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全球開放互聯網的歧途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860-1248
    【優惠價】
    538-780
    【作者】 胡泳,漢唐陽光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新聞傳播出版  其他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ISBN】978720312492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3124924
    作者:胡泳,漢唐陽光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出版時間:2023年04月 

        
        
    "

    編輯推薦

    人類構建出數字化生存的光明前景,卻在不歸路上掉進信息技術的暗面。


     


    數字工具帶來便利的同時,能否保護我們的隱私?


    謊言比真相傳播更快,社交平臺如何避免道德危機?


    互聯網已走向宇宙將帶領人類去往何處?


     


    數字化研究先驅、2018年“全球影響力的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雷達榜單入選者 胡泳 | 從數字化生存的先行者,到互聯網歧途的批判者,揭示互聯網的異化現像與未來命運。

     
    內容簡介

    開放共享、兼容並包,是互聯網初被賦予的精神底色,網絡成為寄托著人類美好理想與殷切盼望的虛擬新世界。然而,當互聯網擴張到幾乎無時無處不在,變成了生活本身,關於它的願景似乎正在破碎。


     


        互聯網的負面效應日漸明顯: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裡,虛假新聞與語言暴力泛濫;算法可能增強偏見,且讓人陷入繫統無法自撥;平臺巨頭成為網絡時代的壟斷者,用戶隱私淪為犧牲品;全球互聯網蛻變為“分裂網”,形成多個獨立運行的“電子集中營”……


     


        互聯網真能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好嗎?所有被技術深刻影響的各方,無論公司、公眾,還是監管機構,都需要一場靈魂拷問。

    作者簡介

    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政治學博士,擁有11年的平面媒體經驗、6年的電視媒體經驗和3年的網絡媒體經驗,國內早從事互聯網和新媒體研究的人士之一。著有《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信息渴望自由》《媒介:回歸與創新》《後人類的後真相》等,譯有《數字化生存》《人人時代》等,其中《數字化生存》是中國邁入信息時代之際影響的啟蒙讀物。2018年,胡泳被全球首個管理思想家排行榜“全球影響力的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選入雷達榜單,名列可能對未來組織機構的管理和領導方式產生深遠影響的30位世界思想家之一。

    目錄
    目 錄:
    內容與社交
    視頻正在“吞噬”互聯網 / 3
    在社交媒體上,你不過是在化身活動 / 17
    虛擬世界讓我們時刻在場,但又永遠缺場 / 27
    “信息流行病”的傳播機理 / 38
    商業模式
    流量有毒,而且有劇毒 / 67
    定向廣告正在摧毀互聯網並破壞世界 / 77
    技術的成癮設計 / 90
    拆牆開放,讓互聯網真正互聯 / 101
    代碼與算法
    我們是如何被代碼所統治的? / 113
    相信人,還是相信機器? / 123

    目  錄:


