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絲路列國志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經濟
    【市場價】
    1412-2048
    【優惠價】
    883-1280
    【作者】 李永全 主編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貿易政策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ISBN】978750977171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9771716
    作者:李永全主編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3月 

        
        
    "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歐亞大陸“絲綢之路經濟帶”上35個國家的基本情況。每篇用一萬多字的篇幅對各個國家的基本國情,包括政治制度、政黨制度、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進行了簡要的敘述,同時也介紹了各國的地理、人口、國家發展簡史和文化特色,還介紹了各國的投資環境,尤其是投資政策方面的情況。這就是一本咨詢手冊,便於讀者查詢和了解這些國家基本的知識。
    作者簡介
    李永全,男,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曾長期在中共中央編譯局從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翻譯、校訂以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俄羅斯歷史及當代國際問題的研究。
    目錄
    阿爾巴尼亞
    阿富汗
    阿塞拜疆
    愛沙尼亞
    巴基斯坦
    白俄羅斯
    保加利亞
    波蘭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俄羅斯
    格魯吉亞
    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
    捷克共和國

    阿爾巴尼亞
    阿富汗
    阿塞拜疆
    愛沙尼亞
    巴基斯坦
    白俄羅斯
    保加利亞
    波蘭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俄羅斯
    格魯吉亞
    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
    捷克共和國
    克羅地亞
    拉脫維亞
    立陶宛
    羅馬尼亞
    馬其頓
    孟加拉國
    緬甸
    摩爾多瓦
    黑山
    塞爾維亞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亞
    塔吉克斯坦
    土耳其
    土庫曼斯坦
    烏克蘭
    烏茲別克斯坦
    匈牙利
    亞美尼亞
    伊朗
    印度

     

    前言
    從“絲綢之路經濟帶”走向共同繁榮
    李永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針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主動謀劃,努力進取,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初步形成。當前,黨中央著眼於新形勢新任務,強調要切實抓好周邊外交工作,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深化同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聯互通。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絲綢之路經濟帶”應運而生。積極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根本意義在於切實加強務實合作,努力尋求同各方利益的彙合點,通過務實合作促進合作共贏,走向共同繁榮。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歷史淵源
    “絲綢之路經濟帶”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同我國有著共同利益。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就是我國同中亞、西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獲得了廣泛認同。從“絲綢之路經濟帶”走向共同繁榮
    李永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針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主動謀劃,努力進取,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初步形成。當前,黨中央著眼於新形勢新任務,強調要切實抓好周邊外交工作,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深化同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聯互通。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絲綢之路經濟帶”應運而生。積極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根本意義在於切實加強務實合作,努力尋求同各方利益的彙合點,通過務實合作促進合作共贏,走向共同繁榮。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歷史淵源
    “絲綢之路經濟帶”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同我國有著共同利益。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就是我國同中亞、西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獲得了廣泛認同。
    “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時開闢的以長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塔裡木盆地,穿過中亞和西亞,終抵達歐洲的歷史通道。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裡。在這條惠及沿線各國經濟發展的路線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代表性,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這條古代商路稱為“絲綢之路”,逐漸被後來的史學家所接受,從而將溝通中西方的商路統稱“絲綢之路”。古代的“絲綢之路”不僅是商貿合作的渠道,也極大地促進了東方與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可以說,這條綿延千年的商道不僅創造了古代的經濟奇跡,而且在東西方之間互通有無,促進了不同民族和地區友好交往。從歷史上看,“絲綢之路”就是一條促進繁榮發展的和平之路、合作之路。
