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馮天瑜學述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1192-1728
    【優惠價】
    745-1080
    【作者】 何曉明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社會學  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8633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8186330
    作者:何曉明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1月 

        
        
    "

    編輯推薦

    馮天瑜先生是中國文化史研究領域的大家,他提出並繫統論證了“文化生態”說、&ldquo典”說、“歷史文化語義學”等,其代表作《中華文化史》《中國文化生成史》被譽為“新中國文化史研究的扛鼎之作”。2019年“湯用肜學術獎”評委會對馮天瑜先生的頒獎辭為:“先生處世,樹德立言,以典之論,獨秀前哲。考析華夏文脈,究探先賢驪淵;述上哲之誥,益後輩之思;觀瀾索源,振葉尋根;鑽仰中外交流之脈絡,昭晰古今發展之源流;察人文以成化,固彝憲而生知,嘉惠學林,淵哉鑠乎!榮膺茲獎,當之無愧!”
    本書從馮天瑜先生少年時代起筆,以時間為序,全面繫統地論述了他的學術理路、思想及理論貢獻,為學界同仁領略大家風範、探尋問學路徑提供參考借鋻。

     
    內容簡介

    馮天瑜(1942-2023)是中華文化史領域的學術大家,他提出並論證了“文化生態”說、&ldquo典”說、“歷史文化語義學”等,是對研究中國文化的重要貢獻,其著作《中華文化史》《中國文化生成史》被譽為“新中國文化史研究的扛鼎之作”。2019年馮天瑜榮獲“湯用肜學術獎”,頒獎詞寫道:“考析華夏文脈,究探先賢驪淵;述上哲之誥,益後輩之思;觀瀾索源,振葉尋根;鑽仰中外交流之脈絡,昭晰古今發展之源流;察人文以成化,固彝憲而生知。”
    何曉明作為馮天瑜先生的弟子,同為《中華文化史》的合著者之一,追隨馮天瑜研習中國文化四十餘年,對馮先生的學術生涯、社會交往與生活情景有著更為細致的了解。
    本書從馮天瑜少年時代起筆,全面繫統地論述了馮天瑜先生的學術思想和著作貢獻,為學界同仁領略大家風範,探尋問學路徑提供參考借鋻。 

    作者簡介

    何曉明,
    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追隨馮天瑜先生習史四十餘年。合著有《中華文化史》《張之洞評傳》,對先生的學術理路和治學精神有較為深入的理解。
    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化史和思想史,在《歷史研究》《哲學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百餘篇,代表性論著有《百年憂患——知識分子命運與中國現代化進程》《返本與開新——近代中國文化保守主義新論》《中國皇權史》等,獨著、合著約二十種。曾獲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國家教 委社科成果獎和湖北省、武漢市社會科學成果獎等多項榮譽。

    目錄
    第一章 從少年到青年/11
    就讀三所名校
    湖北省圖書館的小讀者
    幼承庭訓
    《武漢晚報》的高產作者
    第二章 《孔丘教育思想批判》出版前後/10
    書稿的投寄
    增強批判力度
    批孔思想由來
    晚年反思
    第三章 徜徉在神話世界裡/17
    上古神話特色
    神話三大繫統
    上古神話舉要

