
    這個考慮導致了下一個考慮。假如約翰期望不斷重復走在同一條路上,那麼他花得起精力更加精密地計算這條路,因為增加的計算之功可能分散在一次又一次的行程之中。由此可見,重復走老路存在一個內在的功力的經濟。簡言之,個人行為活動的重復,存在著一種經濟。“習慣”因而養成。
    我們提及這個考慮因素是為了說明,約翰個人工具在其自身繫統之內活動所經過的繫統外部路徑仍將是省力的路徑,即便這些路徑由於我們所言的活動相對高頻率地循環復發因而看起來固定不變甚至完全僵化。我們生理行為是完全可預料的,這個單純事實沒有排除該行為可能沿著省力路徑發生。相反,正如我們稍後詳細論述的那樣,繫統內的路徑是由於常見而不變,而不是相反。
    這種將約翰同時視作選擇路徑及成為路徑的看法終導致一個深奧的動力學問題,該問題在我們的論述過程中占據了我們差不多所有注意力。
    假如我們將對約翰的注意力限定為一套路徑,物質—能量藉此進入約翰的繫統、遍及約翰的繫統以及脫離約翰的繫統,我們發現在這瞬變的物質—能量中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永久地稱作“約翰”。可是既然這個物質—能量不是約翰——或者假如有人是,因為其繫統的實際物理工具不是約翰——那麼,什麼纔是約翰?
    根據我們的理論,所有剩下來的是路徑繫統本身,物質—能量在充當約翰的工具來運作時,沿該路徑繫統移動。可是,這個路徑繫統就代表了可以永久稱作約翰的東西嗎?顯然不是,因為這些路徑隻是可能的路徑而絕非固定的路徑。誠然,我們知道一個上了年紀的人的特殊路徑繫統遠不同於他在胎兒時期的路徑繫統。正如物質—能量一直在沿著路徑移動一樣,路徑同樣也一直在發生改變。
    然而,如果我們所言的約翰工具繫統中所有物質—能量對於該繫統來說是短暫的轉瞬即逝的,如果這些路徑或過程也是反復無常的,那麼整個這一現像中剩下什麼可以代表那個稱作約翰的顯為持久的實體?
    很明顯,這個基本問題先天存在於我們的工具—與—工作這個概念之中,並且引領所有其他研究者對質於生物社會動力學領域。這個問題很簡單:什麼是約翰?
    目前我們僅僅是指出有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將在論述過程中坦率地面對並試圖給出回答。我們現在提到了它,隻是為了表明是什麼附著在這個觀點之上,該觀點認為個體是反過來尋找工作—與—工具的一套工具—與—工作。
    我們稍後將更加精確地界定我們所說的工具和工作以及兩者匹配的互惠經濟的含義。我們當前對該話題的討論僅僅意在表明省力原則的範圍,以及表明研究個體全部行為的經濟這個問題所采取的可能卓有成效的方式。
    這個全部行為正如我們所見包括兩個經濟。約翰不僅僅遵從組織本身個體自我的經濟,他還要遵從存在其繫統外部的集體組織的經濟。為了便於解釋,我們將把我們的論述分成兩部分,部分主要用於討論作為個體的組織的經濟,第二部分則主要討論關於個體相互之間以及個體與其他自然界之間的由多個個體組成的集體群體組織的經濟。
    我們通過這種事例的特有本質可以發現,這個個體經濟將會影響那個集體群體經濟,反之亦然。
    第五節先前研究
    既然我們已經討論了省力原則的含義,而且已經揭示了該原則的一般範圍,我們來綜述一下該主題的早期研究,再簡要陳述我們自己接下來所作論證的主要步驟。我們將首先(1)綜述經濟學家所作的人類集體經濟的早期研究,接著(2)將綜述心理學所作的個體經濟的研究。該綜述也將有助於說明我們對早期研究的立場。
    一、集體經濟
    我們在前文分析開鑿過山隧道這個特殊經濟情況時增加了一個性要素,對於該性要素是否已經完全涵蓋在早期“經典的”或“正統的”經濟學學派研究之中,存在爭議。這些學派從未質疑過“勞動力”或勞動這個要素在這類集體企業中是小化的。他們也沒有將他們的研究主題局限到沒有考慮風險這個概念,風險反過來與可能的勞動這個概念密切相關。因此,大量經濟理論屬於我們現在探討的主題的歷史。
    與經濟性領域密切相關的是社會學領域和文化人類學領域,我們從後兩者的研究中也獲益匪淺。這些領域以及普通生物生態學領域中的早期定量研究將會在我們的論證過程中不斷被參考。
    二、個體經濟
    實驗心理學家對於人類行為動機的勞動這個要素所作的悉心研究,盡管不如上述集體經濟研究廣為人知,卻同樣重要。這些研究成果導致出米勒博士(N.E.Miller)與多拉德博士(J.Dollard)的理論建構5,以及赫爾博士(C.L.Hull)的理論建構6(參見下文),赫爾博士本身就是試驗者。盡管在動機領域實際所作的試驗太廣泛不可能在此詳述,但是我們仍將至少簡要概述經濟這個概念的理論發展的主要歷程。
    關注勞動這個主題的早實驗者有:(1)金傑雷利(J.A.Gengerelli)博士的《學習中值與小值原則》7(“ThePrincipleofMaximaandMinimainLearning”),(2)蔡(L.S.Tsai)博士的《動物行為中小力與滿意的法則》8(“TheLawsofMinimumEffortandMaximumSatisfactioninAnimalBehavior”),以及(3)沃特斯(R.H.Waters)博士的《學習中省力原則》9(“ThePrincipleofLeastEffortinLearning”)。這些標題中的術語力(effort),在其作者看來毫無例外皆意為功力(work)。此外,還有一個“少行動原則”(theprincipleofleastaction),該術語由惠勒(R.H.Wheeler)博士整體借自物理學家們的論述,惠勒博士將其提升為一個主要的心理原則,卻沒有任何支撐證據在莫泊求斯(Maupertius)初提出的一些簡單術語中,少行動原則是說,當物質M在既定時刻既定地點於另一時刻移動到另一地點時,它將沿著一段路線前進,在該路線裡,所有物質的所有產品之和在乘以它們各自移動的距離以及乘以它們各自的速度之後將會是小值。。我們提到惠勒博士的“心理學少行動原則”10,以免我們不然好像對此毫不知曉,但是我們拋棄它,理由正如沃特斯博士所指出的:惠勒博士實際沒有作任何科學論證,他至多闡明了一個他認為合適的假定,可是至於該假定的有效性卻絲毫沒有證據。
    至於另外三個原因,金傑雷利博士在論述自己的《值和小值原則》時作如下說明:

    緩解了該機體內部需求的特定刺激環境所引發的機體行為,就時間、空間以及所需力而言,往往不斷重復朝著與那個需求緩解相協調的小限制前進。這個限制的本質是由該機體結構以及外部環境結構所界定的。

    蔡博士反過來這樣論述自己的小力定理:

    動物在選擇能夠滿足自身機體強大需求的時候,會在其辨別能力範圍內進行選擇,它往往終選擇的行為是消耗能量小的行為。

    這兩個原則中,蔡博士的更有說服力,因此,正如沃特斯博士所指出的(見下文),蔡坦率地承認了動物辨別能力的有限性,簡言之,動物的“選擇”是局限於它所知道的現有的選擇。我們想要指出,上述兩個命題包含的術語需要作客觀界定。
    沃特斯博士在對上述命題作一番評論之後提出,需要設計一些試驗場景以便區分少功力、短距離以及少時間的不同路徑,如此纔能觀察到優選的小值。沃特斯博士為達到這一目標自行設計的試驗方案並沒有解釋他所預期的確切的小值。沃特斯博士試驗迷宮中的那隻老鼠明顯偏好選擇沿著牆壁路徑走——老鼠的這個偏好本身已經在生理學家克羅齊爾(W.J.Crozier)博士11與平克斯(G.Pincus)的定量研究中作了深刻的分析。
    沃特斯博士在其研究中就少功力十分謹慎地作出合理化分析,為此他增設了許多限定條件,這些限定條件都值得仔細研究。沃特斯博士在總結自己論證時作出如下論述:

    “因此雅典國王忒修斯(Theseus)在殺死牛首人身怪物彌諾陶洛斯(Minotaur)之後,沿著他隨身帶入迷宮的那根繩子找到了走出迷宮的路並見到了自己的心上人。就距離、時間或努力而言,也許這並不是直接的路徑,但卻是確保他能逃走的路徑。同樣,我們的老鼠發現緊貼著外側路徑走更容易實現其目標。”也許老鼠沿著牆根跑不太可能被擊中。

