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薄荷實驗·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套裝上下冊) (本書榮獲2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1766-2560
    【優惠價】
    1104-1600
    【作者】 李弘祺 
    【所屬類別】 圖書  社會科學  教育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3265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盒裝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67532656
    作者:李弘祺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04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榮獲 第十三屆國家“文津圖書獎”!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國學成果獎”!


    入選 “新京報書評周刊”2017年中好書!


    “深港書評”2017年度非虛構十大好書!


     


    真正的知識來自於個人面對知識的親密體驗


    一個文明不外乎是它的教育發展史


     


    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國學成果獎”(史部)獲獎作品


    日本學者譽為“當今世界治中國教育及科舉史之*人者”的代表作


     


    隨書附贈精裝筆記本

     
    內容簡介
    中國教育一直在尋求一種完美的機制,能夠讓個人的學習樂趣和社會責任獲得平衡。而中國傳統教育對此已有了深入的思考。本書從經濟史、政治史、哲學史、民俗史等多學科角度去考察學校的設立,考試選纔的體制,大眾教育、家庭教育的開展等等,並以教育為基點勾連起與傳統教育相關的思想與社會的各個方面。
    作者簡介
    李弘祺,美國耶魯大學博士,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歷史研究所講座教授。過去三十多年間專研中國的教育史,從宋代開始,而及於整個傳統中國,先後以英文及中文出版多本有關中國教育的著作,日本關西大學《泊園》稱譽他為“活躍於當今世界治中國教育及科舉史之者”。
    目錄
    自序
    章引言:中國教育的理想與重要主題 1
    節個人、 社會與受教育者 2
    1 “ 為己之學” 2
    2 教育的社會目的 8
    3 通纔、 經學者與君子 14
    4 理學思想中的人: 有德之士、 英雄、 殉道者 22
    5 中國傳統教育的式微 25
    第二節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 26
    1 保守主義 27
    2 互為主體與相互影響 29
    3 儒家正統 32
    4 權威的生活態度、 庶民教育與中國人格特質 34
    第三節關鍵論點 42

