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高考制度變革與實踐研究:國外高校招考制度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574-832
    【優惠價】
    359-520
    【作者】 鄭若玲等著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教育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66786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3667867
    作者:鄭若玲等著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以美國、加拿大等八國為案例,研究其高校招考制度,歸納國外高校招考制度的發展規律、共同特點、發展趨勢,理性觀照我國的高考制度,有助於提高高考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書中資料詳盡,分析鞭闢入裡,得出的結論較為可信。豐富了人們看待問題的視角、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全稿整體比較成熟,框架合理,邏輯清晰,文字通順。 
    內容簡介
    本書以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韓國、新加坡為考察對像,采取文獻法、比較法、案例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東亞和西方主要國家的高校招考制度,主要聚焦於各國的高校招考歷史、現狀、改革及對我國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與借鋻,在此基礎上,歸納國外高校招考制度的發展規律、共同特點及發展趨勢等。全書資料翔實,數據豐富。
    作者簡介
    鄭若玲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副主任等,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理論與歷史、科舉制度與高考制度、教育公平等領域研究。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維克森林大學訪學兩年。已出版個人專著2部,主編或合著10部,發表論文200餘篇;獲評2010年度“*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福建省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專家”等。
    目錄
    前言
    媒體評論
    在線試讀
    美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高校招考制度對於其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美國的招生辦公室通常與教務部門一樣,成為各高校非常重要的部門之一。美國大學采取典型的“多樣化招生”辦法,其高校招生制度具有“、綜合評價、自主招生”等特征。近20年來,美國高校陸續進行了以提升公平性與科學性為主旨的各種招生制度改革,部分高校還開始試行“可免試入學”和“彩虹項目”等改革措施。這些辦法或舉措頗值得我國在高考改革中予
    以關注與借鋻。
    章美國高校招考制度

    美國高校招考制度的發展歷程
    美國在建國前是英國在北美大陸的殖民地,因此,其高等教育歷史長於建國歷史。美國高等教育發端於1636年創建的哈佛學院,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大學招生制度也隨之不斷發展變革,形成了今天頗令美國人自綜合招生制度,並對世界諸多國家產生了重要影響。美國高等教育及其招考制度的發展變革歷程,無疑很值得我們了解和研究。綜合美國社會與高等教育的發展,可將其高等教育史劃分為殖民地學院時期、建國時期、轉型時期、大眾化時期及化時期等五個階段。①伴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各階段的招生制度也相應發生變化。
    一、殖民地學院時期(1636—1789年)
    1620年,移居北美的批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輪船抵達馬薩諸塞州南端的普利茅斯港。由於擔心美洲新大陸的教會被不學無術的人員所把持,這些清教徒認為迫切需要設立學校,以培養合格的牧師來傳播宗教。在批移居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的移民中,大約有130人接受了大學教育,其中35人畢業於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於是,他們依照伊曼紐爾學院建立了哈佛學院。②因此,美國的大學一開始就是以英國教會私立高等院校的傳統為模式,殖民時期的學院是仿照英國牛津和劍橋的類型辦起來的,其辦學目的在於培養教派人士、官員和專業人纔。③從1636年至1769年,殖民地共創建了9所學院,分別是1636年公理會在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創立的哈
