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迷戀的教育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552-800
    【優惠價】
    345-500
    【作者】 張文質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教育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9350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0793500
    作者:張文質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教師專業成長的熱情該如何激發?


    家庭中應該受教育的是誰?


    孩子需要具備的能力是哪些?


    家庭盡早建立“不”的原則,孩子一生都會受益!


     


    張文質,生命化教育發起人,教師公益研修“教育行走”項目創始人,十萬班級百萬家庭公益共讀活動發起人,近20萬家庭參與!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張文質對當今教育現狀和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的深層次解析。作者從日常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出發,對學校老師、學生家長所關心的教育方面的問題提出了不少有見地的看法和解決策略。


    書內部分闡述了父母主導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以及教育中的角色分工,因為這是教育得以展開的基礎;第二部分則展現了作為一個教育研究者從更深廣層面上對教育的思考;第三、第四部分以迷戀的教育學為主線,表達了作者的浸淫於教育學之中的生活態度和獨立思考


    本書既有實際教育問題的解決對策,也有對教育的整體剖析,其中的不少觀點,如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分工、古法孕育的重要性、對老師角色的新要求、閱讀的重要性、老師自我成長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等,對廣大老師和家長體認教育現狀和提高教育認知水平有不小的幫助。

    作者簡介

     福建閩侯人,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與家庭教育研究者,生命化教育發起人,教師公益研修“教育行走”項目創始人。他提出的“生命化教育”“教育是慢的藝術”等教育理念,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贊同。


    他扎根中小學與家庭教育研究30多年,多部作品入選“全國教師教育優秀課程資源及推薦使用課程資源目錄”“中小學圖書館(室)”。2017年他發起了全國十萬班級百萬家庭公益共讀活動,截止目前已累積近20萬家庭參與。2018年他創辦文質教育研究院,致力於教師成長與新父母成長繫列課程的研發和實施。

    目錄
    自序:跟著詞語過教育生活/01

    父母教育共識與角色分工

    父母就是孩子的命運/03
    家庭中應該受教育的是誰/05
    聊聊馴獸式教育/07
    回到古法孕育/09
    先有家庭生活,再談家庭教育/11
    家庭盡早建立“不”的原則,孩子一生都會受益/13
    父母教育共識與角色分工/15
    教育孩子,一天倦怠就有一天的麻煩/18
    父母也需要不停地“斷奶”,孩子纔能成長得更好/20
    “拼爹時代”,父親隻有更努力纔行/22

    自序:跟著詞語過教育生活/01


     


    父母教育共識與角色分工


     


    父母就是孩子的命運/03


    家庭中應該受教育的是誰/05


    聊聊馴獸式教育/07


    回到古法孕育/09


    先有家庭生活,再談家庭教育/11


    家庭盡早建立“不”的原則,孩子一生都會受益/13


    父母教育共識與角色分工/15


    教育孩子,一天倦怠就有一天的麻煩/18


    父母也需要不停地“斷奶”,孩子纔能成長得更好/20


    “拼爹時代”,父親隻有更努力纔行/22


    父母要為孩子創造多種選擇的條件/24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解決真實的麻煩/27


    父母朋友圈,會不會成為孩子的“壓力圈”/29


    不要把兒童的特點當作缺點/31


    當孩子沒有長成你期待的樣子/33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多維思考/36


    開放的社會,孩子需要具備的能力是哪些/38


    不要讓孩子走入黑暗巷道/41


    中考不理想,怎樣選擇可能更好一些/43


    “培優”難,“補短”更是難上加難/46


    補課怎麼補纔對頭?這是個問題/48


     


    與教育有關的思索


     