    近代以來,尤其是19世紀下半葉,中國飽受列強侵略,中亞諸國也被並入沙俄帝國,古代“絲綢之路”成為歷史的陳跡。19世紀下半葉,在歐亞大陸上,沙俄帝國建設了經西伯利亞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鐵路干線,這條鐵路以俄羅斯東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為起點,橫穿西伯利亞通向莫斯科,然後通向歐洲各國,後到荷蘭鹿特丹港,被稱為條亞歐大陸橋。蘇聯時期,又修建了著名的貝加爾-阿穆爾鐵路干線,俗稱“貝阿干線”。蘇聯解體後,中亞國家獨立,20世紀90年代,第二條亞歐大陸橋開始建設,這條大陸橋跨越歐亞兩大洲,東起我國連雲港,向西經北疆鐵路到達我國邊境的阿拉山口,進入哈薩克斯坦,再經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西至荷蘭鹿特丹港,聯結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長約10800公裡,通向中國、中亞、西亞、東歐和西歐4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世界上長的一條大陸橋。由於這條大陸橋經過中亞聯通中國與歐洲,實際上意味著古代“絲綢之路”的復興。
    今天,中國與亞洲國家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要繼承古代“絲綢之路”的精神,目的是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正如習近平主席在提出這個偉大倡議時所強調的,“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
    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中亞期間,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提出了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這個倡議的提出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同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印度尼西亞期間,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又提出:“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繫,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此,“一帶一路”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得到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熱烈響應。
    2014年11月4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召開專門會議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規劃,發起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設立絲路基金。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臺,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能夠把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要集中力量辦好這件大事,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近睦遠交,使沿線國家對我們更認同、更親近、更支持。2015年2月1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副總理指出,“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宏大繫統工程,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與沿線國家的發展戰略相互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事業進入新時期,區域合作進入新階段。
    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當代內涵
    當前,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正在實行從引進來到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的重大轉變,已經出現了市場、資源能源、投資“三頭”對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隻有堅持對外開放,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纔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首先著眼於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可以說,“絲綢之路經濟帶”初是作為一項區域經濟倡議提出的。不過,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加快沿邊開放步伐,允許沿邊重點口岸、邊境城市、經濟合作區在人員往來、加工物流、旅遊等方面實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2014年春季中國召開人大和政協兩個會議。會上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進孟中印緬、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推出一批重大支撐項目,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新空間。”這說明,“一帶一路”已經從初的國際合作倡議發展成為一項國家發展戰略。一個倡議以黨的文件和政府文件的形式確定為國家發展戰略,僅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事業進入新時期。這個新時期的要求,構成“一帶一路”戰略出臺的主要原因,也構成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當代內涵。
    ,中國開放事業從主要以沿海地區開放為主轉向全方位開放;從“引進來”為主,發展為“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
