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北大國學講座(胡適、章太炎、王國維等13位國學大師的精彩講堂)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662-960
    【優惠價】
    414-600
    【作者】 胡適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總論 
    【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 
    【ISBN】978754842895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8428954
    作者:胡適

    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 國學大師的文化傳承
    ★ 中國人取之不盡的精神寶藏
    ★ 胡適、章太炎、王國維等13位國學大師的精彩講堂
    ★ 一卷在握,了解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的國學常識
    ★ 囊括文學、經學、史學、哲學等國學門類

     
    內容簡介

    國學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其內容已是如淵如海、博大精深,內化成了中國人的精神底色。
    自西學東漸起,在與世界各國的文化衝突和交融中,國學既體現了深厚的底蘊,也展現了與時俱進的強大生命力,成為現代人取之不盡的精神寶藏。
    本書選取胡適、章太炎、梁啟培、聞一多、傅斯年、鄭振鐸、王國維、蔣夢麟、辜鴻鳴、許地山等國學大師的經典文章,包含經學、哲學、史學、文學等門類。讀者一卷在握,便能入窺國學之門。

    作者簡介

    胡適(1891-1962),安徽績溪人。現代著名學者,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校長、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胡適的學術研究範圍非常廣泛,他運用他所推崇的“科學方法”,開展國學研究和“整理國故”,是現代國學研究的領軍人物。

    目錄
    目錄Contents
    國學的本體章太炎 // 002
    《國學季刊》發刊宣言胡適 // 008
    治國學的方法章太炎 // 022
    國學之進步章太炎 // 033
    量守廬請業記黃侃 // 037
    我們怎樣研究《詩經》傅斯年 // 044
    略論讀史之法章太炎 // 050
    整理中國文學的提議鄭振鐸 // 059
    中國思想史上的儒學統一時代梁啟超 // 070
    孔教研究辜鴻銘 // 090
    陽明學說之淵源及其影響蔣夢麟 // 103
    佛教在中國的演變胡適 // 119
    道教的精神聞一多 // 124

    目錄Contents


    Chapter 1 國學略說
    國學的本體章太炎 // 002
    《國學季刊》發刊宣言胡適 // 008
    治國學的方法章太炎 // 022
    國學之進步章太炎 // 033
    量守廬請業記黃侃 // 037
    我們怎樣研究《詩經》傅斯年 // 044
    略論讀史之法章太炎 // 050
    整理中國文學的提議鄭振鐸 // 059


    Chapter 2 經學與哲學
    中國思想史上的儒學統一時代梁啟超 // 070
    孔教研究辜鴻銘 // 090
    陽明學說之淵源及其影響蔣夢麟 // 103
    佛教在中國的演變胡適 // 119
    道教的精神聞一多 // 124
    莊子的思想許地山 // 133
    唐虞三代倫理思想之萌培 // 142


    Chapter 3 文學與史學
    中國歷史的一個看法胡適 // 150
    夷夏東西說(節選)傅斯年 // 157
    杜甫聞一多 // 190
    文學的標準與尺度朱自清 // 204
    文學小言王國維 // 210
    陶詩的深度朱自清 // 216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詩歌傳統鄭振鐸 // 224