    從農耕文化視角下的教育觀說起/53


    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培植對生命的敏感/55


    我所理解的“開學課”/57


    教育之中值得思考的就是“習慣”/60


    與教育有關的思索/62


    憶我的老師王秉先生/64


    不再是一個問題的教育/70


    思考教育,需立足生命/72


    一個人的童年是如何影響一生的/74


    回到正道來討論孩子學習的內驅力/76


    由孩子放棄生命說起/78


    “有17% 的孩子身陷灰色情緒之中”,不可低估生命的各種危機/81


    需要打開的應試教育/83


    簡單剖析應試教育/85


    對幼小銜接的思考/87


    從學校教育中看孩子的未來/89


    也許回到塵土,纔是真正的教育/91


    教師專業成長的熱情該如何激發/93


    我的“三字真經”與“新三生主義”/95


    做家庭教育指導師,已成為教師工作的新職責/98


    有些老師會成為學生一生的生命範本/101


    淺談就業選擇/103


    教師節,再談對教師職業的理解/106


    好教師的重點不是教學生怎麼做人/109


    好教師能夠幫助到孩子什麼/111


    一個好老師其實無所不能/114


    把每個孩子當成天鵝一樣去鼓勵/116


    佟生老師的成長是很有借鋻意義的範本/119


    一個網約車師傅談到的教育常識/121


    學業的失敗不代表人生的失敗/123


    你是否還有勇氣做一個自我變革者/126


    你的焦慮來自哪裡/127


    終於有個文件關心學生睡眠問題了/129


    所有積極的力量都來自人性的光輝/132


    人性的“暗粒”/134


     


    生命,要隨時面對不可能


     


    父輩們的“生活形態”/139


    穿行在隧道中的人/141


    朋友越多,聽到的生命故事就會更加神奇/143


    晚年來得比較早,會非常漫長/145


    對生命的重新抉擇/148


    使消極變得更有意義的方式/149


    我一直沒有擺脫與恐懼同行/152


    也許,適宜的是保持沉默/154


    屬於你的時刻/156


    忍不住的關懷/158


    晦澀的詩歌/160


    我真把自己變成一個憂心忡忡的人了嗎/162


    生命的主動逃遁/165


    生命要隨時面對不可能/167


    體制生活的“共同福利”/169


    在虛無的世界裡虛無/171


    我們的身體建設與生活建設/173


    生活需要適時放松與轉換/175


    令人變得更為澄明自如的閱讀/177


    隻要有書讀,就不會陷於悲傷/179


    一切創造首先源於“閱讀自由”/181


     


    你要配得上你現在的生活


     


    做自己喜歡的事,像毛驢一樣勤勉、耐勞、不抱怨/187


    坐在院子裡,聽各種鳥叫/189


    風景是你所看到的/191


    抓緊生活,享受春光/193


    你要配得上現在的生活/196


    重回詩意靈動的生活/198


    “句子主義者”的執著/199


    湖邊的一塊石頭/201


    命運的標簽/203


    弱者的武器/205


    越來越稀少的天真/207


    2019 年天,扮鬼臉/209


    2019 年,窄門/212


    和解之樹/213


    一層層剝開,一定會看到人成長的真相/215


    哆哆嗦嗦/217


    變革自我/219


    關於“幸福”/220


    書中的人生/222

    前言
    從農耕文化視角下的教育觀說起

    我想說說我的一個感悟,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自然而然地都會特別強調,一分付出就會有一分收獲,勤能補拙,勤奮出真知,下一分的力,出一分的工,就一定有一分的收獲。
    這是一個常識,在生活中確實是可以看得到的,我把這樣的理解看成是農耕文化。農耕文化基本上都有這個特點——所有的付出在自然環境裡面,基本上都能得到回報。除非今年有天災,或者是有意外情況發生,要不然正常的付出肯定是能夠得到回報的。
    蘇聯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叫維果茨基,他有一個很形像的說法,說人的發展,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也就是說,在原有的基礎上付出更多的努力,付出更多的思考,跳出原來的局限,就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從農耕文化視角下的教育觀說起


     


    我想說說我的一個感悟,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自然而然地都會特別強調,一分付出就會有一分收獲,勤能補拙,勤奮出真知,下一分的力,出一分的工,就一定有一分的收獲。


    這是一個常識,在生活中確實是可以看得到的,我把這樣的理解看成是農耕文化。農耕文化基本上都有這個特點——所有的付出在自然環境裡面,基本上都能得到回報。除非今年有天災,或者是有意外情況發生,要不然正常的付出肯定是能夠得到回報的。


    蘇聯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叫維果茨基,他有一個很形像的說法,說人的發展,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也就是說,在原有的基礎上付出更多的努力,付出更多的思考,跳出原來的局限,就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學生的課堂學習中,老師特別注重啟發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就是跳出自己的近發展區,跳出原有的思維框架和能力框架,去探索未知。這既是一種學習的方法,又是一種人生的信念。也就是說,人總是可以發展自己,發展自己本身就是一種內在性的力量。人皆如此,隻要努力,隻要付出就都能得到發展。


    不過,問題恰恰也就來了。孩子的成績不好,他的某些能力跟同學比,跟其他人比,顯得特別低下,這個時候我們對他的評價可能就會有些問題。比如說我們可能會覺得他付出得不夠,用心不到位,或者是你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比較笨——人家出一分力,自己的孩子就需要出兩分,卻仍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和評價。


