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微信民族志-(自媒體時代的知識生產與文化實踐)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市場價】
    1081-1568
    【優惠價】
    676-980
    【作者】 趙旭東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社會學  社會生活與社會問題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1117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0311175
    作者:趙旭東,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2017年12月 

        
        
    "

    內容簡介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自媒體的悄然登場深度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國社會中自媒體通訊方式的普及以及隨之而有的一種文化書寫的新形式——微信民族志的出現使原有文化秩序中時空意義發生轉變的同時,也在重新塑造著以研究異文化為己任的人類學學科自身的成長、轉型與發展。在此種情境之下,由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探索與爭鳴》雜志社共同主辦的“二十一世紀人類學講壇(第三屆):微信民族志、自媒體時代的知識生產與文化實踐”學術研討會也就應運而生。與會學者從微信民族志的概念、理論與方法;微信、網絡、自媒體研究的新進展;“寫文化”與微信民族志;自媒體傳播中的熱點話題與文化研究;自媒體與民族志傳播方式的新變化;微信民族志線上與線下的互動;扶貧與自媒體發展;自媒體、微信民族志與田野工作等議題切入,探討自媒體時代下的知識生產與文化實踐以及人類學在此背景下的學科發展問題。此論文集便是此次會議的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趙旭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兼職教授,重慶文理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客座教授。1965年生人,1998年獲得北京大學博士學位,師從費孝通教授。2002-2004年,先後在英國倫敦經濟學院(LSE)以及荷蘭萊頓大學從事訪問研究。曾兼任《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常務副主編、執行主編。2010年度*“新世紀人纔”。中國社會學會理事,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先後發表中英文論文百餘篇,代表性著作有《權力與公正——鄉土社會的糾紛解決與》《否定的邏輯——反思中國鄉村社會研究》《文化的表達——人類學的視野》等。


    劉謙,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資格。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人類學、醫學人類學、田野工作方法,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各類課題。2013-2014年赴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學,在費城公立學校開展田野工作。已出版專著3部,編著5部,在《教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中國教育學刊》等各類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並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權威刊物全文轉載。

    目錄
    【微信民族志之認識論反思】
    微信民族志時代的來臨 ——人類學家對於文化轉型的覺悟 趙旭東 ( 3 )
    人類正在彼岸中注視自己 ——論自媒體時代人類學的學科自覺 方李莉 ( 25 )
    微信民族志、微生活及其生活史意義——兼論微社會人類學研究應處理好的 幾個關繫 唐魁玉 邵 力 ( 39 )
    微信技術與文化: 一種社會人類學的分析 陳學金 ( 54 )
    微信民族志的實驗與實踐 陳 煉 ( 66 )
    微信的即時性與民族志寫作 王美芬 陳 浩 ( 77 )
    “寫文化” 與微信民族志關繫初探 田 佳 ( 86 )
    【微信民族志之社會發展影響】
    移動傳播時代: 村民網絡公共參與對鄉村社區認同的建構——基於甘肅隴南 F 村的田野調查 牛耀紅 ( 99 )
    界面與糾纏: XT 水災的微信民族志構想 劉忠魏 (116)
    網絡暴力的形成機制研究 辛允星 李 潔 (141)
    從“社會”到“群”: 互聯網時代人際交往方式變遷研究 姬廣緒 (156)
    人類學視野下 “新社群——微信群” 研究 婁芸鶴 (170)

    微信民族志之認識論反思


    微信民族志時代的來臨 ——人類學家對於文化轉型的覺悟  趙旭東 ( 3 )


    人類正在彼岸中注視自己 ——論自媒體時代人類學的學科自覺  方李莉 ( 25 )


    微信民族志、微生活及其生活史意義——兼論微社會人類學研究應處理好的      幾個關繫  唐魁玉  邵  力 ( 39 )


    微信技術與文化: 一種社會人類學的分析  陳學金 ( 54 )


    微信民族志的實驗與實踐  陳  煉 ( 66 )


