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國際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經濟
    【市場價】
    1324-1920
    【優惠價】
    828-1200
    【作者】 羅英傑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經濟學理論  其他經濟學理論 
    【出版社】時事出版社 
    【ISBN】978751950380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9503802
    作者:羅英傑

    出版社:時事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9月 

        
        
    "

    內容簡介

    本書繫統地界定了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的定義和內涵,分析了20世紀初以來國際能源安全形勢的變化及能源外交的興起,探討了歐佩克和國際能源署等主要國際能源組織的運作機制及其與全球能源治理的關繫,重點闡述了中東、中亞裡海和北極等全球能源外交熱點地區的能源安全狀況及大國在此博弈特點,從國別的角度探討了當前美國、歐盟、日本、俄羅斯和中國等世界主要能源進出口大國的能源安全形勢、能源戰略、能源外交以及國際能源合作實踐。

    作者簡介

    羅英傑,國際關繫學院國際政治繫教授,外交學院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博士後,*高校政治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中俄關繫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歐亞地區安全、俄羅斯中亞問題、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 著有《利益與矛盾——冷戰後俄羅斯與歐盟關繫研究》《國際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和《俄羅斯國家安全戰略研究》等3部專著,發表專業學術論文50餘篇。

    目錄
    導言〉〉〉_
    節能源的定義和分類〉〉〉_
    第二節能源安全的學理分析〉〉〉_
    第三節能源外交的學理分析〉〉〉_
    節國際能源安全形勢的變化〉〉〉_
    第二節能源外交的興起與發展〉〉〉_
    節生產國主導的國際能源組織〉〉〉_
    第二節消費國主導的國際能源組織〉〉〉_
    第三節西方消費國主導、多方參與的能源協調
    組織〉〉〉_
    第四節國際能源組織與全球能源治理〉〉〉_
    節中東地區——能源“聚寶盆”〉〉〉_
    第二節中亞—裡海地區——能源“心髒地帶”〉〉〉_
    第三節北極地區——能源博弈新熱點〉〉〉_

    導言〉〉〉_


    章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的學理分析
    節能源的定義和分類〉〉〉_
    第二節能源安全的學理分析〉〉〉_
    第三節能源外交的學理分析〉〉〉_


    第二章國際能源安全形勢的變化與能源外交的發展
    節國際能源安全形勢的變化〉〉〉_
    第二節能源外交的興起與發展〉〉〉_


    第三章國際能源組織與全球能源治理
    節生產國主導的國際能源組織〉〉〉_
    第二節消費國主導的國際能源組織〉〉〉_
    第三節西方消費國主導、多方參與的能源協調
    組織〉〉〉_
    第四節國際能源組織與全球能源治理〉〉〉_


    第四章全球能源外交中的熱點地區
    節中東地區——能源“聚寶盆”〉〉〉_
    第二節中亞—裡海地區——能源“心髒地帶”〉〉〉_
    第三節北極地區——能源博弈新熱點〉〉〉_


    第五章美國的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
    節美國的能源安全形勢〉〉〉_
    第二節美國的能源戰略〉〉〉_
    第三節美國頁岩氣革命及其影響〉〉〉_
    第四節美國的能源外交戰略〉〉〉_


    第六章能源進口國的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
    節能源進口國能源安全的特點〉〉〉_
    第二節歐盟的能源戰略與能源外交〉〉〉_
    第三節日本的能源戰略與能源外交〉〉〉_


    第七章能源出口國的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
    節能源出口國能源安全的特點〉〉〉_
    第二節俄羅斯的能源安全狀況〉〉〉_
    第三節俄羅斯能源戰略的調整〉〉〉_
    第四節俄羅斯的能源外交戰略〉〉〉_
    目錄國際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修訂本)
    第八章中國的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
    節中國的能源安全狀況〉〉〉_
    第二節中國能源戰略的演變〉〉〉_
    第三節中國能源外交與實踐〉〉〉_


