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第二性 (ⅠⅡ合卷本,精裝)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1523-2208
    【優惠價】
    952-1380
    【作者】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社會學  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6339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2763399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11月 

        
        
    "

    編輯推薦
    一、全球各版本銷量逾,有史以來討論女性的*完整、*理智、*充滿智慧的百科全書;

    二、我社獲得法國伽裡瑪出版社獨家授權,邀請著名翻譯家鄭克魯擔綱翻譯,首次從法文直接翻譯,推出**“全譯本”。該譯本權威可靠,榮獲2012年傅雷翻譯出版獎;

    三、采用全新精裝裝幀設計,具有收藏價值。
     
    內容簡介


    《第二性I》副標題為“事實與神話”,作者從生物學、精神分析學和歷史唯物主義關於女性的觀點出發,剖析女人變成“他者”的原因;隨後,通過對人類歷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從原始社會到現今女性的命運;後,本書以蒙泰朗、勞倫斯、克洛岱爾、布勒東和司湯達五位著名作家為例,對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話”進行分析,探討男人眼中的女性形像及其體現的思想。






    《第二性II》副標題為“實際體驗”,從存在主義的哲學理論出發,對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時期(童年、青春期、性啟蒙時期、婚後、為人母和步入老年後)進行正面考察,同時對她一生可能遇到的經歷(同性戀、成為知識分子、明星、妓女或交際花等)作出判斷和評價,深刻揭示了女性的處境及其性質。作者還分析了自戀女人、戀愛女人和虔信女人形成的過程及其背後復雜的社會原因,後提出了女性走向解放的道路就是成為獨立女性,也強調了隻有當女性經濟地位變化的同時帶來精神的、社會的、文化的等等後果,隻有當女性對自身的意識發生根本的改變,纔有可能真正實現男女平等。
    作者簡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 (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

    法國哲學家、作家、女性主義者。1929年通過法國哲學教師資格考試,曾在多所學校執教。1945年和讓-保羅薩特共同創辦《現代》雜志,致力於推介存在主義觀點。1949年出版《第二性》,引起極大反響,成為女性主義的經典。1954年憑小說《名士風流》獲龔古爾文學獎。她和漢娜阿倫特、蘇珊桑塔格並稱為西方女性學術的三個中心。

    已故法國總統密特朗稱她為“法國和全世界的傑出的作家”。法國前總統希拉克評價道:“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去世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她在文學上的成就代表了一個時代思想的衝撞,並深刻影響了我們這個社會。她在法國文學史理應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我以政府的名義表彰她為女英雄。”



    鄭克魯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法國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曾獲得法國政府教育勛章。翻譯作品有《巴爾扎克短篇小說選》、《茶花女》、《法國抒情詩選》等經典作品,主持編著《法國文學史》,獲1994年中國社科院科研成果一等獎。憑《第二性》I、II榮獲2012年傅雷翻譯出版獎。
    目錄

    導言 ........3

    部命運 ........25
    章生物學論據 ........27
    第二章精神分析觀點 ........61
    第三章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76

    第二部歷史 ........85
    一 ........87
    二 ........92
    三 ........109
    四 ........127
    五 ........157