    微信的即時性與民族志寫作  王美芬  陳  浩 ( 77 )


    “寫文化” 與微信民族志關繫初探  田  佳 ( 86 )


    【微信民族志之社會發展影響】


    移動傳播時代: 村民網絡公共參與對鄉村社區認同的建構——基於甘肅隴南 F 村的田野調查  牛耀紅 ( 99 )


    界面與糾纏: XT 水災的微信民族志構想 劉忠魏 (116)


    網絡暴力的形成機制研究  辛允星  李  潔 (141)


    從“社會”到“群”: 互聯網時代人際交往方式變遷研究  姬廣緒 (156)


    人類學視野下 “新社群——微信群” 研究 
    婁芸鶴 (170)


    身份、儀式與亞文化表述——微時代與人類學視野下的網絡亞文化研究及其      反思  吳震東 (185)


    拼圖: 用網絡民族志研究線上社區和人群  葉韋明 (197)


    【微信民族志之日常生活實踐】


    微信中的生命時間: 對大學生和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數字鴻溝研究的一個維度  劉  謙  陳香茗 (213)


    線下到線上: 微信紅包與禮物規則的轉化  付來友 (233)


    “梗” 與 “玩梗”: ACG 亞文化群體的口頭文類及實踐  張倩怡 (247)


    自媒體時代粉絲文化的網絡民族志研究——以 “加油男孩” (TFBOYS) 網絡粉絲群體為例 陸  燁 (264)


    如何“生產”“快手世界”  ——從快手 APP 看網絡媒介與網絡主體的運作  


    楊  宸 (286)


    自媒體時代的社會文化轉向——基於微信 “朋友圈” 熱點話題淺析  


    張  潔 (300)


    微信的“書寫”與“勾連” ——對一個普米族村民微信群的考察  孫信茹 (311)


     

    前言
    微信民族志的成長——記“ 二十一世紀人類學講壇
    ( 第三屆) “會議( 代序)
    劉 謙 趙旭東
    2016 年10 月15 日, 由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主辦, 聯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探索與爭鳴》雜志社等多家單位共同參與的“二十一世紀人類學講壇(第三屆)”在北京香山首農會議中心舉行。本次講壇的主題是“微信民族志、自媒體時代的知識生產與文化實踐”。以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的出現, 無疑已成為當下國人不可回避的文化實踐。正如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趙旭東教授在本繫列叢書的總序中所言,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學就是去發現新的文化類型的冒險之旅, 因為人類依賴於文化而生存, 而人們對文化的創造也從未停歇。人類學應當以“勇往力行之意”去回應時代脈搏, 對湧現的新的文化模式給以收集、關注和解說。

    微信民族志的成長——記“ 二十一世紀人類學講壇


    ( 第三屆) “會議( 代序)


    謙   趙旭東


    2016 年10 月15 日, 由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主辦, 聯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探索與爭鳴》雜志社等多家單位共同參與的“二十一世紀人類學講壇(第三屆)”在北京香山首農會議中心舉行。本次講壇的主題是“微信民族志、自媒體時代的知識生產與文化實踐”。以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的出現, 無疑已成為當下國人不可回避的文化實踐。正如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趙旭東教授在本繫列叢書的總序中所言,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學就是去發現新的文化類型的冒險之旅, 因為人類依賴於文化而生存, 而人們對文化的創造也從未停歇。人類學應當以“勇往力行之意”去回應時代脈搏, 對湧現的新的文化模式給以收集、關注和解說。