    參考資料〉〉〉_

    在線試讀
    導言國際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修訂本)能源本書所指的能源主要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這是因為目前石油和天然氣在大部分國家的能源消費中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戰略性質。盡管書中部分內容涉及到了煤炭、新能源、核能等其他形式的能源,但未作重點闡述,所占篇幅也極少。是人類文明進步和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自1973年次石油危機爆發以來,能源逐漸成為現代國際關繫格局中一個不可忽視的變量,能源安全問題也隨之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保障能源安全,國家或地區組織紛紛制定與本國或本地區發展需求相適應的能源戰略,並積極開展獨具特色的能源外交。能源安全是一個動態發展的繫統概念,其核心是石油安全。能源安全既包括傳統供應安全,即維持能源供應與需求之間的平衡狀態,也包括使用安全,即能源的利用不應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構成威脅,這涉及到保護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等諸多新問題。冷戰結束後,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際能源安全形勢也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能源供需格局深刻變化。首先,供應格局向多極化發展。俄羅斯、中亞裡海地區、美洲和非洲的石油儲產量大幅增長。據英國BP石油公司2018年統計,全球石油探明儲量增長快的是中南美洲,其中委內瑞拉的儲量增長快,2017年比1997年增長305倍。《BP世界能源統計年鋻(2018年)》,https://wwwbpcom/content/dam/bp-country/zh_cn/Publications/2018SRbookpdf。隨著美國和加拿大頁岩氣、頁岩油等非常規資源開發取得重大突破,北美地區的天然氣探明儲量快速增長,2017年的儲量較1997年增長了64%。《BP世界能源統計年鋻(2018年)》,https://wwwbpcom/content/dam/bp-country/zh_cn/Publications/2018SRbookpdf。這促使美國加大本土能源資源開發,調整石油進口來源。其次,消費格局發生變化。西方發達國家的石油消費自2006年開始下降,全球石油消費重心出現從經合組織國家東移到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趨勢。與此同時,全球天然氣消費普遍增長,尤其是歐美地區的天然氣消費量增長迅速。第二,能源資源爭奪依然緊張。20世紀,西方國家圍繞著石油資源(主要在中東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競爭。21世紀初,全球能源資源爭奪態勢依然緊張,相比20世紀而言,參與國家更多,涉及範圍更廣。由於長期形成的能源資源高消耗模式難以改變,發達國家的能源需求長期居高不下,而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使它們的能源消費需求也不斷增加。為了保障本國的能源利益,發達國家竭力維護全球能源市場的主導權,不斷強化對能源資源和戰略運輸通道的控制。能源出口國進一步加強對能源資源的控制,並構建戰略聯盟強化自身利益。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缺乏強有力的軍事實力和金融杠杆,難以撼動現有國際能源秩序,但日益增加的能源進口依賴使它們身不由己地卷進了新世紀復雜的全球能源爭奪之中。縱觀近十年國際能源格局的變化,不難發現,圍繞著中東、中亞裡海、北極和非洲(尤其是幾內亞灣)等熱點地區的能源爭奪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在這些地方,能源的戰略屬性和政治屬性愈加凸顯,世界各國的博弈日趨激烈。第三,全球能源市場波動加劇。這主要反映在國際油價的變化上。自2003年以來,全球經濟進入新一輪擴張周期。1999~2008年世界經濟增速達到44%,增幅較20世紀90年代提高了12個百分點,特別是2003~2007年,世界經濟增速高達5%。經濟的高速增長帶動了石油需求的增加,直接導致了國際油價的飆升,並造就了21世紀初一場有史以來為罕見的油價牛市。此後,國際油價雖出現短暫快速回調,但很快重返高位震蕩。究其原因,經濟持續發展是導致全球能源資源供給長期偏緊的主要因素,加上金融資本投機形成的“投機溢價”、國際局勢動蕩形成的“安全溢價”和生態環境標準提高形成的“環境溢價”,《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http://wwwgovcn/zwgk/2013/01/23/content_2318554htm。