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中國農村留守人口(全三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市場價】
    2737-3968
    【優惠價】
    1711-2480
    【作者】 葉敬忠 等編著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社會學  社會生活與社會問題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ISBN】978750975797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9757970
    作者:葉敬忠等編著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11月 

        
        
    "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課題組研究成果《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繫列》之《阡陌獨舞》《靜寞夕陽》《別樣童年》的再版。書中對農村“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的世界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展示和研究。這三本書曾於2013年獲得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社會學類一等獎,有著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引起了社會各界對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的關注和關心。
    作者簡介
    葉敬忠,男,1967年11月18日生於江蘇省沭陽縣。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大學國際農村發展中心副主任。研究領域包括發展歷史與發展批判、發展干預與社會轉型、農村社會與農政變遷、勞動力流動與留守人口、小農農業與土地政治、農村教育與社會問題等。

    吳惠芳,1978年生於河北省任縣。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碩士、發展研究方向管理學博士。現為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賀聰志,男,1981年生於雲南省沾益縣。中國農業大學發展研究方向管理學博士,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從事發展社會學課程教學工作。

    潘璐,女,1981年生於山東省膠州市。中國農業大學發展研究方向管理學博士,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繫副教授,從事農村社會學課程教學工作。
    目錄
    留守婦女
    導言
    部分 研究介紹
    1.研究設計
    2.文獻綜述
    第二部分 丈夫外出務工後留守婦女的現狀與所受影響
    3.留守婦女的人口學特征
    4.留守婦女家庭的經濟、生產與決策
    5.留守婦女的夫妻關繫
    6.留守婦女的家庭關繫與社會網絡
    7.留守婦女的心理感受
    8.留守婦女的閑暇娛樂與自我發展
    第三部分 留守婦女的應對策略與社會支持
    9.留守婦女的應對策略留守婦女

    導言

    部分 研究介紹

      1.研究設計

      2.文獻綜述

    第二部分 丈夫外出務工後留守婦女的現狀與所受影響

      3.留守婦女的人口學特征

      4.留守婦女家庭的經濟、生產與決策

      5.留守婦女的夫妻關繫

      6.留守婦女的家庭關繫與社會網絡

      7.留守婦女的心理感受

      8.留守婦女的閑暇娛樂與自我發展

    第三部分 留守婦女的應對策略與社會支持

      9.留守婦女的應對策略

      10.留守婦女的社會支持

    第四部分 留守婦女群性

      11.不同年齡段留守婦女的差異

      12.丈夫不同務工情況留守婦女的差異

      13.不同分家及居住狀況留守婦女的差異

    第五部分 不同角色視角的留守婦女

      14.外出務工丈夫視角的留守婦女

      15.留守老人視角的留守婦女

      16.其他角色視角的留守婦女

    第六部分 專題討論

      17.全球化技術與留守婦女

      18.禮物:在留守婦女和丈夫之間

      19.留守婦女與宗教信仰

      20.留守婦女與新農村建設

      21.哺乳期留守婦女

      22.跨地區婚姻中的留守婦女

      23.“破爛王”的留守妻子

      24.留守婦女的互助與合作

      25.留守婦女與非留守婦女的“圍城心理”

