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遼寧工業經濟史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經濟
    【市場價】
    3289-4768
    【優惠價】
    2056-2980
    【作者】 鮑振東 等著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經濟史圖書  經濟  各部門經濟  工業經濟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壯靄嬪? 
    【ISBN】978750975062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9750629
    作者:鮑振東等著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壯靄嬪?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於歷史基礎、發展環境、思想觀念、資源賦存等路徑依賴因素,對於遼寧工業經濟發展的必然性進行繫統的分析,開拓遼寧老工業基地問題研究的全新視野,有利於全方位地切實把握遼寧工業發展因素、動力和特征,辨析遼寧工業經濟體制和結構形成、發展、轉換的內在依據和歷史取向,破除現存的非歷史的、演繹性結論的影響,為遼寧老工業基地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理論和決策的科學依據。
    作者簡介
    鮑振東,1955年生於喀左縣城,蒙古族,研究生學歷。現任遼寧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研究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遼寧省黨史黨建重點學科帶頭人,遼寧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遼寧省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中共遼寧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大連大學碩士生導師,大連理工大學、中國刑警學院、瀋陽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李向平,1950年12月生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1977年畢業於遼寧大學。從l980年至今一直在遼寧社會科學院從事區域經濟理論和區域經濟問題研究,重點研究中國老工業基地振興問題。曾先後擔任遼寧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被評為遼寧省優秀專家、青年科技撥尖人纔、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王寶民,男,1954年12月29日生於遼寧省昌圖縣。1982年畢業後分配至開原市計劃委員會工作,1987年調入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1999年調入遼寧社會科學院。
    目錄
    緒論
    篇封建社會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演變過程中初興的遼寧工業(1840~1931年)
    章遼寧近現代工業發展的區域環境與手工業基礎
    節區域環境和行政歷史沿革
    第二節遠古至隋唐時期遼寧手工業的發展
    第三節遼金至清前期遼寧的手工業
    第二章遼寧近代工業的發端
    節遼寧近現代礦冶產業的出現
    第二節輕工業的早期發展
    第三節營口開港及遼寧初的進出口貿易
    第四節遼寧工業發端與外國資本進入
    第三章遼寧民族工業的興起
    節遼寧近代官辦礦業的興起
    第二節率先發展的輕紡工業緒論

    篇封建社會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演變過程中初興的遼寧工業(1840~1931年)

    章遼寧近現代工業發展的區域環境與手工業基礎

    節區域環境和行政歷史沿革

    第二節遠古至隋唐時期遼寧手工業的發展

    第三節遼金至清前期遼寧的手工業

    第二章遼寧近代工業的發端

    節遼寧近現代礦冶產業的出現

    第二節輕工業的早期發展

    第三節營口開港及遼寧初的進出口貿易

    第四節遼寧工業發端與外國資本進入

    第三章遼寧民族工業的興起

    節遼寧近代官辦礦業的興起

    第二節率先發展的輕紡工業

    第三節機械與軍工產業的初步發展

    第四節工人隊伍的形成與生產環境

    小結

    第二篇工業化初期畸形發展的工業經濟(1932~1949年)

    第四章日本軍國主義統治下重化工業“超前”發展

    節日本軍國主義對遼寧工業企業的掠奪

    第二節設立經濟統制決策機構推行經濟統制體制

    第三節建立特殊會社體制管理工業

    第四節“滿鐵”對東北經濟的操縱

    小結

    第五章殖民地工業經濟體制與畸形工業結構

    節次《滿洲產業開發五年計劃》及其實質

    第二節進一步加強軍國主義的經濟統制

    第三節民族輕工業的凋敝與日資壟斷的形成

    第四節“滿洲重工業株式會社”的成立及其使命

    第五節勞動統制進一步加強與工人的反抗鬥爭

    小結

    第六章全面經濟統制下的瘋狂掠奪與殖民工業經濟崩潰

    節第二次《滿洲產業開發五年計劃》和實施《戰時緊急經濟方策要綱》

    第二節對能源和基礎原料的空前掠奪

    第三節機械工業軍工化

    第七章蘇軍的強拆與國共兩黨戰爭形勢下的遼寧工業

    節蘇軍對東北日資工礦業的拆遷

    第二節國民黨接收後的遼寧工業

    第三節解放區經濟恢復

    小結

    第三篇遼寧工業化的大發展與波折(1949~1977年)

