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家庭碳排放與減排政策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市場價】
    372-539
    【優惠價】
    233-337
    【作者】 劉長松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社會學  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ISBN】978750977931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9779316
    作者:劉長松著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8月 

        
        
    "

    內容簡介
    本書從低碳消費視角研究了中國居民消費碳排放的現狀、特征與發展趨勢,對中國居民消費碳排放的規模進行了初步核算,並對國外低碳消費實現途徑與政策工具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國低碳消費的發展思路和政策框架;從生活用能視角分析了國內外生活用能的發展規律,評估了與生活用能相關的主要減排政策及其社會福利影響,同時結合北京生活用能的案例進行研究,針對推動低碳消費和生活用能低碳化提出對策建議。
    作者簡介
    劉長松,男,經濟學博士,現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經濟學。2009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在潘家華教授的指導下進行氣候變化和能源環境方面的學習和研究,並於2012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目錄
    章研究背景與意義
    節國際可持續發展進程非常關注消費問題
    第二節我國家庭消費可持續發展的形勢十分緊迫
    第三節我國推行綠色低碳消費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節減排政策的選擇對能源消費格局與社會福利具有重要影響
    第二章研究概念界定、基本框架與研究方法
    節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節研究視角
    第三節研究目標與主要內容
    第四節研究框架與研究方法
    第三章相關文獻回顧與評論
    節生活用能與家庭碳排放的範圍界定
    第二節影響生活用能碳排放的因素
    第三節生活用能碳排放基本格局


    章研究背景與意義

    節國際可持續發展進程非常關注消費問題

    第二節我國家庭消費可持續發展的形勢十分緊迫

    第三節我國推行綠色低碳消費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節減排政策的選擇對能源消費格局與社會福利具有重要影響