    自序


    章引言:中國教育的理想與重要主題 1



    個人、 社會與受教育者  2


    1 “ 為己之學”  2


    2 教育的社會目的  8


    3 通纔、 經學者與君子  14


    4 理學思想中的人: 有德之士、 英雄、 殉道者  22


    5 中國傳統教育的式微  25


    第二節
    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  26


    1 保守主義  27


    2 互為主體與相互影響  29


    3 儒家正統  32


    4 權威的生活態度、 庶民教育與中國人格特質  34


    第三節
    關鍵論點  42


    第二章中國傳統教育制度:學校與考試 45



    教育機構的變遷(I)  46學 以 為 己


    1 古代傳說的學校與射箭的理想  46


    2 稷下學宮  47


    3 博士制度與漢代太學  50


    4 漢代的地方學校  54


    5 漢代的私人教育  57


    6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太學  59


    7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方官學  70


    第二節
    教育機構的變遷(II)  72


    1 隋、 唐的高等教育  73


    2 隋、 唐時代的地方教育  77


    3 宋代的官學與太學  79


    4 宋代地方官學與書院  83


    5 遼、 的官學教育制度  87



    7 明代的國子監  94


    8 明代地方官學  96


    9 明代的書院  97


    10 結論  101


    第三節
    考試制度: 從察舉到科舉  102


    1 古代背景  102


    2 孔子與東周時期的變遷  103


    3 養士  106


    4 漢代察舉制度  108


    5 東漢考試制度的改革  114


    6 魏晉南北朝的選官制度  118


    7 科舉制度的興起  124


    8 唐代的科舉制度  125


    9 科舉制度的完備  130


    10 科舉文化的興起  136


    11 外族朝代的科舉制度  140


    12 明代的科舉制度  146


    13 反思科舉的存在理由  152


    第三章中國教育的思想史 159



    孔子與早期的儒家傳統  160


    1 六藝  160


    2 孔子  161


    3 孟子與荀子  169


    4 孝道與家法  176


    5 其他古代的教育思想  177


    第二節
    漢代禮治與儒家獨尊地位的興起  181


    1 董仲舒與漢代的合一思想  181


    2 經學、 政治與教育  184


    3 禮儀與儀式主義  188


    4 纔能的類別及知識人的分類  191


    5 懷疑論與懷疑態度的萌芽  193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  194


    1 本體思維與形而上學的追求  195


    2 思想的重新評價  196


    3 佛教征服中國  198


    4 家族教育的貴族理想  206


    5 師承與道教之影響  208


    6 經學的新方向  211


    7 經學、 史學與文學  218


    1 “ 正” 的觀念: 儒家經典的確立與編纂  223


    2 從標準化到正統的建構  229


    3 韓愈、 李翱與道統  234


    4 晚唐理想教師觀念的危機  240


    5 隋唐教育思維裡的佛教思想  245


    第五節
    道學教育和博學  252


    1 道學教育的思想背景  252


    2 為個人生活與社會秩序奠定基礎的道德人格  255


    3 童年與童科考試  259


    4 教學作為職業與志業  262


    5 經學與“ 四書”  266


    6 博學  271


    7 平民百姓的道德信念  275


    第六節
    遊牧民族知識人與漢人世界觀的接觸  280


    1 遼、 金社會裡的儒家思想  280


    2 蒙朝的教育理念  283


    3 佛教與道教及其重要性  287


    第七節
    明代的道學思想  295


    1 陳白沙與湛若水  296


    2 王陽明  300


    3 明代心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303


    4 庶民主義、 威權主義與儒學正統  308


    第八節
    總結中國教育思想的社會史  320


    1 善書與功過格  321


    2 學術研究的儀式化: 以經學為例  324


    第四章歷代教育內容的演變和學習的樂趣 329



    歷代教育內容的變化  330


    1 《論語》 、 《孝經》 和漢朝的官學課程  332


    2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學課程  334


    3 隋唐時期的官學課程內容  339


    4 宋朝早期的變化  343


    5 道學的課程思想和實踐  348


    6 道學教育內容的延續和發展  354


    7 明朝的道學課程  356


    8 在明代儒學視野之外  361


    第二節
    勤奮讀書的樂趣  364


    1 勤奮學生的故事  365


    2 藏書  367


    3 私人藏書和愛書  376


    第三節
    結論: 自得、 自由和自任  391


    第五章識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術教育 395



    識字教育  396


    1 把識字視為教育理念  397


    2 唐代之前的啟蒙教材與基礎教科書  399


    3 唐代蒙書  405


    4 宋代蒙書與朱熹  413



    6 為女童和女性所編撰的啟蒙教材及基礎教科書  425


    第二節
    家庭教育和家訓  432


    1 古代理論與理想  433


    2 漢朝至魏晉南北朝期間的家庭教育和家訓  435


    3 傳統中國中期的家族教育及家訓  443


    4 透過家庭教育復制的儒家正統  453


    第三節
    技術教育  461


    1 漢代至唐代官學裡的技術學校  462