      26.農村三大留守群體相依為命

    附錄

    參考文獻

    留守老人

    導言

    部分 研究介紹

      1.研究設計

      2.文獻綜述

    第二部分 子女外出務工後留守老人的現狀與所受影響

      3.留守老人的人口學特征

      4.留守老人的經濟供養

      5.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

      6.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

      7.留守老人的勞動負擔

      8.留守老人與外出子女的代際關繫

      9.留守老人的隔代監護

    第三部分 留守老人的應對策略與社會支持

      10.留守老人的應對策略

      11.留守老人的社會支持

    第四部分 留守老人群性

      12.不同性別留守老人的差異

      13.不同年齡段留守老人的差異

      14.空巢與非空巢留守老人的差異

    第五部分 不同角色視角的留守老人

      15.外出務工子女視角的留守老人

      16.留守兒童視角的留守老人

      17.非留守老人視角的留守老人

      18.其他角色視角的留守老人

    第六部分 專題討論

      19.留守老人的互助與合作

      20.留守老人與貧困

      21.留守老人與疾病

      22.喪偶留守老人

      23.留守老人與宗教信仰

      24.物質與精神之間的兩難選擇

      25.留守人口與社區公共空間

      26.留守人口社區支持的文化束縛

    附錄

    參考文獻

    留守兒童

    導言

    部分 研究介紹

      1.研究設計

      2.文獻綜述

    第二部分 父母外出務工後留守兒童的現狀與所受影響

      3.留守兒童的人口學特征

      4.留守兒童的生活

      5.留守兒童的學習

      6.留守兒童的內心情感

    第三部分 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

      7.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現狀

      8.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需求

      9.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的社區意識

    第四部分 留守兒童群性

      10.不同性別留守兒童的差異

      11.不同年齡段留守兒童的差異

      12.不同監護類型留守兒童的差異

      13.父母不同外出情況留守兒童的差異

    第五部分 不同角色視角的留守兒童

      14.外出務工父母視角的留守兒童

      15.非留守兒童視角的留守兒童

      16.其他角色視角的留守兒童

    第六部分 專題討論

      17.大眾媒體對留守兒童的影響

      18.家庭在留守兒童成長中的作用

      19.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式

      20.留守兒童與農村學校教育

      21.留守社區與留守兒童

      22.留守兒童的成長風險

      23.留守兒童的標簽化

      24.留守兒童不等於問題兒童

      25.農村家庭生活的兒童中心論

    附錄

    參考文獻  
    前言
    再版前言
    自21世紀初,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團隊持續關注勞動力流動與農村留守人口問題,並堅持開展學術研究,積極參與社會討論。自2005年出版國內部有關留守兒童的研究專著《關注留守兒童》之後,目前已出版專著十餘部,發表中英文文章近百篇。在這些研究成果中,2008年出版的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繫列成果《別樣童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阡陌獨舞:中國農村留守婦女》《靜寞夕陽: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獲得了較好的學術評價和社會反響,並先後獲得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北京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第四屆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其中《阡陌獨舞》還入選第五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圖書。再版前言

    自21世紀初,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團隊持續關注勞動力流動與農村留守人口問題,並堅持開展學術研究,積極參與社會討論。自2005年出版國內部有關留守兒童的研究專著《關注留守兒童》之後,目前已出版專著十餘部,發表中英文文章近百篇。在這些研究成果中,2008年出版的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繫列成果《別樣童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阡陌獨舞:中國農村留守婦女》《靜寞夕陽: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獲得了較好的學術評價和社會反響,並先後獲得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北京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第四屆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其中《阡陌獨舞》還入選第五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圖書。

    這次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之邀,對這三部研究專著進行再版。我以為,再版既非簡單的加印,也非對原有研究徹底的更新。前者為容易,無須作者和編輯下任何功夫,開動機器便可完成,但是對原著作的明顯缺陷不加任何訂正則很難為情;後者為繁難,但是,若將近年來的思想進展與研究視角全部融入其中,則實為新著,且無法保持特定時期的作品所呈現的時代風格與外貌。然而,在此二者之間取一折中,又豈是易事?思量再三,我們決定,基本保持原著作的特色,但是刪除一些略顯冗餘的章節——主要涉及留守人性和不同角色視角分析部分,並對其餘部分進行適當修訂。這樣,這三部專著仍可展現21世紀前十年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與人口留守的現實及學術研究思考,能夠反映改革開放30年,在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與之相生相伴的農村留守人口社會問題。如此看來,再版此繫列著作,確有其價值。

    以上溢美之詞,似有浮誇之意。在我看來,任何研究,若不能認清自己的局限,並不斷反思、批判和否定自己,則絕無可能開闢自己前進的道路。這三部研究專著,其局限性是很明顯的。這三部研究成果,是27位研究人員經過兩年的準備、實地調研、資料整理與分析、成果撰寫等緊張過程而完成的,是對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現實世界的直觀呈現。從對農村留守人口“386199”的形像比喻以及“別樣童年”“阡陌獨舞”和“靜寞夕陽”的書名,就可以看出,該研究的主調還是對農村留守人口的悲情敘事,是對農村勞動力鄉城流動對農村留守人口所產生影響的一種樸素描述。這一研究成果的確觸動了社會,打動了受眾,讓留守人口群體贏得了同情和關注。作為親歷研究過程的一員,我也心情沉重,因為與城市物欲橫流的生活相比,留守人口在農村的生活是如此艱辛和困苦。在我們展示研究成果時,很多受眾無比感動,幾至潸然淚下。次將農村三大留守群體全面展示給社會,或許是三部著作的時代貢獻,但同時也是其主要局限。這是因為,過度聚焦於對留守人口的生活及其所受影響進行展示和分析,難以脫離表像層次,研究和解釋的深度顯得不夠。在後續的研究中,我們認識到,對農村留守人口問題的思考,需要“超以像外,得其環中”,需要如福柯所言,“後退幾步,繞過那熟悉的事實,分析置身其中的理論和實踐的背景”。隻有這樣,我們的研究纔有可能從“是什麼”(如此三部著作所呈現的,留守人口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受到什麼影響)推進到“為什麼”(即為什麼留守人口會承受那樣的生活,為什麼會受到那些影響)層次,這也是當前我們對這一主題進行探索與思考的重點。