    在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裡, 在微信推出的第七個年頭上, “二十一世紀人類學講壇(第三屆)”將議題聚焦於微信、自媒體這一當前社會標志性技術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人類學研究者, 正面臨著社會科學研究與自媒體相遇所經歷的新的知識生產過程。發端於通信技術革新的微信產品, 以其強大的即時數據傳送功能, 為廣大移動終端用戶提供了發聲、展示、觀看、互動的平臺, 強化了人們基於網絡的時時共享和跨越空間的連接方式。在全民微信的時代, 人們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多聲道格局扁平化所蘊含的話語力量; 另一方面, 線下互動及其投射出的社會結構依然可以在微信空間得以再現。而知識的生產, 甚至消費, 在這一歷史洪流中, 從信息處解讀, 乃至即時呈現與相互激發都發生了與傳統知識生產過程不同的路徑與闡釋體繫。關注微信促動下人與人產生關聯的新格局, 以及由此波及的自我認知、社會結構變遷和當代知識生產的時代特征等, 成為本次會議的熱議主題。


    本議題一經提出, 就獲得了各界學人的熱情關注。會議當天本應秋高氣爽的北京, 卻是霧霾當空, 然而與會者的熱情卻大有驅散陰霾的氣勢。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天津大學、上海大學、吉林大學、貴州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三十餘所高校、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 以及來自《民族研究》《世界民族》《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學術媒體等各界同人, 共計一百餘人參與了此次會議。


    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者們通過自媒體的技術手段, 投入極大的精力, 懷著飽滿的熱情在借助新的人群互動形式做一種人類學互惠意義的敞開式交流。學者們以及所有對人類學的理念懷有偏好的同仁們, 在微信群中時時互動, 借此交流信息、分享感受、品評作品, 形成了中國社會中人類學知識生產的新格局。可以這樣說, 中國社會中自媒體通信方式的普及以及隨之而來的一種文化書寫的新形式的微信民族志的出現, 使原有文化秩序中時空意義發生轉變的同時, 也在重新塑造著以研究異文化為己任的人類學學科自身的成長、轉型與發展。


    正如趙旭東教授在開壇致辭中提出, 如今田野資料來源多樣化, 如何把材料拼成嶄新的人類學圖景, 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劉少傑教授也指出, 人類學同社會學相比更注重的是文化與田野。可見, 此次會議彰顯了人類學敢於探索前沿問題的膽識與魄力。莊孔韶教授則回憶了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成立之初的情景, 其過程也是與網絡、通信現代化息息相關, 並對現階段網絡研究從哲學到技術層面的探討進路提出建議。


    本論文集在五十餘篇參會論文基礎上, 共選錄了二十一篇優秀論文納入本集。這些論文議題廣泛、研究新銳, 具有較強的反思性。其中很多文章已被《探索與爭鳴》《思想戰線》《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社會學評論》《新聞與傳播研究》等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正式發表。微信民族志時代悄然來臨似乎已成為作者們的共識。在此基礎上, 作者們就微信民族志方法論意義及其面臨的挑戰, 互聯網與微信對當今人們的互動模式, 社區動力機制的影響, 以及網絡暴力、快手軟件等熱點網絡事件進行理論分析。其中有相當比例的文章來自年輕教師、正在就讀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他們不僅與互聯網在青春歲月中共舞, 作為學者和未來的學者, 也努力對這一重要社會現像進行理論性反思。可以說, 他們的作品為微信民族志研究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活力。從這個角度講, 論文集無論從研究內容到作者群體, 還是從主要議題到研究角度, 都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本次會議的精神實質。在論文集的終呈現方式上, 按照文章主旨領域分為三個篇章: 微信民族志之認識論反思、微信民族志之社會發展影響、微信民族志之日常生活實踐。