    導言 ........3



    部命運 ........25

    章生物學論據 ........27

    第二章精神分析觀點 ........61

    第三章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76



    第二部歷史 ........85

    一 ........87

    二 ........92

    三 ........109

    四 ........127

    五 ........157



    第三部神話 ........197

    章 ........199

    第二章 ........273

    一蒙泰朗或者厭惡的面包 ........273

    二戴赫勞倫斯或者男性生殖器的驕傲 ........292

    三克洛岱爾和主的女僕 ........302

    四布勒東或者詩歌 ........317

    五司湯達或者真實的傳奇性 ........325

    六 ........337

    第三章 ........343

    -------------------------------------------------

    第二卷

    導言 ........3



    部成長 ........7

    章童年 ........9

    第二章少女 ........80

    第三章性的啟蒙 ........132

    第四章女同性戀者 ........173



    第二部處境 ........197

    第五章已婚女人 ........199

    第六章母親 ........303

    第七章社會生活 ........359

    第八章妓女和高級妓女 ........394

    第九章從成熟到老年 ........418

    媒體評論
    波伏瓦的影響力是非常深遠的,特別是她的《第二性》及其社會建構理論。一般認為,女權主義的第二次浪潮整體上是從她開始的,她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為整個西方的女權主義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是那個時代女權主義運動的思想導師和旗手。
    我始終認為,波伏瓦的社會建構論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因為這是一個正確的理論和看法,它不可能過時。
    --李銀河(社會學家、性問題研究專家)

    在當今時代,波伏瓦的獨立人格對年輕人和藝術界依然有著啟迪。盡管波伏瓦終身和薩特在一起,但她的獨立性是薩特不可替代的,特別是其在文學上的創造引領了女性主義文學思潮,文學作品中的社會思想也獨具特色。
    波伏瓦在全世界都是一個熱門人物包括在國內,但是奇怪的是,國內研究者很少對她做專門的學術研究,目前大多隻停留在翻譯和介紹層面,國內學者也更關注的是其文學性,對作品中的社會思想和哲學思想重視不夠,更多隻把她當作一般女作家,低估了她的價值。波伏瓦的影響力是非常深遠的,特別是她的《第二性》及其社會建構理論。一般認為,女權主義的第二次浪潮整體上是從她開始的,她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為整個西方的女權主義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是那個時代女權主義運動的思想導師和旗手。

    我始終認為,波伏瓦的社會建構論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因為這是一個正確的理論和看法,它不可能過時。

    --李銀河(社會學家、性問題研究專家)



    在當今時代,波伏瓦的獨立人格對年輕人和藝術界依然有著啟迪。盡管波伏瓦終身和薩特在一起,但她的獨立性是薩特不可替代的,特別是其在文學上的創造引領了女性主義文學思潮,文學作品中的社會思想也獨具特色。

    波伏瓦在全世界都是一個熱門人物包括在國內,但是奇怪的是,國內研究者很少對她做專門的學術研究,目前大多隻停留在翻譯和介紹層面,國內學者也更關注的是其文學性,對作品中的社會思想和哲學思想重視不夠,更多隻把她當作一般女作家,低估了她的價值。

    --高宣揚(同濟大學法國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我認為作為女性都應該看看這本書,因為每個女人都應該學習一些女性主義的知識。這個社會,在很多方面男性都占據了優勢位置,隱藏了很多男性霸權,女性首先要意識到這一點,對此敏感,有社會平等的概念,然後纔能做到自我保護,纔能避免被這個男權社會奴役。

    --梁文道(著名媒體人)
    在線試讀
    波伏瓦論男尊女卑:

    兩性的等級首先出現在家庭的體驗中;她逐漸明白,即使父親的權威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明顯地感覺到的,它也是至高無上的;由於它沒有受到損害,就具有更多的光輝;即使事實上是母親作為主婦掌管家事,她一般也能巧妙地突出父親的意志;在重要時刻,她以他的名義,通過他,提出要求,進行補償或者懲罰。父親的生活圍繞著神秘的威望: 他在家裡度過的時刻,他工作的房間,他周圍的物件,他關注的事,他的嗜好,都具有神聖的性質。供養家庭的是他,他是家庭的負責人和家長。通常他在外工作,正是通過他,這個家跟世界其他地方溝通: 他是這個充滿冒險的、廣袤的、困難重重的、美妙的世界的化身;他是超越,他是天主。女孩正是在把她舉起的有力臂膀中,在她緊緊依偎的有力身體中,感受到這一點。通過他,母親被廢黜了,如同伊希斯被“拉”這位神祇、大地被太陽所廢黜一樣。但是,這時孩子的處境深刻地改變了: 她被指定有朝一日成為像她的母親一樣的女人——她永遠不會是至高無上的父親;把她與母親聯結在一起的紐帶,是一種積極的好勝心——她從父親那裡隻能被動地期待評價。男孩通過競爭的感覺去把握父親的優越地位: 而女孩帶著無能為力的贊賞態度去忍受這種優越地位。我已經說過,弗洛伊德所謂的“戀父情結”,並非像他所說的是一種性欲,這是主體同意在順從和贊賞中成為客體的深度退讓。如果父親對女兒表現出溫柔,她會感到自己的生存得到極好的辯護;她擁有其他女孩難以獲得的種種優異品質;她感到心滿意足,被奉若神明。她可能整個一生都帶著懷念去追尋這種充實與寧靜。倘若她得不到這種愛,就可能永遠感到自己是有罪的,該受懲罰;要麼她可能到別處尋找對自身的評價,對父親變得冷漠,甚至敵視。再說,父親不是掌握著世界鑰匙的人: 一切男人都分享男性的威望;不必把他們看做父親的“替身”。祖父輩、兄長、叔叔舅舅、同伴的父親、家庭的男性朋友、老師、教士、醫生,都強烈地吸引著小姑娘。成年女性對男人表現出來的熱烈敬意,足以把男人捧到很高的地位。波伏瓦論男尊女卑:



    兩性的等級首先出現在家庭的體驗中;她逐漸明白,即使父親的權威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明顯地感覺到的,它也是至高無上的;由於它沒有受到損害,就具有更多的光輝;即使事實上是母親作為主婦掌管家事,她一般也能巧妙地突出父親的意志;在重要時刻,她以他的名義,通過他,提出要求,進行補償或者懲罰。父親的生活圍繞著神秘的威望: 他在家裡度過的時刻,他工作的房間,他周圍的物件,他關注的事,他的嗜好,都具有神聖的性質。供養家庭的是他,他是家庭的負責人和家長。通常他在外工作,正是通過他,這個家跟世界其他地方溝通: 他是這個充滿冒險的、廣袤的、困難重重的、美妙的世界的化身;他是超越,他是天主。女孩正是在把她舉起的有力臂膀中,在她緊緊依偎的有力身體中,感受到這一點。通過他,母親被廢黜了,如同伊希斯被“拉”這位神祇、大地被太陽所廢黜一樣。但是,這時孩子的處境深刻地改變了: 她被指定有朝一日成為像她的母親一樣的女人——她永遠不會是至高無上的父親;把她與母親聯結在一起的紐帶,是一種積極的好勝心——她從父親那裡隻能被動地期待評價。男孩通過競爭的感覺去把握父親的優越地位: 而女孩帶著無能為力的贊賞態度去忍受這種優越地位。我已經說過,弗洛伊德所謂的“戀父情結”,並非像他所說的是一種性欲,這是主體同意在順從和贊賞中成為客體的深度退讓。如果父親對女兒表現出溫柔,她會感到自己的生存得到極好的辯護;她擁有其他女孩難以獲得的種種優異品質;她感到心滿意足,被奉若神明。她可能整個一生都帶著懷念去追尋這種充實與寧靜。倘若她得不到這種愛,就可能永遠感到自己是有罪的,該受懲罰;要麼她可能到別處尋找對自身的評價,對父親變得冷漠,甚至敵視。再說,父親不是掌握著世界鑰匙的人: 一切男人都分享男性的威望;不必把他們看做父親的“替身”。祖父輩、兄長、叔叔舅舅、同伴的父親、家庭的男性朋友、老師、教士、醫生,都強烈地吸引著小姑娘。成年女性對男人表現出來的熱烈敬意,足以把男人捧到很高的地位。