    對農村留守人口現像之“為什麼”的探討,我們嘗試了反思發展主義和政治經濟學的視角。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發展”為主旋律,並通過話語體制,將之變成政府的目標、國人的信仰和社會的共識。時至今日,“發展”已經變成真正的“硬道理”,所有人都為之敬仰、為之狂熱、為之獻身。隻要一踏入今日之鄉村,我們就會深刻感受到無處不在的鄉村躁動和鄉村人口創業賺錢的狂熱。這樣的“發展”已經演變成“發展主義”。根據許寶強的定義,發展主義是一種認為經濟增長是社會進步的先決條件的信念。它堅信應該通過工業化、市場化和城市化的手段實現快速的現代化和社會轉型。這種社會轉型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變。這意味著,需要改造的對像主要是農民、農村和農業,為此,農民、農村和農業必將承受轉型的陣痛和代價。而勞動力流動和農村留守人口現像,集中體現了農民在國家發展過程中所承受的社會代價。今日之鄉村,那些以互惠為文化根基的鄉村共同體、以農業為生活方式的農民、以退卻方案為保障的鄉村生產安排,在“發展主義”的洗禮中,越來越失去存在和合法性的空間。農村和農民的生產和生活被不斷地市場化和商品化,農村人口無時無刻不感受到經濟力量的無聲強制,無論是農村的男性,還是女性,均逃脫不了這一巨大壓力。“在農村沒有出路”是農村年輕人對問題的準確表述,是生活和社會高度商品化之後農民和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在的生計方式遭遇現代化和商品化時,留給他們的選擇已經不多了,除了外出務工掙錢,以協助全球商品運轉外,還有什麼其他選擇呢?因此,農民必須外出掙錢、養家糊口。但是,為了農村家庭的照料和生產需要,有人需要外出流動,有人則需要留守,這些人也就是我們研究的流動人口和留守人口。

    因此,從反思現代化發展道路和商品化進程切入,對農村留守人口的研究可以進入新的高度。在此方面,研究需要直面亨利?伯恩斯坦(Henry Bernstein)提出的政治經濟學四大問題,即在流動與留守過程中,誰擁有什麼?誰從事什麼?誰得到了什麼?他們用獲得物做了什麼?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可以清楚地告訴我們,在國家發展主義的實踐過程中,農村留守人口付出的巨大社會代價,也包括此代價在鄉城、代際和性別之間的分配和轉移。例如,很多留守農村的兒童和老人,一方面面臨嚴重的照料赤字,另一方面,其照料人又進城為城市人口提供照料服務,從而換取現金收入,這就是普遍存在的照料的鄉城轉移。再如,農村社會長期存在的性別分工規範、父權制和從夫居的文化實踐,以及家庭中心主義,使得在流動與留守的決策和安排中,女性還承受著除強制商品化之外的性別排斥,這進一步加重了現代文明社會中的性別不平等。類似這樣的一些研究進路,可以拓寬和加深我們對農村留守人口的研究和思考。

    對農村留守人口現像之“為什麼”的研究,還需要生命政治的視角。人口流動與留守的決策和安排,離不開國家在宏觀層面對生命和生命體的管理,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是如此。在城市化和工業化主導的中國發展過程中,國家通過人口管理政策,將農村的人力資源源源不斷地配置給城市。很多學者把農村勞動力往城市流動稱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但是,嚴海蓉等的研究指出,這些所謂的“剩餘”勞動力,大多是農村人口中受過較好教育的年輕人,是新型農業生產發展需要的人。也就是說,每年外出務工的上億農村勞動力並不是剩餘勞動力,留守在家裡的或許纔可稱得上剩餘勞動力。對於那些進城的農民工來說,勞動是他們生存的方式,一旦因惡劣的工作條件而患上慢性疾病,或因遭受傷殘而喪失勞動能力,返回農村老家就是他們的選擇。因此,農村這個“大水庫”不停地放出新鮮的勞動力,同時吸收傷殘病餘人口。然而,在新自由主義崇尚資本和市場的作用思維下,政府對流動人口和留守人口既缺乏具體的社會保護政策,更缺乏制定特殊保護政策的意願;塔妮婭?李(Tania Li)認為,這是一種“使其生、任其死”的策略。的確,在現代化席卷全球的過程中,勞動被嚴重削弱,無數身強體壯的勞動力在強大的資本面前,已經不再是馬爾薩斯意義上的“剩餘人口”,而淪為鮑曼意義上的“廢棄的生命”。

    除了上述研究與思考的轉變之外,農村留守人口面對的現實在近幾年來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農村勞動力鄉城流動的開始階段,外出者大多為家計所迫,賺錢是目的,且大多為男性外出;如今,外出務工已經成為農村青年的成年禮和通過儀式,打工已經成為農村社區的主流文化,“城鄉兩棲”的打工生活已經成為農村青壯年的主流生活方式,大量女性外出務工,在很多村莊幾乎找不到年輕人,尤其是離開學校的年輕未婚女性。凡留守鄉村者,每家都有一個特殊的未外出原因,但是,無論誰留守鄉村,也無論留守者與外出者有無家庭關繫,他們都無法逃離與村莊整體勞動力外流的聯繫,或直接,或間接;也無法避免勞動力外出對他們的影響,或正面,或負面。因此,中國的鄉村就是一個一個的留守社區。這些鄉村劇變,既為研究者提供了經驗研究的機會,也對社會現實的學術解釋提出了挑戰。也就是說,農村留守人口本身之變動性,要求研究者持續面對瞬息萬變的現實,堅持去鄉村變局中學習、思考和研究。