    眾所周知,中國在35年前開啟的改革開放事業主要是對外開放,打開國門,引進國外資本、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即所謂的“招商引資”。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們根據世界經濟一般規律和貿易規則,調整和理順國內各種關繫,與世界經濟規則接軌,吸引國外的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在這方面我們做出巨大努力,取得巨大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一個重要的標志。這個戰略的實施取得了巨大成績,受到全世界的矚目。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中國國民經濟飛速發展的35年。1979~2012年,中國國內生產產值年均增長9.8%,而同時期世界經濟年平均增速隻有2.8%。中國經濟總量不斷增加。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迅速躍至2012年的5189。1978年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十位,到2008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民收入從1978年的1上升到2012年的56,按照通常的國際標準,我國已經躍升至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化的35年。35年來,三次產業在調整中均得到長足發展,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工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工業生產能力迅速提高,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制造業大國。
    建立開放的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融入世界經濟進程是中國前35年改革開放事業重要的特點之一,也是我們取得成就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此前的開放主要是沿海地區的開放。現在,我們面臨深化改革的歷史任務,需要解決結構問題和區域發展差距等問題,為此我們提出了實施西部開發和東北振興戰略。沿邊省區對外經濟活動日益活躍,區域經濟一體化要求日益迫切,在西部和沿邊地區實施全方位對外開放,與區域經濟體實施緊密合作成為時代趨勢。我國大企業國際合作經驗日漸豐富,走向國際市場的願望日益強烈。因此,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不斷成熟的標志。
    第二,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都在規劃各種一體化和區域合作模式,美國也在中國周邊謀劃自己的區域經濟合作模式,為此中國應提出自己的合作構想和應對理念。
    近幾年來,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合作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出現一種現像:各國都希望與中國經濟發展構建聯繫,或提出合作設想,或針對中國經濟制定某種戰略構想。我國周邊已經出現或建成若干一體化設想或結構。美國在中亞先後提出“大中亞計劃”“新絲綢之路計劃”,歐盟也曾經制定“中亞戰略”,俄羅斯除具體實施歐亞經濟聯盟計劃外,還提出遠東和西伯利亞開發戰略以及歐亞發展帶構想,不僅如此,各種自由貿易區倡議及談判都顯示區域合作不斷升溫。
    “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的提出,宣示了中國與地區國家合作的願望和理念。這個倡議並不包含所謂的地緣政治博弈成分,而是倡導平等互利、包容互鋻、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
    第三,“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充分考慮了周邊國家與中國的經濟互補性和差異性,以及由這種互補和差異產生的機遇。這種互補性是中國與地區國家長期務實合作的重要基礎。甚至歐亞經濟聯盟的建立也沒有改變中國與地區國家經濟結構的互補性。“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正是基於這種現實提出的。
    “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於國內來說,是我們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發展戰略,而對於外部世界而言,則是一項互利共贏的合作倡議。“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設想的提出充分說明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現實意義。而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我們將迎來區域經濟合作的新階段。
    三“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理念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聯繫歐亞各國經濟體的紐帶,體現的是中國“平等互利,包容互鋻,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是中國在新形勢下提出的和平與合作倡議,反映了中國在參與全球經濟進程中的開放態度、合作誠意以及和平願望,因此,“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倡導的是政治上平等相處,經濟上互利共贏,文化上求同存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和平、合作的紐帶,是歷史與現實的交融。“絲綢之路經濟帶”也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經濟發展與區域合作的必然產物。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誠心誠意對待沿線國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同沿線國家開展合作,讓沿線國家得益於我國發展。要實行包容發展,堅持各國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共創繁榮。要做好“一帶一路”總體布局,盡早確定今後幾年的時間表、路線圖,要有早期收獲計劃和領域。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抓落實,由易到難、由近及遠,以點帶線、由線到面,扎實開展經貿合作,扎實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干起來。
    第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抓住關鍵的標志性工程,力爭盡早開花結果。要幫助有關沿線國家開展本國和區域間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規劃,共同推進前期預研,提出一批能夠照顧雙邊、多邊利益的項目清單。要高度重視和建設一批有利於沿線國家民生改善的項目。要堅持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進,促進我國同沿線國家教育、旅遊、學術、藝術等人文交流,使之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第三,“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要做好統籌協調工作,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繫,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各類企業參與,同時發揮好政府作用。要重視國別間和區域間經貿合作機制和平臺建設工作,設計符合當地國情的投資和貿易模式,通過機制化安排推進工作。要加大對外援助力度,發揮好開發性、政策性金融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積極引導民營資本參與。要統籌好部門和地區關繫,各部門和各地區要加強分工合作、形成合力。
