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詞辨百話/咬文嚼字文庫?慧眼書繫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176-256
    【優惠價】
    110-160
    【作者】 曹志彪,何偉漁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語言文字  語法/語義詞彙 
    【出版社】上海畫報出版社 
    【ISBN】978780685973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806859735
    叢書名:詞辨百話.咬文嚼字文庫

    作者:曹志彪,何偉漁
    出版社:上海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04月 


        
        
    "

    編輯推薦
    給你一雙善於咬文嚼字的慧眼。 
    內容簡介
    如果你是媒體從業人員,如果你是中學教師或是高校文科學生,那本書*適合你來使用。 該書以閱讀過程遇到的錯用詞彙為主要對像,以病例、診斷、辨析和鏈接為結構板塊,以針對性、實用性和學理性的特色編輯成冊。 擁有本書,如魚得水,如遇知友,疑問迎刃而解,思路豁然開朗。
    《咬文嚼字文庫》是一套開放性的叢書。它以語言文字的研究和運用為主要內容,由咬文嚼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策劃並組織出版。“慧眼書繫”是其中的一個繫列。該繫列共出版六本,包括:《字誤百解》、《字辨百題》、《詞誤百析》、《詞辨百話》、《語病百講》、《標點百診》。本書為該繫列之一。
    本書大致分為四個板塊:病例、診斷、辨析和鏈接。
    本書的特點有:內容具有針對性,經驗具有實用性,解析具有學理性。
    本書特別適合三類讀者閱讀:媒體從業人員、中學教師和高校文科學生。
    目錄
    包含-包涵
    爆發-暴發
    本意-本義
    必需-必須
    不齒-不恥
    不負眾望-不孚眾望
    不以為然-不以為意
    側目-刮目
    出生-出身
    傳誦-傳頌
    竄改-篡改
    大事-大肆
    鼎立-鼎力
    定金-訂金包含-包涵
    爆發-暴發
    本意-本義
    必需-必須
    不齒-不恥
    不負眾望-不孚眾望
    不以為然-不以為意
    側目-刮目
    出生-出身
    傳誦-傳頌
    竄改-篡改
    大事-大肆
    鼎立-鼎力
    定金-訂金
    東郭先生-南郭先生
    法制-法治
    反映-反應
    分辨-分辯
    伏法-服法
    斧正-扶正
    改進-改善
    貢獻-供獻
    溝通-勾通
    怪癖-怪僻
    國事-國是
    駭人聽聞-聳人聽聞
    化妝-化裝
    記錄-紀錄
    祭日-忌日
    交會-交彙
    接受-接收
    截至-截止
    界限-界線
    砍價-侃價
    空當-空擋
    誇獎-誇耀
    禮義-禮儀
    厲害-利害
    流傳 留傳
    留戀-流連
    謀取-牟取
    目不暇接-應接不暇
    品味-品位
    期間-其間
    啟示-啟事
    啟用-起用
    情節-情結
    權利-權力
    贍養-撫養
    身價-身家

    申明-聲明
    勝地-聖地
    失言-食言
    時時刻刻-無時無刻
    時事-時勢
    實驗-試驗
    收集-搜集
    首府-首都
    豎立-樹立
    說和-說合
    題名-提名
    通信-通訊
    同伴-同伙
    童貞-童真
    凸顯-凸現
    望塵莫及-鞭長莫及
    違反-違犯
    委屈-委曲
    無故-無辜
    無可厚非-無可非議
    五洲四海-五湖四海
    效尤-效仿
    心率-心律
    修養-休養
    修整-休整
    學歷-學力
    訊問-詢問
    沿用 延用
    要塞-要道
    -揮而就-蹴而就
    -文不名-文不值
    -言九鼎-諾千金
    以致-以至
    姻緣-因緣
    印證-引證
    營利-盈利
    優美-幽美
    原型-原形
    增值-增殖