    第八章“三年恢復”時期的遼寧工業經濟

    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濟綱領

    第二節遼寧工業經濟面臨的形勢與任務

    第三節遼寧工業的恢復與國營經濟的建立

    第四節私營工業和個體手工業生產的恢復與改造

    第五節恢復時期遼寧工業的建設與發展

    第六節對恢復時期遼寧工業發展建設的幾點認識

    第九章“過渡”時期遼寧工業的改造及發展

    節“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第二節對個體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業的改造

    第三節“一五”計劃與高度集中的工業經濟管理體制的形成

    第四節“一五”計劃時期遼寧工業建設與發展所取得的成就

    第五節老工業基地形成時期的遼寧工業結構特征

    第六節“一五”時期遼寧工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十章“大躍進”時期的遼寧工業經濟

    節工業生產建設的“大躍進”指導思想

    第二節遼寧工業生產建設的“大躍進”

    第三節工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首次探索

    第四節以“鞍鋼憲法”為標志的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

    第五節工業生產建設成就與“大躍進”的教訓

    第十一章調整時期的遼寧工業經濟

    節“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提出的背景

    第二節遼寧工業在調整中的總體發展情況

    第三節遼寧工業重點行業的調整

    第四節調整時期工業管理體制和企業管理方式的變化

    第五節調整時期遼寧工業經濟結構的變化

    第六節調整時期遼寧工業發展成就與經驗

    第十二章“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遼寧工業

    節遼寧“三五”“四五”時期工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第二節遼寧工業發展過程與結構變化

    第三節“文化大革命”時期遼寧主要工業行業的發展

    第四節遼寧工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再探索

    第五節“文化大革命”期間遼寧工業發展的成就與問題

    第四篇老工業基地在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中走向振興(1978~2010年)

    第十三章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試行以“放權讓利”為特征的工業體制改革

    節中共遼寧省委第五次代表大會與經濟發展戰略轉變

    第二節遼寧工業生產的恢復與調整

    第三節以擴大國有企業自主權為特征的工業經濟體制改革

    第四節工業生產建設的主要成就和經驗

    第十四章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啟動與“東北現像”顯現

    節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確立市場取向改革目標

    第二節遼寧啟動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制訂第七個五年計劃

    第三節1985~1991年遼寧工業經濟運行與發展態勢

    第四節遼寧工業經濟體制改革

    第五節工業經濟效益下滑與“東北現像”顯現

    第六節1985~1991年工業經濟發展總體評價

    第十五章雙軌制條件下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反衰退抗爭

    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與雙軌制階段的發展方針

    第二節“八五”至“九五”期間遼寧工業經濟的發展

    第三節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並開展國企“三年改革脫困”

    第四節非國有工業企業的改革與發展

    小結

    第十六章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遼寧工業經濟初步振興

    節遼寧工業發展的背景及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提出

    第二節2002~2010年工業經濟運行狀況及特點

    第三節經濟體制改革與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

    第四節遼寧工業經濟結構概況

    第五節經濟結構調整中國有及非國有工業的發展

    小結

    第十七章遼寧老工業基地由衰退步入初步振興的歷程

    節1978年迄今遼寧工業經濟運行態勢

    第二節遼寧工業經濟部門結構的演進與調整

    第三節工業企業組織結構(企業市場結構)