    ① 這一劃分時期參考了美國學者亞瑟·科恩的觀點, 詳情見:亞瑟·科恩,著.美國高等教育通史[M].李子江, 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② 亞瑟·科恩, 著.美國高等教育通史[M].李子江,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7. ③ 黃福濤. 外國高等教育史[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78-181. 國外高校招考制度研究美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高校招考制度對於其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美國的招生辦公室通常與教務部門一樣,成為各高校非常重要的部門之一。美國大學采取典型的“多樣化招生”辦法,其高校招生制度具有“、綜合評價、自主招生”等特征。近20年來,美國高校陸續進行了以提升公平性與科學性為主旨的各種招生制度改革,部分高校還開始試行“可免試入學”和“彩虹項目”等改革措施。這些辦法或舉措頗值得我國在高考改革中予
    以關注與借鋻。
    章美國高校招考制度

    美國高校招考制度的發展歷程
    美國在建國前是英國在北美大陸的殖民地,因此,其高等教育歷史長於建國歷史。美國高等教育發端於1636年創建的哈佛學院,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大學招生制度也隨之不斷發展變革,形成了今天頗令美國人自綜合招生制度,並對世界諸多國家產生了重要影響。美國高等教育及其招考制度的發展變革歷程,無疑很值得我們了解和研究。綜合美國社會與高等教育的發展,可將其高等教育史劃分為殖民地學院時期、建國時期、轉型時期、大眾化時期及化時期等五個階段。①伴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各階段的招生制度也相應發生變化。
    一、殖民地學院時期(1636—1789年)
    1620年,移居北美的批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輪船抵達馬薩諸塞州南端的普利茅斯港。由於擔心美洲新大陸的教會被不學無術的人員所把持,這些清教徒認為迫切需要設立學校,以培養合格的牧師來傳播宗教。在批移居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的移民中,大約有130人接受了大學教育,其中35人畢業於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於是,他們依照伊曼紐爾學院建立了哈佛學院。②因此,美國的大學一開始就是以英國教會私立高等院校的傳統為模式,殖民時期的學院是仿照英國牛津和劍橋的類型辦起來的,其辦學目的在於培養教派人士、官員和專業人纔。③從1636年至1769年,殖民地共創建了9所學院,分別是1636年公理會在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創立的哈
    ① 這一劃分時期參考了美國學者亞瑟·科恩的觀點, 詳情見:亞瑟·科恩,著.美國高等教育通史[M].李子江, 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② 亞瑟·科恩, 著.美國高等教育通史[M].李子江,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7. ③ 黃福濤. 外國高等教育史[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78-181.  國外高校招考制度研究
    佛學院(哈佛大學前身)、1693年聖公會在弗吉尼亞州創辦的威廉瑪麗學院、1701年公理會在康涅狄格州建立的耶魯學院(耶魯大學前身)、1740年在賓夕法尼亞州建立的費城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前身,雖然不是由某一教派創立,但實際上由聖公會支配)、1746年長老會在新澤西州建立的新澤西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前身)、1754年由英國國教在紐約州創建的國王學院
    (哥倫比亞大學前身)、1765年浸禮會在羅德島建立的羅得島學院(布朗大學前身)、1766年荷蘭歸正會在新澤西州建立的皇後學院(羅格斯大學前身)、1769年公理會在新罕布什爾州建立的達特茅斯學院。①雖然這些學校都與教會有關聯,但學院的教育意義遠遠超過宗教意義,學院很早就已建立由非神職人員來管理的傳統。