    內容與社交


    視頻正在“吞噬”互聯網 / 3


    在社交媒體上,你不過是在化身活動 / 17


    虛擬世界讓我們時刻在場,但又永遠缺場 / 27


    “信息流行病”的傳播機理 / 38


    商業模式


    流量有毒,而且有劇毒 / 67


    定向廣告正在摧毀互聯網並破壞世界 / 77


    技術的成癮設計 / 90


    拆牆開放,讓互聯網真正互聯 / 101


    代碼與算法


    我們是如何被代碼所統治的? / 113


    相信人,還是相信機器? / 123


    算法必須為社會服務,而不是反過來 / 135


    數據與隱私


    數據究竟屬於誰? / 145


    隱私不會死,而會更強大 / 157


    什麼是好的科技公司隱私政策? / 171


    技術倫理


    科技帝國的新倫理 / 181


    技術並不中立,而有特定目的 / 191


    技術精英的夢醒時分 / 201


    後真相時代,我們還能相信企業有價值觀嗎? / 215


    平臺與治理


    數字化過後,又怎麼樣? / 229


    數字勞動的無眠 / 251


    網宇宙,但也可能是新瓶裝舊酒 / 264


    宇宙轉向:重思平臺的價值、危機與未來 / 279


    互聯網大分裂 / 306

    在線試讀
    技術並不中立,而有特定目的
    技術絕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中立,因為它是有方向性的,它通過增加選擇或者改變過程而指向某種特定的方向。
    技術的方向性與中立性
    在技術問題上,除了常見的技術悲觀主義和技術樂觀主義,人們往往還會產生兩種想法。一類人認為技術具有方向性——它會改變它所觸及的文化。此處的方向性是指,技術使一種文化能夠朝著它本來無法去往的方向發展。另一類人認為技術是中立的。他們批駁類人提出的說法,相信我們看到的變化是由於文化內部的力量而不是技術造成的。
    有很多例子可以為技術確實改變了文化這一論點做辯護。一個經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印刷機。印刷機在歐洲發明後(特指實用的近代金屬活字印刷機),引起了書籍和學問的廣泛傳播,破除了知識壟斷,引發了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和早期的現代時代。
    另一個例子是時鐘,它初是由天主教的修士們開發的,目的是為了對他們一天七段的祈禱儀式做精確的計時。但這一技術終導致工廠工人遵循規律的工作時間,產生了現代資本主義。修士們沒有意識到的是,鐘表不僅是一種計時的工具,也是一個整合和控制人類行動的手段。
    然而,主張技術中立的觀點會認為這種歷史敘述是對這類事件的曲解。印刷機和鐘表都是在中世紀歐洲之前很久就在中國被發明出來。然而,中國並沒有因此產生現代科學或資本主義。那些認為技術保持中性的人指出,潛在的文化信念和社會實踐是造成變化的原因,而非技術本身。
    錢存訓的《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一書有一個結論:印刷術在中國和西方的功能雖然相似,但其影響並不相同。在西方,印刷術的使用激發了歐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進了民族語言及文字的發展,以及民族獨立國家的建立;而在中國,印刷術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僅有助於中國文字的連續性和普遍性,更成為保存中國文化的一種重要的工具。因此,印刷術與科舉制度相輔相成,構成中國傳統社會相對穩定的兩個重要因素,也是維護中國民族文化統一的堅固基礎。
    為了使技術改變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中的人們必須選擇使用它。這種選擇可能是糟糕的,也可能是明智的,但選擇是關鍵。
    人類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涉及從若干選擇中做出不同的權衡。每個可能的選擇都會產生好的和壞的結果。作為人類,我們必須權衡每一種選擇的利弊,以決定哪一種在我們看來是好的選擇。
    技術看上去為我們增加了新的選擇。在印刷術之前,閱讀對大多數人來說根本不是一個可行選擇。在時鐘之前,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無須考慮幾點上班、幾點下班,以及在固定時間裡生產出某種東西。

    技術並不中立,而有特定目的


    技術絕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中立,因為它是有方向性的,它通過增加選擇或者改變過程而指向某種特定的方向。


    技術的方向性與中立性


    在技術問題上,除了常見的技術悲觀主義和技術樂觀主義,人們往往還會產生兩種想法。一類人認為技術具有方向性——它會改變它所觸及的文化。此處的方向性是指,技術使一種文化能夠朝著它本來無法去往的方向發展。另一類人認為技術是中立的。他們批駁類人提出的說法,相信我們看到的變化是由於文化內部的力量而不是技術造成的。


    有很多例子可以為技術確實改變了文化這一論點做辯護。一個經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印刷機。印刷機在歐洲發明後(特指實用的近代金屬活字印刷機),引起了書籍和學問的廣泛傳播,破除了知識壟斷,引發了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和早期的現代時代。


    另一個例子是時鐘,它初是由天主教的修士們開發的,目的是為了對他們一天七段的祈禱儀式做精確的計時。但這一技術終導致工廠工人遵循規律的工作時間,產生了現代資本主義。修士們沒有意識到的是,鐘表不僅是一種計時的工具,也是一個整合和控制人類行動的手段。


