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通識寫作:怎樣進行學術表達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353-512
    【優惠價】
    221-320
    【作者】 葛劍雄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語言文字  其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262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8162624
    作者:葛劍雄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7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學術寫作是思想呈現的主要方式,在大學學習中具有樞紐性地位。通識教育致力於培養學生“可遷移”的能力,是學術寫作能力培養的重要渠道。《通識寫作:怎樣進行學術表達》邀請復旦大學通識核心課程授課名師,結合各自的學科背景和研究體驗,為大家“解鎖”學術寫作的要點和難點。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學術寫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分別從選題策略、學術閱讀、文獻管理、讀書筆記、寫作技巧、論文規範、文獻征引等各個重要環節入手,旨在幫助青年學子掌握打開學術寫作之門的“鑰匙”。

    作者簡介

    葛劍雄(教授,歷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祖籍浙江紹興,1945年出生於浙江湖州。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教授。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學風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史學會理事,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國際地圈生物圈中國委員會委員,國際歷史人口委員會委員,HISTORICAL GEOGRAPHY編委,上海市政府參事,上海市政協常委等。歷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著名專家。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目錄
    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學術規範
    ———學術寫作的基礎(代序) 葛劍雄/ 001
    部分
    1/ 學術論文寫作入門)
    一、什麼是學術寫作/ 005
    二、如何進行論證/ 006
    三、論文選題/ 010
    四、論文起草的注意點/ 013
    五、讀書報告的撰寫/ 016
    六、觀點表達/ 017
    七、批判性閱讀/ 018
    2/ 互聯網時代的學術閱讀和文獻管理(郁喆雋)
    一、上課要獲取“藏寶圖” / 023
    二、有效、有目標、批判地閱讀/ 026

    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學術規範


    ———學術寫作的基礎(代序) 葛劍雄/ 001


    部分


    1/ 學術論文寫作入門)


    一、什麼是學術寫作/ 005


    二、如何進行論證/ 006


    三、論文選題/ 010


    四、論文起草的注意點/ 013


    五、讀書報告的撰寫/ 016


    六、觀點表達/ 017


    七、批判性閱讀/ 018


    2/ 互聯網時代的學術閱讀和文獻管理(郁喆雋)


    一、上課要獲取“藏寶圖” / 023


    二、有效、有目標、批判地閱讀/ 026


    三、不動筆墨不讀書/ 029


    四、如何寫文獻綜述/ 031


    五、注意學術規範/ 032


    六、知識管理的技術輔助/ 035


    七、不忘寫作的初心/ 036


    3/ 我寫故我在———學術寫作與個人知識(王鴻飛)


    一、我寫故我在/ 040


    二、學術寫作與登徒子好色/ 043


    三、知識與信息爆炸時代的學術寫作/ 046


    四、知識和信息爆炸時代的知識產業/ 051


    五、通識教育與學術寫作/ 055


    六、個人知識與學術寫作/ 057


    七、關於學術寫作的一些個人知識/ 061


    第二部分


    4/ 文學論文的幾種常見形式(段懷清)


    一、從一般閱讀到專門的文學閱讀/ 072


    二、科學時代的文學論文/ 076


    三、“文學例外論” / 079


    四、文學的外部研究/ 082


    五、文學的內部研究/ 085


    六、考證類論文及其延伸/ 087


    七、文本解讀類論文及其延伸/ 089


    八、理論+文本類論文及其延伸/ 091


    九、混合類論文及其他/ 094


    5/ 從讀書筆記到論文寫作:方法與規範(侯體健)


    引言: 從錢鍾書先生的手稿集談起/ 096


    一、讀書筆記: 彙聚材料與記錄想法/ 099


    二、選題、材料與框架: 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 102


    三、回顧、論述與引證: 學術論文的寫作規範/ 109


    6/ 學術史回顧的寫法———兼談論文寫作中的形式規範與


    實質規範(仇鹿鳴)