    從具體舉措而言,2015年及今後一段時期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事項和重點工作主要應突出重點、遠近結合,有力有序有效推進,確保“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開好局、起好步。要把握重點方向,陸上依托國際大通道,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臺,共同打造若干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依托重點港口城市,共同打造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
    為此,首先要強化規劃引領,把長期目標任務和近期工作結合起來,加強對工作的具體指導。要抓好重點項目,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突破口,發揮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性作用和示範效應。要暢通投資貿易,著力推進投資和貿易便利化,營造區域內良好營商環境,抓好境外合作園區建設,推動形成區域經濟合作共贏發展新格局。要拓寬金融合作,加快構建強有力的投融資渠道支撐,強化“一帶一路”建設的資金保障。要促進人文交流,傳承和弘揚古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夯實“一帶一路”建設的民意和社會基礎。要保護生態環境,遵守法律法規,履行社會責任,共同建設綠色、和諧、共贏的“一帶一路”。要加強溝通磋商,充分發揮多邊、雙邊、區域、次區域合作機制和平臺的作用,擴大利益契合點,謀求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其次要以創新思維辦好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發起並同一些國家合作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要為“一帶一路”有關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促進經濟合作。設立絲路基金是要利用我國資金實力直接支持“一帶一路”建設。要注意按國際慣例辦事,充分借鋻現有多邊金融機構長期積累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制定和實施嚴格的規章制度,提高透明度和包容性,確定開展好批業務。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同其他全球以及區域多邊開發銀行的關繫是相互補充而不是相互替代,將在現行國際經濟金融秩序下運行。
    2014年10月,中方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10月24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2014年11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中國將出資40成立絲路基金。絲路基金是開放的,歡迎亞洲域外的投資者參與。絲路基金將為“一路一帶”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合作等提供融資支持。2014年11月,在亞太經合組織第2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晤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同工商咨詢理事會代表對話時指出,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建設是關繫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問題,也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手段。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天時、地利、人和使然,它同“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相匹配,是惠澤各方的多贏之舉,將同其他多邊開發機構一道,為推進亞太經濟融合和發展做出貢獻。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的建立對於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證明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誠意和決心。
    後要通過“五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一是加強政策溝通。各國可以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本著求同存異原則,協商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為區域經濟融合“開綠燈”。二是加強道路聯通。上海合作組織正在協商交通便利化協定。盡快簽署並落實這一文件,將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運輸大通道。在此基礎上,我們願同各方積極探討完善跨境交通基礎設施,逐步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為各國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三是加強貿易暢通。絲綢之路經濟帶市場規模和潛力獨一無二。各國在貿易和投資領域合作的潛力巨大。各方應該就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問題進行探討並做出適當安排,消除貿易壁壘,降低貿易和投資成本,提高區域經濟循環速度和質量,實現互利共贏。四是加強貨幣流通。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在本幣結算方面開展了良好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也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一好的做法有必要加以推廣。如果各國在經常項下和資本項下實現本幣兌換和結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強抵御金融風險能力,提高本地區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五是加強民心相通。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搞好上述領域合作,必須得到各國人民支持,必須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隻要我們在實現五通方面付出努力,產生積極效果,“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就會結出豐碩果實。
