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劉詩白選集(全13卷)(套裝共17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經濟
    【市場價】
    33120-48000
    【優惠價】
    20700-30000
    【作者】 劉詩白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經濟通俗讀物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866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20108662
    作者:劉詩白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2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部選集,一個時代的濃縮。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年時,通過一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選集,回望40年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歷程,感悟在中國經濟發展每個發展階段,這位經濟學家的理論探索和創新研究。對梳理和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形成、發展以及經濟改革走過的重要歷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也是向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的獻禮之作。 
    內容簡介
    《劉詩白選集》(13卷,17冊)收錄了劉詩白教授70多年來從事經濟學研究的著述、論文、書法作品,包括未出版的哲學、經濟學手稿,主要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產權理論、所有制問題、經濟改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研究等問題的見解和研究。在社會主義產權理論、轉型期經濟運行機制,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以及金融體制改革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和改革的深化,起了有益的影響,也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本選集以劉詩白先生經濟學的研究為主體,突出其傑出的學術貢獻,展現一代學者在中國關鍵歷史時刻對中國經濟發展做出的創新性判斷和前瞻性研究,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卓越貢獻和一代學人的治學風範。
    作者簡介
    劉詩白,1925年生,重慶市萬州人,1946年武漢大學經濟繫畢業,西南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財經大學名譽校長,《經濟學家》雜志主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四川省政協副主席(1993年至1997年),2017年獲第六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是我國著名的理論經濟學家。劉詩白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研究,代表作有《產權新論》《現代財富論》等。他在社會主義產權理論、轉型期經濟運行機制,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以及金融體制改革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他十分重視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代中國實踐相結合,致力於經濟理論的創新,是我國較早提出社會主義所性的學者之一,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先驅研究者,他在1988年提出銀行企業化改革的設想,業已成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現實。
    目錄
    第1卷
    目錄

    論文......001
    論資本主義農業之發生......003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農業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嗎?......080
    克服了重農學派的錯誤與局限性的科學論點......093
    凱恩斯主義的破產......106
    危機、調整與東亞經濟的重振......115
    金融危機防範與東亞經濟重振......130
    論過度金融化與美國的金融危機......136

    專著......157
    原子能利用上的兩條路線......158

    第1卷


    目錄


     


    論文......001


    論資本主義農業之發生......003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農業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嗎?......080


    克服了重農學派的錯誤與局限性的科學論點......093


    凱恩斯主義的破產......106


    危機、調整與東亞經濟的重振......115


    金融危機防範與東亞經濟重振......130


    論過度金融化與美國的金融危機......136


     


    專著......157


    原子能利用上的兩條路線......158


    章原子能利用方法的發現及其意義......159


    第二章社會主義制度開闢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無限廣闊的道路......167


    第三章資本主義經濟關繫是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根本障礙......179


    第四章反對原子武器與氫武器生產,為和平利用原子能而鬥爭是世界人民的迫切任務......194


    帝國主義殖民體繫及其危機......198


     


    引言......199


    章壟斷前的資本主義時期的殖民制度......202


    第二章帝國主義殖民體繫的形成與殖民剝削的加深......232


    第三章帝國主義殖民體繫的危機及其解體......272

    在線試讀
    論過度金融化與美國的
    金融危機


    2008年爆發的美國金融危機,並非是一項突發事件,它是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的新形式。金融壟斷資本主推的經濟過度金融化與虛擬化,特別是“有毒的”衍生金融產品的引進,使美國金融結構畸化和金融體繫風險增大,並導致這場空前嚴重的金融危機的爆發。這場金融危機盡管是金融體繫內在矛盾激化的直接產物,但其深根子仍然是實體經濟中不斷擴張的生產能力與內生需求不足的矛盾。

    一、一場百年難遇的、嚴重的金融、經濟危機

    2008年9月爆發於美國的危機,是一場自1929~1933年大蕭條以來未曾有過的嚴重的經濟危機。其特點是:(1)首先是一場金融危機,它引發銀行、投行等金融機構大量破產,股市暴跌,銀行信貸收縮,資金周轉停滯,金融體繫陷入癱瘓。(2)由金融領域危機演變為企業破產,大規模失業。2009年3季度失業率為10.2%,達到數十年來所未有的高度。(3)是一次還需要不短的時日纔能完全擺脫的十分沉重的甚至會有反復的經濟危機。(4)危機嚴重衝擊美國經濟,美國經濟核心陣地華爾街遭受重發生貶值,人們擔心濫印貨幣而危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和美國在世界經濟政治中的獨霸地位已經嚴重動搖。後危機時期為眾多矛盾困擾的美國經濟將低速發展,美國會走向衰落。世界的多極化,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引領世界經濟發展,將成為新時代的特征。(5)特別是危機對世界資本主義體繫帶來一次大衝擊,促使拉美社會主義興起,社會民主主義思潮在歐洲獲得勢頭,而奧巴馬則在“變革”的口號下采用了一些羅斯福新政式的政策措施,如提出為3600萬未有醫保者實行醫療保險的社會福利措施。人們說:美國時鐘的鐘擺正在由自由市場經濟擺向國家干預的市場經濟。
    可見,2008年9月在美國首先爆發的金融危機,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和機制下,引發和演變為世界各國無一幸免的國際金融危機,並且進一步發展為全面的經濟危機,在一些國家引發政治危機和社會動亂。為應對危機,政府采用巨大財政赤字、零利率和信貸擴張等刺激計劃,使後危機時期的美國面危機和滯脹等風險。