    第四節企業技術結構

    第五節工業經濟的所有制結構

    第六節30年來遼寧工業布局結構及其變化

    小結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
    緒論
    一關於本書研究的宗旨和意義


    緒論



    在學者們歷時三年的共同努力下,這本填補了遼寧區域經濟研究空白的專著終於問世了。按照撰寫學術著作的慣例,在全書之前我們先將本書立項緣由、研究宗旨、主題主線、研究重點、對相關研究成果評價借鋻及研究方法做一概要說明。

    一關於本書研究的宗旨和意義

    如果以19世紀中後期出現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經濟萌芽作為遼寧現代工業化初興時期,以21世紀初遼寧老工業基地開始轉型振興作為進入工業化後期標志,那麼,迄今遼寧工業化全部歷史經歷了150餘年。過去一百多年的遼寧工業經濟,有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萌芽、有半封建半殖民地工業的胎痕、有殖民地工業的印記、有戰爭遺留的工業廢墟、有計劃經濟時期的騰飛、有改革開放時期的“東北現像”,還有21世紀初重新振興的期盼和欣喜。遼寧工業發展為輝煌的一筆是在全國的支援下,在區域比較優勢基礎上建成了具有較高工業化水平的重化工業基地,為中國工業化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被譽為“共和國的長子”。1978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後,遼寧老工業基地開始陷入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集中爆發造成的發展困境,經濟增長衰退,國民經濟地位急劇下降,大批企業瀕臨破產,工人大量失業待業。面對老工業基地經濟衰退的嚴峻挑戰,遼寧人民奮起展開反衰退抗爭,在黨中央、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支持下,經過改革調整改造創新,進入21世紀的個十年後遼寧老工業基地呈現初步振興的曙光,為在2020年前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百年匆匆,滄桑巨變,遼寧百年來的工業經濟史不僅濃縮了迄今中國工業經濟的全部發展階段,而且將各個階段的發展特征表現得極為充分,既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中先天不足的近現代工業經濟萌芽,又有殖民地經濟下畸形發展的工業經濟縮影;既是計劃經濟的典範,更是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模式轉換中工業經濟轉軌變型的重點,對於回顧中國工業經濟發展史和展望中國工業化未來發展道路具有寶貴的理論和實踐價值。然而,迄今對於這筆財富尚未進行全面整理和開發,還沒有一部全面闡述遼寧工業經濟史的著作問世。因此,我們撰寫這本《遼寧工業經濟史》的初衷是希望以遼寧為典型,研究中國工業化道路及其老工業基地發展規律,填補遼寧工業經濟史研究的空白,為中國工業經濟史研究做一點貢獻。

    我們做此研究還有更現實的思考。作為遼寧老工業基地的社會科學工作者,我們親身感受了遼寧老工業基地陷入經濟衰退的迷惘和步入振興的欣喜,在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過程中始終與全省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竭力為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上下求索。撰寫這本遼寧工業經濟史的直接動機源於為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出一份力的願望,希望以遼寧老工業基地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為借鋻,為中國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決策提供寶貴的咨詢資料。具體的緣由始自2006年5月8日,時任遼寧省省長的張文嶽同志要求遼寧社會科學院加強對遼寧老工業基地歷史的研究,從中總結出可資借鋻的經驗教訓,他強調指出:“對遼寧老工業基地歷史的研究,對我們省乃至我們國家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為此,遼寧社會科學院決定由鮑振東院長牽頭,組成由多位專家學者參加的課題組,對遼寧老工業基地百年工業發展史進行繫統全面的研究,以便從中探索老工業基地發展的規律,為中國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提供借鋻。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脈絡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是我們研究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方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社會歷史觀方面所實現的根本變革,主要是確立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這個原理,不僅對於經濟學,而且對於一切歷史科學(凡不是自然科學的科學都是歷史科學)都是一個具有革命意義的發現:‘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繫和國家關繫,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隻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並且從這些物質生活條件中被引申出來的時候,纔能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首先在於回答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繫問題。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明確規定,為研究和區別以往的形形色色的歷史觀提供了科學的標準:凡是認為思想動機、國家意志、超人、精神等是社會的本質的,都是唯心史觀。馬克思主義以前的一切社會歷史理論,雖然致力於探究歷史發展的本質、動力或終原因,並且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但都是把社會意識看作社會生活中性的東西,不理解到底什麼是社會存在。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具有兩個根本缺陷:①它至多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考察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掌握社會關繫體繫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看出物質生產發展程度是這種關繫的根源;②它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歷史唯物主義對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的科學回答,克服了以往歷史理論的缺陷,使人們能夠以精確的眼光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能夠認識和掌握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繫、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及其運動規律,理解各種意識形態的本質和根源,把人類歷史從根本上看作是人民群眾的歷史,看作是物質生活資料生產者的歷史。