    “認識論反思”篇, 直擊“微信民族志”主題, 主要討論以微信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 在人們正在經歷的文化轉型時代中, 對世界的體察、對學科的擔當、對民族志方法的認識與實踐所產生的深刻影響。趙旭東認為基於互聯網的微信書寫使得人們的基礎生活開始遭遇到頻頻顛覆, 比如,平面化世界日益突顯、時空碎片化、去中心化等, 從而倒逼著社會結構的種種轉型。以往團體性生活的基本模式和人類共同體的世界共同體的場景想像發生了改變。這種狀況預示著微信民族志時代的來臨, 它是基於文化轉型而有的一種覺悟。方李莉則認為, 虛擬空間的出現引導人類學研究境界的變換: 人類學正在經歷從對人的身體研究到對人的“靈”和“慧”的研究; 從對社會生態的研究到對社會心態的研究; 從對社會組織之間的互動研究到由人的情感世界構成的像征體繫之間的互動研究等方面的轉型過程。唐魁玉、邵力則以大學和學界微信朋友圈為民族志研究對像案例,嘗試對當下微生活的現代性和後現代性意義及其社會記憶功能進行分析。陳學金將微信技術視為新的整合技術, 並表征和助推了整個社會的文化轉型——一種對個體、技術和理性的極其推崇的現代性意識, 同時, 必須關注微信生活與盛會生活其他方面的密切關聯。王美芬、陳浩、田佳等學者則聚焦在對微信時代背景下, 面對海量的信息、即時的傳播、多聲道的互構, 如何確立微信民族志的學術合法性和知識話語體繫提出思考。


    “社會發展影響”篇, 收集了七篇從社會聚合、社區動員、網絡公共參與等中觀層面討論微信及其社會影響的重要論文。這些論文或基於田野工作, 或基於案例研究, 對近來以互聯網、微信為重要載體的社會現像進行分析, 並特別對在這一宏觀背景下如何理解社群、公私分野、網絡中的身份與亞文化等, 提出見解。牛耀宏在甘肅隴南F 村田野調查中發現,“為村”公共平臺成為承載村民們自由發表意見的網絡公共空間, 重構了當代農村的公共生活的內容與形式, 使鄉村社區公共生活得到復興與認同建構。劉忠魏抓住2016 年7 月19 至20 日XT 遭遇特大暴雨並引發災害的“話題事件”, 在即時參與當地“源生事件”的網絡觀察中, 解析“圍堵—圍觀”引發的結構的“突破”與“吸納”, 形成“糾纏”與“交融”的結構性“聚合”, 並在“分離”與“抑制”中“恢復”結構常態的社會過程。辛允星、李潔則以近年三起典型的網絡暴力事件為案例, 對網絡暴力通常經歷的曝光、升級、平息三個階段進行描摹, 並分析認為,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發展, 社會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 傳統的熟人社會形態正在變得支離破碎, 而現代公共社會空間卻沒有得到較好的培育。人們通過在網絡上集體攻擊與自己並無任何交集的陌生人, 來宣洩對不符合個人價值觀念和社會主流道德規範行為的不滿和憤恨。若要使網絡不蛻變為一個發洩不滿的非理性空間, 需要呼喚“交換評論與批評的理性場所”和具有建設性意義的公共空間。在網絡與社群興起方面, 姬廣緒在回顧互聯網人類學理論起點、發展歷程基礎上, 指出當今國人基本的兩重身份:“社會人”和“網絡人”, 並在兩種身份間穿梭互構, 以趣緣為紐帶所形成的同質化的個體借助虛擬的網絡所形成的“群”與現代所倡導的塗爾干式的有機團結的“社會”共存。婁芸鶴則關注網絡實踐對線下實踐的真實影響。她認為在由“新社群”們所建構的網絡生態環境下, 群與群之間、群與各行各業之間跨界融合所催生出更多的新需求、新模式、新產品和新科技, 推動現實社會中的各行各業也在此環境下不斷優化組合、創新重構, 從而再產生出更多的人類物質文化新成果的動態發展過程。吳震東的文章更聚焦到網絡亞文化內部, 認為網絡亞文化帶著先天的風格化、個性化因子在微動力的作用下呈現出流動性與連續性, 與主流文化並置。這讓享有共同文化經驗的人群成為“文化共同體”的平臺成為可能。葉韋明從研究方法上提出了更多建議, 認為由於線上社區可以由核心行動導向、社區成員關繫的強度、消費或制造取向、社區的建構導向四個維度進行分類, 因此, 可以通過繪制線上社區“地圖”的方式, 描繪線上社區的分類、人群的特征。