    第一章 從少年到青年/11
           就讀三所名校
           湖北省圖書館的小讀者
           幼承庭訓
           《武漢晚報》的高產作者
    第二章 《孔丘教育思想批判》出版前後/10
           書稿的投寄
           增強批判力度
           批孔思想由來
           晚年反思
    第三章 徜徉在神話世界裡/17
          上古神話特色
          神話三大繫統
          上古神話舉要
          神話的文化史地位
    第四章 思想家論智力/37
          智力界說
          影響智力形成諸因素
          智力結構諸側面
          智力培養方法
    第五章 文化史研究的報春花/46
           中國古文化溯源
           中國古文化鳥瞰
           以都城發展為線索的古代文化史
           古都重心的由西向東移動
    第六章 新中國第一部文化通史/63
           寫作緣起
           文化史研究對像
           中國文化生態說的提出
           文化歷程與前景展望
    第七章 中國學術源流的梳理/71
           中國學術的大致路徑
           春秋戰國是先秦學術全盛期
           吸收了佛學成果的宋代理學
           清初之學氣像博大
    第典精神重光/83
          &ldq典”概念創制
        &nbs典的內容與結構
         典的精神要旨
        &nbs典精神的近代轉換
    第九章 襲常與新變:明清文化五百年/95
           歷史發展的特別節點
           “集古”與“萌新”
           社會風尚及西學東漸
           標杆人物
    第十章 解構專制:新民本思想/106
          “新民本”的歷史內涵
           理論來源
           思想內容三層面
           標本:《明夷待訪錄》
    第十一章 通往近代新學的橋梁/116
            晚清經世實學的四個階段
            經世實學的內容
            洋務大吏的經世觀念與實踐
            章太炎、嚴復的創造性思想勞作
    第十二章 從“文化生態”到“文化生成”/127
            《中國文化生成史》的由來
             文化生態學說的修訂完善
             重要問題探析
             明確文化史分期
    第十三章 在馬克思的故鄉/139
             訪學特裡爾
             在馬克思故居紀念館
             唯物史觀的理論意義
             唯物史觀在中國傳播的成敗得失
    第十四章 訪學東瀛/146
             訪問愛知大學
             與中島敏夫同臺講授中國古典研究
             完成《“千歲丸”上海行》
             感受中西日文化互動的脈搏
    第十五章 創立歷史文化語義學/157
             實踐基礎與內在邏輯
             建立歷史文化語義學的當下意義
             三十個關鍵詞的文化史
             詞語、觀念和思想史三重意蘊
    第十六章 文化互動與新詞生成/164
             漢語借詞三階段
             明清時代西洋術語的譯介
             日源漢字新語的釐定與傳入
             對漢字新詞的迎受與拒斥
    第十七章 “封建”考論/173
            “封建”本義
            “封建”名實錯位的表現正本清源
            “三頂帽子”及其答辯
    第十八章 情繫桑梓/198
             赤子情懷
             修撰地方志
             盤龍城與武漢
            《荊楚文庫》總編輯
    第十九章 武昌首義研究/208
            幫助賀覺非,完成《首義史》
            武昌首義開創歷史先機
            短時段首義造因於長時段社會變革
            辛亥首義精神不朽
    第二十章 為“洋務殿軍”三立傳/215
            近代史上的過渡型人物
            張之洞與“湖北新政”
            張之洞思想諸側面
            歷史評價
    第二十一章 為了和平與正義/225
            解密日本侵略的鑰匙
            剖析“神國論”與“武士道”
            社會達爾文主義日本版
            批判現代日本歷史修正主義
    第二十二章 談笑有鴻儒/237
            “明清文化史沙龍”
            與饒宗頤的交往
            文藝界的朋友
            為學者速寫
    第二十三章 治學理路與方法/249
           “即器求道,觀像索義”
            義理,考證,辭章
            看家書
            寫作的“一慢,二快,三慢”
    第二十四章 人文精神的透視與力行/256
            “人文精神”界定
            中西人文精神比較
            疫情期間的人文寫作
            批判意識與社會關懷
    第二十五章  平民本位與學人初心/ 266
           父親是人生楷模
          “遠權貴,拒妄財”
          “馮氏三藏”體現高風亮節
          “向著公民的無悔抉擇”


    附錄一馮天瑜素描/275
    附錄二馮天瑜學術小傳/283
    附錄三馮天瑜主要著作名錄/297
    後記/ 300

    前言
    2019 年鼕天,我萌生了撰寫《馮天瑜學述》的想法。稟告先生,獲得首肯。隨後的幾周,先生安排時間,親授相關內容。我作了筆錄,同時錄音。
    突然降臨的新冠疫情延續三年,打斷了正常的寫作進程。
    2023年1月12日10時41分,在與病魔頑強抗爭近十年後,先生離開了與他的生命同為一體的學術事業,離開了他相親相愛的師友、學生、家人,離開了他傾情關注、審慎批判、熱烈擁抱的文明世界。
    在痛悼先生的日子裡,我想到的是,盡快完成《馮天瑜學述》,纔是對先生最好的紀念。
    2023 年2月22日重新動筆,到8月25日完稿,進展順利。
    感謝上海人民出版社,慨然接受了書稿,並以極快的速度安排出版。
    感謝孫瑜先生、楊清女士的辛勤勞作。
    感謝武漢大學楊華教授、傅纔武教授的熱忱幫助。

    2019 年鼕天,我萌生了撰寫《馮天瑜學述》的想法。稟告先生,獲得首肯。隨後的幾周,先生安排時間,親授相關內容。我作了筆錄,同時錄音。
    突然降臨的新冠疫情延續三年,打斷了正常的寫作進程。
    2023年1月12日10時41分,在與病魔頑強抗爭近十年後,先生離開了與他的生命同為一體的學術事業,離開了他相親相愛的師友、學生、家人,離開了他傾情關注、審慎批判、熱烈擁抱的文明世界。
    在痛悼先生的日子裡,我想到的是,盡快完成《馮天瑜學述》,纔是對先生最好的紀念。
    2023 年2月22日重新動筆,到8月25日完稿,進展順利。
    感謝上海人民出版社,慨然接受了書稿,並以極快的速度安排出版。
    感謝孫瑜先生、楊清女士的辛勤勞作。
    感謝武漢大學楊華教授、傅纔武教授的熱忱幫助。
    先生之學,根深葉茂;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謹以此習作,獻給先生在天之靈。
    何曉明
    2023年10月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