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漢譯名著本15)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經濟
    【市場價】
    220-320
    【優惠價】
    138-200
    【作者】 英阿瑟·劉易斯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國際經濟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1809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0118095
    叢書名: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作者:[英]阿瑟·劉易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17年07月 


        
        
    "

    編輯推薦

    《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一書為諾獎得主阿瑟·劉易斯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劉易斯有關經濟發展的基本觀點的歸納、總結和提煉。本書將歷史學、經濟學和統計學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篇幅雖然比較小,但內容卻很豐富,十分具有可讀性。


    讀者對像:經濟學專業師生以及研究者

     
    內容簡介

    《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主要根據劉易斯1977年3月15日和16日在普林斯頓大學詹韋講座上以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為中心的兩次演講寫成,是劉易斯有關經濟發展的基本觀點的歸納、總結和提煉。將歷史學、經濟學和統計學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本書的一大特點。篇幅雖然比較小,但內容卻很豐富,全書僅有一個說明性公式,十分具有可讀性。在本書中,劉易斯將所討論的問題分為4個方面:世界分成初級產品出口國和制成品出口國;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處於不利地位;發展中國家依賴於發達國家提供資金;發展中國家依賴於發達動經濟發展。


     

    作者簡介

    阿瑟·劉易斯(W. Arthur Lewis,1915—1991),美國經濟學家,是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問題的領導者和先驅。劉易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對發展中國家貧困及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的內在原因的研究,他所提出的著經濟模型理論為他贏得了極大的聲譽,並因為對經濟發展理論的貢獻獲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代表作有:《經濟計劃原理》(1949)、《經濟成長理論》(1955)、《經濟成長面面觀》(1969)、《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1978)。


    譯者簡介:喬依德,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目錄


    章 導言
    第二章 世界的劃分
    第三章 生產要素的貿易條件
    第四章 累積的力量
    第五章 商品政策
    第六章 制造業的興起
    第七章 對外資的依賴
    第八章 國際經濟的波動
    第九章 債務的數量
    第十章 經濟增長的動力
    第十一章 跋
    索引

    前言
    本書作者阿瑟·劉易斯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家,因為“對於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問題所做的貢獻”而獲得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劉易斯1915年出生於英屬西印度群島的聖盧西亞島。年輕時就學於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1940年獲博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1948年在曼徹斯特大學任講師,主持傑文斯政治經濟學講座。1959年任西印度大學副校長。1963年因對經濟學的貢獻而被英國女王封為勛爵。自1963年起便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授,主持麥迪遜政治經濟學講座。除執教外,他還擔任過各種職務:在英國殖民地開發公司擔任過董事,在加納、尼日利亞、西印度群島等發展中國家的政府中擔任經濟顧問,在牙買加中央銀行、加勒比地方開發銀行擔任董事或總裁,還先後在聯合國專門機構任過要職。劉易斯的這些經歷,對於其經濟發展理論的形成無疑具有一定的影響。
    劉易斯對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主要著作有:《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1954年)、《經濟增長理論》(1955年)、《發展計劃:經濟政策的本質》(1966年)、《熱帶貿易問題:1883-1965年》(1969年)、《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1978年)、《增長與波動:1870-1913年》(1978年)等。這些著作的出版,形成了他關於經濟發展的完整的理論體繫,奠定了他作為發展經濟學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的學術地位。他對於經濟發展的一繫列重要問題,如經濟發展的因素、經濟發展的過程和經濟發展的外部條件等,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現簡述如下:

    本書作者阿瑟·劉易斯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家,因為“對於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問題所做的貢獻”而獲得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劉易斯1915年出生於英屬西印度群島的聖盧西亞島。年輕時就學於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1940年獲博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1948年在曼徹斯特大學任講師,主持傑文斯政治經濟學講座。1959年任西印度大學副校長。1963年因對經濟學的貢獻而被英國女王封為勛爵。自1963年起便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授,主持麥迪遜政治經濟學講座。除執教外,他還擔任過各種職務:在英國殖民地開發公司擔任過董事,在加納、尼日利亞、西印度群島等發展中國家的政府中擔任經濟顧問,在牙買加中央銀行、加勒比地方開發銀行擔任董事或總裁,還先後在聯合國專門機構任過要職。劉易斯的這些經歷,對於其經濟發展理論的形成無疑具有一定的影響。
    劉易斯對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主要著作有:《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1954年)、《經濟增長理論》(1955年)、《發展計劃:經濟政策的本質》(1966年)、《熱帶貿易問題:1883-1965年》(1969年)、《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1978年)、《增長與波動:1870-1913年》(1978年)等。這些著作的出版,形成了他關於經濟發展的完整的理論體繫,奠定了他作為發展經濟學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的學術地位。他對於經濟發展的一繫列重要問題,如經濟發展的因素、經濟發展的過程和經濟發展的外部條件等,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現簡述如下:
    ,關於經濟發展的因素。他認為,經濟發展的直接原因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願望、資本的積累和知識的增長與運用,而決定這些原因的是人們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他強調社會政治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認為造成發展中國家貧窮的原因,不單純是經濟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社會政治方面的。因此,他認為要使經濟得到發展,就必須首先進行社會改革。
    第二,關於經濟發展的過程。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是由兩個不同的部門組成的:一是按現代方式組織而以先進技術進行生產的資本主義部門,二是按傳統方式組織而以落後的技術進行生產的農業部門。而經濟發展的動力在於前一個部門。傳統的農業部門存在著隱蔽性的失業,由於婦女勞動力的解放和人口的迅速增長,勞動力的供給幾乎是無限的。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發展的關鍵在於資本的積累。資本積累的主要來源是國內儲蓄,儲蓄的主要來源則是利潤,主要的儲蓄者則為資本家。所以,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資本主義部門相對地不斷擴大、利潤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不斷增加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一直延續到勞動力短缺、工資不得不上升為止。

    在線試讀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5: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
    19世紀下半葉,國際移民的兩大潮流促進了農業國家的經濟發展。約有5000萬人離開歐洲前往溫帶殖民地,其中約有1300萬人來到了我們現在稱之為溫帶殖民地的新興國家:加拿大、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非。大約同樣數目的人-5000萬——離開印度和中國,主要是去熱帶,在種植園、礦井或建築工地當契約勞工。這兩股移民潮流的出現,分別決定了熱帶農產品和溫帶農產品的貿易條件。就溫帶商品淶說,市場力量確定的價格可以吸引歐洲移民;就熱帶商品而言,市場力量確定的價格可以維持印度契約勞工的生活。這兩種價格水平迥然不同。
    這種價格差別的主要原因,在於歐洲和熱帶地區的農業生產率有差別。在曾是歐洲移民來源的英國,1900年的小麥產量,每英畝是1600磅,而熱帶地區每英畝谷物的產量不過700磅而已。而且,歐洲的機器設備比較精良,每人耕種的土地也比較多,所以每人的平均產量勢必比熱帶地區高六七倍。在大多數歐洲移民湧往的國家(如美國),產量的差別甚至更大一些,這並非由於每英畝生產率更高的緣故——它比歐洲低——而是因為其機械化程度比較高。新開拓的溫帶地區的殖民地在與美國的競爭中之所以較能吸引歐洲移民並使他們定居下來,僅僅是由於這些殖民地使移民的收入水平高於西歐和北歐。因為西歐和北歐先是需要這些殖民地的羊毛,在1890年以後則需要它們的凍肉,隨之在1900年後又需要它們的小麥,所以,西歐和北歐為這些商品所支付的款額勢必使這些殖民地的生活水準高於歐洲。
    另一方面,就熱帶地區的情況來說,隻要茶葉、橡膠或花生的價格能使每英畝土地所提供的生活水準高於700磅谷物所能提供的水平,這便是一個改進。農民就會考慮利用閑置的土地和餘暇來生產這些農作物;隨著經驗的增長,他們就會減少自己的口糧生產,即使付出較高的代價,也要去專門生產經濟作物。但是,不管小農的反應如何,願意為一天一先令而到任何地方的種植園干活的印度人和中國人卻絡繹不絕。亞洲的這股移民潮流和歐洲的移民潮流一樣規模巨大,並且決定了熱帶地區的物價水平。在19世紀80年代,種植園勞工的工資是每天一先令,而澳大利亞非熟練建築工人的工資卻是每天九先令。如果茶葉是溫帶作物而非熱帶產品的話,它的價格也許就會高四倍。如果羊毛為熱帶產品而不是溫帶作物的話,它的價格也許隻不過是市價的四分之一。
    這一分析清楚地表明:對於以歐洲和亞洲的農業生產率分別決定的價格而進行的任何一種經濟活動來說,從長期看來,勞動力的供給彈性是無限的。這種分析可以應用於李嘉圖式的、包括兩個國家和三種商品的比較成本模型。這些商品之一的糧食繫由兩個國家生產,這個事實決定了以糧食計算的生產要素的貿易條件。人們當然可以增加商品或國家的數目,對此進行詳細闡述,但是如果所有的國家都要生產糧食的話,那麼這個模型的基本內容仍舊是適用的。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