    然而,主張技術中立的觀點會認為這種歷史敘述是對這類事件的曲解。印刷機和鐘表都是在中世紀歐洲之前很久就在中國被發明出來。然而,中國並沒有因此產生現代科學或資本主義。那些認為技術保持中性的人指出,潛在的文化信念和社會實踐是造成變化的原因,而非技術本身。


    錢存訓的《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一書有一個結論:印刷術在中國和西方的功能雖然相似,但其影響並不相同。在西方,印刷術的使用激發了歐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進了民族語言及文字的發展,以及民族獨立國家的建立;而在中國,印刷術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僅有助於中國文字的連續性和普遍性,更成為保存中國文化的一種重要的工具。因此,印刷術與科舉制度相輔相成,構成中國傳統社會相對穩定的兩個重要因素,也是維護中國民族文化統一的堅固基礎。


    為了使技術改變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中的人們必須選擇使用它。這種選擇可能是糟糕的,也可能是明智的,但選擇是關鍵。


    人類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涉及從若干選擇中做出不同的權衡。每個可能的選擇都會產生好的和壞的結果。作為人類,我們必須權衡每一種選擇的利弊,以決定哪一種在我們看來是好的選擇。


    技術看上去為我們增加了新的選擇。在印刷術之前,閱讀對大多數人來說根本不是一個可行選擇。在時鐘之前,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無須考慮幾點上班、幾點下班,以及在固定時間裡生產出某種東西。


    隨著技術的引入,新的選擇就出現了。任何技術都是這樣,無論是現在我們使用的汽車、電視、手機,還是尚未發明的未來技術。


    不過,人類經常做出錯誤的選擇。我們喫明知對自己有害的食物。我們浪費時間在社交媒體上與那些明顯不聽的人爭論。我們也經常做出我們知道一定會後悔的錯誤選擇。在決定是否使用某項技術時也是如此。雖然我們可以也確實拒絕使用技術,但我們其實不一定會對如何使用以及何時使用技術做出好的選擇。


    在這個意義上說,技術是中性的,因為它隻是提供了選擇機會,而沒有強迫任何人去做出選擇。不同的人,進而不同的文化,會對技術的用途做出不同的選擇。然而,也可以認識到,技術絕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中立,因為它是有方向性的,它通過增加選擇或者改變過程而指向某種特定的方向。


    比如,相信技術中立的人提出的經典說法經常包括:“槍不殺人,是人殺人”,“一把菜刀可以用來切菜,也可以用來砍人,關鍵看拿在誰手裡”。槍支的確可能有許多不同的用途——比如把它用來做鎮紙——但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這不是人們擁有槍支的原因。槍支是為特定的目的而開發的,我們一般是按照這一目的來使用它。


    一種技術的可能使用範圍並不是無限的。從理想用途的有限範圍可以透視發明者的價值觀——槍不是鎮紙,而是用來殺人的好工具。當用於它的預期目的時,它相當有效。我們能相信發明者對其創造的東西沒有道德義務的說法嗎?當美國人談論槍支時,可以合理地解釋槍支的必要性,以及個人如何擁有持槍的權利,並由此做出自己的選擇。然而,槍支的設計就是為了殺人,這是毫無疑問的。這項技術不是一個中立的產品,它從來都不是。


    發明者和設計者偏好價值中立


    “槍不殺人,人殺人”,代表著價值中立論的認知,即沒有任何道德價值可以歸於某種技術,隻有在人使用技術時纔出現價值問題。也就是說,技術本身是價值中立的,而使用它的人是不中立的。如果一項新技術問世,無論是槍支還是智能手機,造成了或好或壞的影響,那是由於好人或壞人造成的,而無關技術本身。


    價值中立論主要圍繞以下幾個論證來展開:


    首先,價值難以檢測。技術要想包含或體現價值,這些價值應該是可識別的,但現實中很少是這樣。


    其次,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價值觀。工具隻是在被一個有價值的生命所擁有時纔具備價值,所以完全取決於這個人的價值體繫。而這一體繫還會隨著人或環境發生的變化而變化。


    第三,價值取決於用途。人的行為的成果、結果、後果纔有價值,由此,價值體現在終使用者身上而不是所依賴的工具上。一把刀隻是一把刀,是一個中立的物品,有人用它來削水果,有人用它從背後捅人,隻有在使用時纔可以說到道德價值。


    由此可以很清楚地得出結論,終使用者需要對技術的道德使用負責。是他們的欲望、需求和目標決定了技術的使用方式,從而也就決定了技術的價值。這種論證表明,我們不能責怪槍支射殺了人,哪怕它的確讓射殺這事變得更輕易了。


    價值中立論者把技術視作純粹被動——在沒有人類干預的情況下什麼也不做。然而,技術自己不做事,並不能說明它的中立性。僅僅因為槍需要人去扣動扳機,它就是中立的嗎?槍仍然是一種人造物,會通過降低殺人的難度而鼓勵這種行為。例如,根據反槍團體的說法,如果家裡有槍,人們更容易自殺或對家庭成員實施暴力。涉及槍支的事故也很常見。因此,似乎很難僅憑槍支的被動性來證明槍支的中立性。同樣的論點也適用於一般的技術。


    所有技術發展都有共同的特征。首先,技術對像是獨一無二的,它們被設計成以一種特殊和有限的方式發揮作用;其次,技術對像與它們的環境交織在一起,它們以獨特的方式與現實相互作用。


    由於技術是為了特定的目的而構建的,因此,在這些目的的方向上,技術通常更容易使用。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企圖選擇和修改技術,但是受制於人造物的物理現實和相關社會繫統的慣性。


    不難明白,價值中立論給了發明家和工程師等很大的幫助,似乎免除了他們對自身發明物所引發的不良影響的責任。它也隱含著應保持自由市場和開放創新的政策預設。百花齊放,群雄競逐,讓技術的人類使用者來決定後果。


    問題是,所有的技術都是由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因素決定的。技術哲學家蘭登·溫納(Langdon Winner)在《人造物有政治嗎?》一文中舉過一個有趣的例子,紐約的林園式大道,立交橋的離地間隙被有意設計得很低,使公共汽車無法在這些道路上行駛。於是,平常使用公交出行的貧民和黑人就被攔在了外面,而擁有汽車的白人卻能夠利用這些大道自由地觀光和通勤。橋梁建築看似中立,事實上可以通過技術配置對社會秩序施加影響,正反映出設計者的階級偏見和種族歧視。溫納提醒我們注意,包括人造空間在內的技術物本身“固有”其政治性。


    如果把技術的終目的視為是為了全人類或部分人類的利益而開發資源,那麼,技術就具有非中性的屬性。如果技術以某種方式使人們受益,或對一個群體比另一個群體更有利,那麼它們就不是中立的。如波斯曼所指出的,“一種新技術的利弊長短不會勢均力敵。仿佛是遊戲,有輸家也有贏家”。事實上,根據這個判斷,中立技術的概念本身沒有任何意義。


    更何況,技術發明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發明會給社會帶來怎樣的效應。在開始的時候,面對新的技術,哪些人是贏家,哪些人又會成為輸家,既無法細察,也難以預料。一種新技術並非某種東西的增減損益,它帶來的是整體上的生態變革。


    總體而言,技術為人類帶來的是正面影響,但這並不會改變一個現實:它使社會中的一些人生活變得更好,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卻變得更糟。


    人工智能終結價值中立


    主張“槍是中性的,而人不是”的一派還會遇到一個麻煩。槍支也許不會自己殺人,但它使人們以某種方式被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一點已如上論。現在請考慮一下這件事:自主武器繫統的確可以自己殺人。