    概括起來看,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基本藍圖包括以下內容。
    (1)以亞洲國家為重點方向,率先實現亞洲互聯互通。“一帶一路”源於亞洲、依托亞洲、造福亞洲,關注亞洲國家互聯互通,努力擴大亞洲國家共同利益。
    (2)以經濟走廊為依托,建立亞洲互聯互通的基本框架。目前,中方制定的“一帶一路”規劃基本成形。這包括在同各方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正在構建的陸上經濟合作走廊和海上經濟合作走廊。這一框架兼顧各國需求,統籌陸海兩大方向,涵蓋面寬,包容性強,輻射作用大。中方願同有關國家進一步協商,完善合作藍圖,打牢合作基礎。
    (3)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實現亞洲互聯互通的早期收獲。絲綢之路首先要有路,有路纔能人暢其行、物暢其流。中方高度重視聯通中國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緬甸、老撾、柬埔寨、蒙古國、塔吉克斯坦等鄰國的鐵路、公路項目,將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優先部署。
    (4)以建設融資平臺為抓手,打破亞洲互聯互通的瓶頸。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出資40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產業合作和金融合作提供融資支持。
    (5)以人文交流為紐帶,夯實亞洲互聯互通的社會根基。中國支持不同文明和宗教對話,鼓勵加強各國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支持“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鼓勵更多亞洲國家地方機構與我國省區市建立合作關繫。
    根據學者的估計,“一帶一路”建設將涉及世界60多個國家,44億人口,GDP規模超過21,分別占世界的63%和29%,而且這些國家多數為發展中國家。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如果“一帶一路”建設進展順利,未來可能出現一個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世界性新興大市場。
    四“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創新意義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周邊國家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聯繫歐亞各國經濟體的紐帶。它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繫,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絲綢之路經濟帶”在國際合作與區域發展上的創新意義不容忽視。
    ,“絲綢之路經濟帶”追求的是互利共贏的理念。“絲綢之路經濟帶”作為一種多邊合作的形式,追求的是一種共贏的理念,沒有任何政治訴求。
    之所以這樣提出問題,是因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開始曾經被誤讀,似乎這是中國對周邊國家開展的經濟擴張進程,追求地緣政治壟斷或至少是地緣政治影響力。從嚴格意義上說,現代“絲綢之路經濟帶”並不是某種一體化進程,而是一種促進貿易和合作便利化的過程,合作過程中並不要求任何主權讓渡,而是各國獨立自主參與。這個過程將是經濟互補、市場共容、贏利共享、共同發展的過程。
    中國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不是追求某種一體化進程,更不追求建立某種共同體,而是致力於改善多邊合作環境,建立有效的伙伴關繫。“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設想是要為多邊合作創造一種互利共贏的模式。它不是中國獨享的,而是團結和包容的。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互聯互通對區域內各種一體化進程隻有好處,因為消除或緩解中亞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狀況會縮小各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促進各國間的經濟合作和融合。
    目前在獨聯體內部、中亞地區存在各種不同形式、不同層次和不同水平的一體化進程,從初級的自由貿易區到關稅聯盟,從統一經濟空間直至終的歐亞聯盟。那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合作模式,獨聯體內部的一體化是建立緊密的合作甚至聯盟關繫,需要不同程度地做出主權讓渡,而“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以項目帶動合作、帶動發展,是單純的經濟合作。這種合作將更少形式主義,更多實質性內容,將更加追求效率,更少官僚主義習氣。“渝新歐”鐵路運輸合作項目的探索與實踐充分證明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的前景。這就是通常說的加強貿易和使投資便利化,通過便利化措施促進各國間的經濟貿易合作。
    可見,“絲綢之路經濟帶”追求的是互利共贏的理念和結果。正因為如此,雖然2015年,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已經開始運行,歐亞聯盟國家對“絲綢之路經濟帶”仍然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提出的“光明大道”戰略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所涵蓋的內容有許多吻合之處,充分說明兩國發展戰略利益的一致性;吉爾吉斯斯坦不僅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實施充滿期待,而且吉爾吉斯斯坦領導人多次強調吉經濟與中國經濟的密切聯繫和兩國合作的重要性;白俄羅斯期待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能夠給自己帶來無限的商機;即使俄羅斯,也日益表現出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興趣,甚至提出在“海上絲綢之路”方面也有合作的空間。
    第二,“絲綢之路經濟帶”將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文化與文明和諧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所追求的不僅是建立互利的經濟關繫,而且要發展和諧的文化和文明交流。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頗具特色,一方面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經濟政策差距大,社會穩定性較差;另一方面是經濟結構、資源結構、市場結構和人口結構等具有很大的互補性,但是這種潛在的互補性難以變為現實。而以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為主要內容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必然會改善有關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為多邊和雙邊經濟合作創造便利條件,從而實現共贏。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基礎,這裡彙集了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以及伊斯蘭文化、東正教文化與當地文明相結合的現代文化的各種表現。每個國家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多彩的文化傳統以及與此密切聯繫的生活方式,這種歷史文化傳統必然反映到人的思維習慣、處事風格、外交特點等方面。“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將加強各國間的人文合作。人文合作、文化交流將加強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友誼,從而提高各國間的政治互信,帶動經濟合作。