    在小女孩看來,一切都有助於證實這種等級觀念。她的歷史和文學知識、歌曲、別人催她入睡的傳說,都是對男人的贊美。正是男人創造了希臘、羅馬帝國、法蘭西和所有的國家,正是男人發現了大地,發明了用來開發土地的工具,正是男人治理這個世界,使世界充滿塑像、繪畫、書籍。兒童文學、神話、故事、報導,反映了男人的驕傲和願望創造出來的神話: 小女孩正是通過男人的眼睛,探索世界和從中辨別自己的命運。男性優勢占壓倒地位: 珀爾修斯、赫拉克勒斯、大衛、阿喀琉斯、朗斯洛、蓋克蘭、巴亞爾、拿破侖,那麼多的男人,卻隻有一個貞德;在她後面,顯露出大天使聖米歇爾的偉大男性形像!沒有什麼比描繪名媛生平的書籍更令人厭煩的了: 與傑出男子的生平相比,這是多麼蒼白的形像啊;她們大部分都淹沒在某個男英雄的陰影中。夏娃創造出來不是為她自己,而是作為亞當的妻子,而且是從他的肋骨抽出來的;在《聖經》中隻有很少女人,其行為是人所共知的: 路得僅僅是為自己找一個丈夫;以斯帖跪在亞哈隨魯面前,獲得了猶太人的寬恕,她仍然隻不過是末底改手中的馴服工具;猶滴更為大膽,但她也服從祭司,她的功績回味起來有點可疑: 無法與年輕的大衛確實輝煌的勝利媲美。神話中的女神是輕佻的或任性的,在朱庇特面前全都瑟瑟發抖;而普羅米修斯令人贊嘆地偷到了天火,潘多拉卻打開了收藏不幸之盒。有一些女巫和老太婆,在故事中實施可怕的權力。其中,在安徒生的《天堂裡的花園》中,風神之母的形像令人想起原始的大母神: 她的四個巨人兒子抖瑟瑟地服從她,他們行為不軌時,她打他們,把他們裝在她的口袋裡。但這不是一些吸引人的人物。仙女、美人魚和水精不受男性統治,更為吸引人;但她們的生存是不確定的,幾乎沒有個性;她們介入人間,卻沒有自己的命運: 從安徒生的小美人魚變成女人那一天起,她就經歷了愛情的束縛,痛苦變成了她的命運。在現代的故事裡,和在古代的傳說中一樣,男人是有特權的英雄。德塞居爾夫人的作品是古怪的例外: 它們描繪了一個母權社會,丈夫在場的時候,他扮演一個可笑的角色;習慣上,父親的形像像在真實的世界中一樣,戴上了榮耀的光環。《小婦人》中,女性的戲劇是在父親的保護下進行的;他沒有出現,卻被神聖化了。在冒險小說中,是男孩子周遊世界,作為水手坐船航行,在叢林中靠面包樹的果實充饑。一切重要事件都是通過男人纔發生的。現實證實了這些小說和傳說。如果小女孩看報,如果她聽到大人的談話,她便會看到,今日和從前一樣,男人主宰世界。她所贊賞的國家首腦、將軍、探險家、音樂家、畫家都是男人;使她的心激情澎湃的是男人。





    波伏瓦論暴力:



    大約在十三歲時,男孩對暴力有了真正的認識,他們的攻擊性、他們的權力意志、他們的挑戰興趣在發展;小女孩正是在這時放棄了粗野的遊戲。她仍然參加體育運動,但變得專門化、服從人為規則的體育活動,並不等同於自發地和習慣地去尋求力量;它處於生活的邊緣;它無法像無序的戰鬥、出乎意料的攀登那樣,提供世界和自身的大量信息。女運動員永遠感受不到男孩將同伴肩膀按到地上的那種征服者的驕傲。再說,在許多國家,大部分少女沒有任何運動訓練;如同摔跤一樣,攀登對她們是禁止的,她們隻讓自己的身體被動地忍受考驗;限制比在幼年時更明確,她們必須放棄擺脫既定的圈子,放棄越出人類的其餘部分確定自身: 她們被禁止探索、敢作敢為、重新劃定可能性的界限。特別是,在年輕人身上如此重要的挑戰態度,她們幾乎一無所知;當然,女人互相比較,但挑戰與這種被動的對峙不是一碼事。兩個自由的人對峙,是為了爭奪對世界的控制權,力圖拒絕束縛;爬得比同伴更高,把一隻手臂扳倒,是為了確定對整個大地的權力。這種征服行為,少女是不被允許的,她尤其不被允許實施暴力。無疑,在成年人世界,在正常時期,暴力不起重大作用;但它縈繞不去;許多男性行為是在可能出現暴力的背景中形成的: 每個街角都有爭吵;大部分時間爭吵化解了;但男人感受到他的拳頭中有著確定自身的意志,足以使他感受到對自己至高無上的確定。男性反對一切冒犯、一切把他壓縮為物的企圖,訴諸打擊和展現拳腳: 他不讓自己被他人超越,他要處於主體性的中心。暴力是每一個對自己、對自己的熱情和對自己的意志的贊同的本真考驗;徹底地拒絕暴力,就是拒絕自己接受一切客觀真理,就是封閉在抽像的主體性中;不經過肌肉的憤怒和反抗,就仍然處在想像中。不能把自己心裡的活動寫在世界表面,是一種可怕的挫折。在美國南部,一個黑人不可能對白人使用暴力;這項規定正是神秘的“黑靈魂”的關鍵;黑人在白人世界的感受方式,他自我調整的行為,他尋找的補償,他全部的感覺和行動方式,都要由他注定的被動性來解釋。在德國人占領時期,有些法國人決定甚至在受到挑釁的情況下也不采取暴力行動——(不論是通過出於自私的謹慎,還是因為他們有要緊的責任去完成)——感到他們在世界上的處境深刻改變了: 要取決於他人的任性是否把他們變成客體,他們的主體性再沒有辦法具體表現出來,它隻是一個次要現像。因此,對於被允許並且必須表現自身的男孩和感情缺乏直接有效性的女孩來說,世界的面貌完全不同;他不斷地重新質疑世界,他每時每刻起來反對既定事物,因此,當他接受既定事物時,感到積極地確認了它;她卻是一味地忍受;世界不需要她就自行確定,它有不變的面貌。這種體力上的無能表現為更普遍的膽怯: 她不相信她的身體沒有體驗過的力量,她不敢行動、反抗、創造: 她注定順從、忍讓,隻能在社會上接受一個現成的位置。她認為事物的秩序是既定的。有個女人告訴我,在她的整個青年時期,她自欺地否認自己體力上的弱點;承認這一點,就會失去做事的興趣和勇氣,不管是在智力領域還是在政治領域。我認識一個如同男孩一樣被養大,自以為像男人一樣強壯、精力充沛的姑娘;雖然她非常漂亮,每月來月經時十分痛苦,她仍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女性;她像男孩一樣魯莽、生命力旺盛、富有主動性;她有男孩的大膽;如果在街上看見一個孩子或者一個女人挨揍,她會毫不遲疑地用拳頭干預。一兩次不幸的體驗向她顯示,在使用暴力方面男性是占上風的。當她衡量出自己的弱點時,她的大部分自信崩潰了;這次變化引導她承認自己是女性,承認自己的被動性,接受了依附。不再信賴自己的身體,就是失去自信。隻要看看年輕人如何看重肌肉的重要性,就可以明白一切主體都把自己的身體當做客觀的表現來把握。





    波伏瓦論白馬王子:



    男人使她眼花繚亂,但也使她恐懼。為了調和她對他懷有的矛盾心情,她把他身上使她害怕的男性和虔誠崇拜的、光輝四射的神性分解開來。她對男性朋友表現突兀而粗蠻,卻崇拜遙遠的白馬王子: 他們是電影演員,她把他們的照片貼在床頭上,還有死去或者活著的英雄,但他們無論如何無法接近,隻是偶爾看到的陌生人,她知道再也不會重新見到他們。這樣的愛情不會引起任何問題。往往她向往的是一個具有社會威望或有纔華的男人,而他的身體不會引起她騷動不安: 比如一個有點可笑的老教授;這些上年紀的男人已越過少女被封閉其中的世界,少女可以暗地裡寄希望於他們,就像獻身於天主那樣: 這樣一種奉獻沒有什麼屈辱,可以坦率地承認,因為不存在任何肉體的欲望。浪漫的女人甚至樂意接受,意中人外貌尋常,甚至丑陋,有點微不足道: 她隻會感到更安全。她假裝埋怨把自己和他分隔開的障礙;但其實,她選擇他正是因為從她到他不存在任何真實關繫。因此,她把愛情變成一種抽像的、純粹主觀的體驗,不危及她的整體性;她的心在跳動,她經歷分離的痛苦、見面時的折磨、怨恨、希望、埋怨、熱情,不過是空幻的;她根本沒有介入。有趣的是選擇的偶像離得越遠,就越是光彩奪目: 天天遇到的鋼琴教師不如說是可笑而丑陋的;如果愛上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陌生人,則寧願他俊美和有陽剛氣。重要的是,性的問題無論如何被規避了。這種精神戀愛延長和證實自戀傾向,這時肉欲隻出現在內在性中,他者並不真正在場。少女時常以極其強烈的方式展開想像生活,正是因為她從中找到一種借口,使她能回避具體的體驗。她選擇將幻想和現實混同起來。





    波伏瓦論叛逆:



    少女拒絕自然和社會,以大量古怪的方式對之挑戰和冒犯。人們時常指出,少女有飲食上的怪癖: 她喫鉛筆芯、封信的小面團、木屑、活蝦,吞服成打的阿司匹林;她甚至喫蒼蠅和蜘蛛;我認識一個十分聰明的少女,她用咖啡和白葡萄酒合成可怕的混合飲料,強迫自己喝下去;另外,她喫浸過醋的糖;我見過另一個少女,她在色拉裡發現一條白色的蟲,決定嚼食。所有孩子都熱衷於用眼睛、手,更進一步用嘴和胃去體驗世界: 但在青春期,小女孩尤其樂於在難以消化的、令人厭惡的東西中去體驗世界。“令人厭惡的”東西往往吸引著她。有一個漂亮的女孩,平時愛打扮,細心照料自己,被一切她看來“肮髒”的東西所吸引: 她擺弄昆蟲,欣賞月經弄髒的內褲,吮吸傷口流出的血。玩髒東西,顯然是一種克服厭惡的方式;在青春期,這種情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小女孩對自己過於肉感的身體、對於經血、對於成年人的性交、對於她注定要歸屬的男性是厭惡的;她在親近她所反感的東西中自我滿足時,卻正好是在否認它。“既然我必須每月流血,我喝下我傷口的血是表明我的血不使我害怕。既然我必須服從令人反感的考驗,為什麼不能嚼食一條白色的蟲呢?”這種態度在這個年齡十分常見的自殘中以明晰得多的方式表現出來。少女用剃刀劃破大腿,用香煙燒灼自己,割傷自己,剝自己的皮;我青年時代的一個女友,為了不去參加令人厭煩的園會,用一把小斧砍傷自己的腳,以致要臥床六周。這些施虐受虐狂的行為,既是一種提前的性體驗,也是對它的一種反抗;在忍受這些考驗的時候,必須心腸變硬,去對付一切可能的考驗,由此使考驗變得緩和,包括新婚之夜的磨難。當少女把一條鼻涕蟲放在自己的胸脯上時,當她吞下一瓶阿司匹林時,當她自殘時,那是在向她未來的情人挑戰: 你強加給我的,絕不會比我強加給自己的更可惡。這就是她對性愛做出的陰郁而自豪的初次嘗試。她注定要成為被動的獵物,但她要求自由,直至忍受痛苦和厭惡。當她用刀砍傷自己,用炭火燒傷自己時,她是抗議破壞她處女膜的插入: 她使之變得無效,以表示抗議。既然她以行動來接受痛苦,她是受虐狂,她尤其是一個虐待狂: 作為獨立的主體,她鞭打、嘲笑、折磨這有依附性的肉體,這注定順從、她憎恨卻不願擺脫的肉體。因為她無論如何都不選擇本真地拒絕自己的命運。施虐受虐的嗜好其實是一種根本性的自欺: 小女孩這樣做,是因為她通過拒絕,接受了女人的未來;如果她當初不承認自己是肉體,她就不會仇恨地殘害自己的肉體。甚至她的施暴也來自隱忍。當一個男孩子反抗他的父親和世界時,他用的是有效的暴力;他向一個同學尋釁,他打架,用拳頭證實自己是主體: 他讓世界接受,他超越世界。但自我確認,讓人敬服,對少女是禁止的,這就在她心裡造成那麼多的反抗: 她不希望改變世界,也不希望超越世界;她知道,或者至少相信,甚至也許願意受束縛: 她隻能破壞;她的憤怒中有著絕望;在生氣的晚上,她砸碎杯子、玻璃、花瓶: 這不是為了戰勝命運;這隻是一種像征性的抗議。少女正是通過眼前的無能為力,反抗她未來的受奴役;她遠沒有擺脫束縛,徒勞地使性子,往往隻是被束縛捆得更緊。針對自己和針對周圍世界的暴力行為,總是具有消極性質: 它們看來了不起,卻沒有效果。男孩子攀爬懸崖,和同學打架,把肉體痛苦、傷口和腫塊看做他沉迷的積極活動微不足道的後果;他既不追求也不逃避這些活動(除非自卑情結使他處於同女人類似的處境)。少女看到自己忍受痛苦: 她寧可在自己心裡尋找暴力行為和反抗的滋味,而並不對結果感興趣。她的反常來自她仍然處在童年的天地中,不能或者不願意真正逃離這個天地;她寧可在自己的籠子裡掙扎,也不尋求逃出籠子;她的態度是消極的、反射性的、像征性的。有時候,這種反常采取令人不安的形式。相當多的年輕處女都有偷竊癖;偷竊癖是一種性質十分模糊的“性的升華”;觸犯法律、破壞禁忌的意願,做被禁止和危險的事引起的昏眩,在偷竊的女孩身上無疑是主要原因: 但這種情況有雙重性。拿走無權得到的東西,這是傲慢地證實自己的獨立,是要作為主體面對被竊的東西和譴責偷竊的社會,是拒絕既定秩序和向秩序的守護者挑戰;但這種挑戰也有受虐狂的一面;偷竊的女孩受到冒險、如果被抓則墮入深淵的吸引;被抓住的危險,給偷竊行為帶來有快感的魅力;於是,在充滿責備的目光下,在抓住她肩膀的手上,在羞恥中,她完全地、無可挽回地成為客體。拿走東西而不被抓住,處在可能變成獵物的焦慮中,這就是青年女性的危險遊戲。在少女身上看到的反常的違法行為,具有同樣的意義。有些少女擅長寄匿名信,還有些少女樂於欺騙她們周圍的人: 有個十四歲的女孩說服了整個村子,有一幢房屋鬧鬼。她們既喜歡暗暗施展自己的權力、表現自己的不順從、對社會的挑戰,又享受可能被揭露的危險;她們常常自首,這是她們的快感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她們有時甚至自我揭發未曾犯下的錯誤和罪行。拒絕成為客體導致使自己重新成為客體,這並不令人奇怪: 這是一切消極困擾共有的過程。患有歇斯底裡麻痺癥的病人,擔心癱瘓、渴望癱瘓和實現癱瘓,是同一的: 他不再想它,纔能治愈它;精神衰弱癥患者的抽搐也是這樣。深深的自欺使少女類似這種神經官能癥患者: 嗜好、抽搐、密謀、反常,由於我們指出過的欲望與焦慮的矛盾情緒,可以在她身上找到神經官能癥的許多癥狀。比如,“離家出走”十分常見;她隨處亂走,遊蕩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兩三天之後自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