    偵查-偵察
    蒸氣-蒸汽
    正規-正軌
    直接-直截
    指示-指使
    質疑-置疑
    終生-終身
    終止-中止
    住地-駐地
    琢磨-捉摸
    自恃-自持
    阻擊-狙擊
    前言
    出版說明
    《咬文嚼字文庫》是一套開放性的叢書。它以語言文字的研究和運用為主要內容,由咬文嚼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策劃並組織出版。“慧眼書繫”是其中的一個繫列。
    “慧眼書繫”計劃出版六種:
    一是《字誤百解》,二是《字辨百題》,三是《詞誤百析》,四是
    在線試讀
    包含包涵
    [錯例]由於這次參加會議的人員較多,而我們在組織工作方面的經驗不足,有一些照顧不到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包含。
    【診斷】
    “包含”應為“包涵”。音近義混而致誤。“含”和“涵”在古代都有“其中包容有”之義,“包含”和“包涵”有時也通用。但是在現代漢語中,這兩個詞已經有了各自不同的職能,應注意區分。
    【辨析】
    “包含”和“包涵”在使用中的主要區別在於:
    ,讀音有所不同。盡管“含”和“涵”單字讀音相同,但是用在“包含”和“包涵”中讀音卻有區別。前者讀作bāo·han,“含”讀本音;後者讀作bāo·hán,“涵”讀輕聲。
    第二,詞義存在不同。在現代漢語中,兩個詞都是動詞,但“包含”解釋為“裡邊包括、含有”,“包涵”是“包容、寬容”的意思,常用於客套話,表示請人原諒。
    第三,帶賓語的情況不同。“包含”所帶賓語多為比較抽像的事物,如“包含幾層意思”、“包含三個錯誤”等。“包涵”一般不帶賓語,常說“請包涵”、“多多包涵”、“多加包涵”等等,多用於自謙的客套話,即“包涵”的對像往往是自己,但後面不出現“我(們)”。
    第四,重疊方式不同。“包涵”可以構成重疊形式“包涵包涵”,而“包含”一般不能重疊。
    【正例】
    ①這一代青年的力量決不是那個腐敗的、脆弱的,甚至包含著種種罪惡的舊家庭所能夠抵抗的。(巴金《家》)
    ②好在我們是至親,不是外人,今後有啥事體,大家包涵點。(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鏈接:“涵”與“含”
    “含”為形聲字,上聲下形,本義為含在嘴裡的意思。由某東西被包容在口中,引申為容納、包括。“涵”也是形聲字,左形右聲,本義為水澤眾多,引申為被水浸潤、滋潤,又由浸潤漸漸引申到沉浸在水中的意思。於是“涵”有了包含、包容的意思。包含包涵
    [錯例]由於這次參加會議的人員較多,而我們在組織工作方面的經驗不足,有一些照顧不到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包含。
    【診斷】
    “包含”應為“包涵”。音近義混而致誤。“含”和“涵”在古代都有“其中包容有”之義,“包含”和“包涵”有時也通用。但是在現代漢語中,這兩個詞已經有了各自不同的職能,應注意區分。
    【辨析】
    “包含”和“包涵”在使用中的主要區別在於:
    ,讀音有所不同。盡管“含”和“涵”單字讀音相同,但是用在“包含”和“包涵”中讀音卻有區別。前者讀作bāo·han,“含”讀本音;後者讀作bāo·hán,“涵”讀輕聲。
    第二,詞義存在不同。在現代漢語中,兩個詞都是動詞,但“包含”解釋為“裡邊包括、含有”,“包涵”是“包容、寬容”的意思,常用於客套話,表示請人原諒。
    第三,帶賓語的情況不同。“包含”所帶賓語多為比較抽像的事物,如“包含幾層意思”、“包含三個錯誤”等。“包涵”一般不帶賓語,常說“請包涵”、“多多包涵”、“多加包涵”等等,多用於自謙的客套話,即“包涵”的對像往往是自己,但後面不出現“我(們)”。
    第四,重疊方式不同。“包涵”可以構成重疊形式“包涵包涵”,而“包含”一般不能重疊。
    【正例】
    ①這一代青年的力量決不是那個腐敗的、脆弱的,甚至包含著種種罪惡的舊家庭所能夠抵抗的。(巴金《家》)
    ②好在我們是至親,不是外人,今後有啥事體,大家包涵點。(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鏈接:“涵”與“含”
    “含”為形聲字,上聲下形,本義為含在嘴裡的意思。由某東西被包容在口中,引申為容納、包括。“涵”也是形聲字,左形右聲,本義為水澤眾多,引申為被水浸潤、滋潤,又由浸潤漸漸引申到沉浸在水中的意思。於是“涵”有了包含、包容的意思。