    在線試讀
    《國學季刊》發刊宣言 胡適
    近年來,古學的大師漸漸死完了,新起的學者還不曾有什麼大成績表現出來。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期,隻有三五個老輩在那裡支撐門面。古學界表面上的寂寞,遂使許多人發生無限的悲觀。所以有許多老輩遂說,“古學要淪亡了!”“古書不久要無人能讀了!”
    在這個悲觀呼聲裡,很自然的發出一種沒氣力的反動的運動來。有些人還以為西洋學術思想的輸入是古學淪亡的原因;所以他們至今還在那裡抗拒連他們自己也莫名其妙的西洋學術。有些人還以為孔教可以完全代表中國的古文化;所以他們至今還夢想孔教的復興;甚至於有人竟想抄襲基督教的制度來光復孔教。有些人還以為古文古詩的保存就是古學的保存了;所以他們至今還想壓語體文字的提倡與傳播。至於那些靜坐扶乩,逃向迷信裡去自尋安慰的,更不用說了。
    在我們看起來,這些反動都隻是舊式學者破產的鐵證;這些行為,不但不能挽救他們所憂慮的國學之淪亡,反可以增加國中少年人對於古學的藐視。如果這些舉動可以代表國學,國學還是淪亡了更好!
    我們平心靜氣地觀察這三百年的古學發達史,再觀察眼前國內和國外的學者研究中國學術的現狀,我們不但不抱悲觀,並且還抱無窮的樂觀。我們深信,國學的將來,定能遠勝國學的過去;過去的成績雖然未可厚非,但將來的成績一定還要更好無數倍。
    自從明末到於今,這三百年,誠然可算是古學昌明時代。總括這三百年的成績,可分這些方面:
    (一)整理古書。在這方面,又可分三門。,本子的校勘;第二,文字的訓詁;第三,真偽的考訂。考訂真偽一層,乾嘉的大師(除了極少數學者如崔述等之外)都不很注意;隻有清初與晚清的學者還肯做這種研究,但方法還不很精密,考訂的範圍也不大。因此,這一方面的整理,成績比較的就少了。然而校勘與訓詁兩方面的成績實在不少。戴震、段玉裁、王念、王引之們的治“經”;錢大昕、趙翼、王鳴盛、洪亮吉們的治“史”;王念孫、俞樾、孫詒讓們的治“子”:戴震、王念孫、段玉裁、邵晉涵、郝懿行、錢繹、王筠、朱駿聲們的治古詞典:都有相當的成績。重要的古書,經過這許多大師的整理,比三百年前就容易看的多了。我們試拿明刻本的《墨子》來比孫詒讓的《墨子間詁》,或拿二徐的《說文》來比清儒的各種《說文》注,就可以量度這幾百年整理古書的成績了。

