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艾滋病問題的社會建構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1390-2016
    【優惠價】
    869-1260
    【作者】 潘綏銘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社會學  社會生活與社會問題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803635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68036351
    叢書名:艾滋病社會學研究叢書(第一輯)

    作者:潘綏銘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5月 


        
        
    "

    編輯推薦
    這套“艾滋病社會學研究叢書”共包括8本專著,當屬中國社會學界近20年來研究艾滋病問題的學術著作之集大成。作者們從多種視角深入剖析了艾滋病流行情況和感染者的處境,相關記錄和分析有益於國內學界的知識更新,也有益於我國艾滋病防治工作者進一步認識我國艾滋病流行的根源以及艾滋病感染者的艱難處境。 
    內容簡介
    本書從相對宏觀的社會分析的視角出發,以“艾滋病問題”在中國情境中被建構的過程為主線,首先從學理分析及其社會文化意義入手,再分析在被構建與終被定格的過程中的社會力量的博弈,後闡述本書的中心命題:“艾滋病問題”是中國社會重組進程的一個標識,而且隻有在推動這一進程的努力中,纔會有更大的可能性發現這個問題的佳解決模式。
    作者簡介
    潘綏銘,1950年出生,北京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2015年曾任性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從1985年開始,在中國創立與推廣了“性社會學”,奠定了其基本理論框架,並創立了該學科的基本概念以及“有性無別”的性別理念,被同仁稱為“性學教父”。潘綏銘是實證研究方法的領軍人物。在定量研究方面,2000—2015年進行了4次全國成年總人口隨機抽樣的性生活調查;在質性研究方面,創立了“主體建構”的研究視角與方法論,落實於“社區考察法”“求異法”“大差異的信息飽和法”等操作模式,以及社會調查的倫理原則。
    目錄
    章艾滋病問題的社會建構及其意義/1
    節艾滋病何以成為一個“問題”?/3
    一、艾滋病問題的學理衝突及其社會文化意義/4
    二、“高政治定位”背後的博弈/9
    三、“艾滋病問題”:中國社會重組的標識/16
    四、解決問題的前景:推動中國社會重組進程/21

    第二節艾滋病恐慌:整肅性道德的後武器/27
    一、疾病,往往是政治的工具/27
    二、恐慌必然推動傳播/28
    三、我們需要理解艾滋病感染者的什麼?/29
    四、怎樣做,纔算是理解艾滋病感染者?/30
    五、防治艾滋病的社會意義:對公民的生命負責/34


    艾滋病問題的社會建構及其意義/1



    艾滋病何以成為一個“問題”?/3


    一、艾滋病問題的學理衝突及其社會文化意義/4


    二、“高政治定位”背後的博弈/9


    三、“艾滋病問題”:中國社會重組的標識/16


    四、解決問題的前景:推動中國社會重組進程/21


     


    第二節
    艾滋病恐慌:整肅性道德的後武器/27


    一、疾病,往往是政治的工具/27


    二、恐慌必然推動傳播/28


    三、我們需要理解艾滋病感染者的什麼?/29


    四、怎樣做,纔算是理解艾滋病感染者?/30


    五、防治艾滋病的社會意義:對公民的生命負責/34


     


    第三節
    中國艾滋病防治事業的價值理念/37


    一、政治理念:從“御敵”到“負責”再到“維權”/37


    二、社會理念:從“部門合作”到“社會動員”再到“社群為


    主體”/39


    三、文化理念:從“高危人群”到“去污名化”再到“個人權利


    伸張”/41


    四、生活理念:從“潔身自好”到“參與社會”再到“公民


    責任”/42


    五、核心理念:從“救亡”到“健康”再到“幸福”/44


     


    第二章
    艾滋病防治中的“三國演義”/49



    行動邏輯的雙向衝突:感染者的應對取向的三方共構/51


    一、感染者為什麼會出現負面的應對?/51


    二、感染者的自我定位及其行動邏輯的衝突/54


    三、政策執行者與感染者,不同的行動邏輯/57


    四、醫患雙方的行動邏輯衝突/59


    五、個體歸屬:三方之間的不同行為邏輯/61


    六、研究視角的啟示:多主體的共構/65


     


    第二節
    感染者對於“三國演義”的主體認知/66


    一、如何讓感染者安全地說出心裡話?/66


    二、感染者被誰歧視?被歧視了什麼?/69


    三、感染者對CDC的工作怎麼看?/72


    四、感染者對於醫院工作的評價/76


    五、志願者,為人為己的貼身服務/82


     


    第三節
    艾滋病防治:從“三國演義”走向“三位一體”/88


    一、我們要討論什麼?/88


    二、在志願者眼中,“三位一體”進展如何?/90


    三、CDC如何看待“三位一體”?/104


    四、“三位一體”在醫院的眼中/113


    五、“分久必合”=利益協調/116


    六、推進“三位一體”的政策保障/125


    七、且議且行,愈進愈明/134


     