    針對農村留守人口問題,我們常常被問及“怎麼辦”。我以為,對於社會問題,其根源是人的問題,確切地說,是社會中不同群體或個人之間的利益與權力關繫問題。隻要認識清楚社會問題的根源,尤其是其涉及的利益和權力關繫,那麼要應對或解決社會問題,無非是要重新配置資源、調整利益和權力關繫。這是政府決策部門為擅長的行動,且不同部門的行動差異會很大。因此,研究者的任務就是分析社會問題的根源,而“獻策”往往缺乏針對性,缺乏實施主體,也每每停留在美好願望的層面。當然,這一認識取向或被曲解為對社會問題的“無解”。其實,對於社會問題,隻要思想上解決了認識問題,應對或解決起來真有那麼困難嗎?相反,若沒有解決認識問題,即使得到研究者的“獻策”,又會采納或實施嗎?

    留守人口現像的出現,其根本原因在於社會整體以經濟增長為主導目標、城市偏向的發展模式。因此,留守群體現像的徹底化解,從長遠來看,有賴於一個城鄉協同、權利平等、和諧交融,且以“人”的福祉為終極關懷的發展模式。簡單來說,這種發展模式要改變對農村和農民生存資源的擠壓與攫取,還原和重建鄉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活力。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停止以“現代化”和“效率”為名對農村土地、人力、資金、教育等各種資源進行汲取,杜絕以政策手段加劇農村社會的凋敝;同時,將財政投入和扶持政策真正向農村地區傾斜,以地方特色和農民意願為前提促進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使農村居民實現本土生活的安定富足。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建立一種更具包容性的發展方式,制度干預需要跳出對市場和資本的依賴,更多側重於對人的關懷。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農村發展現實是:農村社區越來越失去應有的生機與活力,特別是在城市偏向、物質增長和商品觀念的主導下,農村的社會關繫越來越物質化與商品化,這對於家庭和社區支持網的建立、社區信任與活力的重建都是巨大的挑戰。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農民被迫征地上樓、教育進城、現代農業和資本下鄉……目前的發展政策仍然在以“現代化”的模式加速對農村共同體的瓦解。在這樣的村莊,很多村民感到的是空蕩、落寞和凋敝,遠不是農村留守人口能夠守望相助、獲得支持的宜居家園。

    面對沉重的農村留守人口問題,在我們的發展政策、思維意識和日常生活中,也許應該思考的根本問題是,農村居民真正想要的是怎樣的生活?國家的發展又該還以他們一個怎樣的鄉村?我們能否在鄉村之中為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和農村生活留出更多的空間?

    葉敬忠

    2014年9月於北京

    留守婦女前言

    自20世紀80年代,農村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向城市流動,其中大量的農村已婚男性勞動力外出到城市務工,農村留守婦女現像隨之開始出現。學術界對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的關注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關於勞動力流動的原因和影響的研究,後來關注農民工在城市的各種權利、勞動力流動對農村發展的影響、流動兒童、留守兒童等問題。僅在近兩年,留守婦女問題纔引起一些關注,這比留守婦女現像出現的時間滯後了近20年。

    我們對留守婦女問題的關注始於2004~2005年開展的“關注留守兒童”的研究。在該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留守兒童屬於單親監護類型,即父親外出務工、母親留守在家照顧兒童的情況。在探討留守兒童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也注意到他們的母親——留守婦女所承受的繁重的勞動負擔和沉重的心理負擔,這引起了我們對留守婦女的關注。從那時開始,我們一直關注媒體和學術界關於留守婦女的討論和研究。自2006年11月,我們組成“中國農村留守婦女研究”課題組,並開始對農村留守婦女展開全面的研究。

    本研究在當前中國農村勞動力輸出為集中的5個省份,即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各選擇了1個縣,每個縣選取2個鄉(鎮),每個鄉(鎮)選取1個行政村,共計10個行政村作為研究社區。實地調研采用了問卷、個案深度訪談、半結構訪談、小組訪談法,完成了每個調查地點的社區概況、留守婦女和非留守婦女的問卷與案例、留守婦女不同相關群體的小組訪談以及縣、村干部訪談等,獲得了豐富的一手數據和資料。另外,研究還設計了對在北京市的務工人員的調查,以考察外出務工丈夫視角的留守婦女問題。

