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群氓之族: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新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640-928
    【優惠價】
    400-580
    【作者】 哈羅德·伊羅生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社會學  社會結構與社會關繫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4956304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9563043
    作者:哈羅德·伊羅生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6月 

        
        
    "

    產品特色

    內容簡介
    歐洲人做過這樣的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60年來,地球上沒有戰爭的日子隻有26天。
    美國人《群氓之族》作者發現,從1945年到1967年,因族群、宗教、信仰等造成的衝突,已經導致750萬人死亡,而且迄今未止(按:這還不包括激烈的巴以衝突、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
    人類的科技越來越全球化,政治卻越來越部落化;人類的傳播繫統越來越普及化,對於該傳播哪些東西卻知道得越來越少;人類離其他的行星越來越近,對自己這顆行星上的同類卻越來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類越來越得不到尊嚴,卻越來越趨於分裂。面對世界資源與權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爭奪,人類社會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來越小的碎片。
    本書作者從部落偶像、身體、名字、語言、宗教、民族、歷史起源主義等多種角度探究族群的本質,討論群體認同在政治變遷壓力下的自我塑造,縷析民族主義對世界格局的改變,以及認同問題對個人心理的巨大衝擊。作者返回源頭,從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體認同的各種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環境,糾纏扭結,以致我們以各自的形態變成今天這副模樣。

    歐洲人做過這樣的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60年來,地球上沒有戰爭的日子隻有26天。


    美國人《群氓之族》作者發現,從1945年到1967年,因族群、宗教、信仰等造成的衝突,已經導致750萬人死亡,而且迄今未止(按:這還不包括激烈的巴以衝突、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


    人類的科技越來越全球化,政治卻越來越部落化;人類的傳播繫統越來越普及化,對於該傳播哪些東西卻知道得越來越少;人類離其他的行星越來越近,對自己這顆行星上的同類卻越來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類越來越得不到尊嚴,卻越來越趨於分裂。面對世界資源與權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爭奪,人類社會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來越小的碎片。


    本書作者從部落偶像、身體、名字、語言、宗教、民族、歷史起源主義等多種角度探究族群的本質,討論群體認同在政治變遷壓力下的自我塑造,縷析民族主義對世界格局的改變,以及認同問題對個人心理的巨大衝擊。作者返回源頭,從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體認同的各種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環境,糾纏扭結,以致我們以各自的形態變成今天這副模樣。


    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勢將世界抹平的今天,人類各種族間的衝突卻呈愈演愈烈之勢,現代人對歸屬感的需要也變得空前迫切,焦慮感與孤獨感成為心頭的夢魘,揮之不去。閱讀本書,既像是在讀歷史,又像是在讀預言。讀歷史,是作者30多年前所點名的族群衝突點已經一一爆發;讀預言,則是作者早已看到一些進行式的和未來式的族群衝突。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作者哈羅德·伊羅生(Harold R.Isaacs,1910—1986),30年代活躍於中國,曾任職《大陸報》,後主辦《中國論壇》雜志。1933年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執行委員,與魯迅等人關繫密切。1953—1965年任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副研究員,1965年以後任政治學教授,1980年曾到中國訪問,拜訪宋慶齡、丁玲與茅盾等人。28歲即寫成探索1925—1927年中國革命的經典作品《中國革命的悲劇》,其間曾赴挪威訪問托洛茨基。此外著有《亞洲殊無和平》、《心影錄: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和印度形像》、《以色列的美國猶太人》等。
    譯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哈羅德·伊羅生(Harold R.Isaacs,1910—1986),30年代活躍於中國,曾任職《大陸報》,後主辦《中國論壇》雜志。1933年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執行委員,與魯迅等人關繫密切。1953—1965年任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副研究員,1965年以後任政治學教授,1980年曾到中國訪問,拜訪宋慶齡、丁玲與茅盾等人。28歲即寫成探索1925—1927年中國革命的經典作品《中國革命的悲劇》,其間曾赴挪威訪問托洛茨基。此外著有《亞洲殊無和平》、《心影錄: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和印度形像》、《以色列的美國猶太人》等。


    譯者介紹


     


    鄧伯宸,臺灣成功大學外文繫畢業,曾任報社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現為《新觀念》雜志專欄作者。曾獲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征文優等獎。譯作包括《丘吉爾的黑狗》、《時間等候區》、《說謊:揭穿商場、政治、婚姻中的騙局》、《覺醒風:東方與西方的心靈交會》等。