    《國學季刊》發刊宣言 胡適
    近年來,古學的大師漸漸死完了,新起的學者還不曾有什麼大成績表現出來。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期,隻有三五個老輩在那裡支撐門面。古學界表面上的寂寞,遂使許多人發生無限的悲觀。所以有許多老輩遂說,“古學要淪亡了!”“古書不久要無人能讀了!”
    在這個悲觀呼聲裡,很自然的發出一種沒氣力的反動的運動來。有些人還以為西洋學術思想的輸入是古學淪亡的原因;所以他們至今還在那裡抗拒連他們自己也莫名其妙的西洋學術。有些人還以為孔教可以完全代表中國的古文化;所以他們至今還夢想孔教的復興;甚至於有人竟想抄襲基督教的制度來光復孔教。有些人還以為古文古詩的保存就是古學的保存了;所以他們至今還想壓語體文字的提倡與傳播。至於那些靜坐扶乩,逃向迷信裡去自尋安慰的,更不用說了。
    在我們看起來,這些反動都隻是舊式學者破產的鐵證;這些行為,不但不能挽救他們所憂慮的國學之淪亡,反可以增加國中少年人對於古學的藐視。如果這些舉動可以代表國學,國學還是淪亡了更好!
    我們平心靜氣地觀察這三百年的古學發達史,再觀察眼前國內和國外的學者研究中國學術的現狀,我們不但不抱悲觀,並且還抱無窮的樂觀。我們深信,國學的將來,定能遠勝國學的過去;過去的成績雖然未可厚非,但將來的成績一定還要更好無數倍。
    自從明末到於今,這三百年,誠然可算是古學昌明時代。總括這三百年的成績,可分這些方面:
    (一)整理古書。在這方面,又可分三門。,本子的校勘;第二,文字的訓詁;第三,真偽的考訂。考訂真偽一層,乾嘉的大師(除了極少數學者如崔述等之外)都不很注意;隻有清初與晚清的學者還肯做這種研究,但方法還不很精密,考訂的範圍也不大。因此,這一方面的整理,成績比較的就少了。然而校勘與訓詁兩方面的成績實在不少。戴震、段玉裁、王念、王引之們的治“經”;錢大昕、趙翼、王鳴盛、洪亮吉們的治“史”;王念孫、俞樾、孫詒讓們的治“子”:戴震、王念孫、段玉裁、邵晉涵、郝懿行、錢繹、王筠、朱駿聲們的治古詞典:都有相當的成績。重要的古書,經過這許多大師的整理,比三百年前就容易看的多了。我們試拿明刻本的《墨子》來比孫詒讓的《墨子間詁》,或拿二徐的《說文》來比清儒的各種《說文》注,就可以量度這幾百年整理古書的成績了。
    (二)發現古書。清朝一代所以能稱為古學復興時期,不單因為訓詁校勘的發達,還因為古書發現和翻刻之多。清代中央政府,各省書局,都提倡刻書。私家刻的書更是重要:叢書與單行本,重刊本,精校本,摹刻本,近來的影印本。我們且舉一個微細的例。近三十年內發現與刻行詞集,給文學史家添了多少材料?清初朱彝尊們固然見著不少的詞集;但我們今日購買詞集之便易,卻是清初詞人沒有享過的福氣了。翻刻古書孤本之外,還有輯佚書一項,如《古經解鉤沉》《小學鉤沉》《玉函山房輯佚書》和《四庫全書》裡那幾百種從《永樂大典》輯出的佚書,都是國學史上極重的貢獻。
    (三)發現古物。清朝學者好古的風氣不限於古書一項;風氣所被,遂使古物的發現,記載,收藏,都成了時髦的嗜好。鼎彝,泉幣,碑版,壁畫,雕塑,古陶器之類:雖缺乏繫統的整理,材料確是不少了。近三十年來,甲骨文字的發現,竟使殷商一代的歷史有了地底下的證據,並且給文字學添了無數的古材料。近遼陽、河南等處石器時代的文化的發現,也是一件極重要的事。
    但這三百年的古學的研究,在今日估計起來,實在還有許多缺點。三百年的流學者的心思精力都用在這一方面,而究竟還隻有這一點點結果,也正是因為有這些缺點的緣故。哪些缺點,分開來說,也有三層:
    (一)研究的範圍太狹窄了。 這三百年的古學,雖然也有整治史書的,雖然也有研究子書的,但大家的眼光與心力注射的焦點,究竟隻在儒家的幾部經書。古韻的研究,古詞典的研究,古書舊注的研究,子書的研究,都不是為這些材料的本身價值而研究的。一切古學都隻是經學的丫頭!內中固然也有婢作夫人的;如古韻學之自成一種專門學問,如子書的研究之漸漸脫離經學的羈絆而獨立。但學者的聰明纔力被幾部經書籠罩了三百年,那是不可諱的事實。況且在這個狹小的範圍裡,還有許多更狹小的門戶界限。有漢學和宋學的分家,有今文和古文的分家;甚至於治一部《詩經》還要舍棄東漢的《鄭箋》而專取西漢的毛傳。專攻本是學術進步的一個條件;但清儒狹小研究的範圍,卻不是沒有成見的分功。他們脫不了“儒書一尊”的成見,故用全力治經學,而隻用餘力去治他書。他們又脫不了“漢儒去古未遠”的成見,故迷信漢人,而排除晚代的學者。他們不知道材料固是愈古愈可信,而見解則後人往往勝過前人;所以他們力排鄭樵、朱熹而迷信毛公、鄭玄。今文家稍稍能有獨立的見解了;但他們打倒了東漢,隻落得回到西漢的圈子裡去。研究的範圍的狹小是清代學術所以不能大發展的一個絕大原因。三五部古書,無論怎樣絞來擠去,隻有那點精華和糟粕。打倒宋朝的“道士《易》”固然是好事;但打倒了“道士《易》”,跳過了魏、晉人的“道家《易》”,卻回到兩漢的“方士《易》”,那就是很不幸的了。《易》的故事如此;《詩》《書》《春秋》《三禮》的故事也是如此。三百年的心思纔力,始終不曾跳出這個狹小的圈子外去!
