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1412-2048
    【優惠價】
    883-1280
    【作者】 李金銓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新聞傳播出版  傳播理論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ISBN】978752015274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0152747
    作者:李金銓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

    編輯推薦

    作者近十多年來,每在中文世界發表一篇文章,都獲得廣泛的回響。本書是這些文字精心反復修訂的結集。要言之,本書內容的特點與創新凡四:
    (1) 作者不斷聯繫個人關懷到公共議題,一以貫之。以歷史脈絡為經,以全球視野為緯,在傳播學的時空坐標遠近縱橫,旨在建立華人社會傳播的主體性,知己知彼,與西方主流研究平等對話。
    (2) 作者的訓練和視野橫跨多學科,從政治經濟學到媒介社會學觀照傳播內容與話語分析,並不斷聯繫媒介文本到多層次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脈絡,庶幾以大見小,以小見大,燭照其間的交光互影。
    (3) 作者不斷關注如何使中國傳統的形像思維、直覺智慧與西方社會科學的邏輯思維互通互證,何打通宏觀和微觀的鴻溝,如何求取想像力與學術紀律的平衡。
    (4) 作者企圖建立社會科學研究與文人關懷的橋梁。借助社會科學的問題意識和方法,分疏新聞史的脈絡,有別於一般新聞史的簡單書寫。
    本書開首之篇即不斷強調社會分析的辯證性、復雜性、具體性和條件性,庶幾賦豐富的文化意義以層次分明的因果秩序。*部分以國際傳播為主旨,從跨學科的視野為專題研究和經驗分析提供啟蒙發覆。作者首先指出美國主流傳播研究的“內眷化”(內卷化),導致歷史真空與國際真空。接著分析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傳播研究孕育的背景,批評國際傳播成為美國傳播的“放大版”。更重要的貢獻則是作者試圖聯繫在地經驗與全球視野,以重建國際傳播的知識論與方法論基礎,賦予國際傳播豐富的“文化性”,以促進國際傳播的國際化,並加強華人社會傳媒研究與西方主流文獻的對話。
    第二部分關注報刊與報人的歷史聯繫,抉微鉤賾,借助社會科學的視野分析新聞史的問題,涉及面包括近代文人論政與報人情懷,著名記者與時代的層層互動與糾葛,輿論場域的交鋒,英美在華的報業競爭,以及新聞教育的範式轉移。這些都是新聞史研究所未曾注意的重大問題。
    *後,以《學術生涯50年》為跋,提供半世紀傳播研究歷史的個人見證,縷述學術興趣的發展、研究問題的思考,和治學方法的經驗。

     
    內容簡介

    《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以歷史脈絡為經,以全球視野為緯,與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理論資源的活水源頭保持開放性的互動,又強調社會傳播分析的辯證性、具體性、互補性和條件性。書中作者試圖以重建國際傳播的知識論與方法論基礎,一方面促進國際傳播的“國際化”,賦之以豐富的“文化性”,一方面加強華人社會傳媒研究與西方主流文獻的對話,以期獲得彼此“境界的交融”;作者借助社會科學的問題意識和方法分疏近代中國新聞史上若干重要的脈絡,在國際格局下動態地追尋人物事件、結構過程的同與異、常與變。

    作者簡介

    李金銓,臺灣政治大學“玉山學者”,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曾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中研院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國際傳播、媒介政治經濟學、媒介與社會、新聞史,以及傳播的社會理論。在學術道路上孜孜求索四十年,穿梭傳播學的時空脈絡,遠近縱橫。2014年獲國際傳播學會(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頒費雪導師獎(B. Audrey Fisher Mentorship Award),2018年獲國際中華傳播學會(Chines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頒終身成就獎,2019年獲選國際傳播學會會士(ICA Fellow),同年獲頒中國新聞史學會卓越學術獎。

    目錄
    章傳播研究的時空坐標
    ——兼釋“橫看成嶺側成峰”/1
    附錄一“媒介專業主義”的悖論/53

    上篇國際傳播:中華與世界接軌
    第二章傳播研究的“內眷化”
    ——簡評美國主流研究的典範與認同/65
    第三章國際傳播的國際化
    ——反思以後的新起點/103
    第四章在地經驗,全球視野
    ——國際傳播研究的文化性/128
    第五章視點與溝通
    ——華人社會傳媒研究與西方主流學術的對話/159
    附錄二海外中國傳媒研究的知識地圖/183