    本書所呈現的是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六個部分:部分為研究介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研究過程以及文獻綜述;第二部分是丈夫外出務工後留守婦女的現狀以及丈夫外出務工對留守婦女的影響,從人口學特征、其他基本特征、家庭經濟、農業生產、家庭關繫與社會網絡、心理感受、閑暇娛樂與自我發展幾個方面全面展示了留守婦女的生活;第三部分是留守婦女的應對策略與社會支持,分別從留守婦女自身能動地應對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困難以及外部對留守婦女的支持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第四部分是留守婦性分析,從年齡、丈夫務工情況、分家及居住狀況三個維度論述了留守婦女群體內部的異質性;第五部分從不同角色的視角對留守婦女問題進行了審視,包括外出務工丈夫、留守老人及其他角色;第六部分是專題討論,對實地研究過程中發現的一些與留守婦女相關的議題進行了思考和分析。

    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課題組成員歷時一年半的集體研究成果。在前期研究設計階段,課題組成員連續兩個月討論和修改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等設計方案。實地調查中我們始終與農民生活在一起,與農民朋友的同喫同住使我們能夠更好地觀察、體驗和感悟留守婦女的生活現實。在承擔著巨大的調查研究任務的同時,課題組成員經歷了農村生活的考驗與磨煉。試調查期間,課題組有的成員不適應當地飲食而鬧起了胃病,有的被蚊蟲叮咬得滿身是包、瘙癢難耐;正式調查期間,調查地區都處於炎熱的農忙季節,留守婦女白天都在田間忙碌,課題組成員或中午頂著暴曬的烈日或起早貪黑到家中找人,很多時候則是蹲在田間地頭或與她們共同勞動中完成調研。實地調研結束後,課題組立即開始了問卷整理核對、錄入、數據輸出、討論研究發現、數據分析、報告撰寫及討論與修改工作。在此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有爭論、有衝突,但終我們對問題的認識和分析更加清晰、更加深入,並達成了共識。正是課題組所有成員夜以繼日的辛勞,纔使得我們的研究成果得以及時出版,在此對課題組所有成員的工作表示感謝!

    我們希望本書可以全面、深入地展示留守婦女的生活世界,並借此引起社會各界對留守婦女問題的關注和關心。本研究在揭示農村丈夫外出務工對留守婦女影響的同時,也對相關的社會政策與可能的干預行動提出了建議。希望本書可以為從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農村發展與婦女研究的機構和個人提供手資料和學術參考,為農村婦女工作者尤其是各級婦聯組織以及其他相關部門的婦女工作實踐者提供一定的借鋻,為政府和社會提供制定應對留守婦女問題政策的依據。本研究肯定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我們將繼續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

    “中國農村留守婦女研究”由葉敬忠教授主持,參加人員包括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的教授、副教授以及博士、碩士研究生,他們是吳惠芳、王伊歡、張克雲、楊照、饒靜、黃穎、劉娟、辛允星、劉鵬、張亞鵑、潘璐、賀聰志、李春艷、那鯤鵬、安苗、趙勇、趙康、王奕、範旸、孟祥丹、陳世棟、田坤、呼占平、梁振華、劉劍鵬、李偉軍。

    本研究得到了“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NCET060118)、中國農業大學“985工程”中國農村政策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以及德國EED基金會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謝!我們還要特別感謝在調查過程中大力支持和配合我們的省、縣、鄉、村各級的干部,尤其是不分白天黑夜、雨天晴天,帶領我們走鄉串戶訪問農民的村干部們,也深深感謝盡己所能為我們提供飲食住宿條件的所有農戶!

    我們真誠感謝接受我們調查的留守婦女、非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外出務工人員、地方干部和村民!尤其要特別感謝與我們真誠面對的留守婦女!在訪談過程中,我們無數次面對留守婦女談到其留守生活時無法抑制的眼淚,我們的交流是為了了解更多的信息,卻因此觸動了她們生活的痛處,為此我們感到深深的內疚。她們在巨大的勞動負擔和心理壓力下,為了家庭的生計獨自忙碌且能積極應對多種困難與挑戰,在此,我們也向她們表示深深的敬意!

    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丈夫外出務工後,留守婦女獨自在農村承擔起家庭的各種責任,因而背負著勞動的艱辛、心理的沉重和生活的無奈,但她們能以積極的能動性采取各種策略和行動,來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與問題,堅強地支撐著留守的家庭。本書正是希望以《阡陌獨舞——中國農村留守婦女》這一書名來描繪和概括留守婦女的這種生活特征和生活精神。

    葉敬忠

    2008年5月於北京

    留守老人前言

    農村勞動力流動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也是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必然。中國農村勞動力鄉城流動的規模遠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更龐大,獨特的城鄉分經濟社會結構和與之相聯繫的戶籍制度,使得上億農村務工人員隻能“城鄉兩棲”“無根飄零”,也因此產生了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繫還很不完善,農村地區仍然以家庭養老為主要的養老方式,而承擔主要贍養義務的青壯年勞動力別鄉離土、長期在外,必然會動搖家庭養老的基礎,影響到留守老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時,由於子女外出,農業生產、照看孫輩、人情往來等重負都壓到了留守老人身上,導致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處境堪憂。留守老人問題,尤其是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已經成為我們不能回避的沉重話題。