    第二章研究概念界定、基本框架與研究方法

    節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節研究視角

    第三節研究目標與主要內容

    第四節研究框架與研究方法

    第三章相關文獻回顧與評論

    節生活用能與家庭碳排放的範圍界定

    第二節影響生活用能碳排放的因素

    第三節生活用能碳排放基本格局

    第四節生活用能政策選擇

    第五節文獻評述與小結

    第四章生活用能碳排放的社會福利分析框架

    節碳排放的基本屬性

    第二節福利的基本概念與社會福利函數

    第三節生活用能、減排政策與社會福利分析框架

    第五章中國的居民消費與碳排放峰值

    節中國居民消費碳排放的現狀、特征與發展趨勢

    第二節居民消費碳排放峰值的國際經驗

    第三節中國居民消費排放峰值的初步預測

    第四節小結

    第六章國內外推行低碳消費的主要途徑

    節建設低碳社區,塑造低碳消費的空間載體

    第二節建設低碳基礎設施,降低消費碳排放強度

    第三節建立低碳行為體繫,形成減碳長效機制

    第四節國外推行低碳消費的政策工具

    第五節我國低碳消費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第六節我國推進低碳消費的政策框架

    第七章國內外生活用能相關減排政策及其社會福利影響

    節國內外生活用能的發展規律

    第二節家庭部門碳減排的特征

    第三節生活用能價格形成機制

    第四節家庭可再生能源

    第五節碳定價政策及其福利影響

    第六節生活用能能效標準

    第七節生活用能能效政策

    第八節小結

    第八章生活用能碳排放基本格局研究——北京案例

    節北京生活用能發展現狀及基本特征

    第二節北京市生活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展望

    第三節家庭生活用能消費影響因素模型研究

    第四節北京市城鎮居民家庭碳排放基本格局

    第五節北京生活用能減排政策的選擇

    第六節北京生活用能碳排放基本格局的政策含義

    第七節小結

    第九章社會福利化的生活用能減排政策選擇

    節生活用能減排政策的定位與目標

    第二節政策選擇的方向

    第三節福利化的減排政策選擇

    第四節中國低碳消費的政策工具選擇

    第五節小結

    第十章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節主要結論

    第二節推動生活用能低碳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三節推動我國低碳消費的對策建議

    第四節研究的創新點與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
    序一
    消費水平的提升與消費結構的變化是影響碳排放發展路徑的重要因素,能否實現低碳消費對於我國2030年能否實現碳排放峰值目標具有重大影響。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高度重視消費與可持續發展問題。早在1994年,政府就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明確提出要建立可持續消費模式。由於我國的國情和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經濟發展動力由出口轉向內需,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消費方面的碳排放總體上還處於較低水平。近年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家庭消費規模快速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居民消費對能源、環境以及碳排放的影響日益凸顯,消費方式與生產方式相互推動,導致我國碳排放總量迅速上升。目前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已位居全球**,人均排放也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與此同時,消費面臨的不可持續問題日益突出:私家車保有量出現了爆炸式增長,引發嚴重的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推動能源需求激增;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高速增長,2013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到約1.72億噸,遠遠超過了現有的垃圾設施處理能力,“垃圾圍城”問題時有發生。然而,我國能源和節能減碳政策對家庭部門和居民消費問題的重視還很不夠。對於我國來說,家庭部門和消費能否實現低碳成為低碳發展的關鍵。序一

    消費水平的提升與消費結構的變化是影響碳排放發展路徑的重要因素,能否實現低碳消費對於我國2030年能否實現碳排放峰值目標具有重大影響。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高度重視消費與可持續發展問題。早在1994年,政府就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明確提出要建立可持續消費模式。由於我國的國情和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經濟發展動力由出口轉向內需,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消費方面的碳排放總體上還處於較低水平。近年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家庭消費規模快速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居民消費對能源、環境以及碳排放的影響日益凸顯,消費方式與生產方式相互推動,導致我國碳排放總量迅速上升。目前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已位居全球**,人均排放也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與此同時,消費面臨的不可持續問題日益突出:私家車保有量出現了爆炸式增長,引發嚴重的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推動能源需求激增;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高速增長,2013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到約1.72億噸,遠遠超過了現有的垃圾設施處理能力,“垃圾圍城”問題時有發生。然而,我國能源和節能減碳政策對家庭部門和居民消費問題的重視還很不夠。對於我國來說,家庭部門和消費能否實現低碳成為低碳發展的關鍵。

    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提出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繫;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201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意見》明確指出要推進生活方式的綠色化,加快形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並強調人人有責、共建共享。在工作層面,2014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於開展低碳社區試點工作的通知(發改氣候〔2014〕489號)》,提出大力推動低碳社區試點工作,要求在“十二五”末,全國開展的低碳社區試點爭取達到1000個左右。從國家的戰略需求和實際工作來看,未來推動消費的低碳化將是低碳發展的關鍵內容,家庭部門消費和生活用能的低碳發展對於我國碳排放的發展路徑以及實現排放峰值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關於該領域的研究還十分薄弱,從政策實踐層面來看,亟須加強對相關政策的研究。

    本書從低碳消費和生活用能兩個維度探索分析了家庭部門的節能減碳路徑和政策體繫。從低碳消費的角度,作者歸納了國外低碳發展的主要途徑以及我國消費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提出了通過建設低碳社區、完善低碳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建立低碳行為體繫三個方面來推進我國低碳消費的發展,結合我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以及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的基本國情,提出了我國低碳消費的發展思路與政策框架。從生活用能的角度,作者分析評估了與生活用能相關的主要減排政策及其社會福利影響,通過案例研究得出了生活用能碳排放的基本格局及其政策含義,並按照社會福利**化和社會公平的原則研究探討了生活用能減排政策的目標定位、政策方向與工具選擇等問題。*後,作者針對生活用能低碳化以及如何推動低碳消費提出了對策建議。

    盡管作者的分析不盡完美,但我相信,本書的出版必將有助於推動智庫和學術研究部門對家庭部門低碳化領域的深入研究。作者對我國建設低碳社區與推動低碳消費等相關工作提出的一些思路和建議,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作為劉長松博士論文的指導老師,我很高興看到本書的出版,希望本書的相關信息、分析結論和政策建議能夠為我國的低碳轉型產生一些積極作用。