    這個簡單論述代表了科學史上眾多反常現像之一,該反常現像總是值得提及,盡管在提及該反常現像時我們當然不是想要去質疑沃特斯博士的精彩試驗,也不是質疑沃特斯博士論述少功力原則所作的值得稱贊的小心謹慎。我們隻是提醒大家注意這樣一個事實,即忒修斯例子足以反駁金傑雷利—蔡的少功力原則,而沃特斯博士卻試圖維護之。相反,我們還不經意地提供一個優秀例子來論證少的可能平均功力比率(或者我們的省力原則),我們認為這纔是正確的小值。
    可是接著赫爾博士1943年在其《行為原則》12(PrincipleofBehavior)中提出了三個假設,都與反應性抑制相關,在此基礎上他發展了少功力的推論法則(第294頁),如下:

    “假如有兩組或更多的行為序列,每組行為都需要不同的工作量(W),在同樣次數同樣強化後,機體將逐漸學會選擇實現事務強化狀態的少功能功力的一組行為。”

    赫爾的少功力原則是建立在我們上文已經討論過的那些學者們的研究以及克拉奇菲爾德(R.S.Crutchfield)博士的《作為心理需求功能的心理距離》(“PsychologicalDistanceasaFunctionofPsychologicalNeed”)研究13基礎之上的。1944年,赫爾的論著發表一年之後,湯普森(M.E.Thompson)博士在《對迷宮學習強化梯度的試驗調查研究》14(“An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ftheGradientofReinforcementinMazeLearning”)中提供了一套更加精彩的研究數據用以支撐赫爾的少功力的推論原則15。
    赫爾的推論原則,正如其本人所言,與蔡的推論原則一樣似乎也是我們省力原則的推論。這一點在我們的論述中清晰可見。因為,例如,當有兩個或更多可能的活動路徑從一個既定的時間地點到另一個既定的時間地點,並且它們的前提與結果都是相同的,那麼理論上講,少功力的路徑就會被采用,因為這個路徑同時也是省力的路徑。我們提到這個考慮因素,是因為許多言語現像從短時期內孤立來看將會與赫爾少工作推論很相似。許多其他限定的試驗情況似乎同樣與赫爾少功力推論相符例如,參見莫熱耳(D.H.Mowrer)與瓊斯(H.M.Jones)的《作為任務努力功能的滅絕與行為變異》20(“ExtinctionandBehaviorVariabilityasFunctionofEffortfulnessofTask”);坎普(J.E.Camp)的《相對距離作為白鼠選擇路徑的要素》21(“Relativedistanceasafactorinthewhiteratsselectionofapath”)等等。。
    除了試驗心理學家所采取的上述方式之外,前文對該方式的描述隻是直白的概述,還有克特·盧因(KurtLewin)在其《拓撲心理學》16(TopologicalPsychology)中作了矢量分析的一般理論研究。該研究盡管讀起來振奮人心,可是既沒有支撐數據,又缺乏一個恰當的理論對人從一個環境前進到另一個環境進行矢量分析。另外一方面,傑出的實驗者布朗(J.F.Brown)博士與沃斯(A.C.Voth)博士已經在幻覺領域觀察到大量的“拓撲矢量”17。我們不該忘了提及,如果隻是順便提及,拓撲心理學家與拓撲生物學家史奈拉(T.C.Schneirla)博士對螞蟻群居行為作了特別有意思的研究18。
    我在行為動力學領域的論著開始發表於1929年,其中少功力的情況發現於言語過程中19。
    前文概述並非完整。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詳細討論其他調查研究者的研究數據,包括社會學家的研究數據,也正因此沒有在上文中論述。以上概述有助於表明,客觀科學家愈發有興趣去研究生物社會動力學主題,以及日益增長的迫切需要都要求有一個的統一的生物社會原則。
    我們的研究隻是通過敢於冒險嘗試建立通用的統一原則,以便他人去評論、去修正、去重構,就像我們已經提到的那些研究者一樣,他們已經或正在冒險嘗試,而且我們也將努力作此嘗試,我們希望,我也相信終能夠揭示所期望的這個通用的統一原則。
    第六節章節安排
    在前文論述中,我們已經為省力原則的本質和範圍作了基本的介紹,同時簡要概括了動物行為中少功力原則的早期研究。現在簡要概述接下來論證的主要步驟。
    回顧前文,我們指出了省力原則理論上不僅將控制個人行為也將控制集體群體行為。因此,為了方便起見,我們的論證將分為兩部分,其中,部分研究個人行為的省力,第二部分研究集體行為的省力。