    論過度金融化與美國的


    金融危機


     


     


    2008年爆發的美國金融危機,並非是一項突發事件,它是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的新形式。金融壟斷資本主推的經濟過度金融化與虛擬化,特別是“有毒的”衍生金融產品的引進,使美國金融結構畸化和金融體繫風險增大,並導致這場空前嚴重的金融危機的爆發。這場金融危機盡管是金融體繫內在矛盾激化的直接產物,但其深根子仍然是實體經濟中不斷擴張的生產能力與內生需求不足的矛盾。


     


    一、一場百年難遇的、嚴重的金融、經濟危機


     


    2008年9月爆發於美國的危機,是一場自1929~1933年大蕭條以來未曾有過的嚴重的經濟危機。其特點是:(1)首先是一場金融危機,它引發銀行、投行等金融機構大量破產,股市暴跌,銀行信貸收縮,資金周轉停滯,金融體繫陷入癱瘓。(2)由金融領域危機演變為企業破產,大規模失業。2009年3季度失業率為10.2%,達到數十年來所未有的高度。(3)是一次還需要不短的時日纔能完全擺脫的十分沉重的甚至會有反復的經濟危機。(4)危機嚴重衝擊美國經濟,美國經濟核心陣地華爾街遭受重發生貶值,人們擔心濫印貨幣而危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和美國在世界經濟政治中的獨霸地位已經嚴重動搖。後危機時期為眾多矛盾困擾的美國經濟將低速發展,美國會走向衰落。世界的多極化,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引領世界經濟發展,將成為新時代的特征。(5)特別是危機對世界資本主義體繫帶來一次大衝擊,促使拉美社會主義興起,社會民主主義思潮在歐洲獲得勢頭,而奧巴馬則在“變革”的口號下采用了一些羅斯福新政式的政策措施,如提出為3600萬未有醫保者實行醫療保險的社會福利措施。人們說:美國時鐘的鐘擺正在由自由市場經濟擺向國家干預的市場經濟。


    可見,2008年9月在美國首先爆發的金融危機,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和機制下,引發和演變為世界各國無一幸免的國際金融危機,並且進一步發展為全面的經濟危機,在一些國家引發政治危機和社會動亂。為應對危機,政府采用巨大財政赤字、零利率和信貸擴張等刺激計劃,使後危機時期的美國面危機和滯脹等風險。


     


    二、美國的金融壟斷資本和經濟的過度金融化


     


    美國是當代壟斷資本主義的典型和。壟斷資本主義指的是:私有制的大企業在生產中占據很大比重,它們對價格形成施加影響和對廣泛的經濟生活進行控制。壟斷價格有別於充分競爭價格,價格不是定於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相交點,而是位於其上,因而,它包含有超出平均利潤的壟斷利潤。其圖表如下:


     


     


     


     


     


     


     


     


     


     


     


    圖中:MR為邊際收益;MC為邊際成本;P′E′OP2為壟斷利潤。


    壟斷價格=成本 平均利潤P1 壟斷利潤P2,它意味著大企業從市場價格中獲得高額壟斷利潤。


    美國早期的資本主義,是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實行中小工廠主自由競爭。這是一種為充分競爭和競爭價格調節的經濟,企業主獲得的是平均利潤。20世紀以來的現代美國資本主義,則是由福特(汽車)、美孚(石油)、花旗(銀行)等工業和銀行巨頭不同程度控制的市場經濟,在一些重要經濟領域現實的價格形成中壟斷的影響表現得十分明顯,大企業獲得高額壟斷利潤。私人壟斷資本對生產、交換的支配,在美國有著鮮明的表現。