    然而,長期以來留守老人一直是一個被忽視的群體,盡管近年來開始有部分媒體報道、有少量研究涉及,但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還隻是基於二手資料的推斷或簡單的定性描述,非常缺少建立在深入調查基礎上的繫統研究。正是基於這種考慮,我們自2006年11月組織並開展了“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研究”,力圖通過深入的實地調研,對留守老人問題進行全面、深刻的詮釋。

    本研究在當前中國農村勞動力輸出為集中的五個省份,即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各選擇一個縣,每個縣選取兩個鄉(鎮),每個鄉(鎮)選取一個行政村,共計十個行政村作為研究社區。實地調研采用了問卷、個案深度訪談、半結構訪談、小組訪談法,完成了每個調查地點的社區概況、留守老人和非留守老人的問卷與案例、留守老人相關群體的小組訪談以及縣、村干部訪談等,獲得了豐富的手數據和資料。另外,研究還設計了對在北京市的務工人員的調查,以考察外出務工子女視角的留守老人問題。

    本書所呈現的是該研究的主要成果,主要分為六個部分:部分為研究介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研究過程以及文獻綜述;第二部分為子女外出務工後留守老人的現狀與所受影響,包括對留守老人群體的人口學特征與留守原因的分析,以及從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勞動負擔、代際關繫、隔代監護等角度對留守老人生活狀況的全面展示和子女外出務工對這些方面所產生影響的分析;第三部分為留守老人的應對策略與社會支持,分別從留守老人自身能動地應對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困難以及外部對留守老人的支持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第四部分是留守老人群性分析,從性別、年齡、空巢與非空巢三個維度論述了留守老人群體內部的異質性;第五部分從不同角色的視角對留守老人問題進行了審視,包括外出務工子女、留守兒童、非留守老人及其他角色;第六部分是專題討論,對實地研究過程中發現的一些與留守老人相關的議題進行了思考和分析。

    我們希望本研究可以全面、深入地展現農村留守老人的真實生活世界,揭示子女外出務工對留守老人產生的影響,表達留守老人的現實需求,提出可能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干預行動。我們希望本書的出版能拋磚引玉,引起社會各界對留守老人群體的關注和關心。希望本書可以為從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的機構和個人提供手資料和學術參考,為各級相關政府部門的工作者以及從事農村老年人工作的實踐者提供一定的借鋻,為政府和社會制定社會政策和采取干預行動提供依據和參考。本研究肯定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我們將繼續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

    “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研究”由葉敬忠教授主持,參加人員包括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的教授、副教授以及博士、碩士研究生,他們是賀聰志、王伊歡、張克雲、李春艷、趙勇、安苗、陳世棟、呼占平、範旸、吳惠芳、楊照、潘璐、饒靜、那鯤鵬、黃穎、劉娟、辛允星、劉鵬、張亞鵑、趙康、王奕、孟祥丹、田坤、梁振華、劉劍鵬、李偉軍。本書是課題組成員歷時一年半的集體研究成果。這一課題的研究過程異常艱辛。農村留守老人生活世界極其復雜,這一特殊群體不僅自身存在性別、年齡、是否喪偶、是否監護孫輩等不同特征,其外出和不外出子女的數量、關繫、居住安排、是否分家、外出特征等也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些牽涉人口、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多種因素相互交織、纏繞,我們不能簡單地對之加以分類,更難以找出清晰的脈絡。或許正是因為老年人問題的復雜性,國內外關於這一群體深入的實證研究不多,對農村留守老人的研究幾乎是空白,可供參考和借鋻的文獻非常少。在這種情況下,課題組從概念界定、研究設計開始就陷入了重重困難。我們用了數月的時間來查閱資料、進行研究設計,尤其是在2006年的寒鼕,大家挑燈夜戰,共同斟酌、討論、爭論,經歷了一遍遍修改,終纔確定了研究方案。而這隻是一個開始,接下來的實地調查纔是更大的挑戰。每到一個調查地點,組員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多個群體的問卷調查和訪談。為了更能貼近和了解研究對像的生活世界,大家喫住在農戶家裡,每天起早貪黑,步行穿梭於各個分散的村莊和住戶之間,忍受著炎炎烈日、蚊蟲叮咬和水土不服帶來的各種困擾和煎熬,隨時提防被狗咬,所承受的生理和心理重負超乎想像。尤其是對每位老人的調查時間平均需要長達三個小時,老人群體極少有人會說普通話,方言加上老人由疾病以及聽力、智力等退化造成的特殊溝通障礙讓每個調查人員苦不堪言,對高齡老人進行調查更為困難,一個簡單的問題往往需要扯開嗓門重復多遍。當結束調查、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住處時,每個人臉上都掛滿了苦澀,發出的聲音都已沙啞。實地調研結束後,課題組立即開始了問卷整理核對、錄入、數據輸出、討論研究發現、數據分析、報告撰寫及討論與修改工作。整個研究過程也是對每個課題組成員毅力、耐心和責任心極大考驗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大家有過疲倦和勞累,有過困惑和掙扎,有過爭論甚至是衝突,但終達成了共識,對問題的認識和分析也更加清晰、更加深入。正是課題組所有成員團結在一起、夜以繼日地辛勞和付出,纔使得我們的研究成果得以及時出版,在此對課題組所有成員的工作表示感謝!