    這一時期,美國本土建立的學院以歐洲的教育模式為參照,深受其母體歐洲大學“辦學自主、學術自治”傳統的影響,加之當時的公立普通教育至為缺乏,沒有相對統一的普通高中教育標準供參考,因此,殖民地學院的入學考試都是自主進行,且沒有筆試,一般由校長或教師對學生進行口試。例如,哈佛學院要求申請人能夠朗讀拉丁文詩篇和散文,能夠列出希臘語法的變化規律;威廉瑪麗學院規定申請人必須年滿15歲,如果以前沒有進行過古典語言知識的學習,那麼必須在學院預科部學習拉丁語和希臘語;耶魯學院要求學生能夠熟練解釋並合乎文法地分析拉丁語和希臘語作品,能夠寫出優美和正確的拉丁文。即便是這種口試,也常常由於生源的缺乏而沒有得到嚴格執行。隻有到了該時期末期,入學條件纔發生了一些變化。例如,1745 年,耶魯學院的入學條件中增加了對算術理解力的要求,同時還要求提供能夠充分證明申請人生活清白無瑕的證據。1760年,新澤西學院在入學條件中加入了算術。1754年,國王學院開始要求申請人懂拉丁語、希臘語和算術。② 
    二、建國時期(1790—1869年)
    美國建國後,雖然高等教育迅速發展,新建學院數量劇增,但大學招生
    ① 亞瑟·科恩, 著.美國高等教育通史[M].李子江, 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1. ② 亞瑟·科恩, 著.美國高等教育通史[M].李子江, 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3. 章美國高校招考制度
    由各校自定標準、自主錄取的做法並沒有改變。
    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在北美殖民地大陸會議上獲得通過,宣告美國的誕生。美國的獨立拉開了西進運動的序幕,大量人口遷移至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居住。此後,美國又陸續擴充了西部、南部的領土,其版圖迅速擴大,人口迅速增加。北方制造業和南方種植業繼續發展,鐵路、河道的建設加快,宗教教派繼續分化,各種矛盾不斷激化,美國社會自我實現的觀念和自由企業制度進一步發展,使得社會改革運動在整個19世紀得到發展。
    與此相伴的是各種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的建立與發展,其中又以宗教團體為熱衷於此。當時,建立學院的社會環境極為寬松,憲法中沒有明確提及教育的相關條款,也沒有全國的教育管理部門。不僅如此,法院在1819年達特茅斯學院案的判決中還強調了法人團體不可侵犯的原則,給高等教育帶來了深刻影響,即各大學可以任意發展,自由選擇各自的辦學模式。與此同時,各州也先後建立了學院。由於既沒有上級機構發號施令,又沒有現成的規則必須遵循,因此,到19世紀60年代,美國已建立500多所學院,還有200多所正在建設之中。
    這一時期的高等教育機構主要是學院層次,雖然在教育制度方面受到德國大學制度的影響,但這些學院多為專業院校,而非以開展研究生教育和科學研究為基礎的大學。不過學院的類型開始呈現多樣化特點。相應地,學生來源也化,除了傳統的白人男子,女性和少數非裔美國人也開始接受高等教育,學生的家庭背景也由以往單一的富裕階層拓展到中低階層。
    19世紀初期,大學入學條件除了要求懂拉丁語和希臘語外,通常還要求具有算術能力,此後,代數、英語語法、歷史、地理等陸續被列為入學考查科目。隨著學院課程的增加,入學的考查科目也在增加。到19世紀中後期,幾乎所有學院都把地理、英語語法、代數、幾何、古代歷史、自然地理、英文寫作和美國歷史等列為入學考查科目。但由於年輕人不滿當時學院的清規戒律與清貧的生活環境,接受高等教育的意願尚不強烈,許多年輕人不願進入學院學習,大多數學院在實際執行這些入學要求時都不敢太過嚴格,以免在生源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國外高校招考制度研究
    三、轉型時期(1870—1944年)
    美國內戰的爆發,使美國高等教育進入轉型時期。當時工業化進展順利,並因此帶動農業的大力發展。伴隨著財富的增長和工業的擴張,也出現了諸如貪婪、投機與斂財等不良社會現像,政府為了抑制資本家的過分貪婪行為,出臺了一繫列法令,試圖對工業家和銀行家的行為進行控制,限制個人財富的過度集中。與此同時,也使慈善基金會得到發展,並在其後對高等教育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美國獨立後,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急需高等教育提供智力支持。1861 年,美國在內戰期間通過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莫裡爾法案》,次年該法案生效。此舉被認為是美國政府次對高等教育的大規模干預。該法案規定聯邦政府在每州至少資助一所學院從事農業和技術教育,即所謂的“贈地學院”,政府根據國會議員的分布給各州劃撥一定數量的公用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將公用土地出售所得資金設為捐贈基金。1890年,《第二莫裡爾法案》通過,該法案規定聯邦政府每年向贈地學院撥款。《第二莫裡爾法案》的頒布,使得政府資金大量注入農工高等教育,大大刺激了公立和實科高等教育的發展。許多州都依靠贈地、出售土地所得或撥款建立了新的農工學院,或者在原有學院裡設立了與農業、機械相關的繫科。與此同時,創辦研究型大學、發展研究生教育的呼聲不斷高漲,傳統學院和州立大學的改造與轉型加速。研究型大學、農工大學(州立大學)、初級學院(即後來的社區學院)構成了美國這一時期高等教育的主體,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專科教育(副學士教育)三級教育結構,並一直延續至今。① 