    2 宋、 遼、 的技術教育  466


    3 明代的技術教育  470


    4 自然學者與技術人員的教育  472


    第六章學生與學生運動 487



    傳統中國的學生:
    理想與現實  488


    1 孔子及其門徒觀  488


    2 戰國時期的弟子  492


    3 秦、 漢的學生與博士弟子: 從禮儀中學習  495


    4 魏晉南北朝的學生生活: 貴族理想與行為表現  501


    5 唐代的學生: 官學學生與科舉考生  512


    6 佛、 道僧院戒律以及對庶民學生的教育  525


    7 書院生活與科舉抱負的依違關繫: 宋代的學生  529


    8 道學思想家對學規的批評  532


    9 學習成為漢人:學校的學生  549


    10 明代的學校生活: 知識自主的追求及其不滿  551


    11 明代學規  555


    第二節
    中國歷史上的學生運動  568


    1 漢代的學生運動  568


    2 宋代的學生運動  571


    第七章結論:晚明以後 583



    書寫傳統的重要性  585


    1 書面考試的重要性  586


    2 文獻與學術  589


    3 不屈的自我與威權的性格  592


    第二節
    自我、 宗教性與道德感  596


    1 不證自明的道德真理與道學的宗教性  597


    2 道德的自信與勤奮的工作倫理  600


    3 計量道德表現的統計表  601


    4 道德感  604


    5 英國善書  606


    6 權威、 自信與清教徒資本主義者  609


    7 晚明中國人與清教徒的比較  610



    錄 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與反省
    613


    一、
    養士教育與科舉的影響  613


    二、
    為己之學與書院的理想與實踐  619


    三、
    以儒家經學為中心的教育  623


    四、
    個別施教; 不分年齡班次的教育  630


    五、
    文字考試與論辯考試的差別  632


    六、
    權威人格的形成  635


    七、
    結論  637


    參考書目 639



    引  697


    本書附表


    表1:
    隋、 唐高等教育體繫  74


    表2:
    漢代的考試  111


    表3:
    魏晉南北朝個人門第等級與任命官等的關繫*  122


    表4:
    漢代今文經與古文經  187


    表5:
    魏晉南北朝時期太學中的經學課程
     213


    表6:
    唐代《五經正義》  226


    表7:
    明代《四書大全》
    與《五經大全》  325


    表8:
    宋朝科舉考試所采用的標準參考注釋本  346


    表9:
    兩晉南北朝太學的學生人數  505


    表 10:
    唐代官學入學資格及學生人數  513


    表11:
    唐代國子監學校的入學人數 517


    表12:
    宋代官學的入學條件  529

    媒體評論
    李教授這本新著論述中國的傳統教育制度,對於私人講學、考試選纔、中央到地方各級學校的建立、書院的興盛,以及大眾教育,都巨細靡遺。在教育思想方面,李教授一方面論及儒家經學在教育上的深遠影響,是權威人格與保守性的形成;另一方面則強調道學思想擺脫威權和科舉,培養自我的重視。同時也論及佛教與儒家教育的互動。在教育的實際運作方面,論述識字、家庭教育、技術教育、平民教育、課程的演變,以至學生的生活和學生運動等等。這些課題,都超越了過去關於教育的實際情況的描述及評估。這本書特別值得探討有關問題的學者深思,也對研究歷史的教師和學生有很好的助益。
    ——陶晉生(臺灣中研院院士〉

    本書以歷史的眼光描給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學以為己;廣泛引用中、美、日的研究成果,交互比較,提供深刻的反思,充滿挑戰及啟發性;學術視野開闊,成功地運用了經濟史、政治史、宗教史、哲學史和民俗史等多學科的成果和資料展開論述;在中國教育史學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於述勝(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李教授這本新著論述中國的傳統教育制度,對於私人講學、考試選纔、中央到地方各級學校的建立、書院的興盛,以及大眾教育,都巨細靡遺。在教育思想方面,李教授一方面論及儒家經學在教育上的深遠影響,是權威人格與保守性的形成;另一方面則強調道學思想擺脫威權和科舉,培養自我的重視。同時也論及佛教與儒家教育的互動。在教育的實際運作方面,論述識字、家庭教育、技術教育、平民教育、課程的演變,以至學生的生活和學生運動等等。這些課題,都超越了過去關於教育的實際情況的描述及評估。這本書特別值得探討有關問題的學者深思,也對研究歷史的教師和學生有很好的助益。


    ——陶晉生(臺灣中研院院士〉


     


    本書以歷史的眼光描給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學以為己;廣泛引用中、美、日的研究成果,交互比較,提供深刻的反思,充滿挑戰及啟發性;學術視野開闊,成功地運用了經濟史、政治史、宗教史、哲學史和民俗史等多學科的成果和資料展開論述;在中國教育史學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於述勝(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書中所引用的資料,豐富程度前所少有。作者透過中西比較觀點,擴大了既有教育史學界研究視野,深具創意與價值。


    —周愚文(臺灣師範大學教授)


     


    作者獨自挑起或應由一個團隊進行的項目,而成果是壯觀的。……一幅宏大的圖卷上,繪出跟中國傳統教育關連的思想及社會的各個方面,迄今無可比擬,特別是通常被忽略的征服王朝亦整合進來。……這部聚焦教育的參考書,實質上處理了整個上古到十七世紀中國的知識史。


    ——弗郎索瓦·奧班《宗教社會科學檔案》


     


    全書洋溢著平和與深思的氣息,給我們闡明傳統中國復雜的教育與人格培養的特質。


    ——Helwig Schmidt-Glintzer(施寒微), Monumenta
    Serica


     


    該書文筆流暢簡潔,以完整的結構駕馭廣泛的素材,清晰而全面地展現了中國傳統教育的發展歷程。


    ——Barbara Lynne Rowland Mori(森美羅),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