    說技術沒有偏向性,或者說它並不體現某一套價值,顯然是誤導性的。但為什麼這麼多人著迷於價值中立論呢?原因在於,價值中立性是一種誘人的立場。在人類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技術都是人的能動性的產物。為了使一項技術得以存在,並對世界產生影響,它必須是由人類構思、創造和利用的。在人類和技術之間存在著一種必要的對偶關繫。這就意味著,每當要評價某項技術對世界的影響時,總會有一些人分享贊美,而另一些人則群起指責。由於我們習慣於贊美和指責我們的同胞,所以很容易把一項技術的好處或壞處直接歸因於人類使用者的可贊或可責的行為/偏好。我們的想法是,在很多情況下,技術本身的好壞並不能怪罪於技術,而是要怪罪於人。


    但是請注意,我上邊強調了“在人類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如此。突然,我們發現,有一種顯而易見的方式可以令技術不再價值中立:讓技術自己擁有能動性。


    設想一下,如果技術發展出自己的偏好和價值,並采取行動在世界中追求它們,會出現什麼樣的情形?有關人工智能的巨大承諾(同時也是恐懼)是,它將導致某些技術形式產生自己的意志。一旦我們擁有了完全能動的智力代理人,價值中立論可能就喪失了它以往的誘惑力。


    存在兩種人工智能哲學。一種主張人工智能需要成為一種公正的、完全透明的技術,它的決策能力完全依賴於邏輯,而不反映人類所表現的任何偏見和偏好。第二種預期人工智能可能會表現得像人類,因此難以避免人的身上存在的一些固有偏見。


    不過迄今為止,還不存在任何沒有偏見的人工智能。這主要是因為,人工智能會從我們給它的任何東西中學習。這意味著決策的質量取決於訓練數據的質量。但訓練數據很可能是不完整的、不具代表性的,或許繼承了之前決策者的偏見,也可能隻是反映了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偏見。在現實中,偏見就像一種病毒,會傳播和復制。人類的偏見被轉移到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應用中,主要是通過被喂養的用以訓練的數據。


    人工智能工具的發明者和設計者很難再以價值中立為自己開脫:這些工具很容易被應用到道德上有問題的實踐中,由於其不可捉摸性,也很容易被濫用,甚至被具有良好意圖的從業者濫用。


    計算機視覺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讓人可以輕松地使用無人機圖像繪制街區的技術進步,也可以令權勢者有能力追蹤人們在世界各地移動時的臉。如果你正在研究人臉識別技術,思考這一技術的含義是至關重要的。


    機器學習(尤其是深度學習)所創建的模型是難以被真正理解的。然而它卻變成了一把強大的錘子,當你拿著它時,一切都開始看起來像釘子。數據科學家很容易認為,他們可以隨便涉足一個他們一無所知的領域,然後用一個訓練有素的神經網絡來解決它,比如所謂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可是,每當我看到那些雲計算企業對智慧城市的演示,腦海裡卻總會閃過“大數據傲慢”這個詞。像福樓拜這樣的作家是這麼看待城市的:對他來說,城市是人類相撞的地方,個人發現自己的無序是神聖的。而現在,數據科學家卻企圖把城市紛雜迷人的一切都納入一個模型。


    他們忘記了,模型的設計本身就可能引入偏差。從算法的角度來看,偏差可以理解為過度簡化。模型可能過於僵化,因此無法把握數據的基本趨勢和復雜性。然而,它們還可能對微小的波動非常敏感,以至於它們在捕捉信號的同時,也捕捉到了大量的噪音。


    問題在於,偏差不僅會傳遞給算法,而且還會被放大。當有偏見的機器學習算法創建新數據,並作為其持續訓練的一部分重新注入模型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當有偏見的算法作為自動決策過程的一部分,每分鐘進行數百萬次預測時,情況就會變得更糟,實際是將偏見重新帶入現實世界,並規模化地運行。