種種因素使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態勢難以改變。由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強勁,且沒有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因此國際油價的長期高位運行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風險和壓力不容小覷。第四,應對氣候變化博弈激烈。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性能源安全問題。目前,全球氣候變化會對人類生存與發展造成巨大危害的觀念已經為國際社會所廣泛接受,各國在把溫室氣體的大氣濃度穩定在某一水平,從而防止人類活動對生存環境產生負面影響這一問題上也基本達成一致。然而,由於氣候變化問題涉及到各國的核心利益,這使各國難以就該問題綜合治理所應采取的具體措施達成共識。近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圍繞著排放權和發展權的談判博弈日趨激烈。發達國家依靠技術和資本優勢發展節能、新能源、低碳等新興產業,推行碳排放交易,強化其經濟競爭優勢,但同時通過設置碳關稅碳關稅這個概念早由法國前總統希拉克提出,其目的在於使歐盟國家針對未遵守《京都協定書》的國家課征商品進口稅,否則在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運行後,歐盟國家所生產的商品將遭受不公平之競爭,特別是境內的鋼鐵業及高耗能產業。2009年7月4日,中國政府明確表示反對碳關稅。和“環境貿易壁壘” 環境貿易壁壘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貿易壁壘方面的一個重要變化,其主要特點是以保護資源、環境和人類健康為名,制定一繫列苛刻的標準,限制國外產品和服務的進口。等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進一步擠壓發展中國家發展空間,使發展中國家不得不面對溫室氣體減排和低碳技術產業競爭的雙重挑戰。為了應對國際能源安全形勢的變化,限度地保障能源安全,世界各國,尤其是能源進出口大國紛紛調整本國的能源戰略,積極開展能源外交。在西方國家中,美國是開展能源外交積極的國家。作為世界重要的能源進口國和能源消費國,美國十分重視能源外交戰略的制定並將其置於外交政策的首要位置,其目標是確保美國的霸權地位得以鞏固和維持。為此,美國開展了全方位的能源外交,包括繼續向全球能源供應基地進行滲透並加以控制,積極控制海陸能源運輸通道,強化美國在國際能源合作機制中的主導地位,建立和完善石油儲備機制,以及強化金融手段以爭奪油價定價權等。歐盟的能源安全面臨著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能源(尤其是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高以及能源進口來源地形勢復雜等一繫列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歐盟積極制定和實施了統一的能源政策,其終極目標是盡快建立一個緊密相連、充分運作的統一能源市場,以維護歐盟的能源安全。對外,歐盟努力加強與國際能源伙伴之間的關繫,與包括挪威、俄羅斯、中東、北非、中亞裡海等在內的國家和地區建立起了能源戰略伙伴關繫。日本是一個能源稀缺和進口依存度很高的國家。這一客觀因素決定了日本必須長期積極關注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研究世界能源發展態勢,並在此基礎上謀劃本國的能源外交戰略。日本能源外交戰略的主要目標是:保證國外能源的長期穩定供應和進口化,積極參與雙邊和多邊能源合作,加強與能源生產、出口國的外交關繫,推動節能環保技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全球能源資源的合理利用率。日本能源外交戰略的重點地區依次是中東產油國、俄羅斯、亞太、中亞、非洲。在對中國的能源外交中,日本的能源化戰略與中國發生了戰略踫撞。這導致了21世紀初以來中日在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的修建、中亞油氣資源的爭奪和東海油氣田的開發等諸多問題上頻頻發生衝突。但不能忽視的是,雙方在技術交流、節能環保以及區域能源合作等領域又具備合作的條件。改革開放以來,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形成了煤炭、電力、石油天然氣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應體繫,能源自給程度也保持在90%左右,但是能源安全形勢依然嚴峻。2011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能源消費國。2012年,中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18億噸標準煤,居世界。