    “日常生活實踐”篇則側重對普羅大眾正在日常生活中親身經歷的朋友圈、微信紅包、“玩梗”、粉絲文化等諸多生動實踐進行解讀, 體現了人類學將司空見慣的社會生活通過陌生化處理, 給以文化自覺反思的學科意識。劉謙、陳香茗通過對大學生和新生代農民工兩個群體微信社交中的差異揭示, 進一步指出種種差異不僅僅是人和技術互動的結果, 更是以互聯網為媒介, 在教育背景、生活方式、社會交往等方面鴻溝的再加強。而兩個群體正在經歷的不同生命時間的節奏與步伐, 也為理解他們微信社交差異產生的機制提供一個解說的視角。付來友對日益普及的微信紅包進行了饒有趣味的人類學研究。他認為微信紅包是一種禮物形式, 同時又與金錢相連。在傳統上, 金錢既具有富貴的像征, 更具有流通的功能, 但同時, 也正是因為它的流動性, 會帶來禁忌與不確定性。而微信包裝下的禮金, 既祛除了物“髒”的隱喻, 在隨機分配的金額中, 將金錢多少的風險和表達親疏關繫的掐算與禮金送出者剝離。微信紅包正是給人們在帶來文化上的便利中, 大獲全勝。張倩怡、陸燁則對青少年群體中流行的“玩梗”、粉絲團活動進行了研究。張倩怡以ACG 文化中的“梗”為樣本, 選擇百度貼吧、豆瓣、新浪微博、知乎等社交網站中的ACG 文化集中區, 對“玩梗”實踐進行網絡田野考察。她將“梗”定義為一種依存於ACG 文化群體內部知識, 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該群體日常交流的網絡“亞文類”。在使用中, “梗”常被從初始語境中抽離出來, 人為地挪用到其他語境中進行改寫或再創造, 並經由交流雙方共有的背景知識或經歷,對其所指幽默或隱喻修辭達成某種默契的再認。陸燁以“加油男孩”(TFBOYS) 粉絲群體為例進行分析, 為如何理解粉絲看似略帶瘋狂的追星活動中, 如何在污名與匿名間穿行, 並追尋價值與意義提供了一份解讀。她認為在自媒體的掩護下, 粉絲與粉絲之間可能是熟悉的陌生人。當日常陪伴的人無法理解你的愛好和情感時, 朋友、家人之間也可能是熟悉的陌生人。所以污名和匿名的背後實際上是一場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的較量。楊宸就“快手”APP 進行了案例研究。快手APP, 以其獨特的“移動短視頻社交應用”的媒介性質進行運作, 通過擴大了的網絡主體將日常生活片段引入其視覺呈現體繫, “生產”出了一個“非現代”“欠發達”的“地方性”共同體世界。在和農村勾連起來的同時, 也加劇著對農村的污名化。要打破這一困境, 有必要豐富網絡媒介與網絡主體的運作與互動。張潔則從2016 年三個月的朋友圈互動中總結出熱點話題, 比如明星婚禮、女排精神等, 將微信自媒體作為當下社會熱點和文化表征進行理解。孫信茹將焦點彙聚在一群普米族鄉村年輕人的微信實踐中。她發現, 借助微信使用, 個體在生活空間與網絡虛擬空間之間自由轉換。鄉村青年的個體意識與族群信念得以交織融合, 並實現了村落內部和村落外部更為緊的互動。


    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自2012 年4 月舉辦首屆“二十一世紀人類學論壇”以來, 協同國內外人類學及相關學科機構, 共同打造這一人類學者相互交流的平臺, 以期倡導中國人類學的新趨向、新問題、新模式。“二十一世紀人類學講壇(第三屆) ——微信民族志、自媒體時代的知識生產與文化實踐”作為其中具有歷史刻度的一環, 以本論文集的方式得以凝結與展現。祝願“二十一世紀人類學講壇”交流平臺, 成為“邁向人類學的中國時代”的視野與步伐!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