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資本主義:競爭、衝突與危機(全2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經濟
    【市場價】
    2825-4096
    【優惠價】
    1766-2560
    【作者】 安瓦爾·謝克 
    【所屬類別】 圖書  經濟  經濟通俗讀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2306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1723069
    叢書名:無

    作者:安瓦爾·謝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指定教材。
    2. 作者為美國當家政治經濟學家之一,在資本主義理論研究領域擁有強大的話語權。
    3. 這本書是有關資本主義研究的裡程碑式作品,可譽為《資本論》新說,聚焦資本主義的真實運行規則,揭示了存在其中的競爭、衝突與危機。
    4. 構建了全新的經濟學分析框架,是對現行經濟學理論的有力補充。
    5. 知名經濟學家餘永定、李稻葵等鼎力推薦。

     
    內容簡介
    正統經濟學立足於完全競爭假設,從理想化的視角研究資本主義的運行,假設具有完全信息的、完美的“代表性行為人”會做出理性的、*化的選擇。大多數非主流經濟學則采取相反的策略,強調的是這一制度的低效率、不平等和不平衡,認為支配著現代世界的是不完全競爭。事實上,兩者都以完全競爭作為基本參照,並試圖加入各種各樣的“不完全”,以彌補理論與現實的差距。
    在《資本主義》一書中,安瓦爾·謝克沒有拘囿於上述任何一種觀點,而是立足於一個全新的研究起點和視角——真實競爭。在他看來,“真實競爭是資本主義的核心調節機制,它與所謂的完全競爭之間的差異,就像戰爭和芭蕾之間的差異一樣巨大”。他證明了,即使不借助超理性、*化、完全競爭、完全信息、代表性行為人或所謂的理性預期等理想化假設,也能夠推導出被實踐和理論證實的經濟學結論。這一視角使得他可以用幾乎嶄新的眼光看待經濟學分析的所有要素:供求規律、工資和利潤率的決定、技術變革、相對價格、利率、貿易條件及平衡、增長、失業、通貨膨脹,以及以周期性復現的普遍性危機收尾的長期繁榮。

    正統經濟學立足於完全競爭假設,從理想化的視角研究資本主義的運行,假設具有完全信息的、完美的“代表性行為人”會做出理性的、*化的選擇。大多數非主流經濟學則采取相反的策略,強調的是這一制度的低效率、不平等和不平衡,認為支配著現代世界的是不完全競爭。事實上,兩者都以完全競爭作為基本參照,並試圖加入各種各樣的“不完全”,以彌補理論與現實的差距。
    在《資本主義》一書中,安瓦爾·謝克沒有拘囿於上述任何一種觀點,而是立足於一個全新的研究起點和視角——真實競爭。在他看來,“真實競爭是資本主義的核心調節機制,它與所謂的完全競爭之間的差異,就像戰爭和芭蕾之間的差異一樣巨大”。他證明了,即使不借助超理性、*化、完全競爭、完全信息、代表性行為人或所謂的理性預期等理想化假設,也能夠推導出被實踐和理論證實的經濟學結論。這一視角使得他可以用幾乎嶄新的眼光看待經濟學分析的所有要素:供求規律、工資和利潤率的決定、技術變革、相對價格、利率、貿易條件及平衡、增長、失業、通貨膨脹,以及以周期性復現的普遍性危機收尾的長期繁榮。
    謝克試圖構建一個“現代經濟學替代性框架”,並將每一個理論都與新古典主義、凱恩斯主義和後凱恩斯主義的對應觀點進行對比,通過大量的模型、圖表進行經驗檢驗,還成功預測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到來。謝克分析的對像是資本主義經濟,並用擴展的視角探究這一主題。這正是古典經濟學以及凱恩斯和卡萊茨基處理這一問題時采用的方法。任何對資本主義和一般經濟學感興趣的人都能從這部獨創性著作中獲得豐富的知識。

    作者簡介

     美國享有盛譽的政治經濟學家,1971—1972年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繫,1973年至今任教於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目前擔任《劍橋經濟學報》的聯合主編,並在“新學院印度-中國研究所”擔任高級研究員等職務。