    此外,“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目前存在的地區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並不相悖,更多的是對現有各種合作形式和機制的補充。比如上海合作組織是包括中國、中亞國家和俄羅斯的地區國際組織,在中亞地區安全保障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促進成員國間經濟合作方面已經取得顯著成績。但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不可能替代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經濟合作,更不可能弱化上海合作組織,相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豐富和促進上海合作組織的合作,上海合作組織的存在和運轉將為這個互利共贏的合作過程創造和平和諧的環境。同樣,“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也不可能取代諸如東盟10+3等現存機制,二者隻能是互補關繫。
    第三,“絲綢之路經濟帶”連接的將是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提出後,關於“絲路”的走向問題就成為各方議論的焦點。有關國家的朋友甚至直截了當地問,“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否經過他們的國家。這首先反映了各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濃厚興趣和對新型合作模式的期待。2014年11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繫”東道主對話會上講話時指出,我們要實現亞洲國家聯動發展。亞洲各國高度重視互聯互通,很多國家有自己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現在,需要對接各國戰略和規劃,找出優先領域和項目,集中資源,聯合推進。這有利於降低物流成本、創造需求和就業、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中占據有利位置,提高綜合競爭力,打造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亞洲發展新氣像。與此同時,習近平主席也指出了實現互聯互通的困難。主要表現在:各國制度和法律差異較大,各方需求千差萬別,各類機制協調不盡人意等,其中資金缺口為突出,據亞洲開發銀行測算,2020年以前,亞洲地區每年基礎設施投資需求高達730。解決這些問題,僅靠一個或幾個國家努力是做不到的,隻有廣泛建立伙伴關繫,纔能取得積極成效。目前擬議中的“中巴經濟走廊”和“中印緬孟經濟走廊”都遇到類似的問題。這些都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雙贏和共贏項目。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單獨完成這樣的項目。而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把各國的基礎設施完善起來,貫通起來,形成網絡,就可以實現互聯互通,實現共同發展。
    此外,我們處在一個變革和動蕩的世界,世界安全面臨挑戰,地區安全面臨威脅。在我們周邊存在著許多不穩定因素和不安全因素,包括國家間矛盾、民族矛盾、不同宗教教派間的矛盾以及資源紛爭、領土紛爭等。而人類面臨的各種非傳統安全也在地區蔓延,如自然災害、核武器擴散以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毒品走私等惡勢力。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各國共同努力。發展是實現安全的基礎,而保障安全的環境則是發展的必要條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使各國更加關注共同發展,並為地區安全與穩定做出貢獻。因此“絲綢之路經濟帶”連接的是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五“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際風險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個新生事物,它既不是一個一體化機制,也不是什麼國際或地區組織,而是一個互利合作與共同發展的倡議。雖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已經成為中國國家發展戰略,但是對於外部世界而言,它是作為區域經濟合作倡議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是一個自願、自主、自由參與的過程。這一構想的落實,終還是要依賴千百個具體的合作項目來充實。“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的倡議,但它不是中國自己的事,它是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共同事業。它開放、包容,不會畫地為牢,歡迎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參與;它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它高度靈活,富有彈性、開放的合作進程。
    “絲綢之路經濟帶”,主要涉及周邊國家,是一個大周邊的概念,涉及中亞、南亞、東南亞以及俄羅斯和中東歐地區。中亞和俄羅斯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中亞、俄羅斯以及獨聯體有關國家和地區不僅是我們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我們與歐洲伙伴溝通的走廊。道路、能源和交通基礎設施是中亞地區發展的薄弱環節,也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合作的重要領域。我們應該看到,實施這個倡議面臨一繫列問題與挑戰。