    貫徹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體現在我們的研究之中,就是要揭示不同時期遼寧工業經濟形成與發展的生產力形態及其物質條件,以及在既定生產力基礎之上經濟體制及其政策對於工業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反作用。為此,要明確形成遼寧工業生產力的資源條件和比較優勢,這是在生產力形成和變換中起決定作用的物質基礎和利益誘因;要明確生產力形態演進中路徑依賴規律的基礎作用,路徑依賴意味著經濟發展不是以人們的主觀選擇為轉移,而是作為物質生產實現形式的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機制、不完全市場、經濟行為者的觀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觀選擇等路徑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要明確社會制度、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是從屬性的,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制度、體制和政策將能夠推進經濟發展,並得以不斷完善和持續,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則會妨礙經濟發展,並且難以存續。

    這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和原則決定了本書的邏輯取向,體現在本書的主題和基本脈絡設置方面。本書的篇章設置按照以工業經濟發展水平及其主導產業為標志的工業發展階段劃分,將遼寧工業經濟發展歷程劃分為以消費品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工業起步階段、資本品工業加速發展成為主導產業的工業起飛階段、以精深加工和組裝資本品產業為主導的工業化成熟階段三大發展階段,並且在三大發展階段之下,根據遼寧生產方式的改革調整實際進程,將遼寧工業化成熟時期劃分為中期和後期兩個發展階段。在各篇章內部小節設置中,分別列出宏觀經濟社會背景、工業發展條件、工業運行態勢、產業結構演進、工業經濟體制和工業發展政策等,分別闡述工業發展的條件、工業發展態勢、工業發展體制和政策,通過三者之間的關聯狀況,闡釋和概括各個階段遼寧工業經濟的發展特征、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力圖從本質上揭示從19世紀中後期至21世紀初遼寧工業經濟發展的全過程。