    目錄
    中譯本序本書對族群本質提出新的解構/喬健
    原版序族群認同的先知/白魯恂
    自序政治變遷壓力下的族群認同
    章姆庇之家
    第二章雪 人
    第三章部落偶像
    第四章身 體
    第五章名 字
    第六章語 言
    第七章歷史與起源
    第八章宗 教
    第九章民 族
    第十章主義
    推薦一讀歷史,也讀預言/李亦園

    中譯本序本書對族群本質提出新的解構/喬健


    原版序族群認同的先知/白魯恂


    自序政治變遷壓力下的族群認同


    章姆庇之家


    第二章雪 人


    第三章部落偶像


    第四章身 體


    第五章名 字


    第六章語 言


    第七章歷史與起源


    第八章宗 教


    第九章民 族


    第十章主義


    推薦一讀歷史,也讀預言/李亦園


    推薦二兩種時間意識/石之瑜


    譯後記從“民族”到“國家”/鄧伯宸


    譯名對照表


     
    媒體評論

    ★ 我建議你們有時間可以去看看《烏合之眾》、《狂熱分子》和《群氓之族》這三本書。這對了解群體心理很有幫助,從中可以了解為什麼群眾會因為一個很小的事情把政府砸了。政府在工作也要運用社會心理的原理,這可以用來防範很多社會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 於建嶸


    ★ 這部書確是筆者所見迄今對族群這一議題討論周詳、文獻與調查資料充實的論著——臺灣東華大學教授喬健


    ★ 族群意識可以建立一個國家,也可以撕裂一個國家,《群氓之族》這本書可謂洞燭先機,早已看到了這股力量歷久不衰的重要性;同時,這又是一本文采斐然的大作,旁征博引,巨筆如椽,而這種得天獨厚、與時俱進的能力,卻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深思,正彰顯出作者的與眾不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白魯恂


    ★ 《群氓之族》是一本重要的學術著作,有廣泛的影響力,從部落偶像、身體、名字、語言、宗教、民族、歷史起源主義,來探討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作者實地采訪、研究,對於方興未艾的民族主義終將改變世界面貌,早已率先發出警訊。——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亦園

    在線試讀
    ★ 隻要政治秩序處於變遷階段,每個國家都必須在族群(部落的、種族的、宗教的、民族的)衝突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 權力與族群關繫之所以能夠運轉,關鍵在於外在與內在的現實與迷思都能夠維持不墜;其所以能夠存活,關鍵在於它能夠克服外來的挑戰或保持均勢,而內部的主要族群又能各安其位並接受現狀。
    ★ 20世紀所有重大的戰爭與革命陣痛,19世紀所有改變全球政治生態的民族主義運動,都可以在西歐過去300年的政治、社會與哲學演變中找到根源。所有這些歷史與發展,不論其情境如何,也不論其形態如何,都是一種變遷的趨勢、理念與技術——由歐洲孕育的工業化、現代化與通訊技術形成,並由這些移動、擴散、競爭的權力體繫無比盲目與宿命地帶到各個大陸——的結果。
    ★ 所有的證據都顯示,一個人之於其他的人,始終都是一隻狼而不是別的。不過話又說回來,有人還是相信,人也可能是別的什麼東西,而且這種想法從來沒有改變過。
    ★ 族群認同正在帝國的廢墟上抽芽滋衍,在各種新文化與新政治的牆縫中探頭,使理想主義者與理性主義者憂心不已,因為他們始終相信,這條道路之外,一定還有更好的途徑讓人類的故事繼續發展下去。
    ★ 每個族群都認為自己是被揀選的,而“其他的族群乃是某個不相干的神祇異想天開所創造出來的”。每個族群也都把別的族群視為“投射負面認同的銀幕……並以此作為相互屠殺的理由”。埃裡克松迫切呼吁全球性的普世改革,亦即了解“人類種性的真相與責任”,並以之形成一種環境,創造一種“更具有普世性與包容性的人類認同”,而這也正是現代科技賴以立足與存在的條件。
    ★ 人類之所以需要別人的與社會的認同,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想要與眾不同。這一點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它代表一種虛假的解決方案,是要把人割裂,而不是促成他追求終極的一體性。
    ★ 弗洛姆說,初級連帶阻礙人發展“成為一個自由的、自主的、有創造力的個體”。與其他的人整合、結伙、團結可以增加力量,但也會導致“孤立、不安全的增加,以致對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與生命的意義產生疑慮,並因此加深了自己身為一個人的無力感與無足輕重感”。初級連帶給人帶來的是“真正的安全感以及自己知道何去何從的歸屬感”。
    ★ 克利福德格爾茨確信“這種人親土親的聯繫隨時可以接續起來,源自於呱呱落地就具備的先天性,可以延伸進入信仰某種宗教、說某種語言,甚至隻是一種方言,以及遵行某種社會規範的社群……也正是從這種連帶,直接輸入無數性的東西”。