    是為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教授

    序二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觀測到的1951~201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的上升,有一半以上是由人為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和其他人類強迫共同導致的,這一結論具有95%以上的可能性。為實現到21世紀末全球地表溫度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上升2℃以內的目標,需要加快推動國際減緩氣候變化的進程。在2015年底即將舉行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國際社會將努力就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行動達成新協議。應對氣候變化也是中國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從我國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來看,國務院已發布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也提出了溫室氣體減排的中國計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減緩氣候變化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的積極參與和行動。其中,個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對能源使用和相關排放具有顯著影響。通過改變人們的消費方式(如交通方式、家庭能源使用、耐用品的選擇)、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可以大幅度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目前,我國仍處於城鎮化率30%~70%的快速發展階段。未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消費領域中交通和建築能源需求將快速增長。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7%,不僅遠低於世界主要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於人均收入與我國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的平均水平。《規劃》提出要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因此,隨著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城鎮消費群體不斷擴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消費潛力不斷釋放,這必然導致交通和建築用能需求和碳排放大幅度增加。為實現2030年左右CO2排放達到峰值且努力早日達峰的目標,降低我國消費領域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推動消費的低碳轉型勢在必行。

    然而,目前家庭消費在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並沒有得到充分認識。從媒體報道來看,國內節能減排與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和政府文件均將重點放在生產領域,針對重點和規模較大的企業開展專項行動,對清潔生產和綠色生產等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繫;加上我國按照行業和部門設置的管理體制,重點行業都有對應的主管部門,行業低碳發展易於得到政策支持。而家庭部門並沒有明確的行業主管部門,這導致了家庭消費的低碳化難以得到有效的政策支持。現有的節能減碳政策通常隻在*後提及該問題,僅提出一些鼓勵性措施,如建立節能環保生活方式,積極開展宣傳教育等。久而久之,消費低碳化的問題就積重難返:一方面,低碳消費缺乏政策支持,難以得到實質性推進;另一方面,由於家庭部門的減碳成效不顯著,相關政策也不願將其作為重點領域給予支持。這兩方面問題相互影響和相互疊加,導致了當前我國家庭消費成為節能減碳領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以至於到了“乏人問津”的地步。

    綜觀一些發達國家的政策取向,無論是國家戰略還是相關政策,均將家庭部門及生活消費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領域,給予重點支持。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表明,隨著收入水平和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費將會不斷增加。發達國家居民消費導致的能源消費和CO2排放量已超過了工業用能消費及CO2排放量,成為國家能源消費和CO2排放的主要推動力,因此,推行低碳消費十分必要。一方面,消費者是否采取低碳行動受制於自身的認知和行動意願;另一方面,產品和服務的價格水平以及公共政策也是影響家庭消費的重要因素。OECD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推行可持續消費政策,廣泛運用經濟手段,制定政策工具組合,推動消費的低碳轉型。通過發動利益相關者,推動改變消費和生產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排放,*終降低家庭消費碳排放。OECD國家可持續消費政策非常注重政策的執行、實施及有效性,針對家庭消費行為設計了十分完善的政策體繫,家庭節能減碳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從中國家庭消費的發展趨勢來看,家庭部門對低碳發展的作用和貢獻不容忽視,其面臨的綠色、低碳發展形勢十分緊迫。消費是我國碳排放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口年齡結構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家庭消費模式將發生較大變化,未來20年我國家庭消費水平的提升與消費結構的變化將成為決定我國碳排放發展路徑的重要因素。收入和消費習慣對碳排放具有較大影響,尤其是一些不合理的消費習慣以及盲目消費,會導致大量的能源浪費,這些問題亟須解決。為此,加強對消費碳排放的管控將是我國實現低碳發展的重要途徑。政府要加大低碳消費宣傳力度,提升居民的低碳意識,引導居民參與低碳行動,改變家庭浪費行為;大力推動低碳產品認證,引導企業開展低碳產品研發,積極推動產品結構升級,為低碳消費提供技術和產品支撐。