    現代美國資本主義,還具有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性質。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指的是:(1)通過集中而形成具有市場壟斷性的大金融公司對金融市場交易的控制。美國“3%的銀行控制了多於70%的資產。16家銀行……控制著整個銀行繫統1/3的資產”,一批金融巨鱷在金融活動中占有支配地位,他們從事於數額龐大的信貸與投資業務。(2)金融業獲得更高的額外利潤,成為金融壟斷資本“淘金”的沃土。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產業公司的利潤比國內其他部門高30%,2009年產業總利潤比1970年增大100%。美國前10%的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中8%來自金融領域,在2006年提升為22.5%。格林斯潘也說:“近幾十年中國民收入轉移到金融、保險機構的份額急劇增大……有金融技巧的人員收入快速增長。”畸高的額外利潤是社會資本流入金融業、貨幣信貸活動活躍和不斷擴張的驅動力量。(3)社會資本流入金融業和信貸、投資活動的發展,使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大大提升。1995~2005年,美國的金融資產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從303%上升至405%。1929年美國銀行信貸本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2008年上升為70%,達14。特別是資本市場不斷發展和擴大,股市資產市值達到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5倍。


    可見,經濟的金融化是21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發展的鮮明趨勢,當代美國資本主義不僅是壟斷資本主義,而且是金融資本快速發展和占據主導的資本主義。


     


     


     


    三、經濟過度金融化與虛擬化


     


    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和在產業中地位的凸顯,是現代發達市場經濟的特征。銀行信貸是金融活動的重要部分,是發展現代化大生產所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杠杆。沒有銀行信用制度就不會有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的鐵路交通和海輪運輸業的發展。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繫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發達的證券市場,就不可能有現代股份制企業的發展,沒有20世紀末出現的創業板市場,就不可能有激勵和孵育高技術經濟的風險資本和科技性企業的快速發展。沒有期貨交易就不能發揮發現商品市場價格,穩定市價波動的功能,使市場適應發達商品交易的需要。沒有衍生金融產品,就不能充分發揮這一新型金融資產的市場融資、再融資功能和充分釋放金融市場的活力。


    可見,發達的金融體繫和發達的資本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起著積極促進產業經濟發展的功能。在現代化、市場化、全球化大背景下,金融業的加快發展和趨於發達是一個大趨勢。問題是貨幣信用事業的發展要適應實體經濟的需要,而不能聽任其自我膨脹,形成貨幣信用過度擴張。


    信用,我們指的是銀行的信貸,以及資本市場上的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以及衍生金融產品等的買賣活動,這些買賣總與貨幣有關,因而,確切地說,這是貨幣信用。我們把貨幣信用過度擴張規定為:(1)社會資本過多流入和集中於金融領域,特別是股市;(2)在金融自我循環中銀行和金融事業機構的過度發展;(3)劣質或“有毒”的金融工具的使用和多次使用,即杠杆率過度增大。上述情況,意味著國民經濟活動中超出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的貨幣信用交易活動量的過度增大,特別是金融虛擬資產交易量的過度擴大。


    顯然,上述貨幣信用過度擴張,鮮明地體現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的發展中。如:金融部門提供的信用1980年為57,2002年初達9.,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21%躍升為93%;消費者信用貸款2002年達7.,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7%。一方面是金融業的不斷發展和信貸以及資本市場交易活動的急劇擴大,另一方面,制造業則出現萎縮和移至國外。美國1998~2006年工業產值不斷下滑,工業中就業占總就業比重,50年代為50%,1998年下降為15%,2008年下降到10%以下,大量就業轉移到金融,以及商業零售、旅遊、物流等低端服務業,呈現出“去工業化”外觀。


    金融業的發展以及信貸與投資的擴大,意味著債務的增長和債務違約引發的信貸危機的產生。根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材料,美國1998年1季度至2008年1季度債務增長狀況是:金融業為128%;家庭為97%,約為15;企業為65%,約為24;州及地方政府為61%,約為4;聯邦政府為9%,美國國債規模約為12。美國總共債務規模達55,為國內生產總值的3倍多,從而使美國經濟成為高債務經濟。特別是近10年中家庭債務翻番,其中住房債務的壞賬,導致次貸危機的產生。


    可見,美國經濟出現了超過實體經濟需要與承載能力的經濟過度金融化和虛擬經濟過度發展,與這種發展相伴隨的是實體經濟部門的萎縮。這種過度金融化和過度虛擬化的經濟,成為美國市場經濟模式的鮮明特征,可以稱之為金融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顯然,經濟金融化過了頭,奧巴馬也宣稱要“重返實體經濟”。


    四、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裡根主義:金融過度擴張的政策背景


     