    目錄
    中文版序言
    序言與致謝
    部分 分析的基礎
    1. 引言
    2.動蕩中的趨勢與被掩蓋的結構
    3.微觀基礎和宏觀模式
    4.生產和成本
    5.交換、貨幣和價格
    6.資本與利潤
    第二部分 真實競爭
    7.真實競爭理論
    8.關於完全競爭和不完全競爭的爭論
    9.競爭和行業間的相對價格
    10.競爭、金融和利潤

    中文版序言
    序言與致謝
    部分 分析的基礎
    1. 引言
    2.動蕩中的趨勢與被掩蓋的結構
    3.微觀基礎和宏觀模式
    4.生產和成本
    5.交換、貨幣和價格
    6.資本與利潤
    第二部分 真實競爭
    7.真實競爭理論
    8.關於完全競爭和不完全競爭的爭論
    9.競爭和行業間的相對價格
    10.競爭、金融和利潤
    11.國際競爭和彙率理論
    第三部分 動蕩的古典宏觀動力學
    12.現代宏觀經濟學的興衰
    13.古典宏觀動力學
    14.工資和失業理論
    15.現代貨幣與通貨膨脹
    16.增長、利潤率與周期性危機
    17.總結和結論
    附錄
    譯後記
    參考文獻

    在線試讀
    1.1.1有序與無序
    發達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史呈現出一種幾乎持續不斷的進步:不可動搖的增長、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持續發展的生產力以及日益改善的健康狀況和社會福利。從遠處看,正是這一制度的有序及其內在一致性構成了其顯著特征。但若走近了看,走得越近,所看到的就越像是隨意而偶然的。在這一制度中,個體在錯綜復雜的道路上徘徊,由模糊不清的動機驅使著,朝向那些想像出來的模糊的目的地。作為買方與賣方、雇主與雇員、生產者與投機者、從業者與失業者,人們扮演著不同的經濟角色,既相互交錯又相互衝突。信息、誤傳與謠言同樣占據支配地位,無知與知道一樣具有目的性,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交織在一起,就如同富有與貧窮、發達與落後、控制與合作交織在一起一樣。資本主義處處都表現出其特有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貫穿著多個地區、地域與國家,也貫穿著整個時間——以繁榮、衰退與崩潰交替進行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近處看,正是這一制度的無序構成其突出的特征。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兩個同樣真實的方面呢?
    當下的正統學派新古典經濟學對這種真實存性提出了一種解釋方法。新古典主義抓住有序的一面,而撇清無序的一面,或至少將其放逐為理論死水。在這一制度中所感知到的有序,被重塑成市場這隻始終完美的“看不見的手”的至高無上的。反過來,這種又被投射回微觀個體,即所謂的“代表性行為人”(representative agents),是他們為理性的選擇造就了這種。這樣,我們就抵至一個特定的願景。在其完美有序的形式中,這一制度會使所有同類商品的價格、所有同類勞動的工資率和所有同類風險程度的利潤率都相等。此外,它還能充分利用所有可利用的資源,包括可獲得的工廠、設備和勞動力。這一切的實現都不存在任何錯誤、不穩定或危機。隻有當這種完美有序已被穩固地樹立為統治性觀念時,潛在的無序纔被允許悄聲進入,這是面對令人遺憾的不完美現實的頑固與冷漠所做出的不情願的讓步。
    總的來說,非主流經濟學(著名的是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采取相反的策略。它強調的是這一制度產生的低效率、不平等和不平衡。在完全競爭市場上,我們面臨的是不完全競爭;在自動充分就業市場上,我們面臨的是持續性失業。現在,市場的產出表現為有條件的,有賴於歷史、文化、政治、機遇以及更重要的權力:壟斷權力、階級權力,當然還有國家權力。從這個角度看,被其他人認為是有序的經濟模式的東西,實際上可能隻是一些依情況而定的路徑,來自歷史上產生的某些特殊力量的組合。期望的社會產出並不是自動產生的,自動產生的結果也不總是期望得到的。失業比充分就業有更大的可能性,通貨膨脹和經濟危機總是有可能出現。因此,社會干預和經濟干預的需求始終存在,用以填充實際情況與期望出現的結果之間的空白。新古典經濟學通過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運作兌現承諾,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和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則通過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兌現承諾。