    我們把握的內在邏輯是老工業基地的形成—發展—衰退—振興的路徑。經濟史學家認為,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做出的選擇。因此,研究一個地區的經濟歷史是探索這個地區經濟發展趨勢的一個重要途徑,不但可以通過歷史解釋現實,而且可以透過歷史揭示未來。之所以如此,在於經濟發展具有“路徑依賴”性。所謂路徑依賴,其特定含義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存在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似乎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一旦進入鎖定狀態,往往需要借助外部效應,引入外生變量或依靠政權的力量,纔能實現對原有方向的扭轉。路徑依賴不是“宿命論”顯靈,而主要是經濟利益在發揮作用,這種經濟利益表現為:制度變遷除了受報酬機制決定外,還受市場中的交易因素影響,後者被理解為“由顯著的交易費用所確定的不完全市場”。如果沒有報酬遞增和不完全市場,制度是不重要的,而隨著報酬遞增和不完全性的增強,制度變得非常重要。由於制度變遷比技術演進更為復雜,所以行為者的觀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觀選擇在制度變遷中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根據路徑依賴理論揭示的發展規律,研究遼寧工業發展歷史的現實意義顯然就在於揭示遼寧工業發展的路徑,解釋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不完全市場、經濟行為者的觀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觀選擇等路徑因素在遼寧工業發展中的作用方式,說明這些因素在形成遼寧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模式、產業結構和經濟體制中的作用和影響,並且要關注引入外生變量或依靠政權對遼寧工業體制和結構變化的影響,從而沿著歷史的足跡透視遼寧老工業基地問題的成因和未來發展趨勢。對於一些更具體的發展問題,同樣可以從路徑依賴因素中尋找其形成和演進的因果關繫。比如,遼寧工業結構具有“重重輕輕”的特征,被一些人視為區域產業結構畸形、經濟效益低下、發展不可持續的原因,歸咎於中央或地方的主觀發展政策。然而,縱觀遼寧工業經濟史則會有不同的發現。遼寧重化工業發展的初基礎建立在煤鐵等礦產資源賦存和交通便捷等比較優勢上,此後順理成章地形成了有利於加工制造工業持續發展的原材料工業體繫,蓄積了發展重化工業的人力資本、市場體繫、工業結構和工業文化,成為具有重化工業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工業基地。在工業化全過程中,遼寧重化工業的國民經濟地位無可替代。這種重化工業的比較優勢的作用在歷史的發展中一再被證實。從民國時期遼寧采礦、冶金和機械制造業的率先發展,至日本侵略時期不遺餘力地發展重化工業,再到新中國成立後遼寧成為新中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以至改革開放以後老工業基地振興歷程中重化工業興則遼寧興、重化工業衰則遼寧衰的實踐,無一不證明:遼寧重化工業的發展以資源稟賦決定的比較優勢做基礎,以工業化需求為依托,體現了區域經濟專業化的特征,正是這些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優勢促使各個時代的宏觀經濟布局做出遼寧發展重化工業的持續決策,使遼寧的重化工業實現了百餘年的持續發展。

    除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研究方法之外,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我們主要采用經濟史研究通常采用的實證主義方法,從經驗入手,將歷史資料和數據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處理,使經濟現像的研究達到精細化和準確化的水平。注重以繫統的史實考察作為依據,對工業經濟發展的軌跡進行橫向與縱向、宏觀與微觀、歷史與現實結合的研究,為此借鋻了經濟學、比較經濟學和統計學的一些比較直觀的計量分析方法。特別是立足於遼寧作為全國經濟體繫中的一個非獨立區域的經濟特征,運用較多的是區域經濟學的比較優勢分析方法、結構分析方法,將定性與定量分析結合,以便更確切地反映區域工業經濟的特性。通過采用以上研究方法,本書將史學與工業經濟理論、制度經濟學理論相結合,探討遼寧工業經濟演變過程,給出未來發展的路徑趨勢。我們力圖做到,不是簡單展現工業發展的歷史素材,而是以史實為據,從中梳理邏輯,豐富經濟史學領域有關區域經濟專史研究的視野、深度和方法。立足於歷史基礎、發展環境、思想觀念、資源賦存等路徑依賴因素,對於遼寧工業經濟發展的必然性進行繫統的分析,也將開拓遼寧老工業基地問題研究的全新視野,有利於全方位地切實把握遼寧工業發展因素、動力和特征,辨析遼寧工業經濟體制和結構形成、發展、轉換的內在依據和歷史取向,破除現存、非歷史的、演繹性結論的影響,深化有關歷史積澱和傳統觀念對於現實發展束縛的泛泛議論,為遼寧老工業基地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理論和決策的科學借鋻。

    三主要內容

    本書各個篇章的基本內容簡要概述如下。

    緒論,作為遼寧工業發展的前提條件和自然資源基礎,簡要概述了遼寧的區位條件、自然資源稟賦和行政區劃沿革情況;同時,作為遼寧工業經濟發展的歷史基礎,闡述了從遠古至清末遼寧地區手工業發展的概況。比較特殊的是,鴉片戰爭後至19世紀80年代前期,清政府沿襲傳統的東北封禁政策,使遼寧地區整體上處於待開發的半原始狀態。這兩部分內容均非工業經濟本體內容,但是作為遼寧工業經濟形成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史卻是有必要加以敘述的。