    金融活動的過度擴張與政府的自由主義政策密切相關。1980年裡根主政,實行放寬管制,聽任市場自由活動,人們稱之為裡根主義。(1)美國1913年創立了中央銀行制度——美聯儲。30年代美國加強了對銀行信貸活動的管理,如建立儲蓄賬戶的準備金制度,對銀行信貸利率上限進行管制。1980年以後取消了上述規定,實行銀行利率市場化,美聯儲對商業銀行信貸的調控功能也由此減弱。(2)30年代設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政府為銀行存款提供保險並在危機時處理銀行破產事務。1933年實施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Glasss-Stegall Act)規定銀行隻從事存貸業務以保護存款人利益,嚴禁銀行從事股權投資。這一法令在1999年被廢止。主流金融理論片面宣稱:實行商業銀行化,有助於減少金融風險。(3)1971年尼克松政府與黃金掛鉤制度。由於貨幣與黃金脫鉤,一方面黃金自發調節貨幣供求功能喪失,另一方面貨幣信用的擴張更加容易。(4)在聽任金融自由創新的政策支持下,金融機構熱衷於開發衍生金融產品。一些大金融公司在高額利潤驅使下制造出一些“有毒的”金融衍生產品,後者在金融市場中的炒賣增值,誘發出更多的“有毒資產”產生和入市,由此增大了金融市場體繫的風險。衍生金融產品入市成為引爆金融危機的直接動因。(5)美國借助於美國霸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保持大量進口和貿易逆差,也就是以債務融資形式維持其國內的過度消費。作為債務的資產——國庫券、財政部擔保債券——的大量發行,進一步擴大了國內外的信貸活動。(6)在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形勢下,為了保持社會穩定和爭取選民,政府對不可持續的住房信貸實行自由放任和金融支持。1979年撒切爾提出“居者有其屋”,美國政治家、從裡根迄至小布什的歷屆總統,在競選中均做出保障居民住房的承諾。羅伯特·希勒說,政府“對居者有其屋的承諾不斷加碼”,放寬住房信貸是政府“這一政策的直接後果”。而且,應該看到美聯儲和政府聽任高風險私人住房信貸畸形發展,與其說是為了滿足居民的住房需求,不如說是適應了AIG等大公司獲取壟斷利潤的要求。


     


    五、虛擬經濟運行機制與金融過度擴張


     


    當代發達國家金融的過度擴張,其重要原因是市場經濟中金融化、虛擬化的機制。對此,我們略加分析。


    ,金融活動包括:(1)銀行信貸;(2)資本、證券、外彙市場交易;(3)保險業務。資本市場活動越加發達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特征。在現代化、市場化、全球化大背景下,信用在發展中的作用更加強化。周期長的技術開發活動、新興產業創業活動、小企業包括科技個體企業的興辦,等等,均有賴於銀行信貸與資本市場的支撐。因此,促使現代金融業——包括從事資金信貸的銀行業,從事資本市場交易的證券業和各種基金,吸收保費和進行資本市場營運的保險業,參與資本市場的養老基金等——的興起,形成高效、有序和低風險的金融活動,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特征和加快發展的需要。


    第二,金融交易工具的增多和現代金融創新中的 m擴張。證券交易是現代金融活動的主要部分。實體經濟主要通行的是物品與貨幣交換,即商—貨—商,但在資本市場上存在證券與貨幣的交換,即貨—證(券)—貨。在發達市場經濟下,適應著融資與發展金融業務的需要,出現了包括衍生金融產品在內的證券的多樣化。進入金融市場的產品日益增多,包括國債券、公司債券、各種抵押證券、期貨,特別是衍生金融產品,等等。這些產品能夠在資本市場迅速變現,即實現為現金,由此發揮交易媒介功能,因而,它屬於“準貨幣”性質。現代金融學使用m3m4等術語來稱謂這些金融工具。美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華爾街大公司在壟斷利潤驅使下不斷實行花樣百出的“金融自由創新”,多種金融產品,特別是衍生金融產品被創造出來和推向市場,如CDO,即債務抵押證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以及CDS即信貸違約互換(Credit Default Swap)等。我們稱這種現像為現代金融創新中的m擴張,它意味著貨幣範疇內涵的擴大,反映了立足私有制的發達的市場經濟中貨幣信用活動自我擴張趨勢。


    第三,虛擬資產交易具有自我膨脹的機制。證券是一種虛擬資產。股票、國債券、公司債券、期貨以及衍生金融產品等都是實在資產價值的憑證。(1)證券的市場交易價格或市值,不等同其實在價值,它經常地高於實在價值,也會跌到實在價值以下。即使在較成熟的美國資本市場,其金融指數市場上的市盈率水平,1994~1999年上漲907%,在2001年又一落千丈。(2)虛擬資產市場交易,帶有強烈的投機性,人們通過低價買進高價賣出,賺取投機利潤。資本市場上的資產價格:決定於實在價值,更多決定於產品供求,特別地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在人們預期良好時,會出現“牛市”,它實現高額投機利潤、吸收大量社會資金入市。人們在市場上為哄抬虛擬資產價值而互相博弈,由此形成金融資產交易中資產價格膨脹和“泡沫化”的出現。虛擬資產的價格變動機制及其引發的資本市場自我膨脹,是當代發達金融經濟的特征。