    (二)太注重功力而忽略了理解。 學問的進步有兩個重要方面:一是材料的積聚與剖解;一是材料的組織與貫通。前者須靠精勤的功力,後者全靠綜合的理解。清儒有鋻於宋、明學者專靠理解的危險,所以努力做樸實的功力而力避主觀的見解。這三百年之中,幾乎隻有經師,而無思想家;隻有校史者,而無史家;隻有校注,而無著作。這三句話雖然很重,但我們試除去戴震、章學誠、崔述幾個人,就不能不承認這三句話的真實了。章學誠生當乾隆盛時(乾隆,1735~1795;章學誠,1738~1800),大聲疾呼的警告當日的學術界道:
        今之博雅君子,疲精勞神於經傳子史,而終身無得於學者,正坐……誤執求知之功力,以為學即在是爾。學與功力實相似而不同。學不可以驟幾,人當致攻乎功力,則可耳。指功力以為學,是猶指秫黍以為酒也。(《文史通義·博約篇》)
    他又說:
    近日學者風氣,征實太多,發揮太少,有如蠶食葉而不能抽絲。(《章氏遺書?與汪輝祖書》)
    古人說:“鴛鴦繡取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單把繡成的鴛鴦給人看,而不肯把金針教人,那是不大度的行為。然而天下的人不是人人都能學繡鴛鴦的;多數人隻愛看鴛鴦,而不想自己動手去學繡。清朝的學者隻是天天一針一針的學繡,始終不肯繡鴛鴦。所以他們盡管辛苦殷勤的做去,而在社會的生活思想上幾乎全不發生影響。他們自以為打倒了宋學,然而全國的學校裡讀的書仍舊是朱熹的《四書集注》《詩集傳》《易本義》等書。他們自以為打倒了偽《古文尚書》,然而全國村學堂裡的學究仍舊繼續用蔡瀋的《書集傳》。三百年流的精力,二千四百三十卷的《經解》,仍舊不能替換朱熹一個人的幾部啟蒙的小書!這也可見單靠功力而不重理解的失敗了。
    (三)缺乏參考比較的材料。 我們試問,這三百年的學者何以這樣缺乏理解呢?我們推求這種現像的原因,不能不回到層缺點——研究的範圍的過於狹小。宋、明的理學家所以富於理解,全因為六朝、唐以後佛家與道士的學說彌漫空氣中,宋、明的理學家全都受了他們的影響,用他們的學說作一種參考比較的資料。宋、明的理學家,有了這種比較研究的材料,就像一個近視眼的人戴了近視眼鏡一樣;從前看不見的,現在都看見了;從前不明白的,現在都明白了。同是一篇《大學》,漢、魏的人不很注意他,宋、明的人忽然十分尊崇他,把他從《禮記》裡抬出來,尊為《四書》之一,推為“初學入德之門”。《中庸》也是如此的。宋明的人戴了佛書的眼鏡,望著《大學》、《中庸》,便覺得“明明德”、“誠”、“正心誠意”、“率性之謂道”等等話頭都有哲學的意義了。清朝的學者深知戴眼鏡的流弊,決意不配眼鏡;卻不知道近視而不戴眼鏡,同瞎子相差有限。說《詩》的回到《詩序》,說《易》的回到“方士《易》”,說《春秋》的回到《公羊》,可謂“陋”之至了;然而我們試想這一班流纔士,何以陋到這步田地,可不是因為他們沒有高明的參考資料嗎?他們排斥“異端”;他們得著一部《一切經音義》,隻認得他有保存古韻書古詞典的用處;他們拿著一部子書,也隻認得他有旁證經文古義的功用。他們隻向那幾部儒書裡兜圈子;兜來兜去,始終脫不了一個“陋”字!打破這個“陋”字,沒有別的法子,隻有旁搜博采,多尋參考比較的材料。
    以上指出的這三百年的古學研究的缺點,不過是隨便挑出了幾樁重要的。我們的意思並不要菲薄這三百年的成績;我們隻想指出他們的成績所以不過如此的原因。前人上了當,後人應該學點乖。我們借鋻於前輩學者的成功與失敗,然後可以決定我們現在和將來研究國學的方針。我們不研究古學則已;如要想提倡古學的研究,應該注意這幾點:
    (1)擴大研究的範圍。
    (2)注意繫統的整理。
    (3)博采參考比較的資料。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