    第四節
    電腦調查問卷、“三方”訪談提綱及定性訪談的總結


    框架/137


    一、電腦調查問卷/137


    二、“三方”訪談提綱/160


    三、定性訪談的總結框架/162


     


    第三章
    艾滋病的性傳播/165



    性傳播風險:男人的“馬太效應”/171


    一、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171


    二、如何進行假設與檢驗?/172


    三、四個視角分別檢驗,發現了什麼?/176


    四、性社會學對於馬太效應的解釋/178


     


    第二節
    性傳播風險:女性的多伴侶/180


    一、社會網絡中女性之性/180


    二、假設與檢驗:什麼因素的作用更大?/181


    三、女性主體的多因素選擇/184


     


    第三節
    性傳播風險:多人的性行為/185


    一、交換性伴侶的現狀與分析/185


    二、群交,什麼人在做?/187


    三、性傳播的可能性有多大?/188


     


    第四節
    性傳播的新風險:新型毒品/190


    一、新型毒品的現狀/190


    二、新型毒品危害整體健康/193


    三、新型毒品嚴重加劇性傳播/194


     


    第五節
    理論探討:性傳播,社會學的解決之道/197


    一、性傳播是網絡化的/197


    二、艾滋病傳播的“橋梁人群”/199


    三、性傳播,依托於社會結構/201


    四、風險,更來自非法“性產業”的組織形式/205


    五、我們如何了解她們?/209


    六、她們纔是主體,我們僅僅是幫助/213


    七、艾滋病社會學的理念與模式/216


     


    第四章
    艾滋病社會學的方法論/223



    艾滋病調查的“過程控制”/225


    一、生活環境的控制:添加調查點的全面考察/225


    二、調查情境的控制:激發主體充分呈現/228


    三、數據質性的控制:收集“主體的構建表現”/231


    四、走向整合:過程控制的方法論意義/233


    五、對於社會學方法的光譜式理解/235


     


    第二節
    艾滋病調查的整體真實度——檢驗問卷調查質量的新方


    法/239


    一、現有的檢驗手段,難以“驗真”/239


    二、被調查者的自答設計/240


    三、調查員現場監測的設計/241


    四、使用回答時間進行檢驗的設計/243


    五、整體真實度的確定與意義/243


     


    第三節
    社會學與公共衛生相結合:艾滋病發生率的討論/245


    一、為什麼需要“自報發生率”/245


    二、各個歷史時段的共性考察/247


    三、歷史發展與社會階層的相互關繫/253


    四、哪些性行為的感染風險更高?/255


    五、啟示:客觀測定與主體建構視角並行不悖/256


     


    第四節
    艾滋病給社會學帶來的新視角/258


    一、個體究竟是怎樣被組織起來而存在於社會和參與社會的?/258


    二、對於婚姻的劃分標準和概念體繫,需要增加“性”的視角/261


    三、應該用個體的細小社會行為對理論進行證偽/263


    四、在實證方法上,艾滋病推了我們一把/264


     


    第五節
    艾滋病研究對於跨學科主張的啟示/266


    一、跨學科,何以可能?/266


    二、跨學科主張何以可能成為陷阱?/270


    三、實現跨學科的三個層次的條件/275


    四、跨學科的可行性究竟是什麼?/279


     



    走向生命社會學/283


     


    附錄
    性傳播的田野調查與感悟/291


    一、我在現場:“相處式體驗”/292


    二、性傳播的存在基礎/294


    三、性傳播的客觀條件/297


    四、性傳播的生活意義/302


    五、性傳播的可能性/307


    六、性傳播的另一半:男客/311


    七、我了解到你的人生,你豐富了我的心靈/317


     


    致謝/320

    前言
    自從20世紀80年代出現艾滋病以來,人類社會在面對這一挑戰的時候,先後出現了四種不良傾向。
    第1種傾向是把艾滋病“道德化”了,認為艾滋病是對於“性混亂”的懲罰,艾滋病感染者是“咎由自取”。這種傾向在艾滋病傳播的早期非常盛行,到21世紀開始衰亡,目前已經沒有多大的市場。
    第二種傾向是把艾滋病“社會性別化”,片面地強調男男性行為是艾滋病傳播的主要渠道。自21世紀以來,這種傾向在發達國家日漸式微,但是在我國仍然有一定的市場。
    第三種傾向是把艾滋病“災難化”,過度誇大艾滋病傳播的速度與規模,因而錯誤地宣揚:艾滋病傳播必定會給國家、經濟、社會和人民帶來滅頂之災。這種傾向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曾經流行,到2010年纔逐漸淡化。
    第四種傾向是“唯醫學化”,認為艾滋病隻是一種傳染病,僅僅依靠醫學和公共衛生手段就足以遏制其傳播。這種傾向在防治艾滋病的各個領域中一直表現得很明顯。
    正是為了消除上述四種傾向所帶來的不良影響,社會學者纔獲得了參與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歷史機遇。