    轉型時期伴隨著高等教育機構數量的增加、類型的多樣化以及高中教育
    規模的急劇擴大,人們進入大學的意願越來越強烈,大學入學率增長勢頭迅
    猛,尤其是20世紀20年代增長快。和前一階段相比,大學入學條件也相
    應提高,高中學習成績成為重要的招生標準,從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50 
    年代,公立大學通常根據獲得認證資格的公立高中的畢業文憑來錄取學生,
    但東部的精英大學由於入學競爭激烈,除了高中學業成績外,還參考其他入
    ① 黃福濤. 外國高等教育史[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41-143. 章美國高校招考制度
    學標準,如推薦信、個人信息(含家庭社會地位)、志願書等。①大學校友或富裕家庭的子女在招生中會被另眼相看。物理、自然地理、英語寫作、自然科學、英語文學和現代語相繼成為大學招生考試的科目,但各大學對學科知識要求的深度與廣度各不相同。例如,哈佛大學注重考查學生的數學能力;密歇根大學不重視的學科是希臘語;1870年,普林斯頓大學將英語寫作列為入學考查科目,隨後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也先後跟進,要求申請入學者寫一篇英語短文;1870年,哈佛大學和密歇根大學將自然地理列為入學考查科目;1877年,康奈爾大學將哲學列為入學考查科目;1890年,密歇根大學將植物學和自然哲學列為入學考查科目。到19世紀末,物理已經成為各大學本科入學考試的基本學科之一。在外語方面,對語言的應用能力以及閱讀原著能力的重視取代了以往的語法技能訓練。到19 世紀末,雖然絕大多數授予文學學士學位的學院的入學要求是學生具有拉丁語或希臘語基礎,但這一比例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學生掌握一門現代語言。② 
    轉型時期,中西部的州立大學由於聲譽不及東部的私立大學,招收生源隻能依據的標準,隻要具有高中畢業水平就能入學。但東部的私立大學由於入學壓力增大,加之對生源家庭社會地位與財富的“青睞”,於20世紀初發起並成立了大學委員會,用以開發學術科目通用考試作為入學標準。因此,僅有高中畢業文憑者是無法進入這些競爭激烈的私立精英大學的,隻有在學術科目通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學生纔會被錄取。那時,在紐約的大量猶太人由於重視教育、學業優良,在學術科目通用考試競爭中占據優勢,得以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從而引起反猶太人的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等精英大學的恐慌。這些大學希望借助於某種智力測驗,證明擁有日耳曼血統的青年要比其他“劣種人”,如阿爾卑斯山人、地中海人(包括猶太人) 和黑人青年更優秀。③在這一背景下,SAT(ScholasticAptitudeTest ,學術性向測驗;後改為ScholasticAssessmentTest ,學術評估測驗) 於1926年被引入大
    ① 亞瑟·科恩, 著. 美國高等教育通史[M].李子江, 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0. ② 亞瑟·科恩, 著. 美國高等教育通史[M].李子江, 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07-108. ③SoaresJA.ThePowerofPrivilege:YaleandAmerica’sEliteColleges[M].Stanford,CA:StanfordUniversity Press,2007:25.  國外高校招考制度研究
    學招生中。可見,SAT 起初的定位是一種測量先天智力水平的智商測驗,而不是測試學生對學術課程掌握程度的測驗。20世紀50年代,美國中西部的公立大學開發了ACT(AmericanCollegeTest ,美國大學入學考試),作為SAT 之外的另一種選擇。此後,SAT 或ACT等標準化考試成績便取代高中成績成為打開大學之門的“鑰匙”。有學者因此認為,公立大學與高中學校之間的直接關聯,從20世紀中葉起遂被切斷。① 
    在這一時期,由於種族、宗教、性別、民族、家庭財產和社會地位等先天因素都曾被作為大學入學條件,這些因素不是基於個人纔能和努力的結果,有悖於公平和平等原則,漸漸遭到人們的抵制,取而代之的是學業成績和標準化考試成績,這一評價方式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人們也意識到客觀的入學標準更有利於選撥有能力的學生。② 
    四、大眾化時期(1945—1975年)
    “二戰”結束後,美國發展為世界強國,經濟復蘇並快速發展,人口增長達到,退伍軍人大量回歸社會,民權運動風起雲湧,這些給美國高等教育帶來劇烈衝擊,美國高等教育進入一個全新的大眾化時期。對高等教育及其招生制度影響的莫過於《退伍軍人權利法案》(Service-men's ReadjustmentAct )和《肯定性行動計劃》(亦名《平權法案》,AffirmativeAction)的頒布。
    1944年,“二戰”接近尾聲。鋻於“一戰”後大批退伍軍人由於安置問
    題而導致了1932年的“向華盛頓進軍”事件,為了防止數以百萬計的即將