    一、作為形式規範的注釋及其意義/ 114


    二、注釋的功能與作用/ 116


    三、形成學術問題的幾個步驟/ 121


    四、研究設計與學術史回顧/ 124


    五、學術史回顧的寫法/ 127


    六、成為研究者的關鍵: 努力寫作/ 130


    7/ 立足文本、結合專業———基於經典作品的選題與寫作


    (歐陽曉莉)


    一、學術寫作的一般要求和常見問題/ 134


    二、通識課程論文的選題策略/ 136


    8/ 社會科學論文選題策略與寫作技巧(熊易寒)


    一、藍海戰略: 選擇研究領域/ 152


    二、什麼是問題意識/ 154


    三、如何提出一個好的問題/ 157


    四、社會科學的想像力與理論聚焦/ 160


    五、寫、寫、寫纔是“王道” / 162


    六、寫作是一場攻防戰/ 166


    9/ 一個有趣問題的經濟學敘事方式(吳建峰)


    一、找到感興趣的經濟學現像/ 171


    二、提出有價值的經濟學問題/ 172


    三、構思可行的研究框架/ 174


    四、如何展開研究/ 178


    五、論文的寫作/ 181


    六、結語/ 188


    10/ 英文參考文獻的正文引用與文後整理(陳斌斌)


    一、參考文獻的相關概念/ 190


    二、參考文獻的整理/ 192


    三、正文文獻引用/ 209


    四、文獻管理軟件/ 220

    前言
    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學術規範
    ———學術寫作的基礎(代序)
    葛劍雄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講有關學術寫作的基礎。我本人在求學階段並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專門訓練,主

    要是通過自己平時的閱讀、實踐和積累慢慢領悟到的,所以完全是一種個人的體會,供大家參考。
    我認為學術寫作的基本要求體現在三個方面: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學術規範。
    對於大學生來說,首先要明白哪些內容屬於學術寫作。
    類是作為一種學術訓練,比如摘要、讀書筆記、學術的記錄稿整理以及對專業資料的翻譯(包括

    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學術規範


    ———學術寫作的基礎(代序)


    葛劍雄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講有關學術寫作的基礎。我本人在求學階段並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專門訓練,主


     


    要是通過自己平時的閱讀、實踐和積累慢慢領悟到的,所以完全是一種個人的體會,供大家參考。


        我認為學術寫作的基本要求體現在三個方面: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學術規範。


        對於大學生來說,首先要明白哪些內容屬於學術寫作。


        類是作為一種學術訓練,比如摘要、讀書筆記、學術的記錄稿整理以及對專業資料的翻譯(包括


     


    外文互譯和文言文翻譯)。摘要的目的是考察我們讀書能否真正抓住要害,從而將書中主要的內容進行


     


    概括。讀書筆記是為進一步研究做準備,其內容可以是對一本書的理解重點,也可以是對某些觀點的懷疑


     


    或是一種新的假定、設想。記錄稿的整理要求記錄要點並抓住基本的觀點,這實際是訓練我們學術總結和


     


    邏輯推理的能力。此外,對專業資料的翻譯不同於一般的文學作品翻譯,需要結合專業知識,所用術語應


     


    符合專業規範。


        第二類是在類基礎上的進一步加工,其形式包括書評、學術評論、學術綜述、專業會議的紀要等


     


    。書評不在於過分注重書本身的內容,而更強調自身的學術思考和學術研究範圍。學術評論的


    角度不在於語法、詞句或辭藻如何,而主要是從專業內容上切入。對專業成果的綜述需要我們具備基本的


     


    學術鋻別能力,在綜述中突出重點,並從各方面作出評論。專業會議紀要的內容包括會議背景、會議取得


     


    的成果或存在的不足,特別是要體現這次會議在學術上有何推動和進步。


        第三類是譯注、譯述和譯著。譯注並不隻是簡單的解釋,而是在翻譯內容的基礎上,為了適合讀者的


     