而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17年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7之中國特別報告》稱,到2020年左右中國將成為世界大石油進口國。《中國2020年成為全球石油進口國》,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7/12/15/001672192shtml。中國在國際能源格局中地位的巨大變化無疑增強了中國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話語權,同時也使中國的能源安全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和壓力。目前,中國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進口量逐年增加,2017年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674%(較上年上升3%),能源進口過於集中,儲備嚴重不足,這些能源安全問題嚴重制約著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為了緩解能源供需矛盾,保障能源供應安全,近年來中國政府將能源外交在國家整體外交中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國際能源貿易,完善國際合作支持體繫,取得了一繫列重大成就。縱觀各個大國的能源外交,不難發現,無論是能源出口國還是進口國,其能源外交的背後都有著復雜的政治經濟背景和國家戰略考量,這使國際能源格局的發展變得紛繁復雜和難以預測。研究這些國家的能源安全和能源外交,不僅有利於增強我們對他國國情的了解,更有利於我們在參與全球能源治理的過程中與其他能源進出口國家共同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國際能源新秩序,終實現限度地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戰略目標。能源外交並不是一個冷門的研究領域。有關能源外交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一些國內外學者、政治活動家和企業管理者在這方面的著述較多。本書的寫作是在筆者為大學生講授相關課程時完成的。為了體現特色,本書采用了較為獨特的寫作方式:在整體構思上,本書將許多能源出口國(中東、中亞裡海國家)放在“全球能源外交熱點地區”中進行分析,而將某些重要的能源進出口國單獨成章,這樣既避免了遺漏,又突出了重點;本書主要分析了對國際能源安全有直接影響的能源進出口大國的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這主要是因為大國在能源生產、進出口、消費上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筆者否認小國在國際能源格局中的作用。在資料選擇上,本書在寫作中盡量選用的資料,如闡述每一個國家的能源安全形勢時,為保持一致和反映客觀,基本上采用的是英國BP石油公司2018年的統計數據;在寫作行文上,為使本書顯得更生動和更具可讀性,筆者在分析中引用了一些經典案例,如在闡述普京任期俄羅斯的能源國有化政策時,就選用了“尤科斯事件”這一代表性極強的案例。有關能源安全和能源外交的研究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課題。由於該課題跨政治、經濟和外交等多門學科,而筆者又是專門從事國際政治研究的,知識結構的局限使本書可能存在某些問題和錯誤。此外,隨著寫作的深入,筆者越來越發現這一課題所涉內容的龐雜,實在難以在有限的篇幅內將所有問題逐一點到。上述問題是本書的不足,也是今後筆者應該努力完善的方向。章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的學理分析國際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修訂本)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是兩個既相對獨立,又有著密切聯繫的概念。一般來說,能源安全主要包括國際能源市場的變化,以及能源生產、運輸、消費等多各個環節的狀態。能源外交主要指的是包括政府在內的多個行為主體實施的外交手段或方式。能源安全問題不一定涉及到能源外交問題,例如國內能源的自產自銷行為,但是能源外交行為與能源安全問題密切相關,任何一個國家的能源外交都是圍繞著維護本國的能源安全而展開的。為了便於後面章節相關問題的研究,我們首先需要對前人已經形成的有關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的相關理論和概念做一個必要的梳理與分析,在此基礎上對相關概念進行重新界定。節能源的定義和分類[1*2]一、能源的定義能源(energy source)是一個含義廣泛的概念,中國的《能源百科全書》將能源定義為可以直接或經轉換提供人類所需的光、熱、動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載能體資源。