    1.1.1有序與無序
    發達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史呈現出一種幾乎持續不斷的進步:不可動搖的增長、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持續發展的生產力以及日益改善的健康狀況和社會福利。從遠處看,正是這一制度的有序及其內在一致性構成了其顯著特征。但若走近了看,走得越近,所看到的就越像是隨意而偶然的。在這一制度中,個體在錯綜復雜的道路上徘徊,由模糊不清的動機驅使著,朝向那些想像出來的模糊的目的地。作為買方與賣方、雇主與雇員、生產者與投機者、從業者與失業者,人們扮演著不同的經濟角色,既相互交錯又相互衝突。信息、誤傳與謠言同樣占據支配地位,無知與知道一樣具有目的性,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交織在一起,就如同富有與貧窮、發達與落後、控制與合作交織在一起一樣。資本主義處處都表現出其特有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貫穿著多個地區、地域與國家,也貫穿著整個時間——以繁榮、衰退與崩潰交替進行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近處看,正是這一制度的無序構成其突出的特征。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兩個同樣真實的方面呢?


    1.1.2新古典主義對性的回應
    當下的正統學派新古典經濟學對這種真實存性提出了一種解釋方法。新古典主義抓住有序的一面,而撇清無序的一面,或至少將其放逐為理論死水。在這一制度中所感知到的有序,被重塑成市場這隻始終完美的“看不見的手”的至高無上的。反過來,這種又被投射回微觀個體,即所謂的“代表性行為人”(representative agents),是他們為理性的選擇造就了這種。這樣,我們就抵至一個特定的願景。在其完美有序的形式中,這一制度會使所有同類商品的價格、所有同類勞動的工資率和所有同類風險程度的利潤率都相等。此外,它還能充分利用所有可利用的資源,包括可獲得的工廠、設備和勞動力。這一切的實現都不存在任何錯誤、不穩定或危機。隻有當這種完美有序已被穩固地樹立為統治性觀念時,潛在的無序纔被允許悄聲進入,這是面對令人遺憾的不完美現實的頑固與冷漠所做出的不情願的讓步。


    1.1.3凱恩斯主義與後凱恩斯主義對性的回應
    總的來說,非主流經濟學(著名的是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采取相反的策略。它強調的是這一制度產生的低效率、不平等和不平衡。在完全競爭市場上,我們面臨的是不完全競爭;在自動充分就業市場上,我們面臨的是持續性失業。現在,市場的產出表現為有條件的,有賴於歷史、文化、政治、機遇以及更重要的權力:壟斷權力、階級權力,當然還有國家權力。從這個角度看,被其他人認為是有序的經濟模式的東西,實際上可能隻是一些依情況而定的路徑,來自歷史上產生的某些特殊力量的組合。期望的社會產出並不是自動產生的,自動產生的結果也不總是期望得到的。失業比充分就業有更大的可能性,通貨膨脹和經濟危機總是有可能出現。因此,社會干預和經濟干預的需求始終存在,用以填充實際情況與期望出現的結果之間的空白。新古典經濟學通過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運作兌現承諾,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和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則通過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兌現承諾。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雙方終究都是透過“不完全競爭”的透鏡看待現實。新古典經濟學從完全競爭的基礎開始,然後引入不完全競爭作為對基礎理論的適度修正。非主流經濟學則通常接受完全競爭適合資本主義早期階段的觀點,但認為不完全競爭支配著現代世界。在這兩種情況下,這些方法實際上都服務於保護和維持以下理論基礎:把完全競爭作為必要起點和基本參照,同時又在那個偏離真實世界的清單中不停地添加內容。說到底,如果在一種基礎理論中,對每一個棘手的結果都對應著一種特殊的以太權當其解釋,那麼這樣的基礎理論怎麼可能是錯誤的呢?本書將遵循一條不同的路徑。