    本書的出版有助於深化國內對家庭消費在低碳發展中的定位與作用的認識,同時有助於推動我國減排政策設計的科學化與合理化進程。書中提出了按照社會福利**化和氣候公平的理念進行氣候政策的設計,以及推動低碳消費的途徑、思路與政策框架等,將對今後我國推行家庭部門的低碳化發揮重要的借鋻作用。本書提出的政策措施也有利於推動政府完善有關家庭消費和生活用能的政策體繫,對於家庭的消費和生活方式向低碳化轉變以及低碳社會的建立等均有裨益。

    清華大學地球繫統科學研究中心羅勇教授

    前言

    消費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1987年,世界環境及發展委員會發布的《布倫特蘭報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念,明確提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消費理念。200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首腦峰會達成的《約翰內斯堡協議》,首次明確提出了可持續消費概念,隨後啟動的“馬拉喀什進程”有力地推動了可持續消費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國際組織和發達動了可持續消費的實踐探索,為可持續消費在全球範圍內的推廣和實施奠定了重要基礎。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電器和小汽車逐漸普及,居住條件不斷改善,中國家庭生活用能需求迅速增加。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用能的比重也將上升,並*終超過工業用能。因此,中國未來生活用能的發展路徑將成為決定中國能否實現減排目標的關鍵因素之一。根據麥肯錫公司對減排成本的研究,家庭部門減排成本較低,有些甚至是負成本,說明生活用能減排具有經濟性。結合當前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及節能減排的戰略需求,本書選擇生活用能碳排放作為研究對像,分析生活用能碳排放的基本格局與減排政策選擇,以期為未來減排政策的設計提供參考。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消費的可持續性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相關工作進展十分緩慢,節能減碳政策對家庭部門和消費問題的重視和支持力度不夠,發展不平衡問題加大了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難度。如何使社會各階層都獲得充分的資源與發展機遇,實現減緩氣候變化成本的合理分擔,是完善減排政策的關鍵。家庭部門的能源需求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直接的生活用能;二是家庭消費間接導致的能源需求。相應的,家庭部門的低碳化分為消費的低碳化和生活用能的低碳化。對於消費的低碳化,其重點在於探索實現途徑,本書通過分析國外推動低碳消費的發展途徑,明確了從低碳社區建設、低碳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建立低碳行為體繫三個方面推動我國低碳消費的發展。考慮到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基本國情,低碳消費的相關工作應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分階段逐步推進,推動消費的低碳轉型,需要從強制性政策、激勵性政策和引導性政策等方面建立完善的低碳消費政策框架;對於生活用能,通過國際對比,發現未來我國的生活用能規模和結構將發生較大變化,並且由於家庭部門自身的特點,其減排的復雜性遠遠超過工業部門,這對減排政策的選擇和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書評估了主要減排政策工具對社會福利的影響,發現針對消費端碳排放進行規制比較容易解決社會公平問題,通過對北京生活用能消費的基本格局做案例研究,發現不同收入家庭生活用能碳排放存在較大差距,而當前的減排政策僅僅從經濟有效性進行政策評價,對社會福利和氣候公平的考慮不足。本書提出要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考慮減排問題,按照社會福利**化和氣候公平的理念進行生活用能減排政策的目標定位、政策工具選擇,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發展權益。*後,本書提出了針對生活用能低碳發展和推動低碳消費發展的對策建議。本書的主要結論如下。

    (1)北京生活用能的案例研究表明,當前不同收入人群間的碳排放差距較大,高收入家庭人均CO2年排放量約為6.88噸,低收入家庭人均CO2年排放量約為1.02噸,前者是後者的6.75倍。家庭收入與消費模式的差異是導致碳排放差距的主要原因,高收入家庭年戶均用電量是低收入家庭的12.27倍,戶均交通用能是低收入家庭的6.86倍。當前生活用能消費的不合理格局應在減排政策的設計中得到考慮。