《能源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676頁。《簡明大英百科全書》則稱,能源是指一個包括著所有燃料、流水、陽光和風的術語,人類用適當的轉換手段便可讓它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簡明大英百科全書(中文版)》,臺灣:臺灣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52頁。地球上所有的能源都來源於太陽熱核反應釋放的能量、地球形成過程中儲存下來的化石和礦物資源以及太陽繫運行引發的能量如太陽能、潮汐能等。二、能源的分類根據《能源百科全書》的分類,能源可以劃分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指的是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的能源,如河流中流動的水能,采出的原煤、原油、天然氣、天然鈾礦等。《能源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678頁。二次能源是指一次能源經過加工、轉換得到的能源,如電力等。同上,第112頁。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風能、地熱能、波浪、洋流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與深層之間的熱循環等等,是可供人們取之不盡的一次能源。非再生能源指的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煤成氣等化石能源。新能源。這一般是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能源,除前面已經提到的能源類型以外,還有氫能、沼氣、酒精、甲醇等。常規能源。它指的是已經被人類廣泛利用的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核電等能源。終端能源。它是指經過輸送和分配,在各種用能設備中使用的能源。終端能源所提供的服務,不僅是一種載體,而且是為了有效地利用其他資源,諸如勞力、資本,尤其是技術的一種輸入。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商品能源是指經流通環節大量消費的能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等。非商品能源是指不經流通環節而自產自用的能源,如農戶自產自用的薪柴、秸稈,牧民自用的牲畜糞便等。非商品能源在發展中國家的能源供應中一般占有較大比重。三、能源與資源的區別傳統意義上的資源指的是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包括可再生性資源和不可再生性資源。這與能源的概念有一定的重合。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後,傳統的資源概念發展成為一個包含有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知識資源在內的資源繫統。章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的學理分析資源定義的不斷延伸反映了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變化過程。在農業社會,資源主要指的就是自然資源。這一定義僅僅概括了資源的“物質性”內涵,並沒有指出它的外延及與其他事物的聯繫。進入工業社會,資源是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綜合體。不同領域對於社會資源有著不一樣的解讀,經濟學中的社會資源指的是經濟資源,指人類可以利用的各種物質和能量。其中包括:自然資源,如土地、水、生物、礦產資源和氣候資源;勞動的物質產品,如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等;知識產品,如技術、工藝、信息等;社會交往關繫的產物,如貨幣、信用、市場等;人自身的能力(包括體力、智力)等。餘陶生、劉興斌編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頁。社會學中的社會資源指的是社會中存在的各種資源,包括兩種主要的類型:一類是經濟性資源,如物質資源、貨幣資源、勞動力資源等;另一類是社會性資源,如文化資源、習俗慣例、合法性資源等的支持。現代資源的定義是一個更加廣闊的概念,將人類現在所能夠利用的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全部囊括在內,甚至將還沒有開發利用的空間資源及知識資源也包括在內。對於有形資源(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主要包括資金、設備、人員等有形的所有物,這些所有物都是可以看見的。無形資源則是相對有形資源而言的,指的是無……