    篇,時間跨度從1840年至1931年。從洋務運動後期起,清政府對東北逐漸“開禁”,遼寧地區近代工業的發展同關內各省基本同步,官辦、官辦招商集股、官督商辦、官商合辦、商辦等各種形式的近代工業相繼湧現,其中尤以礦業、油坊、造酒、面粉等行業表現突出。民國初年,在政府鼓勵和次世界大戰需求拉動下,遼寧由官商資本、民族資本和外商資本興辦的,采用機械動力的輕紡、采礦、糧食加工、機械軍工和交通運輸等產業呈快速萌芽態勢。遼寧近代工業產生於民族危機日漸加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因此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依附性和自強性的雙重特征,既帶有濃重的軍事特征,又具有抵制外資、收回利權、維護民族利益的一面。這一時期遼寧總體上處於消費品工業居於主導產業地位的工業化初興階段。

    第二篇,時間跨度從1932年至1949年。在日本軍國主義殖民經濟統治和連年戰爭的背景下,遼寧進入畸形發展的、以初加工資本品為主導的工業化中期。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者將東北工業經濟置於侵略戰爭體制之下,實行所謂“國家壟斷”,大批中國民族工商業被罩在經濟統制的大網之中,確立了以日本資本為核心的經濟體繫。日本軍國主義以經濟統制手段使東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迅速解體,淪為殖民地經濟形態。日本當局制定和實施了以經濟統制政策為核心的一套完整的殖民東北的方針和政策。隨著日本進入“戰時經濟體制”時期,軍事工業被置於壓倒一切的地位,經濟掠奪“的重點之一”是資源掠奪,首當其衝的就是鋼鐵資源,並把“建立基礎產業”的鋼鐵工業確定在遼寧,采取了一繫列措施。對鞍山、本溪的鋼鐵工業和撫順、阜新的煤炭等戰爭資源產業強化統治、大肆開發、瘋狂掠奪,使遼寧采礦、金屬冶煉和機械工業沿著為侵略戰爭服務的方向畸形膨脹,農副業和民用輕工業發展遭到無情打壓,急劇凋敝,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衡,終導致國民經濟全面崩潰。

    抗戰勝利後的1946~1949年,遼寧工業在內戰中飽經戰火摧殘,生產能力大幅度下降。蘇聯軍隊進入東北後將一批重要的工業設備拆遷運走,國民黨在敗退之際又將一些工業設備破壞,而取得勝利的中國共產黨則開始利用既有的基礎進行恢復,並力圖將其建設成為新民主主義的工業基地,為取得全國勝利、鞏固即將誕生的新中國恢復和發展經濟奠定基礎。這一時期遼寧工業總體處於崩潰狀態,隻有局部的恢復。