    需要,涉及了另外一些基礎的研究,並在這些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或泛化。所謂譯述,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譯


     


    ,而是在翻譯過程中重新參與內容的組織,其形式類似書評或綜述。譯著與一般的翻譯相比有很大區別,


     


    它需要在翻譯的基礎上加上必要的注釋,甚至需要在翻譯過程中指出原著本身的問題,並在著作或評論中


     


    將這些問題處理好,一本優秀的譯著往往被認為是在翻譯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完善的著作。


        第四類是調查、考察報告,包括在人類學、社會學、考古學中有很多規範的田野報告、發掘報告,這


     


    些報告需要帶著學術問題和要求去進行。以調查為例,即使是資料性的調查或問卷調查,也不能隻是簡單


     


    地記錄結果,而是要在記錄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研究。比如寫問卷調查的報告,既要依照學術規範將


     


    相關結果記錄下來,同時也要根據規範對這些資料的學術價值、真實性和正確性作出評估。


        第五類是注釋。注釋除了基礎性地掃除讀者理解的障礙以外,更主要的是進入書的內容中,對內容進


     


    行疏導,而不是僅僅局限於解釋某個讀音、字義或者地名。有時候為了幫助讀者理解幾條原文,可能需要


     


    找到大量證據。此外,古人著書或寫文章常常喜歡用典,我們如果不了解這些典故,就不能明白其中的涵


     


    義,這就需要通過注釋來說明。一篇優秀的注釋很能體現一個注釋者的學術水平,因而這也可以看成一種


     


    學術寫作。


        第六類是論文、著作,這也是規範、典型的學術寫作。其學術寫作的性質並不在於篇幅的長短,


     


    以論文為例,即使是一篇很短的小論文,也稱得上是學術寫作。著作當然更應該如此。在學術寫作中還有


     


    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文字語言必須使用規範的學術用語,這就要求正確使用甚至盡量避免使用或摻雜文


     


    言、外文、方言、口語、俗語和網絡語詞。文言文有它特定的使用場合,即主要限定在古代史、古代文學


     


    這類專業,除此之外,很多當代的規範詞彙是無法用文言表達的,濫用文言反而會引起別人的誤解。引用


     


    外文必須要有規範的、對應的中文翻譯,尤其要注意外國人名、地名一般都有固定的中文詞對應,不能僅


     


    根據發音,更不能隨心所欲亂譯。方言的使用,一般僅限於文學作品中被用來反映人物或地方的特色,所


     


    以除非是專門為了討論方言而舉例一些方言,通常情況都要用標準的、通用的語言文字。口語、俗語因為


     


    帶有感情色彩而容易引起別人的誤解,因而在正規的學術論文中也不能使用。網絡語詞往往因為缺乏生命


     


    力而容易在一段時間內發生詞義的變化,或者因沒有穩定的詞義而產生歧義,或產生誤解,如果濫用就會


     


    影響到文章的整體評價。


    一、問題意識


        所謂學術寫作的問題意識,就是思考寫作的問題如何而來,進而也就是思考我們學術寫作的目的是什


     


    麼。一般而言,我們學術寫作的目的都是要在這一領域有所進步、有所提高。而如何提高、如何進步、如


     


    何取得新的成果呢?這個基礎就是對已有的成果、已有的記錄進一步發現它的問題。所以我們首先要會質


     


    疑。那麼如何質疑呢?