    “含”側重某一東西作為相對獨立的一部分被包藏在其中,而“涵”所包容的東西就像水滲入泥土中,無所不在。因此“含”僅指包藏其中,注重“形”。“涵”則有更多浸潤滲入其中的意味,注重“無形”,它還用來構成“涵養”、“涵蓋”等詞語。
    於是,在現代漢語中,“包涵”就專用來指在無形之中而又無所不在地包容、原諒別人過錯,表示其他意思的任務就交給“包含”了。
    爆發暴發
    [錯例]那天晚上,我心裡憋著的怒火終於暴發了,像一頭被激怒的獅子,衝著他哭喊叫罵,朝他身上扔東西。
    【診斷】
    “暴發”應為“爆發”。音同義近而致誤。兩個詞讀音相同,字形相似,而且意義相近,都含有“突然發作”的意思,容易用錯。上例中表示憤怒的情緒猛烈地表露出來,應使用“爆發”。
    【辨析】
    “爆發”和“暴發”都是動詞,它們之間的不同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去區分:
    ,起因不同。“爆發”之前往往有在內部蓄積力量的過程,當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後,就引發了質變,出現了外部劇烈的衝突。“暴發”往往沒有什麼前兆,也不需明顯的前期蓄積過程,說來就來,出人意料。
    第二,側重點不同。“爆發”通常體現由內而外的擴張性、迸發性,並展示出一種強大的力量,更強調猛烈的程度。“暴發”則表現為突然出現狀況,更加強調事隋發生的突然性。
    第三,使用範圍不同。當用於自然事物時,“爆發”使用範圍較窄,而“暴發”使用範圍較寬。“爆發”用於火山等猛烈爆炸式、迸發式的發生,“暴發”則常用來形容洪水、泥石流、疾病等的突然發作,如“山洪暴發”、“暴發禽流感”。當用於人的活動或社會事件時,“爆發”使用範圍較寬而“暴發”使用範圍較窄。“爆發”多用於戰爭、運動的發生等,如“爆發世界大戰”、“爆發農民起義”,也用於力量、情緒、聲音的猛烈發作等,如“爆發出驚人的力量”、“爆發雷鳴般的掌聲”;“暴發”則隻用於指突然發財或得勢,如“一夜暴發”、“政治暴發戶”,詞語帶有貶義。
    【正例】
    ①太平洋戰爭已經爆發,美國同意在本土為中國訓練高級飛行人員。(畢淑敏《北飛北飛》)
    ②孩子生下來八個月,她忽然心髒病暴發死了。(馮驥纔《一百個人的十年》)
    鏈接:說“暴”發
    “暴”字在古代有兩個義項與“暴發”有關。一是“猝,突然”。如《谷梁傳·宣公二年》:“靈公朝諸大夫而暴彈之,觀其闢丸也。”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谷梁傳》:“暴者,猝也,謂猝然引彈而彈之也。”又如漢代王充《論衡·狀留》:“肉暴長者日腫,泉暴出者日湧。”(肉突然長多叫做腫,泉水突然冒出叫做湧。)二是“急驟,猛烈”。如《詩·邶風·終風》:“終風且暴,顧我則笑。”毛傳:“暴,疾也。”又如《史記·項羽本紀》:“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
    今暴得大名,不祥。”(自從我做了你的妻子,從來不曾聽說你祖上有什麼富貴的,現在猛然間出了大名,是不吉利的。)這兩個義項是相通的,可以合二為一。
    本意本義
    [錯例]讓不同群體在社會共同體中共生共存,共同發展,實現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社會妥協、社會包容和社會融合,這正是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和諧社會的本意。
    【診斷】
    “本意”應為“本義”。音同義混而致誤。因兩個詞讀音相同,而且“意”和“義”可以連用構成一個詞“意義”,所以誤用“意”、“義”,造成了錯誤。
    【辨析】
    “本意”和“本義”的“本”都有“原本”之義。既然是原本的,那麼就不是現在的,或有所變化,或有所隱藏,難以一眼看出來,還需進行一些追溯探究纔能發現。這是它們的共同之處。但它們是兩個意義根本不同的詞,其主要區別表現在:
    ,“意”和“義”的語素義不同。在“本意”中,“意”是人的活動背後沒有顯現出來的“意圖、意願、想法”等,“本意”即原本的意圖。“本義”中的“義”表示“含義、意義”,“本義”就是指本來的含義或意義,在表示詞語的原本的意義或較早的意義時,是跟引申義、比喻義相對的。
    第二,主觀與客觀的不同。“本意”往往指當事人的主觀想法或打算,相當於“本心”,因此常用於人的語言、行動、想法等方面,如“他的本意是好的”。“本義”是客觀存在的含義,因此比較多用於解釋語言中的字詞句,如“兵”的本義是“武器”。