    ★ 隻要政治秩序處於變遷階段,每個國家都必須在族群(部落的、種族的、宗教的、民族的)衝突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 權力與族群關繫之所以能夠運轉,關鍵在於外在與內在的現實與迷思都能夠維持不墜;其所以能夠存活,關鍵在於它能夠克服外來的挑戰或保持均勢,而內部的主要族群又能各安其位並接受現狀。


    ★ 20世紀所有重大的戰爭與革命陣痛,19世紀所有改變全球政治生態的民族主義運動,都可以在西歐過去300年的政治、社會與哲學演變中找到根源。所有這些歷史與發展,不論其情境如何,也不論其形態如何,都是一種變遷的趨勢、理念與技術——由歐洲孕育的工業化、現代化與通訊技術形成,並由這些移動、擴散、競爭的權力體繫無比盲目與宿命地帶到各個大陸——的結果。


    ★ 所有的證據都顯示,一個人之於其他的人,始終都是一隻狼而不是別的。不過話又說回來,有人還是相信,人也可能是別的什麼東西,而且這種想法從來沒有改變過。


    ★ 族群認同正在帝國的廢墟上抽芽滋衍,在各種新文化與新政治的牆縫中探頭,使理想主義者與理性主義者憂心不已,因為他們始終相信,這條道路之外,一定還有更好的途徑讓人類的故事繼續發展下去。


    ★ 每個族群都認為自己是被揀選的,而“其他的族群乃是某個不相干的神祇異想天開所創造出來的”。每個族群也都把別的族群視為“投射負面認同的銀幕……並以此作為相互屠殺的理由”。埃裡克松迫切呼吁全球性的普世改革,亦即了解“人類種性的真相與責任”,並以之形成一種環境,創造一種“更具有普世性與包容性的人類認同”,而這也正是現代科技賴以立足與存在的條件。


    ★ 人類之所以需要別人的與社會的認同,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想要與眾不同。這一點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它代表一種虛假的解決方案,是要把人割裂,而不是促成他追求終極的一體性。


    ★ 弗洛姆說,初級連帶阻礙人發展“成為一個自由的、自主的、有創造力的個體”。與其他的人整合、結伙、團結可以增加力量,但也會導致“孤立、不安全的增加,以致對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與生命的意義產生疑慮,並因此加深了自己身為一個人的無力感與無足輕重感”。初級連帶給人帶來的是“真正的安全感以及自己知道何去何從的歸屬感”。


    ★ 克利福德格爾茨確信“這種人親土親的聯繫隨時可以接續起來,源自於呱呱落地就具備的先天性,可以延伸進入信仰某種宗教、說某種語言,甚至隻是一種方言,以及遵行某種社會規範的社群……也正是從這種連帶,直接輸入無數性的東西”。


    ★ 族群認同是由一組現成的天性與價值組成。出於家庭的偶然,在某一時間,某一地方,從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他就與其他人共同擁有了那一組天性與價值。


    ★ 個人所屬的族群是有權有勢的還是卑下順從的?這種情形是靜態的還是變動的,以及,相對於其他人,自己是否能有所指望並活得下去?這個問題非同小可,是統治的大問題,也是各個族群之間在同一個屋檐下權力拉扯的問題。


    ★ 在基本群體中,一個人不僅不是孤立的,而且隻要他選擇留下來並歸屬於它,就沒有人能夠否定或拒絕。那是任何人無法予以抹殺的一種身份,即便他自己想要掩飾、放棄或改變,也屬徒然。而在這個大遷徙的時代,許許多多的人東飄西蕩,身體與文化都離鄉背井,歸屬感就成了他們隨身攜帶的方舟,是遠祖所奉持的神殿,是“傳統”,是“道統”,是某種形式的信條或信念,對於無法回答的問題,自成一套解答。


    ★ 在我們這個時代,追求更高或至少是平等的自尊,也正是對這種需求的觸、受、愛、取、有,顛覆了所有這類形式的位階,並成為政治火山的主要動能之一。這種動能所強調的族群尊嚴,點燃了民族主義的運動之火,衝決了帝國主義的統治,也為民族與種族的沙文主義加添了燃料。