    (2)減排政策的選擇對生活用能及社會福利具有顯著的影響。減排政策的累退性不僅引發分配問題,也對生活用能碳排放的分布格局產生影響。因此,如何保障個體的碳權益成為減排政策設計的關鍵問題之一。生活用能實行普遍補貼,受益者是高收入家庭。碳稅的累退性,使低收入人群受到較大的負面影響。對家庭部門推廣可再生能源應用、提高能效標準會提高低收入家庭的選擇成本,能效補貼對社會福利的影響取決於誰得到補貼。住宅用能和交通用能的消費格局與需求彈性存在顯著差異,對交通用能征收碳稅可以有效實現減排目標,而不產生分配問題;對住宅用能運用標準管制可以獲得較好的減排效果,但需要解決存量房的改造問題。從排放權界定來看,通過個人碳交易直接界定排放權能*有效地保護低收入人群的碳權益,但可行性較差;間接界定排放權,如采用累進碳稅或累進價格,可行性較高,但對收入分配改善的作用較小。

    (3)應該按照社會福利**化原則,對減排政策進行優化設計。生活用能減排面臨市場失靈、行為失靈與管制失靈等問題,能源市場壟斷等增加了家庭部門減排的難度,減排需要政策組合,通過經濟激勵、政府管制與行為干預來實現減排、經濟與社會分配的目標。簡單的碳定價或價格市場化,會導致社會弱勢群體承擔不合理的政策成本,不符合社會福利**化的原則。個人碳交易雖可以較好地解決社會分配問題,但實施條件尚不具備,累進碳稅的設計較為復雜,同時所需要的完善的監測體繫也不宜實現;由於住宅能耗的需求彈性較小,通過標準管制和生活用能的階梯價格,可以獲得較好的減排效果;建議對私人小汽車汽油消耗試點征收碳稅,並將所得用於完善公共交通服務體繫。為降低生活用能價格改革與減排對低收入人群的負面影響,擬通過目標能效補貼的方法幫助低收入家庭進行能效改造,以保障其能夠獲得基本的能源服務。

    本書的創新點在於對家庭部門的低碳化問題做了較為繫統的研究,從家庭消費和生活用能兩個方面探討節能降碳的主要途徑和政策體繫。運用社會福利分析方法探討生活用能減排的設計與政策工具選擇,通過案例研究明確了生活用能消費格局及其政策含義,從社會福利**化和氣候公平的原則出發,提出了生活用能減排政策的目標定位以及主要的政策工具。家庭和消費者具有很強的異質性,導致消費行為模式差異很大,政府如何制定分類干預措施,對政策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如,某項具體的減排政策對社會福利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還需要在有完善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評價,從而提高減排政策的科學性。以上問題均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本書適合政府,能源、消費與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大專院校能源、消費與可持續發展相關專業的師生,以及其他對可持續發展問題感興趣的社會公眾閱讀。

    Foreword

    Consumption a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plays an critic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1987,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ublished the report of “Our Common Future”, and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clearly sta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which means reasonable consumption. In 2002, the United Nations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ached the “Johannesburg agreement”, for the first time explicitl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then launched the “Marrakech Process”, to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ll over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did more practice to promote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laid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promo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worldwide.