        質疑不是憑空想像,一般而言我們可以通過對比和溯源的方式來質疑。對比的方式是這樣的:如果兩


     


    篇文章的結論有較大差異,那麼可以將二者對比;在對比中既可以對兩篇結論都懷疑,也可以隻懷疑其中


     


    一篇。通過對比,往往能進一步找到懷疑的根據。溯源就是去追溯它的根源。比如當我們對一個人們都默


     


    認的說法進行溯源時,或許會發現原來這個問題從來沒有被認真研究過,亦即這僅僅是前人一個偶然的說


     


    法而非研究成果,那麼通過這一溯源,我們的問題意識就有了。


        另一種方式是通過檢索。對於前人的成果我們不能隨便懷疑,而需要提供懷疑的根據,那麼就需要通


     


    過檢索。在檢索之後,我們會知道對於同樣的問題現在已經有了多少種說法,如果能將所有的說法都找到


     


    ,那麼我們的質疑就有了依據,從而可以進一步做深入的比較。


        還有一種是從概念、邏輯推理以及常識的角度來質疑。關於概念,無論是一篇文章還是一篇學術報告


     


    ,甚至是一條注解,如果它裡面的一些基本概念與我們所了解的不一致,或者是違背了這些概念的慣常用


     


    法,那麼其中肯定隱含著問題,我們就可以從這裡入手去質疑。邏輯的理論和實踐發展到現在已經很豐富


     


    ,如果我們看到的一個問題或一段文字不符合現在已經公認的邏輯推理關繫,那麼就可以對它的邏輯推理


     


    進行質疑。在常識方面,如果我們看到的一個說法違背了常識,那麼隻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它犯了常


     


    識錯誤,另一種可能是我們的常識不具備這樣的知識。對於後者,我們就不能輕易質疑。


        舉例來說,我們在歷史研究中常常需要將史書中的年代換算成現在的公歷,而公歷的年份與農歷不是


     


    完全對應的。比如以前在大家的常識中,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清朝就結束了,但在公歷上這兩件事實


     


    際並不在同一年,辛亥年是宣統三年,溥儀退位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歷),換算成公歷是19


     


    12年2月12日,也就是在1911年12月31日之後清朝政府還持續了一段時間。


        一個人必須要有懷疑精神,但是如何將質疑進一步提升為一種真正的問題呢?這就需要用到以上這些


     


    方法,先自己對質疑作一個判斷,如果有道理,就可以以此為切入點進一步進行學術的整理、研究。


        在質疑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充分發揮想像力。一個沒有想像力的人是很難在學術上取得突破的。雖然


     


    想像不等於事實,但卻可以在質疑的基礎上開拓自己的思路,所以想像實際是問題意識的延伸部分。當然


     


    ,想像並不直接就是結果,它還隻是一個出發點,從想像到結果仍然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的實現就


     


    建立在平時積累的學術基礎上。想像的範圍既可以限制在本專業內,也可以跨越專業的界限,而這就涉及


     


    多學科的交叉。總之,想像是在問題基礎上的更進一步。


        但是我們要注意,問題意識一定要強調可行性,亦即有限目標。我們現在無論是做導師布置的學術方


     


    面的作業,還是自己寫一篇階段性的論文,或者是將來做畢業論文,都必須是一個有限目標,不能是無限


     


    的。當然,我們也可以在一個長期的目標裡面,有一些階段性的目標。有些學生其實很有潛力,但是經常


     


    好高騖遠、追求完美,定的目標不是有限目標,那麼即使問題意識再強、想像力再豐富,後也都不可能


     


    有正常結果。怎樣來確定有限目標呢?根據有多方面,包括自身的學術水平、可支配的時間以及得到資料


     


    的可能性,等等。但是我認為簡單的辦法就是根據資料。如果你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教師也認為你這


     


    個題目可以做,那麼在此情況下怎麼來確定目標呢?基本前提就是做任何研究都必須要能夠窮盡文獻資料


     


    。如果關於這個題目在這段時間內做不到窮盡文獻資料,那就證明目標定得太高,而必須要將它縮為一個


     


    小目標。調整、縮小了目標,就可以在有限的目標內達到高質量的完成。如果不顧實際情況,不及時調整


     


    目標,不是一個有限目標,先不論完成的質量如何,甚至可能根本完成不了。


    二、創新精神


        有了問題意識並找到文獻之後,要怎樣創新呢?所謂創新精神無非是以下這些方面:


        是要求“異”。我們平常講“求同存異”,但在做研究的角度,恰恰隻有“異”纔能創新。對於


     


    我們同學來說,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基本的要求就是求“異”。不能後得出的成果跟前人


     


    完全一樣,至少要求得一點“異”。創新有大有小,有形式上的,也有實質上的。這個差異能夠體現在結


     


    論上當然是好、創新的,但是論證過程的差異或者表現方式的差異也是一種創新。相反,“同”就很


     


    難創新。即使是“大同”,也要找出“小異”來。


        第二是要求“爭”。也就是要爭論、爭辯。顧頡剛先生寫過一句很重要的話“真出於爭”,意思就是


     


    真理出於爭論。但是爭不是無謂的爭論,而是要針鋒相對,亦即針對同一事物、結論或命題,要有不同的


     


    意見去爭辯,這樣纔有創新意義。顧頡剛先生甚至說過:“讓我們永遠地爭下去吧!”對學術真理、正確


     


    結果的追求,很多都是通過互相爭論實現的。學術就是這樣,要求爭,在此過程中沒有教師與學生的分別


     


    ,大家在學術上是平等的,而創新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求爭。


        第三是要求“全”。這就要求我們的學術目標應該是全的。比如已經有三種辦法證明了這結論,現在


     


    我又找到一種新的方法,那麼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創新。再比如別人將這方面的資料已經收集了99


     


    %,那麼我們可以去收集這後的1%,並將其納入學術體繫,這樣就全了。當然,求全沒有的限度


     


    ,這就像我們追求一個的真理,我們隻能越來越逼近,而不能真的說已經什麼都全了。不過從另一個


     


    角度看,這個求全的過程實際也是我們越來越接近那個真理、真相的過程。


        第四是要求“新”。求新在本質上並不一定要有另外一個事物或另外一個結論,我們也可以用新的方


     


    法來求證、論證,或是將這個結論采用一種新的表達方式使它更加完善。當然,能夠整體求新是理想的


     


    ,不過我們也可以逐步地、部分地求新,或是在具體的程度、形式上求新。某種意義上,創新、求新在本


     


    質上是一樣的。我們必須要求新,一味守舊、完全維護舊的方式,是談不上創新的。


        第五是要求“遠”。要為未來的發展方向保持遠見。有些創新可能目前還隻是一種豐富的想像力,還


     


    無法得到驗證,但是有與沒有這種想像力是完全不同的。求“遠”實際就是對已有成果(包括自己的和別


     


    人的)的未來發展和成長空間留有餘地,並有一個比較合理的估計,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向。在學術上特別


     


    是學術寫作上的創新精神,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從這五個方面去追求。


        三、學術規範


        在學術規範方面我們要注意些什麼呢?


        條也是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尊重前人的、已有的成果,包括尚未正式發表的。為了達到學術寫作


     


    的目的,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前人已經有的成果,並在了解之後充分地尊重。由於缺少這種意識,有些人無


     


    形中就會違反這個規範。當然這一點在中國還有它特定的歷史背景。一方面是因為中國以前長期沒有知識


     


    產權的概念,並且知識成果還不能換來名譽地位,特別是不能換來經濟利益,那麼對於一個學者來說,他


     


    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成果能不能被別人知道、能不能得到別人的承認,因而往往會將自己的成果假托為某


     


    一個聖人或名人之作,而這其實也就是不尊重自己的學術成果,當然就更不懂得尊重別人的學術成果。正


     


    因如此,中國也就缺少一種符合現代學術規範的傳統。另外一個原因是以前知識、書本的流通很困難,在


     


    沒有發明、普及印刷術之前書的流通都是靠手抄,而且中國也長期沒有公共圖書館。由於這些條件限制,


     


    很多學者做學問都是憑記憶,所以一直到清朝乾嘉時期一些很有名的學者,他文章裡的很多引文都是憑借


     


    記憶,而無法像今天有書籍核對,這樣有時候就會將前人的文字與他自己的文字混在一起,其實這也是一


     