    1.1.4本書的不同目標
    ,本書的目標是不同的。新古典經濟學在試圖描述這一世界的特征時,從故意理想化了的資本主義視角來研究其運行。非主流經濟學則抓住這個完全競爭圖景與真實世界的差異。二者都企圖通過在初的理論中加入各種各樣的“不完全”,以彌補所產生的理論與現實的差距。因而,二者都處於永遠的失衡之中:一隻腳踩著理想,一隻腳踏著現實。本書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從一開始就適用於現存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際運行狀況的理論框架。它的考察對像既不是完全競爭市場,也不是不完全競爭市場,而是現實。為此,本書所發展的理論觀點以及主要的替代理論,都需要不斷經受經驗證據的檢驗。
    第二,雖然本書試圖證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產生了超越歷史和區域特殊性的、強大的、有序的模式,但塑造這些模式的力量既不是鋼鐵般的軌道,也不僅僅是機緣巧合,相反,它們是一些移動的界限,其梯度規定了在任何時點什麼是容易的,什麼是困難的。它們以這種方式形成了關鍵經濟變量的時間路徑。事實上,這些力量本身就是某些內在必然性的結果。例如,“逐利行為”是(占有剩餘勞動的)所有歷史表達中一種特定的社會形式(它刻畫出資本主義這一社會形態的特殊性),這不是一個將非歷史性的客觀規律與歷史性偶然結果兩相對照的問題。行為人與規律共存於一個交互作用的多維結構中,但這個結構本身是深度層級化的,其中的一些力量(如利潤動機)比其他力量強大得多。歷史舞臺本身是運動著的,它被更深層次的潮流趨勢左右。
    第三,作為結果的繫統性秩序是在持續的無序中並通過持續的無序產生的,後者是其固有的機制。試圖在理論上將有序和無序分開,甚或僅僅強調一方比另一方重要,都沒有看到其內在統一性,因而也看不到賦予這一制度以深刻模式的那些力量。然而,有序不等同於化,無序也不等同於失序。在無序中並通過無序產生的有序是一個整體,它是一種無視預期及偏好的無意識的客觀力量。而這恰恰是這一制度活力的根源。
    第四,如果想要說明在特定條件下有序與無序是如何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就需要識別一些特定的機制。因此,本書的核心目標是論證大量紛繁復雜的現像都能通過少量的工作原理予以解釋。這些原理就像引力中心一樣,使現實結果始終出現在它們不斷變動的引力中心的周圍。這就是這一制度的“動蕩調節”模式,其典型表現形式為“模式循環”。這兩個觀念的理論及經驗性應用將始終貫穿全書。
    動蕩調節與模式循環適用於這一制度的各種引力趨勢。其中套引力趨勢由形成商品價格、利潤率、工資率、利率、資產價格和彙率的趨勢構成。這些過程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均等化趨勢,它是由對貨幣利益無休止的追逐驅動,所帶來的非預期結果是縮小了那個激勵其追逐利益的差異;另一個是塑形趨勢,它指出了均等化趨勢圍繞其運轉的路徑的方向。例如,均等化趨勢使個體工資率和利潤率圍繞對應的平均值上下波動。勞動者和資本之間的競爭在這裡起關鍵作用。同時,平均工資率本身取決於生產率、利潤率和雇主與雇員之間的力量權衡,而平均利潤率取決於工資、生產率和資本密集度。這種“均等”產生於個體(微觀)層面的經濟互動,而競爭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因此,這兩個過程都屬於“真實競爭”的範圍,而在真實競爭中,利潤動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我們將會看到的,本書所發展的真實競爭觀念與完全競爭觀念對應物(不完全競爭觀念)大不相同。在這兩種理論標簽之間的任何變化、調整都不符合真實競爭理論及其原則。
    第二套引力趨勢來自這一制度的動蕩的宏觀動力學:典型的擴張過程、增長與衰退的波動起伏、持續性失業以及周期性發作的蕭條(包括始於2007 年的那場如期而至的全球經濟危機)。再一次地,正是利潤動機成為調控投資、經濟增長、就業、商業周期甚至通貨膨脹的支配性因素。