    導言國際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修訂本)能源本書所指的能源主要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這是因為目前石油和天然氣在大部分國家的能源消費中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戰略性質。盡管書中部分內容涉及到了煤炭、新能源、核能等其他形式的能源,但未作重點闡述,所占篇幅也極少。是人類文明進步和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自1973年次石油危機爆發以來,能源逐漸成為現代國際關繫格局中一個不可忽視的變量,能源安全問題也隨之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保障能源安全,國家或地區組織紛紛制定與本國或本地區發展需求相適應的能源戰略,並積極開展獨具特色的能源外交。能源安全是一個動態發展的繫統概念,其核心是石油安全。能源安全既包括傳統供應安全,即維持能源供應與需求之間的平衡狀態,也包括使用安全,即能源的利用不應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構成威脅,這涉及到保護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等諸多新問題。冷戰結束後,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際能源安全形勢也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能源供需格局深刻變化。首先,供應格局向多極化發展。俄羅斯、中亞裡海地區、美洲和非洲的石油儲產量大幅增長。據英國BP石油公司2018年統計,全球石油探明儲量增長快的是中南美洲,其中委內瑞拉的儲量增長快,2017年比1997年增長305倍。《BP世界能源統計年鋻(2018年)》,https://wwwbpcom/content/dam/bp-country/zh_cn/Publications/2018SRbookpdf。隨著美國和加拿大頁岩氣、頁岩油等非常規資源開發取得重大突破,北美地區的天然氣探明儲量快速增長,2017年的儲量較1997年增長了64%。《BP世界能源統計年鋻(2018年)》,https://wwwbpcom/content/dam/bp-country/zh_cn/Publications/2018SRbookpdf。這促使美國加大本土能源資源開發,調整石油進口來源。其次,消費格局發生變化。西方發達國家的石油消費自2006年開始下降,全球石油消費重心出現從經合組織國家東移到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趨勢。與此同時,全球天然氣消費普遍增長,尤其是歐美地區的天然氣消費量增長迅速。第二,能源資源爭奪依然緊張。20世紀,西方國家圍繞著石油資源(主要在中東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競爭。21世紀初,全球能源資源爭奪態勢依然緊張,相比20世紀而言,參與國家更多,涉及範圍更廣。由於長期形成的能源資源高消耗模式難以改變,發達國家的能源需求長期居高不下,而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使它們的能源消費需求也不斷增加。為了保障本國的能源利益,發達國家竭力維護全球能源市場的主導權,不斷強化對能源資源和戰略運輸通道的控制。能源出口國進一步加強對能源資源的控制,並構建戰略聯盟強化自身利益。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缺乏強有力的軍事實力和金融杠杆,難以撼動現有國際能源秩序,但日益增加的能源進口依賴使它們身不由己地卷進了新世紀復雜的全球能源爭奪之中。縱觀近十年國際能源格局的變化,不難發現,圍繞著中東、中亞裡海、北極和非洲(尤其是幾內亞灣)等熱點地區的能源爭奪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在這些地方,能源的戰略屬性和政治屬性愈加凸顯,世界各國的博弈日趨激烈。第三,全球能源市場波動加劇。這主要反映在國際油價的變化上。自2003年以來,全球經濟進入新一輪擴張周期。1999~2008年世界經濟增速達到44%,增幅較20世紀90年代提高了12個百分點,特別是2003~2007年,世界經濟增速高達5%。經濟的高速增長帶動了石油需求的增加,直接導致了國際油價的飆升,並造就了21世紀初一場有史以來為罕見的油價牛市。此後,國際油價雖出現短暫快速回調,但很快重返高位震蕩。究其原因,經濟持續發展是導致全球能源資源供給長期偏緊的主要因素,加上金融資本投機形成的“投機溢價”、國際局勢動蕩形成的“安全溢價”和生態環境標準提高形成的“環境溢價”,《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http://wwwgovcn/zwgk/2013/01/23/content_2318554htm。種種因素使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態勢難以改變。由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強勁,且沒有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因此國際油價的長期高位運行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風險和壓力不容小覷。第四,應對氣候變化博弈激烈。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性能源安全問題。目前,全球氣候變化會對人類生存與發展造成巨大危害的觀念已經為國際社會所廣泛接受,各國在把溫室氣體的大氣濃度穩定在某一水平,從而防止人類活動對生存環境產生負面影響這一問題上也基本達成一致。然而,由於氣候變化問題涉及到各國的核心利益,這使各國難以就該問題綜合治理所應采取的具體措施達成共識。近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圍繞著排放權和發展權的談判博弈日趨激烈。發達國家依靠技術和資本優勢發展節能、新能源、低碳等新興產業,推行碳排放交易,強化其經濟競爭優勢,但同時通過設置碳關稅碳關稅這個概念早由法國前總統希拉克提出,其目的在於使歐盟國家針對未遵守《京都協定書》的國家課征商品進口稅,否則在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運行後,歐盟國家所生產的商品將遭受不公平之競爭,特別是境內的鋼鐵業及高耗能產業。2009年7月4日,中國政府明確表示反對碳關稅。