    復員的軍人回流社會造成嚴重社會問題,美國國會於1944年6月22日頒布
    了《退伍軍人權利法案》,旨在幫助退伍軍人在戰後更好地適應平民生活。
    該法案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有關社會保障重要的立法之一,1956年該法案終
    止。在該法案實施期間,共有780萬名退伍軍人利用教育條款接受了後高中
    教育,其中223.2 萬人接受了大學教育,348萬人在其他各類學校接受了教
    ① Soares J A.For Tests That Are Predictively Powerful and Without Social Prejudice[J].Research & Practicein Assessment, 2012(7).② 亞瑟·科恩, 著.美國高等教育通史[M].李子江, 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1. 章美國高校招考制度
    育,140萬人接受了職業培訓教育,69萬人接受了農業培訓教育。聯邦政府為此共花費14的巨資。該法案內容涉及補償、教育、醫療衛生、住房、創業、失業救濟等各方面。其中關於教育方面的內容包括:聯邦政府資助退伍士兵並提供在其退役以後再繼續接受教育或技術訓練的機會(接受教育訓練的時間總共不能超過4年),為他們無償支付每年不超過5的學費,並向他們提供必要的學習用具和生活補貼,向單身的退伍士兵每月提供50&nbs的生活津貼(其後又增至),向已婚的退伍士兵每月提供75&nbs的生活津貼(其後又增至100&nbs),以幫助他們完成中等或高等教育。
    《退伍軍人權利法案》極大地推進了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雖然該法案本意並不關注高等教育本身,但在客觀上使聯邦政府找到了以程度介入高等教育的適當方式,並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深遠影響。受這一法案的推動,大學在校園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學規模等方面都迅速加強與擴大,社區學院蓬勃發展,校園的開放性與師生關繫也得到改善,終促使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邁入大眾教育。《退伍軍人權利法案》對推動美國高等教育發展進入黃金時代功不可沒。① 
    《肯定性行動計劃》是另一個對這一時期美國高等教育產生重要影響的法案,而且至今仍是美國高等教育公平爭議的焦點話題。美國作為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種族不平等問題根深蒂固,以非洲裔美國人為主體的少數族裔和以盎格魯-撒克遜人後裔美國人為主體的多數族裔,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發展都存在較大差距。歷史上飽受白人歧視乃至承受非人待遇的非洲裔美國人,早在19世紀中葉便取得了抗爭的初步勝利,1865年奴隸制被禁止,此後不久,他們又取得了公民權和選舉權(黑人婦女在50 年後纔獲得選舉權)。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仍存在“隔離但平等”現像,種族隔離仍屬合法,到1954年“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委員會案”判決後,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隔離但平等”政策方得以徹底終止。
    少數族裔的權利意識在“二戰”後得到激發,加之受到民主黨鼓勵,少
    ① 李傳利.“美國偉大的一代”與《1944 年軍人再調整法》[J]. 歷史教學(下半月刊), 2010(3): 43-47.  國外高校招考制度研究
    數族裔爭取平權的行為更加積極。1961年3月6日,肯尼迪總統簽發行政命令,明確要求聯邦政府實施《肯定性行動計劃》,規定政府、企業、學校等單位在就業和入學方面不能因種族、信仰、膚色或民族血統而歧視任何雇員、求職者或申請入學者。1964年頒布的《公民權利法》(CivilRightAct), 重申所有公民,不分種族、性別、膚色和民族,均有享受平等的就業或就學的權利和機會。《公民權利法》為此前的行政命令提供了法律依據。此後,肯尼迪總統又簽署了“肯定性行動”的關鍵性行政命令,不僅重申此前的反歧視規定,而且要求政府、企業、學校等采取肯定性照顧措施。歷經幾屆政府的推進,《肯定性行動計劃》已演變為一繫列反對種族歧視和不平等的法律規範的總稱,目的在於避免因族裔、性別、膚色、宗教、性取向等因素而對少數群體產生歧視。法案明文規定給少數群體保留相應的配額,以增加他們在高等教育、住房、經濟合同、工作競聘及社會其他福利領域的機會。
    《肯定性行動計劃》對於高等教育中的族裔和性別平等及招生問題產生了巨大影響,當然,與之相伴的爭議也延續至今。