    利潤動機的中心地位有以下幾點含義。首先,利潤理論(從而工資理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其次,在真實競爭理論中,闡明利潤率的確切作用變得很重要,因為它會影響到公司行為的所有方面。這種影響還延伸到競爭價格理論和(內生的)技術變革理論。再次,(預期)利潤率同時調控投資和增長的觀念暗含了總需求與總供給之間存在一種特殊的相互作用的模式。我們將會看到,由此產生的動力機制既不是新古典主義的,也不是凱恩斯主義、卡萊茨基主義或哈羅德主義的,它在本質上是古典主義的:利潤同時調節供給和需求。通過內生的技術變革和相應的內生“自然”增長率的導引,利潤率在持續性失業理論中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後,我們將會看到,正如凱恩斯所指出的,新創造的購買力能夠增加產出和就業,但也會導致增長率下降。因此,在有新創造購買力的情況下,雖然短期產出比在沒有新創造購買力的情況下更高,但長期產出比在沒有新創造購買力的情況下更低。
    在本書中,經驗證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指出如下事實:數據從來都不僅僅是搜集已經存在的事實。理論的干預不僅體現在對事實的解釋上,而且體現在對事實的表述上(偶爾也體現在對事實的壓制中,這一點我們應該非常清楚)。比如,如果沒有意識到如下事實,那麼對失業所做的任何分析都不可能深入:在發達國家的所有官方報告中,隻要一個人在一周內“做過任何獲取報酬或利潤的工作”,他/ 她就會被統計為“就業”。隻是在近30 年,美國各機構纔開始發布半失業者和喪志工人的統計指標。當然,這會展現出一個無望、暗淡得多的經濟景像。我們將會看到,類似的問題也存在於對資本存量的官方測度中。在這一領域,隨著新古典主義建構取代古典主義和凱恩斯主義,資本存量的測度方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僅是資本的水平和趨勢,就連資本本身的概念都已經被改變。因為資本存量在利潤率計算中起著關鍵作用,所以這個問題很重要。不像憨第德,數據從來都不是天真而無知的。
    本書的思想來源是多方面的。動蕩調節原則根植於亞當·斯密、李嘉圖,尤其是馬克思的方法。對馬克思而言,“運動定律”是調節經濟運動過程的原則,它們貫穿於各種起相反作用的趨勢中,並通過這些趨勢的作用展示出經濟運動的內在必然性。在經濟學經典中,真實競爭理論有類似的根源,但也能在商業文獻中素。更多的時候,這些模式是直接可見的,但有時候要對其實現公式化需要用到現代的非線性動態工具,經驗檢驗則需要用到現代計量經濟學工具。
    對作為內生過程的增長的強調,既根植於古典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傳統,也根植於哈羅德和羅賓遜夫人等人的作品。如前所述,工商業儲蓄率對投資需求的響應,為哈羅德與羅賓遜夫人的古典綜合開闢了道路。在他們看來,增長由利潤率驅動,而(實際)產能利用率圍繞著某個正常比率波動。在宏觀經濟學層面,需求不可能獨立於供給,因為生產決策帶來原料與設備的購買、工資的支付以及對房東、債權人和股權所有者支付的租金、利息和股息。因此,供給既沒有新古典經濟學中的超級力量,也不像在凱恩斯主義和卡萊茨基主義經濟學中那樣隻是幽靈般的存在。在這裡,供給與需求是對等的,共同登場、交相輝映。但一如既往地,利潤始終是幕後操縱者。
    持續性失業的概念可追溯到馬克思的勞動後備軍理論、哈羅德關於有保證的增長率與自然增長率之間的差別,以及古德溫在一個捕食-被捕食循環中所做的絕妙的數學綜合。在哈羅德模型、卡爾多-帕西內蒂模型和古德溫模型中,利潤率必須調整適應,以使有保證的增長率等於自然增長率。我的觀點是,自然增長率作為生產率增長和勞動力增長的總和,其自身是對利潤率的反應:技術變革的速度取決於勞動力的相對成本,而勞動力的增長通過勞動參與率的變化及勞動力的輸入對利潤激勵做出反應。進而,由利潤驅動的增長,就會像馬克思和古德溫分析的那樣,能夠帶來持續的失業率。這對財政政策的效果與局限具有重大影響。
    所有這些討論都是為了構建一個內在邏輯自洽、外在與經驗證據相符的理論表達。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本書關注的重點在發達資本主義世界,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對發展中國家缺乏興趣。正好相反,本書的寫作受以下信念的強烈鼓舞:對資本主義發達形式的分析,對於充分理解世界舞臺上發達地區、發展中地區及欠發達地區間的關繫是至關重要的。正是出於這一目的,我纔投身這一課題。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