    【正例】
    ①方舉人因為他是獻忠的軍師,特意把林大人這次來谷城的本意告訴了他,囑咐他幫助獻忠查聽李自成的下落,將自成捉到,建立大功。(姚雪垠《李自成》第十七章)
    ②每一個方塊漢字是都有它的意義的,現在用它來照樣的寫土話,有些是仍用本義的,有些卻不過借音。(魯迅《花邊文學·漢字和拉丁化》)
    鏈接:“意”義
    “意”是個會意字,從心從音,本義為心志、心意。《說文解字》說“意,志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講“心之所謂意”,這都告訴我們,“意”本來就是人的主觀意志。現代漢語中,許多由“意”構成的詞,如“意見、意料、意念、意氣、意識、意圖、意外、意向、意願”等,都和人的主觀想法有關。
    必需必須
    [錯例]由於我市餐飲業競爭加劇,不少企業隻顧賺錢,不注意飲食衛生環境的維護,缺乏必須的衛生設施,食品衛生條件極差,因飲食衛生發生的餐飲糾紛事件也時有發生。
    【診斷】
    “必須”應為“必需”。音同義近而致誤。兩個詞語讀音相同,含義相近,但在使用的時候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由於口語中不必刻意區分(讀音相同,口語不可能區分)也無礙使用的原因,導致了人們在書寫的時候也經常混用。
    【辨析】
    “必需”和“必須”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它們的區別在於:
    ,側重不同。“必須”強調事理或情理上務必做到某種程度。例如:“每位員工都必須恪盡職守。”“必需”為“必須需要”的縮略,強調作為條件一定要具備,必不可少。例如:“懂得現代科技的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必需的人纔。”
    第二,訶陛不同。“必須”是副詞,多作狀語。一般用在動詞、形容詞之前。例如:“我們必須努力工作,爭取更好的成績。”也可以用在分句前面。例如:“必須三個人一組,否則不能通過。”“必需”是動詞,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主要作定語或作謂語。例如:“由於必需的原料價格上漲,食用油的生產成本也不斷攀升。”“空氣和水是每個人所必需的。”
    第三,語氣不同。“必須”帶有比較強烈的命令語氣、強調語氣。例如:“你必須去辦公室把這件事情說清楚。”“必需”則語氣稍弱一些,為一般語氣。
    第四,構詞能力不同。“必需”有構詞能力,可以構成“必需品”、“必需物資”等,“必須”則沒有構詞能力。
    【正例】
    ①兩個月前跟老太爺同來的二十八件行李中間有一個宣德爐和幾束藏香一那是老太爺虔誦《太上感應篇》時必需的“法器”,現在四小姐也找了出來。(茅盾《子夜》)
    ②在外,至少必須有幾十畝膏腴的田地,在家,必須有幾問幽雅的書齋;就是流寓上海,也一定得生活較為安閑,在客棧裡有一間長包的房子,書桌一頂,煙榻一張,癮足心閑,摩挲賞鋻。(魯迅《小品文的危機》)
    鏈接:“需”和“須”
    “須”單獨用時有“一定要”的意思,用在動詞前,具有副詞的明顯特征,例如“入學須知”、“遊戲須知”;而“需”是動詞,有需要、需求的意思,有時更指需要用的東西,例如“軍需”、“供需”、“基本生活所需”等。明白了兩者的區別,運用時就能舉一反三。除了“必需”和“必須”之外,還有“需要”和“須要”,“不需”和“不須”,都可以根據“需”和“須”的區別加以辨別,以避免錯用。
    不齒不恥
    [錯例]今年夏天在某市舉行過一次“防汛救災演唱會”,但省民政廳至今尚未收到演唱會一分錢救災款。義演不義,中飽私囊,打著“義演”的幌子卻無分文救災,這種行為早已為人們所不恥。
    【診斷】
    “不恥”應為“不齒”。音同義混致誤。“恥”和“齒”讀音相同。“不恥”和“不齒”都是古代漢語的遺留用法,意思完全不同。
    【辨析】
    “不齒”與“不恥”的區別具體表現在:
    ,“齒”本來是名詞,指牙齒。後由“牙齒”引申為“平列,列為同類”,作動詞。“不齒”就是“不願與……同列”、“不願提及”的意思,—般用來表示鄙視、瞧不起某人的意思。“恥”原本是個形容詞,有屈辱、羞隗、可鄙的意思。在古漢語中“恥”有時被活用為動詞,作意動用法,有“以為恥,以為可恥,以為是恥辱”的意思。“不恥”中“恥”就保留了意動用法,意思是“不以……為恥”,如“不恥相師”(韓愈《師說》)意思就是不以互相學習為恥。