    With the rapid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in China, the ownership of household appliances and cars is increasing quickly in past two decades, further pushing up the residential energy deman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proportion of residential energy will surpass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so the residential sector will be a key factor in determining whether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 could be completed or not. Based on McKinsey Company’s abatement cost estimation, the cost of abatement in residential sector is very low, even negative, so the mitigation of residential energy is economical. Combined with China’s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strategic needs of the energy saving, we have chosen carbon emissions from residential energy use as study object, and discuss policy choic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mitigation policy design in the future.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a’s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has a big gap, and its practice is in very slow progress, the carbon reduction policy neglects the household sector and relative support is very little. China’s regional imbalances also exacerbate the difficulty of formulating policie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is to make all people are given adequate resources and opportunities to achieve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reach reasonable cost-sharing is. The household Energy demand includes two major parts: First is direct residential energy; the second is the indirect energy of the household consumption. Accordingly, the decarbonation of household sector also divided into low-carbon consumptio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residential energy. For low carbon consumption, its focus is to explore the ways of how to achieve this, the book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onsumption abroad, and forward low carbon community building, low-carbon infrastructure and low-carbon behavio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onsumpti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hina’s regional unbalanced development, low-carbon consumption related work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to carried out step by step, to promote the consumption of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we need to establish a sound policy framework including mandatory, incentive and guidance policies . By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we can predict that China’s residential energy scale and structure will underg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future, meanwhile, the carbon emission of household sector has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ts emission reduction is more complex than the industrial sector, which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selection and design of policy. This book assesses the impact of the major reduction policies on social welfare, and find the regulate on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is easier to solve social justice issues, to make the case study of Beijing’s residential energy, and find there is a big gap on carbon emissions among different income families, the current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only consider the cost-effectiveness in the policy evaluation, but without considering social welfare and climate justice, this book proposes to consider the issue of emission reduc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maximization of social welfare and climate justice to determine the policy targets, and choose the policy to protect the development rights of vulnerable families, Finally, the book presents a proposal to develop low-carbon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low-carbon consumption. The book’s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result of case studies of Beijing household residential energy have shown that, currently, carbon emissions gap among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is significant, per capita annual emissions of high-income families is approximately 6.88 tons of CO2, as for low-income families is only 1.02 tons of CO2, per capita emissions of rich is 6.75 times that of the poor. Differences in income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 patterns contribute to the carbon emissions gap, the average annual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of the high-income families is 12.27 times of low-income families, and is 6.86 times that of low-income families in transport energy. The irrational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design of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Second, the choice of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residential energy and social welfare. The regressive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not only lead to distribution dilemma, but also have impact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carbon emissions. Universal subsidies of residential energy will benefit high-income families. Regressivity of the carbon tax will cause low-income people to undertake greater negative impact. The promo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in household sector, or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s will limit the choice of low-income families; the social welfare impact of energy efficiency subsidy will depend on who receive the money.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the demand elasticity of dwelling energy and transport energy is significant different, taking carbon tax for transport energy can be effective to achieve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without causing the social problem. The use of standard control can get better reduction of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but need to address the retrofit of the stock of hous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emission rights, through personal carbon trading directly can b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protect low-income families, but the policy feasibility is weak; by progressive carbon tax or progressive pricing is more feasible, but has smaller effect on income distribution improvement.

    Thir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maximization of social welfare to design and optimize the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The emission reduction in household sector faces market failure, behavior failure and regulatory failure, energy supply monopoly also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emission red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policy mix to achieve the emission reduc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distributional objectives. Simple carbon pricing or market-oriented price reforms will cause social vulnerable families to bear the unreasonable policies cost, does not comply with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welfare maximization. Personal carbon trading can solve social distribution problem, but the implementation is very hard, progressive carbon tax is facing the same question. As the demand elasticity of dwelling energy consumption is low, standard control combined with progressive pricing can reduce emission effectively. We proposed a pilot carbon tax for private car petrol consumption, and recycle the revenue to improve the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system. To offse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energy price reform and reduction for low-income families, targeted energy efficiency subsidies will be needed, ensuring their access to basic energy service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book is to make systematic study for the low-carbon of household sector, from the two ways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and residential energy to explore the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using the methods of social welfare analysis to design and choose residential energy policy,to reveals the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their policy implications by case studies.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can be deepen, for example, due to strong heterogeneity of families and consumers, and leading to very different consumption behavior patterns, thi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policy design; for the specific mitigation policies impact on social welfare, we can do mor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n the basis of sound data, so a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policy.

    This book is suitable for the government,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ers, universities and other public interested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sues to read.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