    ★ 一旦弱勢族群不再屈服,對加害者與受害者來說,族群認同都將成為一個問題,而且遲早會爆發成為社會與政治的衝突和危機。也就是在這一點上,基本群體認同與政治相遇。


    ★ 一位學者提出這樣的看法:“在我們與素未謀面的‘同胞’之間,存在著一種客觀的社會認同”,(身體)“在這裡面,扮演著一個基本的角色……把社會比喻為‘政治身體’乃是天經地義的……民間社會的功能可以反映我們身體的功能。”


    ★ 在基本群體認同上,由於身體是初級的要素,因此,許多族群對異族通婚都設有極嚴格的禁忌與處罰,以免族群的身體一致性遭到威脅。在這方面,常使用的字眼是“純潔”,隨之而來的強烈意涵則是,與其他身體的混合就是污染。


    ★ 任何可以高度區別的外表特征,隻要有人蓄意挑動,都很容易引發社會體繫的排擠或歧視。


    ★ 當族群認同處於重新發現、改頭換面與自我肯定之際,名字就會以某種方式不斷作祟。一個國家、一個個人、一個群體的名字,背負的是它整個過去的資產。在族群認同中,名字雖然不是核心部分,但卻可以引導我們找到核心,引導我們深入核心內部的歷史、淵源與感情。


    ★ 一個民族、一個地方、一個觀念,在其遙遠或近的過去當中,國家的名字經常會反映出某種概念。


    ★ 在許多不同的場合,有些人為了掩飾或隱藏自己較低的地位或外人身份,改名換姓。這就好像黑人漂白皮膚或弄直頭發,日本女性割雙眼皮,無非都是要使自己更“像”那些較受歡迎的人。同樣的,在名字上向優勢族群認同,也是為了獲取隱姓埋名的好處。


    ★ 在每種文化裡面,神祇、統治者,甚至一般的尋常人,大至天地宇宙,小至卑微的個人,名字都包含某種力量,或趨吉避兇,或解奧揭秘,甚至滿足需求。總之,一切都以名始,有名之後,即有禁忌。


    ★ 拋棄外國人的名字就如同改變國家的名字,已經成為前殖民地人民自我認同與文化認同簡便、常見的方式。


    ★ 這個世界以族群的語言被命名、被描述,孩子從語言中了解這個世界的過去與現在,族群則以語彙和腔調呈現自己,編織出過去的故事,唱出或悲或喜的歌謠,歌頌鄉土之美、英雄之偉與神話之力。


    ★ 18世紀德國詩人兼哲學家赫爾德認為,語言喚醒了族群個別的存在意識,並使這種意識得以持續,同時“借此把自己與其他的群體區隔開來”。語言“把一個民族的內在心靈與內在力量”具體化,“沒有語言,民族即不存在”。


    ★ 一位著名的語言學者曾說:一種語言“就是一支配備了陸海軍的部隊”。隨著舊殖民地的崩潰,新的國家在舊的殖民領域內成立,在不同族群的權力拉扯中,勝負的關鍵就在於誰擁有真正的陸海軍與文化上的陸海軍。


    ★ 伊利亞德說:“把一個新生命當成宇宙起源與部落歷史的重演的殷殷叮嚀,無非是要把新生兒引入這個受到祝福的世界與文化,並宣布他與舊章故典是一體的,確認此一新生命的合法性。但這還不是全部。這個新生兒還要見證一連串的‘開始’。每個新的‘開始’,都要先知道它的‘起源’,知道這一切是怎麼來的。”


    ★ 從先人那邊,集體經驗與個人的歷史和起源緊密結合,這種把過去與未來串聯起來的“時間”定位,滿足了個人某些深沉、迫切的需要。人從哪裡來,往何處去,死去的時候是否就此孤零零地結束?所有這些需要確認的事情,都可以讓他知道,自己同那些尚存的或已逝的人是相連的,通過親子、家庭、親屬的關繫,自己同他們是血脈相連的,在時間之流中擁有共同的祖先、前賢、信仰,以及想像的或歷史的經驗。


    ★ 英國歷史學家普拉姆認為,“過去”的主要作用之一是要為“現在”取得合法性,基本上也就是為權力與權威取得認可。早期的統治者與統治階級在追溯自己的身世與權力時,無不想方設法攀緣皇室甚至神聖的權威,其道理即在於此。這種譜繫饑渴,每個追逐地位與權力的群體都有。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