    我們也提到言語組織和言語行為為工具—與—工作的一般經濟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例子。為此,部分論證將首先研究言語。
    部分的八章內容總體上可粗略分為三組:第二章到第四章為一組,第五章到第六章為一組,第七章到第八章為一組。
    組始於第二章,從說話人的視角來研究詞語及其意義。這裡我們設法說明存在一個功力經濟並且那個功力隨著時間推移而平均分配。簡言之,我們將從小功力因時平均分配的角度來對待省力這個問題。
    第三章我們將考慮形式語義平衡這個問題,其中,工具與工作發生了改變,以便實現更加經濟的相互平衡,如前文所言。本章所作的討論主要是根據一個機械模擬即稱作工具類比(theToolAnalogy)而進行的,該工具類比一方面有助於使言語中形式語義平衡問題變得客觀化,同時也使一些術語的界定變得更容易。我們借助工具類比揭示了控制言語實體的形式與功能的這些原則,很明顯,這些原則也將適用於滿足這個類比條件的任何一套機械工具。
    第四章我們將研究兒童言語表達,說明通過經驗揭示的這些原則也將適用於人類言語的發展或演變,該章結束了所有論述少功力章節的組論證。
    第二組始於第五章,我們在此將言語視作聽者的感知印像而不是言者的具體表達。本章暫不討論少功力這個概念,轉而從積累足夠多的言語數據中論述省力原則本身的理論證據。我們將我們對言語這個特殊實例中省力經濟的論證擴大到對整個感知領域的經濟中省力經濟的論證。為此,我們設法說明工具類比可以精確描述所有生物的形式與功能——這一點導致了第六章的論證。
    我們在第六章正視個體自我這個問題,自我充當了其本人的“工具—工作”心身繫統的參照框架。因為,記得我們討論約翰作為一個物質繫統沿著一些路徑移動的情況,而這些路徑本身也可能不斷變化,終得到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約翰?”因此,第六章將嘗試界定機體,包括界定約翰。在調查機體進化的經濟時,我們將更加精確地審查工具與工作這兩個術語。為了說明省力原則適用於所有生物機體的形式與功能而不單單是人的形式與功能,我們將基於省力原則建構一個假說,該假說與世界各地生物的種、屬、科的分布有關,同時我們根據威利斯(J.C.Willis)博士的研究數據還將發現,生物的種、屬、科的分布與我們根據自己的原則所預測的一樣。除了說明省力原則為所有生物進化提供了一個充分的解釋(作為更加熟悉的達爾文“適者生存”原則的替代選擇),第六章的論述還強調,我們隻是通過歸納—演繹來說明省力原則適用於整個生物社會連續統。本章結尾部分,我們將設法提供一個動力學基礎來解釋弗洛伊德死亡願望的驅動力以及我們自己界定的“生命願望”的驅動力。這將為第七章論述奠定基礎,第七章開啟了我們第三大組的論證。
    我們在第七章轉而論證符號過程動力學(即語義動力學)這個問題,界定了我們所說的作為思考繫統的心智。我們將首先審視性行為的某些方面,特別強調男人的性雙極(即男人的異性戀—同性戀的平衡),這將為理解符號過程提供必需的關鍵方法,這個符號過程包括語義學、句法—符號學以及語義動力學。之後我們將轉而論述文化這個問題以及文化的語言這個問題,而言語隻是文化語言的極小一部分。簡言之,我們將早先對言語的分析擴展到對所有社會交際方式的分析,不管這些方式是言語的還是非言語的。這裡我們將著手討論某些語義動力學問題,這些問題將適用於屬與種的分類經濟,對此我們將借助精神分裂癥這個精神疾病的某些特征加以研究。本章結尾處我們將會客觀地界定人格這個術語以及語言與人格結構這個短語我們也可能已經對職業數學家說明了,現在有充足的數據可以用於我們能夠想像出來的可被稱作應用拓撲學的這個領域。。
    前面章節的歸納—演繹論證將作為基礎用於討論夢與藝術語言的經濟,該討論有點輕松,由此結束了部分的論證。
    第二部分我們將轉而論述人類社會行為的經濟,為此我們已經在部分奠定了基礎。我們將人類社會行為的經濟的論述分為三大主題。
    個主題是地理的經濟,我將在第九章和第十章這兩章加以論述。第九章將通過歸納—演繹的方式論述什麼是基本穩定的國家平衡。第十章將討論不穩定的國內平衡這個問題以及穩定與不穩定的國際平衡這個問題。
    第二個主題將討論經濟權勢的分配與社會身份的分配,我們將在第十一章作此論述。我們首先討論國家是控制繫統,之後接著論述小群體互動中的相對控制問題。
    第三個主題將討論聲望與時尚,對此我們將在後一章即第十二章加以論述,在這一章我們還試圖將第二部分與部分整合起來。確切地說,第二部分的第十二章結尾部分將立即導致真正的思考,正是這些思考我們即將開始我們第二章的歸納—演繹論證,現在我們轉向第二章。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