    章傳播研究的時空坐標
    ——兼釋“橫看成嶺側成峰”/1
    附錄一“媒介專業主義”的悖論/53

    上篇國際傳播:中華與世界接軌
    第二章傳播研究的“內眷化”
    ——簡評美國主流研究的典範與認同/65
    第三章國際傳播的國際化
    ——反思以後的新起點/103
    第四章在地經驗,全球視野
    ——國際傳播研究的文化性/128
    第五章視點與溝通
    ——華人社會傳媒研究與西方主流學術的對話/159
    附錄二海外中國傳媒研究的知識地圖/183

    下篇民國報刊:新聞與歷史的聯繫
    第六章近代中國的文人論政/203
    第七章報人情懷與國家想像/229
    附錄三民國報刊研究問題舉隅/277
    第八章半殖民主義與新聞勢力範圍
    ——20世紀早期在華的英美報業之爭張詠李金銓/283
    第九章現代中國的公共輿論
    ——各說各話乎,公共對話乎?/313
    第十章密蘇裡新聞教育模式在現代中國的移植
    ——兼論帝國使命、美國實踐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張詠李金銓/341

    跋傳播縱橫——學術生涯五十年/374
    附錄四傳播研究的方法論——“跨界”、“搭橋”與“交光互影”/424

    前言
    自序

    做學術工作總會踫到奇特的“書緣”,譬如終身難忘的“友緣”。這種書和朋友不必多,但得到了就一輩子受用。本書以《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為名,是受到了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Mills,1959)的啟發。早年求學時期,邂逅了米爾斯,讓我明白了自己想做怎樣的學者,從而建立學術風格與研究旨趣。米爾斯強調,要不斷聯繫個人關懷與公共議題,而且任何重大問題都必須放在歷史(時間)的視野和全球(空間)的架構中考察。他還細致地刻畫了學者的生活方式、治學的態度,以及開拓想像力的各種方法,終目的就是要達到學術研究的藝術境界。當時我正在摸索學術門徑,米爾斯不啻提供了一副指南針:原來學術與生命是不應該割裂的,而是彼此活在一個同心圓內,由內向外擴張,連成一脈,個人的心路歷程不斷與社會結構有機互動。

    自序

    做學術工作總會踫到奇特的“書緣”,譬如終身難忘的“友緣”。這種書和朋友不必多,但得到了就一輩子受用。本書以《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為名,是受到了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Mills,1959)的啟發。早年求學時期,邂逅了米爾斯,讓我明白了自己想做怎樣的學者,從而建立學術風格與研究旨趣。米爾斯強調,要不斷聯繫個人關懷與公共議題,而且任何重大問題都必須放在歷史(時間)的視野和全球(空間)的架構中考察。他還細致地刻畫了學者的生活方式、治學的態度,以及開拓想像力的各種方法,終目的就是要達到學術研究的藝術境界。當時我正在摸索學術門徑,米爾斯不啻提供了一副指南針:原來學術與生命是不應該割裂的,而是彼此活在一個同心圓內,由內向外擴張,連成一脈,個人的心路歷程不斷與社會結構有機互動。
    現代學術以問題為中心,縱橫自如,超越學科窄框,卻又論理嚴謹,證據豐富。我曾自許要發展深刻的問題意識,從遠處大處著眼,並發展各種組成的環節與細節,以期以小見大,並願意承擔社會倫理與學術責任。我的學術生涯一直是在國際傳播的領域摸索,以脫胎自博士論文的專著《媒介帝國主義再商榷》(Lee,1980)發其端,參與了當時備受矚目的“國際資訊與傳播新秩序”辯論。其後三十多年,我的研究分為兩個支流:一是國際媒介對於世界重大事件的新聞建構,以《全球媒介奇觀》(Lee,Chan,Pan,and So,2002)及一繫列單篇論文為代表;二是轉型社會(尤其是中華圈)的媒介與權力結構之間如何互動,以及政治經濟脈絡如何形塑媒介的結構與文化(Lee,1990,1994,2000,2003;Chan and Lee,1991),其中若干論文曾擇要改寫為中文,並收錄於《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李金銓,2004)。近十幾年來,我特別關注國際傳播的知識論和方法論,旨在探討如何從在地經驗彰顯和接通全球視野,一方面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色,一方面又能提升到普遍性的理論,庶幾與西方學界平等對話(Lee,2015)。此外,我也對新聞史——特別是民國報刊——發生興趣(李金銓,2008,2013)。
    教研生涯四十年,好像剛開始就要結束了。陶淵明在臨命之前,猶且引用《左傳》的話慨嘆“人生實難”。像我這樣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在退休前夕更體會到“學問實難”的道理,縱使窮盡畢生之力,欲獲得點滴寸進,也未必有太大的把握。回顧這一段既漫長卻又短暫的歲月,不禁欣喜愧怍交集;欣喜的是一輩子能做自己愛做的事,愧怍的是學海無涯,而生命與纔情有限。這四十年,大概有一半時間在美國的明尼蘇達大學,一半時間在香港,因為工作環境的需要,我使用英文寫論文的機會竟比中文多得多。本書收錄的論文,包括國際傳播與新聞史兩個領域,都是過去十年內陸續發表的。在編輯的過程中,想到莊子說的“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不禁唏噓、悚然而汗顏。
    在香港城市大學,我有幸參與了媒體與傳播繫和傳播研究中心的創立。2005年開始,無心插柳柳成蔭,又創立了“中國大陸青年新聞傳播學者到訪項目”,至今已有兩百多位學者參加,遍布大江南北各重要高校。他們是當前中國傳播研究的中堅隊伍,有的已成長為學界翹楚。我從《論語》的“友多聞”取義,名曰“多聞雅集”,像征由“博學多聞”的“新聞人”所成立的朋友圈,彼此互稱“多友”。多友們熔友誼和學術為一爐,已蔚然形成一所風格獨特的“無形學府”(invisible college)。本書書稿承多友張彥武先生鼓勵;李紅濤博士在挪威訪學期間,撥冗閱讀書稿一過,指出若干錯誤,並改定通用譯名;宋韻雅博士協助文檔轉換,在此一並致謝。
    2016年下半年健康突然不合作,生了一場大病。全靠嘉琪無私無怨、無微不至的照顧,正慢慢渡過一個一個難關。她原在明大是出色的專業心理醫師,隻因遷就我“不安分”的選擇,屢次舉家遷徙於太平洋兩岸之間。與她結褵為終身伴侶,是我畢生的福分。在這裡,我也想表達對遠居美國的子女居安、居明,媳佩英,以及孫女以、以立的思念。我謹以謙卑而感恩的心,把這本書獻給他們。