    ,中亞問題。所謂中亞問題,指中亞的穩定、中亞的發展、地區安全和大國在中亞的地緣政治博弈等。中亞是我們的毗鄰地區,中國與中亞五國都建立了友好的國家關繫,這五國都是我們的戰略伙伴。中亞面臨的問題是我們必須認真對待的。這些問題中主要的是中亞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中亞地區經歷20餘年的發展已經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取得巨大成績。但是不平衡和不穩定仍然是中亞地區發展的主要特點。所謂不平衡,主要指中亞各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發展水平和發達程度有很大差異;所謂不穩定,主要指內部和外部兩種因素。內部因素主要指各國在建立獨立國家的過程中,尤其在財產分配的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經歷了劇烈的社會動蕩,而且這個過程仍然沒有結束;某些國家的社會政治發展模式尚未確定,或現存的發展模式不適合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傳統,需要長期的磨合;權力交接體制不明朗。所謂外部因素,主要指中亞各國間存在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如邊界問題,水資源問題,相互之間的信任問題,等等。
    第二,與三股勢力的鬥爭。原為蘇聯加盟共和國的中亞地區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地區。這裡是各種勢力活動的地區。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主義三股惡勢力非常猖獗,由於毗鄰阿富汗,毒品種植和走私已經威脅到全世界。尤其在目前,主義和非法販運毒品活動日益猖獗,已經嚴重威脅中亞和獨聯體地區的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全。目前,歐亞腹地的“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烏伊運”“東突”等恐怖組織不僅在意識形態上合流,甚至在組織和人員上也開始合流。這種趨勢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將給“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帶來風險。
    第三,大國在中亞的競爭。蘇聯解體後,中亞地區突然成為地緣政治影響的真空,但是這一狀況很快被大國的競爭所代替。目前中亞已經成為大國關注的焦點和世界各種政治力量競爭的舞臺。中亞的穩定是關繫到各方利益的問題。中國首先關心的是中亞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並在此基礎上與中亞國家發展政治、經濟和貿易關繫。俄羅斯關心和關注中亞,因為中亞是俄羅斯大國戰略和國家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亞地區是俄羅斯安全屏障的南部邊界;在經濟上,中亞不僅是俄羅斯的重要市場,也是統一經濟空間。美國對中亞的地緣政治考慮不僅僅在於阿富汗,而且也是其處理對俄、對華和實施亞洲戰略的重要手段。“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在大國競爭的背景下往往被誤讀,認為這是繼美國的“大中亞計劃”“新絲綢之路計劃”以及俄羅斯的歐亞聯盟戰略之後的又一個地緣政治計劃,是中美俄在中亞博弈的結果。實際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並不謀求地緣政治目的,隻不過是區域經濟合作倡議,與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並不矛盾,與歐亞經濟聯盟國家的經濟互補性和利益契合點並未因為歐亞經濟聯盟的建設而改變。誤讀、誤解“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將使這個倡議的實施遇到困難。
    第四,國家間的分歧與潛在衝突。國家間衝突一般是多年形成的歷史問題造成的,包括領土紛爭、資源紛爭、族際衝突等。歐亞地區存在諸多這類問題,如印巴之間的克什米爾問題,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之間的“納卡”問題,摩爾多瓦的德涅斯特河左岸問題,以及近些年獨聯體內產生的各種問題。中亞水資源問題的矛盾異常復雜,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發展問題,解決起來有難度,不解決又影響國家間關繫和地區穩定。歐亞地區這種復雜的地緣政治態勢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影響值得密切關注。
    第五,烏克蘭危機導致的地緣政治不穩定。烏克蘭危機的爆發引發了地區地緣政治大博弈。參與這種博弈的不僅僅是烏克蘭國內的各種利益集團,還有俄羅斯、美國、歐盟及其盟友。這場政治危機的發展已經影響到全球能源市場、金融市場乃至全球經濟。烏克蘭危機不解決,獨聯體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將受到巨大影響,當然也會影響“絲綢之路經濟帶”框架下的合作。
    第六,阿富汗的穩定問題。阿富汗問題不僅是通常說的恐怖主義和毒品販運等問題,還涉及阿富汗內部穩定、民族和解、替代種植等問題。美國和北約軍隊撤離或部分撤離阿富汗並不能解決阿富汗發展和生存的問題。雖然阿富汗成功舉行了總統選舉,但是要實現民族和解和正常發展,還要走很長的路。因此,外界因阿富汗問題而對地區穩定的擔心不無道理。
    這些問題構成的挑戰,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無疑是阻力,但是,以互利共贏為合作理念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有助於這些問題的解決或緩解。
    從這部《絲路列國志》可以看出,歐亞大陸各國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歷史傳統都存在很大差異,各國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但是,差距產生機遇,差異形成互補,隻要相互包容,就能創造發展的奇跡!古絲路如此,現代絲路亦然!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並不是建設起來的,而是根據貿易需要自然形成的。在歷史的“絲綢之路”上曾經充滿繁榮、和諧、和平的氣氛,當然也充滿各種神秘與傳奇。現代“絲綢之路經濟帶”也將是和平、和諧、合作的紐帶,是各國經濟交流、文化交融的友誼之路。
    當我們設計這部《絲路列國志》時,曾經為應該將哪些國家列入的問題感到困惑。由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一個過程,一個自願、自覺的過程,其走向和內容將由參與國和參與項目確定,因此我們隻能大致確定一個範圍。此外,我們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既是一個具體的倡議,也是一個合作理念,是強調平等互信、包容互鋻、合作共贏的理念。值得指出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是一個整體,反映新時期中國對外開放的理念。因此,此書包含的國家隻是我們大致考慮的範圍。“絲綢之路經濟帶”將走向何方?這是一個經常被提及的問題,我們書中除部分亞洲國家外,隻包含了中東歐國家,但是誰又能否認,這條合作共贏之路完全可以走得更長更遠呢·
    這部書中介紹了有關國家的基本國情,包括政治制度、政黨制度、經濟發展情況和社會狀況,也介紹了國家發展簡史和文化特色,還介紹了各國投資環境,尤其是投資政策方面的情況。因此,更準確地說,這部書就是一本咨詢手冊,便於讀者查詢和了解基本的知識。由於我們的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疏漏或瑕疵,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