    本研究得到了“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NCET060118)、中國農業大學“985工程”中國農村政策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以及德國EED基金會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謝!我們還要特別感謝在調查過程中大力支持和配合我們的省、縣、鄉、村的各級干部,尤其是不分白天黑夜、雨天晴天,帶領我們走村串戶訪問農民的村干部們;也深深感謝盡己所能為我們提供飲食住宿條件的所有農戶,以及為我們充當“翻譯”的眾多村民!

    我們要真誠感謝所有接受過我們調查的留守老人、非留守老人、務工人員和其他村民。我們尤其要感謝我們的研究對像——留守老人。所到之處,這些或在家操勞,或行走在路上,或忙碌於田間地頭的老人無不對我們的來訪表示歡迎。他們放下手中的農活,熱情地端茶倒水,不厭其煩地回答每一個問題,還在結束後往我們的手裡塞滿喫的、為我們指引道路。這些老人生活儉樸、拮據甚至貧困,從子女處獲得的經濟支持甚少,或者根本就分文皆無。他們一邊要佝僂著身軀勞作於阡陌之間,一邊還要拉扯著孫子孫女,再次經歷撫養過程的勞累。他們在默默操勞的同時,內心還承受著對子女的思念與擔憂、生活的各種壓力以及孤獨與寂寞的煎熬。出乎意料的是,老人們在說起這一切時竟都神態平靜、淡然置之,語氣中充滿的是對外出子女的體恤和理解,極少有對現實生活的抱怨。隻有當被問及自己臥病在床的照料情況、獨守在家是否孤單時,這些面容溝壑縱橫、布滿滄桑的老人纔會驀然沉默、表情僵凝,背過身去,有的形單影隻的女性老人已經在擦拭眼角。試問,誰願意自己辛勞一生,終卻落個“老無所養”?誰在殘年沒有對兒孫繞膝承歡的天倫之盼?而我國農村留守老人群體所表現出的對現實生活的隱忍和掙扎,對子女的無私奉獻和自我犧牲,雖努力掩飾卻依舊從目光中流露出的苦澀與無奈,以及被家庭、社區、政府和社會忽略和遺忘的現實,讓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受震撼,心情因此而負重,也讓我們每一個人都陷入了對父母、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的思考。

    人們常常用“夕陽”來比喻老年人。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農村留守老人毫無怨言地苦守田園、默默老去,同時又在竭盡所能釋放所有餘熱和能量的現狀,更應該被喻作“夕陽”,他們是靜默的、寂寞的“夕陽”。正是基於這樣的隱喻,本書終定名為《靜寞夕陽——中國農村留守老人》。本書想傳達的是,農村留守老人這種群體性的隱忍和沉默,並不代表他們就沒有對美好晚年和安享天倫的訴求,他們隻是把所有的渴盼都深埋在了心底,不料卻因此變得更加弱勢。面對記憶中熟悉的留守老人,我們隻能以此書來回報他們!

    葉敬忠

    2008年5月於北京

    留守兒童前言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課題從2006年11月開始設計和籌劃,歷時一年多的時間,終得以將研究的歷程與成果在本書中獻給讀者。

    在此前的2004年12月,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中國中西部農村地區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研究”課題組的成員在陝西、寧夏等地踏著厚厚的積雪、翻過道道山梁,尋訪那些父母外出務工後留在家中的孩子們。在當時的研究中,我們謹慎地將那些與父母分處城鄉兩地的農村孩子稱為“留守兒童”,我們拍下他們臉上的一顰一笑,記下他們的酸甜苦辣,希望他們的生存狀況能夠引起社會的關注。2005年之後,“留守兒童”這個用語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各種媒體中,留守兒童群體開始受到廣泛關注,留守兒童問題研究也迎來了它的春天。國內相關學者和專家紛紛對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展開研究和討論。這類研究大部分涉及留守兒童產生的背景、留守兒童存在的現實問題、留守兒童問題的應對策略三個方面,以兒童為中心探討父母的外出對其生活照料、學習表現、健康安全、道德品行、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影響,揭示了父母的外出在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可能帶來的種種隱患和問題。