    這一時期之所以被認為是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黃金時期,一是各種類型的院校在此期間都得到發展。有的院校則因種種局限性而被自然淘汰,如私立初級學院、單一性別學院、師範學院等,但研究型和綜合性大學得到進一步發展,公立院校尤其是公立社區學院發展尤為迅速,文理學院在發展競爭中數量雖明顯下降,但整體質量得以提升,成人教育機構數量快速上升,美國高等教育的自由競爭機制與百花齊放格局基本形成。二是高等教育規模的急劇擴張。這一時期的30年間,大學入學人數增幅超過450% ,學生人數從約200萬增加到1100 萬,以公立院校學生人數增幅。受《肯定性行動計劃》和1973年的《康復法》(Re-habilitationAct ) 的推動,少數族裔、女性、殘疾學生入學的增長速度較快,學業優秀但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家庭的子女受益於政府的獎學金項目也得以進入大學。
    大學主要依據學生的高中學業成績排名和標準化考試分數來選撥學生,ACT作為和SAT 類似的選撥測驗,在1959年應運而生,並逐漸發展為與後者“平分天下”的大學入學測試。當然,不同層次的大學,入學競爭程度差異甚大,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和有聲望的文理學院,能招收到學業成績秀
    章美國高校招考制度
    的學生,但對於一般大學,為了吸引學生,不得不招收一些學業準備不足的學生,並為此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補救方案。顯然,大學已不再局限於精英教育,而成為一種面向大眾的教育。
    五、化時期(1976年至今)
    20世紀70年代中期後,伴隨著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高等教育進入一個前所未化時期。冷戰結束後,美國將重心轉移到經濟和社會發展上,上大學纔能獲得高收入成為普遍共識,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意願更加強烈,大量女性走出家庭,走向學校和職場,少數族裔的平權意識更加強烈。高等院校的數量增長在20世紀60年代達到高峰後,增長趨緩,但大學招生規模繼續擴大,公立院校尤甚。私立院校雖然規模相對較小,但人纔培養的成纔率卻不容小覷,授予學士學位的比例高於其錄取的本科生比例。文理學院雖然規模小、培養目標單一,但仍以豐厚的學生資助、優良的培養質量、鮮明的辦學特色,贏得廣泛認可,得以保持高競爭性、低錄取率。社區學院的數量雖然增長放慢,但因學費低廉且與職場關聯緊密,入學人數所占比例仍持續上升,大量非傳統學生(傳統意義上的大學生一般年齡為18—22歲,非傳統意義上的學生即指突破這個適齡階段入學的學生,一般是指在職學員或其他超齡學員)進入社區學院接受教育,而且建立了與大學之間的轉學機制。這一時期,除了3000多所獲得認證的具有學位授予權的非營利性的公立和私立兩年制和四年制學院或大學,還有一些私立營利性中等後教育機構。這些機構既各具特色、相對獨立,各自肩負不同的人纔培養使命與目標,又相互溝通、相得益彰,共同構成的美國高等教育繫統。
    這一時期,大學招生仍主要參考申請者的高中成績和標準化考試分數,但招生人員發現,後者由於評分標準存在差異、考查面較窄,並不是一個可靠的預測大學學業的依據,因此在招生時加大了對高中學業成績的倚重程度。相應地,各州也提高了高中生的畢業標準,並規定了高中畢業生必須學習的核心課程,直到現在,美國大學在招生時仍要求申請者提供其在高中修完大學所規定或建議的核心課程的成績。隨著一流大學入學競爭的加劇,越
     國外高校招考制度研究
    來越多的學生參加了AP(AdvancedPlacement ,美國大學先修課程)①、IB 
    (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 ,國際高中文憑課程)②等課程的學習,以提前獲得大學學分,為進入優質大學增加自己的競爭砝碼。
    隨著少數族裔或特殊群體平權意識的覺醒,大學招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訴訟案件,包括白人學生起訴因自己的白人身份而在大學招生中被逆向歧視,殘疾學生起訴自己申請大學時因殘疾而被拒錄,非傳統學生起訴在大學申請中因年齡太大而遭拒絕,還有起訴各州為了本州利益在招生時對州外學生存在經濟援助方面的歧視等。甚至,連大學在招生中要求申請者提供標準化考試的做法也被質疑引發種族歧視。凡此種種,都是美國高等教育體制及化帶來的正常現像,也必然促使高等教育走向優化與完善。
    ①AP 課程由美國大學理事會(TheCollegeBoard ) 開發,在高中階段開設的具有大學水平的課程,涉及22個門類的38門課程,已在美國15000多所高中普遍開設。它可以使高中學生提前接觸大學課程,避免了高中和大學初級階段課程的重復。目前,已有40多個國家的3000多所大學承認AP學分為學生入學參考標準,其中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名牌大學。②IB 課程由非營利性教育基金會IB組織於1968年開發,旨在發展學生的智力、個性、情感和社會技能,以適應全球化時代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學校開設IB課程需得到IB組織授權。IB項目根據學生年齡共分為四個階段的課程,其中,文憑項目(DiplomaProgramme )是世界名牌大學招生的重要參考依據,全球近90個國家的超過3300所著名大學在招生時采納申請者的IB文憑項目的成績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