    第二,“不齒”前邊可以和“所”或者“為……所”結構連用表示被動,構成“(為)……所不齒”。如:“為人所不齒”、“世人所不齒”等。“不恥”前邊不能加“所”。
    第三,“不齒”後邊—般不接賓語,如果要接就必須在所接賓語前加“於”,構成“不齒於……”。如:“不齒於人類”、“不齒於人”等。“不恥”不能單獨作謂語,後邊—股帶卜賓語,構成“不恥……”,表示“不以……為恥”的意思。如:“不恥下問”、“不恥後”等。
    第四,“不齒”是貶義詞,“不恥”是中性詞。
    【正例】
    ①還有茶商鹽販,本來是不齒於“士類”的,現在也趁著新舊紛擾的時候,借刻書為名,想挨進遺老遺少的“士林”裡去。(魯迅《熱風·所謂國學》)
    ②《韓非子》說賽馬的妙法,在於“不為先,不恥後”。(魯迅《華蓋集·先與後》)
    鏈接:“齒”的引申義
    要正確理解並使用像“不齒”這樣的詞語,弄清楚“齒”的引申義的來龍去脈還是很有必要的。
    在古代,“齒”本指門牙,後泛指牙齒,為名詞。後來,引申為所有齒狀排列之物,如古代以竹木所刻的用來計數的工具、木屐的齒釘,等等。
    再進一步抽像引申為同列、同輩,作名詞。例如,唐《上大理崔大卿應制舉不敏啟》中說“遊於朋齒”,就是與朋友們交往。又引申為並列、引為同列,作動詞。《左傳·隱公十一年》:“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楊伯峻解釋“不敢與齒,謂不敢與並列。”還引申為提到,說及,表示重視。《陳書·任忠傳》:“不為鄉黨所齒。”這裡的“齒”就是提及的意思。於是“不齒”就指不願意提到,不與同列,表示鄙視。
    不負眾望不孚眾望
    [錯例]在第14屆亞運會女子100米蛙泳比賽中,名將羅雪娟不孚眾望,以1分06秒84的成績刷新了亞洲紀錄,並且為中國隊再添一金。
    【診斷】
    “不孚眾望”應為“不負眾望”。音近義混而致誤。盡管“不孚”與“不負”音近,而含義大不相同。如果未把握關鍵字“負”和“孚”的含義,就可能誤用。
    【辨析】
    這一字之差,“不負眾望”與“不孚眾望”的意思卻迥然不同,主要表現在:
    ,含義相反。“負”,義為違背、背棄,再引申為辜負、對不起,“不負眾望”就是不辜負大家的期望。“孚”原義是“信用、信任”,“不孚眾望”的意思是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一個是不辜負大家,一個是得不到大家信任,意思截然相反。
    第二,側重不同。兩個詞都圍繞著眾人的期望來說,“不負眾望”側重於接受重托或使命,結果完成得非常理想,令大家滿意。“不孚眾望”側重於因辜負大家的期望而得不到大家信任。“不負眾望”側重在完成某一特定使命後的評價,“不孚眾望”更傾向於對於某人一貫表現的評價。
    第三,感隋色彩不同。“不負眾望”是褒義詞,用於贊揚和肯定評價,它的反義詞是“有負眾望”。“不孚眾望”是貶義詞,用於批評和否定評價,反義詞是“孚眾望”或“深孚眾望”。
    【正例】
    ①據說教練是在意大利球迷的強烈呼聲中纔決定啟用這位新星的。巴喬果然不負眾望,旗開得勝。(鐵凝《門外觀球》)
    ②這次選舉,本來他是有希望的,但由於他近來的所作所為不孚眾望,結果落選了。(1997年全國高考題)
    鏈接:說“孚”
    孚,本來的意思是“孵化”,古文字形,像禽類伏在卵上孵化的樣子。《說文解字》:“孚,卵孚也。從爪,從子。”例如宋代張載《正蒙·中正》:“子而孚化之。”王夫之注:“子,禽鳥卵也;孚,菢也。”菢,就是孵化的意思。後來“孚”引申為信用,如《詩經·大雅·下武》中有“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句。
    對於這一引申義的來歷,有兩種解釋。一是徐鍇《<說文>繫傳》:“孚,信也,烏之孚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二是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中“孚,信也”:“此即‘卵即孚’引申之義也。雞卵之必為雞,鴨卵之必為鴨,人言之信如是矣。”
    徐鍇說是因為鳥孵卵都按照確定的時間進行,不隨便亂來,因此引申為信用、誠信。段玉裁則認為,之所以有這樣的引申,是因為雞卵一定會孵出雞,鴨蛋一定孵出鴨,結果不會隨意改變。盡管解釋有所不同,但他們都從禽鳥孵化小鳥的道理出發,告訴了我們“孚”由“孵化”引申出“信用、誠信”的根據。
    ……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