    第三篇,時間跨度從1949年至1977年。新中國成立後,在國家工業化發展思想主導下,遼寧工業消除了殖民地工業的痕跡,修復了戰爭的創傷,經過工業經濟的恢復和過渡時期,在全國率先進入了工業化中興階段。1948年,為支持全國解放戰爭,遼寧首先恢復了軍工生產,到1952年遼寧工業基本得到全面恢復,同時開始建立計劃經濟體制。從1952年開始,遼寧工業進入以“一化三改”(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主體的過渡時期,並從1953年開始實行“一五”計劃。經過過渡時期的發展,遼寧基本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以重工業為基礎的遼寧老工業基地形成,公有制占據了工業經濟的主體地位。1958~1965年進入“大躍進”及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由於指導思想的偏差,1958年開始的工業的“大躍進”時期,遼寧工業與其他部門的比例關繫、工業內部各行業比例關繫、輕重工業比例關繫等均嚴重失調,由此導致自1961年開始進入以“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為核心內容的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到1965年,經過幾年的調整,遼寧工業生產與建設又基本走上了正常的發展軌道。1966~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及“撥亂反正”時期。“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指導思想和派性鬥爭使全社會陷入無政府狀態,工業生產建設也陷入了全面停滯狀態。1968年遼寧省革命委員會成立後,混亂局面有所緩解。這個時期遼寧工業結構嚴重失衡,片面強調發展重工業,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受到抑制,工業增長速度低於全國工業增長平均速度,1967年和1968年的工業總產值急劇下降。但是“文化大革命”時期遼寧工業經濟的規模和總量仍有所擴大和增加,開發了一些新興工業部門和新產品。1977年,工業管理體制改革增加了企業活力和地方管理權限,增產節約、技術創新和組織工業生產會戰等一繫列舉措使遼寧工業有所恢復。

    第四篇,時間跨度從1978年到2010年。這個時期遼寧工業經濟發展可分為衰退和振興兩個階段。階段是從1978年到1997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遼寧貫徹執行中央“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連續壓縮基本建設規模、調整輕重工業的比例關繫、調整重工業的內部結構以及改善其服務方向。同時開始進行以擴大國有企業自主權為特征的工業經濟體制改革,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租賃經營責任制和股份制;此後陸續啟動了以搞活大中型企業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改革,實行政企分開,並進一步加強企業內部配套改革;1985~1996年國有企業改革主要轉向對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並在少數有條件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實行股份制試點,組建企業集團,對中小型國有企業實行大面積的“包、租、破、買”,調整國有資本布局。然而,在全國工業化由“兩頭在外”的輕工業主導高速發展的宏觀背景下和經濟體制改革“雙軌制”的基礎上,遼寧工業經濟卻陷入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凸顯引起的經濟增長困境之中。1981年和1990年兩度出現經濟增長衰退,2000年前的大部分年份工業經濟增幅相對滯後於全國水平,經濟效益低下,大量企業停產破產,大批職工下崗失業,陷入了延續二十年的老工業基地衰退時期。第二階段是從1998年到2010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完善,經濟結構調整逐步深化,遼寧工業在中央的支持下持續推進改革、改組、改造和調整,完成了國有企業三年脫困任務,從1997年起扭轉了連續虧損的局面;絕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得到增強,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取得較大進展;國有經濟的集約化、規模化程度有所提高,控制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同時為非國有經濟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在國家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支持下,遼寧工業終於擺脫經濟增長衰退和滯後的困境,實現了初步振興,並向工業化成熟時期和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持續攀升。

    四相關研究概況及資料來源

    迄今還沒有以遼寧工業經濟史為題目的專著。國內與此相關的研究主要有汪海波著《新中國工業史》、董輔礽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祝慈壽著《中國現代工業史》、於素雲著《中國近代經濟史》等。這些研究以全國經濟或全國工業經濟為研究對像,其中包括涉及遼寧工業經濟發展的個別內容,但是其篇幅有限,可資參考的具體觀點和資料不夠充分,主要參考價值是這些著作提供的研究方法、學術觀點以及研究遼寧工業經濟發展的宏觀經濟背景。以東北或遼寧地區經濟史研究為對像的研究著作主要有孫經緯著《中國東北經濟變遷》、張福全著《遼寧近代經濟史》等,主要涉及近代遼寧工業經濟發展的內容,對於遼寧工業經濟史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中部分研究成果為我們直接引用。這些著作大多以經濟體制及經濟政策變換為綱目和前提,再從生產力的角度考察經濟發展,既包括經濟總量增長、產業結構演進,也包括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的形成、確立、調整、改革與創新,缺乏對於區域經濟運行及其結構的深入闡述;其研究主要以平面的、歷史的、經驗的實證闡述為主,輔以相關的數據和典型資料,較少采用經濟學的分析做繫統的定量闡述。我們在借鋻這些成果的研究方法、部分觀點和研究資料的基礎上,比較注重在資料允許的前提下,增強對於區域工業經濟運行態勢和產業結構的經濟學分析。