和“環境貿易壁壘” 環境貿易壁壘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貿易壁壘方面的一個重要變化,其主要特點是以保護資源、環境和人類健康為名,制定一繫列苛刻的標準,限制國外產品和服務的進口。等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進一步擠壓發展中國家發展空間,使發展中國家不得不面對溫室氣體減排和低碳技術產業競爭的雙重挑戰。為了應對國際能源安全形勢的變化,限度地保障能源安全,世界各國,尤其是能源進出口大國紛紛調整本國的能源戰略,積極開展能源外交。在西方國家中,美國是開展能源外交積極的國家。作為世界重要的能源進口國和能源消費國,美國十分重視能源外交戰略的制定並將其置於外交政策的首要位置,其目標是確保美國的霸權地位得以鞏固和維持。為此,美國開展了全方位的能源外交,包括繼續向全球能源供應基地進行滲透並加以控制,積極控制海陸能源運輸通道,強化美國在國際能源合作機制中的主導地位,建立和完善石油儲備機制,以及強化金融手段以爭奪油價定價權等。歐盟的能源安全面臨著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能源(尤其是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高以及能源進口來源地形勢復雜等一繫列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歐盟積極制定和實施了統一的能源政策,其終極目標是盡快建立一個緊密相連、充分運作的統一能源市場,以維護歐盟的能源安全。對外,歐盟努力加強與國際能源伙伴之間的關繫,與包括挪威、俄羅斯、中東、北非、中亞裡海等在內的國家和地區建立起了能源戰略伙伴關繫。日本是一個能源稀缺和進口依存度很高的國家。這一客觀因素決定了日本必須長期積極關注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研究世界能源發展態勢,並在此基礎上謀劃本國的能源外交戰略。日本能源外交戰略的主要目標是:保證國外能源的長期穩定供應和進口化,積極參與雙邊和多邊能源合作,加強與能源生產、出口國的外交關繫,推動節能環保技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全球能源資源的合理利用率。日本能源外交戰略的重點地區依次是中東產油國、俄羅斯、亞太、中亞、非洲。在對中國的能源外交中,日本的能源化戰略與中國發生了戰略踫撞。這導致了21世紀初以來中日在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的修建、中亞油氣資源的爭奪和東海油氣田的開發等諸多問題上頻頻發生衝突。但不能忽視的是,雙方在技術交流、節能環保以及區域能源合作等領域又具備合作的條件。改革開放以來,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形成了煤炭、電力、石油天然氣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應體繫,能源自給程度也保持在90%左右,但是能源安全形勢依然嚴峻。2011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能源消費國。2012年,中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18億噸標準煤,居世界。而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17年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7之中國特別報告》稱,到2020年左右中國將成為世界大石油進口國。《中國2020年成為全球石油進口國》,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7/12/15/001672192shtml。中國在國際能源格局中地位的巨大變化無疑增強了中國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話語權,同時也使中國的能源安全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和壓力。目前,中國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進口量逐年增加,2017年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674%(較上年上升3%),能源進口過於集中,儲備嚴重不足,這些能源安全問題嚴重制約著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為了緩解能源供需矛盾,保障能源供應安全,近年來中國政府將能源外交在國家整體外交中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國際能源貿易,完善國際合作支持體繫,取得了一繫列重大成就。縱觀各個大國的能源外交,不難發現,無論是能源出口國還是進口國,其能源外交的背後都有著復雜的政治經濟背景和國家戰略考量,這使國際能源格局的發展變得紛繁復雜和難以預測。研究這些國家的能源安全和能源外交,不僅有利於增強我們對他國國情的了解,更有利於我們在參與全球能源治理的過程中與其他能源進出口國家共同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國際能源新秩序,終實現限度地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戰略目標。能源外交並不是一個冷門的研究領域。有關能源外交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一些國內外學者、政治活動家和企業管理者在這方面的著述較多。本書的寫作是在筆者為大學生講授相關課程時完成的。為了體現特色,本書采用了較為獨特的寫作方式:在整體構思上,本書將許多能源出口國(中東、中亞裡海國家)放在“全球能源外交熱點地區”中進行分析,而將某些重要的能源進出口國單獨成章,這樣既避免了遺漏,又突出了重點;本書主要分析了對國際能源安全有直接影響的能源進出口大國的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這主要是因為大國在能源生產、進出口、消費上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筆者否認小國在國際能源格局中的作用。在資料選擇上,本書在寫作中盡量選用的資料,如闡述每一個國家的能源安全形勢時,為保持一致和反映客觀,基本上采用的是英國BP石油公司2018年的統計數據;在寫作行文上,為使本書顯得更生動和更具可讀性,筆者在分析中引用了一些經典案例,如在闡述普京任期俄羅斯的能源國有化政策時,就選用了“尤科斯事件”這一代表性極強的案例。有關能源安全和能源外交的研究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課題。