    第四,衍生金融產品促進金融資產自我膨脹。衍生金融產品,是以一項基礎支持資產,例如以住房抵押信貸為基礎,開發出若干次的重復抵押證券。這樣:一項始發債券交易,可以生長出為其實在資產價值達數倍、數十倍的後續衍生證券交易。如美國立足於12房貸而開發入市交易的CDO、CDS市值達100,為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3倍。金融企業可以用這種成倍放大的虛擬資產收益來改善其資產負債表,進一步擴大其信貸和投資活動。衍生金融資產的創造和引入資本市場,促使一種倒金字塔式的虛擬資產的不斷自我擴大機制的形成,由此出現了快而大的泡沫化。


    虛擬經濟的快速自我膨脹總是會帶來突發的收縮,也就是經濟泡沫化導致泡沫破裂,即出現虛擬資產運行危機。虛擬資產市場交易具有投機性。投機性交易中對產品的需求和產品價格的決定,更多從屬於人們的心理預期。在市場上人們心理看好時,就會有對資產的投機性搶購和價格的節節攀升,而在人們心理預期逆轉時,則會競相拋售和價格的不斷下挫。這是一種更多地受心理影響的市場。而人們的心理,則決定於多種因素,包括:企業的經營和利潤率、市場銷售狀況、宏觀經濟狀況、調控政策的走向,甚至包括社會、政治狀況與自然環境變化等。這種心理稱為市場心態,它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和非理性特質。市場心態的不確定性質,決定產品市價的易變性和資本市場的高風險,後者在本質上是不可計量的。


    可見,金融虛擬資產交易,是一項高風險交易。特別是在出現泡沫化勢態下,市場行情就更加不穩,在人們瘋狂的市場博弈中,泡沫破裂就將發生。泡沫化到泡沫破裂應該是金融虛擬資產市場交易的客觀規律。一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人們可以做到“理性預期”,或認為可以通過金融業務化消除風險,並且認為可以憑借數學模型精確計量風險。當代市場經濟體頻頻發生的金融危機,證明了金融虛擬資產交易泡沫化到泡沫破裂,是不以人們意志而轉移的客觀必然性。


    第五,金融業中通行強激勵機制,促使金融高管行為畸化,增大了虛擬資產市場交易活動的不確定性。國外的現代金融業是以高風險、高盈利、高報酬為特征。金融業萌芽期雇員的報酬(工資)不超過商業雇員的工資水平。當代華爾街金融高管層的工資卻大大超過其他各產業的工資水平,金融行業雇員被稱為“金領”階層。特別是華爾街金融高管的年報酬,通常是中產者收入的數十倍。


    一般地說,經理人員的高薪產生於人力資源的市場價格機制,它是管理者從企業良好業績中獲得的回報,實質上體現了現代市場經濟中高管層對企業利潤的分享機制,現代管理學稱之為收入分配激勵機制。金融高管以及科技創新尖子的高回報的產生,一方面,是由於現代金融運行的高不確定性,決定了金融企業高管活動是一項高知識含量從而高復雜性活動。這種人力資本形成,不僅需要有更多的學校學習費用,而且需要有更長的專業實踐學習費用,因而,金融高管的工資屬於復雜勞動報償的範疇。更主要的是,金融高管作為公司以市場方式招募的人員,它的報酬是在市場競爭中形成,那些稀缺的人力資源就會獲得遠高於其自身價值的工資。特別是在從事投機性金融市場活動中,金融博弈能手成為搶手的人力資源,這就是國外金融高管以及金融技術創新尖子,獲得價格遠遠高出其內在價值的畸高報酬的現實依據。


    實踐表明,金融虛擬資產營運中的強激勵制度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會提升金融經營管理勞動的效率,另一方面,它又導致經營決策行為的投機性與風險性。人們可以看見在華爾街,不少金融高管在天價式的報酬刺激下,頭腦發熱,喪失風險事業所必要的經營行為的謹慎性,千方百計尋找和設計出能“賺大錢”的金融工具,在金融活動中“不惜冒險一搏”。這種通行於金融行業的現代強激勵機制不僅有悖於“勞有其值”之理,而且帶來嚴重負效應:(1)它助長金融投機活動和“非理性繁榮”;(2)助長企業經營中的瞞報和財務作假——如2003年美國世通公司等的財務丑聞——因為隻有捏造出業績,公司經理層纔能獲得與業績掛鉤的巨額的薪酬;(3)助長追求短期的投機盈利,而不是謀取公司長期穩健的成長。總的說來,現代強激勵機制激發出來的金融大公司的“畸化”行為,影響和造成金融活動中的不良勢態,強化了金融泡沫化發展和金融運行的不穩定性。