    對於遼寧工業經濟史的研究有直接借鋻意義的還有一些階段性研究成果和資料。大量涉及遼寧的考古研究資料、地方史志、行業和企業史、國內外有關斷代史的研究成果、政府的經濟發展報告及其他相關檔案、政府的統計資料,都為我們研究遼寧工業經濟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特別具有直接參考價值的是遼寧省統計局《遼寧工業百年史料》,這本未公開出版的資料性文集彙集了從遼寧古代手工作坊直到改革開放以後遼寧工業發展的歷史資料和統計資料,其特點是以原始的工業統計資料選編為主,基本不作評議和分析,其資料的繫統性和全面性雖有欠缺,但是仍不失為研究遼寧工業經濟史難得的基礎資料。自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一些東北老工業基地問題研究學者開始涉及遼寧乃至東北工業經濟史的研究。例如,2003年丁四保撰文《東北現像癥結分析與出路探討》,對“東北現像”形成的歷史原因和條件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克服“東北現像”的產業政策選擇,即發展裝備制造業、新興制造業和傳統的原材料工業;2004年傅頤撰文《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央對東北工業基地的經略與建設》,論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黨中央從中國工業化的長期建設、工業的合理布局、國防安全等方面經略和建設東北老工業基地,但並未指出這種經略對東北工業日後的發展所造成的影響;2004年王玉芹撰文《東北地區工業振興的歷史基礎》,回顧了東北工業形成的歷史,揭示了東北雄厚的工業基礎形成的歷史原因;2007年石建國撰文《淺析“大躍進”對東北工業的影響》,闡述了東北工業在“大躍進”時期的不平衡發展狀況。上述研究大多是針對某一特殊時間段遼寧工業狀況進行的歷史特性研究,或者是簡單地從歷史現像的描述中論證工業發展的軌跡,涉及長期歷史特性和發展路徑的研究並不繫統。但是,這類學術研究成果比一般史料研究更有學術價值,對於判斷相關歷史階段的發展特征和軌跡有更大的借鋻價值。

    本著對歷史負責的科學態度,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我們力求在文獻資料收集和采用等方面有所突破。資料收集的多途徑、多手段,除了通過傳統的紙質資料,如遼寧統計年鋻、遼寧年鋻、相關的文史資料、報刊書籍之外,還通過碟片、網絡等信息化手段搜集了大量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料,還通過歷史事件的經歷者口述、實地調查與座談等方式,力求把握對遼寧工業經濟發展的實感。尤其謹慎地對待各種資料之間觀點的分歧和運用上的把握,科學處理和剝離一些資料中不同學術研究與政府決策之間觀點上的差異。對於各類歷史資料的采用,我們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是盡量用反映經濟發展實績的直接資料注釋體制和政策的成敗,而將政府當期的報告、總結及其他間接評價作為次要的參考。在資料運用形式上,既運用了基本敘述性的、規範性的史學研究方法,同時也使用收集來的基礎數據做了大量的圖表,進行了翔實的實證性研究,並從規範性研究和實證性研究中總結經濟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在橫向研究中,還使用了比較分析的方法,對區域內各地區的發展狀況、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等做了比較研究。

    總之,就其資料的繫統性和研究的歷史跨度而言,本書填補了遼寧工業經濟史研究的空白,具有一書在手通覽遼寧工業經濟全貌的價值。然而,鋻於我們的研究水平和掌握的資料有限,本書還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對於歷史實際的把握仍嫌粗疏,對歷史事件的評價也難免有失偏頗,對此,懇請有識者不吝賜教,以利於我們今後的持續研究。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