由於該課題跨政治、經濟和外交等多門學科,而筆者又是專門從事國際政治研究的,知識結構的局限使本書可能存在某些問題和錯誤。此外,隨著寫作的深入,筆者越來越發現這一課題所涉內容的龐雜,實在難以在有限的篇幅內將所有問題逐一點到。上述問題是本書的不足,也是今後筆者應該努力完善的方向。章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的學理分析國際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修訂本)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是兩個既相對獨立,又有著密切聯繫的概念。一般來說,能源安全主要包括國際能源市場的變化,以及能源生產、運輸、消費等多各個環節的狀態。能源外交主要指的是包括政府在內的多個行為主體實施的外交手段或方式。能源安全問題不一定涉及到能源外交問題,例如國內能源的自產自銷行為,但是能源外交行為與能源安全問題密切相關,任何一個國家的能源外交都是圍繞著維護本國的能源安全而展開的。為了便於後面章節相關問題的研究,我們首先需要對前人已經形成的有關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的相關理論和概念做一個必要的梳理與分析,在此基礎上對相關概念進行重新界定。節能源的定義和分類[1*2]一、能源的定義能源(energy source)是一個含義廣泛的概念,中國的《能源百科全書》將能源定義為可以直接或經轉換提供人類所需的光、熱、動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載能體資源。《能源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676頁。《簡明大英百科全書》則稱,能源是指一個包括著所有燃料、流水、陽光和風的術語,人類用適當的轉換手段便可讓它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簡明大英百科全書(中文版)》,臺灣:臺灣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52頁。地球上所有的能源都來源於太陽熱核反應釋放的能量、地球形成過程中儲存下來的化石和礦物資源以及太陽繫運行引發的能量如太陽能、潮汐能等。二、能源的分類根據《能源百科全書》的分類,能源可以劃分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指的是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的能源,如河流中流動的水能,采出的原煤、原油、天然氣、天然鈾礦等。《能源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678頁。二次能源是指一次能源經過加工、轉換得到的能源,如電力等。同上,第112頁。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風能、地熱能、波浪、洋流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與深層之間的熱循環等等,是可供人們取之不盡的一次能源。非再生能源指的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煤成氣等化石能源。新能源。這一般是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能源,除前面已經提到的能源類型以外,還有氫能、沼氣、酒精、甲醇等。常規能源。它指的是已經被人類廣泛利用的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核電等能源。終端能源。它是指經過輸送和分配,在各種用能設備中使用的能源。終端能源所提供的服務,不僅是一種載體,而且是為了有效地利用其他資源,諸如勞力、資本,尤其是技術的一種輸入。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商品能源是指經流通環節大量消費的能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等。非商品能源是指不經流通環節而自產自用的能源,如農戶自產自用的薪柴、秸稈,牧民自用的牲畜糞便等。非商品能源在發展中國家的能源供應中一般占有較大比重。三、能源與資源的區別傳統意義上的資源指的是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包括可再生性資源和不可再生性資源。這與能源的概念有一定的重合。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後,傳統的資源概念發展成為一個包含有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知識資源在內的資源繫統。章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的學理分析資源定義的不斷延伸反映了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變化過程。在農業社會,資源主要指的就是自然資源。這一定義僅僅概括了資源的“物質性”內涵,並沒有指出它的外延及與其他事物的聯繫。進入工業社會,資源是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綜合體。不同領域對於社會資源有著不一樣的解讀,經濟學中的社會資源指的是經濟資源,指人類可以利用的各種物質和能量。其中包括:自然資源,如土地、水、生物、礦產資源和氣候資源;勞動的物質產品,如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等;知識產品,如技術、工藝、信息等;社會交往關繫的產物,如貨幣、信用、市場等;人自身的能力(包括體力、智力)等。餘陶生、劉興斌編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頁。社會學中的社會資源指的是社會中存在的各種資源,包括兩種主要的類型:一類是經濟性資源,如物質資源、貨幣資源、勞動力資源等;另一類是社會性資源,如文化資源、習俗慣例、合法性資源等的支持。現代資源的定義是一個更加廣闊的概念,將人類現在所能夠利用的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全部囊括在內,甚至將還沒有開發利用的空間資源及知識資源也包括在內。對於有形資源(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主要包括資金、設備、人員等有形的所有物,這些所有物都是可以看見的。無形資源則是相對有形資源而言的,指的是無……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