    綜上所述,市場經濟中貨幣信用活動具有自我膨脹機制,這比較像西方經濟學所說的“貨幣乘數”作用。而越來越立足於虛擬資產之上的現代金融信貸活動,其自我膨脹機制就更加強化,金融運行的風險就更加增大。可見,在發展金融虛擬經濟活動和利用其積極功能中,需要有效的制度約束、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管理。而聽任金融自由創新,聽任金融信貸自我膨脹,就會走向經濟過度金融化和過度虛擬化,不僅引起經濟結構的失衡,而且增大金融運行中的風險,終導致金融信貸危機的發生。


     


    六、過度金融化的深根是制度性的生產能力過剩


     


    2008年的美國危機首先發生於金融領域,表現為金融危機。一些人認為,當前這一場危機純粹是產生於金融運行失序,而與生產能力過剩的經濟危機不相干。這是一種停留於事物表像的淺見。馬克思闡明了資本主義實體經濟中不斷擴張的生產能力和市場需求不足的矛盾,是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衝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為它在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炸毀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決,所以它就成為周期性的了”


    我們認為,2008年美國的這場經濟災難,盡管是一場金融危機,是美國金融體繫的內在矛盾激化的直接產物,但仍然與美國實體經濟內在矛盾有關,其深的根子仍然是資本主義制度下實體經濟中不斷擴張的生產能力與內生需求不足的矛盾。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美國,一方面,科技革命與新技術的使用,使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總供給不斷擴大;另一方面,資本主義所有制結構下的國民財富分配機制和人力商品制度下固有的收入重大差別,決定了居民有購買力需求的增長落後於生產能力的擴張。盡管30年代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加強了社會福利制度建設,一定程度治理和緩解了貧困化,但是國民收入分配向資本傾斜而不是向勞動傾斜的機制不曾改變。特別是由於美國存在大量低收入階層,占勞動力40%的棕色、黑色人口中絕大多數從事於低收入工作,低收入層的實際收入增長長期落後於企業利潤的增長。收入差距的拉大,兩極分化越發凸顯,是80年代以來經濟高科技化時期的特征。1978年占居民10%的富有層的收入為低收入層收入的20倍,在2008年擴大為77倍。1990年美國有13.5%人口處於貧困狀態,貧困人口中男性為32%,美國基尼繫數在1980年突破0.4,2005年為0.469,高於北歐、澳洲、加拿大和日本,收入分配差距居發達國家首位。國外媒體稱:“美國貧富差距正在不斷加大,比任何時候都嚴重,而赤貧人數攀升到近30年點。”美國的淨資產貧困人口,即沒有收入,其淨資產價值減去債務後剩餘部分不足維持現有消費水平3個月的人,在1999年約占美國家庭的26%。美國存在上千萬缺房戶,它們依賴房貸來解決“居者有其屋”。


    可見,財富富裕的美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擴大的財富生產能力與貧困造成的內生需求不足的矛盾,不僅仍然存在,而且表現得十分鮮明。即使是像格林斯潘這樣的美國自由市場體制的熱烈歌贊者,2002年2月27日在國會做證詞中也多次談到美國生產能力過剩。在有效需求與供給能力的制度性失衡的大格局下,政府唯有借助於信用擴張——如消費信貸、房貸——來刺激大眾消費和支撐有效需求。2001年網絡危機後,出現技術創新低潮和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和對經濟增長驅動力的變弱,而房地產在經濟增長中作用增大。為發揮房地產的拉動增長功能,2001年以來美聯儲一直以低利率來維持和擴大房貸。廉價的甚至無須首付的房貸,擴大了對住房的需求,也促使房價不斷攀升,由此進一步推動了住房投資和促使住房生產能力擴大。房地產泡沫也由此出現,2007年發生的次貸危機也由此釀成。裡查德·鄧肯在2005年出版危機》一書中就已經指出:“房地產市場繁榮不可能持續長久,……後會在危機中結束。”


    可見,大眾購買力的增長滯後和有效需求不足,是2001年以來美國住房信用擴大的現實基礎,也是美國式的消費債務經濟出現的深層原因。正如英國倫敦經濟學院韋德教授所說:“在美國人口中占90%的低層的收入沒有增長的條件下,借助貨幣信貸來增大人們的消費。”