    集體行動與延遲滿足


    對價值中立性的批判還可以在另一個維度上展開。哲學家大衛·莫羅(David Morrow)提出了一種嘗試性論述。他認為,技術並不總是價值中立的,緣於它們改變了某些選項的成本,從而使得集體行動問題或理性選擇錯誤更有可能發生。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角度,了解了這個論點,我們就可以看到,要充分區分技術的價值中立和價值負載是多麼困難。


    莫羅首先假設人類在做決策時遵循理性選擇理論的一些基本原則。人類存有偏好或目標,他們的行為是為了使自己的偏好或目標滿足度化。這意味著他們在做決策時會遵循一種成本效益分析。如果某項行動的成本超過了它的收益,他們就會傾向於轉到其他更有利的行動上。


    相應的,技術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降低某些行動的成本(或使得以前不可能的行動成為可能,負擔不起的行動得以負擔)。人們發明技術通常是為了能夠更有效、更快速地做事。


    交通技術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火車、飛機和汽車都有助於降低個人旅行者的長途旅行成本。成本的降低可以改變人們的行為。


    可是,技術雖然改變了行動的成本,但技術的好處卻不是均勻分布的。它們可以降低一些人的成本,同時提高另一些人的成本。


    蘭登·溫納再次提供了一個精準的例子。溫納研究了西紅柿收獲機對大農和小農的影響,發現它主要使大農受益。他們買得起這些機器,收獲的西紅柿比以前多得多。這增加了總的供應量,從而降低了每顆西紅柿的價格。這對大農戶來說仍然是淨收益,但對小農戶來說卻是重大損失。現在,為了獲得同樣的收入,他們不得不以更有限的技術收獲更多的西紅柿。


    莫羅的論點是,技術通過降低成本,可以使得某些選擇對不在乎體面的人更具吸引力。他舉了兩個方面的例子。


    一個是集體行動問題。人類社會長期被集體行動問題所困擾,即在可以選擇“合作”或“背叛”同胞的情況下,當背叛的利益大於合作的利益,個人就會選擇背叛。過度捕撈就是如此。某一地區的魚群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共同資源,如果當地的漁民每年捕撈有限的配額,就可以分享這種資源;而如果他們過度捕撈,魚群可能會崩潰,從而剝奪他們的共同資源。問題是,很難執行配額制度(以確保合作),個別漁民幾乎總是被激勵過度捕撈。技術可以通過降低過度捕撈的成本轉而加劇這種情況。畢竟,如果你僅僅依靠一根魚竿,過度捕撈是相對困難的。現代工業化捕魚技術使得挖開海底、刮取大部分可利用的魚類變得更加容易。因此,現代捕魚技術不是價值中立的,因為它加劇了集體行動問題。


    另一個是延遲滿足問題。我們很多人都面臨著決策,必須在短期和長期回報之間做出選擇。很多時候,長期回報大大超過短期回報,但由於人類推理的怪癖,我們往往會忽略這種長期價值,而偏重於短期回報。這對個人(如果評估整個的人生跨度)和集體(如果社會上沒有人考慮長遠,就會侵蝕社會資本)都會產生不好的結果。莫羅認為,技術可以通過降低即時滿足的成本,使我們更難以優先考慮長期回報。


    今天這個時代,我想很多人都對莫羅所提到的這個問題有深刻的體會。比如,經常因為被社交媒體和短視頻的短期回報所吸引,而失去了從長遠來看本應去工作的寶貴時間。


    莫羅還認為,這兩個方面相互影響,即時滿足的誘惑,也會加劇集體行動問題。


    後,我想特別指出,如果技術不是價值中立的,那麼它的非中立性就有理由在兩個方向上發揮作用。技術會使我們偏向於壞的方面,但它當然也可以讓我們偏向好的方面。技術可以降低監督成本,從而使合作協議更容易執行,並防止集體行動問題。同樣,技術可以降低重要商品和服務的成本,從而使其更容易被廣泛分配。


    無論如何,技術是其創造者的偏見和目標的反映,技術的使用可以帶來特定的目的。這是一個重要的事實。如果我們要在信息時代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每個人都必須認識到這一點。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