    自己的孩子可能已經很努力了,甚至他已經比別人更用功了,但總是得不到更好的回報,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記得我的孩子讀初中的時候曾經這麼感慨過。她跟她媽媽說:“我這麼努力為什麼總是考不好呢?”說完之後,她很委屈,也很惶恐。事實就是這樣,她跟其他人出的力是一樣的,為什麼她某些學科就考不好呢?這個考不好其實也是她的一個特點,這個特點裡可能有些是智力方面的問題。當然,可以說得更具體一點,比如說她的數學能力會比較差一些,化學也學得差一些,她有某些學科上的局限。雖然她在寫作上有優勢,但是她的短板也很明顯,這個短板,有時候是終其一生的,誇張一點說,這些短板是很難改變的。


    在孩子小的時候,你可能還看不到這些問題難以改善,但是隨著他學業的增長,隨著他生命的成長,你就會發現,人的短板就成了他的特點。當然這個短板本來就不見得是一個缺點,短板有時候也會成為他的優勢所在。為什麼這麼說?這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的,關鍵要看我們把它放在什麼地方,放在某個恰恰需要它的領域,它就成了優勢所在。比如說,有些孩子的思維廣闊度、活躍度不高,但是他思維的專注性、穩定性特別強,這時就有特別適合他從事的職業。


    說到職業,說到人生的發展、人生的很多願景,我有一點體會,就是人在什麼樣的狀態裡,從事什麼工作能夠得心應手,能夠有成功感,能夠有快樂的體驗——往往就是在他能力的範圍內。也就是說,不是在於他要跳一跳纔能摘到果子,而是他隻要一伸手就能摘到果子。


    這裡有一個內在的問題,在我們期許孩子的時候,有時候我們的鼓勵,既是正面的,也可能是有點盲目的——你的鼓勵,是不是能促進他的發展,是不是他有這樣的潛力,對此,我們也很難說得清楚。父母有時候就會想,算了算了,還是順其自然吧,孩子該成為誰就成為誰吧。有些父母,自然而然地就會有這種倦怠,這是可以理解的。


    對一個家庭來說,傳統很重要,因為傳統有時候就是從來都如此,我們家族就是有這個文化,我們家族就是有更高的奮鬥目標,我們家族就是要超越很多人。這種內在力量的激發顯得很自然,不需要有太多的教育。孩子的父母,或家族中的其他長輩,這本身就是一種正面影響力。這種自然而然的,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生活中,在家族氛圍裡面生發出來的力量,看上去不是那麼強大,實質上它卻是特別有影響力的。


     


    2020年4月16日


     

    媒體評論
    我認為中國需要受教育的是父親,因為父親沒有介入孩子的學習與家庭生活,是非常普遍的現像。實際上,這已經帶來了諸多孩子成長方面的嚴峻問題。客觀地說,很多所謂的巨嬰,就是一些雖已成年但心智不成熟、不願意承擔責任的人,他們的產生往往跟父親的缺席有很大關繫。
    ——張文質

    我每天都在聽“文質說”,兩個多月來一直沒間斷過。每天聽完之後,要等到音樂結束纔下線。下線之後,我還會回味很久。聽了“文質說”之後,再來看孩子在家裡的學習狀況,就發覺自己對孩子的評價方式跟以前有所不同了。
    ——長沙某中學校長

    我認為中國需要受教育的是父親,因為父親沒有介入孩子的學習與家庭生活,是非常普遍的現像。實際上,這已經帶來了諸多孩子成長方面的嚴峻問題。客觀地說,很多所謂的巨嬰,就是一些雖已成年但心智不成熟、不願意承擔責任的人,他們的產生往往跟父親的缺席有很大關繫。


    ——張文質


     


    我每天都在聽“文質說”,兩個多月來一直沒間斷過。每天聽完之後,要等到音樂結束纔下線。下線之後,我還會回味很久。聽了“文質說”之後,再來看孩子在家裡的學習狀況,就發覺自己對孩子的評價方式跟以前有所不同了。


    ——長沙某中學校長


     


    張老師的書我是每本。他是一個時時刻刻在思考教育當下與未來的人,對教育的迷戀和探索,可以說他是念茲在茲。他能注意到孩子、家長、老師的不同需要,在書中很少重復自己的觀點,其看法和見解總是發人深省,同時又很接地氣。


    ——北京某讀者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