    大病初愈,生命給我第二次機會,我心中充滿感恩。一場大病使“生老病死”變得這麼真實,使“無常”變得這麼靠近。以無常為常,我沒有怨天尤人,隻祈求上蒼賜我以勇氣、信心和耐心,照著該做的節奏一步步走過難關。我在病中把內心感想錄了音,共十九段,其中有一段中說:“什麼是幸福?平常人做平常事,就是幸福。”人常在福中不知福,一旦失去健康,一切皆空。病了一整年,和嘉琪每天二十四小時長相廝守,還覺得時間不夠用,彼此加深心靈的聯繫,重新體驗生命的意義。世界上大概隻有夫妻和親情是在受難中不會起身告辭的。平時各忙各的,很多事視為當然,但病中無助,一個眼神也能感受到不渝的感情。嘉琪是我的觀音。家人不棄不離溫暖我心,朋友關懷常記我心。這本書是一個平凡學術人所做出的卑微獻禮,於私是記錄,於公則表示我在學術對話中報了到。

    2018年清明時節,煙雨三月會杭州。承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慨助,群賢彙聚西湖湖畔,參加第三屆“多聞論壇”。我是“退院老僧”,應命做了一場公開報告——“傳播縱橫:學術生涯四十年”。難得風雨夜,捧場客個個手提滴水的雨傘,或坐或站,室內擠滿了人,又一路延到走廊外。接著,李紅濤博士安排了另一場懇切的座談會,由劉鵬博士出馬主持,敦邀姜紅教授和吳飛教授兩位“多友之友”,以及李艷紅、劉海龍、孫信茹和朱麗麗等四位“多友”教授,請他們在百忙中撥冗評點本書的未刊稿。座談會上大家各抒己見,逸興遄飛,縱橫自如,處處洋溢著溫暖的友情,綻放著智慧的火花,實為我的退休增添殊榮。

    本書付梓在即,我的心境可以用下面三句話概括:
    蘇東坡(北宋1037~1101)論吳道子(唐680~759)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朱熹(南宋1130~1200)論學:“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
    李如一(明1556~1630)禪詩:“是非無實相,轉眼究成空。”
    前兩句話我懸為治學的鵠的,第三句話則是為學做人的究竟本相。這三句話都是我永遠心向往之而不能至的境界。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