    自從20世紀80年代出現艾滋病以來,人類社會在面對這一挑戰的時候,先後出現了四種不良傾向。


    第1種傾向是把艾滋病“道德化”了,認為艾滋病是對於“性混亂”的懲罰,艾滋病感染者是“咎由自取”。這種傾向在艾滋病傳播的早期非常盛行,到21世紀開始衰亡,目前已經沒有多大的市場。


    第二種傾向是把艾滋病“社會性別化”,片面地強調男男性行為是艾滋病傳播的主要渠道。自21世紀以來,這種傾向在發達國家日漸式微,但是在我國仍然有一定的市場。


    第三種傾向是把艾滋病“災難化”,過度誇大艾滋病傳播的速度與規模,因而錯誤地宣揚:艾滋病傳播必定會給國家、經濟、社會和人民帶來滅頂之災。這種傾向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曾經流行,到2010年纔逐漸淡化。


    第四種傾向是“唯醫學化”,認為艾滋病隻是一種傳染病,僅僅依靠醫學和公共衛生手段就足以遏制其傳播。這種傾向在防治艾滋病的各個領域中一直表現得很明顯。


    正是為了消除上述四種傾向所帶來的不良影響,社會學者纔獲得了參與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歷史機遇。


    早在20世紀末,國際學者、國際組織和具體工作者就發現了這樣兩個問題。其一,上述的前三種傾向危害較大,但是純粹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學者與工作者由於學科所限很難與之抗衡,急需更加專業的人員參與進來。其二,艾滋病傳播者和感染者都是生活在具體的社會情境之中的,醫療與預防的各種工作也開展於其中;但是,同樣由於學科所限,醫學與公共衛生領域的人員也很難解決這方面出現的各種問題。


    於是,國際上開始呼吁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積極參與到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與工作中來。在我國,這一進程開始於2000年,當時中國政府與英國政府合作開展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它不僅是當時艾滋病防治領域大的國際合作項目,而且在我國也是第1次大規模地引進社會科學家參與這樣的工作,還設立了專項基金,支持社會科學的研究項目與具體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本叢書的主編之一景軍教授牽頭,2003年召開了第1次社會科學家參與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學術研討會,其中的主力就是社會學家。


    此後,在長期實踐中,社會學為防治艾滋病做出了突出貢獻,發表的相關論文與出版的書籍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本叢書僅僅是萬紫千紅之一抹,志在創立“艾滋病社會學”這個新的綜合學科。


    艾滋病社會學不僅是把社會學簡單地運用於防治艾滋病,而且向著跨學科研究的光明前景前進。目前已經獲得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公共衛生學與社會學的不同世界觀與方法論開始擦出了火花,“人”的概念得以拓展,“人的主體性”意識得以推進,出現了發展數據收集方法的可能性。這集中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1,艾滋病社會學已經創建出不同於原學科的世界觀。因此,公共衛生領域的人員纔能深入各種不同的高風險人群,了解他們的知識、態度、信念與行為,而不僅僅是“看病治病”。同樣,社會學研究者基於新的世界觀,開始積極參與艾滋病毒感染者治療的實踐,而不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第二,在思維邏輯上,雙方也找到了具有相通命題:生理狀況與行為特征是互相建構的。正是由於雙方都接受了這個命題,公共衛生領域的人員纔會努力去探討感染者與高風險人群的求醫行為,而社會學研究者也纔會不斷主張把預防和治療婦科病納入“性工作者”預防艾滋病的工作之中。


    第三,在價值取向的層次上,公共衛生學與社會學雙方已經超越了“關愛生命”這一原生的共同點,深入命題:生命在於存在,也在於質量。因此,很多公共衛生領域的人員已經“越界”去幫助感染者解決醫保或低保問題,而社會學家則深入到感染者用藥和治療情況的探討。


    由此可見,艾滋病社會學這個新的學科正在形成之中,本套叢書的出版必將為它增添新的動力。


     


    潘綏銘


    2017年6月29日

    媒體評論
    在這套叢書中,從性社會學入手研究艾滋病問題的潘綏銘教授,集中分析的一個問題是艾滋病的政治化。按照潘教授的表述,我國官方的初反應是艾滋病屬於西方人特有,中國人隻需防範而已。之後,官方發現艾滋病在中國一部分“有問題”的人群中也流行起來,頓時如臨大敵,將艾滋病視為危及國家安全和民族安危的一種流行病,試圖用各種方法防止艾滋病從一小部分所謂的高危人群擴散到普通人群。當發現部分感染者其實是經由賣血感染的貧困農民之後,政府及時出臺了“四免一關懷”政策,以免費的抗病毒治療為政策驅動力。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