    可見,政府主導的貨幣信用的擴大固然能夠在短時期內起著創造和擴大需求的功能,甚至能帶來短期經濟增長,而刺激和擴大貨幣信用也就成為一個有效需求不足經濟中保持增長的外生力量和杠杆。但是貨幣信用的擴張畢竟不能消除生產能力擴張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特別是持續的貨幣信用擴張會滋生出一個過度金融化、虛擬化的畸化經濟結構,這一結構導致:一方面,金融體繫因其龐大蕪雜,內在矛盾更加眾多和更不穩定;另一方面膨大的虛擬經濟與萎縮的實體經濟的矛盾也更為凸顯。這一過度金融化的經濟的運行中不僅導致金融危機,而且也會使實體經濟矛盾深化和演化為全面的經濟危機。


    綜上所述,美國2007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其深層原因仍然是來自於實體經濟的矛盾。也就是說,在實體經濟中擴大的生產能力受困於不足的有效需求的情況下,為了支撐市場需求,經濟過度信用化、金融化、虛擬化的趨勢將難以避免,而這一畸化的經濟結構的運行必將導致金融、經濟危機的爆發。


     


     


     


    七、經濟自由主義釀成的惡果


     


    對於2008年的經濟危機的發生,西方國家的人們普遍感到仿佛突然地禍從天降,當局在救市中倉促應對,政治家對於緩解失業、促進復蘇的政策措施爭論不休,這些充分暴露了人們對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的運行規律缺乏理論認識。而這種認識缺失的根源,在於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缺陷和科學性的“貧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主流經濟學,在研究對像上使政治經濟學變成了一門單純研究經濟運行瑣細機制的學科,在研究方法上熱衷於數學模型的搭建和使用。經濟學家們不曾著力於剖析產生某種經濟運行勢態的體制基礎,更摒棄對經濟深層制度,即所有制的理論剖析,更不願承認資本主義有其嚴重的內在矛盾。如經濟學諾貝爾獎首位得主薩繆爾森自稱,對於凱恩斯主義的有效需求不足和有非自願失業的均衡命題,但他一直難以從內心加以接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經濟相對平穩發展的大背景下,特別是1980年以來,美國經濟學思潮中出現了離棄凱恩斯的有政府調節的市場經濟論,而向“市場自律論”回歸。“市場自律論”即實行自由放任,認為放手聽任市場機制自發調節,就能使資源配置達到均衡點,從而實現經濟穩定增長並“自動熨平”周期波動。這種教義成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主流經濟學說,並成為美國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這一理論來源於馬歇爾的一般均衡論。在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對美國金融政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米爾頓·弗裡德曼的貨幣金融理論。弗裡德曼論述了取消政府干預的金融市場自我調節理論,這一理論成為現代金融學的基本原理,貫串在各種金融學教材之中。


    弗裡德曼闡述的現代貨幣主義理論,其基本觀點是:(1)資本主義市場活動擁有自我調節能力和能使經濟實現均衡,而無須政府加以干預;(2)在出現經濟波動時,市場價格和工資伸縮性的機制會迅速地加以校正;(3)政府隻需確定和保證貨幣數量穩定增長率,無須采用其他工具來管理市場,包括對過熱的、泡沫化的資產市場的管理;(4)主張保持有一定失業的經濟均衡。弗裡德曼提出了一個“自然失業率”概念,認為失業是“自然的”和合理的。


    弗裡德曼否認1929~1933年的大蕭條的原因是資本主義實體經濟固有的生產能力過剩和“內需不足”,而認為是注入流通的貨幣不足導致蕭條的產生。基於這一理論,隻要當局根據經濟運行事態調控貨幣,特別是采取降低利率,增加貨幣數量,就可以通過貨幣乘數以及信用的功能創造出需求和及時消除危機。這種貨幣增長消滅危機的理論,通行於《現代金融學》教科書中。發行量達數百萬冊的薩繆爾森《經濟學》中,極力宣揚戰後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可調控性,認為美國經濟已經“不至於擴大成為長期持續的蕭條狀態,如果馬克思主義者在等待資本主義在後的危機中崩潰的話,他們就是徒勞的”。主持美聯儲長達20年的格林斯潘,在2007年出版的格林斯潘回憶錄《動蕩的年代》一書中,充滿了對美國“自由市場制度的優越性”的贊揚:宣稱自由市場制度擁有的強大自我調適的功能;認為美國1956年以來50年的信貸擴張和各種債務——家庭、公司、政府——的增長“不值得擔憂”,“這種擔憂忽視了現代生活一項基本事實:在市場經濟中,進步是與債務相伴的”。這本書片面宣揚現代金融體繫促進增長和減少了風險的美妙能力。格林斯潘對美國20世紀90年代末的房地產與股市繁榮有一句經常重復的話:“我們面臨的不是泡,隻是沫——大量細小的沫子,這種沫子不可能膨脹到對我們整個經濟體制的健康產生威脅的那種程度。”而在他闡述的金融泡沫消散理論後不過兩年,一場特大的美國金融危機就爆發了。