    在學術繁榮的景像中,我們再次被關於留守兒童的種種言說所困惑。面對來自各界的種種針對留守兒童褒貶不一的評價與論斷,我們又該如何認識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一個應該被關注和關愛的群體,但關注不能誤讀,關愛更意蘊著理解,正確地認知和感悟這些兒童是一切干預行動的基礎,也是學術研究的使命和根本。依循以往研究的基點和傳統,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在時隔兩年之後再次成立“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課題組,從2006年11月開始對我國中東部和南方農村地區留守兒童進行調查研究,力圖勾勒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全貌。

    本研究選取當前中國農村勞動力輸出為集中的五個省份,即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四川,作為研究地區,每個省選取一個縣的兩個村(分屬不同鄉鎮)進行實地調研。實地調研采用了問卷法、半結構訪談和小組訪談法,在各個研究社區完成了社區概況收集、兒童問卷、社區成員問卷、兒童小組訪談、兒童監護人小組訪談以及針對兒童監護人、村干部、社區主要知情人、老師、學校和縣相關部門負責人的大量半結構訪談,獲得了豐富的原始數據和資料。另外,研究還設計了對在北京的務工人員的調查,以考察外出務工父母視角的留守兒童問題。

    本書所呈現的是該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果。全書包括六個部分:部分為研究介紹,全面展示了研究背景、文獻綜述、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研究過程以及每個調查村的社區概況。第二部分是父母外出務工後留守兒童的現狀與所受影響,對本研究中兒童群體的人口學特征、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學習狀況和內心情感等進行總體敘述與分析。第三部分是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包括這一群體的社會支持現狀和社會支持需求等。第四部分是不同特征留守兒性。第五部分是不同角色對留守兒童群體的認識。第六部分是針對留守兒童生活現實所展開的思考和專題討論。

    我們希望本書能夠更加清晰、全面地展現目前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的生活世界,並為針對這一群體的社會政策與干預行動的形成提供借鋻與參考。希望本書可以為從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農村發展與兒童研究的機構和個人提供手資料和學術參考,為教育行政部門、婦聯、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關工委)、共青團、學校、農村社區等工作在關愛留守兒童線的人員提供參考,為政府和社會有關組織制定應對留守兒童問題政策提供參考。本研究肯定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我們將繼續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

    本書所展現的學術研究成果是課題組集體智慧與辛勞的結晶。在研究設計與準備階段,課題組成員用近兩個月的時間對研究方案字斟句酌地進行討論,力求研究的嚴謹與完善。在實地調研過程中,各個調研小組在炎炎夏日奔赴濕熱的南方農村,他們在數月的實地農村生活中克服蚊蟲叮咬、村民農忙、語言不通甚至被狗咬傷等調查中遇到的困難阻力,以踏實的實地工作保證了研究數據的科學性。在之後的幾個月裡,課題組成員將全部精力投入到調研數據與資料的錄入、分析和論文的撰寫中,經歷了無數次的集體討論、修改、再討論和再修改。正是他們認真嚴謹的態度和集體合作的精神終促成了本書的完稿,在此對為本課題付出辛勞的所有成員表示感謝!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課題由葉敬忠教授主持,參加人員包括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的教授、副教授以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他們是王伊歡、潘璐、張克雲、吳惠芳、楊照、賀聰志、李春艷、那鯤鵬、饒靜、黃穎、安苗、趙勇、趙康、劉娟、辛允星、王奕、範旸、孟祥丹、陳世棟、田坤、劉鵬、張亞鵑、呼占平、梁振華、劉劍鵬、李偉軍。

    這本書也是一部寫實的記錄,它是農村留守兒童心聲的傳遞。在調研過程中,“研究社區”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深情呼喚讓我們落淚,幼小孩童過早的心理成熟和獨立讓我們心酸,一些兒童在父母外出後的消沉更讓我們震撼和反思。在整個課題研究的歷程中,在整本書的寫作中,孩子們渴求的目光一次次浮現在我們腦海中。正是他們內心對愛的企盼不斷地鞭策著我們深入研究留守兒童問題。

    童年,是生命中那為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時光。孩子們在父母膝下承歡、與伙伴庭前嬉耍……然而這些尋常不過的童年歲月在留守兒童的生活中卻是另一番場景。父母的外出務工使他們背負了其他同齡孩子不曾體味的身心負擔——農活勞動的煩擾、思念父母的愁苦、其他家人的不解和疏忽。同樣是青蔥活潑的年紀,留守兒童的生活卻少了許多本應屬於他們的快樂。本書正是希望以《別樣童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這一書名來描繪、概括父母外出務工後留守兒童的生活。無論是幸福還是苦澀,他們都在經歷著屬於這個時代和這個群體的“別樣的”童年。

    本研究得到“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NCET060118)、中國農業大學“985工程”中國農村政策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以及德國EED基金會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謝!本研究在實地調研過程中得到研究地區所在省、縣各級領導的協助,更離不開村干部和廣大村民給予我們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在此一並向他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和敬意!

    葉敬忠

    2008年5月於北京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