    種不規範。有了公共圖書館和書籍的流通,能夠隨時查閱文獻的情況下,這條學術規範纔能真正確立起來


     


    。我們今天要特別注意,任何學術寫作,重要的規範就是要尊重前人的、已有的成果。


        第二條是要尊重本學科、本專業、本機構既定的學術規範。除了普遍的學術規範以外,每個學科、每


     


    個專業甚至每個機構都有一些高於一般學術規範的規範,這就像是我們的行規和職業道德一樣。以前我們


     


    提到上海的海派文化時主要講它海納百川,其實它一個重要的優點就是上海地區普遍的職業道德、職業


     


    精神。這個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往往是高於法律的,有些事雖然法律上沒有規定不能做,但是從職業道德


     


    的角度是不能做的。我們的學術規範也是如此,比如我們談論一個單位或院繫的良好學術傳承時,其中就


     


    包括著它高於一般學術規範的規範。此外,我們的一些專業也有自己的傳統和規範,而這些也往往高於一


     


    般規定。比如以前著名的考古學家、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夏鼐先生就規定,考古研究所的人不允許收藏


     


    古玩,因為隻有這樣纔能保持學術中立,纔能超脫利益。在學術上我們一定要注意,在做學術研究、寫學


     


    術論文時,一定要保持價值中立,那些與自己利益有關繫的,無論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都要避免。


        第三條是要求內容、行文不能涉及學術以外的部分。比如不能對批評的對像進行人身攻ji,不能涉及


     


    他的私生活。我們今天的學術寫作,即使是寫一篇書評,也隻能限定於與學術有關的方面,要意識到學術


     


    寫作的主體一定是學術的。如果學術以外的東西摻雜進去,這不僅不會加強你的學術地位,反而會影響你


     


    的學術地位和學術成果。


        第四條是引文與注釋必須堅持原始、直接、精確。所謂精確,就是減少不必要的引文,並對必要的引


     


    文保證其準確性。客觀來講,現在很多學者的引文都是炫耀性的,而不是必要的,這反而會招致批評。其


     


    次是引文一定要找原始的、直接的,找不到原始的一定要注明是轉引自某人或某文的。這一點上大家一定


     


    要嚴格注意,否則一方面容易因為二手資料的錯誤影響論文的整體評價,另一方面更可能蒙上學術不端的


     


    惡名。當然能找到原始的、直接的引文好,如果有時候實在困難找不到,或者時間來不及,那麼就老老


     


    實實做好說明。這樣既體現了學術上真誠的態度,也可以避免因為個別轉引造成的錯誤影響到自己的學術


     


    聲譽。


        後一條是署名和鳴謝。現在常常會有人在鳴謝中列舉很多名人或權威人士,但實際上不是真正為了


     


    表示感謝,而是利用這個名單抬高自己。所以這不是禮數周到,而是一種學術不端。署名中的問題更多,


     


    很多學術不端行為就體現在署名上。我們發現有不少教師會在學生的文章中署名,這中間有兩種情況:一


     


    種情況是,教師署名是為了幫助學生投稿過關,因為相對來說教師具有更高的權威和影響力。但是在以前


     


    不規範的時候,通訊作者可能會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署名,從而對通訊作者產生不好的影響;現在


     


    執行規範標準之後,這一點有所改善。另一種情況是,導師貪圖名譽,借助學生的文章來增加自己的成果


     


    ,抬高自己的聲望,不負責任地隨便署名。這種情況如果發生,我希望同學們一定要抵制。署名實際上是


     


    體現學術成果的記錄,包括它的排序也反映了參與者在此成果中的貢獻度,所以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既


     


    不要無原則的謙讓,也不能不經過導師同意就主動將教師作為作者署名。在署名和鳴謝上,我希望大


     


    家一定要潔身自好。


        以上就是我所想到的,結合自己的一些經驗教訓以及感想,如果有講錯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


     


    謝。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