    由於自由市場的教條束縛著人們的頭腦,美國領導層“對美國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對資本主義體制的優越性過分自信,這種自信幾乎接近宗教狂熱程度”。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嚴峻形勢下,11月25日美國200多名教授,包括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寫信給國會,反對保爾遜的政府救市計劃,除指責它安排操作上的不公平外,更認為對私人企業的政府干預的做法,會影響一代人以來通行的政策和改變美國的自由金融體制。


    在市場自由主義理論影響下,人們對2008年危機的發生,感到十分突然,主流經濟學家也不能對它做出理論闡釋。危機發生之時,政府官員、總統、美聯儲主席互相推諉責任。一時間對金融危機的解釋是:(1)華爾街經理的貪婪論。布什說:華爾街“喝醉了”,將金融危機的產生歸之於金融高管的失誤。(2)一些人則將危機歸之於宏觀金融當局,即格林斯潘個人決策的失誤。(3)似乎成為共識的金融活動缺乏監管論,也隻是著眼於個人造成的監管制度的缺失,人們並未能更深入一步去尋找造成放棄和疏於監管的制度性原因。


    2009年美國政府換屆後,不少人抨擊奧巴馬提出的救市新政——包括對金融業進行干預監管、救治失業以及擴大醫療保險的措施——為“搞社會主義”,這也是以經濟自由主義作為他們立論的依據。


    總之,由弗裡德曼等所宣揚的自由競爭和市場價格機制能使企業“自我約束”,使它們從事的金融風險業務與它們自身的風險承擔能力相當,這一條現代金融基本原理經不起實踐檢驗。在實際生活中是:在經濟自由主義旗號下,金融大鱷在市場上為所欲為,進行金融擴張和各種“非自律性”的冒險行為,推動金融運行的泡沫化。如果說,在早期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中體現了企業自律作用,在那時期眾多中小企業主使它們的經營行為從屬於充分競爭市場的約束,那麼,在當代金融資本壟斷條件下,充分的、平等競爭實際上不再存在。而缺乏政府的規制和調節,大企業就利用其壟斷地位和政府的“隱性支持”,做出許多“非自律”的行為,包括將“有毒的”金融產品肆意批量推向市場。實踐表明,聽任市場機制自發調節和金融自由演化,恰恰是促使金融主體行為的畸化和金融運行的失序,並終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


     


    小結:


     


    ,2008年的美國金融、經濟危機,並非是一項突發事件,而是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性危機的新形式,其初始表現是金融危機,後續表現是實體經濟領域的危機。


    第二,立足私有制的金融大資本主推的金融自由演化,導致經濟過度金融化與虛擬化。有毒的衍生金融產品的引進,使金融結構畸化,造成金融活動脫離了實體經濟的需要與承載能力,出現與加劇了金融運行與實體經濟運行的矛盾。這一畸化的西方盎格魯撒克遜式金融體繫與金融運行的矛盾的積累,導致了這一場空前嚴重的金融危機的爆發。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金融的自由演化,則是美國政府實行經濟自由主義政策所促成。


    第三,危機迫使西方國家進行政策和體制調整。在各國政府大力救市和增加就業的實踐中,國家調節的市場經濟取代了經濟自由主義,而加強對金融業的監管成為體制調整的中心環節。當然西方國家能否推出真正有效的金融監管和使金融體制完善化,人們還需拭目以待。而在資本主義制度框架下,人們難以做到制止由私人金融壟斷主推的金融自由演化和經濟的過度虛擬化,因而這一場危機後在發達國家的“體制調整”,仍將是停留在表層結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將不會消失,制度性的周期性經濟危機仍將是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中難以擺脫的痼疾。


    第四,金融體繫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尚處在創建現代金融業的初始階段,構建發達的、結構完備和完善的金融體繫,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和推進科技創新加快發展的迫切需要。及早構建起完善的現代金融體制和機制,就能大大提升我國國民經濟的活力和發展動力。基於金融產品的特殊性,特別是證券虛擬資產的市場流通中的自我膨脹——即資產泡沫化——和泡沫破裂的規律,這就要求我們:(1)尋找和構建起一種適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性質和要求的完善的金融結構。要尋找活而不亂的銀行模式與資本市場模式,要恰當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的關繫,防止金融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2)加強對金融活動的監管。金融活動需要放手發揮主體自主性,纔能使金融運行生機勃勃,有效發揮市場的金融資源配置功能。但金融運行固有的風險性,要求有政府的嚴格規制和有效的管理。特別是對於金融虛擬資產市場運行狀況要進行引導,對市場行情變動勢態要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而不能聽任金融市場泡沫自由發展、自膨自滅。總之,我們應該把構建具有強大投資、消費推動力的、“活而不亂”、能加以有效調控的現代發達金融體繫,作為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的目標。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